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結束魏晉南北朝近三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讓中國復歸一統。隋朝雖僅享國三十八年,卻承先啟後地為盛唐風華譜寫了序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國際性與開放性的朝代,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豪傑俊彥競出於世,對於外來的文化、思想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長安為當時的國際都會,大明宮建築群最能彰顯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武功方面威加四方,獲「天可汗」之號;文治方面,三省六部制影響此下千餘年的中央政府體制。鄰近的朝鮮半島、日本,相繼遣使來華學習唐朝的制度、思想、文化各方面,乃形成以唐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時至今日,猶能在韓、日兩國見到唐風餘韻。
五代十國為安史亂後藩鎮割據之餘緒,七十二年間政權更迭頻繁,契丹亦趁此時南下侵擾,燕雲十六州的割讓,成為宋代北疆的隱憂。
本書以通俗語體,兼採正史與時人筆記小說,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人物、軼聞等方面闡述隋唐五代史事,在可讀性之外兼顧趣味性,希冀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得以領略一千三百餘年前的盛世輝煌。
本書以通俗語體,兼採正史與時人筆記小說,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人物、軼聞等方面闡述隋唐五代史事,在可讀性之外兼顧趣味性,希冀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得以領略一千三百餘年前的盛世輝煌。
疆域超過秦漢時代,再創華夏文明新高峰!
開放的政策,不僅大量吸收外域的文化,
並將中國繁榮發達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簡介:
馬兆鋒
男,筆名青楊,歷史學碩士,歷史研究專家,資深編輯,期刊主編,書刊職業策劃人。二十世紀七○年代生於齊魯大地,受家庭環境影響,痴迷文學與歷史,對歷史和考古有著深入的研究。數年來,共出版《復活的帝國》、《絕版帝國》、《夢回大唐》等數十本各類圖書,總計數百萬字。
章節試閱
第十九章 大唐帝國之謎
第三節 「貞觀之治」過早落幕之謎
光耀史冊的「貞觀之治」歷時僅僅二十三年就過早地謝幕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它這樣早早地落幕了呢?其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是唐太宗及其臣下不能善始善終。
在唐太宗執政之初,基於對隋亡教訓的吸取和對人民「載舟覆舟」力量的畏懼,為了帝位永存和「長治久安」,做出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好事,對獨斷專行等「人治」的消極行為有所節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意識到大功告成之時,他便意驕志滿起來。以貞觀十七年( 西元六四三年)魏徵去世為界,貞觀君臣關係和政治風氣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貞觀之治」的上升期,後期是「貞觀之治」的下降期。正是在後期,唐太宗李世民把虛懷若谷的納諫之風漸漸拋棄了,很少聽信正確的意見,不再注意發揮群體的力量,只相信他個人的權威和極少數心腹的話,以孤家寡人的獨斷代替兼聽眾議。於是,群體的合力遭到破壞,治世的生機被扼制,中斷了富有活力的政策,君臣間的合作與信任遭到了嚴重破壞。隨著活力的喪失和惰性的增長,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就不可避免地呈衰頹之勢。
二是貞觀朝後期,官員的素質蛻化,群體統治功能下降。
貞觀後期,整個智囊群體開始染上了一種隨和的、順從的、與世無爭的色彩,這與貞觀前期智囊群體那種勤奮、進取、直言敢諫的風氣已截然不同。朝中大臣大都恪守中庸之道,為保全祿位而不敢多言。還有一部分高級官員隨著官職升遷,權勢增大,意志卻逐漸衰退,貪圖安逸,追求享樂。有人迎合唐太宗所好,大獻殷勤,進貢奢侈品,全然不顧朝政的衰落。有人則託病不朝,安度晚年,將國家大事置於腦後。大臣中貪汙、受賄、貪贓、枉法等行為經常發生貞觀後期臣僚們群體素質的蛻化,是唐太宗「漸不克終」的投影。臣僚素質的蛻化反過來也加速了唐太宗政治的衰敗。
三是唐太宗喪失了憂患意識,陶醉於歌舞昇平之中,忽視了潛在的社會矛盾和政權危機。
歷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卻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不斷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為大患,一發而不可收拾。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不例外,隨著國家情況的迅速好轉,他漸漸變得懈怠和荒疏,開始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淡漠了草創天下的艱難,走入了淫奢之途。他驅使兵丁,大徵徭役,到處興建宮殿、別館,規模越來越大,建築越來越豪華。由於大興土木,徭役不斷加大,人民不堪役使,以至於砍掉自己的肢體以圖逃避。唐太宗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完全做到居安思危,無法真正堅持善始善終,一世英名晚年不保,盛世基業不克善終。
四是連年戰爭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使國力大為削弱。
