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一段「誤解」與「重新發現」的日本觀光史!
明治時代與當代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內容有何差異?
西方人心目中的熱門景點排行有哪些變遷?又透露出怎樣的訊息?
何以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的日光?
日本人未曾留意、由外國人所「發現」的熱門景點有哪些?
招攬外國觀光客的做法為何過去在日本被抨擊為「乞丐外交」?
昭和初期,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何以「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日本的真實面貌是藝妓、花魁、武士,抑或現代化設施與文明?
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
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明治以降,美好而神祕的日本便已吸引許多西方人的目光,在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中,東京、京都、日光、箱根等都是名列前茅的旅遊勝地,西方人發掘上高地、打造中禪寺湖避暑勝地;日本人則創立喜賓會,提出改善旅日環境的方針,揭開了日本觀光旅遊的序幕。
然而,外國人到日本想看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見的又是什麼?150年來,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西方人往往期待看到古老而傳統的日本,日本人卻意圖展現先進科技與現代文明……透過西方的視角,如何「發現」不為人知的日本?當想像中的東洋遇見現實中的日本,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日本又如何經由西方的評價而重新認識自我?
本書透過日本與西方的觀點互為對照,以時代為主軸,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等面向探討觀光的本質,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星好評!】
.明治時代至今150年來,外國人來到日本想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要展現的又是什麼?書中從「魅力的落差」與外國人「重新發現」日本等角度切入,俯瞰近現代的日本觀光旅遊史,是思索觀光的未來時必讀的一本書。(yukio)
.雖然我對現代的觀光旅行沒有太大興趣,卻對戰前的日本帝國與戰後的昭和日本有所憧憬,這本書從嶄新的角度切入日本史,非常有意思。(美夏)
.本書運用豐富的統計資料詳細闡明幕末到現代外國人赴日旅行的情形,內容十分扎實。雖然是高水準的作品,但由於作者本身擔任過旅行導覽手冊的總編輯,因此讀來一點也不艱澀,可以一口氣讀完。(koyama_y)
.透過本書的歷史視角可以了解日本觀光的沿革與發展,但並非從中獲得實務經驗,而是藉由觀照歷史,進一步思考未來日本觀光立國應該走的方向,雖然我不是旅遊業者,但讀了這本書卻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十分推薦。(biometrics)
.蒐集各類史料、網羅各種題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sasabon)
.儘管日本自明治以降便以「觀光立國」為目標,官方與民間都致力於招攬外國觀光客,但本書卻提醒了我們,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外國人想看的日本」與「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的日本」兩者往往背道而馳,加上近年來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連日本人平常不會留意的地方都有大批外國人造訪,導致彼此的認知落差越來越大。對於今後將逐漸增加的外國觀光客,日本人該如何宣傳、如何應對,是這本書揭示的一大課題。(真尾hideyuki)
