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把存在物還原為一系列顯露存在物的顯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消除某些使哲學家們陷入困境的二元論,並且用現象的一元論來取代它們。這種嘗試成功了嗎?
我們從「顯現」出發,繼而提出了兩種類型的存在:自在與自為。這兩種存在的深刻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這兩種存在都屬於一般的存在?這種自身中包含著截然分立的存在領域的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唯心主義和實在論都無法解釋那些事實上用來統一那些確實無法溝通的那些領域的關係,我們能給這個問題提出別的解決辦法嗎?現象的存在怎麼能是超現象的呢?
正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寫了本書。
作者簡介: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當代法國著名作家及存在主義者,出生於巴黎,曾在柏林師事存在主義大師胡賽爾及海德格。二次大戰期間參與巴黎的反德活動,發表小說、劇本著作若干,如《想像》(1936)、《噁心》(1938)、《蒼蠅》(1943)等。1943年發表最重要的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主張,並以此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哲學思想的核心為對自由的深切渴望以及伴隨而來的責任感,因為人從未能置身於處境之外,所以「最終,人要為其所是而負責」。
1957年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此後關切的主題轉向政治及馬克思理論,一生中從未停止過對政治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並以實際的行動反對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
譯者簡介:
陳宣良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長期從事法國哲學研究。曾著有《法國本體論哲學的演進》。除參與《存在與虛無》的翻譯外,還譯有《萊布尼茨哲學述譯》(羅素著)。
杜小真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79年起從事法國哲學研究。著有《一個絕望者的希望:薩特引論》、《勒維納斯》等書。譯著有《西西弗的神話》、《迂迴與進入》、《聲音與現象》、《重負與神恩》等多部。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提供了一套發展完整的形上學,其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關於人的理論,同時又可作為這套人的理論的基礎。──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媒體推薦:本書提供了一套發展完整的形上學,其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關於人的理論,同時又可作為這套人的理論的基礎。──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章節試閱
第三卷 為他
第三章 與他人的具體關係
第一節 對待他人的第一種態度:愛、語言、受虐色情狂
一切對我有價值的都對他人有價值。然而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這裡關鍵完全不在於與自在對象的那些單方面的關係,而是互相的和運動的關係。相應的描述因此應該以「衝突」為背景被考察。衝突是為他的存在的原始意義。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他人揭示為注視,從這種看法出發,我們就應該承認我們是在佔有的形式下體會到我的不能把握的為他的存在。我被他人佔有;他人的注視對我赤裸裸的身體進行加工,它使我的身體誕生、它雕琢我的身體、把我的身體製造為如其所是的東西,並且把它看作我將永遠看不見的東西。他人掌握了一個祕密:我所是的東西的祕密。他使我存在,並且正是因此佔有了我,並且這種佔有不是別的,只是意識到佔有了我。
