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在意別人,你就會一直被支配!
生氣、愛面子、焦慮、不安都沒關係!
刻意「自我中心」,人際關係反而更順利!時時把別人放在心上,彼此互相關懷,的確是體貼的表現。
但太過在乎別人、甚至起了比較之心,長久下來就會變成難以負荷的重擔,例如:
「大學同學突然貼出結婚訊息,老公好像很有錢,我卻還是單身狗……。」
「家人對我的工作、伴侶一直有意見,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呀!」
「和朋友在線上閒聊,對方突然訊息回覆得好慢,我剛剛說錯話了嗎?」
就像這樣,凡事太過在意他人,拿別人的人生衡量自己,
不斷計較得失和勝負,無異於是在對自己施暴。
使生氣、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成為吞噬自己的怪獸。
日本超人氣心理治療師――石原加受子認為:
生氣、愛面子、焦慮、不安,都沒關係!
負面情緒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你一直以「他人中心」的觀點在想事情;
唯有將他人中心轉變為「自我中心」,才不會再因迎合而痛苦、孤獨。
★「自我中心」不等於自私,唯有如此,才能活出最理想的自己!
◎他人中心:
以他人的價值觀衡量自己,不斷和人做比較,
壓抑自己真正想要的,甚至自我懷疑。
◎自我中心:
以內心作為判斷依據,因此可以活在當下,
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更會活得越來越有自信
接著,傾聽內心聲音,不壓抑也不忍耐,放慢腳步,感受人生中的微小好事。
切記:人生中的許多事,都無法用數字衡量。
如此一來,便能擺脫他人的價值束縛,不再對自己的情緒施暴。
★負面情緒不壓抑,人際關係更順利,為什麼?
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受傷的心在傳達「你不夠愛自己」的訊息:
●生氣表示你沒有珍惜自己、沒有愛自己。
●愛面子表示你正在迎合他人,活在想被認同的欲望之中。
●焦慮代表著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你還需要更多時間。
用「自我中心」的觀點看待事物,你會發現一切大不同!
◎遭到同事的惡意批評,你會怎麼辦?
他人中心:他憑什麼這樣對我,我要罵回去!
自我中心:這其中一定還有什麼原因,說不定對方正遭遇什麼不順心。
→只要我問心無愧,就沒必要太在意。
◎朋友們一個個成家立業,我好羨慕……。
他人中心:一直找不到適合對象,覺得自己真丟臉、沒出息。
自我中心:誰說人生價值非由婚姻決定不可?況且,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我衷心為朋友感到高興,但我也不想跟人比,自己過得開心就可以。
觀點轉變後,你將因為追隨內心而成為更優秀的人,
也能接受到更多周遭的正面訊息。
讀完這本書,學會「自我中心」心理學,
解讀壞情緒中的正面訊息,不迎合、不忍耐,停止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你會發現,你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反而更能活出最理想的自己。
作者簡介:
石原加受子
心理諮商師。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負責人。日本諮詢學會會員、日本學校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學會會員、日本療癒紓壓協會(Japan Healing 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獲日本厚生勞働省認證的「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獨創將思考、情緒、五感、想像、呼吸、聲音等加以整合的心理學,針對問題解決、生活方式、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舉辦講座、團體會談和諮商。
著有《放棄吧!那些讓你疼痛不已的堅持》(大好書屋)、《其實,我們都寂寞》、《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時報出版)等多本暢銷書。累計銷量超過150萬本。
譯者簡介:
駱香雅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知名日商公司及流通產業,現為專職譯者,從事商業、科技、法律等領域翻譯工作,期許自己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時時感恩與感謝生命。
目前譯作包括有《剛剛好的不努力》、《生酮抗病醫囑書》、《劃出善良底線,好相處,更能獨處》《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方言文化)、《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天下生活出版)、《懂做人到處有貴人》、《低欲望社會》(天下文化)、《門診護士的煩惱》(合記圖書)、《最理想的住宅格局教科書》(采實文化)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療癒系圖文作家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
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瑪那熊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宇哲
名人推薦:療癒系圖文作家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
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瑪那熊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宇哲
