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
以公眾史學貼近一般大眾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如何拉近彼此之間的鴻溝?繼「芭樂人類學」和「巷仔口社會學」之後,創立於2014年4月的「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是學院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的共筆平台,藉由普及歷史知識來強化歷史學者的社會參與,試圖貼近一般大眾。
如同本書「開店」文章〈從「柑仔店」到歷史學〉開頭寫的:「歷史學柑仔店」在籌備階段時,「東家」即曾與「店小二」們熱烈地討論過「柑仔店的歷史」,才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專屬的「柑仔店」記憶,而且有些店東或店小二自己家族還曾經營過柑仔店,聽聞之下,大開眼界。東家也囑幾個店小二有空將這些有趣的見聞收錄集結,以便日後能在店內開一「專櫃」,以饗各位人客。
「歷史學柑仔店」是名副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近年來「公眾史學」在專業史學界逐漸受到重視,「歷史學柑仔店」的文章整體也呈現多元而異質的風貌,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而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即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不同的面向。
《歷史學柑仔店 1》從2014年創立至今精選出26篇文章,以歷史x社會、歷史x科學、歷史x醫學、歷史x器物、歷史x生活五個跨域結合呈現出來,並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在一般大眾面前,希望能引領讀者對歷史或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共同探索臺灣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
編者/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恒安(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劉龍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貞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吳易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金仕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元朋(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圭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廖宜方(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峙維(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依文章次序排列)
章節試閱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
318公民運動發生幾天後,我與家人一同至立法院周邊現場,一方面是表達對此一運動的支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進行歷史觀察。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研判這場公民運動有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事件。而且,隨著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之後,媒體與社群網站上出現爆量的論述、創意作品、照片、影片產生,在立法院的議場內以及濟南、青島東路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海報、文宣、小冊子和各種創作活動。有藝術史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精彩無比的「無策展人的藝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隨時在變動的新型藝展,不論從藝術的、文學的角度都相當引人注目。於是乎興起要在第一時間建立平台收集史料的念頭。
這次非暴力公民運動史料與以往史料的不同,在於大量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切題論述,部落格、PTT八卦版上的文章與討論,以及透過網路流傳的懶人包、PPT等等的湧現,而這些原本就已數量龐大的討論,透過新媒體如FB、LINE等的流傳,以及不斷進行的擴散式討論,讓主流媒體在使用網路的族群中幾乎完全失勢。這次公民抗爭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功能與使用上的成熟,使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過程中都得以不斷攝錄影像。尤其是在立法院議場內,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有人開始利用iPad進行現場直播。幾天之後,更能夠利用業界技術,進行現場24小時直播,並在立法院周邊架設大量的民間版監視器,隨時監控周邊狀況。也有人利用四螺旋槳或六螺旋槳的小型直升機進行空拍。當然,主流媒體也派出大量記者與攝影記者進行採訪與攝影。而在另一方面,警察也頻繁使用錄影蒐證。我們在退場之前,更使用已經成熟的3D-鐳射掃描,將立法院在4月8-9日時的狀況,以三維空間+攝影記錄下來。(圖1)總之,這次公民運動,幾乎已經到了沒有一個面向不被以影像或圖像記錄下來的程度。因此,除了實體物件需要收集,如何收集各種原生數位物件,以及所謂「口述歷史」或「訪談」資料,也成了一種新挑戰。
在佔領立法院的行動結束以前,中研院的史語所、社會所、臺史所同意合作收集史料,並順利地在立院議場以及周邊道路將實體資料收集起來,暫時安置於安全場所,以展開整理工作。在完成立法院附近實體物件的初步收集以後,我一方面積極思考如何收集史料,同時也在思考史料一旦收集起來,又該如何整理,以及這種新時代的歷史表達與「書寫」如何進行等相關問題。
我從一個歷史學者的角度參與此一公民運動,很難不對人類之於過去歷史事件的記憶、記錄、歷史書寫與流傳產生一些反省與想法。在3月23日至24日的那一夜,我在行政院周邊,一方面感受到此一事件的震撼與變化莫測,另一方面也開始反思: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比方法國大革命,是一個比324更大的事件,但能夠流傳到今天的資訊,回想起來實在少之又少。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就這一個小小的行政院周邊,當晚每一個人所見到的都只是事件的一部分。你會隱約聽到另一個方向傳來陣陣「警察後退」的喊聲,但卻看不見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沒有一個新方式把現場數以萬計的人所見到的、所拍攝到的收集、記錄和「書寫」下來,則未來流傳的可能就會只是某位見證者的記錄,或哪位歷史學家再把一些見證者的記錄轉寫成歷史。那麼,從法國大革命到現在,歷史學家的「技藝」豈非一成不變?
