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認清自己,才能決定該如何活,這就是如來的真諦。
那自己是什麼呢?其實你不必多心,你現在的「當下就是」,「它一切具足,用起來非常方便。」也就是說,現在的你是很豐富的。
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是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所看到的往往是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這對你只會造成壓力,甚至會覺得很洩氣。正確的做法是看看自己所擁有的特質,照自己的特質去發展,去成長。
每個人注定要照自己的本質去生活,而不可能活出別人的樣子。接納自己,看清現有的環境,走自己的路。
人的煩惱和精神病症,出現在對自己的背叛上;人類最大的痛苦是不喜歡自己,不願如實的接納自己;最大的困擾是看不清真實,讓自己活在虛幻之中,迷失自己。
生命的意義建立在如所從來上,生活的悅樂也建立在如所從來上。人越能看清真實,就越容易接近單純喜悅,煩惱的困擾也越少。這是生命的智慧,也是教育的極則。
本書由五十篇短文集結,分別歸納為如所從來、愛心之路、面對真實、活得自在和穎悟慧心五項生活實踐,也是自我實現、隨緣成長的具體做法;透過欣賞與思索,化為行動和修持,幸福人生就在其中。
作者簡介: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作者相關著作
《心理分析與教育》(1984)
《禪與內臟學習》(1985)
《清心與自在》(1985, 2003, 2011)
《優游任運過生活》(1986, 2007)
《父母之愛》(1986, 2009)
《禪悟與實現》(1987)
《禪語空人心》(1987)
《清涼心 菩提行》(1989)
《禪‧生命的微笑》(1989, 2006)
《悟‧看出希望來》(1990)
《覺‧教導的智慧》(1991, 2010)
《活出豪氣來》(1993)
《教師的大愛》(1994, 2007)
《開心的生活》(1995, 2008)
《人生路這麼走》(1996, 2010)
《好心境‧好創意》(1997)
《生活禪徑》系列有聲書(1997)
《身教》(1998, 2007)
《隨緣成長》(1998, 2008)
《換個想法更好》(1999)
《尋找著力點》(1999)
《與孩子一起成長》系列有聲書(1999)
《勝任自己》(2000)
《發揮創意教孩子》(2000, 2006)
《親子共成長》(2000, 2007)
《過好每一天》(2000, 2010)
《精神體操》(2001, 2010)
《生命轉彎處》(2001, 2010)
《安度難關》(2002, 2008)
《禪‧心的效能訓練》(2002, 2007)
《無常‧有效面對生活》(2003, 2006)
《牽手締造幸福婚姻》(2003)
《打造美好人生》(2004)
《活出自己的如來》(2005, 2011)
《參禪‧改造心情》(2006)
《教導孩子成材》(2006)
《行動使人生改觀》(2008)
《妙喻扭轉人生》(2009)
《生活軟實力》(2011)
章節試閱
◎自我的追尋
無論在事業上、感情生活上、責任使命感上,
人不能過分驅迫自己,不能過於勉強。
就我的觀察,每個人都有一股與生俱來的衝動,想要尋找自我。有許多人藉追求別人的掌聲,囤積佔有名利,博得別人的羨慕,以滿足這股衝動,並憑以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因此,他必須向外追求,這構成了一種基本壓力,這壓力是心理動力中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一定的承受範圍內,壓力對激發世俗所謂的潛能,有正向的促動作用;但超過一定承受的範圍之外,壓力越大,對人心理健康的損害也越嚴重。所謂合理的抱負水準和野心之間的分野;恬淡和嗜慾之間的不同,都可以從這裡看出端倪。
