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撫觸療法「身體心理學」Body Psychology的第一本書!
身體不適與壓力的原因竟是「缺乏觸摸」所造成的!當人們帶著善意互相觸摸皮膚時,大腦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催產素」,
能夠使人放鬆、減輕壓力,關係也更加親密。
根據「身體心理學」研究發現,
身體的位置、姿勢、手勢和臉部表情,
會反過來影響心理、感受甚至是行為。
例如,皺眉可能會讓你感覺更憂鬱,
有喜歡的人在身邊、壞運感覺起來會沒那麼糟糕,
手拿熱咖啡杯,情緒也會比較柔和,
都是研究身體行為進而影響心理的作用。
法國人性照護(Humanitude)、英國治療性照護(Therapeutic Care)、瑞典觸摸式照護(Taktil Care),此歐美三大撫觸療法,
就是屬於「身體心理學」範疇,
利用三大撫觸療法,醫學界發現病人配合治療的意願竟然大大增加!
本書深入研究這些撫觸療法的原理是什麼?為何會有效果?如何正確掌握撫觸療法,並進而放大、加強撫觸效果?作者「日本撫觸療法研究第一」山口創 教授,
具備歐美三大撫觸療法的實際臨床經驗,
從臨床心理師角度、綜合心理學與生理學不同領域,
他發現,無論是安寧緩和、失智症、自閉症、過動症、
憂鬱症、甚至早產兒照護等,
原來治療並不是照護者單方面的施行,
撫觸療法告訴人們,治療需要病人的參與和互動,
藉由雙方眼睛、語言和皮膚撫觸的交流,產生身心的共振,
撫觸療法可發揮治療真正的價值,從提升病人自尊心開始,
使病人願意積極面對治療,
撫觸療法才能真正具有康復的力量。
作者簡介:
山口創 Yamaguch Hajime
1967年生於日本靜岡縣。早稻田大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科博士。專攻健康心理學、身體心理學。櫻美林大學教授。臨床心理師。研究項目為皮膚交流治療之效果及催產素研究。主要日文著作有《手的療癒力》(草思社)、《皮膚就是孩子的大腦》(光文社新書)、《擁抱幸福的腦》(廣濟堂出版)等。
E-mail:yamahajime@yahoo.co.jp
譯者簡介:
曾沛琳
台灣彰化人,兼職譯者。喜歡次文化,喜歡閱讀。感覺對了就什麼都吃的雜食主義者。
章節試閱
撫觸法的實證效果
法國 人性照護法
人性照護法是在約35年前,由法國的伊凡‧吉奈斯特(Yves Gineste)與蘿賽特‧馬雷史科第(Rosette Marescotti)所發明,專門對於失智症的照護法,經由電視介紹,在日本獲得注目。
人性照護法(Humanitude)的命名來自於法國殖民地的黑人為了「找回黑人文化」所發起的「Négritude(黑人性運動)」為基礎,加上「人」(Human)而形成的名詞。
人性照護法將重點放在「照護者應扮演的角色」與「人類為何」上,是以知覺、感覺、語言為重的照護法。
人性照護法除了150種以上的細部實踐技術,也包含尋求「人類為何」、「照護者應扮演的角色」等哲學的部分,相當耐人尋味。
人性照護的哲學與效果
經常能看到患者在導入人性照護法後,就像被施了魔法般出現驚人的改變。
但是,人性照護法並非什麼魔法,只是持續尊重患者的「人性」,也就是在照護患者時,將患者「視為一個人來尊重」。
人性照護法,就是以「(觀)看」、「(對)話」、「碰(觸)」、「站(在他人的立場)」為基點的援助。
其中,觸摸也是本書的重點,因此接下來將詳細敘述。由於人性照護法為了尊重患者的人性,在觸摸上也有相當精密的規定。舉例來說,人性照護法中,當觸摸患者的手腕,將患者扶起來時,不是從上方「抓住」患者的手腕,而是要從下方予以「攙扶」。或者,在患者移動身體時,照護者需要思考患者可能需要的支援,並給予幫助。如果從上方抓住患者的身體,無論多細心,多少都會讓患者產生身體遭到控制的感覺,也因此會覺得不被尊重(圖15)。另外,在觸摸患者的瞬間和將手從患者身上移開的瞬間,手應保持的角度等也有詳細的規定。這是因為,如果照護者的手在和患者接觸時呈現垂直,對被接觸的患者來說會是不小的衝擊。將手從患者身上移開時,如果呈現垂直也是相同的。就像飛機離陸和著陸時會呈現傾斜的角度一樣,接觸和結束接觸時維持傾斜,才能減少對患者的衝擊。
另外,「接觸」時也不能單純只有接觸患者。如果我們在事先沒有進行任何交流的狀態下,突然被不說話的人觸摸,應該會覺得不舒服或害怕。接觸患者的時候,必定要事先與患者進行交流。人性照護法認為,就算已經有「觀看」、「對話」等行為,也必須在他人的皮膚界限開放之後,才能進行觸摸(圖16)。
讀到這裡,或許會有讀者覺得前面說的全是「理所當然」吧?
