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學」權威經典著作
美國出版者協會「心理學專業與學術出版榮譽獎」
全新面貌再版上市
吵了架,你需要的是「道歉」,而不是冷戰
透過無數現實中的故事案例,學會道歉的至理
獲得踏出下一步、化解至深遺憾的力量吧
●道歉學兩字的代言人──亞倫.拉札爾博士
●研究「道歉」文化的集大成之書。數則現實中的「道歉」以身作則,告訴你如何才是「正確的道歉」──
你知道道歉有時必須受到傷害,又或者傷害別人嗎?所謂的道歉不是完美無缺的和解,而是有沒有勇氣面對與接受。亞倫.拉札爾博士綜合上千項研究資料以及多年來觀察各領域關於「道歉」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寫出一本關於「道歉學」最為平易近人的讀物。
家庭、職場與社會中有無數個「道歉」與「原諒」的例子,文學、藝術裡亦是。日本大文豪菊池寬寫過一篇原諒殺父之人的小說〈恩仇之外〉、世界經典名作《悲慘世界》同樣也是道歉與寬恕的最佳典範……「道歉」的歷史早已存在百年以上,而現在我們終於真正地重視它。
這不只是一門專業心理諮商,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學習的必修課。
什麼樣的人最需要道歉?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冒犯到別人的人
●時常反省自己、後悔不已的人
●知道自己犯錯而需要認錯的人
什麼樣的狀況最需要道歉?
●吵了架是否感到遺憾?
●想要和好卻又不知道怎麼做?
●明明不討厭對方,卻又不知道為何變成這種尷尬的局面?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代表還來得及──
理解並承認自己的過失不是難事,拋開自尊,以最真誠的言語敞開心胸。拆解每一道結痂的傷口,好好地治癒,撫平傷痕,才能不留下任何疤,使道歉轉化為真正的力量,而不只是一個隻字片語。
示範:那些道歉、認錯與幽默自嘲的例子──
前洋基隊球星Yogi Berra與老闆之間的糾葛/主教與被害者之間的誤會性侵案件/前世界拳王泰森對於舞台上傷人的「道歉」不佳示範/數任美國總統為國與國之間的虧欠公開道歉/另一名選手為用不當的歧視言詞稱呼老虎.伍茲一事道歉/為了解除球迷遺憾,提議紅襪隊是否要就「出售貝比魯斯」一事公開道歉?/《悲慘世界》中對尚萬強的寬恕…
作者簡介:
亞倫.拉扎爾(Aaron Lazare)
醫學博士。在麻薩諸塞州大學沃斯特分校擔任校長兼醫學院院長十餘年,同時也擔任該校的精神病學教授,也是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精神科的資深醫生。他是研究羞恥和屈辱的心理學權威,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網站《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發表過一篇關於道歉的文章,因此備受推崇;這篇文章使他登上了「歐普拉脫口秀」(Oprah)後更擴大其影響力。
譯者簡介:
林凱雄
三腳渡人。英文、法文翻譯,自由撰稿人。各方賜教、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
葉織茵
專職譯者。譯有《拿破崙並不矮:歷史寫錯了!》,合譯有《一個領導者的朝聖之路》、《辦公室怪咖型錄》、《道歉的力量》等書。聯絡信箱:esmeyeh@gmail.com,歡迎各方賜教。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溫暖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孫 越(前國策顧問、終身義工)
劉 軒(暢銷作家)
賴佩霞(法學博士、心理諮商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
名人推薦:各界溫暖推薦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孫 越(前國策顧問、終身義工)
劉 軒(暢銷作家)
賴佩霞(法學博士、心理諮商師)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與接受道歉,是種意義深遠的人類互動行為。被冒犯的一方透過接受道歉來化解屈辱與敵意,打消復仇的念頭,進而給予寬恕;而冒犯的一方可以藉由道歉,來減輕害怕遭到報復的恐懼,緩解令人難以忽視的罪惡感、羞恥感,以免它們成為緊箍心靈的桎梏。而道歉的理想結果,則是和解、修復破裂的關係。
