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則是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
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作品系列作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主編
◎新生代研究者簡宏逸、盧正恒、鄭螢憶、林紋沛、陳偉智、蔡思薇、莊勝全、曾獻緯、黃悠詩、楊淳嫻,跨領域通力合作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以「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我們得以回到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身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因此,我們希望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身處異鄉所面臨的困境,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一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日治時代葉盛吉的人生轉捩點。
一本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是台灣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台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沒看過臺灣藍鵲的斯文豪氏和沒親眼見過臺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臺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
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這尾大魚身世的背後也是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
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
本書收錄18世紀至20世紀共10篇文章,以「傳教士的素描、給皇帝的西洋畫、祖先畫像、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這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一一寫下的精采故事,和讀者一同穿越時空,重回10段歷史場景,探索臺灣史的新視角。
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則是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
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作品系列作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主編
◎新生代研究者簡宏逸、盧正恒、鄭螢憶、林紋沛、陳偉智、蔡思薇、莊勝全、曾獻緯、黃悠詩、楊淳嫻,跨領域通力合作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以「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我們得以回到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身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因此,我們希望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身處異鄉所面臨的困境,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一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日治時代葉盛吉的人生轉捩點。
一本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是台灣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台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沒看過臺灣藍鵲的斯文豪氏和沒親眼見過臺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臺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
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這尾大魚身世的背後也是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
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
本書收錄18世紀至20世紀共10篇文章,以「傳教士的素描、給皇帝的西洋畫、祖先畫像、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這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一一寫下的精采故事,和讀者一同穿越時空,重回10段歷史場景,探索臺灣史的新視角。
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