但是舉例來說,各位是否思考過「觀看」的定義呢?
即使我們平常在和人對話時會注意他人的表情和動作,但很少仔細注視他人的眼睛吧?護理師們在學習人性照護法的過程中,被教導「注意者患者的動作是很重要的」時常會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我們都會仔細注意患者啊」。但是,護理師們多半只會注意患者的患部、病情和表情,彷彿只是在監視患者,這種動作並非以心靈交流為目的,只能稱為觀察而已。筆者認為眼神交會等藉由目光進行的心靈交流,可說是解除界限感的重要要素。
效果
藉由導入人性照護法,原本不願合作的患者們開始願意讓照護者在口中塗軟膏,許多在接受照護時會對照護者吐口水或以指甲攻擊照護者的病患們,最終甚至會出現對照護者說「謝謝」等轉變。法國的醫院在導入人性照護法後,出現精神科用藥的使用量減少,也減輕了職員們的負擔等效果。
另外,甚至出現原本在入院後會自己拔掉點滴、拒絕上藥、拒絕飲食的患者,再導入人性照護法的兩天後變得不再大吵大鬧,也能和人正常溝通的例子。這位患者在之後不但願意乖乖服藥,也能自己塗藥膏,甚至也能自己坐著飲食。
將人性照護法導入日本的本田美和子醫師認為「良好的溝通能減緩照護上的難度,也能減輕患者和護理師雙方的負擔」。
那麼,人性照護法的技巧與一般的照護又有什麼不同呢?
關於這點,靜岡大學的竹林洋一從情報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後,發現在人性照護法中,無論時間長短,都會持續進行「對話」、「觀看」和觸摸。就算在沒有進行對話時,也必定會透過觀看或觸摸等技巧,持續和患者交流。這麼做就像不斷對患者傳達訊息,告訴患者「你是有尊嚴的人」,進而開放患者的界限。
像這樣的接觸,在失智症患者身上能看見驚人的效果。
人性照護法並不只侷限於與失智症患者的接觸,對所有類型的患者,甚至可說運用在所有人身上。無論是家庭、職場、學校,由人性照護法可看出,所有人際關係中,開放與他人之間的界限都是相當重要的。
英國 治療性照護
方法
治療性照護(Therapeutic Care)是1996年由英國紅十字會所發展的技術,起源是為住院的女病患進行保養,幫助她們提升療癒力的想法。
由字面上來說,治療性照護是「具有治療效果的照護」,也是以療癒心理狀態為目的。英國紅十字會以此為起點,進而設置志工訓練課程,為更多的患者進行手部保養。後來,這個作法在醫院、安寧病房、老人安養中心、身心障礙設施中也逐漸廣為人知。
P135
在日本,治療性照護是由第一位在英國接受訓練的秋吉美千代女士,在1999年引進,於2005年設定非政府組織「日本治療性照護協會」,並在2014年獲得NPO認證。
治療性照護的方法是對患者最容易緊張的肌肉部分,特別是肩膀、背部和小腿肚施行輕擦法(effleurage)或輕揉(kneading),改善血液循環,減緩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效果
2014年,在日本治療性照護協會的施術者們協助之下,我們進行測試經由接觸後是否會影響催產素和皮質醇濃度的實驗。實驗中讓施術者和患者一對一進行30分肩膀與背部的按摩,並於按摩前後抽血檢測血液中催產素(影響形成信賴關係的荷爾蒙)的濃度。另外,也設立了對照組,以觀察30分鐘一直坐著什麼都不做可能出現的變化。實驗後,出現了令人意外的結果。
如圖所示,接受按摩的人放鬆,血液中的催產素會上升,但施術者的催產素上升幅度卻更大。而在稱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脂醇的降低幅度和作為免疫力指標的Ig-A(免疫球蛋白A)的上升幅度中,也出現了相同的傾向。
接觸並進行按摩,對於施術者本身也有正面的效果。
