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氣動盪、經濟成長停滯,加上台灣人口加速老化,要怎麼規劃退休,才能讓人生下半場更安心?《遠見》深入探討全球退休動態與趨勢,專訪名列「全球50大金融思想家」的澳洲金融思想家達斯,暢談成長停滯的年代,如何投資自己?並與中國信託合作進行「2016家庭理財大調查」,發表台灣首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了解國人理財行為與退休準備。退休生活提早規劃,你能活得更自信、更充實。現在,就讓《遠見》帶你邁向美好退休人生。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不論幾歲 現在就開始 你的退休進行式
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使得退休這個議題,三不五時就會被搬上檯面。偏偏又碰到全球多年的景氣停滯,退休金如何籌足、國家財政是否能夠支應給付,立刻成為新挑戰,導致喊了多年的台灣年金改革,這回不再像是「狼來了」,而是步步進逼。
「不分族群、不分身分、所有人,包含已領(年金)者,都會被改到!」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接受《遠見》訪問時,如此形容。
如何讓退休金不變薄?正是這本專刊的核心關懷。首先,不論您是軍公教或勞保給付的受保人,都必須了解,退休不可能單靠政府。因為政府可能破產或修改現有的退休保障制度,甚至推翻信賴原則,屆時將無人可靠。不少經濟學家早已警示,全球經濟將進入冰凍停滯期,未來一代想好好退休,必須及早準備。即使現在是收入不錯的中產階級,若老後生了一場需要高額醫療費的大病,也可能淪為又窮又孤獨的「下流老人」。
退休規劃調查,三大項不及格
至於退休準備,該從何時開始?如何盤點手中資產是否足夠?《遠見》與「中國信託」合作,進行全台第一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調查,訪問全台六都和新竹市等都會區40歲以上民眾,區分「已退休」與「未退休」兩大族群,成功完成2270人的問卷,由於這七個都會區涵蓋全台七成人口,十分具代表性。
受訪者從滿意度、足夠度和信心度等構面,自評分數從0~10分,結果發現,國人的退休規劃滿意度平均為5.34分,準備足夠度5分,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為5.3分,三大項目完全不及格。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專刊也從專家觀點,建議不同職業的上班族,如何盤點手中老本,包括現金流、醫療險、資產投資的合理布局等。
「在已開發國家,新社會的主導因素是老年人口迅速成長,年輕人口迅速萎縮,……政客們仍然承諾要挽救現有的退休金制度,但政客和他們的選民都非常清楚,只要健康許可,以後大家都必須工作到75歲左右。」出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2002年的著作《下一個社會》的這段話,像不像形容台灣的現況?
《遠見》此次採訪澳洲籍金融思想家達斯(Satyajit Das),也持同樣觀點。
晚退休時代來了!不管你現在幾歲,最好快點進入你的退休進行式,啟動準備。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不論幾歲 現在就開始 你的退休進行式
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使得退休這個議題,三不五時就會被搬上檯面。偏偏又碰到全球多年的景氣停滯,退休金如何籌足、國家財政是否能夠支應給付,立刻成為新挑戰,導致喊了多年的台灣年金改革,這回不再像是「狼來了」,而是步步進逼。
「不分族群、不分身分、所有人,包含已領(年金)者,都會被改到!」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接受《遠見》訪問時,如此形容。
如何讓退休金不變薄?正是這本專刊的核心關懷。首先,不論您是軍公教或勞保給付的受保人,都必...
章節試閱
「你看,又在吵架了啦!這個年金改革喔,很難有共識啦!」自從2016年6月,新政府第一次年金改革會議召開以來,公務員退休的林爺爺,每週四下午一定盯著電腦,觀看網路直播。
坐在一旁的林奶奶聽見丈夫的感嘆,一邊下意識地搖頭,她回應的台詞總是:「我們軍公教能怎麼辦?只能聽候宣判啦!」原來她是任滿25年國中老師退休,覺得自己與先生就是最近被改革的對象。
老得快、領得少
退休生活問題多
當林家兩老天天煩惱退休金將被砍少的同時,兩人40歲的兒子也開始煩惱怎麼儲蓄足夠退休金。
他知道退休後的理想所得替代率是七成,也就是,想過舒適的退休生活,所需支應的每月現金流量,最好是退休前月薪的七成。
「這樣得準備多少錢啊?缺口好像還很大?」他感嘆,恐怕要延後退休,這還不打緊,最近報紙竟說勞保基金即將在2027年破產,那退休金不就泡湯了?
