用數位科技保存文化根源,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一本從文化反思到技術實踐的過程記錄。
◎作者具備專業的音樂素養與豐富的影視配樂經驗,努力以新時代的科技保存固有文化的聲音。
◎紀錄實地音源取樣的過程,包含北管、泰雅族獵首笛、排灣族鼻笛等,透過聲音的追尋,一步步接近古老的文化靈魂。
◎自述進入取樣領域的歷程及與業界前輩交流的經驗,為有志者提供良好的借鑑。
這不是一本工具書,裡面並沒有一步一步的教導讀者完成取樣工作,這是一本作者從文化反思到技術實踐的過程記錄。
台灣第一本以取樣音源開發為切入點,討論無形文化保存的書,從發想到實踐,深入淺出介紹北管音源、鼻笛音源、獵首笛音源等數位新興音源軟體,記載作者從無到有的取樣製作點滴,更由數位音樂的製程中,反思傳統音樂文化再創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黃康寧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主修錄音工程、數位編曲,2014-2015年任職香港迪士尼樂師,回台後多次受邀至各單位演說,包含中國文化大學、嘉南藥理大學、南華大學、紅點設計博物館、臺南藝術大學、臺北市立大學等等,講題囊括海外任職經驗、影視配樂、科技人文。
2016年進行傳統音樂取樣製作,取材北管音樂、泰雅族獵首笛、排灣族鼻笛並成功發行音色軟體於市面通路,更外銷至大陸、美國等地。
2017年成立聲樣創意有限公司,致力研發音色軟體,提倡傳統音樂與數位製作的接軌。
章節試閱
找不到的聲音
前些日子接到一個音樂製作案,需要民族風格的素材,我很熟練地打開Omnisphere,搜尋throat,很快的找到許多Tuvan喉音的音色,之後我又在Logic Pro的Loops中搜尋「Tabla」、「Africa」,很快的得到我要的鼓組音色以及非洲原住民的人聲元素,不久後一首充滿民族風味的配樂相應誕生,業主也順利採納了這首提案作品,但頓時我開始反問自己:台灣沒有民族風嗎?我們有民間的廟宇北管音樂、種類富饒的原住民歌聲,怎麼這些聲音在數位音樂軟體中找不到資源可以使用?
也許大家會想:可以去民間進行採集,或是請樂手進錄音室錄製。沒錯,當然可以,不過在提案過程中我們總是要先提供Mockup(稱作小樣或俗稱Demo)給業主,確定方向後,再運用經費進行採集或進錄音室錄製,如果提案過程中的小樣就被回絕,那就會換個方向、換風格或是配器內容,直到確立方向後才進入錄製的階段,所以那些沒過關的小樣提案,就很難進入錄製程序並做出成品。當然,預算非常夠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提案階段就開始付出錄製成本,不過畢竟不是一般製作的常態,所以如何用軟體模擬出樂器聲響,成了製作小樣的關鍵。
我的電腦能做出台灣音樂嗎?
用電腦做音樂絕對不是創作的唯一選擇,但它是目前數位市場上最快速且最具產量和產值的製作方式,我突然意識到,每一次製作商用音樂時,其實都是在對廣大聽眾進行美感教育,我們所使用的聲音都很容易因為在媒體上大量曝光而被大眾化、市場化。
數位音樂軟體的成熟,已有幾十年的光景,這些年來隨著音色軟體的發展和進步,很多聲響成為大家常見的聲音符號,像是小提琴的聲音常被用來代表高雅的氣質;催淚的弦樂團音樂總會在電影感人處讓觀眾真情流露;交響樂團的配置一定會應用在氣勢滂礡的史詩樂章中;非洲鼓常被拿來詮釋輕快的草原文化、大地、土著……等等。這些使用率高的聲音,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定位,而台灣的聲音似乎在這場音色卡位戰中缺席,從起跑線上就已經成為不平等的弱勢。
給這塊土地的聲音一個機會吧
是否建立一套台灣聲音的音色庫,讓這些聲音可以更快速地被嘗試、更方便地被應用,就能因此提高他們的普及化、市場化?我不知道,這得交由市場去定奪,但至少如果我致力去完成它,讓越多人接觸、越多人使用,並成為這些聲音的聽眾,或許這些傳統的聲音能有新的定位,也或許在重新創造的過程中,能產生新的結合、新的藝術,希望在數位音樂的平台上,這些聲音可以有同等的機會被聽見、被應用。
之前在軟體裡搜尋「Taiwan」 而得到一片空白時,我內心是相當失落的,這似乎表示「台灣音樂」這樣的分類在數位軟體上是不被定義的,最近Logic Pro的更新重點裡,更是增加了不少中國音樂素材,例如京劇鑼鼓經、京劇唱腔等,證實民俗音樂的素材取樣已經是一個國際趨勢,台灣怎可缺席。
