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學中醫不難,關鍵在於平衡!
作者余浩以一個醫病指南針,
釐清人體陰陽五行運作的蹺蹺板關係,
讓你掌握五臟六腑變化的關鍵點,找出疾病的源頭。
一個醫病指南針,能讓疾病無所遁逃!
中醫通過醫病指南針,也就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能直觀人體五臟的關係、五行的互動以及陰陽的轉換。
當指南針上的兩輪轉動是順暢平衡的,人的臟腑、氣血自然都健康;
當兩輪運轉一旦卡住了,人就會生病。
所謂擒賊先擒王,中醫找到了輪子卡住的地方,就找到了生病的真正原因,
因此,想治療疾病就要修復被卡住的輪子,讓它恢復正常轉動就行了。
醫界聯合推薦(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沈邑穎(佛教慈濟綜合醫院關山分院中醫科主任)
沈建忠(長庚大學中醫學系系主任/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
孫茂峰(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張永賢(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陳福展(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蔡金川(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系主任/義大醫院中醫部部長)
……………………………………………………………………………………………
◎本書簡介
作者余浩自幼受曾祖父啟蒙,有著傳統中醫成長歷程,他經由對傳統醫典及歷代醫家的學習、歸納和自己的臨床實踐,以一個醫病指南針(即「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釐清人體臟腑陰陽升降氣機對流的蹺蹺板關係,找出疾病的源頭。
同時,透過此圖層層剖析中醫醫理、藥方、治法、中藥等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化繁為簡,讓中醫入門者提綱挈領,不走彎路;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者,建立從「一」的層面來辨證論治,從根本上把握住中醫的脈搏。全書共有12條治病思路,涵蓋中醫最基本的觀念,以及對中藥、组方、病機、治法的分析與辨證論治,讓你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此外,提供18種常見疾病和醫案51例,讓你對中醫治病思路更具穿透力。
掌握中醫治病思路,學會內視自己的身體
思路1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思路2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思路3每個中醫心裡都有一個醫病指南針
思路4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了最重要!
思路5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思路6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思路7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思路8掌握治病八法,才能守固出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思路9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了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了然
思路10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思路11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思路12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作者簡介:
余浩
畢業于湖北中醫學院,執業中醫師。自幼受曾祖父啟蒙,個人習醫經歷極富傳奇色彩。
‧ 3歲涉中醫,跟著曾祖父出診,見識到「一根縫衣針也能救人」,便鬧著要學救人的本事。
‧ 7歲學陰陽,便能舉一反三,辨別事物的陰陽屬性、陰陽轉化,明白陽病用陰藥、陰病用陽藥的道理,並透過釣魚,領略陰陽之間相互吸引的力量。
‧ 8歲學診脈,藉由抓泥鰍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敏感度;經由放風箏,細心分辨從指尖傳來紙片在風箏線上振動的感覺,最後不僅能在水中,也能在空氣中察覺指尖上血管的搏動,體會脈象錯綜複雜的變化。
‧ 9歲學望診,邊看邊背《望診技巧》,透過望診,結合分辨疾病的本質,以及熟悉藥物的特性,化解了二嬸的眼疾、曾祖父的積痰。
‧ 12歲學五行,第一次聽曾祖父用五行分析藥性和疾病的治療,搞懂五行的劃分方式,了解人體五臟的相生相克,也了解顏色分五行、味道也分五行,知道什麼顏色的藥物能夠治療什麼疾病。
‧ 20歲就讀於中醫學院,29歲開始中醫執業生涯。而立之年,創立「任之堂」大藥房,運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許多疑難雜症。
他認為:「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了這種思惟模式,養成了這樣的思惟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
著有《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書中描述他從小跟在曾祖父身邊學醫、學辨識草藥等等的經過,此書連續十六周榮登中文網路商城「當當網」的暢銷榜。
鄭黎
畢業于南昌大學醫學院。碩士學歷。現就職於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擅長治療內分泌系統疾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千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醫問》一書,別於其他醫家者有四:
一者,以道治醫,從「一」的層面來辨證論治。這個「一」,就是道,就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中醫也不例外,仲景以來,對這個「一」解釋得清楚的,幾千年來只有寥寥數人而已。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寫道:「余沈潛于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出,使人入於其中而茫然。」這正是歷代醫家著述的白璧之瑕,也正是後世學醫之人對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望洋興嘆,進而喪失學習信心的主要原因。而本書對這個「一」闡釋得非常清楚,入木三分。古人云「識得一,萬事畢」,只有把握住了這個「一」,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了中醫的脈搏。
