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
夏瑞紅:「作者寫出這本『媽媽迷思』大破解,也是媽媽『離苦得樂』行動指南。」
楊俐容:「緩緩閱讀、細細體會這本書,我們將更懂得愛自己,並因此能以更豐富的愛來滋養孩子。」
傅娟:「這本書寫出了我的心聲,我可以追尋的方向,可以努力的目標,可以逐步養成的好習慣,這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
李偉文:「這是一本遲到太久的教養書!」
英文版上市以來,廣受媒體好評與報導──
《今日秀》節目專訪‧《出版人週刊》好書推薦‧《哥倫布快訊》專文推薦‧美國權威雜誌《今日心理學》書摘‧《柯克斯書評》專文推薦‧Amazon專訪……
這本書不是教妳如何成為一位完美無缺的母親,
而是一本專為妳寫的書,幫助妳成為快樂的女人,然後成為幸福的母親。
每個媽媽在成為母親之前,都是「自己」,有自己的夢想、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而事實上,在做自己與做媽媽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本書將打開妳的心門,只要願意做一些小改變,
讓快樂和平靜回到生活裡,
就可以重新愛上妳所扮演的任何角色。
【內容簡介】
妳常感到疲倦嗎?即使再努力,都感覺不到成就感?
妳為孩子打點一切,孩子卻老是衝著妳發脾氣?或者,乾脆對妳沉默不語?
妳希望與丈夫一起經營美好生活,卻總覺得自己孤軍奮戰?
為了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妳拚命節省、努力賺錢,孩子卻誤會妳只愛錢、不愛他們?
妳常常羨慕其他女人的生活,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
不管再怎麼努力付出,似乎都無法讀懂孩子與丈夫的心,也無法讓他們感受到妳的愛?
妳不敢信任孩子、丈夫,甚至信任生命?
這些都是讓妳不幸的想法,而當妳感受不到幸福,也就失去讓身邊的人幸福的能力。
本書藉由10種習慣,讓妳擺脫這些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
學會接受不完美,以健康的方式愛自己、愛孩子、愛丈夫。
【內文精采好句】
我們常檢視自己是不是好母親,是否充分掌握生命中的各種機會?
我們承擔著家庭和諧、親子教養等的重大的責任,要求自己必須萬無一失,
種種對完美的執著,常讓我們因疲憊而失去能量。
唯有真正瞭解自己的價值,不論是身為女人的價值或身為母親的價值,
才能學會愛與被愛。
當媽媽懂得疼惜不完美的自己,才能以健康的方式愛孩子,
而孩子也才會從媽媽身上學會愛的課題。
★ 我們能夠愛他人,是因為我們能夠愛那個並不完美的自己。
★ 妳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很重要,因為妳的自我感覺愈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愈好,這樣一來,妳和孩子雙方都會更加快樂。
★ 我們本是生命的美好展現,是純然的圓滿。然而,我們總是太努力要求自己去做什麼,而忘記如何單純地存在。
★ 我們只是要一個這樣的朋友,在那友誼裡,不需要刻意做什麼。因為對方的存在,讓我們感到被愛,可以安心睡覺,迎接新的一天。我們知道只要她在那裡,我們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卡。
★ 我們需要滋養我們的信仰,需要深層的意義。靈魂很重要,而由於我們是母親,必須在人格的各個層面都夠堅強。
★ 生活簡單代表生活得更寬廣。它意味著放掉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成為目標專注的女性。它意味著梳理人生優先的重點,下決心活出這樣的條理來。這不是說我們要擬定一個願望的清單,那只會讓生活更複雜。生命的優先考慮不同於願望,而是回應生命深處的呼喚。
★ 好好檢視憂慮的根源,把它們逐出我們的世界。我們必須如此,因為在憂慮的時候,我們把自己囚禁在黑暗裡,人生變得可悲。
★ 希望讓我們往前看,而不是往後看。而每位母親都應該向前看,因為我們所犯的錯和經歷過的挫折總是把我們往後拉。
作者簡介:
梅格‧米克(Meg Meeker)
梅格‧米克醫師身兼內科醫師與小兒科醫師超過25年,育有四名子女,均已成人,目前與丈夫定居於密西根。在親子教養、青少年與兒童健康等議題上,是美國權威專家,常受邀上各大節目,如「60分鐘」(60 Minutes)、「今日秀」(The Today Show)、「歐萊利實情」(The O'Reilly Factor)、「歐普拉節目」(Oprah and Friends)……。
她的著作有:《堅強的父親,堅強的女兒:每個父親都該知道的10個祕訣》(Strong Fathers, Strong Daughters: 10 Secrets Every Father Should Know)、《男孩應該是男孩:養育健康兒子的7大訣竅》(Boys Should Be Boys: 7 Secrets to Raising Healthy Sons)、《你的孩子置身危險中:青少年性行為如何影響我們的兒女》(Your Kids at Risk: How Teen Sex Threatens Our Sons and Daughters)。
作者網站:http://www.megmeekermd.com/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pages/Meg-Meeker-MD/116913701673833
譯者簡介:
吳幸宜
台大心理系學士/碩士,目前任職百勝餐飲(KFC、Pizza Hut等為旗下主要品牌)中國區副總裁,主要負責消費者與市場研究,譯有《男女親密對話》、《智慧果100》、《樂在不結婚》(以上均遠流出版)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妳喜歡自己嗎?
這本書的作者梅格‧米克(Meg Meeker)無意教人如何做「更好的媽媽」,她層層扣問的是:
妳喜歡自己嗎?其實,妳是一個快樂的人嗎?
妳崇尚愛的教育、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妳暗中嫉妒那些「好像」比妳能幹的媽媽、和比妳孩子優秀的孩子,常活在競爭落敗的恐懼裡,對不對?
妳多久沒有安靜獨處?妳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要的是什麼嗎?
--夏瑞紅(知名作家,著有《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
以更豐富的愛來滋養孩子
在愛與關係裡,追求完美往往成為一種催逼,迫使我們與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馳,母親和孩子的互動亦然。事實上,只要願意信任生命、回歸真實自然、掌握少數關鍵態度、接納不完美的必然,做個夠好的母親,就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片沃土,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長的喜悅。梅格‧米克醫師的書讓母親們重拾信心、讓愛找回原來的素樸面貌;緩緩閱讀、細細體會,我們將更懂得愛自己,並因此能以更豐富的愛來滋養孩子。
--楊俐容(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我不完美,但妳仍然愛我!
新年裡,收到遠流寄來的書稿,一本新書《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光書名就打動了我,是,這個學分我拿到了嗎?
我自認是個幸福快樂的媽媽,常常深深感恩因著孩子而有的不斷成長,開心面對生命而有的不同態度……但我絕不能否認,自己因孩子而有了過多的擔心,過重的責任,過頭的焦慮,過大的壓力。在時間不夠,體力不支的狀態下,我常覺得疲累……
我可以不完美,它寫出了我的心聲,我可以追尋的方向,可以努力的目標,可以逐步養成的好習慣,這本書是我最好的新年禮物!
看完這本書,我想跟大家分享這句我想要給我的媽媽和我的女兒們的一句話,謝謝妳,我不完美,但妳仍然愛我!
--傅娟(知名藝人)
媽媽不必要求完美,但是一定要快樂
這是一本遲到太久的教養書!