.全書以日本人的視角與外國人的視角、過去與現代為主軸交相對照,非常出色,尤其第一章和第五章擷取相異的旅行導覽手冊互相比較,特別有意思,推薦給對日本觀光感興趣的人。(customer)
作者簡介:
內田宗治
1957年出生於東京,畢業自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主修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曾任實業之日本社的經濟雜誌記者、旅行導覽手冊系列總編輯(亦提供資料予臺灣版及韓國版),其後成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針對日本國內旅遊、鐵道、地形散步、天然災害等主題蒐集資料並撰稿,文章散見各雜誌。
主要著作有《彩色版 東京鐵道遺產100選》(中公新書)、《感受地形的站名祕密 東京周邊》(實業之日本社)、《關東大地震與鐵道》(新潮社)等。
譯者簡介: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現為專職譯者,於FB粉專「小黑熊的翻譯世界」上不定期更新翻譯心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工頭堅/走讀日本史youtuber旅行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工頭堅/走讀日本史youtuber旅行長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氏璧/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陳建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歐美人到底對日本的哪些面向感興趣?想要知道答案,只要看看他們所出版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就行了。為了能在日本國內旅行無礙而由歐美人統一蒐集資訊、撰稿、編輯及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打從明治時代前期便已存在,挑選的內容都是歐美人心中認定「值得一看的景點」,在手冊中所占的篇幅比重也就與其價值呈正比。舉例來說,假如一本旅行導覽手冊共三百頁,介紹京都的篇幅占了五十頁、日光占了二十頁,就代表歐美人認為京都值得觀光的景點多於日光。若是在同一個地區,例如淺草寺在東京的介紹文裡占了五十行、鹿鳴館的建築只占了五行,則可以合理推論編纂者推薦遊客前往淺草寺更勝於鹿鳴館。有些旅行導覽手冊還會以星號來表示這方面的評價,例如淺草寺三顆星、鹿鳴館零顆星等。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的旅行導覽手冊與現在書店裡陳列的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以現代的概念來想像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可能就太小看當時的外國人對日本所抱持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了。以下舉個例子。
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十二月,因日本文部省的命令而在倫敦留學的夏目漱石寫了一封信給正準備動身前往英國留學的茨木清次郎──茨木後來曾歷任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校長與東京外國語學校(東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校長。
他在信中簡單扼要地條列了留學英國的七個建議事項,包含打包行李的重點、怎樣在倫敦尋找住處,以及如何粗估生活費等等,其中有一項是:
「務必隨身帶一本貝德克爾的倫敦導覽手冊。」
那個時代在日本的西洋書店就買得到貝德克爾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列旅行導覽手冊,在對西歐有所了解的知識分子之間,「貝德克爾」幾乎已經成了旅行導覽手冊的代名詞。
