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9月手記
觀光的凝視與想像
台灣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期待走向觀光大國,並以「數字」(來台旅客成長率/來台觀光人數)做為目標,全力衝刺。自2008年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後,整體大陸來台旅客總人數急速飆升,最高達400餘萬,並在2015年時突破1000萬,觀光收益達4300億以上。在2013-15年當整體對於台灣觀光願景一片樂觀時,民宿、商務旅館、觀光級旅館、免稅店、禮品店、交通運輸成為最熱門投資項目。也在此時,台灣的國旅也產生質變,2013年起廉價航空開始進軍台灣。對於國旅旅遊地品質、價格以及選擇已經厭倦的國人,旅遊的選擇增加了,一種生活習慣的轉變逐步在發酵。
2016年後,台灣的觀光市場又有一番變化,大陸整車一條龍旅遊縮減,儘管來台外國人總人數沒有衰退,但因整個消費型態以及旅遊方式改變,過去團進團出的熱門旅遊地點深受打擊,旅店、餐廳、交通運輸等業績大幅下滑,甚至產生歇業及破產的狀態。而當觀光業尋求國旅的補足時,國人卻早已不再青睞過去台灣舊有的名勝風景,新的旅遊型態崛起(如露營/特色旅遊/深度旅遊),而國外的旅遊景點以接近或是更便宜的價格接收了國旅的人數。
台灣畢竟還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觀光業雖只佔2%GDP,但相對於其他國家的10%,台灣的相關產業是還有機會持續成長。空間規劃、建築設計以及舊景點的改造都是期待為台灣觀光產業培植實力的內容,而這樣的投資在中央或是地方是不遺餘力地進行。而私人投資於旅遊則現實的面對景氣;數年前熱門的宜蘭民宿已遭受無解的雪隧塞車情形、景點的厭倦,步入衰退;而容易聚集人氣的台南地區,其老屋改造為民宿、特色餐飲的經營等,則拜政策開放之賜以及近年懷舊風的追捧而持續發展。而那一些由雲端墜落的舊景點,只能等待東風再起,或是趁此低潮時刻來進行個徹底的更新。
政府觀旅設施的改造或投資常連接出一個更上位的需要:地方創生。地方居民也總相信政府的硬體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不二法門,由最近政府的擴大支出項目中略可見一番,其中「浪漫台三線」的觀旅促進項目就為其一,由景點營造-文學地景公園、老街改造及串聯計畫、抗日地景公園、音樂廣場、產業博物館…等設施的新建,到軟體的經營以及媒體行銷,都是試圖新創或改造一些舊景點,以期回應地方上對於觀光產業繁榮的期待。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向中央爭取建設經費無可厚非,但是否觀光能因此些設施的出現而大步邁前,還真的有待考驗。
觀光作為一個產業的確需要整體硬體的規劃。台建的編輯並不在診斷或是批判台灣公私部門對於觀光產業上策略的問題,而在於由一些新設施的出現或改變,檢視建築/規畫上對這問題是否有新的策略。這次被刊出的案件可看出時代下的演化-由舊旅遊型態過渡到新旅遊的改變-例如「森大」以及「山那村」的休閒產業,便是試圖為當代生活引入一種新的自然/文化體驗;而政府在各種活動中所引入的新型態旅遊設施-以軟體體驗為主,而建築成為輔助活動的設施出現在如北美館有趣的「X-SITE」或是桃園農業博覽會中的相關設施。
提供旅遊住宿設施一直是扶助台灣觀光產業的背後支柱,而民間業者是極為具有彈性及積極。在這十餘年來的民宿建設狂潮期,台灣各地出現了許多極為有趣的民宿開發,也引領了許多風潮,甚至成為大陸業者的學習。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新的創意需要再起;新的想像、模式及新的空間計畫正在出現中…,我們期待看到建築師們/規劃師們/業主一起為台灣觀光的未來繼續齊力前進。
總編輯褚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