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城市的願景及其建設
隨著國際化競爭的加劇,地點的意義正面臨空前的危機。許多過去城市的光輝已經不起時間的掏洗,逐步老舊、沒落、甚至消失;某些地點只剩下地圖上的名稱,並逐步被廢棄、消失。「競爭」不只是資源、人才、產業的競爭,更是文化以及存在感的競爭。當值得感到榮耀的意義消失了,首先消失的是人,接著物質資源被抽離、轉移,接著只剩殘軀。
一個城市的生與死、或由死在復生,面對的是困難的政治判斷以及決心;在台灣,這種決心尤為困難。台灣有著極為膠著的政治思維傳承,人們多也只重視眼前利益,而非長遠,更非心靈性的價值。
在競爭的態勢下,最重要的便是年輕的心、以及願意打破長久不良慣性的決心;想想那三十幾年前開啟的「宜蘭奇蹟」;如此不起眼的「鄉下」,在1990年代之後已經成為全台各縣市市政建設的標竿,許多耳熟的空間論述在此被引介以及執行。
基隆市是一個長年來自我放棄的城市;儘管它有著極棒的空間特性:港灣、山坡景緻、內陸河谷、並有著由其人文、歷史以及美食所組成的美好感。可惜的是,這一個城市在1980年代後期之後便開始崩解;由六零年代海運以及漁業所雕塑起的繁華,因外部競爭以及其他替代性出現而沒落;更慘的是,政治首長的無做為或錯誤作為,導致這一個城市只剩下被時代早已厭倦的軀殼,以及無數再也找不到出路的市民。髒亂、無序、陰暗、潮濕成為惡性循環敗落的鬼魂。沒救了嗎!? 或許正是如此的悲觀到了極限,絕處逢生的機會也恰好誕生;年輕的市長的出現以及有活力的幕僚就定位,加上不願意放棄的年輕人們,再次組織成一股新力量,試圖為這一個城市找出一條活路。
基隆的東停車場改造是這一個城市改造的首章宣言;為處於關鍵地點的停車場長年被詬病為都市之瘤-髒、臭、亂以及廢墟的樣貌,成了二十年來的終極的基隆印象。改換這座建築並給予它可行的活化計畫在今年揭幕了,終於讓整個基隆的重生露出一道曙光。這象徵性的作為宣示了一個樂觀的期待,而許多改造的計畫正也蓄勢待發,期待能大幅轉換這個城市。對於基隆市的改頭換面仰賴的是新的政治智慧,以及許多年輕設計、文化界朋友的投入。如果沒有願意信任政府的年輕人們的加入協助,這城市應該也還在墮落的循環中難以自拔。
一個偉大的城市,除了提供它市民可居的宜人居住、工作、休閒環境外,更應提供的是市民對於未來的希望以及一種堅信的偉大價值。每每聽到議員帶著支持者大鬧社會住宅案的公聽會,並說了許多階級對立的話語,便感難過。「社會住宅」不會只是一種建築的建設,它是一種學習-學習讓我們面對公共性以及相互尊重下的平等性。法國的立國精神(寫入憲法)是「自由、平等、博愛」(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走在法國城市的街道上,常會望到這一個國家宣言出現在政府機構的正門或門楣上;它暗示著政府的建設以及施政價值都必須依附這樣的理念,而這也正是這一個國家隱藏於背後服務人民的信念及價值。
南京中山陵石坊上鐫刻的「博愛」鎦金大字代表孫文的理念,也曾是這樣宣告著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但「博愛」在如今的政治施為中不知還剩多少?
社會住宅如今是在許多城市中大張旗鼓地進行;或許,台灣的都市宣言應該就書寫在以「博愛」為先導的成果上,也唯有如此曾能見證何謂偉大的城市-偉大之城應是建立在多元、公共以及平等的價值上。
總編輯褚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