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之間
折之間
之間
link
搜尋"藝術" (654)
181、 無用之用: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歡迎來到無用時代
諾丘.歐丁
出版日期:20151107
定價:280元 特價:88折, 246
文明的豐美,是一次次無用累積而成的。 近四十位大師告訴我們: 探索之必要,緩慢之必要, 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 歡迎來到無用時代。 ◆伍至學(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收錄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撰述之〈無用知識的用處〉 ◎本書特色: 歐洲知名學者諾丘・歐丁在本書中旁徵博引近四十位大師的名言,加上個人鏗鏘有力的見解,引領我們重新思索「無用的實用性」及「實用的無用性」。他指出,人類對於物欲的執迷,以及對務實的盲目追求,無法帶來任何真正的知識或精神的質變,更會導致人類知性能力的衰退。 歐丁在書末也收錄了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用處〉一文。他與弗萊克斯納儘管相隔近百年,但兩人的主張恰似一首人文與科學的奏鳴曲,相互應和。他們不約而同檢視人們對於「實用」的概念是否過於狹隘,證明無用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歐丁更藉此強調,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之間絕非對立,而是在對抗「利益」的戰場上並肩作戰,共同捍衛知識的自主以及探索「無用知識」的自由,鼓勵追求「無用」的滿足,讓人類天馬行空的自由精神與能力獲得解放: 在這個一切都獻祭給實用性的世紀, 當功利主義宛如僅有的指南針,利己主義彷彿是最後的指望, 我們應當明白:「無用的實用性,就是生命、創造、愛和欲望的實用性。」 因為「無用帶來對我們而言最有用的東西──那就是不抄捷徑、不趕時間的創造, 讓我們越過社會所編造的幻影」。 ◎本書結構: 第一部:集結作者近年講稿與教學研究心得的〈無用之用〉,其下又分為三個子題: 文學所具有的「實用的」無用性; 利益的邏輯在教學、研究與一般文化活動中帶來的災難性結果; 「擁有」的價值觀,對人的尊嚴、愛與真理造成的毁滅效果。 第二部: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用處〉。 .喜愛哲思與文學藝術的讀者,可從歐丁引用的大師名言與小故事獲得豐富養分。 .關心當前教育與文化養成的讀者,可跟隨歐丁擲地有聲的想法,重新盤點知性和精神生活的重要。 .面對「擁有」比「存在」更優越的時代,渴望為更美好的世界而思考、耕耘的人,可從本書獲得新的力量。 ◎精采摘錄: 亞里斯多德:「既然人類追求哲學是為了消除無知,那麼,顯然人類如此投入的耕耘這門學科,只是為了瞭解事物,而不是為了從中抽取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物質利益。」 康德:審美所帶來的滿足是排除利害關係、自由且獨一無二的滿足;因為那當中沒有任何迫使人去迎合的利益──無論是感官或理性的利益。 羅卡:「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的這顆瘋狂的種子」,若是失去了它,「活著是麻木的」。 海德格:最有用的東西就是無用。但是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體驗無用仍然是最困難的⋯⋯我們必須從得救的意義上來看有用,也就是說,某種能夠帶領領人類回歸自我的東西。 莊子: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岡倉天心:當原始人第一次替他的女伴戴上花環,他便跨越了野蠻人的階段。透過這個舉動,他被提升到自然的基本需求之上,他變成了人。領會到這一切無用的妙用,使他進入了藝術的王國。 尤涅斯柯:現代人普遍都都是急迫的人,他沒有時間,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明白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他更是徹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 蒙田:沒有任何東西本質上是無用的,無用性亦然。 