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石硤尾木屋大火,促使徙置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港九新界出現,當局以「徙置思維」快速建造出成本廉宜、人口容納量大,但居住質素低的公營房屋。然而,徙置大廈並非公屋歷史的起點,石硤尾邨落成時,房協的上李屋邨及香港模範屋宇會的模範邨均已入伙,而一直提升公營房屋質素標準的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亦於同年成立。屋建會原初目的是改善市區私人樓宇擠迫戶的居住環境,以盡可能平價的租金,予收入稍好的白領階層申請入住。為肯定居民對社會的貢獻,屋邨設計考慮提供良好基本生活水準的獨立住房,也重視戶外空間寬闊自然佈局,這先導建屋方針不妨稱為「屋建會思維」。
西環邨於1958至1959年落成,是屋建會繼北角邨之後第二條興建的屋邨,亦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屋建會屋邨。本書以專題文章和口述訪問,探究西環邨的歷史、建築、社區和生活文化,從中反映「屋建會思維」的社會成效,與屋邨的文化塑造,建立出經驗基礎去反思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在社會資源限制中滿足大量社會需求下,如何平衡居住和生活環境質素。
西環邨自成一個小社區,由開邨人家帶頭,西環邨人共同描繪出一幅有教養、世故、重信用及有擔帶的地方文化圖象。受訪居民異口同聲,道出不同世代的回憶:倚山而建的苑臺互相串連,高高低低猶如迷宮;昔日異臭難當的牛房和焚化爐,今天雖已消失,卻惦記起從露台可見的金黃落日美景。西環邨屹立堅尼地城六十年,風雨幾許,人情依舊,各安其所。但願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風雨不動的家,前路漫漫,安然無恙。
作者簡介: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的一個特點,就是扎根社區──團隊會走進社區,多與居民接觸,與居民一同生活,以尊重和關懷,從社區需要出發,視社區每一個人為重要資本,欣賞其所有經歷、生活技能、與人生智慧,也期待營造不同的機會,好使他們能充份發揮,實踐自我之餘,完善社區環境條件,促成幸福生活。轄下「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自1964年起服務西環,團隊與熱心參與社區的西環邨人協作多年,開展一項項改善生活處境的居民服務,使西環邨社區生活自給自足,延續開邨人家的精神,成為互相扶持的鄰舍。
作者序
前言 謝子英
相遇
與西環邨的相遇,就是十二年前的一個夏天的中午。乘著科士街石牆樹的濃綠樹蔭,走著走著,眼前的這個小屋邨,那麼寧謐,淺淺的粉色,在烈日下顯得特別祥和安然。沿著樓梯,再轉乘電梯幾趟,忽爾就到了。
走在這裡,很容易迷路。由東苑臺走到南苑臺,又走到了中苑臺,中苑臺走著走著一轉彎又轉到了北苑臺,最終到達西苑臺。我們這些邨外來客,總在來回往返,邨民卻見怪不怪,對我們都友善非常,打過招呼就跟我們侃侃而談邨裡大小事。陽光充沛的走廊與平台,卻一點都不悶熱,反有點微風輕拂著臉。老人家在做運動,女孩乘著涼在門口做功課,婆婆陪伴在側,點起蚊香搧著扇,有的太太忙著把草藥菜乾放在竹篩上捧到日頭下曬,有的還正忙著淋花打理盆栽,小孩們在公園裡玩著跑著,走過來央求我們一起玩,後來取了我們的單張去幫忙派發。
這道風景令我們看到了小社區的自足生活。邨民自在的表情,彷彿他們各有各的天地,而我們發現這點安心,好像遙遙呼應前人建造西環邨時的期許與祝福。翻閱舊檔案,發現其中一個建邨的原則,竟就是自給自足(Self-contained)。自足化成了具體的建築設計與細緻的生活配備,除了每個單位有自己的廚房、自來水的供應、沐浴間、水廁外,設計師還特意為每個單位都設陽台(Balcony),以加強採光、通風及方便曬晾;廚房則配以水泥所造的煮食灶臺、鋅盤,也為儲藏食物設計了紗櫃以保衛生。走訪不同人家,發現這些陳設與配備到今天依舊存留在許多家戶中,自開邨以來一直沿用至今。