二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這八個字,原是醫者圭臬,只可惜,很多醫家往往顧左右而言他,甚或乾脆視而不見,以致精妙難思的傳統醫學的光芒漸漸埋沒,豈不令人痛惜。任堂主「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法於陰陽,合於術數」,從大處著眼,從小處探究,層層剖析,娓娓道來,返璞歸真,化繁為簡,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原來中醫也不難的感慨油然而生。讀了此書,必將使思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在內心深處發起一場巨大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堂主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用心觀出來的,是從真誠心中流露出來的。
三者,中醫框架的分析與辨證論治的有機結合,可以說道破了千古不傳之祕。中醫的框架是什麼?陰陽五行而已。不論哪本醫書,必對陰陽五行進行一番詳細的講解,然後再從臟腑功能說開去,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套路。而僅僅只把陰陽五行理論體系用於解釋臟腑氣血的生理功能,至於如何將之運用到辨證論治中去,卻無人提及,甚或提及,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說不清,道不明,使後世學者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成醫道不能提升的瓶頸。本書對還原傳統醫學的原貌,具有正本清源、撥雲見日之功也。
四者,對《內經》病機十九條的補充完善和醫病指南針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意義。傳統醫學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十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有些經典話語更是膾炙人口,傳承不衰。比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久病必瘀」等,都是歷代醫家從臨床中得來的真知灼見,也反映出經典內容相對後世有所不足,特別是到了現代,世人共爭不急之務,迷於嗔恚,貪於財色;飲苦食毒,無有懈時,內憂外患,百病叢生,許多疾病更是聞所未聞,簡直無從下手。本書在病機十九條的基礎上,通過對歷代醫家的學習、提煉和自己切身實踐,又補充了病機六條,大大拓寬了中醫辨證的綱領,使許多難病、怪病的治療有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了新的突破口。
醫病指南針將理、方、法、藥一一括囊無餘,把紛繁龐雜的醫學理論進行高度的濃縮,由博返約。大有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之功。一圖在手,醫學無憂,若非已將醫道一以貫之,曷克臻此?
本書更有諸多精妙之處,不能一一細說。至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言辭古樸,義理深奧,雖智者亦一時莫能解。後世醫家著述,各呈己見,或有所偏頗,不能得睹醫學全貌。唯本書從上智至下愚,莫不適合,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也。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名人推薦: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千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醫問》一書,別於其他醫家者有四:
一者,以道治醫,從「一」的層面來辨證論治。這個「一」,就是道,就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中醫也不例外,仲景以來,對這個「一」解釋得清楚的,幾千年來只有寥寥數人而已。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寫道:「余沈潛于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覽醫書七十餘種,每多各逞己見,亦未嘗不講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參差間出,使人入於...
章節試閱
摘錄自前言《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中醫之道即養生
中醫是不是玄學?中醫有沒有療效?中醫該不該弘揚?
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臟加衣服避賊風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臟來避寒邪嗎?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於生活最簡單、最本質、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就是醫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樸。」如此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現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這些《內經》中的話,非常質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歷。
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麼膚淺,心態是多麼浮躁;會發現我們經常捨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時起死回生!我們為什麼不早點學習中醫裡面的養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寧,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那麼極端!
「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就是養生之道,這就是醫道!