「年金改革啟動,砍向軍公教?」「四大退撫基金17年內全倒!」「勞保、軍保破產倒數計時!」在新政府召開年金改革會議以來,各職業別的年金資料逐一揭露,各式聳動的標題經常躍上新聞版面。
前所未有地,關於退休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跨族群、跨職業、跨世代,竄往每一個人心裡。
也許有人知道,台灣老了,所以牽動一連串的年金改革。然而,多數人沒注意到的是,台灣居然老這麼快,就在2016年的此刻,人口結構正在發生不可逆的重大轉變。
台灣的「人口紅利」消失,正在倒數中。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報告(103~150年)」,在2016年,老、幼人口曲線出現關鍵交叉,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大於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頁XX表1)。
連青壯人口也在2016年開始遞減。2015年的勞動人口(15~64歲的工作人口)已達最高峰、1737萬人,今後每年將減少近18萬的工作人口,至2061年將只剩約900萬人(頁XX表2)。
「人口紅利」的定義是15~64歲的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數大於66.7%,而且扶養比小於50%。目前台灣15~64歲的人口比重約74%、扶養比約35.6%,然而約11年後,人口紅利就將消失。
根據該份報告推估,台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就會「零成長」,之後為負成長。到了206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總人口的四成,比例甚至將高於日本等超高齡國家。
40年後,台灣成為最老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是全球最快,再兩年就跨入「高齡社會」,10年內再進化成「超高齡社會」,五個人裡面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再約40年,台灣即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
「人口結構改變,可能讓年金制度從原本立意良好的『代間互助』,扭曲成『代間剝奪』!」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解釋,年金制度是隨收隨付制(PayAsYouGo),也就是,這代工作人口繳保險費,付給已退休、領年金的上一代。然而,一旦工作人口減少,就勢必得增加保險費才能支應年金給付,但因為少子化與老化,繳費者大減,不堪負荷,對制度產生質疑。
以國發會推估資料,103年台灣每6.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到了150年就是每1.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扶老比」陡速攀升,將讓社會保險財務面臨極大壓力(頁XX表3)。
因人口結構改變,不只年金改革迫在眉梢,所觸發的蝴蝶效應,也重塑了全球總體經濟樣貌。
「全球已跨入成長停滯的年代(theageofstagnation)!」澳洲籍金融思想家達斯(SatyajitDas)指出,過去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因是人口的爆炸性成長,在20世紀,人口就翻倍成長了兩次,但這不可能再發生了。
他表示,銀髮族的消費遠較年輕人來得少,相對無法刺激產業需求,全球經濟成長勢必趨緩。
近年,各國政府一再加碼推出量化寬鬆、負利率等貨幣手段,就是為了刺激經濟擴張、美化數據。然而,這些看在達斯眼裡,都是困獸之鬥、徒勞無功,因為「地球畢竟是老了!」。
加上,非預期的利空事件層出不窮,各大金融機構一再下修經濟成長估值。例如今年7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就因為英國脫歐(Brexit)效應,再度下修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估值0.1個百分點,今年為3.1%,明年是3.4%(頁XX表4)。
達斯觀察,主要成熟國家都在「日本化」,不論在經濟、或社會層面。
日本從1990年代以來,邁入經濟停滯的20年,儘管現任首相安倍在2012年上任後推行「安倍三箭」政策,甚至在今年初使出「負利率」殺手鐧,但達斯觀察日本因為人口老化,稅收跟著減少,無力進一步推升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政府的福利負擔加重,力有未逮,愈來愈多民眾遺落在社會安全網之外。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例如今年以來廣受討論的「老後破產」與「下流老人」現象。
「就算月薪?日圓(約台幣5萬),這會還是可能又老又窮又孤獨!」《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身為第一線照顧老人社福的社工人員,指出日本出現愈來愈多貧困的高齡者,只能以最基本的社會福利補助,勉強維持生命。
藤田表示,所謂的下流老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因為付不出醫藥費而以成藥止痛,一個人孤獨走向死亡。
如此度日的日本高齡者並不少見,其中許多人不是一開始就落入「貧窮線」,退休前的年收入尚且可達到平均值,約400萬日圓,折合台幣大約100萬年薪。
長照經費龐大
正侵食你我未來
然而,各種變數使這些長者一步步走向中下階層,甚至連下一代也一起捲入。
藤田在書中舉例,一位加藤先生在40歲,事業正處於巔峰時,為了照顧罹癌的父親而辭去工作,後來父親過世後,接著照顧臥床的母親長達10年,等到安葬完母親,加藤先生已約55歲。
之後加藤就算勉強找到工作,但薪水很低,年金保險又中斷了十多年,等到65歲退休時,加藤才驚訝發現領到的年金少得可憐,一個月只有9萬日圓(不到3萬台幣)。
今日的日本,可能是明日的台灣?