如果問起一般人,大多數人都會告訴你一些憤恨如何摧毀了他們的重要關係,甚至使他們與家人、朋友斷絕關係的故事。從未曾探望住院的朋友、未能出席婚禮或喪禮,到信任關係遭到背叛、遭受公開羞辱等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冒犯他人,而導致憤恨。若事發當時能進行有效地道歉,或許可以預防敵意滋長;若是道歉遲來了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也還是有可能促成雙方和解。
來看看這個事發經過六十一年才展開道歉行動的故事。某天晚間,在社交聚會上,七十一歲的曼紐老先生走近我身邊,為了我曾幫助他透過道歉去恢復一段重要關係來向我道謝。他人很親切,不久後又寫了封信給我,簡要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與道歉的過程。
「去年,我參加了你的道歉講座,你巧妙解說了什麼是真正的道歉,而其中的概念如此簡單,卻又重要,使我相當著迷。因此,我暗自記在心上,並與其他人分享,而隨後又想到,這個想法在我的私人問題上可以派上用場。於是,我給一個朋友寫了接下來的這封信。我們倆從大約四歲至十七歲那時候一塊兒長大;如今他七十歲,我七十一歲,我們都結婚超過四十年了,各自有了孩子、孫子。」曼紐寫好這封信,過了四個月才交到朋友手上,「我一直在等待時機,直到能將這封信親手捎給他,親眼看著他讀信,然後,親口跟他談談。」
「艾迪,親愛的朋友,」信的開頭這麼寫道:
因為六十年前那件事,才有了這封道歉信。儘管直到最近才決定寫下這封信,然而,那件事自發生以來,就時常縈繞我的心頭。
我彷彿仍然可以看見你站在屋後門廊,獨自面對一群男孩,而他們成半圓圈圍住你,對你叫囂。我記不清楚他們那些話了,不過隱約記得大概是在嘲笑你娘娘腔,只因為你投起球來像個女孩。我也在那個半圓圈裡,但我想不起來當時自己有沒有說話,我就愣在那兒,一心想離開。終於,我走上前靠近你,而你說了些你就知道我會站在你這邊之類的話。
但我卻沒有站在你這邊。我的聲帶好像癱瘓了似的,內心苦苦掙扎,陷入兩難,不知道該效忠哪一邊。結果,我退後離開了你,重新加入那群孩子,同時感到五臟六腑絞成一團,我也彷彿永遠留在那條街上了。
事件過後的那段日子裡,還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一點都想不起來。儘管我也明白,時間流逝已使得我們的友情回溫,那日的景象在往後的歲月裡,卻仍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
一九七○年代,你打電話給我,問我記不記得我們一起待在多徹斯特的那些日子。聽到你的聲音,真的讓我很高興。後來,闊別約莫三十年與你再次相見,更令我滿心歡喜。然而,在我靈魂深處某個遙遠的角落,男孩們嘲弄辱罵的那幕影像,如同過去那些時候,「喀嗒」一聲重播,再度湧現腦海,只是這次更加鮮明,歷歷在目。我彷彿又看見,當你遭受我如此殘酷的對待時,對我感到多麼失望。
所以,現在我要為了當時在野木街上的行為道歉,我想親口向你說出這些話,卻是難以開口,光在鍵盤上敲擊出這些字句對我就已經夠困難的了。
信末寫道:掛念你的朋友,曼紐。
「艾迪讀這封信的時候,」曼紐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我看見他先是一臉驚訝,接著慢慢漾起微笑。然後,我們擁抱,他還說了『我愛你。』他說自己因為天生臂力比較弱,投起球來總是像那樣子,也提醒我正因如此,我們打橄欖球時,他才從來沒有當過四分衛。」曼紐最後告訴我:「這封道歉信帶給我的一個收穫,便是幫我從傷害艾迪的那幕揮之不去的回憶中解脫。」
過了大約兩年,曼紐再度寫信告訴我,艾迪收下道歉信後經過十八個月,就在一次他前往探望的期間離開人世,並跟我分享了他的感觸:「能趕在艾迪過世前,將道歉信交到他手上,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那件事沉甸甸壓在我的心頭上有好長時間了,而我總算能親眼見到艾迪的反應,藉這機會了解他怎麼看待我,還有我們共有的那分親密友誼。要是沒能在艾迪去世前送達這封信,我這輩子就無法採取這個令人心滿意足的決定,大概也別想擺脫這個……心理負擔。」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道歉,當然並非都像這個故事般扣人心弦。大多數的道歉往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表達出來,還要面對隨之而來的衝突場面,也不易激起彼此的情感共鳴。不過,這個故事具備的許多特質,也是本書利用其他道歉事例所要說明的特質,與日常的生活經驗也能互相印證。這些特質包括:其中一方或雙方無盡的情感煎熬、起初不情願道歉、道歉行動的單純性、冒犯者解除罪惡感、被冒犯者自發寬恕、雙方恢復關係等等。