卡爾維諾:人類所從事的一些活動,表面上完全無利可圖,除了娛樂和解決一道難題的滿足感之外,不為其他。這些活動經常會出人意料的在某個領領域顯得至關重要,並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對於詩和藝術是如此,對於科學和技術亦然。 約翰.亨利.紐曼:知識本身及其文化是如此美好的東西⋯⋯它不是在世俗的、功能的、商品的層面上有用,而是像慈愛的光芒,像一切善行、禮物、權能、珍寶一樣,對擁有者和全世界來說,皆因它而美好。 萊辛:人的價值一點也不在於他所擁有或試圖擁有的真理,而在於他為求真理認真付出的努力。人類追求完美的力量,並不會因為他的所有而增加,只能透過他對真理的追求而提升。 歐丁:主流的實用性為了單純經濟利益,正逐步扼殺過去的記憶、人文科學、古典語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創造力、藝術、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原本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地平線。 在這個由「經濟人」(homo œconomicus)統治的世界,要追究無用的實用性和實用的無用性並不容易⋯⋯看著人類任由精神世界的荒蕪擴大,卻只在意金錢和權力的累積⋯⋯看著男男女女瘋狂湧向利益的應許之地,因而對周遭的一切無感,令人難以忍受。他們的眼睛盯著渴望達成的目標,他們無暇享受日常生活的細膩互動,未能發現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夕陽、星空、溫柔的吻、綻放的花朵、蝴蝶的飛舞、孩子的微笑──在最不起眼的平凡當中,往往存在著最偉大的事物。 如果我們任由無用和無價之物消失殆盡,如果我們只聽得見唯利是圖的海妖之歌,我們只會造就一個失憶的群體,只會集體脫軌,最後集體失去生命的意義和自身的現實感。那時,就很難奢望無知的智人(homo sapiens)還能持續他理應扮演的角色:讓人類更人性⋯⋯ 弗萊克斯納:從務實的觀點來看,知性和精神生活表面上的確是一種無用的活動,人們之所以樂於從事,只因為可以從中獲得別處得不到的滿足。這裡我們要深究的,是追求無用的滿足,如何出乎意料的在現實中成為看似理所當然的、各種用處的源頭。
 
182、 可以居:白沙澳鄉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151011
定價:980元 特價:88折, 862
究竟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及居所,才稱得上「可以」停留安居? 在城市化的土地上,我們忘記了大自然的面貌,隨手可得的資源。忘記了風火水土,等同於忘記了身體。土地及空間的記憶,以情來連載,用想像來投放新,但不全新的內容。 有別於夢幻般的想像,在混凝土建築群裡說*「群山環抱,南向面海」,地產商「以心建家」'Building Homes with Heart' 的信念,與政府運動「家是香港」'Hong Kong: Our Home' 有如*「維港兩壐,鑽映雙輝」。若我們不曾被這些價值觀渲染,那我們「自己」對家的概念,又會是什麼的一個模樣? 我們想明白多一點,什麼樣的生活稱上「可以」?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地方來進入,並了解那個地方對我們所帶來的衝擊,話題及想像。那個地方,在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上,在重演耳熟能詳的土地問題。在談至麻木之前,希望能夠帶點天真,帶著忘記了什麼的心情,訴說這地方的小故事,從水、泥土、動物、植物、青磚、客家村民、租客、旅客及文件記載中,以另一種語言方式,來記錄這些故事。 ─── 《可以居》出版計劃的黃淑琪,最初因為好奇的驅使,探入西貢海下白沙澳一群保存完好的客家村落,卻發現居住屋內的是一群外國人。「初入村時,發現富有歷史感的中式客家建築內,竟是英式的室內佈置,整體呈現着西式的悠閒生活感。這種文化衝擊,便成為項目往前探索的動力。」 本應是中國人生活的地方,竟由西方人居住而活化;強烈對比卻又巧妙地混合的生活,令她反思舊式傳統居住環境是否與現代生活矛盾,理想的生活又該當如何經營。 在不斷深入認識當地的現居民和原居民後,她與創作團隊不自覺地鑽進原居民的家族歷史,從中發現前人如何一代又一代地經歷奮鬥、抉擇、守望相助和保存血脈,熬過時代難關的洶湧巨浪。