貞觀前期由於成功地推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曾被邊疆各族尊為「天可汗」。到了貞觀後期,唐太宗的偏執、猜疑等扭曲心態也反映到對待周邊民族的關係之中。晚年的他希望在他生前消除已出現的邊地事端和存在於各民族中的隱患,同時受好大喜功的慫恿,連續進行了多次與邊疆各族的戰爭。在他統治的最後幾年,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東北、西北、西南同時作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內耗,加速了「貞觀之治」由盛而衰的轉化。特別是對高句麗的戰爭,國力損耗最大,把一個富庶、安寧、和平的盛世推向了亂世的邊緣。
第十九章 大唐帝國之謎
第三節 「貞觀之治」過早落幕之謎
光耀史冊的「貞觀之治」歷時僅僅二十三年就過早地謝幕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它這樣早早地落幕了呢?其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是唐太宗及其臣下不能善始善終。
在唐太宗執政之初,基於對隋亡教訓的吸取和對人民「載舟覆舟」力量的畏懼,為了帝位永存和「長治久安」,做出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好事,對獨斷專行等「人治」的消極行為有所節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意識到大功告成之時,他便意驕志滿起來。以貞觀十七年( 西元六四三年)魏徵去世為界,貞觀君臣關係和政...
作者序
序
總 序
知識改變命運,眼界決定未來。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登上東山之後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之後覺得天下變小了。那些看過大海的人很難被別的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很難為普通言論所折服。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有登泰山臨大海的時間,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親耳聆聽聖人教訓的機會,然而因為沒有時間遠行沒有機會朝聖而放棄登高臨小之志,是糊塗的行為。其實,想要領略高山大川的美景以遊心,接觸聖人的言論以明志,在風景絕佳的高處以遊目騁懷,還有另外一種方法──讀書,在文字裡登山涉水,於書本中獲取智慧。
這套「華夏文明史話」叢書,就是一套能夠帶你全面了解華夏文明史的輕鬆讀物。叢書共八冊,從原始社會遠古傳說時代到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時間跨度上百萬年。放眼望去,這八冊書裡面幾乎包含了華夏文明的所有方面,知識的跨度不可謂不寬泛,視野的廣度不可謂不浩瀚。
在這套書裏面登場的,有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皇帝等充滿傳奇色彩的偉大君主,有如秦步軍、漢騎兵、清八旗軍這類令現代人充滿興趣的剽悍軍隊,有如老子、孔子、孫子這類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先哲,有眾多如白起、王翦、項羽、韓信、霍去病、李靖、曾國藩那樣為戰爭而生的天才統帥,有令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如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那般的美人,還有如屈原、司馬相如、曹植、李白、蒲松齡那樣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文人。他們創造了恢宏燦爛的華夏文明,歷史正是由於有了他們而更加精彩。
而那些似真似幻令現代人著迷的古老傳說,那些令人神往的祕密寶藏,那些存留到今天仍然令人歎為觀止的建築雕塑,那些至今仍然無法解釋的種種謎團,讓離我們遠去的古代華夏文明更顯神奇。
不看這些飄落在時間長河中的或神祕或驚豔或傳奇的故事,就不知道華夏文明是如此的璀璨;不看這些風流早被雨打風吹去的斷壁殘垣上精美的雕刻滄桑的流年,就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令人難以捉摸;不看這些震驚世人的考古發掘,就不知道有些流傳下來的傳說竟然瞬間就被證明確是真的史實。
比如一向被認為是神話人物的女媧,歷史上很有可能確有其人。女媧死後,她的長眠之處──「女媧陵」有多處,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是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侯村、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境內、河南淮陽三處,女媧陵到底在哪裡?從歷代官方的態度來看,女媧陵應在山西的侯村。這些真真假假的紀念性陵墓說明女媧的確是我們中華民族公認的一位始祖。
類似這樣的種種疑問在這套叢書裡面有不少,有些已經破解,有些至今無解。已經破解的固然能夠滿足我們的部分好奇心,無解也並不影響讀書興味,反而更能激發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愉悅心情。就讓歷史留存些無法解釋的疑惑也好,這些疑惑終將成為現代人斑斕的幻想。有幻想的閱讀是令人心馳神往的閱讀,有幻想的歷史才會有令人不斷探尋下去的欲望。而這套閱讀起來既可以給人小小滿足又能帶來無盡幻想的「華夏文明史話」叢書,但願也能為你登山涉水一覽眾山小略盡微薄綿力。
這不僅是一套歷史讀物,還是一次邀請,一次穿越回幾百、數千年前,經歷浩浩劫、渺渺愁的機會。
站在樓宇林立、車馬喧囂的現代都市裡念想這些故事的主角,古香古色被陽光照得支離破碎。那麼,腳下隆隆而過的車輪聲或者可以想像成古代戰場上的金戈鐵馬,眼前新起的一片片高樓下面也許就深埋著古代的村落、城市。滄海桑田,白雲蒼狗,我們沒有能力留住古老歷史,卻有能力用文字將歷史凝固成永恆;我們不能讓時光倒流回古代,卻有能力用思想讓華夏文明