「『下流老人』不是只會出現在日本,台灣也要警惕!」剛在8月中接任台中市副市長、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因種種變因而墮入貧窮的老人,台灣並不少見(頁XX表4)。
她指出,要享有安全的老後退休生活,除了充裕的「經濟資本」,例如退休金;還需要良好的「社會資本」,像是人際關係、鄰里網絡。
「在社會資本上,台灣比日本好很多!」林依瑩觀察,日本被稱為「無緣社會」,人際疏離程度遠勝於台灣。
在日本,曾經發生過有老人孤獨死去,事後警方探查,發現與他有20年交情,每天下班都要一起喝一杯的酒友,竟然不知這位老人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陌生得令人咋舌。
林依瑩表示,台灣還有健保可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醫療費也較便宜,比起日本等國家還是好一些。
然而,林依瑩也指出,上述「社會資本」「健保資源」等友善條件,在台灣快速老化的過程中已逐漸弱化,光靠這些,根本不足以支持理想的退休生活。
照顧一位失能者需要2~4人
就以健保來說,台灣施行「二代健保」之後儘管擴增財源,今年預估安全準備金可以拉長到五個月以上,但以現在健保財務結構的設計,恐怕尚不能因應10年後即要進入的「超高齡社會」。
至於人際網絡的支持,也因家庭結構改變而轉趨薄弱。
「台灣的生育率只有1.18(人),少子化的問題是全球最嚴重!」林萬億說,孩子生太少、向外遷徙等現象,讓台灣家庭結構萎縮很快,從1960年代平均一個家庭有5~6人,目前一家只約3人左右(內政部統計,2016年6月,平均一戶2.77人)。
他指出,家人少、子女少,使得年長者可享受到的「家人照顧」與「經濟互惠」都跟著減少,而且還可能更花錢!即使是健康的老人,因為沒有子女、家人隨侍在旁,像是陪伴、就醫與三餐等各式需求,樣樣都必須另外花錢補足。
而「獨居老人」在財務與照護上所能得到的支持,是銀髮族中最薄弱的。然而,台灣的老人獨居現象,卻在迅速增加中。
根據內政部每四年一次的「老人狀況調查」,102年版本中指出,5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在增加中,其中6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攀升更顯著,從四年前的9.2%,增至11.1%。
林萬億指出,在台灣儘管中低收入戶占總人口不到4%,貧窮老人看似不多,但許多是「近貧」與「隱性貧窮」。
這些近貧、隱貧族群除了因交通等各種因素造成社會參與度低、無法有效連結各種資源,在財務上也很脆弱,禁不起任何變數。
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銀髮族,得面臨長期照護的健康風險,對退休財務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年紀超過65歲後,每5.7人就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一旦如此,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平均約7.3年。目前台灣已有超過76萬失能者,推估到2031年,臺灣失能人口將急增至118萬人。
而照顧一位失能者至少需動員2~4個人。林依瑩觀察,隨著戰後嬰兒潮邁入老年,台灣近年也出現了「照護離職潮」,保守估計,已有超過200萬的上班族,面臨父母健康照護的壓力,其中不少人選擇暫離職場。
除了人力需求,長照帶來的財務壓力也令人喘不過氣。
據估計,一年長照費用約80萬元,若乘上平均看護期7.3年,那麼,一個人一旦進入長照狀態,開銷大約600萬元,很可能吃掉大部分退休金,可說是最大的開銷與風險。
對於老後長照風險,已被蔡英文總統的新政府列入重點政策,延續之前「長照十年」計畫,衛福部在2016年7月端出「長照十年計畫2.0」規劃草案。
該版本強化社區整合照護模式,將長照資源區分為三級:A級的「社區整合服務中心」、B級的「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與C級的「巷弄長照站」,預計服務對象從51萬人擴大到74萬人。
「家庭已不太可能成為穩定的照顧力量,因此政府將資源『公共化』『制度化』,來解決老後安養問題!」身兼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召集人的林萬億表示,長照2.0可望在明年上路,而攸關每一位國人的年金改革修正草案,也將在明年520之前送交立院。
備妥退休存摺
人生下半場更樂活
儘管政府已啟動各種改革來迎接超高齡社會,但制度真的可靠嗎?
