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學論叢系列書之一
《臺灣詩學季刊》以論說臺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臺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臺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詩人詩世界》、蕭蕭的《新詩創作學》、白靈的《新詩跨領域現象》、陳政彥的《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蕓朵的《濛濛詩意──蕓朵論新詩》和林于弘、楊宗翰的《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臺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本書以學術論文格式,就新詩創作方法論,分類論述「散文詩」、「圖象詩」、「小詩截句」,並透過中學國文教材,為教師提供新詩教學設計,藉此發展教學規劃圖。另也指出好詩的基本條件,指引新詩閱讀與創作教學的各種津梁,全面解決中學國文教師第一線教學的實務困境,為大學新詩教學提供實際創作、逐步達成的穩固階梯。
分類論述散文詩、圖象詩、小詩截句,給予初學者基礎性建議;
透過中學國文教材,提供教師新詩教學設計的具體方法論;
剖析好詩特質,指引新詩閱讀與創作教學的各種津梁,度人金針!
詩人如何達成「散文詩」的小說企圖、悚慄效應?
圖象詩如何變化文字、創造空間,激生後現代主義各類型的拼貼技巧?
截句,如何成為一種新興而引人的詩體?如何在一行、兩行間燦然點放?如何在三行、四行外舒布詩境?
新詩教學如何導引學生從現實生活情境中學得由觀察而生靈感、覓得意象,而後創作出好的詩篇?
如何利用系統性教學方法,將六冊教材串聯歸納,提升教學效益?
耙梳西洋文學主義流派,可歸納出哪六項寫作理念?
新詩「創作教學」有哪十種可能?哪五種或然?
好詩的基本特質是什麼?如何看出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心物交感互動?
學者詩人蕭蕭,以學術論文格式、就新詩創作方法論,
為大學新詩教學提供實際創作、逐步達成的穩固階梯!
全面解決中學國文教師第一線教學的實務困境!
作者簡介:
蕭蕭
本名蕭水順(1947-),臺灣彰化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學教職三十二年,大學專任教職十四年,現為明道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臺灣詩學》季刊社社員。創作與編著書籍已超過150册,仍繼續在文學創作與評論上繼續挺進。重要詩集有《蕭蕭截句》、《天風落款的地方》、《松下聽濤》、《月白風清》、《雲水依依》等;論集《空間新詩學》、《物質新詩學》、《心靈新詩學》、《臺灣新詩美學》、《現代新詩美學》、《後現代新詩美學》、《現代詩學》等;最新論著《新詩創作學》於2017年由秀威出版發行。
章節試閱
國中新詩教學設計:欣賞與創作――以〈車過枋寮〉、〈一枚銅幣〉、〈竹〉為例
(節錄)
廣義的現代詩(或者也可以稱為新詩),就是指著現代人以現代語言、現代生活資材所寫的詩,格律不拘,形式自由,隨著時代推移,隨著新興的文學思潮而充實的詩作。最基礎的國中新詩教學設計,要以欣賞為主,創作為輔,可以從白話振興、格律脫除的歷史脈絡中教起,導引到意象的認知、誇飾的應用、對比與張力的呈現、節奏的安排,並從現實生活情境中學得如何由觀察而生靈感,由靈感而覓得新穎的意象,創作出好的詩篇,實務實習,活潑教學,才是新詩教學的正軌。因為國文教學設計,如果斤斤計較於作者生平的記憶,生字生詞的說解,其中所獲得的近利是成績分數的維繫;但是假使能從詩文的特質加以省察,能從想像的培育加以激發,她所獲得的遠利是生命境界的提昇。
關鍵詞:新詩教學、欣賞與創作、意象創造、對比應用、小說企圖
一、前言:新詩發展與新詩教學
中學國文教科書收進新詩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以新詩為考題更是最近幾年的趨勢,高中聯考、大學聯考、推甄考試,無不競相以現代詩的欣賞為考試內容。推其原因,不外乎:一、新詩的題材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思想,考題可以生活化、活潑化;二、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不能不重視當代的文學趨勢;三、新詩的想像空間可以任師生馳騁,增強想像力的訓練;四、新詩的語言精練,適合推敲、斟酌,可以培養表達能力、修辭技巧;五、中學生的年歲,正是文學想像力、創作力最為旺盛的年紀,宜加導引。
因此,國文教學設計「新詩」部分,需要我們投注一些心力。
