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不賣愛心筆可惜這人才

選舉一到,候選人什麼自傳、政治理念的著作就會充斥市場,有時更直接高懸讀物暢銷排行榜上。近期令人印象最為深刻,便是選到一半寫手和主述者隔空對罵的《跟著月亮走》;再多年以前則聞之淚流,今而視糞土不成,讀者每每提及還個個揚言要拿刀切腹的《白色的力量》;再不然就是至今標題與內文還是不知所云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

紅背心,蛤?

這次選舉在即,當企劃拿來兩本候選人讀物,我台北縣女子當仁不讓選了這本《紅背心的征途》。見副標題洋洋灑灑「承擔、視野、勇氣」,書封更沒有任何人的照片大圖,怎麼看都與本書的主題侯友宜無關。然而不翻不知,一翻不得了,這本書實實在在根本不能算是談侯友宜,而是整個新北市政府,乃至市民,而且時間更橫跨一整年,書裡是2020整整一年新北市政府的防疫紀錄。

要不是這本書的強調,我對侯友宜跟紅背心的印象其實很少連在一起。最早對侯的印象是「鐵血警察」、「陳進興」,「跨黨派」,直至朱立倫時期的副市長亦然,但到了上屆市長選舉,想起的就是「鄭南榕」、「納豆的舅舅」、「101套房」。

不得不說作者與企劃團隊的包裝手法極為高明,除了加強了侯友宜這個裝扮特徵──緊急救難的印象,更一竿子拖進了新北市政府上上下下穿紅背心的成員,舉凡警察、消防,還有新北市政府的公務員們。

你怎麼能拒絕侯友宜?

你能拒絕辛勤的消防員嗎?你能拒絕出生入死的警察嗎?你又能拒絕在疫情期間沒日沒夜的公務員們嗎?書中「防疫英雄」單元,科長、里幹事、社工、公車司機(都不放過),述說他們的抗疫心得穿插其中,翻頁話鋒一轉,「不同黨派,只有一個共同敵人」、「防疫也要防暴」配上侯友宜一張張帥照,扣人心弦,簡直行政中立不知為何物。最後還有一個「侯sir出任務:有問必答」,問題舉凡:「市長穿上紅背心就擁有一股特殊力量嗎?」、「市長穿紅背心先穿右手還是左手?」這類小問答,太可愛、太親民了!

對選民而言,你能拒絕侯友宜嗎,儘管全書翻開要找到侯友宜自己的論述,除了政策陳述之外,就是「勇於承擔」之類的政治口號,但人家鐵漢柔情嘛,「我真頇顢講話,不過我很實在」想來選民心中也是自然,更何況拒絕他等於拒絕所有人努力的善意,流血流汗絕無包藏。

繼《韓先生來敲門》又一驚世鉅作?!

今年選舉話題度冷清,絕對也與外界所謂侯友宜的老神在在有關,一本推銷政治人物的例行出版,能推薦自己,還蒐羅整個台灣防疫政策,又能同時以勉勵基層公務員為名再回到市長風采,令我想起韓國瑜不久前出版的《韓先生來敲門》,庶民生活與愛心的結合,再為個人魅力背書,令我想起曾經一度在西門町盛行的愛心筆,「幫幫年輕人」,筆是甚麼來歷、怎麼製造、如何品質也不重要了,生生不息大善循環才是選舉絕對硬道理。

十年磨一劍的鄰家龍筆記開箱

《危機最前線》有如林佳龍的畢業紀念冊,逐一盤點其交通部長任內的重要政績,這類書籍,通常只是羅列政治人物任內花錢蓋了那些建設、實施那些政策,再用華而不實的統計數據報表妝點,通常報喜不報憂,內容乏善可陳。

不過這本書卻不一樣,如同封面的標語:「林佳龍如何帶領交通部跨越難關」,這本並未盤點「重大建設」,而是逆向操作,選擇八個「危機事件」,說明林佳龍在各項危機中所採取的思維及策略,藉此帶領交通部度過難關。

因此與其說《危機最前線》是畢業紀念冊,不如說《危機最前線》是將林佳龍執政時的思維理路留下白紙黑字,進而交付公民檢驗的執政筆記本。

小黃、Uber大亂鬥,三角關係就用三角形來解!