時至今天,個人、家族及本地歷史,更與香港土地保育、自然、文化等社會議題環環相扣。 攝影配合文字創作,成為呈現各種研究材料的媒介。攝影過程裏的觀察、紀實和故事元素,替研究增加了詮釋的維向度。 團隊搜集的影像有大量舊照片、居民生活照和歷史資料圖片。他們也邀請了攝影藝術家於當地環境拍攝,並嘗試運用不同的影像方式,多角度表現村落的面貌。例如透過不同時代的航空照片、分析水結晶的實驗室圖片,以至於村邊河畔拍攝水中生物,期望帶領讀者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深入感受該地的人、事物與一草一木。 文字方面,則找來作家劉芷韻消化所有訪談與研究資料,繼而重構一個史實與虛構交錯的故事,配合圖像,帶出由原居民至現居西方人經歷的生活變遷,道出人與人之間實在的情感和體驗。
 
183、 早安晚安
何兆南
出版日期:20150901
定價:720元 特價:88折, 634
「早安晚安」,來自陌生人,也是同路人。讓我對這城市還感受到一絲溫暖,最簡單有力的說話。 一場持續的佔領,有著激烈的衝突瞬間,同時也有著比旁觀者想像中還要冷靜與平和的時間。 經歷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兩個多月的日與夜,藝術家何兆南的攝影作品中刻意放棄力竭聲嘶的抗爭畫面,卻回到佔領者日常的角度,記錄了現場的另一種,也最淡然與平靜的風景 ,這些影像亦是藝術家對運動的自白 - 熱情與失落,交織出了糾纏不清的矛盾與無力感。
 
184、 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莎拉.桑頓
出版日期:20151223
定價:350元 特價:88折, 308
本書特色 置身藝術世界中的感受→  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以及其中的神祕運作方式。 挑動讀者的思考與反應→ 藝術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種文化對藝術的定義都有不同的主張,書中每一個有聲音的人都同意,藝術應該挑起人的思考與反應。 《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最佳藝術書籍 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 藝術拍賣的瘋狂競價,究竟這是一場騙局、錯覺,抑或造神運動? 藝術家、策展人、藝評家、藝廊、拍賣公司、收藏家,藝術品價值最終由誰定奪? 瘋狂攪動藝術市場的關鍵為何?想瞭解當代藝術,一窺藝術市場交易祕辛的最加入門指南。 聯合推薦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 何政廣 音樂人、文字者、收藏家 姚謙 跨界王 黃子佼 作家、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東之畫廊董事長 劉煥獻 專文導讀 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 郭倩如 《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 鄭乃銘 特別收錄 已故國寶級建築師漢寶德 生前專文評論 藝術品價值多少端看你願意付多少錢決定 炙手可熱的藝術品並非突然冒出,它是藝術家、畫商、策展人、藝評家、經紀人、收藏家聯合「製造」出來的。作者莎拉.桑頓(Sarah Thornton)花了5年的時間,走訪5城6國,將其280次貼身採訪整理成7 篇故事,為大家探索藝術世界的祕密,是了解現代藝術的最佳指南。 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之間,藝術品更像房地產。部分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就像坐南朝北的建築叢中的套房;部分作品則像有三百六十度視野的閣樓。要在藝術市場賣得高價,作品的「估價」更勝於「評價」: 1. 棕色的畫不如藍色或紅色的畫;憂鬱的畫不如讓人愉快的畫。 2. 男性的裸體畫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畫。 3. 超過電梯大小的作品,只在市場的特定角落有銷路。 4. 繪畫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品。 5. 新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藝術品是否在市場中初次亮相,或已轉手過好幾次,對搶手程度亦有衝擊。 