這並不單純只是因為觸覺刺激而使催產素上升,壓力荷爾蒙降低,為他人著想的「心」才是重點。抱著「按摩在此會很舒服吧」、「希望減輕他的痛苦」等想法進行接觸,能夠開放施術者的界限,進而帶給施術者正面影響。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接受原本催產素較高的人按摩之後,催產素的上升幅度會增加。
從這個結果可以得知,透過按摩,施術者和被按摩者的催產素和自律神經的運作會因此同步。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當然,催產素不可能透過皮膚滲透到他人身體裡,也不會化為能量傳達給他人,但如同第1章所述,體溫可能經由接觸而同步。加上鏡像神經元的活躍,光是互相凝視就可能使表情同步。這些變化會使大腦的血流與他人同步,也可能使自律神經和荷爾蒙也與他人同步。
無論如何,這都是僅限於界限感開放的雙方之間才會出現的特殊現象,毫無疑問的,這個現象能為雙方身心帶來正面的效果。
進一步來說,由此可知,按摩等治療並非單由施術者進行施術就能有成效。必須與接受治療的對象進行身體間的交流,產生心靈合一的感受,才能獲得正確的治療效果。
瑞典 觸摸式照護
特徵
1960年代,在瑞典擔任早產兒照護的護理師希芙‧阿德比(Siv Ardeby)和古妮拉‧柏西斯塔(Gunilla Birkestad)發明了以觸摸為主的照顧法。她們代替母親每天溫柔地撫摸嬰兒的身體,使嬰兒的體溫穩定,重量也順利增加。她們因此確信觸摸的效果,並根據經驗發明了這個方法。
觸摸式照護的起源是拉丁文中的「Taktilis」,指的是觸摸。不單純用手「壓」他人的背部或手腳,而是輕柔的予以包覆,這也是觸摸式照護的特徵。
這個觸摸方式,與至今介紹的人性照護法及治療性照護有著共通之處。
效果
經由驗證,觸摸式照護能減輕疼痛,並帶給他人舒適及安心感。若要追尋原因,應可說是催產素的分泌。催產素能提高大腦的放鬆效果,也能夠緩和疼痛。
如同第1章所述,催產素能讓血清素神經系統保持活躍,達到緩和不安或憂鬱的效果。
目前已知觸摸式照護對失智症患者能達到改善行動和心理症狀的效果。另外,也具有減少手腕肌肉僵硬、攣縮的效果。
像這樣溫柔的接觸他人,能與他人交流,開放與他人之間的界限,將他人納入自己的界限內,除了能帶來安心感,還有著許多效果。
筆者也曾體驗過治療性照護和觸摸式照護。那時所感覺到的雖稱不上舒適或帶來放鬆感,但特別想在此強調的是,在30分內接受他人的觸摸,確實能感受到自尊心因此提升。感受到他人尊重著自己,並為自己服務,這份感受讓人產生某種自信,進而認為自己是具有價值的人。就算不透過語言交流,會產生彷彿身體深處緊密聯繫的感覺。這是由於開放界限感後產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想法,以及自己彷彿與所有人連繫在一起的錯覺,進而帶來充實感。
近來,常在街頭看到能夠接受觸摸療法的場所。這些場所大多不是由按摩椅等機械作療癒。我認為人們在接受人手觸摸,獲得整合身心效果的同時,也在追尋與人之間的聯繫。那是深植在心中,光靠對話無法獲得的感覺,也可說是自己的存在受到他人認同、尊重的感覺。這是人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滿足這一點,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帶著自尊心活下去。
我認為,觸摸療癒相關場所的增加,正反映了現代日本人缺乏交流行為,想藉此補償的傾向。
撫觸法的實證效果
法國 人性照護法
人性照護法是在約35年前,由法國的伊凡‧吉奈斯特(Yves Gineste)與蘿賽特‧馬雷史科第(Rosette Marescotti)所發明,專門對於失智症的照護法,經由電視介紹,在日本獲得注目。
