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一種志業
凡有志自我追求藝術的欣賞、研究與創作的朋友,本書為你而寫。
增訂新版增加〈藝術的異化〉〈憂思與期望〉兩章及21張圖片
任何世代總有許多熱愛藝術的朋友,懷著對藝術的渴慕與追求的熱忱,希望得其門而入。然而不少踟躕、徬徨,無所適從,甚至焦慮、失望。這本書試圖幫助這些朋友解開困惑。
藝術之路都是靠自己努力追求,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不過,創作雖不能「教」,但有用的觀念與經驗可對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幫助,有啟蒙、指引、輔導之功。這本書就是希望對未來的藝術家從觀念、知識、經驗與方法上提供幫助。
本書不為淺嚐輒止的人而寫,而要寫給未來的藝術家與愛藝術者。藝術是創造的志業,我當然要以藝術創造的最高宗旨,最高理想為標的來立論。不過,本書不是藝術專門理論,我將在談到觀念性問題時,力求做到深入淺出,親切具體。這本書,既非技法入門,也不專談理論;既非藝術導賞,也非藝術趣談,而是專為自我期許的未來藝術家提供誠懇的建議,經驗的借鑑,觀念的切磋,實例的啟發。
不論是在學的學生,失學的青年;不論年紀老少,尚未入藝術之門者或已有某些成績而希望更上層樓者;不論是創作者或教育工作者;也不論所學所畫的是哪種畫。凡有志自我追求藝術欣賞、研究與創作的朋友,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摘自〈自序〉
作者簡介:
何懷碩
1941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文字著述有《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狷》、《苦澀的美感》、《大師的心靈》、《給未來的藝術家》等,繪畫創作有《何懷碩畫集》、《心象風景》等,編訂有《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傅抱石畫論》等。
章節試閱
1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論述「自我追尋」這個大題目之前,我想問你:
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你不妨先闔上這本書,仔細想一想,為什麼你決心追求藝術,甚至立志做畫家?最好能把你的答案寫下來。然後再看我的說法,看完再兩相比較,以及思省、斟酌、研究,重新面對你的選擇,也了解你自己。(請先寫出你的答案,再繼續讀下文。)
當你決心把藝術的追求當一生最主要的志業,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選擇藝術這條路」。有人覺得藝術是消遣娛樂之一種,等同下棋、打麻將、打高爾夫。有人把藝術當謀生的職業,等同裁縫、養蘭花、餐館冰雕。我們不在貶低上述各種工作或活動,只是說生活中的消遣、點綴或謀生活的手段不算「志業」,只算是休閒活動或者職業。把某事當志業,第一,此事最切合我的個性,為我所酷愛,它是我生命的憑藉,心靈的寄託,絕不是一時的興趣或為得到現實利益的其他事可比;第二,它必佔有個人生命的中心,在時間上甚長久,甚至一生追求,永不怠倦,而且無怨無悔。所以,專一、恆心與不計實利是所謂「志業」的特色。
人生可以有種種選擇;人生的道路也極多。你要自問的是:為什麼選擇了藝術為心靈的寄託,成為你一生無怨無悔的追求?
有人喜愛藝術,覺得藝術高尚、浪漫、瀟灑、炫麗、名利雙收。這有點庸俗,也太浮淺,而且不一定如此。藝術的追求,常常遇到艱難挫折,也可能使人貧困潦倒,也不一定名利雙收。那時節,有人恐怕要後悔不已,何能期望他不計得失, 專一而有恆心?
