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社會層出不窮的各種爭議,哲學思考提供另一種向度的關懷,讓人能在哲思中漫步,在爭論中前行。
本書收錄「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第七屆(2017年)、第八屆(2018年)共三十七篇得獎作品。各依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四組,分訂不同題目,各議題皆具重要性或話題性,如:「教學內容應由學生主導嗎?」「民主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嗎?」「網路科技是否能讓人類更幸福?」「宗教信仰對人生或社會是否有意義?」「面對未來生活,年輕人需要學文言文嗎?」「臺大如何善盡社會與全球責任?」「人工智能可不可能有自我?」「醫療自主權應不應該有限度?」。
學生依各議題進行深度思考與論辯,充滿自省、關懷、理性論證;邀請哲學、社會學、科學、醫療倫理等各領域教授審閱,從跨領域觀點評論作品。書中各篇,均為富哲思激盪的精彩論述,值得深思細讀。
作者簡介:
梁益堉 主編(臺大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作者(得獎學生,依姓氏筆畫)
方律元
王彥鈞
王凱弘
米常熙
汪旻寬
林昇達
邱怡嘉
金德翰
高至鴻
高浩凱
高靖為
張宸瑋
許家綺
陳 品
陳信仲
陳柏佑
黃 篆
黃立安
黃俊嘉
葉元蓉
葉妮姍
廖耕賢
蔣浩然
鄧路德
懷 顥
章節試閱
【第七屆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 社會組首獎】
民主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嗎?
葉妮姍(護理學系二年級)
什麼是民主? 在談民主是否為一個理想的制度前,首先要問「何謂民主?」民主制度可能存在於國家或任何團體。而民主的基本精神即是「由人民(或團體成員)作主」。但是,怎樣的情況下可以稱作是由人民(團員)作主?民主與非民主間的界線又在哪?如果能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對民主有更進一步地刻畫。
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民主
我自己認為,一個理解何謂「民主」的好方式,是回歸團體間最根本的「權力結構」去檢視。至於什麼是權力結構,就從這個故事說起:
十九世紀末有個比利時國王,叫利奧波德二世,他被認為是一個推動民主自由的英主。他在位的四十多年間,大力的推動自由民主,把比利時從專制獨裁國家變成了一個現代民主國家。他賦予每個成年男子選舉權,並且立法保護婦女與兒童,甚至比美國早了半個世紀立法允許工人罷工。
然而奇怪的是,在同個時間,於比利時的殖民地─非洲剛果,利奧波德二世卻實施著殘暴不仁的統治。剛果盛產橡膠,利奧波德二世為了獲取巨額的橡膠利潤,就派部隊強迫當地人勞動,若看到有人工作做不好就施以斷手懲罰。結果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的二十年間,剛果人口從兩千萬降到一千萬,整整死了一半;至於活著的另一半人中,許多人是四肢不全的。
為此,英國BBC拍過紀錄片,要揭露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期間在剛果的暴行。沒想到,這部紀錄片引發了比利時人上街示威抗議,因為在比利時人心中,利奧波德二世是個為他們帶來了自由與民主的好國王。
於是許多學者就好奇:像利奧波德二世這樣在比利時大力推動民主、保障人民權利的仁慈君主,為什麼在另個國家卻變成了一個殘暴不仁的獨裁者?有人覺得這或許是制度問題,認為是比利時跟剛果的政治制度不同,所以利奧波德二世當然執行不同的統治。但實際上,比利時一開始也是個專制國家,如果沒有特別的理由,利奧波德二世可以繼續維持專制,沒有必要特別推動民主自由。而在另一方面,在利奧波德二世統治結束之後,剛果人自己「選」出來的領導者其實也是一個專制的獨裁者。