「不分族群、不分身分,所有人,包含已領(年金)者,都會被改到!」林萬億曾這樣形容「年金改革」,許多人覺得自己的退休規劃彷彿被埋下未爆彈。
「自己的退休自己顧,這樣才最實在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說,以一般勞工來說,退休金的組成有三根支柱,分別由政府給付年金的「勞保」、雇主與個人分攤的「勞退」與「私人儲蓄」,民眾容易將「勞保」與「勞退」搞混,顯然多未認真研究退休這件事。
在「年金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召開之前,一度傳出勞工的「勞保」加「勞退」之後的所得替代率超過87%。然而會後,林萬億澄清,若以平均退休年齡約61歲來分別計算勞退的新制與舊制,那麼,勞保加上勞退的所得替代率只約60%出頭,比軍公教族群低(頁XX表5)。
目前,年金改革還在火熱進行中,證明了制度會改、局勢會變,外在力量沒有什麼永遠的保證。因此,不管你是哪一個職業族群,退休規劃最好自己掌控,仍然可以操之在己。
「與其乾著急,不如及早規劃,視情況拉高『私人儲蓄』比重,以提升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李瑞珠建議,可以先設想未來的退休生活水準,並加上通膨因素,以此推算出所需退休金總額。而後,減去政府與職業年金(例如勞保與勞退)及已累積的準備金,就能算出還需要補足的退休金缺口(頁XX表6)。
推算出缺口後,就能概估投資報酬率,以此尋找可提供相當報酬的對應商品。
「定存利率降低,那麼就要尋找其他投報率較佳的投資商品!」理財達人「怪老子」(本名蕭世斌)表示,定存是能返還本金的無風險投資,但全球貨幣寬鬆,各種幣別的定存利率同步走低。投資人若不想調低報酬期待值,就得做好準備,另尋風險較高、投報率相對好的標的。
做好資產配置老後免擔憂
只是近兩年黑天鵝不斷,全球總經局勢動盪,投資市場跟著波動。
以今年2月3日台股封關日來看,去年、農曆羊年總計台股全年跌掉1466點、市值減少3.7兆元,等於每位股民虧損38萬元,是四年來首見虧損。但,今年農曆年後開市以來至8月5日,台股又漲了超過1000點,一度漲幅居全球之冠。
上沖下洗的市場行情,加深了投資難度。「做好資產配置,就能從容應對變局!」柏瑞投信投資長林紹凱表示,應該隨年齡來調整投資風險屬性,並做好核心與衛星資產配置,就有機會為退休做好準備。
儘管全球進入成長停滯的年代,種種變數接踵而來,只有提早準備,才能避免成為「下流老人」,讓後半場人生得以快樂生活,盡情享受退休。
【退休特刊】
台灣首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
國人退休規劃不及格,近四成完全沒準備
高齡化的台灣,有多少人能享受退休?《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合作,進行全台第一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觀察國人準備退休前後的態度與狀況。
調查執行/遠見民調
文/林讓均
「你知道另一半的退休計畫嗎?」
「告別人間之前,你想留什麼給下一代?」這些問題,你問過自己嗎?
談到退休準備,許多人以為夠有錢就行,但事實上,「財富累積」與「享受退休」兩者,並不具有絕對的關係。
此外,退休也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光以財務規劃來說,就會牽涉另一半,甚至全體家人。
在社會愈來愈高齡化的今天,究竟有多少台灣人能夠享受退休?
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僅52分
《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合作,首度展開全台第一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調查,訪問對象為40歲以上國人,樣本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都與新竹市等都會地區居民為主。同時調查「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兩個族群,共完訪2270人。
本調查最大的特色,是以「家庭」為單位。也就是說,不只調查受調者本人,也一併請受調者評估與另一半的退休準備情況,並延伸至老後家庭財務的規劃。
本調查另一特點,則依據調查結果,整理成為一個「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一探台灣家庭的整體退休準備情況。
結果,答案不甚樂觀,台灣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只有52分,國人的退休準備顯然不及格!
構成享退指數的三大面向,分別是「對目前退休規劃的滿意度」「退休準備的足夠度」「退休後能過理想生活的信心度」,請受調者以程度0到10分加以自評,10分為最滿意、最足夠與最有信心。0分代表完全不滿意,不足夠與不具信心。
分別計算後,發現國人的退休規劃滿意度平均為5.34分(頁XX表1)、準備足夠度為5.0分、過理想退休生活的信心度為5.3分,皆落在5~6分的中間組,代表程度普通,也稱不上及格。
但若以「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兩個族群來看,已退休者的享退指數平均為61.5分,勉強及格,而尚未退休者只有49.2分。
遠見調查中心副總經理任希詩解讀,分數之所以不及格,與沒有準備、或者太晚準備退休有關。
此份調查顯示,有近四成(39.2%)的人沒有做任何退休準備(頁XX表2),而且有進行退休理財者,平均39.8歲才開始規劃。但另一方面,計畫退休或已退休的平均年齡是59.8歲(頁XX表3)。以此推算,平均退休準備的時間為20年。
「才準備20年,恐怕太短喔!建議從踏入職場的第一年就要開始規劃!」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表示,台灣人平均不到60歲就退休,但平均餘命已達80歲,女性甚至達到83歲,未來會更延長。也就是說,退休生活將長達20年以上。
那就來看看,究竟大家如何規劃退休財務,到底夠不夠?