人不能過分驅迫自己,無論在事業上、感情生活上、責任使命感上都不能過於勉強。有的人為了撐場面,把自己弄得拮据不堪。也有人為了面子,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更有人為了讀書、考試、事業而過勞成疾。他們都是為了完成一個漂亮的自我,才落得狼狽不堪。
其實,真正的自我是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本質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才是自我實現,這才肯定了自己。人的一生是用自有的特質去完成自己;是要自我完成,而不是去博得別人的青睞。試想,那種討好別人的日子,怎麼會快樂呢?在心理諮商經驗中,我發現好幾個案例,為了在班上保持名列前茅而拚命用功,又擔心自己比不過別人,最後精神崩潰了。
許多人以為大家都在看他,所以他要在別人的眼裡尋找自己。「我要拚給他們看看」、「要對他們的眼光有所交代」,這看似有勇氣,但基本的生活態度是錯的。有勇氣自我實現的人是為了真實與理想,去完成自己本分的志業。
唐朝時的高僧杜順和尚有一位弟子,跟他參學達三十五年,有一天來向杜順辭行,說要去五台山禮文殊。杜順知道弟子一心外馳,留也留不住,便微笑地說:
遊子漫波波,
台山禮土坡,
文殊祇這是,
何處覓彌陀。
弟子不知此中喻,便離開終南山,往赴五台山。到了清涼山,遇見一位長者。長者問明來意後,卻告訴他:文殊已往終南山教化去了。他問是誰,長者說:杜順和尚是也。他聽了後聳聳肩說:是吾師也。等他趕回終南山時,杜順卻在前一日圓寂,他非常失望,沒來得及看到最後的一面,當面請益。
其實,你的人生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好端端地存在著,它與富貴貧賤無關,與學歷高低無關,與你的職業也無關。貧的人一樣有歡悅,學歷低的人一樣有自在;反之,如果要自找煩惱,那麼富家和博士教授同樣沉淪呻吟。
別往外求,但依當下的因緣好好過生活。你自己心安理得,去過實現的生活才是正念正途。千萬不要千里迢迢地苦苦去追覓虛榮、讚美和青睞,那就注定要迷失和痛苦的。
◎不說破的智慧
不說破,就好像偷偷把寶物放在對方的口袋,
讓他在偶然伸手撫摸到它時,感覺無盡的欣喜和受用。
有錯則改,這是心智成長之道。不過,要對人指正錯誤卻是一件需要大智慧的事。明白的指正容易起衝突,不直說又怕對方不知道,所以說破與否,全看你一時的定奪。直說的好處大家易知,不說破的大用則鮮為人知,所以我要談談不說破的道理。
唐朝的香嚴禪師,是一位學識很通博的禪者,有一天他的老師溈山禪師問他:「我不問你知解之事,而要問你未出娘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看看你是否開悟。」香嚴答不出來,幾次請教老師都不肯替他說破。溈山禪師說:
「我說的是我的開悟所見,說給你聽有何益?」
香嚴知道自己在經義上的知解,不能有助於開悟,於是放下經典,離開溈山,去當一位行腳僧。來到南陽慧忠國師的遺跡,就在那兒住下來。有一天,他在田園除草,把石塊丟到田邊,不經意擊中竹子,發出清脆的聲音,霎然醒悟。於是回寮房沐浴,焚香禮向溈山,感謝他沒有為他說破的大恩大德,給了他真實的開悟機會,於是述說了一首偈子: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香嚴悟入「不生不滅」的法界。他看入不出娘胎時的自性如來,而且是親嘗到它。
禪師懂得這種教法,將悟的機會留給學生。父母親或老師,也要善用這種教法。我小的時候,曾經偷過母親放在針線盒裡的五毛錢花用。過了幾天,母親找不到五毛錢。她趁著我坐在身邊時,翻箱倒櫃地找了好久,只是喃喃自語地重複說:
「明明放在這裡,怎麼會找不到。」
她壓根兒就沒有看我一眼,也沒問我有沒有偷錢,更沒有告誡我不能偷錢,但我再也不敢偷錢了。
有一位母親告訴我說:「我兒子的數學老師常常說他想不出來怎麼解答,沒想到我兒子用了一晚上去想它,終於解出來了,我兒子比老師還行。」我笑笑地說:「你真有福氣,有個聰明的孩子。」我也沒有為他說破,那位有智慧的老師使用不說破的方法,啟發了孩子們的數學思考。
不說破不是處處可用,但善於運用它,可真是高妙之至。
◎不可顛倒
生活不可以顛倒;我們為生活而工作,不能為工作而否定生活。
人生不能顛倒;人是根本,名利是從屬,不能為名利而捨人。
我年少的時候,常幫大人作些農務,上山下田,許多莊稼都做過,在農事中不但能訓練體力、耐力和勤奮的習慣,同時能從中學會許多正確的生活態度,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想起來頗堪玩味。
有一次我和母親一起圍籬笆,莊園長度約莫三十公尺、寬約二十公尺。這樣規模的籬笆一定得打樁才不會倒塌,也才不易被家畜搗毀。我們準備了一些粗大的刺竹當樁,母親說:
「樁一定要正著打進土裡,不可以顛倒。」我問道:「為什麼?」她說:
「無論是木栓或竹樁,一定是正著植入土中,就好像人不能倒著走路一樣。樁不能顛倒,是非也不能顛倒,這是自古以來種田人家的規矩。」
我心想著,母親說歸說,我自有主張:竹樁倒過來插有何不妥?底下細上頭粗,削個鴨嘴尖往下打,很快就把十幾隻竹樁打好了。正覺稱心滿意時,母親看了卻堅持要我拔起來重作一次。我看母親有些光火,不好違逆她,只好照辦,結果有些竹樁拔起來就壞了,又費了好大功夫才做好它。這回她一枝一枝的審視,終於通過品管檢驗。她說:
「孩子!要記得做人做事本末不可顛倒。」
這是件小事,卻因為母親的堅持,在我的心中烙下深刻的記憶,而且只要一用到本末不可以倒置的原則時,就會想起一根根樹立在眼前的正確標竿。
現在我努力倡導不可顛倒。作息不可以顛倒;白天要盡情的努力,善於利用時間,夜裡是休息的時候,不可以用來開夜車。求學不可以顛倒;我們為了獲得知識去過成功的生活才讀書,而不是為了讀個學歷,而不知進德修業拓展新知。生活不可以顛倒;我們為生活而工作,不能為工作而否定生活。人生不能顛倒;人是根本,名利是從屬,不能為名利而捨人。《心經》上說: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顛倒使我們的思想失真,令自己的生活不得落實而如幻夢,那就會迷失,難逃失敗的厄運。唯有透過清醒的涅槃心,才能看清楚事理,過成功幸福的人生。
我隨時都在留意觀察人們生活適應的基本規則,由於工作的關係,有更多實例可以佐證《大學》中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正是成功人生的律則。如果我們疏忽而不對年輕人做如是之教導,未堅持不可顛倒的理則,那是成人的不盡責,而不是年輕人不懂事。
◎割捨與存真
割捨使我們成長,令我們活潑有創意,
更重要的是它能令人活得真實。
人要學會拿得起,也要能放得下。你的雙手若老握著掙來的東西,就不能放手去做新的事。人不但要把心中的煩惱、壓力、成見和憎恨掏出來,割捨它;也要學習與人分享,為別人作些服務。
我小的時候,祖父到街上訂購了一尊佛像,我有幾次機會陪他去看雕刻。我看得入神,老師傅很欣賞我的專注神情,說要教我雕刻,收我當學徒。我一口答應,請他教我手藝。他說了許多,現在記不全了,倒是有幾句話一直烙印在記憶裡。他說:
「孩子!雕刻就是把不需要的部分除去,它就現出我們想看到的佛像:你想看到什麼,只要剔除那不需要的部分,就會栩栩如生現出它的形狀。」
我沒有留下來學木雕,倒是這幾句話記得清楚,成為爾後我的座右銘:割捨才有成功。人若肯割捨一些俗事,就會有優游之趣;肯割捨計較之心,就能帶來愉悅;肯割捨成見,就能清醒的思考。