人性照護法(Humanitude)的命名來自於法國殖民地的黑人為了「找回黑人文化」所發起的「Négritude(黑人性運動)」為基礎,加上「人」(Human)而形成的名詞。
人性照護法將重點放在「照護者應扮演的角色」與「人類為何」上,是以知覺、感覺、語言為重的照護法。
人性照護法除了150種以上的細部實踐技術,也包含尋求...
作者序
人的心理就像每天的天氣,會不斷變化。
或許,比起晴天,陰天或雨天的日子更多。
然而,即使今天下大雨,明天可能便放晴。
決定天氣的因素是什麼呢?
天氣好壞,並不是取決於天空的狀態,而會受到海水溫度、地表溫度、周圍氣壓等各種外部因素影響。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一樣,並非單純取決於個人,而會受到人際關係影響。
心理狀態的好壞,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
人際關係,可說是療癒及幸福感的原點。
自古以來,我們就與療癒密不可分。在讓病患們恢復健康,進而回歸社會的過程中,緊密的人際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何謂「緊密的人際交流」呢?
在此先假設,一個人的善意是「能夠觸摸到的」。當人們懷著善意互相觸摸時,雙方的大腦會分泌稱作「親密荷爾蒙」的催產素(Oxytocin)。催產素能夠使人們放鬆、減輕壓力,使關係更加親密,具有強大的效果。
然而,即使不直接觸摸,心中懷抱善意去接近別人,兩者的皮膚都會產生反應,能夠促進療癒力發揮作用。
敞開心胸,接近別人,就能為他人帶來很大的助益。同時,自身的皮膚會產生反應,並獲得相同甚至更加強大的療癒效果。
在災區進行志工活動的人,經常表示「從災民身上獲得了力量」。
這便是藉由給予他人力量,進而得到回饋的例子。
回頭來看日常的人際關係。
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是否有隨著時間過去,關係變得稀薄的感覺呢?以夫妻而言,丈夫親暱呼喚妻子的名字,便足以使妻子大腦的催產素增加。透過呼喚這樣簡單的動作,妻子便能感受到丈夫對她的尊重,並重複確認丈夫對她的愛。同樣的,父母只要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子關係便能升溫。
身在職場,不知不覺中,容易將工作上必須來往的對象當作空氣般的存在,忘記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類。然而,他人此時或許正煩惱無人認同,受到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而感到身心俱疲。有機會不妨正視他人的眼睛,向他人表達感謝之意,可使他人受到鼓舞,重拾活力。而且,在感受到他人變化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現今的日本人,大多都希望生活中能儘量不與他人接觸,這樣的生活方式會讓心理狀態一直不能放晴。
若是能對周圍的人敞開心房,增加交流,除了能讓周圍的人們獲得能量,也能讓自身充滿能量,使心理狀態恢復開朗。
穿破重重雲層的光芒,令人看見美麗。
在你心裡灑下陽光的,除了身邊的人,再也沒有別人。
本書的主題,是希望透過皮膚觸摸,得到療癒感及幸福的人際關係。希望透過本書,大家能夠了解,將平日處於封鎖領域的皮膚,重新開放,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相療癒,便是促進幸福生活的秘訣。
人的心理就像每天的天氣,會不斷變化。
或許,比起晴天,陰天或雨天的日子更多。
然而,即使今天下大雨,明天可能便放晴。
決定天氣的因素是什麼呢?