章節試閱
情緒,是用來認識自我的訊息
情緒的產生都有原因,明明是那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們一直沒注意到呢?真是不可思議。
就如現在大家常說的壓抑情緒,和壓抑憤怒,世人普遍認為憤怒是應該管理、控制的情緒。
情緒是忽然失控或發狂的表現,所以該要巧妙地掩飾或轉移注意力。由於我們尚未脫離這種,應該妥善控制情緒的心態,每當聽到管理或是控制憤怒這種話時,內心便會感到很無力。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
其實,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一定都是基於某種理由,才會產生情緒。
如果發生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心情;如果發生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產生消極負面的心情。
透過情緒,可以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尤其是出現負面情緒時,可以藉此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正因如此,所謂的壓抑情緒、控制情緒,明確地來說是種錯誤的做法。
就此意義來看,對自己而言,情緒可說是一種訊息。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著眼前的人破口大罵,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你對那個人感到生氣。
但即使對著眼前的這個人怒吼,其實你也可能並不是針對這個人。或許你是因為別件事,或是其他人的事而正焦急煩躁著,然後才把怒氣發洩到這個人身上。又或許是自己根本上的問題,是對於人和社會的認知有誤,或是意識本身就是負面消極的,所以面對所有事情都覺得不開心。如果將其他人和社會當成敵人的話,就會經常有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抱持著負面的態度看人,那麼對方對於自己所做的任何行為,即使是帶有善意或好感,也可能看起來好像是懷有敵意。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有其目的
情緒的產生是有理由的,另外,從潛意識的觀點而言,情緒的出現無論是負面還是正面,也都有其目的。
也許大多數人都沒有自覺,但其實每個人,都會利用憤怒的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舉例來說,父母在家裡經常對孩子情緒化地大吼大叫,這是為什麼呢?家長的說法通常都是:「因為孩子做了讓人想生氣的事。」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有不用破口大罵,也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沒必要這樣做對吧?
即便如此卻還是大聲怒罵,這就是因為只要父母怒吼,小孩就會閉嘴聽話的關係,家長們在無意識當中明白這一點。的確,在親子關係裡,如果父母大聲斥責,孩子很可能會安靜地服從。
那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孩子會學到什麼呢?服從的對象當然不會只限於父母,當面對任何責罵自己的人,因為覺得害怕,而沉默服從對方的可能性都會變高。與此同時,孩子本身也會學到「為了驅使對方,我必須大吼大叫」這件事。
這就是藉由大聲責罵,運用憤怒的情緒來達到自己目的,會產生的糟糕結果。
況且,當你以這種方式運用情緒時,責罵就變成理所當然的事。如此一來,即使在完全不需要生氣的情況下,你也會自動啟用這個方法。換句話說,你可能會養成一種對自己非常不利的模式。
現在的社會,正是充斥著這種企圖控制他人,有目的的憤怒。
▍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有什麼不同?
那麼,只要和他人在一起就能滿足嗎?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自尊心和自豪感。試圖滿足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所謂的認同的需求。
認同的需求又可分為「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兩種,我們希望自己的存在價值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好評與尊重,這就是他人認同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通常需要認同自己的「他人的存在」
但是,實際上你之所以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是因為你比任何人更想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在內心如此希望著。這就稱為自我認同需求。
此外,這種自我認同需求,只要自認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即可,所以並不用依靠他人。
然而,現在的社會風氣在競爭日益加劇之下,比起心靈的豐富,大家的目標更加著重於地位、頭銜、金錢、外表……方面,一味追求他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夠認同自己、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優秀、希望自己引人注目等。我認為其中,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人似乎佔了絕大多數。
如果你的內心懷抱著這種他人認同需求,但又無法與他人積極正面地相處互動,也得不到別人的評價,會怎麼樣呢?
或者,如果這樣的環境妨礙了我們對於滿足感、充實感和幸福感這類積極正面情緒的敏感度,又會怎麼樣呢?
