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之間
折之間
之間
link
搜尋"易經" (80)
51、 用易經閱讀人生
劉哲雄
出版日期:20140601
定價:300元 特價:69折, 207
  《易經》被列為中華群經之首,為五經第一,就是在文字發展之前,《易經》就是先人以圖象來記載人世間的經驗與心得的筆記書。至今演變已有超過六千年以上的歷史。在中國周朝之後,由周文王、周公、孔子及歷代諸賢,作卦、爻辭及《易》傳,為這本「無字天書」作註,成為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呈現。發展至今,為因應時代需求,詮釋者不知凡幾。《易經》全書分為上、下經,上經計有三十卦,下經則有三十四卦。上經「藉天道以明人事」,下經則「用人事以推天道」;本書《從易經閱讀人生》選材上經中三十卦解說,從自然觀察的角度來解讀人生中種種現象,自宇宙變化「大霹靂」理論談「乾」、「坤」的天地初生,到萬物生長演化的過程。而下經三十四卦中就人類出現後的種種人情世故發展,朝代變遷說明,為人生提出智慧的啟發。下經解說部份預計2012年出版,暫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敬請期待。   作者劉哲雄老師,從事《易經》教學十餘年,目前於高雄社大講授《易經》。他從義理入手,打破過去以《易經》為風水占卜命相的窠臼,重新賦予經典時代新生命。劉老師過去曾從事建設公司的經營,具有管理和實務的經驗,因此跳脫一般學究講學的風格,重塑以生活經驗為主軸、人生問題為標的的解說方式;藉由建築的背景,劉老師開始關心、親近臺灣的土地,並親身進行自嘉義以南到墾丁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及小丘陵地生態的導覽解說。這一段「入荒野」的過程,也為「學建築」的劉老師生命中開始有了不同的轉折,回溯、體認到人與自然和諧互動。後來投身《易經》的推廣教學,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並嘗試解讀「探索在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的關係」,將十多年習《易》的心得整理出來,作為人與歷史的交流,回應中國哲學中「天人」間最圓滿的互動。
 
52、 用人生閱讀易經
劉哲雄
出版日期:20140601
定價:300元 特價:69折, 207
  《易經》在華夏經典中,居於群經之首,主導融會儒釋道思想,是中華民族第一部以先民符號紀錄生活萬象,繫以簡約文字闡明人生智慧、生活方向,這一代的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易經》是必不可缺的首要經典。   作者劉哲雄老師從事《易經》教學十餘年,目前於高雄社區大學講授《易經》。劉老師從義理入手,打破過去以《易經》為風水占卜命相的窠臼,重新賦予經典時代新生命。劉老師過去曾從事建設公司的經營,具有企業管理和實務的經驗,因此跳脫傳統講學的風格,重塑以生活經驗為主軸、人生問題為標的的解說方式;後來投身易經的推廣教學,並嘗試解讀「探索在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的關係」,將十多年習易的心得整理著書立說,作為人與歷史的交流,回應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間最圓滿的互動。   天行書苑立居21世紀,以現代數位方法建立經典平台,製作發行電子書籍,藉由現代觀點闡釋華夏傳統經典,注入現代活水。去年天行書苑為劉哲雄老師耗時四年餘的易經上經「用易經閱讀人生」製作編輯,2012年迎向龍年,劉哲雄老師的下經「用人生閱讀易經」大作歷經艱辛,終告完稿,寫作經緯依然循著易經義理深入解析,尤重大象傳的道德警示,從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卦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在在感受到作者諄諄教誨與鼓舞人心的敦厚心意。每一章節輔以佛法經義,透過修行的真實體驗,引導讀者進入易經64卦,384爻所刻劃一爻一世界,一卦一宇宙的美麗紀元。
 
53、 高島斷易
壯觀天行國際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415
定價:500元 特價:69折, 345
  本書之作者高島吞象為日本知名的易占學者,生於西元1832年之日本江戶京橋,年幼熟讀中國的四書五經,成年後在橫濱開設物產店,生意興隆,嗣因違規與外國人通商,被捕入獄,獄中七年專注研讀易經,玩象推占,深有體悟,出獄後,繼續經商,但改變經營方針,開設大型旅館,因而結識政界人士,時值日本明治時代,朝野社會進行重大改革,國內外發生經濟、外交、社會等鉅大衝擊,高島關注國事,屢獻計策,蒙日本政府採納,影響深遠,天皇感念高島之貢獻,首次賜賞平民高島嘉右衛門,並親訪高島家,引發各界矚目與尊崇。   明治九年(西元1876年)高島正式退休,專志於易學的研究與著述,提出許多著名的易占解釋,同步登載於日本報刊,並於明治十九年完成《高島斷易》鉅著,書中深刻解釋易經全文,並於每一卦每一爻列舉實際占卦之卦象、解說及事後驗證實況,卦象之特色為單爻爻變,同時敘述卦象反映之現實狀況,舉凡中日甲午戰爭、普法戰爭、外交談判,至名人顯貴之仕途機運,問戰征、營商、功名、家宅、疾病、婚嫁、生育,易占精妙神準,日人尊為「易聖」,其唯一著作《高島斷易》以各國多種文字流傳於世,深受易學界激賞與重視。 製作發行:壯觀天行國際有限公司 發行人:白明本 官方網站:http://iching.yinyang.com.tw/ 電子信箱:fernando.bai.tw@gmail.com 聯絡電話:886-2-23675678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125號5樓之3 編輯顧問:白明本、黃秀蘭 美編執行:黃靖文、劉佳玲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9868993006 出版地:台灣台北市 發行日期:2014年4月15日 版次:初版 售價:新台幣500元 翰廷法律事務所 黃秀蘭律師 著作權所有 敬請尊重
 