月存4萬3381元退休預備金
本調查請受調者推估「自己和配偶」,平均每月存多少錢或投資多少錢來做為退休準備?結果,整體平均值為4萬3381元(頁XX表4),若乘上準備時間20年,並假設投資至少保本的話,那麼,到退休前夕就能累積1041萬1440元。
再來,則估算退休後日常開銷。本調查請受調者評估「自己和配偶」每個月花在生活上的各方面費用約多少(包含食衣住行育樂,但不含房貸和子女教育),得出平均每月開銷為3萬4175元(頁XX表5)。
「世界銀行」曾建議,退休後的理想所得替代率應為七成,若依此為據,也將退休後的生活水準調降、支出跟著打七折,則退休後一個月開銷,是3萬4 175元打七折,為2萬3922元(4萬3千381元乘以70%)。
再乘上20.04年(「平均餘命79.84歲」減掉「本調查退休平均年齡59.8歲」),那麼,退休20年的總開銷為575萬2763元。
然後,把之前估算過的「退休準備總資產」(1041萬1440元)減去「退休後20年的總開銷」(575萬2763元),還將剩餘465萬8677元。
「哇!還有剩耶!」看到這裡,可能你已經爆出歡呼,但真的是這麼好嗎?
「這樣的設算太樂觀,首先是沒考慮到『通膨因素』!」李瑞珠指出,就算一個月開支額度只抓2萬3922元,若加計每年約2%的通膨率,那麼退休20年的總開支就會超過711萬元(亦即20年後711萬餘元,其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的575萬2763元)。
第二,一個月可以挪出4萬3381元來準備退休,是不是估得太自信了?「生吃都不夠了,還曬乾!(台語)」李瑞珠笑說,現在平均薪資約5萬多元(經濟部統計,2016年1至5月平均薪資為5萬3636元),等於雙薪家庭中要有一個人把大多數月薪拿來當退休金,而且每個月都需如此,持續20年,顯然不太可能。
第三個估得太樂觀的理由,就是沒考慮到退休生活的「變數」。
在本次調查中,詢問「您目前的退休規劃中,所準備的退休金額涵蓋那些項目的花費?」前三名為「日常開銷」(71.1%)、「醫療」(63.6%)、「旅遊」(56%)(頁XX表6)。其實醫療與旅遊,都算大開支。光是醫療費用,如果沒有保險來分攤,恐怕已不夠。
若罹患大病、慢性病或是長照狀態,就可能在退休財務埋下地雷。根據估計,老年若失能、進入長照狀態,一年需要額外花費80萬,而平均看護期是7.3年。也就是,一旦進入長照狀態,一個人至少要準備600萬元。
最擔憂醫療負擔過重
從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來看,看似充裕,但一經試算,並加上通膨、醫療等變數後,就會發現其實遠遠不足。
如此的規劃盲點,也呼應了將近一半的國人對於退休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擔憂。
擔憂什麼?前三名分別是「醫療費用的負擔」(28.9%)、「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26.7%)、「發生意外負擔變重」(17.9%)。而第四名的「通貨膨脹或負利率」也占了16.3%(頁XX表7)。
顯然,國人對於退休財務普遍有不安全感,不是擔心不足,就是無法因應各種變數。
本調查也指出,有退休規劃的家庭,其理財工具前三名,分別是保險(36%)、定存(24.3%)與不動產(17.1%),排四、五名的股票與基金分別只有7.9%、7.2%(頁XX表8)。
「對於退休規劃,國人雖然聚焦於『總額』的累積,卻忽略了理財工具的選擇與適當的資產配置,無法發揮投資效益!」
李瑞珠解讀,從上述理財工具的挑選,可發現國人的退休理財行為傾向保守,且高比例集中於保險,也可能引發資產過於集中的風險,「誰說買保險一定保險,保險公司也可能會倒啊!」
這麼愛保險,那麼大家都買了什麼?分別有約七成三的家庭都買了「健康醫療險」與「壽險」,有六成二買了「癌症險」,只有五成三買了投資型保單(頁XX表9)。
也就是說,以保險為退休規劃主要工具的家庭,買的多是保障型商品,儘管這些險種可能為終身還本型,本利和大於所繳保費,但這類商品的投資效益較低,對退休資產的累積幫助有限。
有趣的是,40~49歲的較年輕族群,有高達50.5%的家庭投資保險,比例高於「50~59歲」(42.8%)、「60歲以上」(22.8%)兩個族群。