天氣好壞,並不是取決於天空的狀態,而會受到海水溫度、地表溫度、周圍氣壓等各種外部因素影響。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一樣,並非單純取決於個人,而會受到人際關係影響。
心理狀態的好壞,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
人際關係,可說是療癒及幸福感的原點。
自古以來,我們就與療癒密不可分。在讓病患們恢復健康,進而回歸社會的過程中,緊密的人際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何謂「緊密的人際交...
目錄
前言
第1章 皮膚的觸摸感應
皮膚的感應,不需要實際接觸
觸摸會發生什麼事?
身體的舒壓機制
皮膚調節體溫的重要功能
皮膚與壓力感受
溫暖皮膚,心也跟著溫暖
憂鬱症與體溫的調節
觸覺與情緒密不可分
飲食障礙與胎兒期的胎毛有關?
自閉症與皮膚神經有關嗎?
觸摸與自尊心
觸療效果的理論基礎
動物聚集成群的原因
信任感與能量消耗
自我擴張理論
信任與觸摸
嬰幼兒期的皮膚接觸與人際關係
觸摸的原點
記憶中的溫暖感受
母親與嬰兒的同步現象
依附關係不穩定的人容易疲倦
孤單的人容易變胖?
第2章 親膚撫觸不足,導致心靈封閉
皮膚接觸與心靈開放
人類心理的界限
界限感是一種流體概念
交會的界限
日本文化與肌膚
人際關係的問題
個人領域感
民族性與世界觀
視覺型與觸覺型
擁抱細胞
觸覺型育兒文化
歐美式的抱孩子
日本式的揹孩子
親夫撫觸與親子關係
開放界限的孩子
第3章 親膚撫觸的療癒力量
親膚撫觸的療癒力量
開放界限,獲得療癒
現代照護設施與醫院的難題
親膚撫觸所代表的意義
撫觸療法的實證效果
法國 人性照護
英國 治療性照護
瑞典 觸摸式照護
親膚接觸的治療效果和未來發展
安寧與緩和治療
自閉症與撫觸療法
觸摸為何能療癒心靈?
從心理治療角度來看撫觸療法的效果
撫觸療法次數愈多,效果愈好
觸摸一次即有效果
改善人際關係的皮膚撫觸交流
第4章 撫觸療法與身心共振
開啟皮膚界限,增進人際關係
微笑的真正意義
露出笑容的人過得較幸福
孩子的笑容,從撫觸開始
敞開心胸
訴說的意義
緩和負面情緒的書寫療法
皮膚撫觸的共振效果
按摩者與接受者的身體共振
人際關係的共振
集體情緒
感恩與感謝
養成親切的態度
寬恕
寬恕的效果
角色書信療法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
第1章 皮膚的觸摸感應
皮膚的感應,不需要實際接觸
觸摸會發生什麼事?
身體的舒壓機制
皮膚調節體溫的重要功能
皮膚與壓力感受
溫暖皮膚,心也跟著溫暖
憂鬱症與體溫的調節
觸覺與情緒密不可分
飲食障礙與胎兒期的胎毛有關?
自閉症與皮膚神經有關嗎?
觸摸與自尊心
觸療效果的理論基礎
動物聚集成群的原因
信任感與能量消耗
自我擴張理論
信任與觸摸
嬰幼兒期的皮膚接觸與人際關係
觸摸的原點
記憶中的溫暖感受
母親與嬰兒的同步現象
依附關係不穩定的人容易疲倦
孤單的人容易變胖?
第2章 親膚撫觸不足...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