54、 易經圓外解卦
天行書苑
出版日期:20140801
定價:350元 特價:69折, 242
  易經是中國結合文字與符號的傳統經典,在世界文明的神祕符號中,中國易經是唯一由歷代先聖賢哲詮釋而具有哲理,指引人生方向的典籍。遠古時代在混沌蒙昧中,古人無法解決生活難題,透過結繩紀事,以占筮獲得陰、陽爻交錯形成的卦象,驗證生活實際發生的歷程,加以紀錄分類,透過大數法則整理為民族集體生活經驗與符號連結,並歷經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聖先賢淬煉易經哲思,以文字解析闡述,成為華夏重要經典的依據。   天行書苑敬凜於易經義理的深邃與天人相應的通達,於二年前藉由《天地之心解卦平台》,以國內、外真人實境生活發生的事件,從事業、感情、身體健康、整體運勢各層面之問題,持續進行數位占卦,多達上千則占例,從中選取對於現代生活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卦例,委請研究易經長達十餘年的圓外老師詳細解說,並經事後實際驗證,委由易蘭兒執筆,綜合易學名家見解,編輯彙整,輔以易經64卦的卦、爻辭精要解釋,於各卦列舉相關占卦實例,針對卦象解說卦辭,及卦象出現的動爻爻辭,分析易經設定的條件,假設啟動爻動機制將可能發生的後果及變化,給予占問者生活的取捨、人生的抉擇,期使透過易經卦例客觀地闡釋卦爻辭,彖傳的事理解析,暨佐以大象傳道德勸勉,作為易學同道的參酌與易學研究的基礎,以激發現代世人對於易經的興趣及易理的文化傳遞。 製作發行:天行書苑 發 行 人:李漢章 官方網站:cosmosclassic.com 電子信箱:cosmos@cosmosclassic.com 聯絡電話:886-2-23675678 地  址: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125號5樓之3 解卦口述:李漢章 *筆名:圓外 編輯撰著:黃秀蘭 *筆名:易蘭兒 書法題字:江秋陽 美編執行:黃靖文 數位技術: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www.taaze.tw ISBN:9789868891081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版  次:初版 定  價:新台幣350元 法律顧問:翰廷法律事務所 黃秀蘭律師      著作權所有 敬請尊重
 
55、 人生變化球
劉哲雄
出版日期:20150415
定價:240元 特價:69折, 166
  劉哲雄老師自從完成《用易經閱讀人生》、《用人生閱讀易經》的電子書及實體書之後,繼續鑽研易經,白天從職場汲取實務經驗,體驗印證易經64卦384爻所解析描述的人生百態,晚間及假日奔波在南台灣社區大學與講堂講授易經,另於教學生涯的空檔擇期禪修,甚至前往馬來西亞短期出家,體證佛陀的教示,孜孜不倦地透過佛法經義結合易經義理,尋找生活種種考驗與難關的解決及解脫之道。   從2011至2015年持續五年的筆耕,劉哲雄老師透過易經課程中師生的對話,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探討親子關係、職場退休、生存死亡、禪修內觀、危機管理、變局適應等人生面相,一篇篇文稿或在課堂中師生靈犀相通撞擊思想的火花,或驅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捕捉心靈的吉光片羽,更多的生活驗證是在台南的老樹下自然之旅、高雄的農場土地上實際耕作,及禪修中心的內心觀照修行,所實踐凝鍊的易經哲思天理,劉哲雄老師認真地生活,無私地分享實踐易理的心得,更提筆為文剖析易經如何提供智慧的建議與殷切的叮嚀,文稿完成後定期發表在天行書苑網站的經典講堂,深入人心,感動無數讀者網友,如今集結成冊,命名為《人生變化球》,期使人們在人生一場場賽局中,做好接應變化球揮棒出擊的準備,以行動易經完成自我實現。
 
56、 易經繫傳別講
南懷瑾
出版日期:20141201
定價:300元 特價:69折, 207
現在我們稱《易經》為《周易》,《周易》是周文王整理的;另外還有兩種《易經》,就是《連山易》與《歸藏易》。這三本《易經》統稱為「三易」,《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就是理、象、數。真正說到易的境界在象與數—卦象、卦數,數還包括了陰陽、五行。我們要研究《易經》,先要瞭解孔子的《繫傳》,繫辭焉,指每一個掛在卦下面的文句,就叫繫辭,是解釋這個卦象的。先把《繫辭》上下傳研究通透之後,對中國文化的根本,孔子的哲學思想,以及他一切理論及學說的來源,才真正有個認識。 本書【易經繫傳別講】從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來研究,認為《易經》的《繫辭》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心得報告,這十翼對中國文化關係很大,掌握十翼的內涵,對四書五經的原理,可以說大概已經貫通了。 