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啟蒙》,普行法師述,係《大乘止觀法門》四大注釋書之一。《大乘止觀法門》,凡四卷(或二卷),南朝陳‧慧思所撰,係天台教學及性具思想之濫觴,亦為禪宗思想之先鋒,是國人所著最早之一部綜合性佛學鉅著。
本書闡述大乘止觀之法,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以心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為中心體系,此外又闡論染淨二性之說;此二體系互為表裡,尤以後者富於性惡思想之傾向。
作者序
自世尊鶴林付法,而迦葉、而阿難,乃至龍樹大士寄言於中論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復東度華夏,為獨步河淮的慧文禪師覽之而頓悟心觀。慧文口授南嶽,南嶽大師因之得六根清淨,著大乘止觀法門,再傳天台。天台智者大師奉之為一家教觀,三諦相即,絶待圓融的基本原理。這就是天台宗所以為諸宗之冠,智者大師被譽為東方釋迦的由來。
審此書實為南嶽大師傳佛慧燈,對利根人的曲授心要,於第一義諦無名相中,假名相說,以明止觀雙行、性修不二、寂照同時。詮理既極,仍歸第一義諦,雖說而實無所說。尤其在簡別邪正、遣蕩疑執、設喻顯理方面,無不旁徵博引,深究經論,條分縷析,游刃肯綮。使行人咸知欲達寶所,唯乘此乘。惜此書自韜晦海外,圓通東返以來,雖有歷代聖僧為之註釋弘揚,如了然大師的宗圓記、藕益大師的釋要、諦閑長老的述記等;然時至今日,人根漸鈍,大法難投,誠如靈峰大師所謂:「習台宗者,尚多逐流而迷源;稟異傳者,寧知探本而攝末。」不寧唯是,更有一類愚不可及的增上慢人,既不知假名相說的方便為方便;又怎知第一義諦的真實為真實。既不知非有之有的妙有,無一法可立;又怎知非空之空的真空,因果歷然。至若對常同常別,不一不異的無礙圓融;性染性淨,在障出障的無差之差;那更如見駝峯而驚為怪馬,聞雷音而掩耳駭走了!於是橫起疑謗,侵毁宗乘,罔顧師法,目無佛僧。直欲奮螳臂以當車,效蚍蜉之撼樹。這能不使有識之士為之齒冷嗎?法華經云:「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人,聞必不敬信。」又云:「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豈但齒冷,亦復可悲!
老朽不敏,三學都荒,惟飢望王膳,渴仰醍醐,是以不揣固陋,述為啟蒙,旨在助揚妙宗,黜斥疑謗,俾此大乘止觀法門的傳燈不絕,饒益有情;並作備忘,便自討究。庶幾,無忝於沙門之行也歟。
儒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說「六度」以布施為第一。周慶光居士,雖儒猶佛,嘗為中華學術院主編「中華大典」,收各家佛學著述,蔚成典籍;並分贈各方學人,得乘此實筏,渡生死迷流,登湼槃覺岸。論檀德,這在戾氣瀰漫於神州大陸,使聖教蒙受空前法難的今日,可謂一支救度眾生,翊贊中興的異軍突起了!予前述「法華經易解」付梓問世,慶光居士曾來信表示,頗以版本樣式不合,未能編列「中華大典」為憾;並提供樣本楷式,相約來時。故今復述此「止觀啟蒙」,慶光居士又來信重申前約,並由該院佛學研究所奉獻印費三千元,以表誠信。夫善與人同,法無偏私,除依約成就其檀施功德外,特叙此勝緣,以存史實。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九月釋普行識於臺灣田中鼓山寺
自世尊鶴林付法,而迦葉、而阿難,乃至龍樹大士寄言於中論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復東度華夏,為獨步河淮的慧文禪師覽之而頓悟心觀。慧文口授南嶽,南嶽大師因之得六根清淨,著大乘止觀法門,再傳天台。天台智者大師奉之為一家教觀,三諦相即,絶待圓融的基本原理。這就是天台宗所以為諸宗之冠,智者大師被譽為東方釋迦的由來。
審此書實為南嶽大師傳佛慧燈,對利根人的曲授心要,於第一義諦無名相中,假名相說,以明止觀雙行、性修不二、寂照同時。詮理既極,仍歸第一義諦,雖說而實無所說。尤其在簡別...