後來林富士提醒我,這次公民運動產生的大量史料就是典型的「巨量資料」。所謂「巨量」,不僅在其量大,更重要的是資料之完整性。如果能夠趁著這段記憶與相關材料仍然鮮活時,儘量完整地收集,則未來與此次運動有關的歷史或社會學研究,就可以運用「巨量資料」的概念進行,而與過去的歷史研究產生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我開始研讀相關書籍,並進行構思,希望能引起歷史學界同仁,特別是年輕學者的注意,一起開始此一新型態的歷史研究。當然,由一個網路世界LKK的「網路移民」,而非年輕且更具有資格的「網路原住民」,來談這麼新穎的「巨量資料」與「歷史學」之間的關係,實在是有點奇怪,自己也覺得相當意外。以我粗淺的程度,本文只能說是拋磚引玉,相信有很多年輕的學者,可以寫得更好。
巨量資料與歷史研究的現狀
近來,「巨量資料」(Big Data)就像龍捲風一樣,席捲整個世界的知識界。這陣風也吹到了台灣,從科技部部長到像我這樣的無名小卒,從科學家到人文學者,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都在談「巨量資料」或「大數據」(我不喜歡用中國的名詞,以下將不會使用)。究竟「巨量資料」是什麼?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威力?關於「巨量資料」,網路與坊間已經有很多相關書籍(如Mayer-Schönberger & Cukier, 2013),也有很多學科早已運用,本文不擬贅述。
此處要談的,是利用「巨量資料」進行歷史研究。事實上,這種觀念過去已經存在,包括筆者在早期中國史研究中,用「巨量資料」概念與地理資訊系統搭配以進行古代政治地景分析等,皆已經用到了「巨量資料」的概念,只是還未利用到這個名詞。以「巨量資料」的概念進行歷史研究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真正開始使用「巨量資料」這個名詞,並企圖有系統地在歷史學與人文領域中運用,至今也不過短短幾年。而其概念之成型,則是去年年底開始、由美國匹茲堡大學Patrick Manning所主持的CHIA(Collaborative for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CHIA企圖建構一個在空間方面橫跨全球,在時間方面跨越近世四、五百年的全球史資料架構。這並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全球史巨量資料庫,而是一個巨量資料庫的架構,加上局部的實踐,以及要連結這樣一個龐大計畫,啟動之前許許多多必須處理與確認的內容與細節。距離一個真正可以操作的全球史巨量資料庫出現,我認為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需要更龐大的經費挹注,以及更多歷史學者投入這個陣營,增益各種資料並強化研究。
稍微了解了Manning這個現在已經亮出「巨量資料」招牌,而且算是跑得比較快的計畫以後,我的評估是以「巨量資料」的概念進行歷史研究,隨著網路的速度加快、運用範圍愈廣、愈來愈多資料被數位化、愈來愈多數位生產的資料產生、愈多與人類歷史有關的資料庫交叉結合以及運算能力愈來愈強大等各項發展,收集資料對於歷史學家的挑戰,會從一項基本的技藝,變成一種資料擷取的創意。「巨量資料」的歷史研究現在雖然還在拓荒階段,但假以時日,巨量資料的歷史研究雖然不會成為歷史研究的整體,卻遲早會成為歷史研究重要的一環。目前這項歷史研究新技藝的進展尚屬於開創期,只要有合適的材料、有創意的研究概念,都有可能在這個新領域上有所作為。我認為318公民運動產生的史料與根據這些材料所進行的歷史研究,就是一個這樣的契機。由於318以來的史料,規模已經不小,要完整收集,有賴台灣的歷史系所通力合作,共同參與架構資料庫與系統採集資料,並且分工完成結構性資料架構的建置。這項工作,不但可能改變歷史系學生的思考模式與研究方法,甚至可以整體性強化歷史系學生的職場競爭力。(未完)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
318公民運動發生幾天後,我與家人一同至立法院周邊現場,一方面是表達對此一運動的支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進行歷史觀察。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研判這場公民運動有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事件。而且,隨著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之後,媒體與社群網站上出現爆量的論述、創意作品、照片、影片產生,在立法院的議場內以及濟南、青島東路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海報、文宣、小冊子和各種創作活動。有藝術史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
作者序
編者序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歷史學柑仔店」是一個自發的寫作社群,也是一扇窗口,讓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沒有聚會、沒有宣言與旗幟、也沒有機構或學會支持,組織十分鬆散。就連臉書粉絲頁的介紹也只有一句: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似乎太簡單,但接著要寫些什麼,就令人煞費心思了。後現代史學之後,歷史研究進入百家爭鳴且難以定義的境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就先這樣吧!