「新詩」教學,可以從新詩的發展源頭說起,可以讓學生對新詩有一個清楚而完整的認識。譬如說,引述王國維(1877-1927)的話:「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既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後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五十四則)說明詩經發展到極致而有楚辭,楚辭發展到極致而有五言七言,樂府古詩,而後唐詩,宋詞,元曲,元曲的極致必定是白話詩的時代來臨。這種文學在發展中進步的觀念,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接受新詩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接著再引用黃遵憲(1848-1905)的話:「我手寫我口」(1868年黃遵憲〈雜感〉詩句),說明古今語言會有變遷,現代人必須使用現代人的語言來寫作。其次引述梁啟超(1873-1929)「新文體」(新民叢報體)的主張:「啟超夙不喜桐城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練。至是(指主辦新民叢報時)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說明新的文體產生必是符應時代需要,運用時代新語言、時代新技巧,同時也會引起一些質疑、一些反對,但是,新的文學觀,新的文體,也就在一推一疑中逐步完成。
新詩,最初的名字應是「白話詩」,民國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胡適(1891-1962)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改良文學的八件事,後來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修改為「八不主義」:「一、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二、不作無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語濫調。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六、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模仿古人。八、不避俗話俗字。」這是文學革命最早的呼籲。消極的八不主義,後來又修正為積極的白話文學四大原則:「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樣說,就怎樣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這些主張已為白話詩的寫作舖展正確的方向。胡適提出這些理論的同時,也曾對「白話」加以解釋:「一、白話的白,是戲臺上說白的白,是俗語土白的白,故白話即是俗話。二、白話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話但須要明白如話,不妨夾幾個文言的字眼。三、白話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話便是乾乾淨淨沒有堆砌圖飾的話,也不妨夾入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這樣的白話主張,將詩從文言與格律中解放出來。因此,白話詩的成就,在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醒目。
胡適的第一首白話詩是〈蝴蝶〉:
兩個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
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太孤單。
相對於文言,這種以白話寫成的詩就稱為白話詩。白話詩不僅語言改用白話,形式也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完全棄守舊詩的格律,不講究平仄、協韻,不限定字數、句數,詩人有創作時的絕對自由,形式的安排、題材的選擇,詩人可以隨意揮灑。相對於傳統詩、古典詩、舊詩,沒有任何格律限制的白話詩,也可稱為「新詩」。白話詩、新詩,名稱雖異,指涉之義,其實相同。
一九五三年,紀弦(1913- )在臺北創立「現代派」、「現代詩社」,出版「現代詩刊」,並發表宣言。相對於傳統詩、古典詩、舊詩,「現代詩」三個字又成為大家所習用的新名詞,漸漸取代了白話詩而與「新詩」這個名詞同時並行於世。另外,也有一些人認為「現代詩」三個字,只能狹義地指著奉行「現代主義」的詩作。不過,通常一般人都採用廣義的說法。現代詩就是指著現代人以現代語言、現代生活資材所寫的詩,格律不拘,形式自由,隨著時代推移,隨著新興的文學思潮而充實的詩作。
二、國中新詩教學設計:欣賞篇
新詩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欣賞新詩到底要提醒學生注意什麼?我們不妨以余光中(1928- )的〈車過枋寮〉、〈一枚銅幣〉,渡也(陳啟佑,1953- )的〈竹〉為例,看看這三首詩呈現了什麼特色?