割捨看起來是損失,但卻能給我們新的機會。一塊再好的玉,如果捨不得雕去其中一部分,就不能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傑作。人的一生當中,如果沒有割捨一些貪求,就沒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做生意的人,如果不肯先割捨,花點錢做廣告,商品就賣不出去。
唐朝的趙州從稔禪師,有一天敲著木魚,喀喀地響著,他發現木魚中空,才有那麼清脆的響聲,也發現人的心靈若能保持空間,一樣能流出大智大慧的聲響;若能虛懷若谷,也就能學習許多知識,心智得到成長;若能不被障礙所蔽,心胸自然開朗自在。他體驗到空的大用,也發現空與割捨息息相關,於是寫了〈魚鼓頌〉這首詩:
四大由來造化工,
有聲全貴裡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
只為宮商調不同。
這是說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合和而成的,而一切造化的基本條件是空,有空才有機會,有空才會成長。而趙州所感嘆的是許多人一味的想佔有和囤積,價值取向不同,說了也等於白說。
人際互動需要空間,始能現出友誼和溫馨,所以要知所割捨和包容。生活的品質需要空間,才有閒適之美,所以要懂得安排和割捨。工作與事業一樣要善巧裁奪,保持空間,才有發展的機會。知道空的大用,就能掌握先機;昧於空的藝術,就會掉入死胡同。
◎共命的人間
我們活在共命鳥的世界裡,別以為自己贏就好,
要每一個人都贏,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這隻共命鳥才能展翅高飛。
人們生活的種種活動,看起來是競爭敵對的,實際上是休戚與共的。沒有互助就活不下去,沒有互愛就會拚得你死我活,沒有互利就會窮困潦倒,沒有互敬互重就會仇視不安。所以《華嚴經》的教誡之一是: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意思是說,對於自己人要愛護他,對於素昧平生的人,也一樣要愛護他,給他同等的機會,給他信心、希望和歡喜,因為我們是生命的共同體。
佛陀在《阿含經》裡講了一則共命鳥的故事,很具有啟發性:
古時候有一隻共命鳥,牠有兩個頭,但共同一個身子。有一天,牠飛到樹林裡,右邊的頭發現了一個美豔香甜的果子,便津津有味的獨享,不肯與在左邊的頭分享。
左邊的頭很氣忿嫉妒;牠四處張望,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一個果子。定睛看清楚,是一顆有毒的果子。然而當下,氣不過對方,便狠狠地把那毒果吃下肚子。當然,共享身子的共命鳥把自己給毒死了。
我認為夫妻是共命鳥,要互愛互重,彼此關懷,相互體恤,自然能和睦快樂,工作起來精神愉悅。家庭也是共命鳥,無論是大家庭或小家庭,是三代同堂或一家三口,能夠考慮到成員彼此的感受,讓對方活得有尊嚴有信心,得到愛和溫暖,無論他們的職業如何、收入如何、孩子的學校成績如何,這個家是幸福的,每一個人是健康有活力的。
學校裡的每一個班級也是共命鳥,它有四、五十個頭,如果學校只讓成績好的孩子獨嘗學習的快樂,而不能讓每一個孩子在學校裡嘗到成功的經驗和受到愛護的喜悅,那群成績差的孩子必會感受到長期的挫敗,又嫉羨成績好的學生,是否也會吃下那身邊的毒果,危害共命的系統呢?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才能,有許多才能不是用考卷能考出成績來的;例如人際相處的能力、勤奮與負責、各種才藝興趣、體能等等,哪怕是一個禮貌的微笑,都是一種彌足珍惜的才能。教師和父母固然要鼓勵會讀書的孩子,也應對不同天賦的孩子給予鼓勵,讓他們也嘗嘗學習的歡喜果子。然而,實際上受到冷落的孩子為數不少,他們每天拖著挫折沉痛的步伐來到學校,有時連期待老師給他一句安慰的話和笑容都不可得。然而,這些人的不幸與挫敗經驗,正也是這個社會共命系統的不幸呀!