中醫有沒有療效?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採取中醫的思維?有沒有辨證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
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位患者到我這裡來,要求打點滴。我問為什麼?患者說重感冒了,打點滴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才算快?」
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點滴,三天就好了。」
「那我一天給你治好,算不算快?」
「那當然快了,中醫可以嗎?」
「當然可以了!」我毫不猶豫地答道。
患者因為晚上睡覺,空調溫度太低,受寒所致。於是我採用薑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著膀胱經刮出紫黑色瘀點,前後不到十幾分鐘,患者感覺病減輕了一大半,隨後開了一副麻黃附子細辛湯。
所謂的重感冒,採用中醫治療不到一天就好了。在隨後的一兩年,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藥,只開一劑就可以了;輕點的感冒,自己熬點蔥薑水喝喝就沒事了。建立在患者腦子中的「感冒必須要打點滴」的觀念也就徹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預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調理。
這就是中醫的魅力,中醫的療效!只有我們切身體會之後,才知道疾病可以這樣治療,中醫效果也可以這麼好,中醫治療起效也不慢啊!小時候在農村,醫療沒有現在這麼便利,很多病我太爺(即曾祖父)就是這麼治療的。習慣了這種治療方式,也習慣了感冒後家人給我熬蔥薑茶喝。我從懂事到現在,已經二三十年了,沒有打過一次點滴,每當身體稍有不適,採用一些很簡單的辦法,就能很快調整過來。這是我的親身感受。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的體驗,所以我堅信中醫的療效一點也不慢,一點也不比西藥差。
中醫的框架──四時、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第一篇講的是養生論,第二篇開始講四氣,講春夏秋冬的保養,就是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入手,從大的角度著眼來認識人。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你會發現《黃帝內經》寫得多麼親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春天的三個月,是萬物啟陳發新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要順應天地之規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裡穿著寬鬆的衣服,讓頭髮披下來,和緩地散步,這樣能夠條暢人體的肝氣。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人順應天地的法則,對天地萬物要採取「生而勿殺」、「予而勿奪」的態度,處理事情宜「賞而勿罰」。以上就是順應春氣,養生之道。如果違背這些自然規律則傷肝,肝木傷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屬火,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發生寒性疾病。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夏三月,萬物生長茂盛,天地間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之氣交流處於鼎盛時期,萬物開花結實。此時人要晚一點睡覺,早一點起來,不要對烈日感到厭煩,平時不要發怒(因為大怒傷肝,傷肝則無以生心),人體的陰陽升降才能對流,體內抑鬱之氣才能得到宣洩,人體的陽氣就能向外輸布,以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性,為養長之道。逆此道,熱邪不能發散於外,蘊伏於內,則傷其心,至秋與涼邪合病,變生瘧疾。秋令當收,如此則無陽氣可收,到冬天就會患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秋天大自然果實已經成熟,精華蘊藏在種子中,大氣中流露的是肅殺之氣,大地上呈現的是豐收之景。人應當早睡早起,雞啼就該起床,這樣的生活習慣可以使身體的志意得到安寧,讓秋天的肅殺之氣得以緩解。收斂自己的陽氣,這樣體內的肺氣才得以清肅,陽氣得以收;逆此道,容易傷肺,肺氣既傷,冬水為肺金之子,無以受氣,則不能閉藏,故病發於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到時陽氣就會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冬季是陽氣閉藏的季節。大自然中草木凋謝,種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機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結冰,這就是陽氣被藏的特點。此時人應當早點睡覺,等到太陽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應該內斂些,注意保溫,不要外露皮膚,防止陽氣外泄。這是順應冬天養藏之道。逆此道,就會傷腎,陽氣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陽氣的生發就會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黃帝內經》中的原文,從自然的角度指引我們養生,讓我們感受四季的變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長、收、藏,順應這種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從四季的變化,看到四時的特點,明白養生的意義。從我們的地球,我們還能看到什麼?我們看到了「陰陽」!地球的自轉,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們稱為陽,黑夜我們則稱為陰。我們還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種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四時、陰陽、五行,這些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就是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認識自然界的綱領,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的框架。
摘錄自第四課《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了最重要!》
經常有病人對我說:「大夫,給我下點好藥,讓我快點好!」那麼什麼藥才是好藥呢?人參大補就是好藥?鹿茸貴是否可以算是好藥?其實不然!
如果你餓了,一天沒吃飯,頭暈眼花,四肢發涼,這時對你來說最好的藥就是食物。讓你吃一頓飽飯,比喝人參湯還強!如果你連續三天三夜沒有休息,腰痠背痛,頭昏腦漲,這時候讓你好好睡一覺,比吃十全大補丸強多了!
在上面兩個例子中,「食物」、「睡眠」就是最好的藥物!針對病人的病情,找到疾病的根源,針對根源採取的治療方法,就是求本。針對根本用藥,就可以達到神奇的治療效果,就是好藥。
什麼是好藥?