《易經》分上經下經,上經三十卦,由乾、坤開始到坎、離止;下經三十四卦,由咸、恆兩卦開始,到既濟、未濟結束。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孔子的《繫傳》也分上下兩部,繫辭的上傳,是孔子研究上經的報告;下傳是研究下經的報告。孔子把他所看到下經幾個卦的精神抽出來,說明人生的問題。我們擴大範圍來講,也可以說它是人生的哲學,也可以說是領導的哲學,是講一個人做人的學問。《繫辭》對我們研究《易經》非常重要,在上傳中我們講過八卦成列的道理,八個卦每一卦的發展、變化,都會各自排成一個行列,每一個卦都可以變成八個卦,共成八八六十四卦。由八八六十四卦再發展下去,可以多到不可知數。我們的《易經》文化把卦排列六十四位為止,是因為六十四卦已經夠用了,也因為宇宙之數,已經都在其內了。 什麼叫卦?何謂爻?所有的卦都是一個代號,譬如乾坤兩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地間的形象有動有靜,把兩種形象用卦來表示:靜態拿坤卦來代表,是屬於陰的;動態的東西拿乾卦作代表,乾坤兩卦,可以代表太陽月亮,也可以代表男女,也可以代表抽象的陰陽。它是代表天地、陰陽、是非、善惡等的各種符號。動起來是屬於陽的,靜下來是屬於陰的。陽的符號代表動態的是乾卦,陰的符號代表靜態的是坤卦。動靜有常,這個宇宙間的地球、太陽、月亮、星星,隨時都在轉動。以中國文化——《易經》的法則來看,這個宇宙是動態的宇宙,不是靜態的宇宙動靜是講什麼呢?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物理世界--這個太陽、月亮、地球的轉動,動靜有常,有一個固定的法則,是有常規的,不能改變的;自然的法則是規律的。《易經》的道理,是根據天文的觀察而來、根據地球物理的觀察而來、根據生物的觀察而來、根據人類活動的觀察而來、根據中國古代的醫理而來、以及人類生命的變化中觀察而來。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聖人要象其物宜,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陽就以離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電,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氣流、空氣,兌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個現象;所以叫做八卦。      孔子解釋《易經》的爻,爻的意義就是交。爻也者,效此者也。每一卦有六爻,每一個爻的動,都是效法天地的動。這種法則,這種現象,就叫做爻。古聖人看到天下之大動,宇宙萬有隨時都在動,動才有宇宙,宇宙間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靜態是個假象,大動小動而已。宇宙萬有的生命也永遠在動,但是動的當中有其共同溝通之處,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因此在《易經》卦下面繫上一些話,就是繫辭焉;做了一些文字來說明,把爻的意思告訴我們,以斷其吉凶。我們如果研究《易經》的一個卦,就要看六爻的變動,六爻的變動,是錯綜複雜的,六爻隨時相雜,陰極則陽,陽極則陰,下面與上面,上面與下面,隨時有關聯,隨時在錯綜複雜中起變化。 懂了《易經》領導的原理,知道人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我們學過《易經》,就知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由心物交感而來的。作者認為中國的政治哲學,人心就是天心,所以《書經》上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帝在那裡?菩薩在那裡?就在人們的心裡,大家看得到的,就是天心;大家心裡的意見,就是上帝的意見,這就是中國文化。因此繫辭傳提及「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這是《易經》最高的哲學境界,也同帝王領導學有關,天地宇宙的定位,天總歸是天,地永遠是地,改變不了的,所以說天地設位。天地也有缺陷,天地的缺陷由誰來彌補呢?由人來補,天地人謂之三才,得道的聖人,能夠以他的智慧和能力,來彌補天地的缺陷,所以說聖人成能。換句話說,得道的聖人也善於用天地。 本書內容包涵了政治藝術,身心修養之道,人文文化最高的哲理,以及作人作事的智慧之學。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易經是很平易的一種學問,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學問。最重要的是,本書會使你豁然開朗,智慧大增。南懷瑾先生藉由此書,詳細闡述《易經》繫辭傳,並且援引四書五經,相互啟發印證,讓艱澀難解的易經透過活潑生動的歷史實例,與現代生活結合,是21世紀易經入門的導讀首選。
 
57、 我說參同契(上)
南懷瑾
出版日期:20141201
定價:260元 特價:69折, 179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58、 我說參同契(中)
南懷瑾
出版日期:20141201
定價:260元 特價:69折, 179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59、 我說參同契(下)
南懷瑾
出版日期:20141201
定價:260元 特價:69折, 179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60、 我說參同契(全三冊)
南懷瑾
出版日期:20141201
定價:720元 特價:69折, 497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 南懷瑾老師講述《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於一爐,全書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作者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願,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 作者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文學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總綱,繼之闡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後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後世甚為深遠,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於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作者認為可以銜接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故「脩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至於內外兼修之道,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止,並引述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有關「脩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並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並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齊家治國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並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於後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治國平天下篇講述《大學》最後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對「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後果,以及秦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後,對於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於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並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後,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篇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後,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禪,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後並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並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最後西方文化與中國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並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後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於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於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杭亭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的世界。 以上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於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