國內或國際的公開道歉,與人際關係的私人道歉同等重要。我們都在報紙上讀過參議員川特.羅特一連串的道歉聲明,因為輿論認為他的發言鼓吹種族隔離,而他做為參議院領導人的政治前途也岌岌可危。我們還讀過延燒許久的議論,爭辯美國是否該為了撞毀中國的戰鬥機,向中國道歉,以及如何道歉,而我國的偵察機與飛行人員更因此陷入危機。我們對於中國因為隱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爆發,而「向所有人」道歉感到意外,當時咸認SARS最初是從中國傳播開來的傳染病。我們讀過至今仍未平息的爭論,關於比爾.柯林頓與喬治.布希是否該為了奴隸制度而道歉。我們讀過羅馬天主教神父回應性侵害受害者要求道歉的新聞,持續追蹤超過一年。我們甚至在《紐約時報》頭版讀過美國最高法院對於同志性行為的判決,而這同樣也可以視為道歉:「今天,最高法院頒布一項聲明,引起轟動,重新規範了州法對於同性戀自由的限制,宣告德州男色法案(俗稱雞姦法)在最廣泛意義上無效,並為了一九八六年《主要意見書》做出的相反判決:『同性戀者不配享有人性尊嚴』,而鄭重道歉。」二○○四年總統大選期間,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擔任過柯林頓、布希政府前首席反恐顧問的理查.克拉克,為了自己未能盡職預防九一一事件發生,而引咎道歉。我們每個星期總有幾次會在全國性報紙上,讀到公開道歉聲明而嘗試了解這類正式道歉及其重要性,顯然也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道歉的潮流正在興起?
一九九二年,我剛開始鑽研道歉的過程時,只有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告罪書》,對這個領域提出了全面討論。這本書頗具影響力,也經常受到引用,作者尼可拉斯.塔沃齊思因為自身經驗引起動機,而開始研究道歉,令我相當感興趣。本章稍後將說明我自己研究道歉的動機,同樣也是受到個人經驗所影響。
塔沃齊思認為自己著述當時,道歉行為在我們的文化裡並沒有增長的趨勢,他寫道:「很難十足把握地說,比起從前,如今我們是否傾向不願道歉,或是難以警覺顯然應當道歉的時機。」然而,他還是同意道歉行為有可能變得愈發重要。「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文化中,隨著社會控制的非人格化系統與法律體制擴張,道歉做為出於自願的人道手段,用來協調個體與集體差異,比起從前可能愈發凸顯出重要性。」塔沃齊思的書出版不過兩年,《時代雜誌》便登出一篇文章,標題為〈現在該誰道歉?上個月人人都為昔日慘事道歉〉顯然,當時我們的文化正經歷某種轉變,而我也開始注意到傳播媒體上,頻繁出現的道歉行為。
我很好奇自己認為道歉行為增長的直觀印象能否透過數據來量化,因此我選定《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這兩份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報紙,分別比較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與一九九八至二○○二年,於五年期間使用了「道歉」或「致歉」一詞的文章數(採用律商聯訊〔LEXIS ──NEXIS 〕資料庫分析)。合計兩份報紙,於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間,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三篇文章;相較之下,於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間,則有兩千零三篇文章。我還分析了一九九○至二○○二年總共十三年的這段時間,發現致歉文章出現的頻率於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間達到高峰(合計兩份報紙,平均每年有四百五十六篇),此後便略為下降,來到平穩的高原期(合計兩份報紙,於二○○二年有三百九十二篇)。