藥無貴賤之分,對證的藥就是最好的藥。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只要我們用對了,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幾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自述頭暈得厲害。檢查身體發現血壓偏高,左右脈象均有上越之勢,即氣血並走於上。如果患者心情急躁,血壓繼續升高,很有可能出現腦血管意外。患者病機為下焦陰分不足,不能涵陽,虛陽上越。當時已是夜裡十一點多,開中藥煎服已來不及,而降壓藥物患者每天都正常服用。於是要求患者回家,將大蒜搗碎後,敷兩腳的湧泉穴,敷一小時左右。
第二天患者過來道謝。她告訴我,昨晚敷了一刻鐘後,就感到頭腦清醒,腿有勁了。敷了一個小時,頭已經不暈了,捨不得取下來,直接睡覺了。早上起來,感覺病徹底好了,但腳心出現了水泡。她感歎道,沒想到大蒜還有這麼好的藥效。
我給她處理了腳下的小水泡,隨後切脈,發現雙尺(註1)脈象雖然不強盛,但已有根,脈象上越之勢已經消失了。
談到這個例子只想說明,要重視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性,運用好了,信手拈來,都可以治病,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葉均可殺人。習醫到了一定境界,也可以拈花摘葉救人於無形。名醫葉天士用三片梧桐葉救了兩條命的故事,正是例證。
清朝乾隆年間,江南名醫葉天士正在家中書寫醫案,忽聽有人前來請求救治一難產婦女,葉天士不假思索,立刻前往,在途中聽病家說已請了同派溫病大家薛生白診治過,但仍不見產下。薛生白是葉天士同鄉近鄰,其醫術與葉天士齊名於江南,只是更為年輕些。葉天士十分納悶,薛生白診技也不錯,為何不見效呢?
葉天士來到病家,只見產婦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稱,薛生白診斷後認為是產婦氣血雙虧,無力運胎,氣血滯行,交骨不開。其處方以氣血雙補、行滯活血、催生下胎藥為主。葉天士接過藥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難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氣之藥,如何能使諸藥達到病所?時值秋天,窗外桐葉飄落,葉天士似有所悟,隨即將原方中的藥引「竹葉三片」改為 「桐葉三片」,產婦遵方服藥,不出葉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順利產下一胎兒,母子均報平安!
此事傳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為然,認為葉天士巧立名目而已。葉天士聞之,當即修書一封與薛生白,信中題一詩謎為:有眼無珠腹中寶,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葉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時,梧桐葉落,同氣相求,胎兒立下……薛生白閱後,豁然貫通,深感葉天士博學多才,大為嘆服,自慚不如。
葉天士診病當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濕交替季節,梧桐葉紛紛落下,人與自然互為相應,同氣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葉以求其氣,並引諸藥達於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葉落,合而為一,故藥效如桴鼓。不久,「葉天士三片梧桐葉,一字救兩命」之佳話傳遍江南水鄉。
要先瞭解藥性,才能用對藥
藥性有寒熱溫涼,有升降沈浮,不明白藥物的藥性,處方時只是按照藥物功效一味疊加,則難獲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氣血下行的性能。氣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現代藥學對藥物的研究,喜歡從藥物的成分入手進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軟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卻無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氣血下行這一條來,為什麼?這是藥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藥「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積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熱病,胎動不安;頭風熱窟,天泡瘡,熱癤(註2)。小兒熱癤,井底泥敷其四圍,泥熱後再換鮮泥,幾次就好了。
我們將「井底泥」曬乾後再使用,還有效用嗎?沒有了!因為其寒性已經消散了!我們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樣,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對於熱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現代的藥學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麼抗菌成分,我想很難有結果。
談了這麼多,是想說明一個問題,「藥性」遠遠比「藥物的成分」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古人非常重視中藥炮製的原因,因為炮製可以改變藥物的藥性。通常酒炒性升,薑汁炒則散,醋炒能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如黃柏原係清下焦濕熱之藥,經酒製後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熱。黃芩酒炒可增強上行,清頭目之熱的作用。砂仁為行氣開胃、化濕醒脾之品,作用於中焦,經鹽炙後,可以下行溫腎,治小便頻數。萊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為主,用於湧吐風痰;炒後則以降為主,長於降氣化痰,消食除脹。由此可見,藥物升降浮沈的性能並非固定不變,可以通過炮製改變其作用趨向。
意識到藥性的重要性,我們再來學中藥,思路就會大大開闊,看病下藥,也會活潑很多!治療中只需按照中醫理論,辨證用藥,當升則用具有升發性的藥物,當降則用具有降氣、沈降性質的藥物;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不會受現代研究思維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局限,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走進了中醫用藥的大門,這才是「中醫用藥之祕」。
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肝氣鬱結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氣有些費力,嚴重者會有心慌,甚至胸悶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陽氣需要肝氣來升發,肝氣鬱結,升發不了,就會氣短,就會胸悶!
