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給我們的人生規劃了一份藍圖;《中庸》是總結性著作,對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進行了提煉和昇華。
這樣譯注《大學》、《中庸》,專家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 朱熹
作者簡介:
張子維
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十餘年,學養俱豐,曾協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
認為古典文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寶藏,我們有義務傳給後世子孫,工作之餘致力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注釋。
著有《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莊子─這個智慧我們用了2300年》、《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等。
章節試閱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
知止④而後有定⑤;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終始⑧,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⑨;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①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指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②明明德:前一個「明」為被動用法,即「使彰明」。後一個「明」做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③親民:「親」(ㄒㄧㄣ),「新」的通假字,動詞,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④知止:知道應該停止的地方,也就是達到完善。
⑤有定:志向有明確肯定的方向。
⑥得:收穫。
⑦物有本末:明德為本,新民為末。
⑧事有終始:知之為始,能得為終。
⑨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⑩修其身:培養鍛鍊自身的品行。
○11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提高認知能力。
○12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推究其道理。
○13庶人:指平民百姓。
○14壹是:都是。本:根本。
○15: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6厚者薄(ㄅㄛˊ):原本很厚的東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東西看成厚的。指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民眾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自己所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目標堅定;目標堅定才能夠做到心境平和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夠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夠考慮周詳;考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益,才可能達到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也都有終結有開端。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次序道理,就接近瞭解事物發展的規律了,也就與大學的宗旨相距不遠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揚高尚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管理好自己家庭家族的人,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想修養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想端正自己內心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先要使自己獲得足夠的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這世上萬事萬物的道理。
要透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內心才能端正;內心端正後才能修養自身品德;品德修養提高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使其和睦有序;每個家庭和家族和睦有序之後國家就能安定昌盛;國家安定昌盛後整個天下就能太平。
因此,上自國家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個人品德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將應該重視的事情忽略了,應忽略的事情卻重視起來,卻想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解讀】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三綱領,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的八條目,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覽四書五經,我們就會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就等於得到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
知止④而後有定⑤;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終始⑧,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⑨;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作者序
修身養性讀《大學》和《中庸》
《大學》、《中庸》出自《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出,詳細注解,單獨成書。南宋朱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向內,就是獨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便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份子的生命歷程。
可以說,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文化特點、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鑄造。時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識明確,不管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晦或明顯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們的人生歷程最終仍然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西元前483—西元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就是對人生有實際明確的指導作用,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
如今,中國人經歷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中國人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尤為重要和有效。
修身養性讀《大學》和《中庸》
《大學》、《中庸》出自《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出,詳細注解,單獨成書。南宋朱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
目錄
《大學》
經一章
傳十章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第四章: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第五章:格物致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
第六章:誠其意,慎其獨,開啟立身之根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
第八章:齊家先修身,正己而後正人
第九章:治國先齊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國,兼濟天下,世界和平
《中庸》
第一章:天地萬物的根本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
第三章:世間最高的道德
第四章:難以實行的道德
第五章:孔子發出的嘆息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
第七章:自以為是的聰明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讚許
第九章:實現理想的艱難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堅強
第十一章:孔子內心的堅持
第十二章:貫通天地的道德
第十三章:謹言慎行的君子
第十四章:隨遇而安的坦然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點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
第十八章:宗廟祭祀的禮法
第十九章:最高標準的孝道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則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異
第二十二章:真誠可至的成就
第二十三章:次於聖人的選擇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人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成全萬物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間的大道
第二十七章:聖人君子的偉大
第二十八章:民眾應循的本分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範
第三十章:化育萬物的德行
第三十一章:偉大聖人的智慧
第三十二章:真誠達到的智慧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
《大學》
經一章
傳十章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第四章: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第五章:格物致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
第六章:誠其意,慎其獨,開啟立身之根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
第八章:齊家先修身,正己而後正人
第九章:治國先齊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國,兼濟天下,世界和平
《中庸》
第一章:天地萬物的根本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
第三章:世間最高的道德
第四章:難以實行的道德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