這封信中的另一個項目提到從日本帶去的東西越少越好,連衣服也只要準備一套,剩下的到那邊再買就行了。換句話說,夏目漱石建議茨木帶到英國的,只有一套衣服以及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他在寫給妻子鏡子的信中曾描述倫敦的馬車、鐵路及地下鐵「有如蜘蛛網一般錯綜複雜」,「一個不小心就會迷路,被帶往陌生的地方」。剛到英國的日本人幾乎都會因為搞不清楚方向而迷路,所以必須隨身攜帶一本囊括交通路線圖及介紹文的旅行導覽手冊。貝德克爾的《倫敦》導覽手冊除了簡單明瞭地記載這些資訊,還提供關於倫敦歷史、風俗、氣候及自然的豐富知識,如果不是知識分子,要全部讀通恐怕不容易。既然要到倫敦留學,就得把這些基礎知識記到腦海裡──這應該也是夏目漱石想要傳達給茨木的訊息吧。
現在的日本書店所販售的旅行導覽手冊大多不脫「好玩」、「好吃」的工具書範疇,甚少提及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地理、藝術、文學、動植物等相關知識,就算有,往往也只是寥寥數行。但是在昭和末期之前,如果是針對日本國內旅遊的旅行導覽手冊,作者通常是地方上的文史工作者、地方性報紙的文化記者、高中教師或大學教授,因此介紹景點時也會囊括一些歷史知識;如果是針對國外旅遊的旅行導覽手冊,作者則會是在該領域極具權威的大學教授等,這不僅是明治時期以來旅行導覽手冊的特色,同時也承襲了歐美出版社所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的傳統。如今在歐美國家所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例如著名的《米其林綠色指南》,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會詳細介紹各景點的歷史及文化。
曾任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的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在一九六二年的著作中提出了以下看法:
「想要知道在人們的觀念裡『應該觀賞什麼』或『什麼比較重要』,不妨參考旅行導覽手冊。我在前往法國、義大利旅行時,身上總是帶著貝德克爾。」「閱讀貝德克爾讓我樂在其中且獲益良多。」「這些內容非常有趣,而且都是很有用的研究題材。」(《幻影時代──大眾媒體所製造的事實》)
由此可知,即使在歷史學家眼裡,旅行導覽手冊的內容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足以成為研究題材。
【「默里」與「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以下稍微介紹旅行導覽手冊在西歐的出版歷史,其最早是由英國的約翰.默里出版社及德國的貝德克爾出版社開始發行。
其中默里出版社創業於一七六八年,靠著出版文藝作品逐漸壯大,到了一八三六年,第三代的約翰.默里一方面維持傳統的文藝路線,另一方面則創刊一系列外國旅行導覽手冊。最初出版的是介紹荷蘭、比利時及德國北部的《大陸導覽》(A Handbook for Travellers in the Continent),後來又陸續發行了《瑞士》、《德國南部》及《法國》等,在一八九九年之前總共發行了六十冊。
在默里、貝德克爾這兩家出版社開始經營旅行導覽手冊之前,市面上的旅遊書只有旅行家將旅途中的見聞記錄下來的遊記或紀行,內容不夠客觀,往往容易受撰文者的偏好影響。默里出版社所追求的目標則是找出一個地區真正值得觀光的事物,挑選出合適的景點、加入詳細的解說。
就在默里出版社發行了幾本旅行導覽手冊之後,德國也有出版社開始出版經過縝密編纂的旅行導覽手冊,那就是原本從事印刷業的卡爾.貝德克爾跨足出版業所經營的貝德克爾出版社。貝德克爾所出版的旅行導覽手冊與默里最大的差別,在於並非僅限本國語言(德語),而是除了德語版之外,還會出版英語版及法語版,例如《萊茵河導覽》一書就在一八六一年發行了英語版。不論是默里還是貝德克爾,共通點都在於這些旅行導覽手冊不僅能成為旅途上的最佳伴侶,還能夠幫助知識分子提升自我素養。
進入一九○○年代(明治時代後期)之後,默里出版社在旅行導覽手冊系列上的地位逐漸被貝德克爾出版社取代。因此在明治前期,亦即歐美人開始出版日本旅行導覽手冊時,正逢默里的全盛期;但是從明治後期開始,歷經大正、昭和時代,直到爆發二戰為止,這段日本人開始想要前往歐美旅行的時期,則是貝德克爾的全盛期。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薩道義及霍斯所編著的默里旅行導覽手冊第二版的一些內容(以下引用該書的內容皆出自庄田元男譯,《明治日本旅行案內》)。