一種精神理想的追求,心靈的依託,絕不能著眼於現實人生的利弊盈虧。行業、事業、實業、職業都不同於志業。
就我所認知,凡把藝術當人生志業者,大概別有某些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愫支配他的人生活動。這些特殊的意念,差不多與人生現實面的一般需求(如肉體生命生存的條件,物質生活的利弊得失等)相悖離,所追求的是超乎一般需求的東西。首先是對生而為人的意義以及這個世界的意義,有無上的關心。其次,他用心觀察、傾聽、感受人生與世界,發現人生世界之豐富、動人、詭譎的種種內容,而為之深切的感動、震驚、狂醉、著迷或感慨。更進一步,他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期望傾吐他的所感所思於其他同類,來引發他人的共鳴,邀請他人的同情,欲與他人共享,或共同體驗他的感受(歡樂或哀傷)。最後一點,他善於將這些所感所思,透過感性的形式(形象、聲音) 表現為客觀的作品。上述四項,若缺少任何一項,此人必談不上決心走藝術創造之路。而且沒有「關心」,便不會「用心觀察」;沒有「期待共鳴」,也就不會處心積慮追求「表現」。當然,如果沒有在現實人生一般需求之上別有追求之心,也不可能對藝術的追求有強烈的「嗜好」。志業也確如同某種強烈的「嗜好」,好像酒客賭徒之難以自拔。最後一點,他若不自覺對於視覺的形式特別敏感,不自感特別具備心摹手追的天賦(也即畫畫的天賦),他必不會期望自己要成為畫家。
追求藝術或追求學問,常陷入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沉迷的境地,所以常被視為瘋子,也因此常常在現實人間遭受白眼, 或因與現實生活相衝突而有種種困阻。然而,志業的追求,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憑藉,也有心靈的欣慰。如果追求中獲得創造性的成就,漸漸受到肯定,得到讚賞,當然有精神與物質上的回報。
不過,若以名利的獲取為追求志業的目的,則志業的精神理想將下降,功利心也將使努力追求趨向庸俗;另一方面,一心以藝術的本事去沽名釣利,往往最無緣深入藝術的堂奧。
所以,真正有志追求藝術必須要有一個超功利的熱誠的心。
2自我探求的三大途俓
如果我們要靠自己來學習,不論要學的是什麼,我們有什麼門路?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因為教創作課程,常鼓勵同學們自我探求。我認為藝術創作的教師應扮演的是啟發、輔導、鼓勵與批評的角色,不是佔主導地位的「教導」的角色(我不贊成由教師示範,讓學生追隨老師走同一條路的那種荒謬教法)。我常發覺同學們不知怎樣去自我探求。
因此,我深入思考這個問題:人類究竟能透過什麼途徑去自我追尋?終於想到,大概有三大途徑,使我們得以從不會到會;從幼稚成長為成熟;從低層級提昇為高層級。我頗自鳴得意。但有一天想到古代不只一人說過「師造化、師古人、師心」這樣的話,我才發覺我苦思苦想的答案古人早已先得吾心,不覺有點懊惱。但轉念一想,能與古代大家慧心相通,豈不證明我的思考不是無根之談。而我的說法比古人更為清晰、周密。簡述如下:
第一,客觀的宇宙(包括大自然、現實世界、社會、人生)是我們觀察、學習、研究、取材、表現、召喚靈感永遠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泉源。蘇東坡說是「造物者之無盡藏」,我們卻時常不知道怎樣去學?學什麼?不知道怎樣畫(寫)?畫(寫)什麼?豈不是把最大的客觀「存在」,最豐富的「無盡藏」忘卻了。
這第一條路是人類第一個學習的大對象。它包羅萬有,宏大又幽微;它默默無言,展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宏觀微觀,用心觀察,細心體會。用肉眼,也用心眼;用肉耳,也用靈聽。沒有比大自然更豐美的教材。歌德說:「大自然以其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充滿宇宙。」而人生更是一本大書,其繁富、深邃與變幻多采,也永遠是我們學習、體驗、吸取智慧、採擷題材的源頭活水。
第二,他人的成就(包括古今中外一切人類已有的成就,也包括我周圍一切人,甚至同儕的成果與經驗)是我們學習、借鑑、獲得啟發的另一個途徑。這極其廣大精深、豐盛多樣的人類已有的成果,不限於我們所追求的某一類藝術,也包括其他類的藝術乃至種種知識與學問。