而我,在認識到我的對象性時,我體會到,他有這種意識。做為意識,他人對我來說同時是盜用了我的存在和使一個存在——即我的存在「存在」的人。於是,我理解了這個本體論結構:我對我的為他存在負有責任。但是,我不是它的基礎。因此,它在偶然的然而我對它負有責任的給定物的形式下向我顯現,並且他人奠定了我的「有」的形式下的存在;但是他不對我的存在負責任,儘管他在自由的超越性中並通過這種超越性完全自由地奠定了我的存在。於是,我對自己表明我是對我的存在負有責任的,對此而言,我要求的是我所是的這個存在;就是說,我想收回它,或用更確切的話說,我就是收回我的存在的謀劃。這存在並不對我表現為我的存在,而是與我有距離的,就像坦塔羅斯的食物一樣,我要伸手去拿取它並以我的自由本身去奠定它。因為,如果在一個意義下我的對象—存在由於別人而成為難以忍受的偶然性和純粹對我的「佔有」,那在另一種意義下,這個存在指示著我應該收回並且應該奠定以便成為我的基礎的東西。但是這恰恰只有在我把自己同化於他人的自由時才能設想。於是,我之收回我的謀劃從根本上講是一個收回他人的謀劃。儘管如此,這個謀劃應該原封不動地保留他人的本性。
就是說,(一)我因此不斷地肯定他人,就是說不斷地否認我是別人:他人既是我的存在的基礎,他非要我的為他的存在消逝才能夠消解於我之中。因此,如果我計畫實現與他人的統一,這就意謂著我計畫原封不動地把別人的相異性做為我固有的可能性而與我自己同化。事實上,對我來說,關鍵在於使我獲取他人對於我採取觀點的可能性。但是關鍵卻不在於取得認識這純粹抽象的權力。我計畫化歸己有的不是別人的純粹範疇:這範疇既沒有被設想甚至也不能設想。相反,別人忍受並體驗到具體的考驗的時候,我正是要在別人的相異化中與這個具體的做為絕對實在的別人結合為一體。
(二)我想同化的別人完全不是對象—別人。或者可以說,我與別人合一的計畫完全不相當於把我的自為重新當作我本身,並且也不相當於向著我固有的可能性而對別人的超越性的超越。對我來說,關鍵不在於通過把別人對象化而消除我的對象性,這會相當於把我從我的為他的存在中解脫出來,而是正好相反,我是做為另一個注視者而要同化別人的,並且這同化的謀劃意謂著對我被注視的存在的進一步承認。總之,我完全同一於我的被注視的存在以便保持在我面前注視著我的別人的自由,並且,由於我的對象—存在是我與別人唯一可能的關係,我正是使用這單獨的對象—存在以進行別人的自由與我的同化。於是,自為做為對第三種出神的失敗的反作用,想要做為奠定了它的自在的存在的東西而同一於他人的自由。成為對他自身而言的他人——這是在成為對他自身而言的他人的形式下總被具體地追求的理想——就是與他人關係的原始價值;這意謂著我的為他的存在被對一個絕對存在的指示糾纏著,這個絕對存在是做為別人的自我和做為自我的別人,並且它因自由地把其自我的存在表現為別人,又把他的別人的存在表現為自我,而成為本體論證明的存在本身,即上帝。我若不克服我與他人關係的原始偶然性,這理想就不可能實現。就是說事實是,他人賴以成為我的異在的否定和我賴以成為別人的異在的否定之間沒有任何內在的否定性的關係。我們已看到:這種偶然性是不可克服的;它是我與他人的關係的事實,正如我的身體是我的在世的存在的事實一樣。與他人的統一因此事實上是不能實現的。在法律上講也是不能實現的,因為自為與他人在同一超越性中的同化必然地引起他人的相異性消失。於是,使我能夠謀劃讓他人與我同一的條件,就是我堅持否認我是別人。最後,這種統一的謀劃是衝突的來源,因為,當我被體驗為為他的對象時,當我謀劃在這個體驗中並通過這體驗與之同化時,他人就把我當作了沒於世界的對象並且完全不打算把我同化於他了。因此,由於為他的存在包含雙重的內在否定,所以作用於那種他人用以超越我的超越性並使我為他而存在的內在否定是必然的,就是說,作用於他人的自由是必然的。
這個實現不了的理想,因為出沒於我面對他人的謀劃而不能與愛情同化。愛情是一種事業,即向著我的固有可能性而謀劃的有機總體。但是,這種理想就是愛情的理想,是愛情的動機和目的,是愛情真正的價值。愛情做為與他人的原始關係是我用以實現這個價值的謀劃的總體。
這些謀劃使我置於與他人自由的直接聯繫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下,愛情是衝突。事實上我們曾指出,他人的自由,是我存在的基礎。但是恰恰因為我通過他人的自由而存在,我沒有任何安全感,我處在這種自由的威脅之中;這自由把我的存在和「使我存在」揉合在一起,它給予我價值又取消我的價值,我的存在由於自由得以永遠被動地逃離自我。我介入其中的,但又不負責任並不可到達的這種變化多端的自由,它反過來能使我介入成千種不同的存在方式。我恢復我的存在的謀劃,除非在我控制了這個自由並且只在我把這自由還原為順從我的自由的自由存在時才能實現。同時,這是我用以干涉內在的自由否定的唯一方式,別人正是通過這否定把我構成別人,就是說,我能以這否定準備開闢將來使別人和我同一的途徑。也許,如果人們思考「戀人為什麼要被愛?」這個純粹心理學方面的問題的話,問題就更清楚了。事實上,如果愛情是純粹肉體佔有的情慾,在很多情況下,它就很容易得到滿足。例如,普魯斯特的主人公把他的情婦安置在他家裡,他能整天地看見她並佔有她,並且已經能夠把她完全置於物質性的附屬地位,他想必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然而人們知道,他相反,卻是憂心內焚的。阿爾伯第娜從馬塞爾手中逃脫,正是由於他的意識,甚至是當他在她身邊的時候,
而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在她睡著的時候凝視著她,他才可暫鬆一口氣。愛情肯定要去征服「意識」。但是它為什麼要征服意識呢?又怎麼樣去征服呢?