神奇的是,每年排班表寄出後,作者們總像是說好了般,彼此錯開交稿時間,且總能如期繳交,鮮少出現拖稿情況。如此鬆散的運作方式,卻能長期且穩定地刊登文章,不能不說這個部落格的確是名符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
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出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文章整體呈現出多元而異質的風貌,如果真要歸納一些特點,大概是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此外,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這頭大象的不同部位。
說到「歷史學柑仔店」的緣起,不能不提友站「芭樂人類學」(成立於2009年),這是最早由學界自發成立的共筆部落格,後來又有「巷仔口社會學」(2013)。芭樂與巷仔口的成功,帶給歷史領域的我們許多刺激,那些年,不少友人私下都談到成立共筆平台的可能。2014年春天,這顆種子在318學運的激盪下萌芽,4月4日「歷史學柑仔店」正式掛牌成立,由花亦芬、金仕起、祝平一、黃銘崇及我五人發起。之後又有「菜市場政治學」(2014)與「漫遊藝術史」(2016)。
近十年紛紛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是傳統被認為「無用之學」的人文社會學者走入社會的努力。在我看來,也是學界共同探索臺灣主體性的嘗試。過去,長期以邊陲自居的臺灣習於仰望中心強國,無論是美國、中國或日本;現在,我們意識到在臺灣的學術工作者,不分本土博士或是外來博士,似乎有著某些共同特點。這個從臺灣在地所發展出來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在此邀請讀者一起來想想。
編者序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歷史學柑仔店」是一個自發的寫作社群,也是一扇窗口,讓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沒有聚會、沒有宣言與旗幟、也沒有機構或學會支持,組織十分鬆散。就連臉書粉絲頁的介紹也只有一句: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似乎太簡單,但接著要寫些什麼,就令人煞費心思了。後現代史學之後,歷史研究進入百家爭鳴且難以定義的境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就...
目錄
編者序/許雅惠
1. 歷史與社會
1-1 從「柑仔店」到歷史學:思考日常生活史與公眾(大眾)史的交錯/呂紹理
1-2 說、歷史故事/李衣雲
1-3 如何藉普及歷史知識以強化歷史學者社會參與?/陳恒安
1-4 我們賴以生存的歷史:體會、共享與反思/劉龍心
2. 歷史與科學
2-1 在東亞主編英文期刊?!/李貞德
2-2 數位時代,圖書館將何去何從?/涂豐恩
2-3 趙明誠與他的收藏家朋友們:數位人文方法初探/許雅惠
2-4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郭文華
2-5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下):倉頡與注音輸入的文化史/郭文華
2-6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黃銘崇
3. 歷史與醫學
3-1 杜鵑窩裡的雀鳥:怎麼看精神醫學的政治濫用史/吳易叡
3-2 誰是古之良醫?/金仕起
3-3 醫療、經驗與文本/金仕起
3-4 病人絮語:往診與看醫生的場所/許宏彬
3-5 龍骨小史/陳元朋
3-6 梅毒: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陳恒安
4. 歷史與器物
4-1 黑暗時代的光芒、失而復得的寶藏/林圭偵
4-2 說鼎: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許雅惠
4-3 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黃銘崇
4-4 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不洗熱水,洗不乾淨!/黃銘崇
4-5 達也太王的六馬浮雕/廖宜方
5. 歷史與生活
5-1從「國語老歌」追溯「制定國語」的往事/陳峙維
5-2 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兩件重要的往事:「流行歌」一詞與上海灘國語流行歌的大躍進/陳峙維
5-3 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鄭麗榕
5-4 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鄭麗榕
5-5 關於一隻黑狗與家族、戰爭記憶/鄭麗榕
編者序/許雅惠
1. 歷史與社會
1-1 從「柑仔店」到歷史學:思考日常生活史與公眾(大眾)史的交錯/呂紹理
1-2 說、歷史故事/李衣雲
1-3 如何藉普及歷史知識以強化歷史學者社會參與?/陳恒安
1-4 我們賴以生存的歷史:體會、共享與反思/劉龍心
2. 歷史與科學
2-1 在東亞主編英文期刊?!/李貞德
2-2 數位時代,圖書館將何去何從?/涂豐恩
2-3 趙明誠與他的收藏家朋友們:數位人文方法初探/許雅惠
2-4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郭文華
2-5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下):倉頡與注音輸入的文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