通常運用柴胡等來升發鬱結的肝氣,症狀就能立時緩解。有一次剛好柴胡沒貨了,病號又是老熟人,我告訴她用生麥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麥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嗎?也能治療胸悶?我費了很大勁才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最後給她包了一兩生麥芽。第二天見面她就說,生麥芽用得好,胸不悶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生麥芽具有升發的作用。那麼患者因肝氣鬱結,肝氣不疏所致疾病,還有沒有其他的藥物可以使用?其實只要能夠疏理肝氣、升發肝氣的藥物都可以,比如
薄荷!
這就是藥性的運用,掌握了藥性,臨床上遣方用藥就輕鬆自如了。
註1:中醫脈診的術語,是中醫師把脈時按診病人兩手手腕口尺脈的位置。
註2: 痤、小癤,世謂之熱癤。大如酸棗,或如豆,色赤而內有膿血。李東垣曰:有因微熱外攻而發於皮膚之上,高腫熱痛,此熱癤也。
摘錄自前言《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中醫之道即養生
中醫是不是玄學?中醫有沒有療效?中醫該不該弘揚?
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
目錄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裡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千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台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出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是醫病口訣
第2課 五行是中醫的大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麼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們豎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系,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棵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
五行是中醫分析身體的架構
醫生怎麼想?運用五行掌握治病先機
第3課 每個中醫心裡都有一張醫病指南針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反映的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之間的關係。在隨後的課程裡,我們將圍繞這個圖來談中藥、談藥方、談病機、談治法、談醫理、談臨床,這張圖將是我們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是陰陽的運動過程
人體內陰陽對流的實況
醫病指南針──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
第4課 每一味藥都來自大自然,用對了最重要!
當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中藥,真正走進「藥」的天地,就會發現,我們身邊許多東西,信手拈來都是藥材。只要我們用對了,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什麼是好藥
要先瞭解藥性,才能用對藥
肝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心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胃疾病用藥的特性
膽疾病用藥的特性
小腸疾病用藥的特性
腎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脾疾病用藥的特性
肺臟疾病用藥的特性
三焦疾病用藥的特性
膀胱疾病用藥的特性
吃進去的藥如何送達該去的臟腑?
中藥古籍裡的用藥精髓
第5課 看病開方就像用兵布陣──從22帖常見藥方看治病思路
中醫給人看病開方,就像炒一個菜。在學校學習中藥,學習了每味藥物的功效,就好比告訴你鹽是鹹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前面一課講中藥,就好比告訴你,炒麻辣豆腐需要放鹽、辣椒、花椒等;但這些之間是什麼比例,如何配合運用,炒出來才好吃,就是中醫的「方」了。
藥方1:二至丸
藥方2:二妙散
藥方3:澤瀉湯
藥方4:六味地黃湯
藥方5:烏梅丸
藥方6:逍遙丸
藥方7:小柴胡湯
藥方8:瓜蔞薤白白酒湯
藥方9:炙甘草湯
藥方10:丹參檳榔飲
藥方11:小半夏湯
藥方12:半夏瀉心湯
藥方13:大承氣湯
藥方14:溫膽湯
藥方15:四逆散
藥方16:附子理中丸
藥方17:麥門冬湯
藥方18:麻黃湯
藥方19:桂枝湯
藥方20:葛根湯
藥方21:桔梗枳殼湯
藥方22:枳朮湯
第6課 中醫斷病也有一套精密儀器──切、望、聞、問四診的精妙診斷
切診雖然不能代替其他三診,但切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八綱辨證,不明切脈是無法體會其間的妙處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脈診的重要性:脈診,就是中醫師手中的「人體透視儀」!