因為我看到周遭有太多辛苦壓力又大的媽媽,為了孩子擱下了自己的興趣也犧牲自己的夢想,當然,我們關心孩子照顧孩子是應該的,但是當我們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之後,難免無形中就會給予孩子過度的期望,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本性與天賦。
而且當媽媽的若是整天焦慮、沮喪,我們也很難想像跟在旁邊的孩子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對生活充滿熱情。因此,媽媽不必要求完美,但是一定要快樂。
--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著有《教養,無所不在》)
媒體推薦:
以健康的方式付出愛,獲得愛
母親與愛
我有幸生活在大家庭的親情裏。我的婆婆尤其是個特別的女人,已經八十三歲還一頭黑髮,並有著頑強的精神。三年前她開著旅行車掉到雪地裏,整個人狼狽不堪地爬出來,等候救援。當她描述這段經歷時,還忍不住哈哈大笑。她堅強、外向、對我很好。她有種非凡的寬大精神,無論朋友的行為如何,她都能包容,而當我做出不可思議的愚行時,她還是一樣愛我。她的愛寬大而得當。我相信,她這麼懂得愛是因為她努力學習過,在認識她的三十年裏,我看過她無數次學習怎麼去愛。
幾年前,我從她那裏收到一個慷慨而不尋常的聖誕禮物。她給我和我丈夫各買了一塊地,緊鄰在她自己新買的那塊地旁。那土地位於一條安靜的鄉村小路,坐落在山丘上的一個櫻桃果園邊上。那土地非常小。它是我的墓地,是我累了的身軀永恒的安息之地。
收到禮物時,我完全不知該如何反應。它很貴、很漂亮,但拿墓地當聖誕禮物?我呆住了。但只是那麼一下子,當我的不安褪去,開始大笑起來,走上去抱住她。我太瞭解她了,她是那種用心送禮物的人。她熱愛家人和朋友,而表現愛的主要方式就是送禮物。她還保有德國人的傳統,也還記得大蕭條的年代。她懂得如何節約錫箔紙,清潔後重新使用紙餐盤。在堆肥成為時尚前,她就已經開始那麼做。因此,她的禮物具有實用精神,但不減損它所代表的愛。
母親的天性是愛。我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付出愛,然後盡可能接受愛。但有些時侯,我們也會有所糾結。在把小嬰兒帶回家後,我們展望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但是生產後,我們的身體及荷爾蒙發生變化,我們的身材變形,需要時間回復。生活的節奏和內容,也就此和以往完全不同。
愛的奧秘在於它賦予我們生命,但也給我們帶來痛苦。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停下來好好地研究它。付出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對我們許多人而言,接受愛更是困難。當然,我們很努力地愛,也盡所能去愛我們的孩子。但我們還是忍不住經常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我們想要以一種健康而有意義的方式去愛孩子,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自然而美好,但卻不容易。在這章裏,我會告訴你如何讓愛變得更容易,如何去冒聰明的險,如何讓自己對所愛的人不要那麼個人化,如何讀懂他人的心(並且讓他們讀懂你),最後,如何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懂得表達愛。
名人推薦:名家推薦
妳喜歡自己嗎?
這本書的作者梅格‧米克(Meg Meeker)無意教人如何做「更好的媽媽」,她層層扣問的是:
妳喜歡自己嗎?其實,妳是一個快樂的人嗎?
妳崇尚愛的教育、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妳暗中嫉妒那些「好像」比妳能幹的媽媽、和比妳孩子優秀的孩子,常活在競爭落敗的恐懼裡,對不對?
妳多久沒有安靜獨處?妳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要的是什麼嗎?
--夏瑞紅(知名作家,著有《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
以更豐富的愛來滋養孩子
在愛與關係裡,追求完美往往成為一種催逼,迫使我們與...
章節試閱
【前言】讓快樂和平靜重新回到生活裡
二十五年兒科醫生的職業生涯,以及二十六年來為人母的經驗,讓我有機會傾聽許多母親的心聲,逐漸瞭解身為母親的真實情況。首先,母親們打從心裡渴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每件事。我們希望對朋友好,對丈夫好,對孩子更要非常好。我們很用心去愛,很認真付出。但我們面對一個難題,這五十年的人類歷史,賦予女性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機會,可以去扮演自己想要的任何角色,付出的努力也總能獲得好的結果。這是好事。但在大量機會的生命巨浪裡,我們變得困惑,甚至有些失控。
我們給自己壓力,檢視自己是否身為好母親,是否充分掌握生命中的各種機會。我們懷疑自己是否應該上班?是否太投入工作或者不夠認真?疑慮還多著呢!我們擔心孩子是否獲得足夠的發展機會?受朋友歡迎嗎?在學校或托兒所有沒有受到欺負?最常見的不安是,我們質疑自己是不是還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讓他們的人生更美好?這些問題困擾著我們,因為我們真的想做個好母親。我們想要把握一切,認為自己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必須萬無一失。
對完美的追求已經變成一種心魔,消耗我們的思考、能量和時間。說得更明白些,努力做個很棒的母親是偉大的目標,身為兒科醫生,我讚歎那些母親所做的努力。但我不建議如此,因為那種對完美的執著,會讓我們因疲憊而失去能量。
在過去二十五年裡,我看見母親們擔心各式各樣的事,從擔心該送孩子上什麼學校,到擔心孩子的畢業舞會應該請那個樂隊。我看到母親們兼兩份差,為了讓女兒學鋼琴,兒子學吉他。我也看過母親對老師大叫,只因為老師在考卷上給了個C,然而在不久的從前,看到這樣的成績,我們只會叫孩子更努力些,求取下次的進步。我們感到疲累。我們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得不夠好,這不是因為我們能力不夠,而是我們太努力做太多事,太努力把每件事做好。我們變得好競爭,和其他母親比,也和自己比。問題是,在這場競爭裡,沒有人覺得自己是真正的贏家。
簡言之,我們走入了死胡同。不要認為只有妳遭遇這個問題;我們都同在一條船上。職業婦女,家庭主婦,富有、貧窮、年輕、年長的母親--我們都陷入同樣的處境裡,在這裡,有很多母親和自己作伴。這算是好消息。
另一個好消息是,只要我們做一些小改變,就可以絕處逢生,讓快樂和平靜重新回到生活裡。我們可以重新愛上母親這個角色。我們可以安心坐著,和孩子一同歡笑,不再發瘋似的東奔西跑。我們可以熱愛生活,熱愛與孩子共處而滿心歡喜。在本書中,妳將見到一些母親,她們的故事訴說著我們共同的困境。而妳也會見到一些母親,她們已經扭轉格局,朝正向前進。她們並非所謂更好的母親,不,她們只是更享受做母親的快樂。這本書不在教妳於如何做更好的母親,這樣的書已經很多了。這是一本為妳而寫的書,它要幫助妳成為更快樂的母親。
從令人沮喪的局面中解脫出來,意味著我們必須採取方法改變一些習慣。這不容易,但我們能做到,因為母親就是專門對付困難的。如果我們能擺平生活中那些挑戰,還有什麼難得倒我們?
在這本書裡,妳將會認識十種重拾愉悅和平靜的習慣,摘述如下:真正瞭解妳身為母親的價值,維繫重要的友誼,有信仰的生活,拒絕競爭,建立關於金錢的良好習慣,安排獨處的時間,以健康的方式獲得與付出愛,過簡單的生活,放下恐懼,以及建立希望。有些第一眼看來似乎不尋常--譬如放下恐懼。有些看來又太簡單,但請繼續讀下去,因為最簡單的改變卻可能影響最深遠。有些習慣妳馬上可以運用,有些則必須等孩子再大些。但無論如何,我保證這些習慣有效。我看過許多母親運用這些習慣,她們的神情和行為都變得更加平靜愉悅。我相信這些習慣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滋養了我們內在的核心,而那正是我們長久以來忘卻的事。我們過於把焦點放在外在,把太多時間、金錢和精力用於外表,其實,相較之下這些表象的東西都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獨處,而不是另一個減肥餐。我們需要靜下來建設精神生活,而不是送孩子去參加另一個活動。我們需要對未來的展望,而不是計畫做更多的事。我們必須減少消費,以舒緩金錢的壓力。我們可以從生活本身發掘更多,獲得更多,而不是從消費裡。
我帶著感恩的心寫這本書。我感謝身為母親的妳,珍惜妳付出的努力以及對孩子的愛,而照顧孩子正是我多年來的熱情所在。當妳成功了,孩子更加健康,我也會因此而開心。希望這本書能為妳打開大門,迎接更大的快樂和生活的滿足。讓我們開始這趟旅程吧!