這個問題相當讓人費解。最後,紐約大學的政治學教授Bruce Bueno de Mesquita指出了問題的關鍵:他認為,一個統治者是否可以在團體中執行獨裁的關鍵在於──「維持統治所需的人數」。多年後,Bueno de Mesquita 把這個說法推展成一個更健全的「三維理論」,並寫成了一本名為《獨裁者手冊》的書。這個理論認為:所謂的「民主」與「獨裁」的差異,不僅是名義上的,而應該是藉由三種人的人數決定。這三種人是:
(一)名義選民:名義上有選舉權的成員,但實際上許多人對於領導者的選舉毫無影響,像是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
(二)實際選民:對誰當領導者有影響力的人。對阿拉伯國家而言,這相當於皇室成員。
(三)勝利聯盟:必須依賴他們,領導者才能維持統治的人。只要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妨礙或推翻領導者。在民主國家,勝利聯盟大致等於多數國民。對獨裁者來說,這些人相當於軍隊和貴族中的核心人物。
其中「勝利聯盟」的人數是最重要的,他們在團體中占的比例左右了領導者的統治模式。回到利奧波德二世的例子來看:在剛果,少數的軍閥或貴族勢力中的核心人物就是所謂的勝利聯盟,這些人如果不配合或是帶頭動亂,那利奧波德二世就無法進行統治。因此,利奧波德二世只要攏絡他們,就能維持在剛果的獨裁。但在歐洲,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經濟發展及自由主義的萌芽,人們開始有能力並有意識地爭取自己的權利並想要進入勝利聯盟,因此,陸續地就爆發了我們所熟知的一七七六年法國大革命、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就以利奧波德二世來說,他自己就是比利時建國以來的第二代國王。而在此之前,比利時之所以可以建國正是因為受到七月革命的鼓舞,才有後面所謂的比利時獨立運動。利奧波德二世自己的國家就是因為自由與革命浪潮而建立,因此只要他有點警覺心,當然就不得不去攏絡人民,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與自由。
因此,「怎樣的情況下可以稱作是由人民作主?」、「民主與非民主間的界線在哪?」我的答案是:這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所謂的民主其實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差異,其中的關鍵在於勝利聯盟中人數的大小。這個勝利聯盟人數愈大,團隊就愈民主,因此愈是由「人民作主」。勝利聯盟愈小,領導者就愈好控制,因此團隊也愈獨裁。
民主的好處:符合全體意向且不易腐敗
在理解了「三維理論」之後,可以更清楚的探討民主與獨裁的特色與優缺點。
民主的好處之一,在於「國家(團隊)的政策與方向符合群體的意向」,因此領導者不能靠自己的喜好隨意決策。為什麼會有這種好處呢?因為民主團體的勝利聯盟很大,因此如果領導者想保有政權,那他就必須攏絡大部分的人。在民主國家,最實際的攏絡方式,就是推動讓多數人滿意的政策。這樣一來,民主國家的政策與方向,當然就會符合所謂的「群體意向」。
民主的好處之二,在於「民主團體相對獨裁團體來得較不腐敗」。為什麼獨裁團體會腐敗呢?因為勝利聯盟很小,因此只要有錢就可以收買所有人。舉例來說,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聯都是很腐敗的組織。國際奧委會總共只有一一五個委員席位,因此只要收買五十八個委員就可以左右投票結果。多年來,奧委會也因此頻頻傳出收賄的醜聞,像去年(二○一六年)獲得二○二○年奧運主辦權的日本東京市,就被爆出支付了一六○萬美元來買通奧運委員的支持。國際足聯更腐敗,只要買通十三票就好。根據統計, 至二○一五年底,就共有四十位足聯的高官被拘捕,總計收了賄款一.三四億英鎊。因此,投票與不投票並不是民主與獨裁的差異。只要勝利聯盟夠小,就算是民主的團體也會出現獨裁式的腐敗。
民主的缺點:理性選民只是一種神話?