以定存來說,40~49歲的族群也有33.8%、其他兩組則分別為31.5%、23.4%。再以風險波動較大的「股票」類別來看,40~49歲約有24.6%,並沒有顯著高於其他兩組(50~59歲為23.7 %、60歲以上15.9%)。
「這表示年輕族群的理財行為仍然保守,多數人並沒有因為年輕,就選擇風險較大的商品,以賺取較高的報酬!」任希詩解讀。
但她也觀察到,年輕族群比較有退休規劃意識,超過七成有準備、只有25.2%沒任何準備,比全體近四成沒準備來得低很多。
愈年輕者的退休規劃也愈早,未退休者平均38.7歲開始準備;已退休者卻44.3歲才起步,而且近三成是在接近退休年齡(50~59歲)才開始規劃。
李瑞珠觀察,這或許跟近年的理財教育,以及各種年金保險瀕臨破產的新聞有關,民眾驚覺政府也靠不住,只能及早規劃退休。
留不留財產?逾六成沒計畫
本次調查也關心,國人對於傳承財產的價值觀。當問到,你會留財產給下一代嗎?怎麼留?有超過六成(64.3%)的受調者回答「沒有任何計畫(頁XX表10)」。而且此題在各年齡族群,都有超過六成的人持此態度,一致性很高。
只有兩個變因,讓此題有顯著差異。一個是「收入」,家庭月收入八萬元以上者(占本調查樣本30.4%)只有49.1%說不,也就是該類別有一半的家庭會留財產給下一代。
另一個變因則是「職業別」,背景為「軍公教」者較其它族群,更願意留財產給子女,只有53.6%沒傳承規劃。
整體而言,規劃傳承的家庭,最想留下來的資產,前三名是「不動產」(27%)、「保險」(11.6%)和「現金」(10.1%)(頁XX表11)。月收入八萬元以上的家庭,想傳承的資產前三名也如上,但比重為42.2%、21.8%、18.3%;而軍公教家庭想留的順位則略有不同,分別是「不動產」(33.9%)、「現金」(20.3%)和「保險」(17.2%)。
「留或不留,固然和財富差距有關,但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怎麼留!」李瑞珠觀察豪門世家為了爭家產而鬧上新聞的事件屢見不鮮,覺得有錢人有顧問幫忙,都處理不好了,何況一般人,「乾脆不留了!」。
老後如何處理家產,不只是台灣人的疑惑,人口逐漸老化的主要國家也正在學這門功課。
【國人享退指數大調查】
表1
台灣家庭樂退指數 僅52分
過理想生活信心度 平均分數 5.3分
滿意(7~10分) 30.4
普通(5~6分) 36.2
不滿意(0~4分) 26.4
不知道/未回答 7.0
退休準備足夠度 平均分數 5.0分
滿意(7~10分) 23.0
普通(5~6分) 38.6
不滿意(0~4分) 30.1
不知道/未回答 8.3
退休規劃滿意度平均分數 5.3分
滿意(7~10分) 25.2
普通(5~6分) 42.9
不滿意(0~4分) 22.0
不知道/未回答 9.9
參考作法
表2
39.2%沒有為退休生活做準備
你有沒有為將來的退休生活做準備?(%)
有 59.1
沒有 39.2
不知道/未回答 1.7
表3.
平均39.8歲開始退休準備
你幾歲開始做退休準備?(%,有退休準備者)
30歲以下 8.7
30歲-39歲 24.4
40歲-49歲 29.1
50歲-59歲 16.4
60歲以上 2.8
不知道/未回答 18.6
註:有退休理財的家庭當中,平均39.8歲才開始退休準備,計畫或已退休年齡平均為59.8歲
表4.
退休準備金平均每月4萬3381元
你自己(和配偶)平均每月存多少錢或投資多少錢做退休準備?(%)
1萬元以下 7.5
1萬到2萬9999元 26.5
3萬到4萬9999元 15.5
5萬到10萬元 13.6
10萬元以上 3.1
不知道/未回答 33.8
註:近半數(49.4%)有退休準備者,每月投資5萬以下做為退休準備;平均準備金額為每月4萬3381元
表5.
退休者平均月花3萬4175元
目前你自己(和配偶))每月花在生活上各方面的費用大約多少? (%,包含食衣住行娛樂、但不含房貸和子女、教育)
1萬元以下 6.6
1萬到2萬9999元 39.9
3萬到4萬9999元 28.5
5萬到10萬元 14.8
10萬元以上 2.2
不知道/未回答 8.0
註:目前平均每月花費金額扣除房貸、子女教育為3萬4175元
表6.
