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樸的臺中大雅上楓村是他生命的起點,殖民母國日本東京奠定他紮實的畫藝,而臺灣則是他心念深埋的根。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出身殷實卻無富家子嬌氣,留日期間不流俗不慕名利,青年藝術家一心追尋美的大道。帝國美術學校畢業後,青年春風得意,出手即是驚豔畫壇的大作。正當前景看好,無情的二戰烽火瞬間扭轉畫家的未來,卻也造就返臺貢獻的契機。儘管囿限重重,這顆畫壇的絢爛之星回臺後依舊璀璨,投身美術組織、推展全民美育、傳藝於竹籬笆畫室,更幾度奔波為膠彩畫定名,一手造就臺中為膠彩畫重鎮。《踢躂膠彩》由林之助弟子執筆書寫,訴說對大師的近身觀察,收錄珍貴及逗趣的言行事例,文如畫筆精確勾勒大師的迷人風采,重現這位在大時代下穩健步向美的天地,而終成美的最佳代言者的「臺灣膠彩畫之父」最真實立體的神態。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作者簡介:
曾得標
1942年生於臺灣彰化。臺中師範、師專畢業,臺師大美術科國訓班結業。1958年起師承「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膠彩作品曾獲省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五次,曾任全國、全省、高雄市、新北市、大墩、桃源、磺溪、南瀛、雲林、新竹等美展評審委員。著有《膠彩畫藝術:入門與創作》、《臺灣膠彩畫史流研究》等書。
林景淵
臺南縣下營人,臺中師範學校畢業,早稻田大學學士、筑波大學碩士、浙江大學博士。著有:《讀書物語》、《日據時期的臺灣圖書館事業》、《日出江花紅勝火:日本近現代作家》;譯有《知識誕出的奧秘》、《大日本印刷》;編有《讀書樂》、《胡長青將軍:日記.家書……追念》、《望鄉三千里:臺灣少年工奮鬥史》;編譯《扶桑書物語》。
章節試閱
美為一生關鍵字
膠彩畫家林之助(1917年~2008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中大雅。以當時的客觀環境而言,臺灣人欲獲取較高學歷有高度困難性,但由於林之助家庭經濟條件較佳,因此林之助在小學後段便得以進入東京的學校就讀。
中學畢業後的林之助選擇修習的是美術,當時這種選擇是富家子弟的專利,另一種則是就讀醫科。由於兩者的學費皆頗昂貴,因此並非一般的中、下家庭足以負擔。而美術與醫科之所以成為熱門選項,與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其時日本統治者並不樂見臺灣人學習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律與政治。
修習美術的林之助不僅成績斐然,「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不久後更順利入選了「帝展」。除了林之助,根據謝里法的《臺灣美術研究講義》,臺灣前輩畫家中,曾入選「帝展」的尚有:黃土水、張秋海、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陳進、陳夏雨。
二次大戰後期,林之助返回了臺灣。1946年時,林之助應聘至臺中師範學校(後數度改制,即今臺中教育大學),擔任美術教師,直至1979年才退休。悠悠三十多年歲月,畫家林之助傾注全副心力於小學教師美術教學的培育。而臺中東海大學以及臺北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也留有他短期任教的身影。
1966年時,林之助加入「臺中扶輪社」(臺中最早的扶輪社),參與諸多社會公益活動,並曾任社長一職。發起於美國芝加哥的「扶輪社」,乃是由跨業人士所成立的公益團體,其據點遍布世界各國。