人類的學習,最初的對象是父母,然後是學校的教師。學習的方法,是從模仿開始,再慢慢地成長以至自立。我們應該明白,在藝術的學習與追求上,也必循著相同的途徑。不過是由藝術上有成就的典範來替換父母與一般教師而已。如果我們不在中外古今人類已有的成就那個「豐饒的海」中去學習、取法,我們便如同身在寶山中,卻空手而回。
一切先輩輝煌的成果,都是我們永遠吸取不盡的養料,我們絕非孤立無援,就看我們是否有此了解,善於學習。
第三,你能否想像這第三個途徑是什麼嗎?也許你可以想到:當然是「我自己這個礦藏的開發」。的確,第三條途徑就是:自我的了解,自我的發現,自我的發掘。自我也是一個無量的寶藏。這方面我想不必多說,你一定能理解,一定很清楚。在後面的許多篇章中我還會有許多機會與你討論自我開發的問題。
你已經明瞭我們自我追求,學習本來就有這三大途徑,你應該感到無比欣慰,無比的信心。下面我將跟你討論與「如何自我追尋」這個大題目相關的其他論題。
3傳統、潮流與自我
任何個體(自我)必生於時空的交匯點。在現在之前,有歷史,在現在以及現在的前段,有種種時代潮流。自我乃存在於歷史傳統與時代潮流的交叉座標中。沒有人能漂浮、游離於特定時空之外。自我如何面對傳統與潮流,確立自我的信念, 這是追求者極重要的事。
所以,我們要深入認識傳統與潮流,來確定自我的選擇, 避免成為傳統的奴隸,也免於成為潮流中的浮漚。
傳統與潮流可以是資產,也可能是包袱與困惑。中外藝術所積累極其富厚的傳統,裡面的觀念、典範、經驗、技巧等等都是我們學習研究的憑藉,所以是資產。同時也是限制我們的思考,拘束我們的行動的力量,所以也可能變成包袱。
依循傳統與潮流,自我的獨立性必泯滅;而自我又不能全然摒棄傳統與潮流。因為單獨的個體,能力與經驗之單薄,必無法與傳統之豐厚、潮流之旺盛相比匹。所以是一矛盾。傳統與潮流是資產或包袱,便全看自我如何去對待傳統與潮流。依附傳統與潮流,尤其追隨某家某派,我們便為其所俘獲,傳統與潮流當然變成包袱。如果能透視傳統的來龍去脈,能了解潮流中各種主張派別的動機與理想,我們便可以理解其精神思想,有自己的好惡取捨,也就是有「批判」的態度,就不盲從。甚且有時候我們還能從我們所不喜歡的,所反對的傳統與流派中得到有益的教訓。從反面的東西裡面猶能得益處,這是善於學習的人所常有的經驗。
「自我」同「傳統與潮流」兩者的關係,正是所謂「辯證」的關係。因為兩者是矛盾衝突,卻又必須協調、統一;變衝突為和諧。自我能從傳統與潮流中吸取有益的成份,避免它們的流弊,不受它們的束縛,便叫「超越」。
所謂批判的態度,是指有深入的了解、分析與判斷。是理性的精神。與此相反就是無知或盲從。無知或盲從都不可能從其中吸收有益的營養,也不可能揚棄無益甚至有害的成份。很遺憾,天下多的是盲從傳統,或盲從潮流的人;不是欣然擁抱,便是不知不覺被牽著走。能「超越」的人太少了。
要批判地對待傳統與潮流,便要對傳統與潮流有認識與研究。今天做一個藝術家,與過去大不相同。比如過去的文人, 寒窗苦讀十年書,便算飽學之士。今天資訊、知識之廣之多之快速,沒有古今中外的視野,沒有追逐時代文化變遷的勤奮, 很容易孤陋寡聞,抱殘守闕,不能與時代脈息相應。如果對過去的傳統認識不足,自己的定見不堅,面對五花八門的時代浪潮,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當代的藝術家比古代艱難,因為時代社會的變遷腳步太快了。不過,當代的優點也不是沒有。資訊發達,參考資料易得,藝術品與有關出版品或資訊很容易接觸到,中外交通便利使我們見聞豐富,這都是過去所不具備的良好條件。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時代的優勢,正考驗我們的智慧。
有許多藝術追求者囿於自己所選擇的藝術種類,只著眼於有關這個種類的「傳統與潮流」,其他則不予注意,毫不關切。這是很狹隘的心態。
實在說,當代一個學畫的人,不論你選擇的是本土的或外來的,是東方或西方的,是水墨還是油畫,對各種不同的畫, 都應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研究,甚至實踐。儘管你的創作最終是採用某一種工具材料,你還是應該對世界上一切繪畫儘可能廣泛、深入的了解。因為:第一,你應有融匯多元藝術營養的抱負;第二,在文化大交流的當代,你不可能謹守一隅而能有開創性的成績;第三,藝術上本土的現代化與外來的本土化都必須具備較全面的了解。除非你甘於做一個「國畫家」與「西畫家」。(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在本書第八篇「世界—本土」、「創造的三要素」等章節中再詳談。)
