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從姪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成為後世所知的明成祖。這場戰爭不僅扭轉了大明帝國的發展方向,更使建文朝相關議題成為一種禁忌,仿如暗影般籠罩整個明代,既困擾著成祖以降的歷任統治者及其臣民,也深刻影響了明代政治、社會、文化的運作和發展。
從永樂到南明,明代的官方與民間如何記述建文朝?本書嘗試探討明人對建文朝的歷史記憶,隨著時間推移如何被形塑、操縱、延續和遺忘,及其於不斷演變下呈現的樣貌與時代特色。曾被政治力量壓制的歷史記憶,其復甦與再續從來都不只是單純因為「人民永不遺忘」,而牽涉種種當代的現實需求及所欲突破的困境。隨著官方控制力的減弱,許多聲音逐漸加入這個「搶救」與「修正」該段歷史的場域,而各方角力的勝敗消長,其實也是明人認知自身處境、建立自我認同的深層反映。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2號
作者簡介:
何幸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明代政治文化史,對歷史記憶與明代政治環境、政治論述、文人社群的關係尤感興趣。著有〈英廟「盛德」:明天順朝君臣對「建文問題」之態度〉、〈記憶之地:晚明士人對南京靖難歷史紀念地標的營造〉等文。
章節試閱
節錄自本書第三章〈小結〉:
經歷了正德、嘉靖年間的私史纂述熱潮,萬曆時人回首過往歷史,面臨的是一個撲朔迷離、由真實與想像交織構築的圖景,各種彼此相左的論述在這個場域中並存,共同影響著世人的歷史記憶。萬曆年間有關建文朝的歷史認知亦是如此,禪讓、革命、奪權,尊親、敵對、和解,人們對靖難史事的理解、對建文帝與成祖關係的詮釋,在當時並非單一選項,只是各選項之間既非勢均力敵,亦非涇渭分明。嘉靖以降成祖地位的提升、時人對「永樂盛世」的懷念,以及為建文帝議謚立祀、解除相關禁制的政治訴求,使調和永樂與建文雙方的遜國說成為當時靖難歷史認知的主流。然而,當史家透過各種呈現靖難衝突面的史事來檢視「建文遜國」的論述時,此說似乎又顯得難以招架,從而引發些許質疑的聲音,而其他方向的靖難歷史認知,也相當程度地滲入遜國說的架構中,與之融合。如萬曆年間的遜國說和回歸說,便在當時知識分子的認知中逐步合併,形成的新敘述嘗試將建文帝和永樂政權的和解過程進一步圓滿化,部分出亡說蘊含的衝突要素也能透過建文帝回歸故事加入遜國論述,強化其合理性,故頗能引起共鳴和贊同。
有趣的是,在萬曆時人傾向遜國論述的同時,其對靖難戰爭的認知又常帶有衝突的意象,這或許透露了明人在面對靖難歷史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他們的自我定位和政治認同,使之不得不以較「政治正確」的態度來理解明初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而他們為靖難歷史建構「和解」意象的嘗試,似乎也反映了對撫平歷史傷痕、解除政治禁制,讓此一「和解」真正落實於當代的渴望。不過很遺憾地,無論萬曆年間對靖難歷史的調和論述有多契合民意,終究無法實際消解建文帝歷史地位對永樂政權合法性的威脅,因此復其年號、立其廟祀之奏請遲遲無法獲得統治者正面回應,也就成了意料中事。
除了政治與情感認同上的矛盾,萬曆年間的知識分子也在歷史真相與道德價值的抉擇間徘徊。無論是對靖難歷史地景的建構,還是對建文忠臣後裔的認證與宣傳,「真相」往往不是主事者最優先的考量,透過此類建置、行動或文本達到激勵忠節、裨益風教的實效,似乎才是當務之急。雖然在重史風氣的影響下,有不少學者持續投入正本清源、剔除稗史雜說的工作,但終究難以抵擋「寧存忠義美事」的聲浪洪流,一些在他們看來荒誕無稽的故事,仍因為迎合時人心理而持續受到關注和採信,甚至廣為流傳。即使是像王世貞這樣於歷史考誤方面貢獻甚大的學者,也可能基於「喜忠臣有後」的心態,而為自己根本不相信的「殉臣後裔」撰序背書。萬曆初年針對建文殉臣進行的旌表和寬赦,一方面促成了建文朝歷史書寫的再發展,一方面也為相關歷史記憶的形塑,投下了微妙的變數。
節錄自本書第三章〈小結〉:
經歷了正德、嘉靖年間的私史纂述熱潮,萬曆時人回首過往歷史,面臨的是一個撲朔迷離、由真實與想像交織構築的圖景,各種彼此相左的論述在這個場域中並存,共同影響著世人的歷史記憶。萬曆年間有關建文朝的歷史認知亦是如此,禪讓、革命、奪權,尊親、敵對、和解,人們對靖難史事的理解、對建文帝與成祖關係的詮釋,在當時並非單一選項,只是各選項之間既非勢均力敵,亦非涇渭分明。嘉靖以降成祖地位的提升、時人對「永樂盛世」的懷念,以及為建文帝議謚立祀、解除相關禁制的政治訴求,使調和永樂與建文雙方...