此時此地,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像是一隻共命鳥,政黨政治是共命鳥,別忘了相互尊重、互助與分享,這是安定的礎石。經濟發展上,資本家和勞工是共命鳥,要合作互利才有繁榮。政經的活動,有一邊獨佔便宜,或陷入自我獨斷,都會造成窘境和災難,破壞共同的生命。
我們就活在共命鳥的世界裡,要互愛互助,別以為自己贏就好,要每一個人都贏,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這隻共命鳥才能展翅高飛。
◎自我的追尋
無論在事業上、感情生活上、責任使命感上,
人不能過分驅迫自己,不能過於勉強。
就我的觀察,每個人都有一股與生俱來的衝動,想要尋找自我。有許多人藉追求別人的掌聲,囤積佔有名利,博得別人的羨慕,以滿足這股衝動,並憑以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因此,他必須向外追求,這構成了一種基本壓力,這壓力是心理動力中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一定的承受範圍內,壓力對激發世俗所謂的潛能,有正向的促動作用;但超過一定承受的範圍之外,壓力越大,對人心理健康的損害也越嚴重。所謂合理的抱負水準和野心之間的分野;恬淡和...
作者序
新版序
你可以活得更好你可以活得更好,更有成就感。
生活在這個E世紀的人們,資訊傳輸快速,但生活的智慧卻不足;價值中立化,而人生的意義卻變得模糊;知識半衰期快速縮短,生活卻變得更緊張,工作更忙碌更競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維持生活品質,顯然更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態度,這正是這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
不過,無論社會怎麼變遷,人只要能接納自己,照自己的本質好好生活,努力發揮其潛能,就會有一番收穫和成就,他的自在感、信心和喜樂自然流露出來。反之,人若不喜歡自己,一味羨慕別人,想把自己變成別人的模樣,一試再試總是辦不到,就會陷入空虛、挫折和沮喪。前者的生活著眼於實現自己,一切都是現成的,所以也愉快豐收;後者則背叛自己,不喜歡自己,當然就落得空虛和鬱卒。
因此,生活的基本原則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用自己手中的彩料,去塗繪絢爛的人生圖案;用你能掌握的資糧,在現實的機緣中,努力創作、學習和成長,建構美好的人生。這就是活出自己的如來。
二十一世紀的前葉,將會是一個憂鬱的年代。有憂鬱傾向的人逐年增加,一般的推估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生活在這種不快樂的心理情境;約有百分之八的人,受憂鬱症折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機能受到傷害。世界衛生組織稱這種現象,叫做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他們更提出警告:並不是只有經濟發達的國家才如此,貧窮的國家也不能免,甚至為患更烈。
多年來我從事心理諮商與輔導的研究,發現憂鬱和不快樂的主要因素是不願意接受自己,不能從自己的生活現實中,找到意義和價值,甚至鄙視自己,唾棄自己。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原因:
●自尊(self-esteem)不健康
●悲觀的思考模式和習得的無助
●個人心理創傷
●生活史和精神病史
這些因素卻往往回過頭來,使一個人逃避自己,厭惡做自己,以致更加沉淪,而走向悲劇或死亡。
二○○四年國際佛光會會員大會,邀我以「佛法怎麼救助憂鬱患者」為題作演講。會中我呼籲所有現代人,「要活出自己的如來」。人不能被物化,把自己視為物來操弄,拿來跟別人比較,這是失去自在感和快樂的最主要原因。
於是,活出自己的如來,正是生命的真理。在教育工作上要揭櫫這個真理;在個人生涯發展上,要珍惜發展這個法則;在心理輔導和治療上,它更是成敗的關鍵。