其一、意象:
詩人以詩表達他內心的哲思、意念、情感、毅力,這些抽象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心靈活動,必須藉由外在的物象來傳達、來寄託。抽象而不為人知的心靈活動―就是「意」,藉以傳達、寄託的外物―就是「象」,「意」必須通過「象」才能傳達給讀者,也才能為讀者所悅納,感動讀者。孔子(BC551-BC479)說:讀詩經可以多識草木蟲魚鳥獸之名,為什麼可以多認識動物植物?也就是因為詩人透過草木蟲魚鳥獸寄寓他的情思,以象表意。因此,一首好的新詩,也要含蓄表達內在的心靈活動,以此喻彼,以可以感知的象涵融難以感知的意,以有限的物象去暗示無限的心象。能創造傑出意象的詩人,才是傑出的詩人。
〈車過枋寮〉這首詩,余光中寫他的南臺灣農村經驗,充滿了豐盈飽足的生命力,詩中以希臘神話中的牧神做為自然界的生命力象徵,牧神長相如何?余光中詩裡:多毛又多鬚,如肥肥的甘蔗;多血又多子,如肥肥的田。我們彷彿看見在臺灣田野間穿梭、奔馳的一個神,勇而健且充滿活力。這就是意象。在這首詩中,甘蔗田是青青的平原上青青的儀隊,西瓜田是一大張河床孵出圓渾的希望,這也是意象,余光中掌握甘蔗和西瓜的特色,以儀隊的挺立、圓渾的希望來顯示農田的富庶。這首詩是雨中坐巴士過枋寮,因此,余光中創作了這樣的兩句詩:「雨是一首濕濕的牧歌,路是一把瘦瘦的牧笛」,將整個臺灣農村籠罩在牧神的罩袍裡,長長的牧笛一路吹響著,肥肥的田,甜甜的雨,一路延伸不盡,這更是這首詩裡獨創性強的特殊意象,標示著余光中詩創作的一定高度。
有時,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意象。〈一枚銅幣〉,藉由賣油條老人手中傳遞過來的溫熱銅幣,想像這枚錢幣的可能旅程,感覺自己正和全世界全人類握手、交流、溝通。整首詩透過豐富的想像力,塑造一個溫馨的小說情境,一花一世界,以小喻大的功能,展露無遺。這首詩的意象創造,一方面來自現實的觀察:「一半是汗臭;一半,是所謂銅臭,/上面還漾著一層惱人的油膩。」一方面則是想像力的發揮:「那個小學生用它買車票?/那個情人用它來卜卦?/那個工人用汙黑的手指捏它換油條?」詩,因為有想像力而更為豐足富麗。
詩,因為有意象、有想像,才顯示她與散文的不同。以渡也的〈竹〉來看,渡也的詩語言一向淺顯易懂,與散文並無兩樣,如何區隔詩與散文?靠的就是意象語、想像力,〈竹〉這首詩寫鄭板橋(1693-1765)畫墨竹,說是「偶爾你(竹)也喜歡化裝,/穿好一襲墨衣,/去鄭板橋畫裡。」寫竹挺拔不畏風雨,以象徵忠臣不畏邪惡勢力時,說竹「永遠硬著頭顱而/不肯破裂。」這兩處,正是使這一篇作品不至於被人譏為分行散文的關鍵處。此詩之所以成功,就在於這種擬人化意象創造成功。
其二、誇飾:
文學藝術不免想像誇飾,詩尤勝於其他文類。余光中形容香蕉田的廣大,說:長途車駛不出牧神的轄區。形容銅幣燙手,說:透過手掌,有一股熱流,沸沸然湧進了我的心臟。渡也形容竹的不屈,說:永遠硬著頭顱而不肯破裂。凡此種種,都是詩的想像與誇飾。
詩的想像與誇飾,越離譜越好。離譜之譜,一方面指著數量、強度,離得越遠越好,如車駛不出轄區,如熱流湧進心臟,如頭顱永遠不破裂。離譜之譜,一方面指著物的系譜、門類,離得越遠越好,如牧神與轄區,手掌與心臟,竹與頭顱,都是不相係屬、沒有主從關係的兩種客體,詩人以其妙手將不相干的事物連屬在一起,產生新的系聯,新的詩意,現代詩之可貴在此。
其三、對比:
詩,因為有了情境的對比,才能產生感人的力量,對比越強,撼人之力越強。〈車過枋寮〉正說屏東是方糖砌成的城,忽然一轉,劈面撲來的是最鹹最鹹的海,這種設計的情境對比,匠心獨具,不可忽略。〈一枚銅幣〉裡,寒冷的早晨/燙手的銅幣,我猶豫要不要接受/老人無猜忌的盪開微笑,使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有著更深刻的印記。〈竹〉詩中以風的構陷去攻擊竹的筆直,以風的構陷去對比竹細瘦的影子,如果無風無雨,也就顯不出竹的勁健不屈了!