儘管如此,以下這些想法仍時常束縛著我們:
►不想變得孤獨。
►害怕被他人無視。
►希望對方認同自己的價值。
►想要獲得他人的好評。
如果被這些想法所束縛,就算是再怎麼負面消極的方法,你也會嘗試用來與他人互動吧。即使彼此只能負面消極地相處,如果有個回應自己的人,至少能夠避免孤獨。
即使是負面消極的相處關係,如果雙方都有反應,就意味著對方會回應自己,所以能夠得到沒有被對方拋棄的安心感。此外,在互相爭執的時候,如果在某次的場合佔了上風,或許還會覺得似乎滿足了自己的他人認同需求。
▍憤怒,是因為不懂如何正向地與人互動
產生憤怒的情緒,除了因為對方自身的理由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另外,透過對他人動怒也能得到很多好處。除了避免孤獨、滿足他人認同需求之外,還有更多讓自己開脫的方向,例如:
►不必正視現實。
►不必面對自己。
►即使自己有錯,也不用承認。
►運氣好的話,可以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好處,而自己在潛意識之中,也知道對別人發怒是比較輕鬆的做法。
在憤怒這件事情上,尤其是當自己不知道積極正面的互動方式,和積極正面的溝通方式時,便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不知道如何以積極正面的方式與人互動,就只能使用憤怒的情緒,以負面消極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因此,憤怒絕對不是突然爆發出來,說這正是憤怒的元凶也不為過。
遵從自己的心,他人的評價算什麼?
對於愛慕虛榮的人而言,缺少的正是藉由自我認同來獲得滿足的自我信賴感。要是沒有裝飾自己的外在物質,他們就無法說出:「我喜歡自己。」由於他們深信,沒有來沒有來自他人的評價,自己就一無所有。因此,當他們失去來自他人的評價時,便可能會面臨孤獨和絕望感。
不過,那些在虛榮心作祟之下相互較量的人,也有不少人原本在物質上就很富足,或者擁有能從外界輕易獲得好評價的能力和資質。因此,這也讓他們更加汲汲營營於得到他人的認同。
那麼,想要讓這些人重新找回自我信賴感,該怎麼做才好呢?首先,當因為虛榮心作祟,而出現想要較量的心情時,要先察覺到自己的意念。舉例而言,有位愛慕虛榮的朋友,邀請你參加一趟豪華旅行。揣摩一下,當你聽到這個邀約的時候,抱著怎樣的心情呢?
「哇!聽起來很好玩,我一定要去!」如果你心中湧現這種積極正面的情緒,那麼可以說想去的心情很強烈。相反的,如果當你聽到對方邀約的瞬間,心情變得很消極,想著:「要去也是可以,但又會增加開銷。不過,一來不能拒絕,也不想被排擠,所以只好參加吧!」那麼你想去的意願便不是太高。
▍愛你所選,該放棄就放棄
想要提高自我信賴感,就要盡可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做出選擇。然後,對於能夠按照自己的內心採取行動這件事,你會發自內心給予自己正面評價,產生能夠為了自己而行動,感覺真好的想法。
只要你能夠依照內心做出選擇和行動,即使不依靠他人的評價,你也能夠認同自己的價值,進而滿足自我認同的欲望。而且這麼做也會逐漸地提高自我信賴感。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兩項重要關鍵:
►當你做決定或下判斷時,首先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
►務必按照自己的情緒做出選擇和行動。即使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也至少要盡可能依心而行。
在感到負擔的同時,卻還是為了虛榮心而處處與人比較,就是無視自己的內心。
由虛榮心這種負面情緒所引發的競爭心,可說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傳達出「你正被他人所束縛」。如果繼續無視這個訊息,只以他人的認同為目標,你就會繼續打腫臉充胖子。
以自己的情緒為基準,當你要做的事情與情緒相左,或者當你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只要能夠下定決心,體認到:讓自己心力交瘁的事就別做了吧、讓自己感到負擔的事就放棄吧,便一定可以逐漸從這種虛榮心之中解放出來。
▍從虛榮中解放,掌握真正的自信
將虛榮心當成衡量自我信賴感的尺規,為了自己而行動,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想想又覺得好像很困難。然而,只要能夠放下虛榮心,你就會發現那些你來我往、相互較勁的對話和關係,是如何毫無意義地傷害自己。而且,你或許還會因察覺到自己受到傷害,所以更想要虛張聲勢,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要記得,虛榮心會讓自己的警戒心和不信任感升高,也降低自我信賴感。