建造西環邨的本心是為普羅大眾提供造價相宜卻品質優良的住處,並為入住的人提供長遠而可負擔的穩定居所。我們在這裡開始看到「人均面積」的概念,看到為市民提供不同類型住處的選擇。此外,西環邨本身亦考慮到由室內延伸到室外的公共空間(Open space)與遊樂設施的質素。走在這倚山而建的曲折長廊時,走過一個轉角,風景又有所不同,置身其中,會感到與山海為鄰的樂趣。屹立於港島西區一隅,西環邨後有豬毛山,前有維多利亞港西岸景緻。清晨時份第一班電車從堅尼地城總站開出,邨民也開始新一天的生活;黃昏時份太陽緩緩落下,邨民亦趕忙買餸準備回家煮飯。西環邨落成之始,伴隨著百業蓬勃發展之時,家家戶戶在清簡樸實中卻顯得生機處處。對比「七十二家房客」同住一屋簷下,西環邨的落成大大改變了「住」的想像,也為人們的生活注入了關懷與溫度。
人就是我們的路向
可惜進入廿一世紀,這十多年對西環人來說也是經歷了大幅度的環境轉變。九大欄與牛房的拆遷、焚化爐拆除、地鐵西移、舊唐樓被大規模收購重建、海濱地帶發展、堅摩規劃大綱全面重整等,使西環驟然變了臉。西環邨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屋建會屋邨,西環邨人眼見同期的北角邨已成了北角匯,難免為不確定的未來瞻前顧後。
「人就是我們的路向。」香港明愛前總裁力理得神父(Rev. LERDA, Francesco PIME)有一次勸勉感到前路茫茫的同事時如是說。明愛在本質上是一項了解與關懷,照料與服務的行動,相信人不應被視為必須加以支持的倚賴者,而是兄弟姊妹,只需要一個充份發揮自己的機會,成為自己的主人翁,對自己的生活和動向負責。
從事社區工作,我們希望持續發展社區成為居民應對生活最堅實的平台,並使在這裡生活的人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能充份發展,能繼續柔韌有餘地,無懼面對生活環境中各種的轉變與挑戰。這並非遙遠不可觸碰的理想,而是在迴廊上相遇,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個個精彩人生。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也值得香港人借鏡,又或者可以說,每一個香港人的經歷也值得我們大家相互借鏡。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在二○一三年曾獲中西區區議會資助,出版《飯香:思苦憶甜之味──西環邨口述歷史》一小文集,故事主人翁甚為鼓舞,有見及此,明愛團隊再接再厲,訂下這個書寫計劃。整個籌備過程歷時三年,歷經社會種種起跌與不安,期間不少耽誤,辛苦編輯們與受訪人家都久候,幸最終得以出版,毋負原初心願。
要感謝兩位建築師,林中偉先生與潘浩倫先生賜文,兩篇精彩專文能夠引領我們與大眾讀者得以從建築師的視角去觀賞西環邨的過去與未來。
書寫此書,我們以廣東話原文筆錄,希望把此時此刻此處的他們記錄下來,以展現他們由過去一路走來的力量。本書共收錄了二十多位街坊的故事,第一部份記錄了開邨人家如何胼手胝足地來到今天。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身家顯赫的、書香世代的、務農的、開蠔的……六十年前就這樣因緣際會來到了西環落地生根,這裡把他們幾代人的掙扎細細記下;第二部有關一群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孩,他們分享了童年時光,在山林與城市之間如何與同伴朋友遊樂、讀書、成長與工作的種種體會與經歷;第三部份記下了新近遷進西環邨的居民故事,說是「新近」,其實都已住上十多廿年,來到西環邨的他們像發現了另一天地。最後部份我們訪問幾位邨內熱心貢獻與服務的邨民,他們付出時間與關注參與經營屋邨發展,也願意多踏出一步關顧身邊鄰人。
在西環邨人的口述故事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力量來自不同個體間及不同社群間持續的互動,使他們得以發揮其潛力,使西環邨人獨特的生活文化得以發展,並在這小社區累積起來。西環邨不但成為他們相知相遇的安身之所,更安住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他們在這裡與我們重新相遇,彷彿是一個循環再開始,而我們以他們面朝的方向再迎接未來。
前言 謝子英
相遇
與西環邨的相遇,就是十二年前的一個夏天的中午。乘著科士街石牆樹的濃綠樹蔭,走著走著,眼前的這個小屋邨,那麼寧謐,淺淺的粉色,在烈日下顯得特別祥和安然。沿著樓梯,再轉乘電梯幾趟,忽爾就到了。
走在這裡,很容易迷路。由東苑臺走到南苑臺,又走到了中苑臺,中苑臺走著走著一轉彎又轉到了北苑臺,最終到達西苑臺。我們這些邨外來客,總在來回往返,邨民卻見怪不怪,對我們都友善非常,打過招呼就跟我們侃侃而談邨裡大小事。陽光充沛的走廊與平台,卻一點都不悶熱,反有點微風輕拂著臉。老人家在做運動,女孩乘著...