戲劇需要張力,忠奸相對抗,善惡不兩立,詩的戲劇張力何在,正是欣賞詩最該把握的地方。
其四、節奏:
詩是語言的藝術,現代詩雖然不講究格律,但仍須注重字句的音韻,掌握段落節奏,余光中是詩人中最講究節奏之美的,仔細聆賞〈車過枋寮〉,歌謠似的聲韻,令人忍不住也要跟著哼了起來。尤其是每段開始的四行:「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甜甜、肥肥的類疊效果,「裡」與「雨」的和聲、「甜」與「田」的協韻,都有極佳的表現。〈一枚銅幣〉隨著所敘之事轉換場景,改變不同的韻腳,非常俐落。汗臭、銅臭,皺紋、波紋,街心、掌心,造詞遣字之美所形成的聲韻之美,也值得令人讚嘆!
現代詩的欣賞,還有許多可行的方法。今天,我們就從史的考察和美的品味開始吧!
三、國中新詩教學設計:創作篇
現代詩教學,在欣賞、分析之外,還可以導引學生習作。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詩的年紀,蓬勃的創作生命力在他們體內衝撞,躍躍欲試,飛天入地無所不去的想像力在胸口、窗口引逗著他們。
剛開始習作,以詠物為先,因為具體的東西就在眼前,可看、可觸、可摸、可感,憑著實物,發展想像,學生可以有所依循。如一枚銅幣、竹,就是具體可知的實物,〈車過枋寮〉四字,比較不那麼具體,可是看看詩中所歌詠的事物:甘蔗、西瓜、香蕉,不又是我們大家所習知的日常生活事物?
錢幣就是錢幣,有什麼好想的?西瓜就是西瓜,有什麼好說的?學生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去發揮想像力,因此,先從聯想開始,錢幣圓圓的、硬硬的、扁扁的,各像什麼?西瓜也是圓圓的又像什麼?甜甜的感覺呢?像什麼?然後,再讓學生幻想,我是錢幣,錢幣丟失,西瓜鹹澀,西瓜種子又長出西瓜,錢幣會飛,西瓜會游泳……等等,腦筋柔軟,想像力就可以發揮出來了!
想像力需要相互激盪,學生普遍有著好勝之心,因此,給學生三分鐘思索,寫在紙上,然後讓學生各自上臺書寫黑板,學生會因為其他同學的想像又激盪出不一樣的成品。如此連鎖激盪,反覆刺激,成果可觀。至於那些一時想不出來的學生,可以趁著同學書寫黑板的時刻繼續思考,通常也會有精采的傑作出爐,「大隻雞慢啼」,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全班學生只能思考三分鐘的規定,必須強調,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時間拖久產生怠惰。
以「錢幣」為例,我讓南山中學普一仁的學生作練習,首先告訴他們要開放各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思覺,都該讓它們動一動。然後,拿出錢幣來,仔細感覺錢幣。觀察它的形狀、顏色、圖案,再感覺它的硬度、溫度、刻痕,想像它的旅程、價值(有形的、無形的),甚至於因錢幣而產生的遊戲、樂趣。最後,我要求以三分鐘的時間,寫下一句圍繞錢幣的特殊感覺,一句精采的話:
爺爺的汗血所換來的價值,訴說著一路走來的傳承。(潘薇喻)
人類的熱血正與全世界牽手。(潘薇喻)
人人追求,卻不可能完全擁有。(張靜嫻)
爸媽的血汗,一點一滴的累積,是愛,讓我無憂的成長。(田益菁)