荷蘭DJ:John Christian來台舉辦電音講座時,我當面請教他:「如果客戶請你做一個有台灣元素的電子音樂,你會怎麼做呢?」他回答我:「也許我會使用Chinese Guitar這項樂器,畢竟這是大家比較熟悉且能接受的中式樂器,而且這是你們的任務,我不是台灣人,你們才是這塊土地的人。」聽了我很感慨,首先,Chinese Guitar這個詞應該是來自Logic Pro裡的樂器命名,這項樂器的實際音色是「月琴」,外國人其實會用軟體來認識東方樂器,就如同我們在軟體裡可以選擇Yamaha、Steinway、Bosendorfer等不同的鋼琴取樣音色,間接的透過軟體來認識不同名牌鋼琴的特性。所以不僅取樣內容的正確性必須經過考證,連「命名」都會影響到使用者的認知,這讓我見識到取樣技術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甚至是可以直接影響音樂前端創作者的文化素質。
台灣擁有相當豐富又具有特色的在地聲音文化,我們不該被動的去等待國外軟體開發商來製作,自己的音源可以自己做,希望以後搜尋「世界音樂/World Music」的時候,能有一個分類叫做「台灣/Taiwan」。
以上內容節錄自《聽,文化:台灣取樣音源與文化保存的第一本書》黃康寧◎著.聲樣創意有限公司出版
找不到的聲音
前些日子接到一個音樂製作案,需要民族風格的素材,我很熟練地打開Omnisphere,搜尋throat,很快的找到許多Tuvan喉音的音色,之後我又在Logic Pro的Loops中搜尋「Tabla」、「Africa」,很快的得到我要的鼓組音色以及非洲原住民的人聲元素,不久後一首充滿民族風味的配樂相應誕生,業主也順利採納了這首提案作品,但頓時我開始反問自己:台灣沒有民族風嗎?我們有民間的廟宇北管音樂、種類富饒的原住民歌聲,怎麼這些聲音在數位音樂軟體中找不到資源可以使用?
也許大家會想:可以去民間進行採集,或是請樂手進錄音室錄...
作者序
取樣製作,並不能和錄音製作、專輯製作、採集製作畫上等號,但卻同時擁有這些製作的特質,取樣的過程中,需要先去理解要取樣的內容,有可能是樂器、有可能是人聲、也有可能是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對這項聲音進行拆解,讓它具有重組及應用的再創性。在本書提及的製作中,由於取樣流程的需求,驅使我對傳統聲音文化做更深入的認識與學習,不知不覺中多了一層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西方文化因為取樣技術的成熟,不僅間接達成了文化保存,更建立文化入侵的實力基礎,舉例來說,我們能透過電子琴來學習鋼琴,就是將鋼琴音色取樣至電子琴裡所帶來的應用,又例如,交響樂、搖滾樂的取樣音源在數位音樂軟體中顯而易見,而且易於使用,因此這類樂風可輕易被創作出來,使用於影視配樂或商用音樂裡,大大提高這類音樂的市場能見度。如果台灣的傳統聲音文化,例如北管音樂、原住民古調,也能夠有一套完整的取樣音源資料庫,那不論在保存、學習、應用或是推廣上都會是一個強大的媒介。對我來說,這些舊有文化不應該只是保存在博物館裡,「使用」是比「保存」更主動又有效的方式,我們可以用新的平台,讓這些文化能夠在現代生活中應用、流竄。
這不是一本工具書,裡面並沒有一步一步的教導讀者完成取樣工作,這是一本我從文化反思到技術實踐的過程記錄,前輩常說「透過經驗的傳承,可以減少很多冤枉路」,不過對我來說沒有這些冤枉路就不會有之後的心得與成就,所有的「進化」都是來自於「錯誤」,我的過程也只是供讀者參考,路總是要親自走過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何況人生就像跑操場,終點就是起點,跑了幾圈才是重點。
2017.01.28 黃康寧
取樣製作,並不能和錄音製作、專輯製作、採集製作畫上等號,但卻同時擁有這些製作的特質,取樣的過程中,需要先去理解要取樣的內容,有可能是樂器、有可能是人聲、也有可能是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對這項聲音進行拆解,讓它具有重組及應用的再創性。在本書提及的製作中,由於取樣流程的需求,驅使我對傳統聲音文化做更深入的認識與學習,不知不覺中多了一層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西方文化因為取樣技術的成熟,不僅間接達成了文化保存,更建立文化入侵的實力基礎,舉例來說,我們能透過電子琴來學習鋼琴,就是將鋼琴音色取樣至...
目錄
找不到的聲音
自己當實驗品
臺灣國樂團研習營
彰化梨春園
鼓往金來鼓樂藝術團
北管取樣現場
所有素材歸我用
使用文化,還是保存文化?
鼻笛
泰雅與獵首
寶特瓶來加油
未上市隱藏版的磁磚琴
好萊塢的取樣交流
站在天秤兩端的科技與人文
從市場看取樣技術
我的下一步
找不到的聲音
自己當實驗品
臺灣國樂團研習營
彰化梨春園
鼓往金來鼓樂藝術團
北管取樣現場
所有素材歸我用
使用文化,還是保存文化?
鼻笛
泰雅與獵首
寶特瓶來加油
未上市隱藏版的磁磚琴
好萊塢的取樣交流
站在天秤兩端的科技與人文
從市場看取樣技術
我的下一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