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權走向民主,1995年故總統 李登輝訪問美國,美中台三邊情勢產生微妙變化,台灣開始走出與前面五十年截然不同的道路 ▏
從1945年台灣光復後至1995年,這50年間台灣與中國、美國、日本的政治與經濟關係為何?
從清朝領土、日本殖民地到台灣主權未定論,各國的態度又是什麼?
從蔣中正、蔣經國到李登輝,解嚴後的台灣,逐漸從保守壓抑走向自由開放,台灣前五十年經歷了哪些政治變化?
☆★☆★☆★☆★☆★☆★本書亮點☆★☆★☆★☆★☆★☆★
冷戰與台灣
冷戰格局下,美國在政治上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極力阻止其進入聯合國,並恢復對台灣國民黨當局的經援和軍援。在經濟上透過「巴黎統籌會」等機構對中共實施比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更加嚴厲的封鎖,並一直持續1960年代末。在軍事上透過與台灣及日韓澳等國簽訂雙邊或多邊條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策略與安全上的威懾」。美國甚至把台灣視為其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
新殖民主義
戰後美日台關係中所呈現出的美國對日台(包括對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社會改造、以及美日聯手對台灣的經濟控制,儼如新殖民主義在戰後台灣的「實踐版」,是一種很特殊的、表面為平等形式而實則不平等的「三邊關係」。戰後初期英、法、荷等國企圖在東南亞恢復舊的殖民統治版圖,但戰後經濟實力居絕對優勢的美國予以強力阻止。美國欲在東亞地區實施新殖民主義,即對其勢力範圍國家與地區實施與殖民地統治相似的一系列殖民政策,但並不擁有實質意義上的殖民地……
美援
美國對台援助是其「外交政策工具箱中一個重要且有效的工具」。美國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援助對台灣當局不斷施加壓力或影響,從而把台灣納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滿足其在東亞地區進行冷戰的需求。為此,美國在重新恢復對台灣的經濟、軍事援助之同時,也向台灣當局發出令其「改革」的信號,要求其「堅持更合美國之意的政府改組」。美國不僅積極對台經援,更期待台灣今後成為「其他亞洲國家的典範」……
作者簡介:
王鍵,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亞非拉史研究室副研究員;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史、台灣史與東亞區域關係史。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
戰後美日台關係史(1945-1995年)的研究,時間橫跨五十年之久,屬於戰後國際關係史、冷戰史及台灣現代社會進程的歷史研究範疇。本章擬對學界有關三角關係或三邊關係的研究進行簡要歸納與系統分析,對有關三角或三邊關係的界定、概念,以及其歷史演變過程中的諸特性等進行論述,這是釐清本書研究思路的基本前提之一,而歷史的梳理則使我們對當代史中的三角或三邊關係有一個生動的、具體的概念。同時,對於研究思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方法、研究框架與基本內容等進行簡要闡述。近代以來,美、日始終對台灣抱有獨占性策略圖謀,這是美日台關係緣起的歷史定位。從地緣策略的角度對戰後美日台關係的歷史特質與演進歷程進行闡述,亦是本章的目標之一。
第一節 研究思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方法、研究框架與基本內容
一、研究思路與意義
按照台灣的社會發展進程史實、現實法律地位及其他諸因素,本書將戰後美日台之間的互動關係視為一種「三邊」關係,而非一般國際關係學理論規定的三角關係。英國學者馬丁.懷特的《國家體系》(英國萊斯特大學出版社1977年)是最早論述三角關係的論著。1960-1970年代逐漸形成不規則的美蘇中三角策略架構,成為各國學界的關注焦點。美國學者洛厄爾.迪特默《策略三角:競賽理論初析》(《世界政治》1981年)一文運用「策略三角」理論,對1970年代中美蘇策略三角關係的演化進行了解釋。當時,不僅美蘇彼此以冷戰策略進行牽制,處於弱勢的中國也亦然。美國學者伽夫指出:「冷戰時期,毛澤東外交策略的世情依據是『戰爭與革命』。毛澤東和周恩來為了維護『中國利益』,在對外關係上『利用了策略三角』」。由此,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半期,有關中美蘇三角關係的研究成為熱點問題,主要研究著述有西格爾主編《中國因素:北京與超級大國》(英國福爾摩斯和邁耶出版社1982年);彙集美國蘭德公司研究成果的《中美蘇策略三角》(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譯、時事出版社1988年);倪孝銓、羅伯特.羅斯主編《美中蘇三角關係(70-80年代)》(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
1990年代前半期,蘇聯解體及東歐劇變,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中國國力日趨增強,美蘇長期對立的國際格局發生了深刻而持久的震盪。隨著雅爾達體系的崩潰,以冷戰為其深刻背景的中美蘇三角關係失去了存在的基石;取而代之的中美日三角關係漸次成為左右亞太地區乃至於世界局勢的關鍵力量架構。而從屬於中美日三角關係的美日台關係亦日趨成為熱點問題。