只要你能夠放棄偽裝自己,放棄虛榮心和那種生活方式,就能夠從各種恐懼之中解放出來,找回真正的自信。透過這種做法,一直以來你所期望的,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想要成為獲得好評的人,以及想要被別人認同的願望也能實現。
本來你就是擁有天賦,能夠充滿自信採取行動的人。只不過現在的你,是為了虛榮心而使用那個能力。因此,只要按照自己的內心採取行動,那些為了虛榮心所付出的努力,就可以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發揮出更優秀的能力。
情緒,是用來認識自我的訊息
情緒的產生都有原因,明明是那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們一直沒注意到呢?真是不可思議。
就如現在大家常說的壓抑情緒,和壓抑憤怒,世人普遍認為憤怒是應該管理、控制的情緒。
情緒是忽然失控或發狂的表現,所以該要巧妙地掩飾或轉移注意力。由於我們尚未脫離這種,應該妥善控制情緒的心態,每當聽到管理或是控制憤怒這種話時,內心便會感到很無力。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
其實,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一定都是基於某種理由,才會產生情緒。
如果發生對自己...
推薦序
前言
負面情緒,是受傷的心在傳達訊息給你
有些人無緣由地就是討厭負面情緒,也有些人被自己的情緒給左右,為了控制負面情緒而苦惱不已。習慣忍耐的人,即使產生負面情緒,也會試圖拚命地壓抑和忍受。更而甚之的是,那些一直處於負面情緒之中的人,可能早已對此感到遲鈍了。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缺乏感受正面情緒的內心。如果感受變得遲鈍,情緒也會同時失去了正面的部分。無論幸福、快樂還是滿足,都是屬於積極正向的感覺。失去正面情緒,不就等於生活在枯燥無味的世界裡嗎?
控制、壓抑並忍受情緒,如果持續這樣做,終究會喪失自我,這真的是很可惜的事。為什麼呢?因為對自己來說,負面情緒可以說是「寶貴的訊息」。就我的觀點,負面情緒是在不愛自己時所感受到的情緒。
換句話說,負面情緒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為了愛自己,在潛意識之下所發出的訊號。正因如此,不要去控制或是壓抑,而是要將負面情緒當成自己專屬的訊息,讓它成為貼近自己的盟友。
唯有如此,你才能夠愛自己,讓自己持續成長。
前言
負面情緒,是受傷的心在傳達訊息給你
有些人無緣由地就是討厭負面情緒,也有些人被自己的情緒給左右,為了控制負面情緒而苦惱不已。習慣忍耐的人,即使產生負面情緒,也會試圖拚命地壓抑和忍受。更而甚之的是,那些一直處於負面情緒之中的人,可能早已對此感到遲鈍了。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缺乏感受正面情緒的內心。如果感受變得遲鈍,情緒也會同時失去了正面的部分。無論幸福、快樂還是滿足,都是屬於積極正向的感覺。失去正面情緒,不就等於生活在枯燥無味的世界裡嗎?
控制、壓抑並忍受情緒,如果持續這樣做,終究會喪失自我,...
目錄
前言――負面情緒,是受傷的心在傳達訊息給你
第1章生氣情緒不壓抑,人際關係反而變更好
1.情緒,是用來認識自我的訊息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有其目的
2.憤怒不僅是不爽,還有更深層的理由
斥責他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孤單一人
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有什麼不同?
憤怒,是因為不懂如何正向地與人互動
3.在控制怒氣之前,記得先愛自己
壓抑的社會,使仇恨恣意蔓延
憤怒,是因為忽略了自己的心
以他人中心思考,使你越來越焦慮
4.對別人生氣,同時也是在氣自己
用自己的言行傷害自己
5.壓抑憤怒,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
過度努力卻沒成果,使你失去自信
受傷的心在傳訊息,你收到了嗎?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2章試著不再忍耐,以自己為優先
1.其實,每個人都在忍耐
你的焦慮煩躁,都是忍耐惹的禍
2.為了工作拚死拚活,值得嗎?