至於臺中市的「孔雀咖啡廳」,即是林之助因興趣使然以及為求改善家庭經濟而特別開設。另外,為了積極推廣中、小學美術教育,林之助也曾經營「青龍出版社」,專門編印並行銷中、小學美術課本。
在教學工作、公益活動、事業經營的繁忙生涯中,畫家林之助最大的貢獻當屬他遺留下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以「膠彩畫」而言,尤其在中部地區,林之助的畫業謂以一枝獨秀也不為過。
畫作與畫展的征途漫漫
作為一名美術創作者,畫家林之助一生努力不懈,其堅苦卓絕的毅力令人敬佩。
林之助在臺灣光復之初的1946年即擔任「全省美展」的評審委員,並於當年的第一屆展覽提供了三件作品:〈朝粧〉、〈淨晨〉、〈秋趣〉參展,以為示範。此後,每屆固定提供二、三件作品參展,熱忱一直持續至第53屆(其中中斷少數幾屆),換言之,前後維持參展了漫長的53年時光。這不僅顯現林之助對於「全省美展」的強烈支持,毫無疑問的,也同時彰顯他的創作熱度歷久不衰。
另外,創立於1954年的「中部美術協會」,也由林之助所發起,他同時擔任了35年的會長。身為創會者,林之助再次率先提供三件作品參展,分別是:〈初夏〉、〈晚秋〉、〈浴後〉,此後每屆未曾缺席,直至去世那年(2008年)還參展了作品〈爽秋〉,可謂「胼手胝足,死而後已」。
除了「全省美展」、「中部美展」以外,林之助也發起了「全省膠彩畫展」,並親自帶領膠彩畫家參展。而以臺北為根據地的「臺陽美展」他則間斷性地參與。
在創作主題方面,林之助先是以人物、風景、動物為主角,後來又改為聚焦於花鳥上,而畫筆細緻精巧與栩栩傳神,則是林之助作品的最大特色。
據師承林之助的膠彩畫家李貞慧指出,林之助精妙的技法來自於持續不斷磨練寫生技術,他相當重視「感覺寫生」,以彩繪鴿子為例,林之助總是要求學生透過長期的觀察並一再重複地描繪,「不是要你複製地只是畫得非常非常精準,他要求的是你必須去感受到一個生命。」
至於花鳥畫的創作,為能實地觀察,林之助更是親自蒔花、養鳥,而「曇花」作為他持續的創作主題,即使在移居美國後,他仍植曇花不懈,並詳細觀察前後的差異。林之助這般藝術性的做法,想來正是獲得詹前裕的讚美「配色非常漂亮,能反映高雅脫俗、富貴氣派的特色」之最關鍵的元素。
裂縫中照見膠彩畫的未來
若論及林之助投入的美術活動,那麼應該可以總結為「全省美展」、「中部美展」、「臺灣膠彩畫展」。
創立於戰後初期(1946年)的「全省美展」,在1950年前後,來自大陸的水墨畫畫家風起雲湧,這些畫家或許是受限於一己見聞,又因戰事甫畢未幾,仇日情緒尚未消除,再加上留日畫家教授的學生時常名列前茅,種種因素引發了為何「國畫」不受重視,而「日本畫」卻經常得獎的質疑。
就在大陸來臺水墨畫家與省籍畫家的對立下,1963年時,便將「國畫」區分為「第一部」、「第二部」,而維持了短期的相安無事。然而到了1974年,卻因臺灣與日本斷絕外交關係,國畫「第二部」也就此遭到廢除。
重生的曙光出現於1977年,起因於林之助率先提出「膠彩畫」這個以繪畫材料作為區隔的全新名詞來替代國畫「第二部」,不僅逐漸獲得美術界的認同,也為此類型的創作明確定名與定位。至此,「全省美展」設立「膠彩畫」部門便也順理成章。
另一個林之助竭盡心力扶助而卓然有成的便是「中部美術協會」(即「中部美展」)。那是在1954年3月時,林之助結合了臺中地區的美術界人士:顏水龍、陳夏雨、葉火城、楊啟東……等人組成「中部美術協會」,企圖在中部深耕及推廣美術活動。
據林之助的直傳弟子曾得標回憶,林之助擔任「中部美術協會」會長達35年之久,當初雖獲有若干企業界人士支持,但經費仍顯著不足,也無固定的展覽場所,迫使林之助必須輾轉向各級學校、圖書館、公家機關請託借用展出,同時還親自參與作品的搬運與布置,甚至四處奔波募款以挹注開支。幸而在林之助的帶頭努力下,「中部美展」漸趨穩定,會員人數也漸次擴增逾150人,更為中部培養了無數優秀畫家。