進入1990年代後半期,中美日三角關係的研究受到重視,有代表性的研究著述有羅納德.蒙特佩托和張明合著的《另一種三合一:美國、中國和日本》(美國聖馬丁出版社1999年),日本國際交流中心(JCIE)編《中日美合作面臨的挑戰》(1998年)、《中國-日本-美國:對三邊關係的新摸索》(1998年)和《中日美關係的新方面》(1999年)等。以上著述均認為中美日三角將成為21世紀世界政治中的關鍵三角,而台灣問題則成為這個三角關係中的焦點。日本學者添谷芳秀就認為:「中美日三角關係中問題最大的兩條邊是中美關係和中日關係」、「美中日三角關係的前途取決於台灣的事態發展」。
同時期中國學界的相關研究著述也頗為豐碩,張蘊嶺《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被視為國內學界對中美日三角關係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另外還有劉建飛《中美日策略關係演變(1899-1999)》(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任曉等《中美日三邊關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廉德瑰《美國與中日關係的演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張仕榮《21世紀初期中美日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九州出版社2010年)等。主要論文有:高鍔《中日美三邊關係的現狀與問題》(《策略與管理》1994年第6期)、馮昭奎《走向平衡的三角關係——關於亞太地區大國關係的思考》(《當代亞太》1998年第1期)、李長久《不平衡的中美日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10期)、時殷弘《中美日「三角關係」——歷史回顧.實例比較.概念辨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1期)等。
在雙邊關係研究中涉及本書主題的著述有:張耀武《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新華出版社2004年)、王偉男《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另外,論述日台關係的著述有:陳奉林《戰後日台關係史》(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廖鴻績《貿易與政治:台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年)》(台灣稻鄉出版社2005年)、賈超為《日台關係的歷史與現狀》(華藝出版社2011年),臧士俊《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灣前衛出版社1997年)以及川島真等《日台關係史(1945-2008)》(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等。美台關係的著述有:蘇格《美國對中政策與台灣問題》(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資中筠、何迪《美台關係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林長華《戰後美台經濟關係概論》(九州出版社2001年)、沈惠平《美國對台政策新解》(九州出版社2010年),以及陶文釗《中美關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研究美日關係的有:劉世龍《美日關係(1791-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張德明《東亞經濟中的美日經濟關係研究(1945-2000)》(人民出版社2003年)、崔丕《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史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等。中美學者合作編著的有:袁明、哈丁主編《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姜長斌、羅斯主編《從對峙走向緩和:冷戰時期中美關係再探討》(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等。以上著述均是本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自1970-1980年代以來,海外相關研究文獻被大量編譯引進,美國文獻有:卡爾.蘭金《蘭金回憶錄》(海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陳啟明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斯帕尼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等;還有周建明、張成至編譯《美國國家安全策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1-3冊,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張曙光、周建明編譯《中美解凍與台灣問題——尼克松外交文獻選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等文獻檔案集。日本文獻有:永野信利《日中復交談判記實》(顧如鈺譯,時事出版社1972年版);古井喜實《日中關係八十年》(田家農等譯,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島田政雄《戰後日中關係50年》(田家農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等。