這本書在介紹各景點之前,首先說明了整趟旅程的注意事項及各種必備知識,閱讀後便能稍微理解當時的外國旅客如何在日本旅行,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例如在飲食方面,書中提出了下列注意事項:
「旅客在絕大部分的內陸地區不可能吃得到西式餐點,因此吃不慣當地食物的話就只能自行攜帶糧食。」
另外書中也提到,在內陸的箱根宮之下、日光、京都這些地方,可以透過旅館取得魚肉、雞肉及雞蛋;酒類的話,符合個人口味的葡萄酒並不容易入手,因此最好自備;至於麵包,「如果隨從會烤麵包,那麼當地只要有麵粉就夠了,不難取得能代替烤箱的用具」。
接著又解釋所謂「代替烤箱的用具」,指的就是煮飯的鐵鍋,用鐵鍋代替烤箱製作麵包,這樣的方法可說相當獨特:
「以側面朝下的方式埋入地面,就是相當好用的烤箱代替品。生了火之後,可以用蓋子調節溫度。」
但也提到了以下的注意事項:
「旅宿老闆往往不願意拿他們的廚房用具烹調外國食物,因此要是能攜帶平底鍋及烤網就可以派上用場。」
好心將鐵鍋借給外國客人,對方卻將它埋入地面,旅宿老闆想必會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吧。光看這段敘述,便不難想像會造成多大的文化衝擊。
此外,就算是不排斥日本食物的旅客,書中也建議攜帶一些下面的食物:
「李比希公司的牛肉精、起司、德國的香腸豌豆湯、鹽與芥末、芝加哥的粗鹽醃牛肉、伍斯特醬、罐裝牛奶、培根、餅乾、紅茶與砂糖、果醬。」
另外亦提醒:「蠟燭、燭台、小刀、叉子、湯匙、杯子都是相當方便的隨身必需品,同時別忘了開瓶器及開罐器。」
肉類的部分,書中提到即便在大城鎮同樣很難買到牛肉,就連雞肉也不容易入手,但亦提及;「在主要驛道上的旅宿,應該能夠吃到非常美味的當地食物。」
西歐人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吃不慣日本的食物而傷透腦筋,不過薩道義等英國人在吃的方面似乎並不特別講究。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書中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食物的衛生問題,也只用寥寥數語提醒讀者不要飲用生水:「最好攜帶小型過濾器,有時能派上用場。水田裡的水絕對不要喝。」
事實上就算是日本人,也不太可能會去喝水田裡的水。另一方面,像是溪水、井水,或是東京的神田上水、玉川上水這類自來水,外國人似乎認為在飲用上不會有什麼問題。東京的現代化淨水系統(將水過濾後透過壓力輸送的供水系統)必須要等到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的淀橋淨水場通水後才漸漸開始普及,在此之前,日本人都是喝生水過活。不過就算到了現代,亞洲大部分國家的自來水依然不太適合直接飲用。薩道義在書中並未特別提及食物的衛生問題,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提供客人的餐點基本上都算乾淨衛生。
比起飲食衛生,更讓外國人感到困擾的是跳蚤及蚊蟲。伊莎貝拉.博兒在《日本奧地紀行》一書中也曾數次提及旅宿房間太多跳蚤,令人苦惱。《明治日本旅行案內》當然也針對這一點加以提醒:
「千萬別忘了帶基廷牌防蟲粉。每到夏天,旅宿房間裡的榻榻米及相當於床鋪的寢具上必定會有成群的跳蚤,如果沒做好預防措施,恐怕整個晚上難以安眠。最好的做法,就是在睡衣撒上大量防蟲粉,如果跳蚤實在太多,也可以直接撒在身上。在床單底下鋪一層油紙確實有防護效果,但難聞的氣味可能會引發頭痛,而一小塊樟腦有時也能發揮不錯的效用。」
當然若是投宿在箱根、日光等地專門接待外國人的旅店,就不太會有跳蚤問題;至於蚊蟲,外出時自不用說,如果是夏天,就算乾淨衛生的旅店也難以避免。書中介紹到箱根及草津時,一開頭就會提到「(這一帶)蚊蟲很少」,那是因為附近有硫磺溫泉,較不易孳生蚊蟲。這兩處溫泉勝地很早就廣受外國人喜愛,除了距離東京較近、適合避暑,以及溫泉水量豐沛外,旅行導覽手冊上標榜的「蚊蟲很少」,應該也是理由之一。關於這個部分,第三章還會詳述。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歐美人到底對日本的哪些面向感興趣?想要知道答案,只要看看他們所出版的日本旅行導覽手冊就行了。為了能在日本國內旅行無礙而由歐美人統一蒐集資訊、撰稿、編輯及發行的旅行導覽手冊,打從明治時代前期便已存在,挑選的內容都是歐美人心中認定「值得一看的景點」,在手冊中所占的篇幅比重也就與其價值呈正比。舉例來說,假如一本旅行導覽手冊共三百頁,介紹京都的篇幅占了五十頁、日光占了二十頁,就代表歐美人認為京都值得觀光的景點多於日光。若是在同一個地區,例如淺草寺在東...