藝術創造終究是自我的獨特創造。傳統與潮流的利弊、得失,最後都要體現在自我創造的成果上面———看看我們如何對待,如何吸收,如何消化,如何融合,如何改造,如何把不適合自我的東西予以揚棄,最後如何鑄造成自我的風格。不應以「自我」去依附、追隨傳統與潮流,而應將傳統與潮流來為「自我」風格的建立服務。換言之,是自我去駕馭傳統與潮流,為我所用。自我才不致喪失主動,才不致被傳統與潮流所淹沒。
4天才與自我認識
許多人都強調學習或從事藝術創作要有很高的天份。天才對藝術到底重不重要?這個問題確實難以回答。
我們且把這個問題擱置一邊,首先我們要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天才到底是什麼?如何判斷我們自己是不是天才?
許多大科學家、大作家、大畫家青少年時代不但不被看成天才,甚且常常在許多方面顯得特別笨拙。而許多開始時被目為神童,有過人的聰明的人,後來卻不怎麼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有關天才的討論,許多「偉人傳記」,以及我們的人生經驗,都使我們了解,與其說天才是一種生理上的特徵,或某種超出常人的特殊天賦,不如說是一種性格或心態。我寫過一篇〈說天才〉,說:「天才可能不是某些生理上的質素,而是一種性格,或者一種人格特質。……這種性格主要就是專注——對於他所摯愛的志業有持久的狂熱。……這種性格除了專注,還有超越利害和無私——不為自己的利益,甚至毫無利益之想; 所追求的即為目的,不是用來滿足慾望,追求功利。天才與聰明人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聰明人是識時務的俊傑,他一切的努力都另有功利的目的;他努力的對象與方式因時空條件的變易,
時時調整,時時改變,因而不能有持久的專注力。聰明人耳聰目明,目觀四面,耳聞八方;而天才常常因專注於一點而忘了現實世界,近乎癡呆。因而,天才的直覺力與想像力特別強, 常為靈感所充盈。他活在他自己特殊的世界裡,孤立於人群之外;持久的狂熱,使他容易獲得較大的成功———他也因此可能失去聰明人在現實世界中所獲得的許多甜美與利益。」(見台北立緒文化公司《懷碩三論》中《孤獨的滋味》頁一三○)
我們既然無法知道我們是不是天才,而且天才並非得到上天什麼額外的賞賜,我們便只要自問:我有沒有追求藝術的「專注」與「狂熱」?我有沒有不以功利為目的的誠心?如果是肯定的答案,焉知你不就是天才?如果不夠肯定,便要自問,我們願不願自我培養,不斷修煉,自我完善?
此外,一個人的天份何時彰顯,各人各不相同。有的人天才早露,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天才如彗星一閃即逝,有的天才持續長久。我們更宜小心認識自己,以免因錯估誤判而遺憾。
拜倫(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與李賀(唐朝詩人)英年早夭,屬於早熟的天才;畫家莫迪里阿尼(Modigliani, 1884-1920)與清末的任伯年都在短促的人生中才華畢露。但歌德(Goethe, 1749-1829) 的偉大作品《浮士德》寫了六十年才告完成。近代中國大畫家齊白石與黃賓虹,如果活不到八、九十歲(他們都活到九十多歲),其天才的峰頂尚未出現,可能便只是一個不重要的中小畫家而已。
所以,天才既有早熟,也有晚成,我們更無從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天才。我們不應相信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神話,只管以熱誠、毅力與不求功利之心去追求。也不必斤斤計較收穫(古人說「不問收穫,但問耕耘」,實在是很寶貴的一句警語),何況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享有許多安慰,許多愉悅。因為我們在藝術追求的人生之旅中,絕不是俗世汲汲營營的人生所可相提並論。
所以狂熱、恆心、不懈的堅持,不計功利,就是天才的人格特質,如果你能有這種性格,便可能是天才。你何必自餒?