目錄
大乘止觀法門分科表
科目
甲一、總釋名題 分二
乙一、釋法題
乙二、釋人題
甲二、別解文義 分三
乙一、略標大綱 分三
丙一、泛標正法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丙二、標宗大乘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丙三、標示止觀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乙二、廣作分別 分二
丙一、重問
丙二、詳答 分三
丁一、許說
丁二、建立科判
丁三、分別解釋 分五
戊一、釋止觀依止 分二
己一、分科
己二、各釋 分三
庚一、明何所依止 分二
辛一、標列
辛二、釋成 分三
壬一、出眾名
壬二、辨解名義 分三
癸一、標章
癸二、廣釋 分七
子一、釋自性清淨心
子二、釋真如
子三、釋佛性 分二
丑一、略釋
丑二、廣辨 分三
寅一、約不覺辨 分二
卯一、明心非不覺
卯二、雙顯二佛性義
寅二、約覺辨 分四
卯一、辨智慧佛性 分三
辰一、雙許二義
辰二、約修廣釋 分二
巳一、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 分四
午一、明二熏
午二、出名相
午三、明互依
午四、結流轉
巳二、約返妄歸真,具二覺義 分二
午一、明能覺淨心義 分五
未一、名字覺
未二、觀行覺
未三、相似覺 分二
申一、正明覺於通惑
申二、兼明漸除別惑 分二
酉一、出別惑相
酉二、明漸除之由 分三
戍一、因末驗本
戍二、正明滅由
戍三、例後結前
未四、分真覺
未五、究竟覺
午二、明淨心自覺義
辰三、舉喻結成
卯二、辨報應佛性
卯三、辨出障佛性
卯四、辨平等佛性
寅三、釋餘疑 分四
卯一、釋執性廢修疑
卯二、釋本有不覺疑
卯三、釋自然因緣疑
卯四、釋無明心性疑
子四、釋法身
子五、釋如來藏
子六、釋法界
子七、釋法性
癸三、總結釋名
壬三、辨體狀 分二
癸一、標科略指
癸二、依科廣釋 分三
子一、舉離相以明淨心 分二
丑一、正明離相
丑二、巧示方便
子二、舉不一不異以論法性
子三、舉二種如來藏以辨真如 分二
丑一、明空如來藏 分二
寅一、正明空義
寅二、問答遣疑 分五
卯一、遣眾生現有疑
卯二、遣何因迷忘疑
卯三、遣無明有體疑
卯四、遣能熏為體疑
卯五、遣因果一異疑
丑二、明不空如來藏 分二
寅一、總立諸科
寅二、隨科各釋 分二
卯一、明具染淨二法 分二
辰一、明淨法 分二
巳一、明具足無漏性功德法
巳二、明具足出障淨法 分二
午一、明果性唯心所具
午二、明能熏亦唯心所具
辰二、明染法 分二
巳一、立科
巳二、各釋 分二
午一、明具足染性 分二
未一、正明
未二、釋疑 分七
申一、釋性不可轉疑
申二、釋兩性相違疑
申三、釋兩業起滅疑
申四、釋性不相除疑
申五、釋互論相違疑
申六、釋本末同滅疑
申七、釋相違不熏疑
午二、明具足染事
卯二、明藏體一異 分三
辰一、立科
辰二、詳釋 分六
巳一、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 分三
午一、直明法界體一
午二、具明染淨性事 分二
未一、標章
未二、釋示 分二
申一、釋性染性淨俱時具有
申二、釋事染事淨俱時具有 分二
酉一、明一時俱有
酉二、明始終方具
午三、正明無礙圓融 分三
未一、法說 分五
申一、明無差而差之理
申二、明全理成事
申三、明全事攝理
申四、明全事攝事
申五、結成差即無差