習慣7 以健康的方式付出愛,獲得愛
我會告訴妳如何讓愛變得更容易,如何去冒聰明的險,
如何不去認為所愛的人的負面情緒都是因自己而起,
如何讀懂他人的心(並且讓他們讀懂妳),
最後,如何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懂得表達愛。
母親與愛
我有幸生活在充滿親情的大家庭。我的婆婆尤其是位特別的女性,已經八十三歲還一頭黑髮,並有著頑強的精神。三年前她開著休旅車撞進雪堆,整個人狼狽不堪的爬出來,等候救援。當她描述這段經歷時,還忍不住哈哈大笑。她堅強、外向、對我很好。她有種非凡的寬大精神,無論朋友的行為如何,她都能包容,而當我做出不可思議的愚行時,她還是一樣愛我。她的愛寬大而得當。我相信,她這麼懂得愛是因為她努力學習過,在認識她的三十年裡,我看過她無數次學習怎麼去愛。
幾年前,我從她那裡收到一份慷慨而不尋常的聖誕禮物。她為我和我丈夫各買了一塊地,緊鄰在她自己新買的那塊地旁。那土地位於一條安靜的鄉村小路,坐落在山丘上的櫻桃果園邊上。那土地非常小。它是我的墓地,是我身軀疲累時的永恆的安息之地。
收到禮物時,我完全不知該如何反應。它很貴、很漂亮,但拿墓地當聖誕禮物?我呆住了。但只是那麼一下子,當我的不安褪去,開始大笑起來,走上去抱住她。我太瞭解她了,她是那種用心送禮物的人。她熱愛家人和朋友,而表現愛的主要方式就是送禮物。她還保有德國人的傳統,也還記得大蕭條的年代。她懂得如何節約錫箔紙,將紙餐盤清潔後重新使用。在堆肥成為時尚前,她就已經開始那麼做。因此,她的禮物具有實用精神,但不減損它所代表的愛。母親的天性是愛。我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付出愛,然後盡可能接受愛。但有些時侯,我們也會有所糾結。在把小嬰兒帶回家後,我們展望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但是生產後,我們的身體及荷爾蒙發生變化,我們的身材變形,需要時間回復。生活的節奏和內容,也就此和以往完全不同。
愛的奧祕在於它賦予我們生命,但也給我們帶來痛苦。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停下來好好研究它。付出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對我們許多人而言,接受愛更是困難。當然,我們很努力的愛,也盡所能去愛我們的孩子。但我們還是忍不住經常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我們想要以一種健康而有意義的方式去愛孩子,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自然而美好,但卻不容易。在這章裡,我會告訴妳如何讓愛變得更容易,如何去冒聰明的險,如何不去認為所愛的人的負面情緒都是因自己而起,如何讀懂他人的心(並讓他們讀懂妳),最後,如何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懂得表達愛。
給予愛--我們經常混淆愛、需要與期望
我們都是因為自己想要某樣東西而成為母親。或許是想要更多愛,或許是人生的意義,或許只是覺得生活無聊。我們或多或少是出於自私而把小生命帶到世上來。當然,或許我們會從第三世界領養孩子,但捫心自問,那動機真的是全然無私嗎?和孩子之間的愛是美好的,的確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女人。對孩子的愛和其他的愛不同,浪漫的愛令人眩目,但通常是有條件的。為了浪漫的愛,我們必須有所表現,至少在初期,我們得注重外表,或者在某些領域勝人一籌。那樣的愛給人帶來壓力,我們想逃避,於是選擇了另一個途徑,成為母親。我相信,父親也有類似的心路歷程。
我們的小美女出生了,又粉又圓潤。她一尖叫我們的心就撲通撲通的跳,她一哭,我們就手忙腳亂。她什麼事都沒做,我們就愛上她。為什麼?或許就因為她什麼事都還沒做。
愛是容易的,她不需要做什麼,因為她是個嬰兒,全然依賴和需要我們。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會改變,相信她會發展出美好的特質。我們的夢想愈來愈清晰,於是我們上路開始奔跑起來。我們要給她所有的一切,好讓她成為……總統、普立茲獎得主、頂尖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這一切都會到來!
我們開始夢想她的未來,因為我們想要更多,比我們所擁有的更多。我們希望她有禮貌,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我們希望她在暑假時回家來,因為我們自己從來不想那麼做。她有一個完美的母親,我們的女兒真幸運,我們會給她每一樣我們自己錯失的東西。
妳看到我們在做什麼了嗎?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我們刻畫自己的希望和夢想,不是基於他是誰,而是我們自己。雖然我們說願意讓他成為自己,無論如何都會無條件愛他,事實上,沒有任何人真正做得到。在愛他的時候,我們自身的需求不知不覺滲入那愛裡,很快的,愛的感覺變得混沌。其實可以不必然如此。
我們收養孩子或者生孩子,因為我們期望體驗更高層次的愛。我們期望付出愛,並期望從孩子身上獲得愛,而且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愛。讓我們好好探討這些期望,因為它們讓母親對愛感到困惑。
在孩子出生前,我們便開始描繪他們的樣子,以及他們會帶給我們什麼。在他們出生後,我們的期望持續下去。我們對他們的行為舉止以及才能都有所期望,學業表現優異,體能強壯。對孩子有高的期望是好的,但這並不等同於愛。母親最困難的挑戰之一便在於如何分辨二者。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必須在外表、行為、成就上符合我們的期望才能夠獲得愛,他們會覺得自己陷入困境。沒有任何母親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感覺,只是我們經常天真而不自覺把愛和期望等同為一。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無論他的表現如何,即使是把自己關在衣櫥裡一輩子,我們還是一樣愛他,永遠如一的表達我們的愛。那麼做的時候,愛便是無條件的。
當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另一個人,而不是他本然的樣貌,我們對孩子的愛會變得令人困惑。而通常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那一個人正是自己。根據心理學家的報告,母親和長女的關係通常最為困難,我自己也親眼見證過一些例子。這是因為我們在她們身上尋找自己,在那裡看到自己的性格,有些我們喜歡,有些我們不能忍受。她的行為變得與我們息息相關,她不再只是她自己,而是更年輕的我們,就是這一點讓我們走上錯誤。我們開始爭鬥,不是跟她,而是跟她身上的那個自己。我們在她身上看到另一個女人,我們的母親、姐妹、或者(很不幸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看到自己在青春期前的六年級受揶揄的樣子,我們覺得那很醜。因此我們難以擁抱我們五年級的女兒。我們不美麗,她不美麗。她變成我們的替身,而我們絲毫沒有察覺。我們做不到全然的愛,無法以她本來的面貌去愛她,因為我們還有未被滿足的需求、未被解決的痛苦。