在「小黃計程車 vs. Uber」一章中,首先回顧 Uber 進軍台灣對計程車市場,提供類似計程車的服務,卻不用遵守相對應的法規、負擔靠行費、車隊會費等成本,讓計程車業者生存困難,引發抗議;然而當時台灣已有一萬多名Uber司機,如果Uber全面退出台灣,也會引發社會問題。

對此,林佳龍提出「三角形思考法」,認為如果只思考Uber跟計程車,兩者呈現對立廝殺狀態,將兩敗俱傷,然如果將乘客的利益納入考量,Uber跟計程車可以一同做出改變,進而謀求共好。在這樣的思考下,將法規適度鬆綁,使得台灣成為Uber少數願意落地「計程車化」的國家,同時協助傳統計程車數位化,以面對Uber的挑戰。

你終究是要介入的,何不一開始就介入?

在「華航罷工 vs 長榮罷工」一章中,則可看到在2019年發生的華航機師及長榮空服員罷工,前者因交通部對華航有直接的掌控權,從罷工發生前夕,林佳龍對於相關訊息即密切掌握,並親自坐鎮指揮,但後者是民營企業,長榮公司更明確向林佳龍透露,希望交通部不要介入協調,而林佳龍也認為,面對純民營企業,政府不宜太早介入協調,只能站在交通部的立場,協助運輸調度以確保旅客權益。

然而華航機師罷工僅 7 天即告落幕,長榮空服員罷工進行到第 7 天,雙方仍未開啟談判,社會大眾對於罷工造成的困擾及不便,包容度越來越低,相關輿論壓力開始燒向政府;到了第 16 天,林佳龍改採強烈態度,向媒體表示,如果航空公司有較高罷工風險且處置不妥,未來航權航線會予以檢討,終於使長榮公司態度軟化,隔日勞資達成協議,結束罷工。以馬後炮的態度來看,如果交通部早一點介入,說不定長榮罷工可以提早落幕。

本筆記需搭配補充資料使用

這本書就林佳龍擔任部長期間的決策思維及相關事實,整理相當完整,雖然比較可惜的是,本書就相關事件評析,缺乏不同立場的思辨,然如想要理解林佳龍,不妨以本書為基礎出發,再結合其他資訊,必定能呈現更立體的輪廓。

生是自稱蔣家人,安有半分黨國魂

「生得一副黨國臉,卻無半點黨國魂。」這句話是對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在看過他的口述專書《台北.萬安》後,腦海第一時間浮現的感想。「有臉無魂」這一點,對於國民黨支持者而言其實是可悲的,但是在反對國民黨的人來說則是可怕的:欠缺中心思想的空殼,很容易變成危險內容物的載體。

《台北.萬安》含附錄共269頁,內容字數不算多,封面封底設計用色大膽直接給你全白,配上一個有顏色的蔣萬安人形。全書印刷最誠懇之處,是收錄全彩的蔣萬安成長史照片多張,就像是婚宴上會看到的那種雙方新人尷尬影片。以下文字,皆是出自書中的內容討論,在這類政治人物叢書裡尋求智識,本就緣木求魚,但當今時局混亂不可不慎,權以此書為戒。

萬安!你的黨費呢?

猜想忠貞的國民黨員,看到本書幾處應該會受不了。蔣萬安不知在辯白什麼,花了兩頁篇幅解釋自己沒繳黨費的事情,理由是自己忘了。我的老祖宗,你可是國民黨人!而且你還姓蔣!沒繳黨費真的是沒把黨放在心上。

第二個難以接受的,是對「蔣」這個姓氏的態度,蔣萬安有一種既又想以此為豪、又希望大家別貼標籤的投機態度。蔣萬安反覆強調與蔣經國的連結,自認有「切不斷的血緣」(但沒親眼看過滴血認親橋段,中華兒女們是不信的),另一方面又不喜歡別人貼他標籤云云,然後說出「不管姓章還是姓蔣,都一樣努力生活」——既然都一樣,你怎麼不改回姓章?而且怎麼可以都一樣呢?有黨國魂的人,姓蔣才是血統純正,姓蔣就該大聲說出來,姓蔣就該對著共匪大罵一聲「娘希匹!」(註:為影視作品中蔣介石常用口頭禪)

章跟蔣根本不一樣。

萬安的轉型正義不是你的轉型正義

矛盾的是,蔣萬安一下子稱讚經國七海園區有多讚,一下又說自己支持轉型正義和《促轉條例》,說要還原歷史真相。看起來很開明嗎?實則是兩面不討好的鄉愿,支持轉型正義(姑且相信蔣萬安是認真的)根本會讓國民黨人腦血管爆裂,而書中又說自己常聽老人說經國先生如何如何:「我很喜歡聽他們講述當年回憶,怎麼說呢,是一種更了解自己家人的溫暖與感動。」

