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哲學為經,以東方哲學為緯
輔以宗教、藝術、教育與文化視野,拓展生命格局
「哲學」做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
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稱為「愛智」。
哲學的愛好智慧,不僅僅是理性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煉,慢慢擺脫本能的衝動和欲望的困擾。
學習哲學,正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價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
帶領我們步入快樂的生活。
上冊深入探討哲學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
蘇格拉底、西方倫理學、存在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
透過合宜的詮釋,品味及享用中西哲學精華,
進而在回答自己「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時,
感到充實、圓滿而喜悅。
延伸閱讀:
人生,一個哲學習題
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
國學與人生
傅佩榮.經典講座──孔子、孟子、老子、莊子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晚年曾說:「我願用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共處一個下午。」我們一定很好奇,身為成功企業家的賈伯斯為什麼會如此崇拜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哲學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學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它會告訴我們現在在哪裡,方向目標何在,以及為何要達到那個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笑稱,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片漆黑的房子中尋找黑貓的人,他們的話令人難以捉摸又難以信服;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成複雜,把原本懂的事情說得讓人迷惑不解。然而,果真如此嗎?
我們到圖書館查看資料,都有圖書編號。編號「0」代表總類,包括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編號「1」則是哲學類。在我四十多年的哲學教學生涯中,聽到許多同學抱怨,說接到臺灣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全家人歡欣鼓舞,放榜後一看是哲學系,全家哭成一團。哲學系學生不僅就業困難,而且能否讀懂專業書籍都是問題,怎麼會排第一位呢?
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哲學是「一」,代表它既是「開始」的學問(一切學問之基礎),也是「最後」的學問(一切學問之統合)。所有專業的最高學位都是「博士學位」,英文為Ph. D.(Doctor of Philosophy),即「哲學博士」,表示任何一門專業學問所能抵達的最高境界都屬於哲學層次。
哲學是「開始」的學問。任何專業學科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定義開始,逐步構建學問的大廈,而定義就是哲學的思考方法,屬於哲學的範疇。
哲學也是「最後」的學問。西方人稱哲學為「學問中的學問」 (Scientia Scientiae),一般專業學科的特點是分而不合,哲學則具有統合性,能統合一切知識。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否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才是關鍵。哲學恰好可以起到提綱挈領、指引人生的明顯效果,是一切學問之母。
哲學與人生有何關係?
我的老師方東美經常引用羅馬文豪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 B.C.)的話:「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說明哲學能幫助我們判斷價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的方向。
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說:「沒有比哲學更輕鬆愉快的科目了。」這表明哲學可以帶領我們步入快樂的生活,前提是按照理性思考的規則,認真思考,步步深入,慢慢將會明白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古希臘神話中就有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智慧」一詞神奇而美妙,令人心生嚮往。愛好智慧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靈,一起迎接真理的曙光。
愛好而非擁有智慧
西方將哲學界定為愛好智慧,為什麼不能說擁有智慧呢?因為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
何謂「屬靈」?人可以分為身(Body)、心(Mind)、靈(Soul, Spirit)三個層次。一個人的年齡、外貌屬於身的層面,可以被人直接看到而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想法、情感偏好和價值選擇屬於心的層面,可以通過交談而了解;一個人的靈的層面,即精神的層面,卻不易為他人所知。有些人明知會失敗,卻義無反顧;有些學生考試屢屢受挫,卻堅持用功;有些老年人身心狀態不好,卻精神矍鑠,展現出卓越的人生態度:支持這些人的動力正是來源於靈(精神)的層面。
古希臘人認為智慧是屬靈的,是神明的特權。因此,人不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而不斷追求智慧。所以我們應保持心靈開放,對一切有益於自己心靈的事物保持歡迎的態度。
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他每天上街與人聊天,當聽到有人談及高尚、勇敢、美麗、善良、虔誠等評價字眼時,都會上前請教這些詞的真正含義。但幾番對話下來,卻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這說明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以為自己了解而事實並非如此。因此,蘇格拉底啟發我們,愛好智慧應努力追尋事物背後的真相,掌握真正可靠的知識。
小孩是天生的哲學家,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幼稚園聽到老師講什麼是民主,回家就問爸爸:「爸爸,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你們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爸爸嚇了一跳,回答說:「因為爸爸愛你。」小孩不滿意,依然追問同樣的問題。媽媽回來後,回答說:「因為爸爸媽媽都愛你。」孩子仍不滿意,最後爸爸只得說:「爺爺奶奶也沒經過我的同意,就生下了我。」
我建議這位朋友如此回答:「孩子,你問得很好,不過你先想想,我們生下你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是針對現在的結果而追問過去的原因,而「為了什麼」則是尋找將來的目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小孩陷於困惑而不再追問。
不光是孩子,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同樣的問題: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即人生有什麼意義?在我教書四十餘年的生涯中,不斷有學生問我:人生有什麼意義?面對繁重的課業、升學考試,人生似乎毫無樂趣,不知意義何在。
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可以不斷地問『人生有什麼意義?』」這樣回答並非逃避問題,因為我們年輕時有很多問題,長大後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答案。但是,人生要永遠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問自己意義何在。
所謂「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我們每天這樣生活,上學、上班、與人互動,請問:這樣的行為可以被理解嗎?如果能講個道理出來便有了意義。
哲學就是講道理。對於隱隱約約覺得對的事情,將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表達出來,使之變得明明白白——化隱為顯,這就是哲學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
中國有哲學嗎?