其他人也發現了這波「道歉現象」,活躍於國內與國際舞臺上的報紙專欄作家,紛紛撰述來討論公開道歉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同時,許多文章、漫畫、諮詢專欄、廣播與電視節目等,都不約而同談及私下道歉的主題。有關道歉的話題甚至被當作插科打諢的笑料,深夜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衛.萊特曼與傑.雷諾就曾拿名流的道歉開玩笑;而廣受歡迎的情境喜劇《歡樂單身派對》也曾花了整整一集,爭辯誰沒得到應得的道歉,以及怎樣才算是冒犯。此外,《家庭天地》與類似刊物的許多文章,以及《道歉的力量:改善你與他人關係的治癒性步驟》、《一分鐘道歉:化危機為轉機,把扣分變加分!》等書籍,都證實了有關道歉「指南」的書籍文章市場蓬勃;連法律界、醫學界的專業人士,也開始推出有關道歉的著作。一九九○年代早期出現了一些專門解說道歉在民法、刑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分析道歉在審前調解與審判期間如何發揮作用的文章;而認為醫師應當為了醫療疏失道歉,過去原本是諱言禁忌的想法,甚至也已成了醫學、法律文獻都會討論到的主題。
還有另一個現象,也顯示出道歉不分國界的重要性。中國現在已有好幾家道歉公司,國家廣播電臺也有「叩應」致歉節目;天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創設了致歉禮品傳遞公司,花二十元,就能請一名員工寫信、送禮、提出解釋來代為道歉。這些中年員工受過教育,多半是律師、老師、社工,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不分男女個個能言善道。客戶則往往是受到家庭或工作糾紛困擾的人,或是受到伴侶疏遠對待的人。中國付費透過代理人道歉的辦法,不僅說明了道歉在其他文化的重要性,也顯示出傳達道歉的方式會依文化而有所不同。我則認為這種產業在美國不太可能興起。在美國文化裡,被冒犯的一方通常期望冒犯的一方能親自賠罪,或至少由第三方重要關係人士出面道歉。
道歉行為增長可能會形成一股積極的風尚,因為我們都受過這樣的教育,要是得罪了別人就應該道歉,當別人向我們道歉了也應該原諒對方。然而,很多道歉都被形容成「空虛」、「淺薄」、「空洞」、「廉價」、「缺乏誠意」,或是「嘴上說說而已」,我確信這些假面道歉弊大於利,不但起不了作用,往往反而使他們原來想要補救的冒犯事件更惡化。
失敗的道歉案例比比皆是。當人家對你說「我為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向你道歉」時,他/她並沒有做到充分道歉,因為對方沒有承認冒犯行為,甚至可能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行為稱得上是冒犯。另一個常見的例子則是這句話,「如果你覺得受傷,那我很抱歉」,這句話不但附帶條件才承認過錯(如:「只有當你覺得受傷,我才會感到抱歉」),甚至還暗示了是因為你敏感易怒才造成問題。前總統理查.尼克森在辭職演說上,表示他對於「任何可能已經造成的傷害」深感遺憾;參議員羅伯特.帕克伍德則為了性騷擾女性事件「所謂的冒犯行為」而道歉。對於公眾確信的事實,兩人都沒有明白承認,也因此侮辱了他們各自聽眾的智商。同樣地,參議員川特.羅特為了自己暗示支持參議員史壯.塞蒙過去的種族政策而道歉時,表示「那是很糟糕的措詞方式」,然後又接連發表了四個道歉聲明,一個比一個感情熱烈,使聽眾不禁懷疑他在一開始的道歉是否自己真的認為做錯了。波士頓樞機主教伯納.羅為了自己在神職人員性侵醜聞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再改變道歉內容,則是另一個例子,使得大眾有理由推測,每次都是因為預期到了另一項惡行可能被公諸於世,才展開新的道歉。
不及格的道歉如此普遍,電視上悔過謝罪的垃圾節目又這麼多,也難怪許多清楚美國國情的人變得憤世嫉俗,認為道歉不過是為了操縱他人所費盡的心機,或是冒犯者為了擺脫自身罪惡感的淺薄嘗試。而我對於這個現象,卻抱持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假面道歉是具有說服力的反證,反而可以凸顯出「真心」道歉的力量。事實上,我認為假面道歉正是寄生在那股力量上,冒犯者藉由假面道歉,企圖享受道歉帶來的好處,實際上卻不願意付出努力爭取,不願意實踐真誠道歉的必要步驟;也就是說,這些人不願意充分認錯、真誠悔過,或提出合理的賠償,包含承諾未來改過自新。而前述三項行為正是有效道歉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並需要誠實、寬大、謙卑、承諾、勇氣、犧牲的品格,才有能力承擔。換句話說,有效道歉的回報只能透過努力爭取,沒辦法靠偷的。