最讓人挫折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正這麼做。不論是為孩子或者為我們自己,我們都要認清這件事,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有能力付出愛,享受和兒女的關係。
在失望時我們的愛是有限的,而失望總是發生在期待破滅時。所以,問題不在於失望,而在於我們的期望。如果我們能夠減去一半對孩子的期望,失望也會減半,生活的壓力可以大大減輕,人生會更加有趣。
當我們不再期待孩子完美,準備好愛孩子原本的樣子,為人父母的境界當下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因為對愛有了更清晰的瞭解。當我們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改變對他的想法,我們會感受到更多的情感。這時候,肩上的壓力變小,心情輕鬆。把自己從期望中解放出來,我們的心靈更清晰,更能夠享受與孩子的親情。
愛的障礙--憤怒、缺乏信任,以及不同的期望
給予愛是困難的,而得到(或者接受)愛也同樣困難。主要原因是藏在底層的憤怒,而多數母親都是憤怒和粉飾憤怒的專家。憤怒和許多其他的情緒相連在一起。譬如,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自己壓力不要表現出對小小孩的失望、挫折或者憤怒。於是我們把那些情緒都壓抑下去,久而久之整個人覺得窒悶難耐。我們努力忍受,再接再勵,希望能夠因此獲得愛。
當孩子長大些,他們開始會微笑,但也發怒,也會尖叫。他們變得專橫而挑釁,或許是因為成長帶來種種困難和壓力,或者就是壞脾氣。他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一點愛,有時則拒絕任何愛的表達。簡言之,他們對我們的愛是善變的,我們無法期待穩定的情感。這就是憤怒的開始,我們想要更多,因為已經投入許多。我們把全部的精神和心力都投注在這個生命身上,但看看我們獲得什麼樣的回報?突發的壞脾氣,重重摔上的門。他們把手插在腰上,隨時準備讓我們知道他們心裡是怎麼看待我們的。他們完全不掩飾自己的感受,赤裸裸的攤在我們眼前。而身為女性的我們,需要(我們認為)穩定而持續的愛。我們變得非常挫折,而那挫折日以繼夜的變成一種慢性折磨。怎麼知道是這麼回事? 聽聽我們說話的口氣。我們的聲音裡傳遞著內在的憤怒,我在自己的聲音裡聽到過,也在那些來找我的母親的聲音裡聽到。
關於憤怒還有另一個要素。在孩子出生前,我們想像他們會是什麼樣子,和我們的關係又如何。我們懷裡抱著可愛的寶寶,坐在搖椅裡,那孩子從不會吐奶在我們身上而弄髒我們美麗的白棉袍。我們下課後接他們回家,他們很高興看到我們,急忙跑到車子裡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擁抱。女兒到了十五歲,和我們一起去逛街,在一個有品味的餐廳裡共進午餐,閒聊各種話題,無話不談。她很高興和我們在一起。每個媽媽對於女兒都有過類似的想像,想像中自己和女兒永遠有著聊不完的話題,交流著愛與歡笑。
然後,生活的現實在我們眼前展開。她的個性和我們不同,而當雙方表達愛的時候,那愛之箭射到中途總是錯失彼此,墜落地上。我們生自己的氣,因為事情不如我們所期待的發展。我們更加努力,而愛總是遇到阻礙,回彈到我們身上,孩子不買賬,不和我們說話,讓我們更加挫折,覺得自己失敗得一塌糊塗。於是,我們開始恨起自己和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得不到愛。我們的心糾成一團。而當孩子回轉過來表達善意,我們卻又不要了。我們對孩子、對自己生氣,,還有對當母親的這整件事。
這就是為什麼這挫折會那麼令人難過。首先,我們拒絕面對事實,不肯相信這份關係不完美的本質。我們只是想愛我們的孩子,也希望孩子愛我們。我們希望彼此的個性相容,情緒和情感的交流能夠順暢、穩定而自然。我們擔心如果不是這麼回事,就代表我們的孩子有問題,或者我們教養孩子的方式有問題。這兩者都不容易面對,所以我們選擇壓抑下來,讓怒火緩緩燃燒。憤怒是安全的。吞下問題比承認問題來得容易,這樣可以讓我們免於更深的傷害。因為不能如我們所期待的方式從孩子身上得到愛,而我們在愛孩子上也做得不好,隨之而來的憤怒讓我們感覺不到失落和難過帶來的更深傷害,包裹我們的心,讓我們在情緒上和孩子保持距離,以撐過接下來的一天。問題是,這樣行不通,那悶在心裡的怒意不斷耗損我們,讓我們成為可惡、老化、怨恨的女人。我們不需要過這樣的生活,沒有人需要。
這就是憤怒帶來的隔絕效應。除了孩子的事之外,還可能有父母去世、失業、婚姻失敗,深深的失望之外還有悲傷。這些都在我們憤怒的掩蓋下,深埋在內心深處。在我們發現之前,我們已經牢牢隔絕自己,拒絕愛,避免自己受傷害。我們不要擁抱、情感、幫助,甚至鼓勵的話,我們只想要安全和憤怒。
缺乏信任也是個問題。一開始我們以為和孩子的關係會是全新而美好的,但並不是。
我們以為孩子不會和丈夫或者好朋友一樣讓我們失望,所以在這段關係裡,我們懷有一份全新的希望。而且,我們是大人,應該有能力依自己的意願去影響這份關係。我們會養育出誠實、值得信任的好孩子。他們不會和我們過去的關係一樣令人失望。
一開始或許是的,但這個小人兒很快開始撒一些小謊。我們要他整理房間,他說已經整理了,但其實沒有。他說這話時還得意洋洋,或許還給我們一個擁抱。女兒在學校惹麻煩,下課時跟男孩打架。十幾歲的兒子騙我們說待在好朋友家裡,結果是和女朋友在外頭混了一個晚上。打開女兒的書包找東西,結果看到一包菸。這份愛的確不安全。孩子就和我們過去愛過的人一樣,也是不可靠的。當我們打開心扉去開展、去擁抱這份愛,他們還是讓我們失望。於是,我們決定收回愛,好讓自己不再受傷害。
當我們相信女兒寫的信,說她有多麼難過,多麼想念我們,她說的是真心話嗎?當兒子發簡訊說他想吃他最愛的義大利麵(是的,這的確是愛的表達),他真的會回家來吃嗎?或者,結果是我們孤獨的坐在餐桌前吃?或許,我們離婚了,有個青少年的兒子和父親住在一起,這父親的教育觀念和我們全然不同。他讓孩子成天打電動玩具,所以,兒子喜歡和他在一起,覺得他是瞭解孩子的好父親,而我們是極權的媽媽。他申請大學的表格都寄出了,但我們有些擔心,因為那一大堆派對把他的成績都玩掉了。但他們都認為,媽媽總是太擔心,事情沒那麼糟,所以我們保持沉默。然後,一封又一封的拒絕信函寄來了,突然間,我們成了兒子最好的朋友。他打電話來,顯得依賴又需要我們。他愛我們,想要搬來和我們住一陣子,好好「讓自己清醒清醒」。就這樣,我們又得到一個孩子。他善體人意,甚至擁抱我們。但我們敢接受嗎?我們以前就見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會兒愛我們,一會兒又不愛,就像他的父親,變化莫測、不穩定的愛。我們敢信任嗎?