除了「中部美術協會」的竭盡心力,為「膠彩畫」定名的林之助,為了大力推廣「膠彩畫」,更進一步著手「臺灣省膠彩畫協會」的設立,並於1981年12月正式成立。
創立「臺灣省膠彩畫協會」之後,林之助親任理事長12年,即使在經費拮据窘迫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每年編印畫冊,更設法照顧會員,例如以平價供給繪畫顏料等措施。由於受到林之助的熱忱感召,中部企業人士紛紛慷慨解囊,會務因而得以順利推行,也不再發生財務棘手的困境。
僅僅藉由上述三大項目,即能窺見畫家林之助除了不斷戮力於創作,對於美術活動更是積極投入和犧牲奉獻,尤其在他居住的中部地區,貢獻更是深遠廣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林之助受邀加入扶輪社不僅帶動了社會人士收藏美術作品的正面風氣,日後對他所創立、領導的「中部美術協會」、「臺灣省膠彩畫協會」的推動也都分別提供了長期的協助,堪稱一項意外收穫。
除了以上旺盛的創作活動而獲致豐碩成果之外,畫家林之助長期任教於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教導小學教師的美術教育,亦為其極大的貢獻。出身臺中師範的畫家,尤其是膠彩畫畫家,人才濟濟,如:黃登堂、謝峰生、曾得標等人都有較高深的造詣,而曾得標及謝峰生又分別培養了許多再傳弟子。此外,在東海大學兼課期間,林之助也陸續培養出詹前裕、李貞慧等傳承衣缽的膠彩畫家。
而為了擴大美術的影響力,在小學缺乏美術課本的年代,林之助更親自編印教科書,在學生黃登堂的協助下,甚至親自行銷中部多所小學,提供小學美術教學法。從事美術教育的林之助,教學精神與創作態度相一致,始終是個孜孜矻矻、篤行不倦的實踐家。
藝術旅程的重要標記
綜觀畫家林之助的一生,大約可由以下幾個方面評價其具體成就及歷史定位。
首先,詹前裕指出,林之助作品筆觸的細緻靈巧,以及用色的雅致亮麗,幾乎獨樹一幟,暫無人足以超越,尤以花鳥題材的表現為甚。也正是因為這種特色,使得林之助的花鳥作品博得了廣大群眾的欣賞與喜愛。
其次,美術評論家謝里法認為,1977年時,林之助率先「提出繪畫以所用媒劑作命名的理念,如以粉為材料者為粉彩、調油作畫者為油彩、調水作畫者為水彩、調膠作畫者為膠彩」,自此為「膠彩畫」定名,也為「膠彩畫」尋獲在美術領域中的定位,是臺灣美術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其後,林之助更組成了「臺灣省膠彩畫協會」,開始規模化與定期化地推廣膠彩畫。
最後,在既有的省展之外,林之助為了振興臺灣中部的美術活動,又率先組織「中部美術協會」,而且事必躬親,舉凡搬運、布置等瑣碎雜務也都親自投身其中,實為一位值得敬佩的長者。而此種親力親為的精神也發揮在公益團體「扶輪社」等各種活動的參與上。
在美的世界與天地,林之助緩步其間,所遺足跡深刻而紮實,不僅僅是一名單純成就藝術的畫家,其超越性的作為在臺灣美術史上也已留存下了不容忽視的歷史定位。
美為一生關鍵字
膠彩畫家林之助(1917年~2008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中大雅。以當時的客觀環境而言,臺灣人欲獲取較高學歷有高度困難性,但由於林之助家庭經濟條件較佳,因此林之助在小學後段便得以進入東京的學校就讀。
中學畢業後的林之助選擇修習的是美術,當時這種選擇是富家子弟的專利,另一種則是就讀醫科。由於兩者的學費皆頗昂貴,因此並非一般的中、下家庭足以負擔。而美術與醫科之所以成為熱門選項,與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其時日本統治者並不樂見臺灣人學習社會科學,尤其是法律與政治。
修習美術的林之助不僅成績斐然,「...