每一個人都應該覺察到,自己是唯一的、獨特的人。他必須在自己的生命與生活中,找到絕對的意義和價值。人一旦不能自我肯定,而不斷向外追求,就會迷失、不安和瘋狂。唐朝的洞山禪師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這麼會,方得契如如。
找到自己,用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展現自己的人生,那就是「渠」,就是自己如來的表現。但必須注意的是,人的成就和功名只是表象,而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說「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這個如來就超越了我相的執著,進入永生的精神法界了。當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發展到這個層次時,就跨入「無所從來」的法界。此時人生的成敗得失已經干擾不了他,他生活在真正的自在之中。
本書對教育、心理衛生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提出了正向的建議,希望讀者會喜歡它。
於二○○五年元月
新版序
你可以活得更好
你可以活得更好,更有成就感。
生活在這個E世紀的人們,資訊傳輸快速,但生活的智慧卻不足;價值中立化,而人生的意義卻變得模糊;知識半衰期快速縮短,生活卻變得更緊張,工作更忙碌更競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維持生活品質,顯然更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態度,這正是這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
不過,無論社會怎麼變遷,人只要能接納自己,照自己的本質好好生活,努力發揮其潛能,就會有一番收穫和成就,他的自在感、信心和喜樂自然流露出來。反之,人若不喜歡自己,一味羨慕別人,想把自己變成別人的模樣,一試再試...
目錄
新版序/你可以活得更好 14
原序/走出自己的路 18
壹 如所從來
1 如來的人生 24
2 自我的追尋 28
3 一雨普滋千山秀色 32
4 一念之間天壤之別 36
5 百尺竿頭須進步 40
6 莫讓讚美亂了心 44
7 從痛苦中覺醒過來 48
8 培養你的慧眼 51
9 面對批評 56
10 別過度心理防衛 59
貳 愛心之路
1 愛是沒有條件的 64
2 家是孩子的先天 68
3 朝朝宣宏旨 71
4 教導者的視野 74
5 看出優點來 77
6 活生生的教導 81
7 不說破的智慧 85
8 成長的機會 88
9 錯誤的愛 91
10 撫育的淚水 94
參 面對真實
1 不可顛倒 100
2 非想不可 103
3 在成敗中學習 107
4 真實有用的話 110
5 看得清楚想得明白 114
6 在匍匐中挺進 118
7 自作孽不可活 121
8 即知即行的紀律 124
9 拒絕錯誤的暗示 127
10 防衛生敵意 130
肆 活得自在
1 心的訓練 136
2 割捨與存真 140
3 洗盡心中的塵垢 143
4 不墬替罪羔羊的陷阱 147
5 不可找藉口 151
6 忙的困境 155
7 學習對付痛苦 158
8 平衡的心田 162
9 孝行有益心理健康 165
10 煩惱既除百味足 169
伍 穎悟慧心
1 心空及第歸 174
2 聆聽自然的啟示 178
3 滾向圓融的人生 182
4 心靈之旅 186
5 共命的人間 190
6 真空妙有是真禪 194
7 默照的功夫 198
8 安度人生的險灘 202
9 消受不起的危機 206
10 通達的智慧 210
新版序/你可以活得更好 14
原序/走出自己的路 18
壹 如所從來
1 如來的人生 24
2 自我的追尋 28
3 一雨普滋千山秀色 32
4 一念之間天壤之別 36
5 百尺竿頭須進步 40
6 莫讓讚美亂了心 44
7 從痛苦中覺醒過來 48
8 培養你的慧眼 51
9 面對批評 56
10 別過度心理防衛 59
貳 愛心之路
1 愛是沒有條件的 64
2 家是孩子的先天 68
3 朝朝宣宏旨 71
4 教導者的視野 74
5 看出優點來 77
6 活生生的教導 81
7 不說破的智慧 85
8 成長的機會 88
9 錯誤的愛 91
10 撫育的淚水 94
參 面對真實
1 不可顛倒 100
2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