此外,如前面章節討論的,期望本身也造成問題。我們多少會期望孩子回報我們的愛。當孩子讓我們失望(我們心裡那麼認為),我們本能上會撤回自己對他們的愛,當然不是那麼戲劇性的撤回,但已足以讓孩子害怕。在失望中,我們的身體語言告訴他們,「不,謝了。我不再那麼喜歡妳,不要試著對我好,擁抱我,或者假裝妳喜歡我。我已經受夠了。」如果孩子非常自信,或者非常沒有信心而渴求愛,他們會回過來討好我們,開始安撫我們,或者為我們做晚餐。他們會承擔所有責任,把愛努力加在我們身上,讓我們覺得自己被愛。但這並不該是孩子的責任。
我經常聽許多父母說他們有多麼愛自己的孩子,但卻聽到那些孩子說自己不相信爸媽真的愛他們。為什麼?當孩子覺得自己得做好什麼才值得被愛,他們會覺得自己並不真的被愛,即使他們在那些事情上再成功,都不足以讓他們感受到真愛。
對所愛的對象(無論是孩子或配偶)設定期望是一種自我蒙蔽的保護機制,保護我們免於看見自己的疑惑和不安全感。當我們期望他人以某種方式愛我們,而對方做不到,我們就指責他。凡是讓我們失望的,都應該被指責。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以繼續牢牢握住對愛的妄想。妄想愛應該是完美無暇、偉大的,當它不是那麼回事的時候,都是因為對方犯了錯。在這樣的指責裡,我們不須去看明白什麼是愛,而或許,愛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或許愛的感覺應該好壞摻雜,不是那麼截然二分。期望別人總是知道怎麼樣好好愛我們,期望他們的愛總能讓我們覺得自己獨特而美好,是不切實際的妄求。我們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在愛裡,我們所能掌控的部分通常很小。如果我們總是以指責來保持距離,我們就永遠不會去面對這個真相。但我們必須面對,不止是為了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的孩子。
愛孩子原本的樣子
蘇怡對七歲的柯賓展現這樣美好的愛。在柯賓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蘇怡告訴我他脾氣不太好。我問她怎麼回事。「唔,」她說,「有時候他就是會情緒失控。譬如,我要他把玩具撿起來,這麼簡單的事,他都可能尖叫起來!」那聽來還算正常,但恐怕沒那麼簡單,我等著她繼續說下去。「我是說,他真的尖叫--用盡全力尖叫,連續一個小時!那真讓人精疲力竭。」
我對蘇怡平靜的態度感到驚訝。她沒有難過,甚至沒有問我的建議。好奇心驅使我問下去,「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妳怎麼辦?」
「唔,」她說,「一開始真的很嚇人。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害他變成這樣。我從沒見過七歲小孩會這個樣子。後來我才明白,這不一定和我有什麼關係,而是他內心深處有些東西困擾著他。或許是在孤兒院時的什麼事,我不知道,但我們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領養他,所以應該也不是這個原因。後來,我自己得了個結論,或許這就是他,或許他情緒過度亢奮,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作一次。據我觀察,他的這個現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者規律。」
我心想,這的確有道理,但我還不夠清楚,想知道更多細節。
「當他發作時,我就只是想,『火山要爆發了』,然後我會帶他進起居室裡讓他坐在我的腿上,面對著我,一開始我只是扶著他,後來,我用雙臂緊緊環抱著他,直到一切慢慢過去。幾個月後,他每次尖叫的時間縮短了,我就只是坐在那裡,抱著他等。那就是他所需要的。」
如果,妳從沒有和一個尖叫中的七歲男孩在一個房間裡待過,妳可能不知道抱住他需要多麼堅強的情緒力量。那不止錘煉她的耐心,讓她整個人糾結起來,還會讓她忍不住自問,當時要這個孩子真的是對的嗎?母親很容易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尤其當關係到孩子的情緒時,我們總忍不住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最後,我們會下結論說,有好媽媽的正常孩子不會這樣。但我要說,喔,不,他們會的。
蘇怡愛柯賓的方式是對的。她降低自己對一個正常七歲男孩的期望,而且很快就下定決心,無論孩子做什麼,那就是她的孩子本來就要做的,既不是柯賓的錯,也不是她的錯。她拒絕把孩子的行為看成他自己的問題。如果她坐在那兒不斷的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一旦開始攻擊自己,她很可能就會對他發怒。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把自己抽離開來,把他的行為視為單純的客觀事實。在這樣的態度裡,她避免了落井下石,讓自己或者柯賓掉入失敗的陷阱裡。這樣她才能夠往後退一步,思考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以堅強的愛幫助孩子渡過情緒的紛擾。不以孩子的問題打擊自己,她才有足夠的能量坐在那裡,抱著柯賓,渡過那漫長的尖叫時刻。
如果我們不在事情之上製造更多混亂,愛會容易許多。我們經常過度分析自己和孩子的行為,把一切原因攬在身上。我們對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有期望,而當孩子達不到期望時,我們不像蘇怡往後退一步,而是過度投入造成緊張,於是開始生孩子或自己的氣。許多時候,最好的做法是放掉那些期望。蘇怡當然也希望有個玩釣魚遊戲時臉上會掛著笑容的七歲兒子,但眼前就是一個敏感的小男孩,有著火山似的脾氣。但那也沒關係,蘇怡可以接受這個事實,人生可以這樣繼續下去。這就是愛,它挑戰人,但同時也是美好的。
在女兒的愛裡學習
瑪麗貝絲的挑戰更大。八年前她含著淚到我辦公室來。她極度悲傷,我們的對話又那麼沉痛,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她剛帶她的女兒魯佩看過一位頗負盛名的心理醫生,魯佩不太和人的視線接觸,也不讓瑪麗貝絲擁抱她,有時甚至變得有些暴戾。瑪麗貝絲到我辦公室時還處在驚恐中,因為那位心理學家建議她和丈夫把孩子送回他們領養她的國家。他們拒絕那麼做。
瑪麗貝絲夫婦從瓜地馬拉收養了這個五歲的女孩。她美麗而安靜,咖啡色的頭髮蜷曲在肩上。他們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決心帶她回家。他們也那麼做了。
魯佩生命最初的五年是在一個窮得嚇人的孤兒院裡長大。她一直處在被忽視的狀態中,經常待在圍欄裡,當然也缺乏食物和衣服。夜裡當工作人員回家後,年紀較大的孩子就得照顧小小孩,然而大孩子的情緒也處於極度匱乏的狀態,根本不可能好好照顧小小孩。事實上,他們當中有些還虐待年幼的孩子。
魯佩到瑪麗貝絲家裡,整整五年沒有笑過。她不笑、不擁抱,也不表達任何情感,臨床心理學家稱這種症狀為嚴重的情緒異常。魯佩只習慣一種情緒,那就是憤怒。原因很複雜,但追究到底,還是因為她不能信任任何人,除了痛苦之外,她不相信人們還能給她帶來其他的情感。她害怕愛、感情、任何歡愉的感覺。
從瑪麗貝絲和她丈夫開始撫養魯佩以來,她拒絕對他們的善意有所反應。他們年復一年保持耐心,但魯佩還是從來不笑,而當他們試圖擁抱她的時候,她會像一根木樁似的僵住不動。五年後瑪麗貝絲已經無計可施。她用盡方法還是不能觸及魯佩的內心,她懷疑是否沒有辦法讓魯佩感受到愛。那位著名的心理醫生告訴她就是這麼回事,她應該把魯佩送回去,否則有一天,她可能會在夜間新聞聽到她的女兒「在學校裡射殺同學」。