第一章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與接受道歉,是種意義深遠的人類互動行為。被冒犯的一方透過接受道歉來化解屈辱與敵意,打消復仇的念頭,進而給予寬恕;而冒犯的一方可以藉由道歉,來減輕害怕遭到報復的恐懼,緩解令人難以忽視的罪惡感、羞恥感,以免它們成為緊箍心靈的桎梏。而道歉的理想結果,則是和解、修復破裂的關係。
如果問起一般人,大多數人都會告訴你一些憤恨如何摧毀了他們的重要關係,甚至使他們與家人、朋友斷絕關係的故事。從未曾探望住院的朋友、未能出席婚禮或喪禮,到信任關係遭到背叛、遭受公開羞辱等等,這些情況...
推薦序
道歉才可以使人變好!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道歉學」乃是近代最新興的學科之一。它的最先討論,似乎開始於一九九一年希臘裔學者尼可拉斯.塔沃齊思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所出的《我錯了:道歉社會學及和解》,在該書之後,例如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格利士渥又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原諒的哲學探討》,新罕普什大學哲學教授史密斯也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我錯了:道歉的意義》等著作。由哲學界及政治社會學界著重道歉的學理討論,的確顯示出了道歉學已成了一門新的顯學。
儘管有關「道歉學」的著作已經極多,但台灣卻始終未曾引進。但到了現在,終於有了麻州大學沃斯特分校校長兼醫學院院長,也是著名精神病學家亞倫.拉扎爾所寫的《道歉的力量》這本相當扼要的道歉學著作。目前台灣正值轉型的時刻,有關「轉型正義」的問題乃是大家都關切的課題。因此道歉學的引進,對台灣的思考應當極有助益,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有關「道歉」問題,塔沃齊思教授在他的著作裡曾做了字源行為考。他指出「道歉」(apology)這個字的起源是希臘文「辯護」(apologia)轉化而來。「道歉」這個字的本義是「辯護」,到了十六世紀才出現「道歉」的新義。這顯示出人們在最初階段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論作了什麼事都自認有理,若他的行為受到質疑,他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搬出自己的理由替自己辯護。但十六世紀後,西方社會開始城鎮發達,人的自以為是冒犯及侵害到別人的可能性增多,於是替自己辯護就多了向別人「道歉」的成分,於是這個字的意義遂逐漸向「道歉」方向傾斜。因此這個字的字義變化,本身就是部語言行為史,它意謂著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複雜化,人們在互動時已不能再自以為是,當個人的行為侵害及冒犯到別人,就必須向別人表示歉意。但雖然人們已察覺到表達「歉意」的必要,但在對「道歉」行為做了歷史的研究後,學者們卻發現,「道歉」這種行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裡,卻有過許多分支和變形。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裡,「道歉」都只是被當成一種社會禮儀在使用著。人們在冒犯了別人時,會用「我很抱歉」這句話來表示他的不安,只要做了這樣的歉意表示,對方的感受就會比較好一點。因此,「我很抱歉」絕大多數都是被當作「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在使用著。
因為「道歉」多數被當成顯示教養的媒介,所以遂出現了「小事會道歉」、「大事則很少道歉」的虛偽性。當人們犯了大錯遂出現許多「真辯護、假道歉」的拖延策略,這種缺乏了誠意的道歉。有些所謂的道歉語言看起來彷彿有道歉,但卻是在暗示對方的刁難;有些道歉的語言被加上許多條件式;有些道歉則語法曖昧模糊。近代有人研究過的小布希的語法,他說「我很抱歉」最多,但批評家認為他的真義不過是「我已經道歉了,你們就給我閉嘴!」。他的說抱歉,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封口策略」。對於所謂的假道歉,已是道歉學裡語言分析的一環。