忍耐久了,想說的話就更說不出口
過勞也不敢請假,你也過度努力了嗎?
員工開心,公司才有好業績
3.你不該再忍耐了,為什麼?
持續忍耐,就看不見內心的真實感受
忍耐,代表你以他人中心思考
忍耐時問自己:「我到底想要怎麼做?」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3章愛比較沒關係,但要越比越有成果
1.越比較,越嫉妒,越不甘心
吵架不論輸贏,都會造成恐懼
另一半做出討厭的事,我應該阻止嗎?
2.是什麼讓我們從對立,變報復?
不認輸的心,使爭吵無法停止
3.忍耐不等於意志堅強
忍耐的另一種解釋,就是什麼都不做
情緒化,其實是好事
4.攻擊別人,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問題
不願承擔責任,才把別人當成代罪羔羊
5.察覺自身情緒,是改善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掌握全局,是問題的唯一解法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4章破除愛慕虛榮的假象,你會越來越優秀
1.外在的華麗,不代表內心的自信
自信沒人能給,更別自己摧毀
他人認同需求,是一種陷阱
2.愛慕外界的虛榮,忽略了真正的自己
鎂光燈不會永遠打在你身上
自我評價越低的人,越愛慕虛榮
3.不信任和恐懼,使人們相互較勁
虛假的優越感,只會帶來寂寞和空虛
4.遵從自己的心,他人的評價算什麼?
愛你所選,該放棄就放棄
從虛榮中解放,掌握真正的自信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5章正視不安,就能夠勇敢行動
1.你習慣負面思考,還是正面思考?
世上並不存在完全的失敗
潛意識正悄悄影響你的行為
2.把注意力轉回自己,勇敢面對不安
每一次的不安,都有原因
找出具體事實,正確思考
3.內心被不安綁架,如何脫離?
察覺自己當下的情緒,找出原因
以自己的情緒為基準,你就知道如何行動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6章用心感受當下,焦慮其實是提醒
1.沒獲得好評價,會讓你焦慮嗎?
過度比較,害你跨不出下一步
追求完美,所以你越來越焦慮
2.讓心引導你,而不是大腦
別讓迷惘伴隨你的一生
潛意識反映你的內心,卻不見得正確
3.專注於現在,而不是未來
感受生命中的微小好事,無須和人比較
每個真實感受,都會為人生增添色彩
4.焦慮是潛意識給你的訊息
放慢腳步,是達成目標的最短路徑
專注於當下感受,你就不會想太多
心理師的小提醒
第7章跟所有情緒做朋友,停止對自己施暴
1.數位思考和類比思考的不同
數位思考重利益,類比思考重感受
2.房間該不該整理,背後隱藏大問題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整理房間?
3.除了自己,我誰都不依賴
潛意識會無條件地服從感受
4.沒有情緒和五感,活著便失去意義
世上沒有了情緒,會如何?
世上沒有了五感,又會如何?
情緒是你的守護神
相信你的感覺,才能自我保護
5.確實活在當下,你什麼都辦得到
安排進度,不慌不忙地前進
動員所有情緒,讓自己用力活在當下
心理師的小提醒
前言――負面情緒,是受傷的心在傳達訊息給你
第1章生氣情緒不壓抑,人際關係反而變更好
1.情緒,是用來認識自我的訊息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
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有其目的
2.憤怒不僅是不爽,還有更深層的理由
斥責他人,是因為害怕自己孤單一人
他人認同需求和自我認同需求,有什麼不同?
憤怒,是因為不懂如何正向地與人互動
3.在控制怒氣之前,記得先愛自己
壓抑的社會,使仇恨恣意蔓延
憤怒,是因為忽略了自己的心
以他人中心思考,使你越來越焦慮
4.對別人生氣,同時也是在氣自己
用自己的言行傷害自己
5.壓抑憤...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