魯佩的老師也要她退學,因為她會打人。有一回她用棒球棍打傷一個男孩,那孩子被送到醫院去,腿都斷了。
「我不能把她送回去,那是不可能的,」瑪麗貝絲哭道。老實說,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認識那位心理醫生,尊重他的意見,如果他認為魯佩在與人的親密關係上已經沒有希望,他很可能是對的。但身為一個母親,我同意瑪麗貝絲的態度,我也絕對不可能把孩子送回去。我們聊了許久,我能體會她痛苦的心聲。在傾吐關於魯佩的傷心事之後,我們的談話突然有個不尋常的轉變。
「妳知道,」她說,「我並不是天真的以為只要我們不斷愛她,她就會改變。我並不糊塗,我讀過關於情感異常的孩子的書。我一直很有耐心,堅定、和善的愛她,並且一無所求。而現在,有人要我把她送回去,把我從她的生命裡拔除,那是行不通的。魯佩需要的是我再更接近她,那是唯一的機會。」我同意她的看法,後來瑪麗貝絲也的確那麼做。
她採取更嚴密的教養方式,乾脆辭職讓女兒在家自學。她儘量把魯佩帶在身邊。她讀書給魯佩聽,也讓魯佩讀給她聽。她們一起聽音樂、做數學、去YMCA游泳。瑪麗貝絲帶魯佩去雜貨店,要她幫忙。魯佩並未抱怨其他六年級的孩子都不必花這麼多時間和媽媽在一起。事實上,她似乎沒有注意到這個情況。友誼不在她的願望清單裡。瑪麗貝絲毫不鬆懈的持續行動,有時候也覺得累。我給魯佩抗憂鬱的藥,試了一種沒效,再試另一種,直到見效。
魯佩十四歲時,瑪麗貝絲帶她來做體檢。當我打開診療室的門時,我見到魯佩,她抬起頭來微笑。她笑了!在那之前我從來沒見過她笑。她靠近母親坐在一張黃色的塑膠椅上,她的頭髮已經從咖啡色轉為更深的黑檀色,留得更長了。她不再垂下肩膀,而當我問她還好嗎,她看著我的眼睛說道,「很好。」瑪麗貝絲笑得很開心,散發出光與熱。魯佩擁抱瑪麗貝絲了嗎? 沒有,但她能接受在額頭的一個吻。她和人有目光的接觸。她不再打人。她偶爾會笑,還能和姐妹下棋。
瑪麗貝絲的愛勝利了。魯佩還是不尋常,也說不上感情豐富,但更重要的是,她學會了如何被一個偉大的母親所愛。雖然當年魯佩好轉的希望渺茫(瑪麗貝絲是第一個承認這個事實的人),瑪麗貝絲還是成功的以愛戰勝機率。她沒有被醫生的意見所阻,反而發揮母性的直覺和本能,非常認真付出她的愛。她勝利了,女兒的人生也因此改變。
為了給孩子健康而成熟的愛,母親必須在情緒和心智上處於成熟的狀態。我們多數人都可以通過這兩項考驗。但愛的歷程曲折複雜,我們的愛有時候獲得好的回應,有時候沒有。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不依母親的善意來反應;他們看重的是那份愛對他們而言是否合理。我們可能以愛之名過度保護孩子,過度控制孩子,結果把孩子逼瘋了。我們可能吝於付出情感,以物質取代,或者以各種嚴格的規矩來凸顯我們的關心。
母愛有時會有所偏差,但那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好好的愛,而是因為我們受到干擾。通常我們並不明白是什麼干擾了我們,但只要我們能夠透過觀察行為找出原因,我們就可以修正自己,讓人生變得更有趣,而這樣的變化不只對我們有益,對於孩子和家人也是如此。讓我們來探討關於如何付出愛的幾個重要的領域,然後看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養成習慣的四個方法
1.接受計算過的風險
有智慧的愛是世上最困難的挑戰。身為母親,身邊有許多我們想要好好去愛的人,但為了更懂得愛,我們必須學習愛。不論我們多麼想要讓愛能夠自然從我們心裡流出,從外界流入,但就是很難做到。沒關係,我們做母親的就是很能下功夫,這兒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愛這件事上更加努力。
為愛的關係負責代表許多時候我們都必須主動採取行動,主動告訴對方我們的感覺,主動道歉,並且讓對方知道我們的需要。這是非常困難而冒險的事,因為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就打開了心扉讓人看見我們的內心世界。而本能的直覺告訴我們要防衛自己的心,不要讓其他人看見。我們要把心藏匿起來、保護起來。但做為母親,就不得不顯露我們的心,而這麼做,讓我們更加覺得容易受傷。
母親的角色的確讓我們容易受傷,但是沒有關係,脆弱的我們還是可以拿我們的心冒險,而如果心碎了,我們面對得起,處理得來。我們不是盲目冒險,我們的對象是值得一試的人,正如瑪麗貝絲對魯佩所做的那樣。我們很堅強,也需要堅強。當我們的任何關係需要改善的時候,我們可以以堅強來主動修補。有時候,這代表我們必須思考關係裡的問題。是溝通的問題嗎?還是哪一方頑固的不願意放掉障礙?
如果妳理不清關係裡的問題,找個朋友來幫忙,或者尋求心理諮商。信任一個可以幫助妳的人,而當妳的心有了一些頭緒,即使只是關於問題的一部分,都可以擬定方案,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當有些母親在我的辦公室裡埋怨子女時,我經常不斷問她們,「告訴我,妳可以做些什麼?」我這麼問,是因為很少有母親無計可施的情況。很少。所以,找出妳必須做的,然後冒險去行動。走到所愛的人面前,不要膽怯。如果妳掏出自己的心,而對方不回應,妳也應付得來,不會有問題的。在現實世界裡,妳可以處理的失望比妳所以為的還要多得多。
當我們對所愛的人表達真心時,我們做的事不只對彼此的關係重要,對自己也很重要:我們為自己發出鏗鏘之聲。這對母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太常覺得自己是隱形的角色。勇敢說出自己的感覺讓我們不再隱形,讓我們所愛的人能夠聽見我們,更加重視我們。
2.不要把事情過度個人化
想像妳的兒子就讀國小三年級,有個同學開始欺負他,叫他「肥仔」或「笨蛋」。一開始,妳的兒子不想告訴妳,理由有兩個:他不希望欺負他的人嘲笑他是「媽咪的小男孩」,其次,他不確定那同學說的是不是真的。他胖嗎?他笨嗎?這些字眼的傷人之處在於聽者會猜想它們說的可能是事實。當這件事發生在兒子身上,我們向他解釋,那罵人的男孩並不快樂,因為快樂的孩子不會對人懷有惡意。兒子似乎不太能明白那男孩的心情,所以我們繼續說明。最重要的是,對方的嘲弄其實並非針對他人,他只是正好出現在那男孩的眼前。我們試著讓他明白,那男孩的行為和他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那孩子自身的缺憾造成。把事情「去個人化」,讓兒子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夠有更客觀的瞭解。
但這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我見過母親最大的錯誤之一(我自己當然也犯過這個錯),就是把和所愛的人之間的爭吵過於個人化--尤其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爭吵。當所愛的人傷害我們的感情,讓我們覺得不被愛,或者忘記我們的需求,百分之九十不是因為對方不愛我們,而是他本身性格的特質,或者生活中有什麼不如意的事。譬如,有個十多歲的青少年對著母親發怒,多數時候,這位母親會認為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不愛她,於是把問題個人化,自責的壓力節節升高。
想想孩子在學步階段時我們是如何反應的。他們有時候也會對我們發脾氣,莫名其妙的尖叫或摔東西,甚至整個人跌坐在地上。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的錯而向他們道歉嗎?或者,我們只是把他們抱起來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們的房間或者沙發上。應該是後者吧!