伴隨人類無限延續。
序
西元五八一年至西元九六○年,這三八○年是中國封建制度繼續發展並達到繁榮昌盛的隋唐五代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二個鼎盛期。隋唐社會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為歷朝歷代所無法比擬。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處在發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達、最富庶強大的國家。
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展了一千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
自開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隋重新統一以後,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占短暫的時間。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和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隋唐時期採取開放政策,不僅大量吸收外域的有用文化,而且將中國繁榮發達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得到了整理,道教文化在政府扶植下有了發展,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禮俗的巨大影響而中國化了。在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達到興盛的頂峰,佛學水準超過了印度,並使中國取代了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文化政策相對開明,文禁較少,又使這時的科學技術、天文曆算進步突出,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詩、詞、散文、傳奇小說、變文、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都有巨大成就。唐代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他們影響著後世及世界各國。
文明先進而富庶強大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繫進一步加強,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在長安有各國使臣、商人,有胡人所開的店鋪。漢唐都有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而漢代中外直接交往還只限於中亞、印度,最遠的是班超副使甘英到達波斯灣。隋唐時,尤其唐朝,中國與中近東、印度、日本、南洋群島的聯繫大大加強。商人、使臣來往不絕。滿載貨物的商船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揚帆航駛,大隊的駱駝、馬匹奔馳在絲綢古道之上,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西傳,印度、中亞文化也給中國文化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如服飾、習俗、飲食、語言、藝術、曆法、數學、醫藥以及各種宗教、物產紛紛傳入中國,勇於並善於接受有益新鮮事物的隋唐王朝和中國人民,通過吸收外域文化,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化。
隋唐五代時期,亞洲各國人民都企羨中國,對中國文化無限嚮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國那樣統一的國家組織,經濟上要過像中國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氣勢宏大壯闊的隋唐五代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發展史上的特殊、輝煌的地位,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這是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壯闊的大運河、宏偉的大明宮、謎一樣的樂山大佛、奢侈的法門寺金器、神祕的乾陵等遺跡,蘊藏著湮沒已久的祕密;宣華夫人、武則天、楊貴妃、李白等歷史人物,積澱了太多的謎。
為弘揚傳統文化,普及歷史知識,本書用通俗的行文方式和獨特的寫作思路與選材視角,對隋唐五代歷史作了粗略勾勒。本書擷取浩瀚歷史的精彩華章,通俗易懂地講述了隋唐五代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發展的盛況。與廣大讀者一起來觸摸歷史,探知歷史,撥開重重迷霧,還原歷史真相,再現當年的盛世輝煌。
序
總 序
知識改變命運,眼界決定未來。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登上東山之後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之後覺得天下變小了。那些看過大海的人很難被別的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很難為普通言論所折服。可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有登泰山臨大海的時間,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親耳聆聽聖人教訓的機會,然而因為沒有時間遠行沒有機會朝聖而放棄登高臨小之志,是糊塗的行為。其實,想要領略高山大川的美景以遊心,接觸聖人的言論以明志,在風景絕佳的高處以遊目騁懷,還有另外一種方法...