聲稱要還原歷史真相的蔣萬安,覺得蔣經國故事讓他有家人的溫暖與感動。那兩蔣時代消失的無數台灣人、被兩蔣撕裂的破碎的家庭,他們本該有的溫暖與感動找誰討?蔣萬安能毫無自覺地說出這些話,只能證明他的精神世界和這本書的設計一樣——空白——然後還得找人採訪代筆。

《台北.萬安》一如眾多政治人物的選舉特賣書,必定填滿各種虛詞,進步、鬥志、築夢、永續、新創之類的。但這本又不同之處,特別強調蔣萬安「很想做自己」、「被人貼標籤的困擾」,也許參政這件事對於蔣來說真的太為難了,當初好好留在美國不僅可以樂得輕鬆,也是對台灣的溫柔。

繼尋回蔣家祖訓「漢賊不兩立」

但既然姓蔣,還又要參政,奉勸還是走回蔣氏的漢賊不兩立路線,看清楚誰才是世界之敵。否則,蔣萬安說的他嚮往之「你,加台北,就是無限!」其實只是讓台北更無限地接近北京而已。屆時,蔣家會成為中國吞併台灣的戰利品而倖存,但台灣人就不會像蔣家「幸運」了。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設定集(非常一般版)

這幾年台灣選舉有個有趣的現象,聲勢在風口浪尖上的候選人,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會出版自己的自傳,說明一下自己過去的人生,我總笑說這個叫做人物設定集。

因為工作經歷的關係,我大概在陳時中先生宣布參選前一年,就多少有聽過他的參選風聲。不過這種事情總是多有變化,在正式宣佈之前,都只能說是傳聞,不可盡信或是散佈,這在政治工作者之間算是一種大忌。

在新冠疫情以前,一般民眾幾乎不認識陳時中這個名字,即便他是台灣衛福部成立以來任期最長的部長,對小老百姓而言,這些機關首長的名字跟自己毫無關係,包含我自己或是多數醫療人員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這場疫情,陳時中這個名字大概也會隨著時間,消逝在多數人的世界。時也,運也,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這正是人生最有趣的部分了!

衛福部長陳時中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這兩年的疫情過程中,多數民眾,除非政治立場過於明確,否則多數在疫情中都覺得衛福部算是『守得很好』。然而陳時中先生(又或衛福部)在許多一線醫療人員眼中卻是毀譽參半,原因很簡單,指揮中心在抗疫這兩年多來,無數次以「防疫優先」的口號,犧牲了許多醫療人員的權益,這句話寫在書評這裡也許刺耳或逆風!但醫護同仁絕非不能理解疫情瞬息萬變,也能理解長官們很多時候做的決定不能討好所有人,但相較於廣大的民眾,第一線醫護經常是那個難免被犧牲的「一小部分」,而且長官在做出決定之前,大概不太可能真的知會這些人,更別說討論了。

例如當初政策決定針對抗疫英雄計程車司機按人頭發給補助,醫療同溫層當下一片譁然,因為許多基層醫療人員為了投身防疫,甚至連家也不敢回,醫院的正常業務大受影響更意味著收入大減,很多人可能連房貸或稅金都差點繳不出來。但相較於人數更多或看起來更弱勢的計程車司機,這樣的政策難道意外嗎?所以也就難怪當初醫護人員自嘲自己是「最軟的那一塊」了!

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時中人設崩壞?

身為一個一線重症醫師的眷屬,在本書中最令我讀起來饒富興味的章節,反而是「陳理事長」如何從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出發,走進全台灣不同縣市推動牙醫總額的過程。初生之犢的陳理事長,為了內心對於牙醫師專業素質的堅持,無畏的拒絕了密醫想分一杯羹的要求;更為了避免跟眾多西醫爭取預算時遭到排擠,身先士卒的向健保爭取牙醫總額支付制度,間接催生了健保會。當年的陳理事長強調「弱勢優先」,更說大家要「同心」效果才會好,如果用政府的力量勉強眾人去做,最後恐怕成效不彰,因此不厭其煩的跟各地方公會代表開會,即使三天兩夜只達成少少的兩個結論也在所不惜!但在牙醫師公會這樣行事的陳理事長,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陳部長又有所不同?