勝利聯盟人數很大是民主的優點,但從另一面來看也是個缺點。因為如此龐大的群體,很難確保每個人都擁有對政治的關心,最重要的是─擁有對政策選擇的充足智慧。
Bryan Caplan的《理性選民的神話》這本書就認為,民主國家的選民基本上是無知的,因此所謂的「理性選民」根本是一種神話。根據調查: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選舉,有高達八六%選民知道老布希家的狗的名字,但只有一五%知道老布希支持死刑,因此選民的心態基本上就是在看戲。再來,選民的無知不是隨機,而是系統性的。有些人認為,民主可以作用是因為,無知選民支持或不支持某政策的機率各占一半,因此這兩者會互相抵銷,最終那些理性選民的選票可以影響到最終的結果。但是Bryan Caplan認為,選民的偏見是系統性的。舉例來說,選民有一種「反市場偏見」。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所以主張政府不該過度干涉。但一般選民很難理解,對他們來說,放任市場運作就是放任企業壓榨人民。選民只看到物價上漲,但卻不知道企業有成本問題,也看不到利潤對生產效率與服務品質的正面助益。對於漲價,經濟學家會說這是市場機制的結果,但選民只會覺得這是企業太貪婪以及政府太無能的結果。
勝利聯盟的人數過度龐大,因而導致許多荒謬決策的一些經典例子也曾發生在民主的起源地─雅典。雅典執行的是直接民主,在雅典,勝利聯盟大概就是每次參與公民大會的六千多人。而雅典的衰亡,有部分可能就是基於這些公民的無知。Donald Kagan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本書就舉出了一些例子。這本書提到,在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期間,有個叫亞西彼德的將領帶領軍隊打仗。在他出城後,雅典城內被發現有個神像受到破壞,亞西彼德的政敵藉此誣賴是他做的。結果,雅典公民竟然在打仗期間,把一個在遠方作戰的將領召回並要判其死刑。亞西彼德最後當然沒回去,而是憤怒地投降到斯巴達。還有一次,雅典的海軍打完海戰,因為風浪太大來不及為士兵收屍。公民大會為此非常憤怒,想要成立一個委員會把僅剩會打仗的八個將領處死。在委員會中,有人明智地表示這樣不妥,主張戰爭期間不該隨意把將領處死。但最後,在雅典公民的威脅之下,委員會中只有一個人投了反對票,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自己,最後也被雅典公民處死了。
從此之後,民主就時常是許多菁英批判的對象。像是對柏拉圖,民主制度在他心中就相當負面,代表著非理性與失序。而亞里斯多德也認為「暴君還可被推翻,但如果遍地暴民,國家終將滅亡。」可見民主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多數的勝利聯盟根本沒有能力做出理性的決策。
民主或許不是一種選擇
以上概略的說明了民主的優缺點。那麼 「民主是理想的制度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自己有個想法,就是我總覺得當人們在談這類的問題時,似乎多少預設了制度是有選擇性的,有點像「目前有A、B制度,我們為其辯論,並且最終採納好的那方。」但我認為,民主或許並不是一種選擇;相反的,它是社會(團體)發展必然產生的結果。從利奧波德二世的例子來看,比利時會推行民主也不是利奧波德二世的「選擇」,而是他不得不順應時代變化去滿足人民的需求。這同時也解釋了,解放之後剛果為什麼還是「選」出了獨裁者,以及為什麼有些非洲國家和國際聯盟表面上執行民主體制,但本質上卻還是獨裁。這是因為其權力結構根本從未改變,因此民主與獨裁絕不只是體制上的不同,他們的差異在於權力結構的不同。
那是什麼讓社會(團體)走向民主的權力結構呢?因素當然很多。其中,我認為「成員的獨立」與「成員間協作變得複雜」是兩個重要的因素。舉例來說,在許多落後國家,多數人民是藉由勞動,如採石、農耕等簡單工作維生。因此對於軍閥或貴族來說, 他們只要控制這些簡單少數的產業, 就能控制多數人。而類似的概念在Tocqueville的《民主在美國》這本書也有提到。Tocqueville認為,美國民主可以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美國沒有貴族。美國土地面積遼闊,新移民都可以分到土地,因此貴族勢力無法建立,人們也不需要去倚靠少數。但是在早期歐洲,許多土地的擁有權很早就被確立在貴族的手中,這造成早期歐洲農民只能依附貴族生活,他們沒有能力去爭取權利或自由。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歐洲農民開始逃走集結,投入不同的工作,並且形成了所謂的「城市」。之後,隨著城市產業的發展,愈多人開始不必依靠貴族也能生活,產生所謂的「團員的獨立」;而對少數的貴族來說,隨著產業分工變得精細,技術愈來愈複雜,他們即便有錢也無法完全控制如此急遽變化的產業,而這些急遽發展的產業模式,其實就是「成員間協作變得複雜」的結果。基於這兩個理由,多數人脫離了少數控制。因此到了十七、十八世紀,開始就有洛克、盧梭等人陸續主張政府應該提供人民各種權利。之後到了工業時代,更多中產階級崛起,許多人憑藉著自己的財產和影響力跟國家索取權利。一但統治者要滿足的人數變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民主制度,就這樣被發展出來了。
民主是理想的制度嗎?