有熱誠與恆心追求自己所醉心的「志業」者,便有天才的特質,便能追求藝術。許多人外表是笨伯,內在確是天才。你先得對自己有信心。
1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論述「自我追尋」這個大題目之前,我想問你:
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你不妨先闔上這本書,仔細想一想,為什麼你決心追求藝術,甚至立志做畫家?最好能把你的答案寫下來。然後再看我的說法,看完再兩相比較,以及思省、斟酌、研究,重新面對你的選擇,也了解你自己。(請先寫出你的答案,再繼續讀下文。)
當你決心把藝術的追求當一生最主要的志業,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選擇藝術這條路」。有人覺得藝術是消遣娛樂之一種,等同下棋、打麻將、打高爾夫。有人把藝術當謀生的職業,等同裁縫、養蘭花、餐...
作者序
〈2017增訂新版自序〉
本書寫作的動機,〈自序〉已說清楚。現在出「增訂版」,就為了要在後面增加身處當世,不能不寫的兩章。借此機會,也增補圖片目錄,校修文字。
為什麼要增加兩章?應略作說明。
話說一九八五年我開始動筆寫此書的時候,還未知後來中國大陸藝壇有所謂「八五新潮」──那是大陸藝壇膜拜、臣服西方現代主義的第一波。而台灣早在六○年代已開始有「東方畫會」、「五月畫會」之流的崇洋派。那是中國藝壇最早以當西潮之驥尾為「先鋒」的新派畫會。那時大陸正開始關門大鬧「文革」。所以藝壇「崇洋媚外」之事,台港先行,是老大哥,大陸反而是小老弟。不料「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大陸藝術界在追隨西方新潮方面後來居上,今日更變本加厲,連傳統水墨畫、工筆畫也已「換頭換面」矣。君不見眾新派佼佼者已是院長、博導;「宋莊」與「七九八」已攻陷京華而築起西化前衛之堡壘。這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陸美術界以蘇聯為師,素描、水彩與油畫,清一色蘇式風格為主流的景象。但今日之美式當代與後現代新潮的所謂 「藝術」,與過去人人認知的藝術,從內容本質到形式材料可說是面目全非。現在這個美式 「主流」,可以徹底毀滅或侵蝕我們的民族文化,其遺毒更為深遠與可怕。《給未來的藝術家》寫於西潮衝擊本土之初,尚未泛濫成災之時。本書從本世紀初在台北出版,十多年來在兩岸再版多年之後,我覺得原來有共識的藝術,與今日文化帝國主義宰制下的所謂「藝術」,已大不相同,甚至是已成風馬牛之勢。一本給未來的藝術家的書如果沒有面對後一種「藝術」有所評說,便如同 「白頭宮女說天寶遺事」,很可能給「新派」人士誣衊、譏嘲為《古董津梁》;而對於藝術忠誠的追求者,他們在當代的迷惘與徬徨,我這本書竟沒能提供釋疑解惑之助,豈不大有缺憾?