從本章開始,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起源和發展。不少學者編寫《中國哲學史》,常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約571-471 B.C.)和儒家創始人孔子(551-479 B.C.)做為中國哲學的起源。然而,老子和孔子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東周春秋末期 ,在此之前中國有資料可查的歷史尚有兩、三千年之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否也有一套特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此首先要界定「哲學」一詞的含義。「哲學」(Philosophy)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時代,源於希臘文,由Philia和Sophia兩字合成,意為「愛好智慧」。將哲學定義為「愛好智慧」,體現出人的生命要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對古希臘人來說,智慧是屬靈的,人不可能完全擁有智慧,只能愛好智慧,不斷追求真理。
我們可以給哲學下個新的定義,即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進而歸納總結出人生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定義更符合「哲學」一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雖說人有理性可以思考,但對於遠古時代的先民來說,當時的科學不夠昌明,為了使人生得到安頓,人們不約而同地訴諸信仰,描繪人生有何意義;並對人生做出各種規定,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據此區分好人、壞人。這些區分和判斷的背後,一定隱含著某些原則做為評價的標準。哲學的作用就是「化隱為顯」,把隱藏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表達出來。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其中也蘊含了一套基本觀念,使中華民族得以長期存續發展,並啟發老子、孔子的思想,發展至戰國時代出現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中國哲學的起源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西方哲學系統完整,條分縷析。在國外大學的哲學系中,有人專門研究邏輯和知識論,邏輯是思維的方法,知識論探討認識的範圍和知識的有效性,即我們到底能夠認識什麼;有人專門研究形而上學,探討宇宙萬物背後是否有所謂的「本體」,宇宙的真相和人性的奧祕究竟是什麼;也有人專門研究倫理學、美學這類將哲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的學問。
真正的大哲學家,必須將上述各部分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系統。中國古代哲學沒有類似的完整系統,不像現代人做學問這樣條分縷析,通過撰寫專門的論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倫理學一路發展到現代存在主義,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其鮮明的特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加以探討。
古希臘時代從研究自然界著手,以萬物為本,稱為「物本」;一千三百多年的中世紀以基督宗教中的「神」為一切的基礎,稱為「神本」;文藝復興之後,要回溯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初期的人文精神,稱為「人本」。對於不同的階段,人的生命價值的界定各有不同的標準。
中國人談哲學最關心「如何安身立命」。「安身」就是活下去,「立命」就是肯定自我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面對「宇宙」和「人生」兩大範疇,中國人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解。
譬如,關於宇宙,中國人也要探尋宇宙的起源,並且參考神話資料來做進一步的解釋。關於人生,中國人要問: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抑或需要不斷修養?修養可以達到何種境界?哪些人堪稱典範,值得後人效法和懷念?這些背後都蘊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
從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古代原本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層,統治者以天子為主,輔以各級官員。古代「學在官府」,知識文化只在統治階層傳播,國家負責培養行政官員和各類專業人才。到了東周時期,天子勢力衰微,諸侯群雄並起。「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各類人才流散到民間,教育隨之廣為傳播,優秀人才陸續從民間湧現。這些人才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礎。
因此,探尋中國哲學的起源首先要肯定:任何一種文化演進到一定歷史階段,都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一套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其中一定蘊含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做為真假、善惡、是非、美醜的判斷標準,可稱之為完整哲學的雛形。
西方哲學的發展可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來形容,幾乎每個世紀都可選出幾位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給人一種學術不斷進步的感覺。而中國自漢代以來,談哲學不是儒家就是道家,或是先秦時期的法家、名家、陰陽家的思想,給人一種停滯不前的印象。
科學研究領域總在推陳出新,日新月異,我們要不斷關注最新的科研進展。人文領域則不然,西方國家至今仍要求學生閱讀自古希臘荷馬(Homer)史詩、柏拉圖(Plato,427-3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到近代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等經典作品,因此人文領域不以年代為衡量價值的標準。
中國古代屬於「早熟的文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基本掌握了人生全盤的智慧,後人只需在此基礎上加以應用和發展。從西方哲學來看,從柏拉圖《對話錄》開始,大家各抒己見,不同立場相互溝通,並不急於下結論,探索的過程配合哲學家個人生命的成長而不斷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中國哲學的特色。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晚年曾說:「我願用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共處一個下午。」我們一定很好奇,身為成功企業家的賈伯斯為什麼會如此崇拜一位古希臘哲學家,哲學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學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它會告訴我們現在在哪裡,方向目標何在,以及為何要達到那個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笑稱,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片漆黑的房子中尋找黑貓的人,他們的話令人難以捉摸又難以信服;也有人抱怨,哲學是...