繼續回答「民主是理想的制度嗎?」民主的優點是勝利聯盟占全體的比例大,因此較不會產生腐敗與獨裁。而領導者為鞏固權力,就會盡量讓國家(團體)的政策與方向符合人民(成員)的集體意向。但是民主的缺點也在於,團體的集體意向未必是理智、是好的。因此,一個最理想的民主團體,最好是能保持勝利聯盟的比占高,同時聯盟成員又擁有高素質。而我認為這種理想狀況只有在「小規模」團體才可能實現。只有當人數夠小,並能篩選成員,才有可能實現這種理想的政治願景。但對於國家規模而言,這種理想可能並不現實。如雅典的公民大會,只有六千多人參與,許多參與者還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如果連這種的公民大會都能產生不理智決策,那何論是現代國家的人口規模?連「主權在民」口號創始者盧梭自己也曾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嚴格意義而言,真正的(國家)民主制從來就不曾有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有。」他認為,民主制需要預設太多的條件和美德,只有神的完美子民才可以用。然而─「那種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適於人類的。」但退一步來說,即使如此,我認為現有的民主還是相對於專制來得理想。因為在現代國家中,有法律制度可以防止全體意志對個人權利的侵害。但在獨裁國家,少數勢力則沒有理由去制定這些規則來保障全民的利益。
以上,是在「可以選擇」時的理想狀況。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比較民主與其他制度的理想程度「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我相信,民主是社會(團體)發展所演化的結果。對於演化結果,我秉持達爾文的觀點─「演化並沒有好壞,只有適應或不適應。」就像我們不會拿金魚的鰭去和鳥的翅膀來比較好壞,因為這些性狀只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同樣的,拿民主制度和其他制度做比較也沒有意義。因為即使我們要求非洲獨裁國家施行民主,但由於當地產業結構依然簡單、人民依然無法擺脫少數獨立,以及權力結構本質並未改變︙︙等理由,最後,這種民主不是瓦解,就是只會產生表面的民主。
總上所述,在理想模型中,民主優於獨裁。但在現實中「民主是否是一個理想的制度」,這個問題可能沒有太大意義。
【評論意見】
本文的特色在於由事入理,透過歷史事件的鋪陳,對比「民主」與「獨裁」的關係,以說明何謂「民主」。其次,作者從正、反兩面指出「民主」的優缺點。對於民主制度的產生,作者認為並非人們有意識的選擇,而是時代發展之必然;作者從演化觀點解消「民主是理想的制度嗎?」此一問題,而從理論與現實兩方面對於民主進行定位。整體而言,這篇論文,蒐集資料廣泛,寫作用心佈局,從權力結構切入,具邏輯性推演,論證入理。獲得首獎,實至名歸。
【第七屆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 社會組首獎】
民主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嗎?
葉妮姍(護理學系二年級)
什麼是民主? 在談民主是否為一個理想的制度前,首先要問「何謂民主?」民主制度可能存在於國家或任何團體。而民主的基本精神即是「由人民(或團體成員)作主」。但是,怎樣的情況下可以稱作是由人民(團員)作主?民主與非民主間的界線又在哪?如果能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對民主有更進一步地刻畫。
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民主
我自己認為,一個理解何謂「民主」的好方式,是回歸團體間最根本的「權力結構」去檢視。至於什麼...