7. 藝術品跟過哪些收藏家,不僅為人津津樂道,無形中也提高了它的價值。 8. 獲得泰納獎提名,作品售價會提高1/3,得獎則會使售價暴增一倍。 藝術市場生態全覽 Chapter 01 藝術拍賣會 Chapter 02 藝術批評課 Chapter 03 巴塞爾藝術博覽 Chapter 04 「泰納獎」決選 Chapter 05 《藝術論壇》雜誌 Chapter 06 村上隆工作坊 Chapter 07 威尼斯雙年展 媒體書評 「《藝術市場七日遊》一書當經得起時間考驗。作者桑頓鮮活地描述了一個特殊社會的人生百態,讓人體會到其中的割喉競爭、它的奇特、它的光鮮亮麗,也知道那個世界裡頭充滿了哪一類會在高中不受歡迎的人物。」 ———李絲莉.卡米(Leslie Camhi),《時尚》(Vogue)雜誌 「本書對當代藝術的神祕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敘述,桑頓自我節制,未對當代藝術提供自作聰明或過於籠統的答案;她的報導嚴謹,而字裡行間有許多絃外之音,讀者可以自己去做聯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采好書──充滿細節、有閒話性、又有洞見。讀到結尾時,你幾乎可以了解為何避險基金操作高手史蒂夫.柯恩(Steve Cohen)會拿出八百萬美元來買一個泡在甲醛裡的十四呎長爛鯊魚。」 ———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對時時受身分地位驅動的藝術世界,桑頓有精闢獨到又趣味橫溢的民族文化誌式的記述。她對藝術世界若干最負盛名機構的剖析,既優雅又諷刺,令人回味無窮。」 ———《出版人週刊》評論(Publishers Weekly) 「桑頓是一位有學術專長與傑出寫作計畫的史學兼社會學家,也是一位眼光獨到的觀察家兼寫故事能手,她簡潔有力的句子透露了豐富的資訊。她從藝術的第一線精闢報導,對藝術家、畫商、藝評家與收藏家的眾生相,有著畫質清晰的描述,對創意轉變為商品過程中的內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 ———唐娜.席曼(Donna Seaman),《書單》(Booklist) 「桑頓就好像我們派出的私家偵探一樣,她帶著讀者空降到一個奇妙的藝術世界之中,讓我們了解藝術世界運作核心中的靈魂與各種細節。」 ———亞倫.楊托伯(Alan Yentob),《英國廣播公司》(BBC)創意總監 「全程親臨現場、親眼所見的描述讓人讀之有味,在桑頓一雙巧手之下,藝術世界精緻誘人的次文化在我們面前展現開來。她引人入勝、慧黠與鮮活的敘述,讓我們了解當代藝術是如何扮演大眾娛樂的新角色。」 ———邦諾書店(Barnes &Noble),「發現新秀作家」方案 「桑頓抓住了貫穿藝術世界殿堂的本質、魅力、複雜與矛盾,讓局外人著迷不已。」 ———克里斯.米紹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Reuters) 「高明而引人入勝,透過圈內人的眼光來看今天的藝術世界。一本必讀的好書。」 ———安娜琳.史旺(Annalyn Swan),美國普立茲獎得主 「讓人忍不住想一頁接一頁地看。我擔心這本書揭開了太多的神祕面紗,下一代的藝術家突然之間會面對資訊爆炸。」 ———葛萊森.裴利(Grayson Perry),英國藝術家 「如果藝術世界總是像一扇大門深鎖的謎團,那麼本書便是打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桑頓的書到處都是各種問題的答案。誰會花一千三百萬美元購買一件藝術品?誰在負責拍賣工作?藝術批評的重要性何在?藝術家如何去締造成功?」 ———《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185、 漫畫家協助製作 BL POSE集(3)一起迎接清晨篇
志水ゆき
出版日期:20151216
定價:300元 特價:88折, 264
獻給想畫BL漫的你至高無上的工具書 1.從職業漫畫家的視點製作。 2.連穿脫衣服也以各種角度呈現,沒有死角! 3.睡在一起、在廚房料理、吃早餐、穿脫衣服等等,兩人的甜蜜生活就靠這本! 4.即使不會畫漫畫,光看照片也會萌! 新人上班族喝醉後,由調酒師的後輩扶他回家的劇情延伸出的各種場景,絕對能滿足您的需求! 本書特色: ★『是-ZE-』、『花鳥風月』作者志水雪親自監修!由職業漫畫家協助製作的珍貴BL POSE集第三彈!! ★收錄眾多在畫BL時絕對會遇到的場景與動作,而且從各種不同角度拍攝,最實用的BL工具書!