現在新增第九章〈藝術的異化〉和第十章〈憂思與期望〉。前者是對當代的批判;後者是對未來的期望。這樣增修,希望使本書更為完善,我可放下近年心頭的懸念,也必使本書對真正的藝術應該秉持的意義與抱負更為完善也更為高遠。這正是我平生志業的目標。但個人的識見與智能究竟有限,也只有鼓其愚勇諤諤直言,並求嚶鳴於來者。
〈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未見先例的書
我有意寫這本書,在心中已醞釀了很多年。最近因為好友的敦促,終於下決心動筆。檢閱過去所擬的綱要和片段文字,稿紙已經泛黃。最早的一頁寫於一九八五年;十多年了,時間過得多快啊。 任何世代總有許多熱愛藝術的朋友,懷著對藝術的渴慕與追求的熱忱,希望得其門而入。然而不少人踟躕、徬徨,無所適從,甚至焦慮、失望。這本書試圖幫助這些朋友解開困惑。
現代有關藝術的教材,中外出版品太多了。西洋的素描、水彩、油畫、風景、靜物、人體等入門與技法的書籍;中文出版品的「山水技法」、「怎樣畫人物」、「怎樣畫馬」……等都容易買到。本書與那些書完全不同。那些書表面看來,好像對想入門的人很有用,但那是速食麵,能解一時的轆轆饑腸,卻有許多後遺症。靠那些書學習藝術,只學到一點皮毛的技術,與真正認真要追求的藝術,根本南轅北轍。因為寫那些書的「教師」以自己的技法與作風去教人怎樣畫人體,畫山水,畫風景、靜物、花卉……,不但沒有意義,而且荒唐,甚至有害。因為那只是套式化了的畫畫的技術而已。而且,不可能也不應該有哪一家一派的畫法可為天下不同的人做「範本」。「創造」之事本來是不能「教」的。(藝術中能教的只有「技術」部份。但是藝術不等於技術。只學技術——尤其是一家一派的定型化的技術——的結果,更遠離了藝術。)藝術之路都是靠自己努力追求,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不過,創作雖不能「教」,但有用的觀念與經驗可對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幫助。有啟蒙、指引、輔導之功。這本書就是希望對未來的藝術家從觀念、知識、經驗與方法上提供幫助。
許多人希望拜師學藝。每個世代都有許多精於中國傳統(山水、花鳥、人物;北派、南宗;工筆、寫意等)或西方流派(印象派、立體派、寫實主義、抽象派、複合媒材等)的老師在傳授「衣缽」,培育了許多如同不同兵種與番號的「藝術部隊」。這種不合理的教學方式,一方面使學習的人囿於狹隘的派系格局,成為成規的奴婢;一方面以老師為圭臬,扼殺了許多原本應有不同追求的獨特個性。幾乎可說學成出師之日,正是藝術遠離之時。功利心切的學習者,拜師則為的是模仿或抄襲老師的「全套招式」,似乎藝術的全部內涵就是「技巧」(常常淪為更「形而下」的「技術」);似乎藝術的「技巧」有人人可共用的一套「範式」。上面說過,學會了那種形同「複製」技術的「技巧」,距離藝術創造的本質更為遙遠。引導學生循著這樣的途徑去學習藝術,是開錯了門路。不要以為只有不高明的老師才這樣教學生,很有名望與地位的老師一直是這樣教人畫畫。張大千、黃君璧等等名家,都叫學生臨摹他們的畫稿,今天許多教「國畫」的老師依然如此。比前代的《芥子園畫譜》更不如。「國畫」的衰微,良有以也。
聰明的讀者也許可以從我上面所說的話,間接體會到我為什麼無意私設堂號、開班授徒的原因。多年來,確有許多朋友問我教不教畫?非常抱歉,我常常辜負他們的期望。我除了一直在大學教書之外,自己不想開班授徒。對於這許多朋友,不論識與不識,這本書也為了彌補這一遺憾與歉疚。
為什麼說此書「未見先例」?