闡明「三角」或「三邊」關係的基本概念是本書的基本前提,美日台關係從屬於中美日三角關係,故以中美日三角關係為例進行闡述。劉建飛在《中美日策略關係演變(1899-1999)》一書中均以「三角關係」定位百年跨度的中美日三國關係,其三角關係的界定相當廣泛。張蘊嶺《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一書考察了三角關係的構成機制、三角關係中的互動聯繫等,認為在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構成中,存在著利益的一致性或共同性。但中美日三角關係的構造並不只是由共同性決定的,其中矛盾性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共同性構成連接機制,矛盾性構成牽制機制,二者共同組成三角關係的框架和結構。
任曉等《中美日三邊關係》一書則認為戰後中美日關係是一種三邊關係,而非三角關係。並認為三邊關係是「介入三國關係與三角關係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力量架構。也就是說,三邊關係帶有三角關係的大多數特徵,比一般的三國關係要展現出更多的互動性」。時殷弘《中美日「三角關係」》亦認為:就國家層次上有關三國各自行為的前提條件而言,「標準」的三角關係之存在取決於:有關三國是否都具有具備獨立的對外政策;三國是否都是將縱橫捭闔的典型的均勢(它並不需要各極完全甚至大體均衡)及其權謀外交(diplomacy of manoeuvre)視為各自的一大特徵。考慮到日本缺乏基本獨立的外交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美國在美日關係中的支配性和主導性,可以大致證明從1972年至今中美日關係的非三角性。
唐永勝則認為「儘管還不存在形式上的中美日三邊機制,但並不意味實際上的三角關係就不存在」。他同時亦指出:三角關係並非三對雙邊關係和簡單鋪陳疊加。對三角關係的研究,並非停留在對雙邊關係的簡單羅列上,更要注意其本身的物質和內在的規定性。
如此,按照任曉等學者的界定可知:國際政治中的三角關係,指的是在一個由三個國家構成的系統中,其中一個國家的行為會對另一個或兩個國家的行為發生影響,或其中一對雙邊關係的變化導致對另一對或兩對關係發生變化的互動關係。三邊關係可視為初級的或不甚嚴格的三角關係;而三角關係則是高級形式的三邊關係。
如上所述,本書在借鑑以上學者的精闢論述並予以獨自思考,認定戰後台灣與美日的互動過程屬於一種不規則的「三邊關係」,是從屬於中美日三角關係下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而非國家間的三邊關係。戰後冷戰時期美日台關係的一大特徵,就是美日始終利用台灣問題對中國進行策略干擾。按照筆者的思路與解讀,若對本書題目予以全面概括的話,應是冷戰時期台灣與美日兩國關係演變過程的歷史考察。
本書在迄今同類研究的基礎上,擬以歷史學、國際關係學等多學科學研究究方法,對戰後1945-1995年五十年期間的美日台關係史進行全面的歷史考察,本書主要以台灣外部環境的演變為考察對象,從總體上著重分析美日台關係中的重大問題。進而擬以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美日台關係的結構差異及其演變過程,力求以系統的數據資料和多角度的分析比較,全面、客觀地論述戰後美日台關係的發展態勢以及各發展過程的基本特點,以求取得對本書主題的客觀結論。從理論與歷史的相結合的角度來探究戰後美日台關係的動態演變,是本書力求實現的目標。
本書的理論意義在於,應用歷史考證與國際關係理論對戰後美日台關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本書研究的時間範疇(1945-1995年)恰處於二戰後國際關係(冷戰)史的整個時期,亦屬於當代台灣史研究的一個分支。從國際體系層次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兩極權力結構,為美蘇衝突和對抗,由戰時同盟走向冷戰創造了條件……導致了戰後初期冷戰的起源。
本書的實踐意義在於,將國際關係理論與冷戰時期美日台關係史的實證研究結合起來,透過對戰後美日台關係歷史進程的追蹤與描述,並透過各個階段美日台關係的具體論述,總結美日台政治關係的交流模式與諸多特徵,闡明美日台經濟關係發展的規律性,為中國的美日台研究界及有關部門把握美日台關係史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提供政策參考。
第一章 緒論
戰後美日台關係史(1945-1995年)的研究,時間橫跨五十年之久,屬於戰後國際關係史、冷戰史及台灣現代社會進程的歷史研究範疇。本章擬對學界有關三角關係或三邊關係的研究進行簡要歸納與系統分析,對有關三角或三邊關係的界定、概念,以及其歷史演變過程中的諸特性等進行論述,這是釐清本書研究思路的基本前提之一,而歷史的梳理則使我們對當代史中的三角或三邊關係有一個生動的、具體的概念。同時,對於研究思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方法、研究框架與基本內容等進行簡要闡述。近代以來,美、日始終對台灣抱有獨占性策略圖謀...