道歉學家由於已警覺到真道歉的稀少,所以對於道歉這種行為的要件也做了探討。如果要道歉,就必須誠實誠懇,必須直接承認自己的犯錯以及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因此真的道歉不能有太多冗言贅語,不能有任何理由,必須放棄任何抵抗,以尋求對方的原諒。這是個療傷止痛的過程,而後加害者與被害者才可以和解,共同攜手走向未來。這是一種自己和別人的集體療癒。
但儘管大家說道歉和解,但真正快速的道歉卻極少見。一個有權的個人或群體,如果犯了大錯,他或他們擔心如果立即道歉,可能會危及他們的正當性,而且可能對方會反彈追殺究責,使他們失去很多,尤其是集體向集體道歉,由於牽涉到很多人,容易七嘴八舌,道歉更難,而且必須道歉的一方,都已習慣高高在上,要他們向低下的一方道歉,他們心裡就極為排斥。所以根據道歉學的研究,許多道歉都是在多年之後,當必須道歉的人已死去,後人才做出代替式的道歉,道歉已沒有任何道德風險。就以二戰期間美國將日本僑民送進集中營,許多日僑的生意被毀,人也在集中營健康不良而死亡,美國一直要到了四十年後才由雷根總統道歉並每人賠償二萬美元。因此道歉多半發生在事過境遷的多年之後。道歉總是遲到。
因此想要人或群體為了做錯的事而去向對方道歉真是難矣哉。美國尼克森總統犯了那麼大的水門案,但他縱使被趕下台,他從未道過歉,只是說過不清不楚的「我很遺憾」,是遺憾自己的所為?或是遺憾美國國會對他的追殺?「我很遺憾」和「我在此道歉認錯」乃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小布希總統為了製造入侵伊拉克的理由,他和軍方情治機構硬是炮製假證據,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致命性武器,必須予以殲滅。就藉著這樣的說謊,欺騙美國人民,誤導民意,美國遂出兵入侵伊拉克,但這種謊言後來被拆破,美國滅了伊拉克也找不到任何大殺傷力的武器,但後來小布希只是說「美國犯了錯誤,但從不後悔出兵消滅了伊拉克」,他對欺騙美國人民及侵略伊拉克沒有任何道歉。
因此道歉真的很困難,特別是政治上的大錯誤要道歉最難。政治上的大錯,如果道歉,它的道德風險很難掌握,就以澳大利亞為例。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的罪犯殖民地,英國官員及罪犯到了澳大利亞後,恣意的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和生命財產。到了一九八○年代,澳大利亞的工黨政府人道主義意識突然高漲,宣布以前的歷史罪惡,並表示道歉。但這個道歉卻有太大的後遺症,因為這個道歉等於承認了原住民才有澳大利亞的宗主權,因此它就鼓勵出了原住民團體的要求索討土地,後患無窮,最後是迫使澳大利亞政府只得收回道歉。對於以前帝國主義的殖民罪惡,道歉的風險太大,所以美國人對奴役印地安人及黑人,都是注定不可能道歉的。
不過,道歉雖然很難,但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道德自覺畢竟與時俱進,對道歉的認知開始增加,許多國家的司法判決,對侵犯他人或侵權性犯罪,都會要求犯罪者向被害者道歉認錯做出賠償。而且近代人權意識提高,許多人對於公共事務的判斷標準提高,對於犯錯也要求認錯道歉,特別是二○○○年前後,千禧年的到來,也使得人們對於道德標準產生了覺悟,尤其是昔日在南非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的白人國民黨,在人民反抗及世人指責的聲浪下,終於覺悟到過去的錯誤,因而向人民道歉,決定還權於民,而南非的黑人政府也透過對話,與白人展開協商,展開和解,並對以前造成的傷害究責與原諒。南非的認錯與和解,終於使得南非這個國家能夠藉著和解順利的轉型成功,替人類的大型錯誤做出了認錯和解與原諒的成功榜樣。由於上述的這些發展,遂使得二十一世紀初,道歉學的興起受到了鼓舞,因此近年來道歉學的興起,並成為一種顯學,它所代表的實在是人權標準提高的新時代的到來。