推薦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林佳龍
近年來,做為宜居城市臺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人口大幅成長,躍居全臺第二大城,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以符合市民期待,這一步極為重要。
現今的臺中,能受到愈來愈多人的認同,過去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許多在地的民間團體在此基礎上,活絡熱切地在臺中各地舉辨藝文活動,布置閱讀、品茗、及享用文創餐飲的舒適生活空間,或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不同方式推展這座文化之城,使它的生活面貌、運轉軌跡可以清楚地被自身與外界所認識。而市府的文化團隊也不落於人後,以出版的力量凝聚這些人文精神,用以滿足這座對自身文化越來越有自覺的城市。
為了與過去眾多學術性的調查研究報告做區別,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特別策畫出「臺中學」叢書,以故事傾訴當地,以圖片還原環境,讓大眾透過這套書去發掘更多臺中的美好,進而典藏臺中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去年付梓的臺中學專書裡,分別暢談「臺中公園的今昔」、「領航者林獻堂」、「葫蘆墩圳探源」、「清水人文地誌學」、「世界珍奶與臺中茶飲」等五大主題,都獲得廣泛的回響。
今年,我們聘請宋德熹與朱書漢、游博清、方秋停、郭双富與蘇全正、林景淵與曾得標等專家學者,撰寫第二輯的臺中學,推出《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希望大家透過這五部專著看到臺中昔日的風華、現今正在進行的輪廓,與未來城市發展的藍圖,了解這塊土地的身世背景,進一步與臺中產生深厚的情感與歷史文化連結。
得以在一座人文風氣濃厚的城市中生活,無疑是幸福的。當然,臺中文化重鎮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靠的無非是一種長時間文化的累積,我們現在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為將來進行儲備,所以我們也會持續出版一系列與臺中學相關的書籍,透過記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的人事物,增加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厚度。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王志誠
臺灣遊客偏愛日本京都。因為,那是一座洋溢著人文、藝術、歷史等氣息的棋盤式城市。然而如今卻極少人知道,昔日的臺中市也因為曾以京都為城市規劃的藍本,而被賦予了「小京都」的美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百年之前的中區地貌──宏偉的臺中火車站、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以及許多香火鼎盛的寺廟;寧靜的各類日式傳統住宅;摩登的巴洛克式洋房、現代的市場建築;以及嫵媚柔人的柳川與石橋──那份傳統與現代、繁榮與靜謐並行的優雅,也曾經在臺中如此深刻地駐足過。
生活在「小京都」這座風情萬種的城市,我總想,要怎麼樣讓它的優雅再現,或是更廣為年輕一輩所知;當然,臺中不只有優雅的小京都,還有更多精采繽紛的山海景致與極富臺灣味的城貌,提供了許多足以形塑臺中的關鍵字庫。這些字庫的單詞不應只是單薄的名詞,而是更能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聲音,於是,「臺中學」系列在2016年誕生了。
第一輯「臺中學」付梓後,不僅受到海內外矚目,也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出版獎勵,以及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的推介選書。市府與文化局團隊感謝各界的肯定之餘,今年也再接再厲,繼續編纂「臺中學」第二輯,規劃「臺中火車站」、「臺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臺灣膠彩之父林之助」等五大主題,重塑「小京都」的生活與人文風貌。而第二輯的籌畫與撰寫,很榮幸邀請到中興大學及臺中在地的專家學者們,以他們豐厚的史學素養及在臺中生活多年的實地經驗,為這五個臺中關鍵詞彙刻劃立體細緻的脈絡。
在臺中火車新站開通之際,對舊站的記憶與感情依舊鮮明地存在於每個臺中人的心中,《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便是一個精準的彙整與見證;本書由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德熹、長期以「寫作中區」為筆名記錄臺中的朱書漢執筆操刀,不捨中卻又帶著期盼的心情,為這座老火車站的曾經與將來留下註腳。第二市場已是「臺中美食」的另類代名詞,而美味根植於整個場域獨特的歷史氛圍;透過《市街之味:臺中第二市場的百年風味》,擅長臺中發展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游博清讓我們聽到了日語、臺語、國語交雜出的市場語言,更在古色的紅磚樓下聞到了青蔬、鮮魚的氣味,從不因百年過去而變質。