想當年柯文哲

看完這本書後,我想起八年前我曾在柯文哲辦公室工作的那段時光,今年陳時中先生的選情跟八年前的柯文哲有巨大的落差!當年幾乎是所有醫護齊心共同推舉柯文哲(現在好像是集體厭惡)。而陳時中先生的狀況則是,第一線大型醫院的重症醫師、急診單位的同仁個個說要投賭爛票或是不出門投票,也顯示出陳時中先生在這次選情上的不穩定與危機。而不管他本次是成功或失敗,這可能都是他未來要處理的課題之一。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希望莫忘初心四個字,不要只是選舉口號,若陳時中候選人真的當選台北市長,我希望他真的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新台北,而且是真正全面的傾聽民意,照顧到每一個辛勤努力的市民的新台北。

送禮自用兩不相宜的自傳寫作指南3.3版

選舉到了,許多候選人都會出書。出書有許多用意,舉例來說,一方面是可以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二方面是可以當作禮物送人,書可以說是簡單大方的一種知性的禮物;三方面來看,也可以藉此辦理一些書籍發表會、座談會,增加曝光機會,是一種不錯的宣傳方式。

然而,為了選舉出的書,很多時候都會有些品質上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會有不少候選人為了寫而寫,但其實書本的內容過於單薄,並無法撐起其篇幅。這個時候就是要考驗作者(不管是政治人物本人自己寫,或是委由他人側寫,又或是私底下請的代筆)文筆的時候了。如何把其實沒什麼重要論點必須闡述的內容,寫給一般大眾們看並且試著要讓大家都看懂,這其實並不容易。老實說,要為這類的書本寫評論,也不會是件容易的事(這篇書評的字數不多,可能可以算是說它容易的主要理由),主因就是很難使用社會科學的或者是評論文章的標準來檢視。

33±15(書名僅供參考,數量以實物為主)

以黃珊珊的這本作品來看,內容分成33篇當然很合乎其名字的讀音,標題這樣子下,是作者或編輯的厲害之處。然而,書本裡面內容真的值得分成33篇嗎?前半段看起來像是一次寫完一定的篇幅之後再去分篇,各篇的標題就像是一篇較長作品的小標題一樣,其實沒有一定的分篇必要。如果要寫讀書筆記,很難列點說出來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的內容重點,因為很多篇其實照理說應該是同一篇的前後關係,無法說它們是不同的「人生故事」。

不過,分段的問題不是什麼大問題,內容有寫到東西就可以。本書中間的一些關於當議員時面對到的陳情案件、法律案件,以及一些關於如何推動法案的故事,算是這本書最精彩的部份。比較可惜的是大概是因為篇幅限制,故事細節都少了一點,多半只有講到自己如何堅持到底的態度,然後官僚體系一方都只有比較負面的角色。事實上,每一個法案的推動應該都是有各方不同行為者的互動而成,這邊的細節太少且太過單方面的論述,令人覺得讀來不是很過癮。

比較有問題的是後半段有一些內容稍微勉強了一點。本書主要的寫作策略是用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去形塑自己的形象,這點來看大部份的篇幅是有做到,但還是後半段有些部份或者段落其實是可以再精簡。如果說要給讀者們什麼建議的話,我會認為是大家自介或寫自傳的時候,有一些地方是要去避免的。例如講說「我從小就有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這種,或者是講了一堆形容詞說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這些形容詞比較沒辦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

自傳故事(╳)寫作反例(◯)

另外如果要以「寫作」的建議來看,寫文章的時候,段落之間的邏輯連結是很重要的,但看政治人物的故事書,常常會有前後段論述內容跳動的問題。例如有一篇裡面的主題是「不努力就一定沒機會」,前面講了自己幫助民眾打官司堅持很久終於勝訴的故事,結果中間忽然穿插批評立法院常常打架,自己的兒子提問說為什麼會這樣,作者回應說應該要多溝通、尊重體制而不應該比拳頭,講完這段又回到自己想要進入體制內改變。這邊應該是不同的故事但被放在一起,前後之間的連結就很薄弱。另一個例子是,在某一篇的前面講說選舉時不要操作「含淚投票」這樣的棄保效應,但舉出來的例子是「華人社會大家都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意見」、「自己總是會提出各種意見和政見,然後努力做成改變」,例子很好、理念也不錯,但這跟「含淚投票」似乎沒有邏輯上的關聯性,因為投票選人跟實際參選,這應該是兩件事。本書的許多不同小故事放在一起的時候,不免就會有一些地方出現這樣的寫作失誤。

所以我說,那個珊色豆食譜呢?