事實上,我們所愛的青少年甚至大人和學步的小孩沒什麼兩樣。他們的怒氣朝我們而來,試圖把我們拉到他們個人的情緒風暴裡。通常,有責任感而敏感的媽媽會被捲進去,因為我們太過相信他們在發怒時說的話。
我們毋須承受這樣的自責。當我們被所愛的人傷害時,我們必須退一步來看待對方的話,把自己當成學步兒童的媽媽。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的看待問題。當所愛的人傷害了我們,最好的做法是進行一個簡單的練習,把他的話看做是對一個朋友而發,而不是我們。
把自己抽離一會兒,可以讓我們更客觀的看待他的話,辨認是有道理。許多時候,那些話和我們實在沒有關係,而是對方本身的問題。這不容易,但如果想和所愛的人一起成長,我們就必須學會這一點。當一個丈夫心情低落的時候,他很容易於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待妻子,把焦點放在她負面的特質上,甚至誇大它。這位妻子會很痛苦,因為她相信丈夫的批評。當一個青少年在學校被欺負,她或他會把怒氣發在母親身上,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永遠不會真的丟下他們不管。當一個女人嫉妒好朋友有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她可能會開始挑孩子媽媽的毛病。有多少次,我們和所愛的人心生芥蒂,因為我們相信那些傷人的話語,而其實我們什麼錯也沒有?我們只是在所愛的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正好出現在那裡,遭受池魚之殃。
3.學習瞭解所愛的人,並且讓他們瞭解妳
表達愛的最佳方法是去瞭解如何讓對方覺得被愛。許多孩子經常告訴我,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他們卻不覺得自己被愛。這很重要,愛只有在感受到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而多數人在生命中的各種階段,都會需要覺得自己被愛。所以,我們如何讓孩子和另一半覺得被我們所愛?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做些功課。我們得觀察他們,瞭解什麼可以讓他們滿意和我們的關係。女兒和我們傾心交談後,是不是會平靜些?兒子在作業太多,而我們適時解除他們原本要承擔的家務(譬如除草)時,是不是會開心微笑起來。每個孩子對我們的各種「姿態」有不同的反應。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寫了一本頗具指導意義的書《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教我們如何找出所愛的人的「愛的語言」。他的建議很有幫助。
許多母親表達愛的方式是煮孩子喜歡吃的東西,開車送他們到想去的地方,或者買他們喜歡的禮物。這些都是出於好意,但不代表孩子會覺得被愛。當然,孩子長大時會感激我們為他們付出的心力,但在他們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些小事,讓他們覺得被愛。許多時候,親子間的互動是負面的,因為我們總是在矯正他們的行為,或者養成他們的紀律。但有時,這些矯正和紀律又不可免,所以,去找出,讓孩子覺得被愛舉動。而當妳這麼做的時候,妳會獲得十倍的回報。
我們很難要求孩子讓我們覺得自己被愛,那也不是孩子的責任,因此,和丈夫溝通就很重要。養育孩子經常像是沒有感恩回報的差事,此時,我們就得在他處獲得愛的補給。女人很能夠讀出其他女人的需求,但男人則否。他們的思考方式不同。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他們經常不知道,不是他們不在乎,而是他們神經的連結方式不同。所以,妳得告訴丈夫什麼會讓妳覺得被愛,妳又需要他給妳什麼。一天終了,多數人都需要有人真心關切自己今天過得如何,需要身旁的人傾聽。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帶來許多愛的感受。既然對方讀不懂我們,我們只好明確告訴他。
這麼做之後,我們必須耐心等待。男人不習慣如此,所以我們得溫柔提醒他我們的需要。告訴丈夫妳需要他的愛,而當他有所回應,妳們的關係便更加親密。你可能會擔心開口要他幫忙而他沒有回應,若是如此,溫柔的再試一次。不要糾纏不休,因為那行不通,只會引起爭執。
而當妳幫助他「讀懂」妳的需要,妳也要回報他。如果他不知道什麼會讓他覺得被愛,妳就得進行像妳對孩子做的那「偵探式」的工作,找出讓他感受愛的方法。我的經驗是性可以讓男人覺得被愛。多數女性需要在性之前先有愛的連結,但男人則否。這不是他們的缺陷,只是男女天生的不同。性幫助他們形成情感的連結,幫助他們化解情緒上的矛盾。當妳覺得和丈夫失去愛的連結時,要記得這一點。
解讀所愛的人的密碼,並且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密碼,其中有一定的風險,但那是唯一讓愛在彼此間成長的方式。無論是對孩子、丈夫或婆婆,學習他們的「愛的語言」並加以應用,比許多其他方法都管用。訴諸時間,和心智的能量,妳不會失望的。透過這樣的練習,妳不會有什麼損失,卻可以滿載收穫。
4.以勇氣和韌性表達愛
多數母親經歷了和孩子之間的風暴,瞭解到愛的剛強本質。那的確是嚴格的訓練。當我們看到朋友和孩子在公園或者在電影院裡一起笑得好開心,我們嚮往那份輕鬆自在,羡慕那關係的自然流暢。別傻了,最美好的關係需要我們一再捲起袖子,做一些我們或許不想做的事。
愛需要我們深呼吸,請求所愛的人原諒我們愚蠢的行為。愛需要我們對孩子說不,然後一再提醒、強調。它要我們不准女兒穿超短迷妳裙到學校去,即使她們哭著說朋友們會不喜歡她。它要求我們教育孩子太早有性關係的危險。我們做這些是因為愛孩子,而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
愛需要情緒和心智的力量,尤其是每天都要面對孩子的母親們。由於某些原因,在對孩子的愛裡保持勇氣和毅力,要比對丈夫容易。當孩子讓我們失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原諒他們,我們心裡想,他們不過是孩子。而當丈夫讓我們失望時,我們可就糾結了,我們傷心難過,因為他應該明白道理,畢竟,他不再是個孩子,而是大人。
我們對孩子的愛比較堅強,面對孩子時也比較自律,對丈夫就很難做到。我們必須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因為我們需要丈夫更甚於需要孩子。好好想一想。我們養育孩子,盡所能付出,但不求太多回報。而丈夫,如果我們夠用心,他很可能成為我們的靈魂伴侶,提供我們很好的支援和安慰,而孩子通常只是耗損我們。這不是對任何關係的批評,只是瞭解兩者的異同。
所以,當丈夫讓我們氣得發瘋,我們必須拿出和面對孩子時同樣的勇氣和韌性。與其抱怨,不如讚許他、感謝他。在意重要的大事,小事就讓它過去。如果我們不斷批評丈夫或孩子,只會為自己製造難題。抱怨對我們沒有好處。相反的,它只會拖垮我們的狀態和關係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停止抱怨。如果母親能夠忽略身旁的人性格上的缺點、冒犯人的態度、情緒上的躁動,而多看他們的好處,那麼心會開闊起來,快樂許多。這麼做不代表我們盲目,相反的,這代表我們願意看清所愛的人的錯誤和弱點,而同時還能夠義無反顧的珍惜他們、愛他們。這是一種堅強、深刻的愛,這樣的愛不只能夠讓我們所愛的人快樂,也能帶給我們自己極大的幸福。太容易的愛只能讓我們小小的滿足。愛需要我們超越本能去行動,願意放下自己顧全大局,在對方不配的時候還能夠勇於原諒,並且永不放棄。正是這樣的愛,讓生命充滿意義和價值。
【前言】讓快樂和平靜重新回到生活裡
二十五年兒科醫生的職業生涯,以及二十六年來為人母的經驗,讓我有機會傾聽許多母親的心聲,逐漸瞭解身為母親的真實情況。首先,母親們打從心裡渴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每件事。我們希望對朋友好,對丈夫好,對孩子更要非常好。我們很用心去愛,很認真付出。但我們面對一個難題,這五十年的人類歷史,賦予女性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機會,可以去扮演自己想要的任何角色,付出的努力也總能獲得好的結果。這是好事。但在大量機會的生命巨浪裡,我們變得困惑,甚至有些失控。
我們給自己壓力,檢視...