人們如此經常地用來解釋愛情的「佔有」這個概念事實上不可能是最根本的。如果恰恰只是他人使我存在,為什麼我想把他人化歸己有呢?但是這正好包含某種化歸己有的方式:我們想佔有的正是別人的如此這般的自由。這並非出自於權力慾:暴君不在乎愛情,他滿足於恐懼。如果他尋求臣民對他的愛,那是通過政治,如果他找到了更經濟的方式奴役他們,他早就採用了。相反,想被愛的人不願意奴役被愛的存在。他不想變成一種外露的,機械的情感的對象。他不想佔有一個自動機,並且如果人們想羞辱他,只需把一種像心理決定論的結果那樣的被愛者的情感向他表現出來就夠了:戀愛者感覺到自己在他的愛情和他的存在中被貶值了。如果崔斯坦和伊索德被媚藥弄得神魂顛倒,他們相互間的興趣卻減弱了,並且被愛的存在若完全處於被奴役地位有時就會扼殺戀愛者的愛情。目的被超越了:若被愛者被改造成自動木偶,戀愛者就又處於孤獨之中。於是,戀愛者不想像人們佔有一個物件那樣佔有被愛者;他祈求一種特殊類型的化歸己有。他想佔有一個做為自由的自由。
第三卷 為他
第三章 與他人的具體關係
第一節 對待他人的第一種態度:愛、語言、受虐色情狂
一切對我有價值的都對他人有價值。然而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這裡關鍵完全不在於與自在對象的那些單方面的關係,而是互相的和運動的關係。相應的描述因此應該以「衝突」為背景被考察。衝突是為他的存在的原始意義。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他人揭示為注視,從這種看法出發,我們就應該承認我們是在佔有的形式下體會到我的不能把握的為他的存在。我被他人佔有;他人的注視對我赤裸裸...
目錄
導言 對存在的探索
現象的觀念/存在的現象和現象的存在/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被感知物的存在/本體論證明/自在的存在
第一卷 虛無的問題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考問/否定/虛無的辯證法概念/虛無的現象學概念/虛無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自欺和說謊/自欺的行為/自欺的「相信」
第二卷 自為的存在
第一章 自為的直接結構
面對自我的在場/自為的人為性/自為和價值的存在/自為和可能的存在/自我和自我性的圈子
第二章 時間性
三維時間的現象學/時間性的本體論/原始的時間性和心理的時間性:反思
第三章 超越性
做為自為與自在關係類型的認識/做為否定的規定/質與量、潛在性、工具性/世界的時間/認識
第三卷 為他
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難題/唯我論的障礙/胡塞爾、黑格爾、海德格/注視
第二章 身體
做為自為的存在的身體:人為性/為他的身體/身體的本體論第三維
第三章 與他人的具體關係
對待他人的第一種態度:愛、語言、受虐色情狂/對待他人的第二種態度:冷漠、情慾、憎恨、性虐待狂/「共在」(mitsein)和「我們」
第四卷 擁有、作為和存在
第一章 存在與作為:自由
行動的首要條件便是自由/自由和人為性:處境/自由與責任
第二章 作為和擁有
存在的精神分析法/作為和擁有:占有/論揭示了存在的性質
結論
自在和自為:形而上學概要/道德的前景
附錄
導言 對存在的探索
現象的觀念/存在的現象和現象的存在/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被感知物的存在/本體論證明/自在的存在
第一卷 虛無的問題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考問/否定/虛無的辯證法概念/虛無的現象學概念/虛無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自欺和說謊/自欺的行為/自欺的「相信」
第二卷 自為的存在
第一章 自為的直接結構
面對自我的在場/自為的人為性/自為和價值的存在/自為和可能的存在/自我和自我性的圈子
第二章 時間性
三維時間的現象學/時間性的本體論/原始的時間性和心理的時間性:反思
第三...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