推薦序
序言
筆者在先讀本書定稿後,十分欣喜,又受王鍵博士之邀為本書作序,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卻因為近期參加多次會議和不時有多項任務、工作,使這篇序言的寫作一拖再拖。現在,出版社已經要開印了,只好加班開夜車,趕出了這份急就篇。筆者的序言,像王鍵的本書一樣,肯定有不當之處,筆者真心地敬請方家、讀者不吝賜教。
王鍵博士的這部新書,對戰後1945-1995五十年間美日台關係的歷史過程做了概略考察。
按照筆者的思路與解讀,若對本書題目予以更為準確概括的話,應是對冷戰時期台灣與美日兩國這一關係形成、發展、演變過程的歷史考察和研究。
學界,特別是國際關係學界,對於中美蘇、中美日三國間關係定義為一種三角關係。王鍵在借鑑各方學者的精闢論述並進行獨立思考後,認定戰後台灣與美日的互動過程屬於一種不規則的「三邊關係」,是從屬於中美日三角關係下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並非真正國家意義間的關係,而是非國家間的關係。戰後冷戰時期美日台關係的一大特徵,就是美日兩國始終利用台灣問題對中國進行策略干擾。本書的題目和作者對「三邊關係」特點的提出,一下子就旗幟鮮明的表明了作者的立場和觀點,也極為有力地吸引筆者,饒有興趣地閱讀本書。
全書分為七章,緒論章概述了本書研究的思路與意義,第二、三、四三章闡述了美日台關係的形成和確立。論述了以下重要內容:戰後美國在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最初擬以中國為其東亞地區最大的策略夥伴。由於國民黨政權的垮台,加之韓戰等的影響,美國對日政策調整為積極扶植日本,使其成為美國在東亞地區的重要策略夥伴;美國還企圖與日本共同掌控東亞地區經濟,為此,不惜在經濟利益上對日做出讓步;在加強美日關係之同時,美國也將台灣視為東亞地區重要的策略夥伴,出於遏制中國的策略目的,對台灣進行了經濟、軍事的全面扶植;為此,美國主持了戰後日本、台灣的土地制度改革,按照美國設計的社會模式,對日、台進行了社會改造;戰後,主要自吉田茂內閣以來,日本台海政策(對台對中政策)基本確立,即同時占有台海兩岸的經濟資源和市場,實現日本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歷經1950-60年代中日民間關係的跌宕發展,日本始終保持與海峽兩岸之間的經濟聯繫;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日本最終達到其台海政策的策略目標。公開與兩岸發展政治、經濟等關係,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服務。
本書第五、六、七三章則闡述了美日台關係的發展、演變:1972日台斷交、1979美台斷交之後,美日台關係有所下降,但維持了實質性的關係框架;美日對台灣的政治、經濟及軍事的控制依舊;台灣在與美日關係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經濟成長;日本更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美國扶植日台的過程中,由於過度介入越南戰爭等,國力下降;日本對台灣的影響,尤其是對台灣的經濟控制愈加嚴密、嚴重;在冷戰時期,特別是冷戰後期,美日對台政策並不完全一致,以美日經濟摩擦為典型的美日矛盾迭起,充滿折衝與博弈;而在世界冷戰格局解體與後冷戰時期,美日台關係的演變、走向,中日、中美關係以及兩岸關係的走向,均是不可忽視、值得高度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本書對上述問題的論證、闡述,新意隨處可見:有不少是學界首次進行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彌補了以往研究的空缺和不足;本書運用歷史學、國際關係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既注意全面、總體和理論上的概括、分析和考察,又極為講究實證分析,以系統的數據、原始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盡可能還原、探究美日台關係的動態演變;本書將國際關係理論與冷戰時期美日台關係史的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無疑也具有實踐意義:透過對戰後美日台關係歷史進程的追蹤與描述,並透過各個階段美日台關係的具體論述,總結出美日台政治關係的交流模式與諸多特徵,闡明了美日台經濟關係發展的規律性,也能為中國的美日台研究界及有關部門準確認識、把握美日台關係史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提供某些政策參考。
王鍵博士以一人之力,能夠在兩年中撰寫成這部厚重的學術著作,的確可喜可賀!就筆者所知,應該是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與他曾經在攻讀博士的三年期間,受教於中國日本史著名學者萬峰等人,接受了嚴格的專業訓練和培養,更與他在進入博士後流動站的三年中,受到其導師、著名的中國史大家張海鵬的薰陶和訓誨,打下堅實、全面的學業基礎,具有了很強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能力是分不開的;二是與他能多次到日本、台灣訪學考察,受到日本、台灣著名學者重實證、重原始資料等良好學風的影響,並多次參加、操辦兩岸關係、日台關係學術會議,從而增強了學術研究要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意識;三是關鍵因素,是他長期勤奮努力、刻苦鑽研和虛心學習、注意累積的結果。
湯重南
序言
筆者在先讀本書定稿後,十分欣喜,又受王鍵博士之邀為本書作序,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卻因為近期參加多次會議和不時有多項任務、工作,使這篇序言的寫作一拖再拖。現在,出版社已經要開印了,只好加班開夜車,趕出了這份急就篇。筆者的序言,像王鍵的本書一樣,肯定有不當之處,筆者真心地敬請方家、讀者不吝賜教。
王鍵博士的這部新書,對戰後1945-1995五十年間美日台關係的歷史過程做了概略考察。
按照筆者的思路與解讀,若對本書題目予以更為準確概括的話,應是對冷戰時期台灣與美日兩國這一關係形成、發展、演變過程的...