日常開銷與醫療占退休後最大支出
在你目前的退休規劃中,所準備的退休金額是否涵蓋下列項目的花費呢?(%,複選)
日常開銷 71.1
醫療 63.6
旅遊 56.0
投資 24.1
經營生意 12.4
不知道/未回答 10.2
表7.
退休最擔心醫療費及準備金不足
對於退休準備,你有沒有任何擔心的地方(%,複選)
醫療費用的負擔 28.9
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 26.7
發生意外負擔變重 17.9
通膨或負利率 16.3
投資風險 5.1
需要金援子女 7.9
沒有任何擔心 47.6
不知道/未回答 4.1
表8
保險是退休者理財首選
你目前最主要透過哪一項來做退休理財規劃?(%,有退休準備者)
保險 36.0
定存 24.3
不動產 17.1
股票 7.9
基金 7.2
外幣 1.4
黃金 0.1
債券 0.1
不知道/未回答 5.9
表9
為退休準備,醫療健康險最熱門
為了退休準備,你主要購買哪些保險產品?(%,有退休理財規劃者,複選)
健康醫療險 73.3
壽險 72.7
癌症險 62.1
投資型保單 53.2
重大傷病險(類長照險) 48.2
長照險 30.4
儲蓄險 19.0
意外險 5.2
不知道/未回答 1.2
表10.
64.3%沒計畫將財產繼承給子女
你是否有計畫傳承任何財產給下一代?(%)
有 32.3
沒有 64.3
不知道/未回答 3.4
表11.
最多人選擇將不動產繼承給子女
你計畫傳承哪些財產給下一代? (%,有計畫傳承者答)
不動產 27.0
保險 11.6
現金 10.1
股票 3.8
基金 3.2
外幣 2.1
沒有計劃 64.3
不知道/未回答 3.4
【調查說明】
統籌及執行單位:遠見民調中心
調查時間:2016年5月24日至6月6日
調查區域與對象: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年滿40歲以上民眾
調查方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抽樣方法: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樣本規模:2270人
抽樣誤差:對母體各項參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為±2.1%
【退休特刊】
退休三大迷思調查
退俸恐被通膨吃掉,
醫療不能只靠健保!
調查執行/遠見民調
文/林讓均
本次《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合作的調查,設計了三道迷思題,發現國人的退休理財觀念,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首先是「開銷迷思」。在被問到「你同不同意『退休後的生活,我不需要花很多錢』的說法?」有半數(50%)的人同意(頁XX表1),但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補強保障型商品分擔風險
遠見民調中心副總經理任希詩指出,本調查請民眾自估個人(★還是家庭?)退休前、後的基本開銷(分別為32025元、30505元),兩者相差不到2000元。而且,就算退休後可省下2000元的基本開銷,也可能不足以應付醫療費用,更無法負擔旅遊、提升生活品質的額外支出。
第二是「理財迷思」。被問到「對於退休後的理財規劃,保本比收入重要?」有高達2/3(66.1%)的民眾同意,而且60歲以下有近七成認同此說(頁XX表2)。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觀察,這呼應了民眾的退休投資工具偏保守的現象,就是這樣的理財觀讓民眾在退休後不敢投資,只能吃老本,企求完全迴避風險。
「然而,『保本心態』可能才是最大的風險!」她解釋,民眾可能面臨長達20~30年的退休生活,若資產只出不進,將很快用盡,更何況還可能被通膨提早「吃」掉。
民眾不傾向於退休後繼續投資,也可能是因為市場上缺乏合適的商品。她建議,退休後仍要持續投資,只是風險屬性、報酬期待都要調降,以能夠創造穩定現金流的商品為核心配置。
第三個,則是「醫療迷思」。被問到「對於退休後的醫療規劃,我只要有全民健保和一般醫療險就夠了?」全體同意者有53.3%,有高達2/3(66.1%)的民眾同意(頁XX表3)。而且,年紀愈大者,愈同意此說,60歲以上者有超過六成(61.6%)認同,而40~49歲族群只有45.9%。
但事實卻是,健保可能不如你想像的保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健保自民國84年開辦以來,自費比例不斷上升,85年約26.4%、折合每人每年平均自費額為5694元。但到了民國100年以上升至36.3%、平均為1萬4505元(●更新)。
健保財務破洞還在擴大,因此老年醫療支出不宜過度依賴健保。
而從本調查看來,儘管多數人認同「一般醫療險已足」的說法,但其實不少民眾已透過保障型商品來分攤醫療風險,例如健康醫療險、癌症險、類長看險與長照險等。
「不是有保就有賠、就賠得夠,還是要懂得挑選合適的保險商品!」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祕書長鄭文逵提醒。
【退休三大迷思調查】
迷思1
退休不用花很多錢×
你是否同意:「退休後的生活,我不需要花很多錢」這個說法?(%)
同意 50.0
不同意 42.5
不知道/未回答 7.5
迷思2
保本比收入重要×
你是否同意:「對於退休後的理財規劃,保本比收入重要」這個說法?(%)
同意 66.1
不同意 22.2
不知道/未回答 11.7
迷思3.