未二、喻說 分五
申一、喻無差而差之理
申二、喻全理成事
申三、喻全事攝理
申四、喻全事攝事
申五、結顯差即無差
未三、引證 分三
申一、引華嚴經
申二、引起信論
申三、引契經
巳二、明因果法身名別之義 分二
午一、正明 分二
未一、標章
未二、解釋 分二
申一、釋約事
申二、釋約性
午二、釋疑 分三
未一、釋習性疑
未二、釋有性疑
未三、釋立名疑
巳三、明真體在障出障之理 分二
午一、正明 分三
未一、明體性本融
未二、明約用差別
未三、明用不違體
午二、釋疑
巳四、明事用相攝之相 分二
午一、以理曲明 分二
未一、正明相攝 分二
申一、相攝
申二、相即
未二、兼破餘疑 分五
申一、破凡聖不同疑
申二、破聖無別相疑
申三、破世諦差別疑
申四、破世諦攝事疑
申五、破濫同神我疑
午二、以事巧示 分二
未一、許示
未二、正示 分二
申一、示大小相攝相即
申二、示時劫相攝相即
巳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 分三
午一、正明 分二
未一、明治惑不同
未二、明受報不同
午二、釋疑 分二
未一、釋凡聖同時受報疑
未二、釋凡聖同時治惑疑
午三、破執分二
未一、破正計 分二
申一、起計
申二、破斥 分二
酉一、約共相法身直破
酉二、引事例破 分二
戍一、引多身無二心為例
戍二、引染淨無二心為例
未二、破轉計 分二
申一、轉計
申二、破斥 分二
酉一、正破
酉二、結成
巳六、明共相不共相識 分三
午一、總明
午二、別解 分四
未一、解共相識
未二、解不共相識
未三、解共中不共
未四、解不共中共
午三、結示
辰三、總結
庚二、明何故依止 分二
辛一、正明 分二
壬一、明修必依本義
壬二、明全性起修義 分二
癸一、正明
癸二、釋成
辛二、釋疑
庚三、明以何依止 分三
辛一、分科
辛二、解釋 分三
壬一、明以何依止體狀 分二
癸一、總標
癸二、別釋 分二
子一、明止行體狀 分二
丑一、正明
丑二、釋疑
子二、明觀行體狀
壬二、破小乘人執 分二
癸一、正破
癸二、釋疑
壬三、破大乘人執 分二
癸一、破名言
癸二、破暗證 分二
子一、問
子二、答 分二
丑一、約證破 分二
寅一、標徵
寅二、逐破 分三
卯一、破自證 分三
辰一、直破
辰二、破轉計 分五
巳一、破作意
巳二、破自止
巳三、破能知
巳四、破自知
巳五、破七識能見
辰三、結破
卯二、破他證 分二
辰一、正破
辰二、轉破
卯三、破證他 分四
辰一、明他不易證
辰二、明心不證他
辰三、明他不相止
辰四、明嫌非方便
丑二、約修破 分二
寅一、正破
大乘止觀法門分科表
科目
甲一、總釋名題 分二
乙一、釋法題
乙二、釋人題
甲二、別解文義 分三
乙一、略標大綱 分三
丙一、泛標正法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丙二、標宗大乘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丙三、標示止觀 分二
丁一、設問
丁二、答釋
乙二、廣作分別 分二
丙一、重問
丙二、詳答 分三
丁一、許說
丁二、建立科判
丁三、分別解釋 分五
戊一、釋止觀依止 分二
己一、分科
己二、各釋 分三
庚一、明何所依止 分二
辛一、標列
辛二、釋成 分三
壬一、出眾名
壬二、辨解名義 分三
癸一、標章
癸二、廣釋 分七
子一、釋自性清...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