話雖如此,我也不會認為這類的書就完全沒有閱讀的必要。這些書當然還是可以讀,有故事的地方就當作故事書來看,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看到政治人物們的日常工作狀況。平心而論,黃珊珊從政經歷算是很長,年紀輕輕就選上議員,自然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而且她也可以稱得上是具有深厚民意基礎的優秀民意代表。

只是我們仍然要謹記,這類的書大概都是會隱惡揚善,只提供政治人物最正面的一個觀察角度,但還有許多觀察角度我們需要去看。以一個一般讀者的角度來說,我會覺得寫優點不足為奇,寫一個政治人物的缺點或者重要轉折,反而會更吸引我。如果以一個政治學研究者的角度,看政治人物的書或者傳記,常覺得最關鍵的重點無法看出。例如本書有提到2016年參選立委的事,當時的柯文哲與民進黨是合作的關係,和台北市的無黨籍或小黨候選人組成合作陣線,共同對抗中國國民黨候選人,而黃珊珊也是其中一個合作的對象。為什麼都已經把該段經歷寫出來了,卻故意不提自己和民進黨曾經合作過的事?為什麼原本跟民進黨密切合作,後來卻反目成仇?中間的關鍵就無法從這樣的書中看出。另外書中也有提到自己一開始是代表新黨參選市議員,不過新黨完全沒有任何的奧援,只有時任主席的趙少康傳授一些選舉技巧,然後中間就完全沒有其他關於新黨的紀錄。後來講說代表親民黨選立委,以及和宋楚瑜主席互動的故事,從新黨到親民黨,這中間發生什麼轉折?為什麼自己不願意加入民眾黨,卻又一直幫柯文哲做事,那跟親民黨現在到底是什麼關係?這些關於政黨政治的互動與轉變,其實應該是觀察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才對。

珊珊想選但珊珊不說

另外也有一些避重就輕的部份,例如在書本最後面有一個段落是在講說記者一直追問她要不要選市長,而她覺得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不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其實不是很能理解,如果有規劃要選那就大方承認就行了不是嗎?不過,柯文哲常說一個首長當不好,是因為想著要去競選更高職位,尤其台北市長當不好是因為想著要選總統。後來顯然他也宣布了要選總統,而柯文哲的民眾黨也不斷發出聲明抨擊「其他黨的」候選人「帶職競選」,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記者們自然會很關心身為副市長的黃珊珊要不要選市長?在一本自我宣傳的書中,自然不會看到對於這些議題的討論與回答,我只是覺得如果解釋不出來,那乾脆還是不要自己提起反而會更好吧?

簡單來說,我覺得這本書看到很多「個人」的面向,看到很多關於黃珊珊自己闡述的人生態度或特質(例如正向、積極、善良、努力改變、服務群眾),但是政治人物的書卻缺乏去談論重大政策和理念(僅在最後面講到說現在在討論2050的淨零碳排,但沒有解釋內容),尤其是缺少政黨政治的部份,實在是很可惜。

正常倫提倡3p哲學?

每次到了選舉年,那些想要選舉的人都會出書,但通常這種書都沒有什麼內容,都是講講自己的生命歷程,例如要跟大家說他們多親民,或是自己多棒,多麼跟大家一樣的長大,用這樣來拉抬自己的選情。雖然是無可厚非,但我們也就不應該拿一般的標準來看待這樣的書,我們就來輕鬆看看本書的好玩之處。

就從朱立倫的這本《做,就要做好.朱立倫》開始。

你真的懂棒球?

從這本書的序開始,朱立倫就一直提及棒球,序的標題叫做:「人生,就像棒球比賽」,第一章也叫做:「起點–棒球少年夢」,並且在書中也說他真的非常愛棒球,甚至還提及說他人生第一志願就是要成為棒球選手。

我也是看了本書才知道,哇,原來朱立倫如此喜歡棒球,畢竟如果你 google 朱立倫空格棒球,第一個跑出來的都是桃園棒球場西曬的問題,棒球版至今也在攻擊棒球場的問題,甚至今年選舉也有候選人攻擊這位10幾年前的市長。

不過如果不先談棒球場的問題,回到這本書的話,除了一直提到棒球之外,在書中談論政治時,朱立倫也會運用一些「棒球理論」來形容。例如他在當完行政院副院長後去選新北市長,關於這樣的過程他在書中這樣說:

「地方首長就像棒球場上的外野手,我在桃園縣擔任縣長,就像鎮守左外野。連續守了八年,跑得又快,所以游擊手出缺的時候,自然被調到中央守游擊;可是現在右外野需要我,理所當然要去守右外野啊!」

那為什麼今年富邦悍將因為各個游擊手一直失誤,苦惱找不到適合的游擊手時,不是找林哲瑄守游擊?丘昌榮要不要下次聽一下朱立倫的意見?