目錄
序 陳偉良
前言 謝子英
專題1:石硤尾木屋大火前香港已有公營房屋
專題2:屋建會屋邨有別於廉租屋邨與徙置區
專題3:1958年西環邨誕生
專題4:家住西環尾
一、開邨人家
1.1 黃稼梅:呢條廉租屋邨係唔同,大家直頭選擇留低,一齊終老。
1.2 馮幼貞:新年有張全家福喺南苑臺山邊影㗎。
1.3 林淑滿:我屋企啲工人叫我大小姐,你可以叫我B媽,或者叫林姑娘。
1.4 盧月嬌:你想愛頭家就要本事㗎喇。
1.5 陳愛卿:我喺西環就識路。
1.6 何奀女:我最緊要係搵食,唔好貪人哋嘢。
1.7 歐陽仲巧:我同你講,我做幾多十份嘢。
1.8 芳姊:俾我一路住落去就好啦。
專題5:西環邨:限制下的高水平建築設計 林中偉
二、成長歲月
2.1 余為康:我感覺好自由,當時覺得地方好大。
2.2 梁維孔與黃錫全:我會上去睇我老竇做嘢,貪過癮趕豬去劏。
2.3 楊維邦:大人可能住咗幾廿年都未上過嗰啲地方我哋就會去過晒囉。
2.4 楊家輝:我鍾意畫嘢,所以我當佢係藝術品咁整出嚟。
2.5 冼少嫻:西環邨俾咗個天地我哋。
2.6 簡韻研與簡裕軒:上下樓層全部街坊衝晒出嚟幫手。
三、塑造生活
3.1 潘濃頌:申請廉租屋起碼有返個希望。
3.2 李少玲:要互相依靠先可以生活下去。
3.3 鄺景熙:出面啲紫荊花樹我都有份種。
3.4 黃翠霞與李志成:呢個屋邨其實係圍繞著好多民生嘅嘢。
3.5 黃振隆:能夠活喺呢個世上,可以開心一日得一日。
四、協力事成
4.1 何美玲:咩都落手落腳做,就會得到人心。
4.2 陳尹婉嫦與陳發林:我哋都希望個個住西環邨住得安安樂樂。
4.3 張燕嬋:我哋係有能力去過更加好嘅生活。
4.4 西環邨互鄰舍:我哋曾經搞過試米大會,將米蒸熟,大家一齊試。
專題6:西環邨紀事
專題7:西環邨的苑臺與山城:屹立六十年的公屋設計原型 潘浩倫
結語:再論述屋建會思維對今天的時代意義 冼昭行
序 陳偉良
前言 謝子英
專題1:石硤尾木屋大火前香港已有公營房屋
專題2:屋建會屋邨有別於廉租屋邨與徙置區
專題3:1958年西環邨誕生
專題4:家住西環尾
一、開邨人家
1.1 黃稼梅:呢條廉租屋邨係唔同,大家直頭選擇留低,一齊終老。
1.2 馮幼貞:新年有張全家福喺南苑臺山邊影㗎。
1.3 林淑滿:我屋企啲工人叫我大小姐,你可以叫我B媽,或者叫林姑娘。
1.4 盧月嬌:你想愛頭家就要本事㗎喇。
1.5 陳愛卿:我喺西環就識路。
1.6 何奀女:我最緊要係搵食,唔好貪人哋嘢。
1.7 歐陽仲巧:我同你講,我做幾多十份嘢。
1.8 芳姊:俾我一路住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