作者序
【新版序】每個人都是哲學家
五十年前我開始念哲學。我的學習順序是:先西方,再中國。這種順序使我了解,一套高明的哲學必須兼顧三點,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這三點聽起來像是專業術語,是少數哲學家才能做到的要求,事實上不然,每個人都是或隱或顯、或大或小的哲學家。
「哲學」的原意是「愛好智慧」。凡有理性之人,無不希望知道多一點、深一些,到了最高層次,不正是愛好智慧嗎?平常與人聊天,少不得要澄清概念,「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這一類的話,可以減少誤會、改善溝通效果,使彼此更為明白真實的狀態。希臘時代的柏拉圖留給世人一部《對話錄》,其中大多數篇章沒有明確結論,因為對話過程即是思想辯證過程,誰對誰錯,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判斷,像「今天很冷」、「張三很勇敢」。任何判斷都需要衡量的標準,稱為判準。那麼,判準要如何設定呢?到法院去旁聽一場律師的辯論,就會明白莊子在〈齊物論〉所謂的:當兩人辯論時,天下沒有人可以擔任裁判。哲學的任務在此更進一步了,要分辨「真假、善惡、美醜」等等的判準。分辨的過程遠比結果更具啟發性,因為你由此知道雙方的立場,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有神論還是無神論、理性論還是經驗論、生命哲學還是歷程哲學,然後再往下細分。一個人不必爭取天下人的認同,但至少要了解自己在說什麼,以及為何這麼說。
澄清概念與設定判準之後,才是最大的挑戰,就是建構系統。可以建構系統的,才是哲學家。所謂系統,是指能夠回答一個問題:自然界與人類有沒有「來源與歸宿」?來源與歸宿是一體之兩面,從哪兒來的也回哪兒去,莊子在〈大宗師〉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即:那妥善安排我出生的,也將妥善安排我的死亡。我是如此,萬物亦然。在莊子看來,答案即是「道」。在西方,則答案包括柏拉圖的「善之理型」,亞里斯多德的「第一不動之推動者」,中世紀以來的「上帝」,或「存在本身」。這些名稱,都指向那唯一的來源與歸宿。
能做到建構系統,才可以清楚回應「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至此確立。由此不難理解為何要說:「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脫離人生,哲學是空洞的。」
我自一九八五年起,在台灣大學為全校同學開了一門通識課程,名稱就是「哲學與人生」。這門課被同學們評選為最優通識課程,反映了年輕心靈對人生的關懷與對智慧的嚮往。以上課錄音為底本,修訂成書於二○○三年出版,又於二○○五年在大陸出版,印行的正版與非正版的總數約有八十萬冊以上。
二○一六年秋,大陸開始流行線上課程,我受邀把「哲學與人生」重講一遍,每集十分鐘,共二六○集。我珍惜這樣的機緣,於是認真思考這些年的學習心得,在三個月內完成這份工作。由字數與篇幅看來,新版的材料比原版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增加的部分有西方的,也有中國的。對西方哲學,我努力做到選擇重點與忠實介紹;對中國哲學,我的心得與新見就遠遠超出原版的範圍了。我還在繼續學習與思考中。
新版的完成,要特別感謝王喆先生與他的工作團隊。王先生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是核子工程方面的高材生。他事業有成而熱衷求知,參加我在民間開設的一系列國學經典課程,熟悉我的哲學立場與人生觀。最初他表示有意把「哲學與人生」的錄音檔改寫為文字時,我還有些疑慮,怕給他添麻煩,也擔心工作成效未必理想。結果呢?只能用「喜出望外」來形容我的心情。他還為許多重要引文找到出處,方便讀者參考。這本書總結了我五十年來的哲學心路歷程,無疑是最貼近時代與社會的,希望與讀友共勉。
二○一八年一月九日
【新版序】每個人都是哲學家
五十年前我開始念哲學。我的學習順序是:先西方,再中國。這種順序使我了解,一套高明的哲學必須兼顧三點,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這三點聽起來像是專業術語,是少數哲學家才能做到的要求,事實上不然,每個人都是或隱或顯、或大或小的哲學家。
「哲學」的原意是「愛好智慧」。凡有理性之人,無不希望知道多一點、深一些,到了最高層次,不正是愛好智慧嗎?平常與人聊天,少不得要澄清概念,「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這一類的話,可以減少誤會、改善溝通效果,使彼此更為明...
目錄
哲學與人生(上)
新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第二章 思想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 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 蘇格拉底
第六章 西方倫理學
第七章 存在主義的形成
第八章 存在主義的發展
索引
哲學與人生(上)
新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第二章 思想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 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 蘇格拉底
第六章 西方倫理學
第七章 存在主義的形成
第八章 存在主義的發展
索引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