作者序
序一
郭大維(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自二○一一年設立,迄今已經舉辦八屆。這部得獎作品集,可以呈現出最近第七屆與第八屆獲獎同學優秀的思考成果。趁著獲獎文章出版的機會,我想說幾點我所理解哲學桂冠獎的意義。
對我而言,大學教育固然重視學生的專業訓練,不同學系的學生能夠針對個人興趣與能力培養專長;但不可忽略的是,大學同時是個博雅、全人教育的場所。我們不必要求所有學生都具有醫學、工程、法律、物理等的專業知識;但我們可以合理地要求學生具備關心人生與社會各種議題、對不同議題深入思考、乃至清晰有理地表達自己觀點的基本能力。桂冠獎的設立旨在增進同學的哲學思考、論述表達、人文關懷,這些都是同學在特殊專業以外,值得普遍培養的素質。
按我理解,哲學根本上是一項思維活動,重視通過理性與批判能力,尋根究柢地分析不同議題背後的根據與本質。在這意義上,哲學思考並非哲學家、哲學系教授,甚至哲學系學生的專利。一般人,尤其大學生,同樣有潛能來發展這種凡事說理的思維態度。讀者參看本部文集中的得獎作品,很容易會觀察到:得獎同學不僅來自哲學系,而亦來自文學院、醫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管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等其他不同系所。除了研究所的學長姐以外,得獎名單亦包括了大學一年級的新生。而針對這兩屆題目而言,探討的都不是嚇人的古老抽象的形上問題,而是廣泛、切身的生活與社會議題,諸如:教學自主、文言文爭議、民主制度、大學責任、網路科技、人工智能、宗教信仰、醫療自主。就以上事實而言,哲學對所有臺大學生來說都是一項人人可參與的活動。
最後,我想感謝所有協助桂冠獎順利舉行的人員、誠心祝賀第七屆與第八屆的得獎者,並進一步鼓勵所有參與這項活動的同學。我想讀者也許聽過一種說法,把哲學形容為一種「無用之用」。同學們在用心思考種種哲學問題之後,不一定會成功獲獎、不一定會得到什麼現實的利益。但真正進入哲學之門的人,大概都曾感受過這樣一種體驗:無論是生命上的困惑抑或是知識上的難題,苦苦思索而一旦想通之後,那種迷惘中的踏實感與知性上的滿足感,都會使人樂在其中、樂而忘返。這種不需要依恃外在因素的自得之樂,正是哲學思辨最好的回報。期待哲學桂冠獎的持續舉辦,可以令更多同學感受到這種自得之樂!
序二
黃慕萱(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哲學桂冠獎是臺大全校性的徵文活動,為鼓勵本校學生深入人文、社會、自然與生命教育之哲學思考而設立,由文學院哲學系主辦;每屆都由桂冠獎審議委員會議的集思廣益,經過嚴謹討論過程,提出與現代社會相關的議題。第七屆的徵文題目涉及:教學內容、民主制度、網路科技、宗教信仰;第八屆的題目設計包括:古學今用、社會責任、人工智能及醫療自主等議題。應徵者透過廣泛而深入的思考,分析題目中的各種現象、歷史發展及因果關係等,發掘和分析其中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之道。
第七、八屆得獎的論文作者們,都十分關切這些時代性、社會性議題,抱持研究、理解的熱忱和積極參與的態度;不論是人文、社會、自然、生命教育的議題,同學們都有強烈的企圖心,希望能夠透過哲學思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試圖釐清現象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獲獎同學們的論文中,可以看到他們深刻、多元的思考內容、條理分明的表達以及精湛的寫作技巧,實在令人激賞。從第七屆哲學桂冠獎開始,本院哲學系工作團隊對於各組的問題更採取網路投票的方式,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除了投稿同學們用概念定義、問題分析、論證及撰寫具有邏輯架構的哲學論文之外;透過網路投票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學們對於這些問題的基本意向,擴大了哲學思辨的參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大學階段各院系的學生有自己的專業知識需要學習,然而「思」不僅要思考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更要思考自己所學與自我生命的成長、社會的發展、人類福祉的關係為何;也要反省現行制度的運作、時代思潮、流行價值觀等對於現代人生活的影響,這些正是哲學思考力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我們努力透過此一哲學思考性的徵文活動,提升青年學子的觀察、思辨、表達能力,提升臺大人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