作者序
臺灣版序
本書講述了近一百五十年來到訪日本的外國觀光客如何看待日本,他們被日本的哪些部分吸引?日本政府又透過哪些政策來招攬外國遊客?同時也探討了日本人想向外國人展現的面向。
第一章到第七章按照時代順序討論了這些議題,在最後的第八章則述及二○一三年左右起外國遊客人數暴增的現象,並點出了一些問題的癥結及建議。
筆者撰寫第八章時,還是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全球的一年半前,也就是二○一八年夏天。當時造訪日本的外國旅客仍持續增加,日本政府還打出了在十多年內讓旅客人數倍增的目標,當時多數人都認為至少在那幾年內,外國旅客的人數必然有增無減。
不過第八章中有這麼一段話:
「即便日本政府大力推動觀光立國、今後訪日外國旅客確實持續增加,肯定仍會有某些時期、某些業界或某些地區面臨旅客減少的情況。只要是以訪日外國旅客為對象的商業行為,就絕對不能忽視這一點,雖然無須戰戰兢兢,但也不能忘了危機的預防及應變。」
沒人料想得到,訪日外國旅客減少的浪潮竟然來得這麼突然,而且規模這麼大。若以本書所探討的一百五十年歷史來看,上一次發生如此嚴峻的狀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就是大約七十五年前。
以下就讓我們大致爬梳近年新冠肺炎的流行對日本觀光產業造成的衝擊。
二○一九年十二月,中國的武漢市出現了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肺炎病例,而且開始向外蔓延。儘管日本的新聞媒體以頗大的篇幅報導了這則消息,但是在這個時期,絕大部分的日本人都還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
中國政府為了阻止病毒繼續擴散而實施緊急措施,決定自中國春節假期(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後來延長到二月二日)的一月二十七日起,禁止包括出境旅遊在內的所有團體旅遊,中國觀光團隨即不再到訪,對日本的影響很快就顯現了出來。
在春節假期的前半段,高級精品店櫛比鱗次的銀座中央通一如往年吸引了大批中國遊客,大型遊覽車絡繹不絕地前來,停駐在精品店門前,一批又一批中國遊客則拉著裝滿戰利品的大行李箱上車,然而到了假期後半段,這樣的景象卻已不復見。一般來說,春節假期後半段的中國遊客確實會比前半段少一點,但這次減少的幅度實在非常驚人。現在回想起來,這幅景象堪稱為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這起歷史事件揭開了序幕。
此後,訪日外國遊客人數可說一落千丈,遲遲未有起色。日本政府原本提出二○二○年要達到四千萬人的目標,實際上,二○一八年便已經達到三千一百一十九萬人(較前一年成長了百分之八.七),但二○一九年成長率下滑,僅增加了百分之二.二,只有三千一百八十八萬人。如此一來,二○二○年要達到目標就變得非常困難。
二○二○年以降,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導致訪日外國旅客在該年四月趨近於零(相比前一年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九.九,僅有兩千九百一十七人)。
根據每年的訪日外國旅客人數統計,二○二○年為四百一十二萬人(四月至十二月僅有十七萬六千人),二○二一年為二十四萬六千人,二○二二年為三百八十三萬人──這些數字甚至未能達到日本政府在疫情前設定的目標數字的百分之一。
日本國內旅客的人數當時也大幅減少。以總住宿人次來看,二○二○年四月相較於去年同月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九,二○二一年之前,每個月相較於二○一九年同月大多都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負成長。
過去京都等地常有大批外國旅客造訪(以中國人為大宗),後來卻變得冷冷清清,與之前的熱鬧氣氛可說有著天壤之別。日本各地的餐飲業者紛紛倒閉,許多飯店甚至打出不到半價的促銷,儘管如此,卻仍舊面臨大量空房,乏人問津。
到了二○二三年四月,距離新冠疫情爆發已過了三年多,日本政府宣布取消要求入境旅客提供相關檢測文件的規定,等同宣告終止邊境防疫政策。二○二三年的黃金週(指四月底至五月初的連假旅遊旺季),許多景點的遊客人數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歷經三年的疫情,日本飯店業和餐飲業流失了大量人力,而這些人力資源無法回流,儼然導致了新的問題。在二○一九年之前,赴日遊客最多的依序是中國、韓國、臺灣和香港,但如今來自中國的遊客仍然非常少。如果有一天中國的遊客人數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那麼日本飯店業和餐飲業將因為嚴重人手不足而陷入混亂,這一點相當令人擔憂。