因此,現在是個歷史轉型的新時代,世人們已逐漸了解到,世界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無論個人或群體必須平等相處,不能再有任意的宰制及壓迫,在這個新標準下,以前做過錯事的,就應主動的道歉,藉著主動的轉型,使自己脫胎換骨,變成新人,希望獲得別人的原諒,進而大家攜手,共同走向更好的未來。道歉為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這也是道歉學的真義。因此道歉學是一種道德哲學,也是一種人性論和歷史哲學。
而亞倫.拉扎爾這本著作,乃是一本道歉學的提綱挈領著作。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並從歷史與政治的各種著作裡蒐集到各種道歉的事例,並將這些故事做出系統性的解釋,由於作者寫的言簡意賅,所以整部著作充滿了道德張力,很能啟發讀者的道德情懷。近代西方神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受苦及記憶和遺忘的深層問題,只有加害者自己永遠記得並適時道歉,受害者才會選擇遺忘,人類的發展,才可能化悲劇為喜劇。在人類悲劇太多的這個時代,只有道歉才是豐富人類的唯一方法。因此讓我們都學會道歉和原諒吧!
道歉才可以使人變好!
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道歉學」乃是近代最新興的學科之一。它的最先討論,似乎開始於一九九一年希臘裔學者尼可拉斯.塔沃齊思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所出的《我錯了:道歉社會學及和解》,在該書之後,例如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格利士渥又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原諒的哲學探討》,新罕普什大學哲學教授史密斯也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了《我錯了:道歉的意義》等著作。由哲學界及政治社會學界著重道歉的學理討論,的確顯示出了道歉學已成了一門新的顯學。
儘管有關「道歉學」的著作已經極多,但台灣卻始終未曾引進。...
目錄
第一章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的潮流正在興起?
為什麼道歉日益重要?
個人觀點
道歉的故事──我沒有站在你這邊/中國總理朱鎔基的道歉/妳真的沒拿布朗尼嗎?
第二章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意義
道歉與性別差異
道歉與文化
道歉的過程
用簡練的口語與肢體語言道歉
私下與公開道歉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故事──杜魯門永癒家國舊創/若望.保祿二世在耶路撒冷哭牆縫隙塞入一張紙
第三章 道歉的療癒力量
恢復自尊與尊嚴
確保雙方遵循相同價值
確認冒犯行為錯不在自己
確信在關係中是安全的
看見冒犯的一方受到懲罰
冒犯的一方為了傷害提出賠償
與冒犯的一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某些道歉能滿足多重需求
個人評論
道歉的故事──被誣告是恐怖分子而蹲苦牢的穆斯林/說出強暴犯比較正常的日議員/我真想搧她一巴掌/我們終於被聽見了/雷娃.薛佛的故事/報復與寬恕之間/那夜,一個人類生命消逝/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為被納粹屠殺的父母而控告法國國鐵的老先生/孩提被神父性侵而要求與神父對話的男人
第四章 認錯
有效的公開道歉
個人反思
不得體的認錯
含混不清或只認部分的錯:「不管我做了什麼,我道歉就是了。」
使用被動的表達方式:「錯誤可能已被鑄成」
認錯時有附加條件:「如果錯誤真的已經造成……」
質疑受害者是否真的遭到傷害:「要是有任何人受傷……」
盡可能輕描淡寫:「實在沒有什麼事(或芝麻小事)好道歉的……」
語帶同情地表示:「我很抱歉」或「很遺憾……」
向錯誤的對象道歉
牛頭不對馬嘴的道歉
個人評論
道歉的故事──林肯為美國的蓄奴制道歉/為納粹暴行道歉的西德總統/美國印第安人事務局為歷史犯行認錯/阿諾.史瓦辛格與珍娜.傑克森不得體的認錯/向老虎.伍茲道歉/紐約警察用棍子戳進海地移民的直腸裡/道歉道得牛頭不對馬嘴
第五章 自責、解釋與賠償
自責與相關態度
提出與接受解釋
賠償
個人感想
道歉的故事──如果生命像臺電腦,也有取消按鍵……/他從來沒有說過他覺得抱歉/言詞貶低同性戀者的共和黨員/久等醫師不到的乳癌患者/被道奇隊驅逐出場的女同志情侶
第六章 人們為什麼要道歉?