作者序
【譯者序】二○一一春秋紀行 吳幸宜
三月的上海,春雨綿綿。收到樣書的那個清晨,迫不及待展讀序文。岑寂中,我聽到心裡蕩起明朗的迴聲。啊!這是個懂得母親、深知人性的作者。不知不覺讀下去,早春的空氣漫進窗來,料峭中透出一絲暖意。
霍然想起,一家三口旅居上海已整整十一年。女兒也從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婷婷少女。這旅居歲月,一路可見我做為一個母親的忐忑和牽掛,總想掌握什麼、控制什麼,意圖握緊雙拳,創造完美。
而那個早上,讀到作者在某個章節裡說,鬆開手,把最親愛的人和物,都當作上天暫時借給我們的禮物,沒有占有,也沒有控制。這樣的豁達,如許謙卑,是靈透的智慧。我想起《維摩詰經》裡,文殊師利問維摩詰為何生病,維摩詰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愛就是有諸多牽掛,讓人看不透人生。而母親的功課,幾乎就是一生的修行。
就這樣,抱持一顆幾近修行的心,我展開了翻譯的行程。
一開始,就喜歡作者「減法」的快樂哲學。在適當的時候,停下腳步,提醒自己已經夠了,只留下真正重要的,讓其餘的隨風而逝,不再掛心。在這樣的價值觀裡,每個人可以怡然地做自己。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生活裡便有一種自然的富足。
於是,我學著放下競爭和比較。放慢腳步,放寬心,讓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行囊輕鬆些。物質的清單減少,心靈有了更開闊的空間。春盡夏初,梧桐樹嫩黃的新芽星星點點,禿枝上一簇簇生機盎然。孩子的課程減少,我的各種計畫也在減縮。多出來的時間,我們在夏日燦爛的光影裡遊戲,作者對人生的幾帖良方,逐漸在我心頭綻放綠意。
從春到秋,一步步走過作者的種種建議。在探討價值的那一章,我重新檢視超越母親這個角色的價值、人生的終極意義。翻到友誼的重要,和久違的同窗好友重拾聯繫,在一個下午茶的歡聚裡共話當年,分享今夕。
拒絕競爭、和金錢的關係、簡單的生活那些章節,讓我反思和生活的疏離。女兒曾經說,她像一個公主,生活在城堡裡──念國際學校、出門司機接送、長假飛往異國。但她想搭公車、逛菜市場和夜市,還想和臺灣的親人多相處。本以為精心耕耘出優渥的環境,但她的直覺告訴我,成長更要植根於生活的土壤,還有質樸踏實的親情。
春秋之行山水迢迢,而精神疆域是風景的中軸線。作者提到,在人的盡頭,讓信仰接手。沒有教條,不落論斷的信仰。曾經紛擾中,我獨坐觀音像前,在冥想沉思裡收拾雜緒。當心完全靜下來,彷彿聽到海的聲音,永恆的浪潮拍打心靈的邊陲,粼粼波光裡是新浴的太陽、光和希望……
已是十月的上海。今夜秋雨,輕輕敲打這個城市,千家萬戶瀰漫成一片蒼茫。我在雨窗燈下伏案,已是結語。女兒在房間裡酣然入夢,像個小天使,日落後收斂雙翼,無憂地睡去。微微的鼾聲傳來,和著風聲雨聲,交織出延綿不盡的安詳寧靜。
我微笑起來,放下筆。就這樣,讓翻譯的旅程定格在這美好的剎那裡
【譯者序】二○一一春秋紀行 吳幸宜
三月的上海,春雨綿綿。收到樣書的那個清晨,迫不及待展讀序文。岑寂中,我聽到心裡蕩起明朗的迴聲。啊!這是個懂得母親、深知人性的作者。不知不覺讀下去,早春的空氣漫進窗來,料峭中透出一絲暖意。
霍然想起,一家三口旅居上海已整整十一年。女兒也從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婷婷少女。這旅居歲月,一路可見我做為一個母親的忐忑和牽掛,總想掌握什麼、控制什麼,意圖握緊雙拳,創造完美。
而那個早上,讀到作者在某個章節裡說,鬆開手,把最親愛的人和物,都當作上天暫時借給我們的禮物,...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觀自在媽媽心經 夏瑞紅
譯者序 二○一一春秋紀行 吳幸宜
前言 讓快樂和平靜重新回到生活裡
習慣1 真正瞭解身為母親的價值
我們本是生命的美好展現,是純然的圓滿。
然而,我們總是太努力要求自己去做什麼,而忘記如何單純的存在。
我們生命的意義,因對他人的重要性而豐富起來。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寫下正面的清單/不刻意討人歡心/寫下能帶進墳墓裡的東西
習慣2 友誼,讓生命更加美好
我們一起成長,互相傾聽、提醒,或者?另一個人哭泣。
在對方面前,我們不需要完美。
我們只是要一個這樣的朋友,在那友誼裡,不需要刻意做什麼。
因?對方的存在,讓我們感到被愛,可以安心睡覺,迎接新的一天。
我們知道只要她在那裡,我們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卡。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擁有知心密友和在生活層面互相支援的朋友/平衡妳所選擇的朋友類型/以行動去愛妳的朋友
習慣3 信任生命,我們因此堅強
我們需要滋養我們的信仰,需要深層的意義。
靈魂很重要,而由於我們是母親,必須在人格的各個層面都夠堅強。
我們必須感受內心深處的動力,讓生命有莫大的提升。
‧養成習慣的4個方法:三思而後行/讓信仰個人化/找到共同信仰的社群/以健康的方式服務他人
習慣4 告別競爭,人生更寬廣
我們必須停下來想一想,年輕的時候我們學到競爭的好處,
在專業上競爭是好的,只要健康承受得住。
但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競爭,尤其是身?母親,我們一定會輸。那是必然的結果。
‧養成習慣的5個方法:認識嫉妒,不受它愚弄/嫉妒一出現便終結它/以讚賞療癒傷口/把焦點放在人生豐富充實的一面/妳對別人多少,決定妳能承載多少幸福
習慣5 不再憂慮金錢,發掘真正的滿足
如果看清楚金錢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決定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
如果我們採取大膽的作?去改變,
我們會明白,真正的滿足是沒有標價的。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鬆開妳的拳頭,握住另一個人的手/問自己?什麼打開錢包/在根本而深刻的地方尋找滿足,而不是金錢
習慣6 獨處,帶來心靈的平安
獨處強化我們和親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更敏銳,
它帶來平安和療癒,讓我們保持心靈的平和與清醒。
真正的獨處,不只是挪出時間來給自己,還必須單獨且安靜,沒有來自內外在的噪音。
獨處代表放鬆、思考,甚至更多的時候是不思考。這是一種靜止、反思或靜心。
‧養成習慣的4個方法:從小小的片刻開始/找到獨處的地方(並且讓每個人都知道)/靜下妳的心(是的,妳可以)/進入更深的內在,讓生命更新
習慣7 以健康的方式付出愛,獲得愛
我會告訴妳如何讓愛變得更容易,如何去冒聰明的險,
如何不去認為所愛的人的負面情緒都是因自己而起,
如何讀懂他人的心(並且讓他們讀懂妳),
最後,如何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懂得表達愛。
‧養成習慣的4個方法:接受計算過的風險/不要把事情過度個人化/學習瞭解所愛的人,並且讓他們瞭解妳/以勇氣和韌性表達愛
習慣8 過簡單的生活,回應生命深處的呼喚
生活簡單代表生活得更寬廣。
它意味著放掉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成?目標專注的女性。
它意味著梳理人生優先的重點,下決心活出這樣的條理來。
這不代表我們要擬定一個願望的清單,那只會讓生活更複雜。
生命的優先考慮不同於願望,而是回應生命深處的呼喚。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釐清並活出生命中的重點/改變妳說話的方式/放鬆妳緊握的手
習慣9 放掉恐懼,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
即使有那麼多負面的事圍繞著我們,人生還是有太多值得一活的地方。
生命中的美好遠比邪惡要多,而需要憂慮的事也遠比我們所想的要少。
好好檢視憂慮的根源,把它們逐出我們的世界。
我們必須如此,因?在憂慮的時候,我們把自己囚禁在黑暗裡,人生變得可悲。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釐清恐懼/全然誠實的面對恐懼/一步步減輕對恐懼源的敏感度
習慣10 希望是一種決定--下決心吧!
希望讓我們往前看,而不是往後看。
而每位母親都應該向前看,因?我們所犯的錯和經歷過的挫折總是把我們往後拉。
我們要對未來懷抱希望,把眼光放大,才能夠享受人生,跳脫當下的困難。
‧養成習慣的4個方法:培養感恩的態度/學習信任/期盼美好的未來/挑戰負面思考
致謝
目錄
推薦序 觀自在媽媽心經 夏瑞紅
譯者序 二○一一春秋紀行 吳幸宜
前言 讓快樂和平靜重新回到生活裡
習慣1 真正瞭解身為母親的價值
我們本是生命的美好展現,是純然的圓滿。
然而,我們總是太努力要求自己去做什麼,而忘記如何單純的存在。
我們生命的意義,因對他人的重要性而豐富起來。
‧養成習慣的3個方法:寫下正面的清單/不刻意討人歡心/寫下能帶進墳墓裡的東西
習慣2 友誼,讓生命更加美好
我們一起成長,互相傾聽、提醒,或者?另一個人哭泣。
在對方面前,我們不需要...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