流竄的政黨認同光譜

另外朱立倫也在書中提及,他是一個「像民進黨的國民黨員」,甚至在書中他岳父,同時也是國民黨員的的高育仁,也問他說:「你平常批評時政時像個民進黨,怎麼會選擇當國民黨的候選人?」甚至朱立倫還提及:「在我的政黨認同裡,第一個認同是國民黨,第二則是民進黨。」

他甚至更在書中的尾聲 QA 時,說自己從小到大言論都很「黨外」。

先不討論這樣的認同在光譜上亂竄是否合理,有趣的地方在於像這樣的話語,一直不斷在整本書中出現。更有趣的是,看完整本書兩遍,也不知道為什麼朱立倫一直說自己像民進黨,就變成他一直說他很民進黨,但不知道為什麼像。 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像什麼,通常應該是可以說出具體的故事,我們來分析一下。

朱立倫是 1961 年出生,最影響人生政治立場的階段,通常就是在 18 - 30 歲區間,朱 18 歲時是 1979 年,那是一個發生橋頭事件以及美麗島大審的時間,但這段很「黨外」的重要歷史,在一個自稱很像民進黨的人書中,是空白的。甚至影響台灣政治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在 1990 年的野百合學運,是朱立倫 29 歲,這件事件一樣在書中,是空白的。

所有很民進黨的人,一定會提及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造就他從國民黨的威權時代,跳出這個原則來思考政治。這些事件很有可能是橋頭事件、美麗島大審、520農運、野百合事件、末代叛亂犯的反抗等,但這位號稱自己很黨外的政治人物,卻是在那些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黨外努力的事件沈默。

反而一直提及國民黨是比較包容的政黨,所以他選擇了一個會使用刑法100條,可以把思想當作管理工具的政黨,我也在思考,如果高育仁不在國民黨,那你會在哪?

立倫你484想瑟瑟

朱立倫說他有個「三P哲學」,就是分別為「Professor、Professional、politician」。

Professor是教授,為了賺鐘點費,所以三分鐘的事情,要用三小時解釋;Professional是指老闆時間有限,所以專業經理人要用三分鐘說完三小時的話;politician 則是政治人物,要講三分鐘還是三小時,則悉聽尊便。

其實這個講得很好,我沒有什麼意見,只是看到標題叫做「三P哲學」我真的是笑了出來,一開始還以為朱立倫好色喔。

親美黨主席如何面對中共清零宗

其實這本書非常好讀,我大概看了兩遍,看得出來朱立倫是一個認真的政治人物,感受上跟《跟著月亮走》這本書的主角明顯有極大的差異,更會讓人懷疑該黨的選民在初選時的品味。

不過看到朱立倫最近在德國之聲的表現,也會讓人好奇,身為國民黨裡面比較親美的政治人物,面對中共二十大後的來勢洶洶,未來究竟要該怎麼面對?

也不知道 2024 時,朱立倫會不會有下一本《做,就要做好.朱立倫》呢?

我曾經是柯粉,しかし(但是)…!

市長的期末報告,由誰來打分數?

柯文哲的執政價值到底是什麼?在台北市終結國民黨過半優勢、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斬獲近六成選票的他是否在政治管理上有其獨到之處?

《柯P管理學》在他即將卸任前推出,也有點類似期末報告的意味,本書處處皆是經典的柯氏語錄與其施政措施的知行合一,包括他對於過往官僚體系的觀察,提出一些新方案:認清是非、堅持價值、改變弊政、塑造新方向。

曾經的白色力量啟動陷阱卡?!