作者序
【出版緣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本系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出版計畫。當時,亦將本系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等機構獎助出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成立,由獎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出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出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歷史系,曾在國內、外知名大學講學;自一九四九年起,至本系執教。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並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兼任本校文學院院長。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深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者。
一九七五年九月,先生在美病逝。李國祁教授感念先生的學術貢獻,邀集本校史地系系友籌組基金,在本系設置「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於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頒授獎學金。獎學金設監督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本系教師共同組成,每年遴選優秀學位論文,補助印製「專刊」經費。三十多年來,本系研究生無不以獲得「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勵,並以「專刊」名義出版畢業論文,為最高榮譽。「專刊」向由本系刊行,寄贈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頗受學界肯定,惟印刷數量有限,坊間不易得見,殊為可惜。經本屆獎學金監督委員會議決,商請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印製發行,以廣流傳,期能為促進學術交流略盡棉薄之力。
今年,適值郭廷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專刊」以新的型態再出發,可謂別具意義。謹識緣起,以資紀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二○一五年九月
============================
【序】/朱鴻
明代「靖難」事變後,建文的年號被革除,歷史被竄改、汙衊,朱棣的做法使得建文朝的歷史書寫成為政治禁忌,造成建文無史的現象。直到明中葉才出現記載建文的著述,萬曆朝雖進而恢復建文年號,亦有建文朝歷史的專著,然囿於「靖難是而革除非」,唯恐影響到已被尊為成祖的歷史地位,官方始終不敢碰觸建文朝的歷史。建文的歷史是在政權被篡奪後長期不斷書寫出來的,這是國史僅見的現象。因而要處理建文歷史相關問題,是相當棘手的學術課題。
本書是作者何幸真據碩士學位論文〈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修訂而成,係由政治史、文化史、史學史的角度探討有明一代對於建文朝相關歷史的態度。幸真檢視明代相關說法之形成,並分析其形成原因與意義。在她看來,建文帝本人在建文四年南京城破的那一刻,便已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之後代替他影響往後歷史的,其實是後世想像與記憶的產物。而這些想像與記憶,固然是對建文朝諸多歷史謎團的回應,但更多是被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而成為一種「名目」或「話題」,為當代人建構特定論述、謀求特定目的、滿足現實需求的行為提供依據。正如本書所言,建文朝歷史記憶在明代的發展,與明人試圖解決靖難之役、壬午殉難遺留之歷史問題、撫平歷史傷痕的努力有關。也正因此類後遺症與傷口難以忽視,方使建文朝相關議題受到關注,而有了成為「名目」或「話題」的可能。這與我認為明朝人面對國有大疑,要藉修史還給建文君臣公道的看法不謀而合。
明代關於建文朝的材料數量相當驚人,而且內容龐雜、偽誤之處甚多,幸真在史料的挖掘與解讀方面頗下苦功,故能呈現建文朝歷史記憶的豐富面向並提出獨到見解,流暢的文筆也使其論文具可讀性。欣聞本書即將出版,忝為論文指導教授,以歡欣之情為序推介本書。唯建文歷史記憶書寫,明朝只是開端,一個初期的階段,是故事的上篇。入清以後,跳脫明朝的禁忌,有更重要的發展,「重構」建文歷史的工作至乾隆《明史》的纂修大致完成。清代建文朝歷史記憶有與明代迥然不同的內涵與意義,值得深入研探。期許幸真能以研究建文自任,完成下篇,為建文歷史的研究畫下圓滿的句點。
朱鴻序於臺北文山
民國107年6月22日
【出版緣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本系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出版計畫。當時,亦將本系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等機構獎助出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成立,由獎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出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出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
目錄
出版緣起
序/朱鴻
緒論
第一章 由暗化明:靖難後至弘治年間(1402-1505)
第一節 革除、扭曲和隱沒
第二節 民間記憶的延續與強化
第三節 弛禁、赦免與調和
小結
第二章 真相與想像:正德至嘉靖年間(1506-1566)
第一節 建文朝歷史重建的首波高峰
第二節 鄉里記憶、地方認同與現實連結
第三節 傳說、想像與歷史詮釋
第四節 褒忠思想與「忠臣」群體的擴大
小結
第三章 積澱與再生: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20)
第一節 無法恢復地位的忠臣之主
第二節 殉臣忠魂與香火的延續
第三節 「永樂盛世」的緬懷與「靖難」詮釋
第四節 知識、常識與故事的互動
小結
第四章 野火燎原:泰昌至南明政權(1620-1662)
第一節 風雨飄搖下的官方崇陞
第二節 紀念、書寫、歷史檢視
第三節 建文帝出亡故事的再塑與巡禮
第四節 失國之臣的歷史憑弔
小結
結論
後記
徵引書目
附錄一 弘治年間史籍中彙整的建文殉臣名單
附錄二 正德、嘉靖年間建文朝專史著作中被記入列傳的建文諸臣名單
附錄三 正德、嘉靖年間建文朝專史著作所列建文朝臣籍貫表
出版緣起
序/朱鴻
緒論
第一章 由暗化明:靖難後至弘治年間(1402-1505)
第一節 革除、扭曲和隱沒
第二節 民間記憶的延續與強化
第三節 弛禁、赦免與調和
小結
第二章 真相與想像:正德至嘉靖年間(1506-1566)
第一節 建文朝歷史重建的首波高峰
第二節 鄉里記憶、地方認同與現實連結
第三節 傳說、想像與歷史詮釋
第四節 褒忠思想與「忠臣」群體的擴大
小結
第三章 積澱與再生:隆慶至萬曆年間(1567-1620)
第一節 無法恢復地位的忠臣之主
第二節 殉臣忠魂與香火的延續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