錢幣的刻畫,是時代進步的進行曲,永不停止的旋律。(張懷文)
每一個錢幣訴說著許多人的故事:拾荒老人、賣花姑娘……(劉英玲)
錢幣是個固執的人,從不換洗身上陳年已舊的裝扮。(蔡宛玲)
硬冷的錢幣,卻能使人溫暖。(李盈瑩)
錢幣的正反面,有時可以替一個不知所措的人做出決定。(柯佳伶)
錢幣就像歷史的跳板,一代一代著不同的新衣,一手傳一手,記錄著許多人的恩怨情愁。(李笠揚)
摸著錢幣凹凹凸凸的刻痕,想著人生的起起落落。(簡嘉緯)
錢幣,永不過時的流行物品。(張祐慈)
錢幣,來到紅塵中,千人萬事通。(張勝勛)
一枚錢幣,她的手中,你的手中,我的手中,還是一枚錢幣。(呂佳蓉)
沒有生命的硬幣,不懂得表達自己,卻替人們傳達熱情與冰冷。(謝雅雯)
錢幣像一位流浪漢,不知下一刻流浪到哪裡?(陳明瑩)
錢幣是飢寒交迫者的救命仙丹,也是好逸惡勞者的致命因素。(王玉菁)
錢幣因收藏而有價值,人會不會因為年長而受尊崇?(陳楨怡)
這樣的句子,當然不是詩句,不過,卻是很好的觸媒,當這些字句全部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還可以再度思考,衍生,觸發,經由其他同學所思考的方向、句子,發展出更開闊的詩路。
第一次做這種練習,學生只能聯想到一兩個物像、事件,引申到類型相近、氣質相似的生物、事物。多做幾次以後,學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想像出許多不同性質的名物,其間的關係似斷還續,藕斷絲連,逗人尋索詩意。
以「魚」為題,三分鐘之內想出五句,南山文學社的同學也做到了!
魚的雙眼像人死不瞑目地張著,從未歇息過/
魚的鰓像人的肺臟,不呼不吸,魂歸西天/
魚張著嘴,不像人只為著講話/
死魚的鱗像剝落的灰牆/
東方魚肚白,天亮了!魚肚翻白,魚死了! (歐佳明)
沒有眼睫毛,眼睛依然水汪汪/
好像歌星,穿著光鮮亮麗的鱗片衣裳/
得了氣喘病的人,無時無刻張著嘴,迫切地呼吸/
瘋狂愛游泳的高手。 (陳舍平)
張眼不睡覺的魚/
游水不走路的魚/
不識雲上天,只知水中天的魚/
不會蛙式、蝶式,更不會仰式的游泳健將/
自在優游,沒人管教的小孩。 (張佑緣)
不會閉上眼的魚/
每天喝鹽水的魚/
堅持在水中生存的魚/
只知前進,不知後退的魚/
面無表情的魚。 (黃文亭)
南山文學社另一組同學則以「流浪漢」為寫作對象,我要求他們以自然界的現象描寫人文觀察,借草木蟲魚鳥獸、風雨雷電霜雪,來形容「流浪漢」的言行。這就是「意象語」的創造。創造「意象語」的同時,不要忽略「誇飾」、「對比」兩種技巧的應用。
不過,在團體創作練習中,相互激盪的過程裡,我仍然只期望他們提供想像語、想像句。關於「流浪漢」,他們說:
一匹不為世俗役使的馬/
遷徙不定的候鳥/
一盞映照人情冷暖的油燈/
一杯五味雜陳的苦茶/
社會動盪不安的寫照。 (林永順)
流浪漢•破吉他/
流浪漢•賣唱人/
流浪漢•顛沛流離的生活/
流浪漢•惡臭的老鼠。 (陳鏗旭)
為了追求真理而遊走天涯的流浪漢/
滿懷超現實主義的理想的流浪漢/
喃喃自語、反覆背誦真理的流浪漢/
國籍叫做地球的流浪漢/
對弱肉強食的社會具有恐懼症的流浪漢。 (林京右)
是天地間的過客/
是隨風飄揚的柳絮/
是盲目的棋子/
是自由飛翔的鳥/
是落入凡間的天使/
是飛來飛去不知方向的蝴蝶/
是天邊飄渺的雲。 (陳冠翰)