但問題在於這些正確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究竟在過去八年如何被落實?理想與實踐絕對有著極大的落差;八年以前受到太陽花學運影響,一個動盪但充滿可塑性的社會,選上了柯文哲這樣一位打破框架隔閡、走出族群對立邁向和解共生的象徵圖騰,他的身邊匯集了各方最具創造力的人才,不論出身與背景,大有開創者的氣象;政治認同上南轅北轍的新黨、民進黨居然可以在北市府裡一同合作,可見其中必有能夠跨越藍綠藩籬、得到兩方高度認同的核心價值。

八年的時間裡,走過了世大運的高光時刻,卻也慢慢迎向柯氏陷阱—當理想與實踐嚴重分裂時,管理者該如何重新塑造新的規則與典範,進而凝聚新力量,為他的團隊找尋下一個目標與延續的意義?

綠色藍色我都要!結果是?

他在書裡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政治應該要精確」過往我們會發現在權力運作過程裡,有著太多和稀泥的範疇,上下之際存在許多彼此可以各做文章的可能,這也就是在柯文哲邏輯裡最為反對的灰色地帶。

不過這一點其實看似正確卻也存在爭議,過往在獨裁國家裡,中樞的政令也時常不論地方狀況、社會環境硬是將上意落實在地方,具體如中共的文化大革命、蘇聯的五年計劃,但這種極端違反亞當斯密在古典經濟學裡提及的「市場規則」、「硬是要影響看不見的手」概念,歷史上已經多次血淋淋的證明並不可行。保留一定的彈性,實際上更容易讓政策得以落實,而柯文哲雖然反對「模糊」,但他的政治立場卻反向逐漸從統獨之際,轉換為一個較為模糊的空間,並以此來爭取政黨的認同極大化。

寶貝,你離我越來越遠QQ

顯然,柯文哲的作法並不能維持他的高聲量與影響,在歷次的民意調查當中他的滿意度幾乎在全台敬陪末座。這樣的哲學與經驗卻反過來說更有借鑑意義,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看得到一個邏輯推理極為正確、充滿自信的學霸,為何在施政上會得不到肯定。

歷史上常見知識份子最大的問題在於「長於理論,卻短於知人心」,在這本書裡的每個精彩的段落中,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一位將「科學治理」「數理化管理」奉為圭臬的絕對理性理工人,如何一步一步的遠離將他送上市府寶座的人群。

救苦救難救台灣!郭董的辣手佛心?

本書是2019年郭台銘為了參加中國國民黨總統初選,量身打造的個人紅毯,兩百多頁的採訪內容以郭董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睡在工廠的傳產小企業主,大躍進成為全球企業霸王、台灣第一慈善家,還有他為何決定選總統。

如果你不知道曾經被寫成英文研究書籍的富士康工人連續跳樓事件,也不熟悉一樣被寫成專書的富士康威斯康辛設廠跳票案,讀完這本充滿名人哲語、科技術語(AI、大數據、5G、8K),搭配郭董對政治的天真想像,你一定會覺得郭董是台灣四百年來唯一救世主(抱歉了柯文哲),只有他懂救經濟,也只有他能解救年輕人脫離低薪苦難。

「我從賈伯斯身上學創新,協同打造第一支 iPhone」、「帶著戴爾創辦人進軍中國」、「唯一受邀出席賈伯斯葬禮的台灣人」、「直接進白宮和川普直接對談的人」、「受邀至印度總理家吃飯」、「和亞馬遜的貝佐斯一起做出 Kindle」、「和馬雲一起創立創業平台」、「和孫正義是好朋友」,千禧年後最大咖的世界知名企業主,全都和郭董亦師亦友。

郭董在書中也誇口,如果他當選總統,各國好友一定會因為和他的交情來投資台灣。多麼美好的願景,只要選郭台銘當總統,一定會為台灣帶來重大改變!

代誌敢有遐爾簡單?

先見之銘or政治冥燈?

郭台銘在2019年時一再強調美中貿易大戰對台灣的影響,他深信「在美中貿易的壓力下,中國市場一定會驚天動地更開放」(p.107);2022年的現在,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穩坐帝位,堅持清零不回頭,犧牲經濟也在所不惜,外資紛紛大逃亡;富士康鄭州廠因疫情封閉,園區內缺乏物資藥物,迫使勞工全員逃跑,寧可徒步幾百公里,也不要冒險死在廠裡。

郭董在書中還有一章特別談到如何解決台灣勞退基金破產危機,他提到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控股公司,也向創投之神孫正義請益。結果淡馬錫因為投資中國企業踩雷,今年已降低中企投資比例;孫正義的願景基金則已慘賠500億美元。

郭董三年前的判斷,現在看來比博恩所有的笑話加起來還幽默。

郭董在書中也強調小政府,認為政府不該管太多,但同時又希望政府可以公布低薪與高薪企業,並藉由禁止參與政府標案和終止補助等措施來警惕薪資水準過低的公司?此外他還贊成政府課徵富人稅。

郭董主張的這些措施,明明都是大政府,讀者愚昧如我,真心不懂郭董的政府是要大還是要小?