目錄
第十九章 大唐帝國之謎
第一節 李淵誤中「美人計」之謎
第二節 玄武門之變之謎
第三節 「貞觀之治」過早落幕之謎
第四節 安祿山被刺之謎
第五節 「馬嵬驛兵變」主謀之謎
第六節 龍門石窟「武則天像」之謎
第七節 黃巢最終結局之謎
第八節 杜甫死因之謎
第九節 高力士的《墓誌銘》之謎
第二十章 大唐帝國往事
第一節 李密失敗始末
第二節 十三棍僧救秦王的起因
第三節 「楊文幹事件」內幕
第四節 長孫無忌之死
第五節 奸相李林甫之死
第六節 唐太宗兒子們的悲慘結局
第七節 李成器讓儲位內幕
第八節 真實的「唐僧取經」
第九節 唐玄宗寵妃墓被盜事件
第十節 李陵子孫認親事件
第十一節 宰相許敬宗的斂財之道
第十二節 鑑真東渡日本
第十三節 唐朝使者訪日趣事
第十四節 唐朝寫作致富的作家
第十五節 黃巢愛黃色的玄機
第十六節 大唐神策軍的興衰
第二十一章 形形色色的唐朝人
第一節 安祿山的語言藝術
第二節 唐朝的懼內之風
第三節 不願當駙馬的唐朝人
第四節 奸相李林甫的升官術
第五節 唐代吃貨的悲喜劇
第六節 罵皇帝的唐朝人
第七節 唐朝巨貪的奇特愛好
第八節 唐朝的鬥雞趣事
第二十二章 唐代的對外戰爭
第一節 唐與突厥的戰爭
第二節 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戰爭
第三節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第四節 唐與百濟的戰爭
第五節 唐與吐蕃的戰爭
第二十三章 巍巍大明宮
第一節 大明宮的布局
第二節 唐太宗未盡的孝心
第三節 武則天瑰麗的夢
第四節 唐玄宗的藝術殿堂
第五節 大唐衰敗的見證
第二十四章 隋唐時期的建築
第一節 盛唐的時代精神
第二節 大明宮修建之謎
第三節 大唐帝王思想的寄託
第四節 設計獨特的建築
第五節 隋唐的正宮
第二十五章 歌舞華清宮
第一節 楊貴妃與華清宮
第二節 重現華清宮
第三節 華清宮的宮牆
第二十六章 探祕唐帝陵
第一節 唐十八陵
第二節 唐高祖獻陵
第三節 唐中宗定陵
第四節 唐睿宗橋陵
第五節 唐玄宗泰陵
第六節 唐肅宗建陵
第七節 唐代宗元陵
第八節 唐德宗崇陵與唐順宗豐陵
第九節 唐憲宗景陵與唐穆宗光陵
第十節 唐敬宗莊陵與唐文宗章陵
第十一節 唐武宗端陵與唐宣宗貞陵
第十二節 唐懿宗簡陵與唐僖宗靖陵
第二十七章 昭陵千古謎案
第一節 昭陵修建之謎
第二節 昭陵的陪葬墓
第三節 「昭陵六駿」命名與擺放之謎
第四節 溫韜盜昭陵始末
第二十八章 乾陵的祕密
第一節 倖免於難的乾陵
第二節 無頭石像之謎
第三節 無字碑之謎
第四節 乾陵怪圈之謎
第二十九章 唐王墓懸疑
第一節 獨特的懿德太子墓壁畫
第二節 違制的李泰家族墓
第三節 秦王及夫人墓
第三十章 樂山大佛之謎
第一節 樂山大佛的傳說
第二節 樂山大佛名號之謎
第三節 藏寶洞之謎
第四節 樂山大佛保存之謎
第五節 樂山大佛的「孿生兄弟」