 
186、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完全解析
CAPA特別編輯
出版日期:20160112
定價:420元 特價:88折, 370
實現了優異機動性與耐用性&高畫質 徹底剖析最新DX相機D7200!! Nikon D7200繼承了無光學低通濾鏡‧2416萬像素高畫質DX規格相機D7100的設計與效能,在約6張/秒、1.3×裁切時約7張/秒的高速連拍下可連續拍攝100張相片、即便面對陰暗場景也能確實捕捉被攝體的51點高精準度自動對焦系統、採用影像處理引擎EXPEED4後更為優異的高感光度效能(ISO25600)與影像畫質等,足以因應拍攝者更高次元要求的最新型DX規格旗艦相機D7200在此誕生! 一起透過本書的內容認識相機功能設計與徹底發揮出潛在性能的活用技巧吧!!
 
187、 世界歷史名琴與名家─提琴篇(上冊):提琴的榮光
陳義雄
出版日期:20160101
定價:700元 特價:88折, 616
小提琴被認為是「天使之音,魔鬼之器」,自古以來就比任何樂器更具神祕性,許多製琴家、演奏家、學者、專家,甚至愛琴成迷者、琴癡,為探求其祕,從未有厭倦的時候,因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逸聞、奇譚。這些離奇傳聞,與真實事跡、歷史和學識,共構而成一門「提琴學識」(Violin Lore);一代小提琴巨擘雷曼夷(Eduard Remenyi, 1830-1898)被自己珍愛的琴弓殺死於音樂會演奏中;魔琴傑里尼(“Devil's Cellini”)作祟害人,此二項傳說,惶悚怪譚,即屬「提琴學識」二則。本書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與筆法,讓讀者在閱讀這些「音樂聊齋」的樂趣中,瞭解領會提琴製作藝術(The Arts of Violin Making)及其簡史。偉大的提琴家與他們所使用的琴和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聽眾激動地對帕格尼尼的神技及其所用的琴「加農砲(Canon, Guarneri del Gesù)」讚嘆不絕時,卻忽略了所持之弓。 一把弓的良窳,其影響甚至比琴還要深遠。弓必須被演奏家用極其敏銳的感受性加以操控,才能使提琴發出變化萬千的多彩音色,可以說是小提琴家手中的神奇魔棒(magic wand)。因此,韋歐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宣稱:「小提琴的關鍵在琴弓(“Leviolon, Cést l’archet”)」20 世紀的小提琴泰斗海飛茲(Jacha Heifetz)時常告訴學生:「弓在演奏上往往比琴還要重要得多!」 人、琴、音樂,可謂「三位一體」(Trinity),關係密不可分。本書著重於19 世紀與20世紀重要提琴製作名家(master violin makers),以及現代製琴名家之介紹,敘述其生平背景、師承學派,評論其作品之風格、工藝、漆藝、音質與鳴響(sonority),也提示製琴家在其樂器上所做的標(琴)籤(label)、烙印(brand)、印記(imprint)──為提琴製作藝業尚處萌芽階段,樂器市場昏天暗地,名琴贗品充斥的台灣,提供讀者購琴、選琴的基本鑑識與鑑價知識。 本書是台灣史上第一本兼綰提琴與琴弓最完備之專業論述著作。
 
188、 世界歷史名琴與名家─提琴篇(下冊):妖魔提琴與死神之弓的傳奇
陳義雄
出版日期:20160101
定價:700元 特價:88折, 616
