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出發對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進行學術性探索,尤其是試圖透過對諸多具體的事實和現象進行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認識潛在於生活文化之中的意識、觀念、價值等深層的意蘊,發現日常生活的時空秩序“文法”邏輯以及知識的結構,進而揭示世俗人生中的“意義”得以形成與建構的機制。作者基於自身較為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和實地調查資料展開專題性的論述,在動態地把握民眾生活方式之變遷趨勢的基礎上,對於生活文化和傳統民俗在現當代社會中“再生產”的文化實踐及其相關策略有著獨到的理解和闡釋。
作者簡介:
周星,陝西省丹鳳縣人,民族學博士。現任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CCS)博士課程指導教授。學術兼職有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共同研究員等。主要著述有《史前史與考古學》(1992)、《民族學新論》(1992)、《民族政治學》(1993)、《境界與象徵:橋和民俗》(1998)等。199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獎,1998年獲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獎勵,2003年獲中國民俗學會榮譽獎章。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周星
優惠價: 5 折, NT$ 144 NT$ 288
本商品已下架
本書主要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出發對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進行學術性探索,尤其是試圖透過對諸多具體的事實和現象進行細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認識潛在於生活文化之中的意識、觀念、價值等深層的意蘊,發現日常生活的時空秩序“文法”邏輯以及知識的結構,進而揭示世俗人生中的“意義”得以形成與建構的機制。作者基於自身較為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和實地調查資料展開專題性的論述,在動態地把握民眾生活方式之變遷趨勢的基礎上,對於生活文化和傳統民俗在現當代社會中“再生產”的文化實踐及其相關策略有著獨到的理解和闡釋。
作者簡介:
周星,陝西省丹鳳縣人,民族學博士。現任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ICCS)博士課程指導教授。學術兼職有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共同研究員等。主要著述有《史前史與考古學》(1992)、《民族學新論》(1992)、《民族政治學》(1993)、《境界與象徵:橋和民俗》(1998)等。1995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獎,1998年獲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獎勵,2003年獲中國民俗學會榮譽獎章。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