第六節 樂山睡隱巨佛之謎
第三十一章 唐朝宗教建築
第一節 埋藏千年的邛崍石窟
第二節 精美的「大、小雁塔」
第三節 蒼洱「大理三塔」
第四節 唐代的四大寺觀
第三十二章 法門寺與佛骨舍利
第一節 大唐帝國的皇家寺院
第二節 法門寺與舍利的傳說
第三節 法門寺塔的修復
第四節 神祕的法門寺地宮
第五節 誰請回了佛骨舍利
第三十三章 盛唐瑰寶
第一節 失落的「敦煌遺書」
第二節 唐三彩之謎
第三節 「何家村遺寶」之謎
第四節 東方維納斯
第五節 一代名樓滕王閣
第三十四章 唐代的科學家
第一節 天文學家李淳風
第二節 科學巨匠一行
第三節 「茶神」陸羽
第四節 醫學家孫思邈
第五節 地理學家賈耽
第三十五章 唐代社會風貌
第一節 唐代的服飾
第二節 唐代的飲食習俗
第三節 唐朝的戶籍制度
第四節 唐代的住宅
第五節 唐代市民的娛樂活動
第六節 唐代的馬球運動
第七節 唐代的女子體育
第八節 唐代的節假日
第九節 唐代文人的環保意識
第十節 唐代的神靈崇拜風俗
第十一節 唐代女子的愛情觀
第十二節 唐代的婚禮習俗
第十三節 唐代的「放妻協議」
第十四節 唐代的生育風俗
第十五節 唐代的孝文化
第十六節 唐代的政治環境
第十七節 唐代的審美觀
第十八節 唐代的茶文化
第三十六章 後梁王朝
第一節 朱溫代唐
第二節 後梁潞州之敗
第三節 後梁的滅亡
第四節 朱溫的婚姻
第五節 朱溫登基被痛罵
第三十七章 後唐王朝
第一節 獨眼英雄李克用
第二節 李存勗建後唐
第三節 李存勗失去人心
第四節 李存勗之死
第五節 李存勗的皇后
第六節 開明之主李嗣源
第七節 兩川之戰
第八節 末帝李從珂
第三十八章 後晉王朝
第一節 石敬瑭勾結契丹
第二節 石敬瑭的苦肉計
第三節 石敬瑭其人
第四節 出帝石重貴
第三十九章 後漢王朝
第一節開國皇帝劉知遠
第二節隱帝劉承祐之死
第三節劉知遠的皇后
第四十章 後周王朝
第一節 勤政之君郭威
第二節 亂世聖主柴榮
第三節 柴榮出身之謎
第四節 後周的滅亡
第四節後周皇族的結局
第四十一章 五代社會風貌
第一節 五代的教育和科舉
第二節 五代時期的水運
第三節 五代權貴們的「夜生活」
第四節 五代時期的服飾
第五節 五代的多神崇拜風俗
第六節 五代的喪葬習俗
第七節 五代帝王的陵寢
第十九章 大唐帝國之謎
第一節 李淵誤中「美人計」之謎
第二節 玄武門之變之謎
第三節 「貞觀之治」過早落幕之謎
第四節 安祿山被刺之謎
第五節 「馬嵬驛兵變」主謀之謎
第六節 龍門石窟「武則天像」之謎
第七節 黃巢最終結局之謎
第八節 杜甫死因之謎
第九節 高力士的《墓誌銘》之謎
第二十章 大唐帝國往事
第一節 李密失敗始末
第二節 十三棍僧救秦王的起因
第三節 「楊文幹事件」內幕
第四節 長孫無忌之死
第五節 奸相李林甫之死
第六節 唐太宗兒子們的悲慘結局
第七節 李成器讓儲位內幕
第八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