小提琴被認為是「天使之音,魔鬼之器」,自古以來就比任何樂器更具神祕性,許多製琴家、演奏家、學者、專家,甚至愛琴成迷者、琴癡,為探求其祕,從未有厭倦的時候,因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逸聞、奇譚。這些離奇傳聞,與真實事跡、歷史和學識,共構而成一門「提琴學識」(Violin Lore);一代小提琴巨擘雷曼夷(Eduard Remenyi, 1830-1898)被自己珍愛的琴弓殺死於音樂會演奏中;魔琴傑里尼(“Devil's Cellini”)作祟害人,此二項傳說,惶悚怪譚,即屬「提琴學識」二則。本書作者以說故事的方式與筆法,讓讀者在閱讀這些「音樂聊齋」的樂趣中,瞭解領會提琴製作藝術(The Arts of Violin Making)及其簡史。偉大的提琴家與他們所使用的琴和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聽眾激動地對帕格尼尼的神技及其所用的琴「加農砲(Canon, Guarneri del Gesù)」讚嘆不絕時,卻忽略了所持之弓。 一把弓的良窳,其影響甚至比琴還要深遠。弓必須被演奏家用極其敏銳的感受性加以操控,才能使提琴發出變化萬千的多彩音色,可以說是小提琴家手中的神奇魔棒(magic wand)。因此,韋歐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宣稱:「小提琴的關鍵在琴弓(“Leviolon, Cést l’archet”)」20 世紀的小提琴泰斗海飛茲(Jacha Heifetz)時常告訴學生:「弓在演奏上往往比琴還要重要得多!」 人、琴、音樂,可謂「三位一體」(Trinity),關係密不可分。本書著重於19 世紀與20世紀重要提琴製作名家(master violin makers),以及現代製琴名家之介紹,敘述其生平背景、師承學派,評論其作品之風格、工藝、漆藝、音質與鳴響(sonority),也提示製琴家在其樂器上所做的標(琴)籤(label)、烙印(brand)、印記(imprint)──為提琴製作藝業尚處萌芽階段,樂器市場昏天暗地,名琴贗品充斥的台灣,提供讀者購琴、選琴的基本鑑識與鑑價知識。 本書是台灣史上第一本兼綰提琴與琴弓最完備之專業論述著作。
 
189、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
雷諾.博格
出版日期:20160130
定價:350元 特價: 350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闡述德勒茲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其整體美學理論的論述中。 ★德勒茲最迷人也最苛求的地方在其論點的細微糾纏與轉折,且通常最頑強的句子與段落也正是了解書中整個章節的關鍵。 畫家總試著在其作品中使不可見之力變得可見,作曲家則試圖讓聽不見的聲音變得可聽見。 藝術作品的形成不過是人類一般創造的一個面向,而藝術也與自然世界不斷創生的過程不可分離。 本書共分音樂、繪畫與藝術三部分,藉以論述藝術與自然科學、哲學之間的歧同辯證。 首章概述德勒茲與瓜達希音樂宇宙學的基本特徵,透過音樂家梅湘(Olivier Massiaen)的作品,來展示這個理論如何連結音樂作曲本身。第二章延伸此分析,思考其他作曲家以及德勒茲關於西方從古典時期到當前的音樂藝術史概念。第三章再一次檢視自然與音樂之間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闡述德勒茲稱為「臉性」(faciality)這一難以捉摸的概念。第五章與第六章檢視德勒茲在培根的繪畫研究中論證有關「力」的捕捉,第七章則提供關於德勒茲《什麼是哲學?》書中艱澀段落的試探性閱讀,並評析德勒茲所謂個別藝術的相關力量及其與哲學的密切關係。 德勒茲是一個深具原創性的藝術分析家,以及新詞與概念的發明者。本書嘗試闡明德勒茲複雜的哲學論點而不簡化它,並探問德勒茲的各種概念對於實際藝術作品分析可能帶來的實際成果。任何有興趣與德勒茲困難文本周旋的人,本書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參考。
 