許多教人學習藝術的書為了通俗,為了大眾化,都把藝術的最
高宗旨放棄不談,也不從如何自我追求這方面去開導,而採取直接教學習者如何依樣畫葫蘆的方法,好讓人覺得藝術好似很容易手到擒來。事實上那完全為了推銷書,讓學習者以為有了捷徑,其實是誤導。教人如何畫畫的各類「畫譜」,實在有害無益。我這本書不為淺嚐輒止的人而寫,要寫給未來的藝術家與愛藝術者。藝術是創造的志業,我當然要以藝術創造的最高宗旨、最高理想為標的來立論。不過,本書不是藝術專門理論,我將在談到觀念性問題時,力求做到深入淺出,親切具體。這本書,既非技法入門,也不專談理論;既非藝術導賞,也非藝術趣談,而是專為自我期許的未來藝術家提供誠懇的建議,經驗的借鑑,觀念的切磋,實例的啟發。這樣的書,確未見先例。
「給人魚吃,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如果這本書寫得好,無數同我一樣,願以一生在藝術的道路上艱苦追求的當代人或後來者,或許能因此書與我結為知己。不論是在學的學生,失學的青年;不論年紀老少,尚未入藝術之門者或已有某些成績而希望更上層樓者;不論是創作者或教育工作者;也不論所學所畫的是哪種畫。凡有志自我追求藝術欣賞與創作的朋友,我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如果本書對你有某些助益,便是我至高的欣幸。
本書附印大量圖片。這些圖片,對於追求藝術的人都有啟示、借鑑與參考的意義。有些圖片是正文的圖示或舉例;有些是獨立的,並不附屬正文,目的在擴大視野,增加認識,提供參考。所有圖片都再三篩選,有些是不容易看到的,有些是絕版。為使圖片能更好發揮作用,我寫了許多詳簡不一的「圖說」。光是選圖與寫圖說,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把我多年來收藏的這些有典範意義的圖片和我的體會與心得與你分享,在我是極愉快的事,希望你欣賞、喜愛並得到益處。
〈2017增訂新版自序〉
本書寫作的動機,〈自序〉已說清楚。現在出「增訂版」,就為了要在後面增加身處當世,不能不寫的兩章。借此機會,也增補圖片目錄,校修文字。
為什麼要增加兩章?應略作說明。
話說一九八五年我開始動筆寫此書的時候,還未知後來中國大陸藝壇有所謂「八五新潮」──那是大陸藝壇膜拜、臣服西方現代主義的第一波。而台灣早在六○年代已開始有「東方畫會」、「五月畫會」之流的崇洋派。那是中國藝壇最早以當西潮之驥尾為「先鋒」的新派畫會。那時大陸正開始關門大鬧「文革」。所以藝壇「崇洋媚外」之事,台港...
目錄
〈2017增訂新版自序〉
〈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未見先例的書
Ⅰ 自我追尋
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自我探求的三大途徑
傳統、潮流與自我
天才與自我認識
Ⅱ 創造的源泉
自然、現實、人生
薪火相傳
自我發掘
綜合與匯通
Ⅲ 師承與借鑑
師承與門派
模仿與創造
臨摹的真義
借鑑與融匯
Ⅳ 風格的鍛造
藝術的信念
發現自己
觀念、題材、技法
風格與慧心
Ⅴ 創造之路
靈感的來源
技術、技巧;工具、材質
對景寫生與閉門造車
博與專
Ⅵ 創作的方法
取材、構思、草圖
檢討、分析、推敲
表現方法的探索
如何面對創作中的低潮與失敗
特殊技巧的探討
創作記錄的重要意義
建立個人的資料庫
Ⅶ 中國風格
獨特的表現
線的奧秘
線的分析
線的圖示
綜合的藝術
Ⅷ 餘 論
素描的認知
中國素描的探索
具象—抽象—抽象性
「筆墨」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
世界—本土
創造的三要素
Ⅸ 藝術的異化
Ⅹ 憂思與期望
〈跋〉不受蠱惑,表現你自己
圖片索引
〈2017增訂新版自序〉
〈自序〉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未見先例的書
Ⅰ 自我追尋
為什麼選擇藝術這條路
自我探求的三大途徑
傳統、潮流與自我
天才與自我認識
Ⅱ 創造的源泉
自然、現實、人生
薪火相傳
自我發掘
綜合與匯通
Ⅲ 師承與借鑑
師承與門派
模仿與創造
臨摹的真義
借鑑與融匯
Ⅳ 風格的鍛造
藝術的信念
發現自己
觀念、題材、技法
風格與慧心
Ⅴ 創造之路
靈感的來源
技術、技巧;工具、材質
對景寫生與閉門造車
博與專
Ⅵ 創作的方法
取材、構思、草圖
檢討、分析、推敲
表現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