在電視、電腦等3C產品還未問世的年代,人們最大的娛樂便是閱讀與看電影,中央書局與天外天劇場因此與許多人的青春歲月遇見相逢。散文家方秋停不但以生動的說故事手法將中央書局在臺中建立文化碉堡的歷程娓娓道來,更訪問了諸多文化界人士,讓中央書局透過他們的記憶逐步復甦;對於即將重獲新生的中央書局而言,《書店滄桑:中央書局的興衰與風華》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而天外天劇場或許是第二輯系列中最不容易詮釋的主題,但長期關注此地的蘇全正依舊透過中部首富吳鸞旂傳奇的一生,及其子吳子瑜對劇場的出資、投入,爬梳出天外天劇場的輪廓,成就了《劇場演義:演藝娛樂現代化的天外天劇場》這部作品,本書也幸得「臺中文史寶庫」郭双富的協助,收錄許多精采的圖片文獻。
如同第一輯的規劃,第二輯也選錄一位知名的臺中人物作為全輯亮點,出生在大雅、壯年乃至老年皆活躍於臺中的一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便以《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一書登場。這部由林之助弟子曾得標及中興大學教授林景淵執筆的作品,除了清晰地勾勒出大師幽默迷人的風采,更重現他在動亂的大時代中,仍穩健地步向美之天地的堅定理念,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人物觀察寫真。
巡禮了「臺中學」第二輯,我們會發現臺中何以在當年能坐擁「小京都」的封號,而這次的選題除了著重地理、歷史的主軸,也將視野延伸至庶民生活、美術藝文的層面,希望民眾不只能從文史的角度去認識臺中的曾經,更能感受與欣賞它美麗的面貌與內涵。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林佳龍
近年來,做為宜居城市臺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人口大幅成長,躍居全臺第二大城,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以符合市民期待,這一步極為重要。
現今的臺中,能受到愈來愈多人的認同,過去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許多在地的民間團體在此基礎上,活絡熱切地在臺中各地舉辨藝文活動,布置閱讀、品茗、及享用文創餐飲的舒適生活空間,或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等不同方式推展這座文化之城,使它的生活面貌、運轉軌跡可以清楚地被自身與外界所認識。而市府...
目錄
市長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
局長序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
前 言 用膠彩為世界上色的藝術家
美為一生關鍵字
畫作與畫展的征途漫漫
裂縫中照見膠彩畫的未來
藝術旅程的重要標記
第一章 以藝術淬鍊的學生時代
孕育藝術家的「福厝」
富而不驕的林之助
精巧的手與敏銳的眼
啟航東京的汽笛聲
棄醫尋美的逐夢之旅
擁抱藝術的咖啡館時光
第二章 驚豔畫壇的崢嶸歲月
踢躂獨舞的愛情哲學
情緣乍現朝日微涼
韻味十足的不足大作
兒玉畫塾裡的璀璨之星
第三章 離日返臺的豐美行跡
掀起二戰的時代之風
以〈母子〉重返臺灣府展榮耀
夾縫中的生與思
為中部美協歡喜也甘願
攀登全民美育的大山
咖啡香裡有藝術的孔雀咖啡畫廊
第四章 捍衛膠彩的畫室春風
竹籬笆畫室的課後教學
膠彩畫的正名之役
捍衛膠彩畫的漫長之旅
膠彩畫在東海大學開課了
第五章 下筆畫出扶輪社社旗
熠熠生輝的藝術善舉
真善美的Art社長
第六章 藝術、運動都是潤澤人生的養分
踢躂、網球博得人生滿堂彩
老頑童笑語朗朗打出小白球
樂曲悠揚迴盪在畫室
喝一杯人生豁達的咖啡
第七章 絢爛完美的畫藝人生
用心靈作畫的感覺寫生
調度色彩的魔術師
情意溫馨的人物畫
臺灣風情的山水畫
映現生機的花鳥畫
東西藝術交融的花火
永無止境的美學挑戰
結 語 以智慧為膠彩開路的導航者
專注成就畫藝
美在生活俯拾間
鋪展膠彩永續大道
跋 語 藝術先行者的貢獻
附 錄
林之助生平年表
林之助畫語
師承表
林之助紀念館簡介
參考書目
市長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
局長序 「百年城」的五道歷史光芒
前 言 用膠彩為世界上色的藝術家
美為一生關鍵字
畫作與畫展的征途漫漫
裂縫中照見膠彩畫的未來
藝術旅程的重要標記
第一章 以藝術淬鍊的學生時代
孕育藝術家的「福厝」
富而不驕的林之助
精巧的手與敏銳的眼
啟航東京的汽笛聲
棄醫尋美的逐夢之旅
擁抱藝術的咖啡館時光
第二章 驚豔畫壇的崢嶸歲月
踢躂獨舞的愛情哲學
情緣乍現朝日微涼
韻味十足的不足大作
兒玉畫塾裡的璀璨之星
第三章 離日返臺的豐美行跡
掀起二戰的時代之風
以〈母子〉重返臺灣府展榮耀
夾縫中的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