「做出這種事來,我感覺好內疚、好羞愧」
「請別瓦解我的社會支持」
在以和為貴的世界裡,兩種道歉都占有一席之地
道歉的故事──被當眾羞辱的系主任/被漠視的猶太男士/是我輸了這場戰役/批評柯林頓很無趣的主持人/誰犯了錯、誰又該向誰道歉,祖母說了算/被趕出白人墓園的早夭女嬰/說九一一是上帝懲罰的牧師/拳王泰森為咬下對手耳朵道歉/為了祖先吃了人而道歉
第七章 人們為什麼不願道歉?
人們不願道歉的其他理由
第八章 道歉的時機
「我想事先道歉」
「這不是在針對你」
「為個人之間的嚴重過失道歉,需要時間」
無法在場接受道歉的時候
沒把握道歉的最佳時機是很可惜,但不是無可挽回
道歉的故事:
在最悲傷時的一場惡作劇
第九章 遲來的道歉
試圖解脫難受的罪惡感或羞愧感
發覺自己上了年紀,甚至面臨死亡
企圖操縱形勢來謀取自身利益
受道德典範啟發而學到新的理解角度或實踐方式
蒙冤受害者仍然索討不得的道歉
個人感想
道歉的故事──越戰傷痕:遲到二十四年的道歉/因罪惡感而道歉/勇敢說出真相的道歉/紐約洋基隊總裁的千禧年道歉/生命轉趨成熟:拳王阿里的道歉/尼克森的反猶密談/為抄襲向讀者道歉的小說家/種族隔離主義者的道歉/對不起,總統先生/教宗的道歉/美國總統為不人道試驗道歉/梵蒂岡為反猶暴行道歉
第十章 道歉是種協商
個人對個人的協商
國與國的協商
公眾人物道歉時如何和擁護者協商
了解「道歉即協商」的價值何在?
道歉的故事──為冒犯下屬道歉/罹難者家屬等不到肇事者親自道歉/中美軍機擦撞事件/英美歷史上第一次外交危機/巴頓將軍對小兵的道歉
第十一章 道歉與原諒
道歉、悔罪、原諒
道歉(悔罪)與原諒間的關係
結語:道歉的複雜性與單純性
道歉的故事──殺害猶太人的德國右翼分子的悔罪/悲慘世界裡的寬恕/心靈勇者:二戰英國戰俘與日本情報官的心靈救贖/我佔用了別人的時間
第十二章 後記:道歉的未來展望
一九九○年代以前,幾次著名的道歉
道歉和宗教/道歉和法律的關係
作者觀察:當今社會對道歉的關注
對道歉未來展望的推測
結語
附錄
團體討論指引
註釋
致謝
中英對照表
第一章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的潮流正在興起?
為什麼道歉日益重要?
個人觀點
道歉的故事──我沒有站在你這邊/中國總理朱鎔基的道歉/妳真的沒拿布朗尼嗎?
第二章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意義
道歉與性別差異
道歉與文化
道歉的過程
用簡練的口語與肢體語言道歉
私下與公開道歉
道歉的矛盾之處
道歉的故事──杜魯門永癒家國舊創/若望.保祿二世在耶路撒冷哭牆縫隙塞入一張紙
第三章 道歉的療癒力量
恢復自尊與尊嚴
確保雙方遵循相同價值
確認冒犯行為錯不在自己
確信在關係中是安全的
看見冒犯的一方受到懲罰
冒犯的一方為了傷害提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