歷盡人世滄桑的遊民/
一群無主的遊魂在人世間飄泊著/
一個看透人間是非的哲學家/
飄蕩在地上的蒲公英/
生死徘徊中的回力鏢/
以大地為親,與人世隔離/
以無語向社會抗爭的烈士/
人類中的孢子/
人世間的哈雷彗星/
帶著四次元空間袋的小叮噹/
現代版的竹林七賢。 (陳駿瑛)
無家可歸,瑟縮在路旁的一株野草/
風拂過樹,墜落的枯黃樹葉/
沼澤中的爛泥/
粉筆屑/
依賴、寄生、侵蝕。 (程郁盛)
社會經濟低層的指標/
毫無庇蔭,恍如在荒蕪沙漠中找不到出路/
地下道轉彎處是他的臥室,厚紙板是他的床/
蟑螂是他的兄弟,蚊蠅是他的親友。 (莊欣樺)
多次練習之後,學生的想像力可以發揮出來,勇敢、大膽地尋找寫作的題材,多元、多層、多象限地尋找。以上述的「流浪漢」來看,可以和流浪漢三個字湊成關係的名詞,文學社的同學找到了:馬、候鳥、油燈、苦茶、破吉他、老鼠、柳絮、蝴蝶、雲、哲學家、蒲公英、回力鏢、孢子、哈雷彗星、小叮噹、竹林七賢、野草、枯黃樹葉、爛泥、地下道、厚紙板、蟑螂、蚊蠅。無物不可入詩。這樣的練習,開啟了想像的窗子,讓學生不再害怕寫詩作文,不再害怕題材枯窘。學生會想:同學可以想到哲學家,為什麼我不可以想到蒲公英?如果同學提出回力鏢都不會受到嘲笑,為什麼我不可以提出厚紙板?
想像力開啟以後,物與物的連結容易了,舊事物之間可以找到新關係,詩意也就從新關係中衍生出來。
經由這種集體腦力激盪之後,詩是極個人化的私密性創作,學生可以回到自己的書桌,以自己的情思、感覺,創作自己的作品:以萬物萬象,寫一心一得。
國中新詩教學設計:欣賞與創作――以〈車過枋寮〉、〈一枚銅幣〉、〈竹〉為例
(節錄)
廣義的現代詩(或者也可以稱為新詩),就是指著現代人以現代語言、現代生活資材所寫的詩,格律不拘,形式自由,隨著時代推移,隨著新興的文學思潮而充實的詩作。最基礎的國中新詩教學設計,要以欣賞為主,創作為輔,可以從白話振興、格律脫除的歷史脈絡中教起,導引到意象的認知、誇飾的應用、對比與張力的呈現、節奏的安排,並從現實生活情境中學得如何由觀察而生靈感,由靈感而覓得新穎的意象,創作出好的詩篇,實務實習,活潑教學,才是新詩教學...
目錄
【臺灣詩學論叢】第二輯 總序/李瑞騰
散文詩的悚慄美學與築造途徑
圖象詩的裝置藝術與創作技巧
截句作為一種詩體的理論與實際
國中 新詩教學設計:欣賞與創作──以〈車過枋寮〉、〈一枚銅幣〉、〈竹〉為例
高職 新詩教學設計:脈絡耙梳與題材歸納──以翰林、東大兩版本為研究範疇
新詩閱讀與創作教學的六道橋樑
新詩「創作教學」的十種可能
新詩「創作教學」的五種或然
心物交感互動:好詩的基本條件──以林亨泰、鄭愁予的兩首組詩為例
附錄
蕭蕭文學年表
蕭蕭書目總覽
蕭蕭評論書目
【臺灣詩學論叢】第二輯 總序/李瑞騰
散文詩的悚慄美學與築造途徑
圖象詩的裝置藝術與創作技巧
截句作為一種詩體的理論與實際
國中 新詩教學設計:欣賞與創作──以〈車過枋寮〉、〈一枚銅幣〉、〈竹〉為例
高職 新詩教學設計:脈絡耙梳與題材歸納──以翰林、東大兩版本為研究範疇
新詩閱讀與創作教學的六道橋樑
新詩「創作教學」的十種可能
新詩「創作教學」的五種或然
心物交感互動:好詩的基本條件──以林亨泰、鄭愁予的兩首組詩為例
附錄
蕭蕭文學年表
蕭蕭書目總覽
蕭蕭評論書目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