目錄
版權訊息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思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方法、研究框架與基本內容
一、研究思路與意義
二、研究目標與方法
第二節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近代史上的美日台關係
一、台灣的地緣政治環境
二、近代日本對台灣的領土圖謀
三、近代美國對台灣的策略圖謀
第二章 戰後初期台灣與美日關係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雅爾達體系——冷戰格局與新殖民主義
一、美蘇兩極格局與美國全球策略的形成
二、戰後美國推行「新殖民主義」
第二節 冷戰格局下美國對台灣的策略考慮
一、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的美國對台政策
二、韓戰——美國調整台海政策的重要契機
第三節「美援」主導下日台社會改造與美日台關係的發初
一、從懲治到扶植——美國對日占領政策的大幅調整
二、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
三、美援促使日、台從屬於美國關係的發軔
第三章 戰後美日台關係的基本形成
第一節 韓戰—美國東亞策略的重大調整
一、韓戰——美國促使日本重整軍備的契機
二、韓戰與「舊金山對日和約」——美日安保體制的形成
第二節 美日台關係的形成與確立
一、「日台和約」——戰後日台關係的起點
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戰後美台關係的起點
三、美日台關係框架的基本確立
第三節 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台關係
一、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1954年)的美台關係
二、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1958年)的美台關係
第四節 戰後初期日本政府的對台政策
一、吉田茂內閣的對台政策(1946年-1954年)
二、鳩山一郎內閣的對台政策(1954年-1956年)
三、岸信介內閣的對台政策(1957年-1960年)
四、池田勇人內閣的對台政策(1960年-1964年)
第四章 戰後初期美日台經濟關係(1940年代後期-1960年代中期)
第一節 美日獨占東亞經濟與日本的經濟外交
一、美日合作獨占東亞經濟
二、日本積極施行經濟外交
第二節 美國主導下日台貿易的恢復與發展
一、戰後初期發軔的日台貿易(1945年-1950年)
二、「日台貿易協定」時期(1950年-1953年)
三、「日台貿易辦法」時期(1953年-1961年)
第三節 戰後初期美日對台貿易、投資
一、戰後初期美、日對台貿易
二、戰後初期美、日對台投資
第五章 美日台關係的跌宕發展(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
第一節 趨變的世界格局與美日台關係的折衝
一、「尼克森主義」與美日經濟爭端的激化
二、1960年代海峽兩岸對峙與美台關係的演變
第二節日本政府對台政策(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初期)
一、佐藤榮作內閣時期的對台政策(1964年-1972年)
二、田中角榮內閣時期(1972年-1974年)的對台政策
三、三木武夫內閣(1974年—1976年)的對台政策
第三節日本對中貿易政策——同時獨占兩岸市場、謀求最大策略利益
第六章 跌宕曲折的美日台關係(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中期)
第一節 1972年後日本與台灣關係的嬗變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與日台「斷交」
二、日台「斷交」對雙邊經濟關係的影響
三、美日台關係下日台經濟關係的持續提升
第二節 中美建交——《台灣關係法》與美台「準聯盟」關係的形成
第三節日本對台政策(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
第七章 冷戰格局解體與美日台關係的演變(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
第一節 中美圍繞對台軍售的較量與博奕
一、《八一七公報》——美國對台軍售與美台關係
二、布希(1989-1993年)、柯林頓(1993-1996年)時期的對台政策
第二節 冷戰後期美日台關係的演變
一、日本政府的對台政策(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
二、冷戰後期美日台關係的博奔與折衝
第三節 美日同盟重新定義、全球軍事策略調整與美日台關係的演變
第四節 安全困境下的美日台關係走向
結語
版權訊息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思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方法、研究框架與基本內容
一、研究思路與意義
二、研究目標與方法
第二節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近代史上的美日台關係
一、台灣的地緣政治環境
二、近代日本對台灣的領土圖謀
三、近代美國對台灣的策略圖謀
第二章 戰後初期台灣與美日關係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雅爾達體系——冷戰格局與新殖民主義
一、美蘇兩極格局與美國全球策略的形成
二、戰後美國推行「新殖民主義」
第二節 冷戰格局下美國對台灣的策略考慮
一、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的美國對台政策
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