有健保跟醫療險就夠了×
你是否同意:「對於退休後的醫療規劃,我只要有全民健保跟一般醫療險就夠了」這個說法?
同意 53.3
不同意 40.9
不知道/未回答 5.8
「你看,又在吵架了啦!這個年金改革喔,很難有共識啦!」自從2016年6月,新政府第一次年金改革會議召開以來,公務員退休的林爺爺,每週四下午一定盯著電腦,觀看網路直播。
坐在一旁的林奶奶聽見丈夫的感嘆,一邊下意識地搖頭,她回應的台詞總是:「我們軍公教能怎麼辦?只能聽候宣判啦!」原來她是任滿25年國中老師退休,覺得自己與先生就是最近被改革的對象。
老得快、領得少
退休生活問題多
當林家兩老天天煩惱退休金將被砍少的同時,兩人40歲的兒子也開始煩惱怎麼儲蓄足夠退休金。
他知道退休後的理想所得替代率是...
目錄
封面故事 /
全球退休趨勢》退休早規劃 拒當「下流老人」
專訪全球50大金融思想家 達斯》經濟成長停滯時代來臨 退休將變得奢侈
台灣首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發表》樂活享退指數僅52分,近四成完全沒準備
退休調查,顯露最常見的三大迷思》退休俸恐被通膨吃掉,醫療不能只靠健保!
六都+新竹市居民 退休規劃調查》台北人退休最有規劃,台南人最無憂無慮
理財達人指點〉知名財經部落客 怪老子》一次突破四大盲點 自己打造安心退休方程式
投資理財 /
專訪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 楊淑惠》杜絕三迷思、管控兩變數 享受人生下半場
醫藥費哪裡來〉從住院醫療、癌症、長照 依序盤點保險》串起完美健康防護網 享有老後尊嚴生活
這樣預存老本2〉老中青族群有不同選擇》搞懂三種年金險 不怕長壽沒錢花
這樣預存老本3〉退休族懶人投資法》找對類全委保單 專人代操也要定期檢視
這樣預存老本4〉微利時代 更要避免資產縮水》布局多元資產基金 收益穩定、抗波動
這樣預存老本5〉保障財產安全 不怕被挪用》退休金交付信託 專款專用照顧自己
這樣預存老本6〉適合想在家安養晚年族群》年滿65歲以房養老 每月安穩領現金
特別企畫 /
樂退人生1〉地產公司行銷主管 張小姐》買房強迫存錢,50歲就想退休
樂退人生1〉前外商公司主管 張先生》景氣差遭資遣,自學投資不徬徨
樂退人生2〉保險公司業務經理 吳先生》穩定增加收入,眼光要看長遠
樂退人生2〉前業務行銷總監 謝先生》退休金管道多元,快樂當志工
樂退人生3〉地方政府工務局員工 談先生》買儲蓄型保單,上網研究投資術
樂退人生3〉公立高中退休教師 陳小姐》不盲目買股票,現金定存較安心
專家建議〉給上班族的建議》檢視「活留存」,累積財富金三角
專家建議〉給業務員的建議》避開高風險投資,資產靈活運用
專家建議〉給公務員的建議》優渥退俸恐變少,留意年金改革
封面故事 /
全球退休趨勢》退休早規劃 拒當「下流老人」
專訪全球50大金融思想家 達斯》經濟成長停滯時代來臨 退休將變得奢侈
台灣首份「家庭樂活享退指數」發表》樂活享退指數僅52分,近四成完全沒準備
退休調查,顯露最常見的三大迷思》退休俸恐被通膨吃掉,醫療不能只靠健保!
六都+新竹市居民 退休規劃調查》台北人退休最有規劃,台南人最無憂無慮
理財達人指點〉知名財經部落客 怪老子》一次突破四大盲點 自己打造安心退休方程式
投資理財 /
專訪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 楊淑惠》杜絕三迷思、管控兩變數 享受人生下半場
醫...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