由此可知,觀光業在新冠疫情前後所處的狀況截然不同。然而本書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預見未來可能會面臨外國旅客減少的現象,換句話說,筆者在書中想要傳達的訊息並未因疫情而改變。
從「站在歷史的視角俯瞰問題」及「理解自己的魅力所在並不容易」這兩個角度來看,本書中的論點今後應該更形重要。
本書的文案使用了「誤解」及「重新發現」這兩個詞,背後的涵義正是「日本人很難理解日本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在許多地方都誤解了日本真正的魅力,以為外國人會喜歡的,實際上在外國人眼裡往往不是那麼回事──日本人總是必須透過外國人的眼睛才能察覺日本真正的魅力所在。
就好比臺灣人心中所認定的臺灣魅力與日本人所感受到的臺灣魅力,兩者之間必定有著若干差異。
說穿了,就是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優點。這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卻可以在許多事情上獲得印證。
回到歷史視角這一點上,當我們以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為單位俯瞰歷史時,必定會看見一些漣漪,偶爾也會出現大風大浪,但如果能夠理解歷史,站在歷史的視角審視現在及未來,就會明白凡事不可能都盡如人意。然而只要做好心理準備,當真遇到逆境的時候,便比較容易思考對策,不會一天到晚因為眼前的大小事而忽喜忽憂,能以更冷靜的態度審慎觀察及行動。
臺灣版序
本書講述了近一百五十年來到訪日本的外國觀光客如何看待日本,他們被日本的哪些部分吸引?日本政府又透過哪些政策來招攬外國遊客?同時也探討了日本人想向外國人展現的面向。
第一章到第七章按照時代順序討論了這些議題,在最後的第八章則述及二○一三年左右起外國遊客人數暴增的現象,並點出了一些問題的癥結及建議。
筆者撰寫第八章時,還是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全球的一年半前,也就是二○一八年夏天。當時造訪日本的外國旅客仍持續增加,日本政府還打出了在十多年內讓旅客人數倍增的目標,當時多數人都認為至少在那幾年內,...
目錄
臺灣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妖精棲息的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日本」
1 深深吸引外國人的景色與人民
舉世罕見、美好秀麗的日本都市
有窮人但不窮困的國家
「古老而美好的日本」在明治中期已經淪喪!?
必須擁護傳統的西歐人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默里」與「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花了四百五十天在日本各地旅行的薩道義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涵蓋外國人評價的旅行導覽手冊
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
日光位居第三,神佛分離政策未引發宗教戰爭,令外國人大感驚奇
溫泉勝地箱根名列第四
攀登富士山名列第五,北岳等日本南阿爾卑斯山一帶的登山路線也不少
4 明治時代的外國人所介紹的東京
對前政權的城塞及墓地大感興趣
對西洋建築不屑一顧
推薦的東京餐廳都是江戶時代開業的老字號
5 介紹京都及奈良時特別重視其獨特的宗教觀
對日本爆發「宗教戰爭」的地點深感興趣
在奈良考察神佛習合的現象
龍安寺石庭──「重新發現」不為人知的價值
伏見稻荷大社的風潮所帶來的啟示
第二章 明治時期外國人的旅日環境
1 幕末至明治前期──離開居留地及遊步區域的探險之旅
對國內自由旅行的限制
內地通行權成為修訂條約的交涉籌碼
2 創立接待外國旅客的組織──喜賓會
以巴黎為模仿對象
改善旅館環境等五大方針
對喜賓會投以羨慕眼神的伊斯蘭教民族運動家
第三章 國際級景點日光與箱根的發展
1 日光──孕育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外國人別墅地
每逢夏天外務省就會搬到日光
中禪寺湖湖畔是外國人一手打造的觀光景點
佛教寺院境內傳出了基督教的讚美詩歌
金谷旅店開幕
奧日光的英國紳士運動──釣鱒魚
2 箱根──備受外國人喜愛的避暑勝地及私房祕境
景色貌似瑞士高地
富士屋飯店與奈良屋上演激烈的外國人爭奪戰
「沒有蚊子」成了最誘人的關鍵詞
輕井澤也是由英國人「發現」的避暑勝地