190、 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出版日期:20160201
定價:450元 特價:93折, 419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帶領您的眼球,一窺圖像與藝術家的愛恨嗔癡。 ★彩色印刷,商務經典作品隆重再版! 媒體推薦 「這本令人心神愉悅的好書,將吸引所有喜愛看畫的讀者深陷其中!」--《每日電訊報》 「獲益良多......曼古埃爾就像個從不缺少深刻洞見的摯友」--《星期日電訊報》 「曼古埃爾這本充滿趣味的著作,不論是深讀或是快速翻閱,都能得到其中文化的樂趣」--《觀察家報》 「令人著迷,……一本豐富且富有冒險精神的著作……《意象地圖》突顯了藝術最單純的需求──用自由不羈的熱情與心智去觀看。對任何藝術家來說,若能有曼古埃爾這位忠實的詮釋者是極其幸運之事。」--《旁觀者》 「我是個好奇過度又漫無章法的旅行者。……我愛閱讀字句,也一樣愛閱讀圖畫,並且喜歡從各類藝術品之中讀出直接或隱藏在內的故事──同時卻不必訴諸晦澀的、外行人不懂的詞彙。這本書之所以寫成,是為了要幫像我這樣的普通看畫人找回閱讀這些影像及故事的責任和權利。」──曼古埃爾 曼古埃爾繼閱讀系列,再一次以他廣博的知識及對文學、藝術的敏銳直覺,一如過去和讀者的閱讀分享,坦率地將他直視圖像的感受與看法,行諸於文字,形成這本欲帶領讀者進入「好奇過度又漫無章法」卻精彩絕倫的圖像導聆。 透過曼古埃爾的眼睛看畫,不僅是理解圖像生命史,更能將圖像中的故事,以他深厚的跨文化知識與敦厚的眼界,清楚地重整圖像脈絡,再次考察跨時代圖像在當代的意義。 從梵谷經典油畫的直切感受,到古往今來藝術家、文學家對影像的討論,不同於生澀的藝術理論,而是將一般觀影人的心理感受,直率地書寫成一篇歷久彌新的觀賞體驗。 曼古埃爾的文學評論,抑或是圖像心得,總是能讓人從文字當中解放出來。將歷史上的定論、無法推翻的詮釋都拋諸腦後,使一般人「找回閱讀這些影像及故事的責任與權利」。 請跟著曼古埃爾眼中的漫想,找回單純看畫的喜悅! 畢卡索的暴行 世人津津樂道的立體主義繪畫,竟是畢卡索的暴行證據?曼古埃爾帶領讀者窺探畢卡索畫外的為人,與其謬思/情人朵拉的抑鬱與哀愁。 聖母圖中的謎語 西洋繪畫的百年題材──聖母圖,隨著時空嬗遞,形象不斷變化,透過乳房、乳汁的意象,傳達瑪麗亞為基督糧食,乃至宗教對全人類的滋養與關照。 全身長毛的女孩 十六世紀,全身長毛的女孩──多妮娜,令全歐洲瘋狂。同樣全身長毛的家人被巡迴「展覽」,宮廷積極對這一家族進行研究與「教化」。在曼古埃爾的解析下,狼人、野人的「多毛」形象,從原始野性與慾望,逐漸形成恐懼與禁慾。 一雙為人間作證的「腳」 基督教繪畫經常描繪教徒裸露的「腳」,意外與左翼女性攝影家蒂娜‧莫多蒂(Tina Modotti),作品中強調貧民「腳」的構圖一致。看莫多蒂如何以攝影為世人作證,賦予對人敦厚的關愛與對世間強烈的批判。 「女性」藝術家的愛恨 本書介紹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義大利左翼攝影家蒂娜‧莫多蒂(Tina Modotti)、十六世紀畫家拉芬妮亞‧芳塔娜(Lavinia Fontana)、當代藝術家瑪麗安娜‧嘉特納(Marianna Gartner)幾位女性藝術家,看她們如何蟄伏於男人當道的藝術界中,將才華與情懷寄寓圖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