切脈當明部位所主
切脈當明切之何物
切脈需練習基本功
脈象之首脈——鬱脈
切脈如捉賊
常見脈象描述
八綱脈的理解
切脈如撫琴
正常脈象的理解
一些特定的脈象(源自《脈經》)
脈象的描述
望形體∕望姿態∕望面∕望嘴唇∕望指甲∕望手紋∕望舌∕望頭髮
聞聲音∕聞氣味
問診
第7課 如何看病機,斷病源──教你看懂25條病機的道理
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麼回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
病機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機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病機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病機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病機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病機6: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病機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病機8: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病機9: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病機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病機1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病機1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病機1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病機14: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病機15: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病機16: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病機17: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病機18: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病機19: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20:諸竅乾澀,乾咳少痰,皮毛不潤,皆屬於燥
病機21:諸病濕熱,皆陽失於升
病機22:諸腑氣逆,皆氣失於降
病機23:諸症對立,陰陽錯雜,皆失於和
病機24:諸痰怪病,皆屬於脾腎
病機25:諸脈不通,痛如針刺,皆屬於瘀
第8課 掌握治病八法,才能守固出奇──汗、吐、下、消、和、清、溫、補
這一課就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如果遇到江河,我們得乘船;遇到小道,我們要騎單車;遇到高速公路,那我們得開車……。
治法的運用在於守正出奇
治病八法
第9課 看不見本質,就掌握不了醫理──醫病指南針一分析,便能一目了然
《醫問》,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出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借「道」釋「醫」。
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
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圖的意義
內傷病的治療
外感病的傳變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課 臨床18例──18種常見疾病的治病道理
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折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臟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
臨床治療1:風流眼
臨床治療2:藥物是雙刃劍
臨床治療3:五液失調
臨床治療4:胃病
臨床治療5:牙痛
臨床治療6:口臭
臨床治療7:咽炎及食道炎
臨床治療8:膽囊炎
臨床治療9:小腸相關疾病
臨床治療10:疳積
臨床治療11:肩背部疼痛
臨床治療12:便秘
臨床治療13:痔瘡
臨床治療14:肝臟疏泄失常與腎結石的形成
臨床治療15:性功能減退
臨床治療16:小兒腹瀉
臨床治療17:哮喘
臨床治療18:皮膚病的治療
第11課 醫案51例──51個疑難病例如何藥到病除
看醫案就好似看一場電影,一場戰爭片,電影中敵我雙方所處地勢如何?雙方兵力如何?我方是如何排兵布陣的?運用了哪些戰術?最終如何形成敵退我勝的結局?
醫案1:重感冒
醫案2:迎風流淚
醫案3:球結膜下出血
醫案4:腸痙攣
醫案5:痱子
醫案6:鼻癢
醫案7:清晨腰痛
醫案8:嬰幼兒腹瀉
醫案9:腰肌勞損
醫案10:乳腺增生症
醫案11:閉經
醫案12:痛經
醫案13:崩漏
醫案14:卵巢囊腫
醫案15:產後缺乳
醫案16:漏脂性脫髮
醫案17:白癜風
醫案18:脂肪瘤
醫案19:瘙癢
醫案20:黃褐斑(氣血虧虛)
醫案21:黃褐斑(腎斑)
醫案22:日曬瘡
醫案23:丹毒
醫案24:慢性濕疹
醫案25:頸椎病
醫案26:肩背痛
醫案27:肩周炎
醫案28:口腔潰瘍
醫案29:疤痕
醫案30:慢性鼻炎
醫案31:慢性膀胱炎
醫案32:面癱
醫案33:左胸發熱
醫案34:糖尿病
醫案35:頭大面赤
醫案36:發熱
醫案37:足跟痛
醫案38:乏力
醫案39:紅螞蟻咬傷
醫案40:性功能減退
醫案41:頑固性呃逆
醫案42:小兒營養不良
醫案43:失音
醫案44:頸汗證
醫案45:水腫
醫案46:肺實脾虛氣陷證
醫案47:心悸
醫案48:放療性肺炎
醫案49:頑固性失眠
醫案50:右胸疼痛
醫案51:撞傷岔氣
第12課 學習中醫的精神──實踐與堅持
不要擔心一次付出的力量不夠,也不要擔心路還很遠,只要方向堅定,目標不變,再大的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結語:課後的提醒
圖序 醫病的道理藏在陰陽裡
推薦序 陰陽辨證,道破千古不傳之祕∕陳永昌
台灣版序 廣結天下中醫愛好人
前言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第1課 陰陽是中醫的大根本
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從天地之陰陽,看到人身之陰陽。從自然界的陰陽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殺與藏」、「化氣與成形」推演出人體內陰陽的「寒」與「熱」、「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醫病不懂陰陽,如同盲人摸象
從大自然運轉到人體運作,都在陰陽中
《內經》陰陽辨證,皆...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