3 日光東照宮的布魯諾.陶特衝擊──藝術價值觀天翻地覆
會被東照宮感動的人沒資格當知識分子
不管外國人或日本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受時代風潮影響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訪日旅客人數起起伏伏
1 日本觀光處(Japan Tourist Bureau)
從歐洲經由西伯利亞鐵路的國際聯程運輸體制
在鐵道院主導下設立日本觀光處
最熱衷於招攬訪日外國旅客的是鐵道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美國投下了和平的「紙炸彈」
日本成為傷病士兵的療養地,來自俄國的旅客大增
2 外國旅客增加、飯店嚴重不足
訪日歐美旅客在戰後暴增
戰後大蕭條與物價高漲的影響
第五章 「想展現」與「想看見」的差異
1 《官方公認東亞導覽》與《泰瑞的日本帝國導覽》
美國及日本分別發行的新世代旅行導覽手冊
從後藤新平的「大餅」中誕生的《官方公認東亞導覽》
美國人認定在東京必看的景點
遊郭「吉原」是日本人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
日本人想要展現本國的現代化設施
真正保留傳統日本氛圍的景點
日本人編纂的導覽手冊隻字未提傳統事物
志賀重昂主張「外國人應該看的是裏長屋的巷道」
2 美國觀光團與清朝觀光團參觀的景點不同
在吉原與遊女交談
日本的風貌──藝妓、花魁、武士及切腹
只有一流國家才懂得款待外賓
向清朝及韓國觀光團展示的現代化風貌
第六章 昭和戰前是追求「觀光立國」的時代
1 創立國際觀光局
招攬外國旅客首次成為國策
「覬覦金錢而招攬外國旅客」讓大藏大臣不以為然
廣邀大人物就任委員,以防國際觀光局遭廢除,
2 全球經濟大蕭條與後來的黃金時代
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觀光產業的外幣收入躍升至第四名,僅次於棉織品、生絲及人造絲織品
在政府特別協助下所打造的國際觀光飯店
遭到擱置的國際觀光景點分級
在江之島設置賭場
親切(款待)是飯店業最厲害的武器
3 戰爭期間也積極進行觀光宣傳
太平洋戰爭的兩年前還向美國進行觀光宣傳
以宣揚皇道精神為目的的國際觀光
第七章 昭和戰後快速成長
1 外國人眼中的原爆圓頂館
車站的RTO及盟軍專用列車
原子彈災區的少年表示「美國人都很親切」
駐軍士兵參觀原爆圓頂館
不想讓歐美人看見原爆受害者?
2 背包客眼中的日本
嬉皮與背包客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時代
《一天五美金的歐洲之旅》作者遊覽日本
背包客眼中的廣島
大型旅行社開始為外國人安排套裝行程
中曾根首相呼籲國民「多買外國貨」──無法實行觀光立國政策的時代
第八章 現代日本的觀光立國政策環境
1 突然湧現的外國旅客
金融海嘯與日本東北大地震
日本政府將外國旅客人數的目標從兩千五百萬人上修至四千萬人
中、韓、臺、港的旅客占了全體的百分之七十五
2 「為什麼是那裡?」──外國人所「發現」的現代觀光景點
外國人最喜愛的日本觀光景點排名
因外國人而變得熱鬧的伏見稻荷大社,以及眾多歐美人造訪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3 東京的大自然對外國人極具吸引力?
傳統文化與大自然,外國人想看的是哪一邊?
不管過去或現在,日本的大自然都深深吸引外國人
新宿御苑不休園,江戶城重建天守閣及本丸(松廊、大奧等)
泰國人發現「能同時遙望富士山與京都的景點」
拉麵是日本料理!?
「東京車站七分鐘的奇蹟」也能成為觀光對象?
4 考量觀光產業風險的未來規劃
各地觀光公害所引發的規矩及道德議題
戰爭、恐怖攻擊、傳染病讓觀光產業陷入危機
中國政府限制中國人前往韓國
中國旅客暴增是雙面刃
綜觀一百五十年歷史大局的視野
不光是宣傳,還要強調市場行銷
參考文獻
人名/刊物名對照
臺灣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妖精棲息的時代「古老而美好的日本」
1 深深吸引外國人的景色與人民
舉世罕見、美好秀麗的日本都市
有窮人但不窮困的國家
「古老而美好的日本」在明治中期已經淪喪!?
必須擁護傳統的西歐人
2 旅行導覽手冊問世
知識分子必讀的旅行導覽手冊
「默里」與「貝德克爾」的旅行導覽手冊
花了四百五十天在日本各地旅行的薩道義
3 明治時期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景點排名
比起餐飲,更重視的是如何對付蚊蟲及跳蚤
涵蓋外國人評價的旅行導覽手冊
東京高居第一、京都名列第二,遙遙領先第三名
日光位居第...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