哲學桂冠獎的籌辦及第四輯的完成付梓,要感謝臺大校方的鼎力支持,哲學系師生大量人力的投入,以及全校各院系同學們的參與投稿;藉由哲學桂冠獎的舉辦,能提振全校同學們深入思考的風氣,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同學,來關注、參與哲學桂冠獎,使此一有意義的活動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出版緣起
梁益堉(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專輯,收錄了「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第七屆和第八屆的得獎作品。八年來,哲學桂冠獎一直得到校方的高度重視,系上同仁與校內外邀請的評審老師也都全力以赴。從籌備、徵文、評審、頒獎典禮、到最後出版專輯,每個階段都力臻完善。更重要的是,得獎作品的水準越來越好。許多文章不僅論述紮實,且迭出新意,值得大家深思借鑑。
從這兩屆各組的題目可以看出,哲學思考可以與時俱進,與社會、全球同呼吸,並且做出貢獻。這些題目裡,有的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有的對人類未來趨勢做跨領域的探討,有觸及社會大眾關心的現實問題,也有臺大人對自己定位與責任的反省。透過這本作品集讀者會瞭解一件事,那就是:重要的問題往往沒有簡單或現成的答案。需要觀察現實情況,耐心做研究,從不同領域中汲取資源,願意考慮各種不同的觀點,以提出經得起檢驗、具前瞻性的主張。您知道嗎?這些就是哲學家在做的事。設立哲學桂冠獎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臺大學生提供一個寶貴的練習機會:透過嚴謹的寫作讓自己作一個會思考的人。
眾所周知,臺大目前正處於一個非常艱困的環境。以此作為契機,臺大的意義和未來,值得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古人有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易•乾•九三》。面對困難的處境,更顯得哲學思考的重要。我們希望臺大不僅能培育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更是能造就出勇於面對重大議題,並且沉得住氣、能深入思考問題的社會棟樑。最後,如果您想問:「哲學有沒有用?」我相信從這本作品集所討論的議題,與收錄的得獎文章中,您會找到多元、有深度的回應。期盼明年有更多的臺大同學參與桂冠獎的徵文競賽,讓這項有意義的活動為校園注入慎思明辨的清流,從不同的專業領域共同提振臺大的人文精神。
序一
郭大維(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臺大學生哲學桂冠獎」自二○一一年設立,迄今已經舉辦八屆。這部得獎作品集,可以呈現出最近第七屆與第八屆獲獎同學優秀的思考成果。趁著獲獎文章出版的機會,我想說幾點我所理解哲學桂冠獎的意義。
對我而言,大學教育固然重視學生的專業訓練,不同學系的學生能夠針對個人興趣與能力培養專長;但不可忽略的是,大學同時是個博雅、全人教育的場所。我們不必要求所有學生都具有醫學、工程、法律、物理等的專業知識;但我們可以合理地要求學生具備關心人生與社會各種議題、對不同議...
目錄
序一/郭大維校長
序二/黃慕萱院長
出版緣起/梁益堉主任
第七屆得獎作品
人文組——教學內容應由學生主導嗎?
首獎/汪旻寬
貳獎/張宸瑋
叁獎/懷 顥佳作/林昇達
佳作/黃俊嘉
社會組——民主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嗎?
首獎/葉妮姍
貳獎/米常熙
叁獎/鄧路德
佳作/邱怡嘉
佳作/陳柏佑
自然組——網路科技是否能讓人類更幸福?
首獎/邱怡嘉
貳獎/林昇達
叁獎/王凱弘
叁獎/高浩凱
佳作/懷 顥
生命教育組——宗教信仰對人生或社會是否有意義?
首獎/金德翰
叁獎/高至鴻
叁獎/高浩凱
佳作/黃 篆
第八屆得獎作品
人文組——面對未來生活,年輕人需要學文言文嗎?
首獎/張宸瑋
貳獎/汪旻寬
貳獎/葉妮姍
佳作/蔣浩然
社會組——臺大如何善盡社會或全球責任?
首獎/汪旻寬
貳獎/陳信仲
佳作/黃立安
佳作/許家綺
自然組——人工智能可不可能有自我?
首獎/高靖為
叁獎/王彥鈞
叁獎/林昇達
佳作/懷 顥
佳作/陳 品
生命教育組——醫療自主權應不應該有限度?
首獎/葉元蓉
貳獎/方律元
佳作/林昇達
佳作/廖耕賢
佳作/高浩凱
序一/郭大維校長
序二/黃慕萱院長
出版緣起/梁益堉主任
第七屆得獎作品
人文組——教學內容應由學生主導嗎?
首獎/汪旻寬
貳獎/張宸瑋
叁獎/懷 顥佳作/林昇達
佳作/黃俊嘉
社會組——民主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嗎?
首獎/葉妮姍
貳獎/米常熙
叁獎/鄧路德
佳作/邱怡嘉
佳作/陳柏佑
自然組——網路科技是否能讓人類更幸福?
首獎/邱怡嘉
貳獎/林昇達
叁獎/王凱弘
叁獎/高浩凱
佳作/懷 顥
生命教育組——宗教信仰對人生或社會是否有意義?
首獎/金德翰
叁獎/高至鴻
叁獎/高浩凱
佳作/黃 篆...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