命要夠硬才能看見的一星未來

郭董引用彼得.杜拉克的說法:「真正重要的不是領袖魅力,而是領導人帶領大家邁進的方向是否正確。」三年後回頭看郭董這本書中的每個預測與未來藍圖,讀者彷彿開啟了一星負評的導航 App,它引領的每條路,幾乎都是單行的死巷。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董勉勵員工「將自己當成葡萄樹,遇到貧瘠的土壤,愈要奮力沿伸根枝至土壤深處,才能吸取更多養分」。

當初跳樓的那些員工是否誤會了這句話,才會閉眼一躍,狠狠往地上扎根?

你說你想要逃,偏偏走了政治路

睜開眼看最近的新聞,不知道各位會不會很煩,真正重要的政策往往掩蓋在話題之下。有人說現在很像2018,彷彿重演訊息和社群之戰。訊息爆炸之下,有些人已經開始疲乏,想逃離這一切。

但政治工作者是不能逃的。

從事政治工作,若你有理念,就是要承擔,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有的指教合理,那就修正。有的攻擊過頭,那就是提出合理的回應反擊。

民眾或者是其他政治工作者,也會從這些應對和言行,給予政治人物評價,可能這個應對不錯,這邊加一點分數,這個回應不好,這邊扣一點分數,長期下來的累積,就是政治人物的風評和政治資本。

民眾會累積比較這些應對,去判斷自己的城市能不能交到誰,這個人有沒有肩膀能承擔?

民眾會想,把事情交給你,萬一逆風了、壓力一大,你是不是會逃避或是做出不當的判斷?

目光放遠,壓力山大

這本側寫賴清德的「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閱讀的你不用百分百認同書內的每個決策,但可以從這本書去理解他在面對壓力和爭議時,他的想法,以及為什麼這麼決定。

一線政治人物要承受的壓力很高,要承擔的責任很重。

畢竟整個城市的市民的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甚至未來十幾年的願景,下一代在家鄉的發展,都跟他們有關,這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來舉例,書中賴清德任內籌設的台南美術館1館和台南美術館2館,台南美術館2館,前陣子很熱門,因為「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以殭屍作品引發大眾討論,紛紛入館看展。而台南美術館1館是林志玲結婚儀式的場地,那棟雅緻的建築物,收藏了顏水龍的馬賽克拼磚畫。顏水龍大師和台中也有淵源,大家都知道到台中太陽堂的太陽餅,當年台中自由路的太陽堂,從建築到包裝設計,都出自這位「台灣工藝之父」之手,無奈在那個年代,被指稱設計的太陽花具毛澤東意象,遭到警備總局關切,因而塵封25年。現在只要步入台南一號美術館,迎面就是顏水龍大師的創作,自在奔放地向世人展現藝術之美,提醒我們能夠自由創作的珍貴,這些,都得之不易。

這些規劃,常常在任內推動時,有許多的艱苦不為外人所知,而開花結果的美好往往落在數年後。

政治場域也有真情

書裡有一段提到賴清德在恩師過世時,在私人場合發自內心的一跪,我也想提一下我認識的賴清德。

與副總統賴清德親身相遇,是2019年我在台中選舉時他來助選,那天是在沙鹿菜市場,掃市場大概是所有行程裡面最辛苦的一個,他當時還不是副總統,相對沒有維安陣仗的問題,因此他能來我很感激,在此之前我是看過很多選舉影片與資料,大部分大官來大概就是從路中間走過去,然後有人拿大聲公揮揮手就走完了,但賴副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他一間間掃、一攤攤關心「芭樂是自己種的還是跟人家割的」「排骨今天賣多少」「這個是種在紅土還是黑土」每一攤都如數家珍閒話家常,而那是他第一次掃沙鹿市場,跟我看到其他人的選舉比起來足足花了五六倍的時間,當然過程有很多民眾爭相跟他合照,他也把我拉到身邊然後跟民眾介紹「主角是這個3Q陳柏惟,要幫他拉票一下」,結束後要送她離開,他把我叫到一旁跟我說過程他對我的觀察,我本來以為跟攤商對話就已經夠專心了,還時時刻刻注意到我的行為舉止,告訴我哪裡可以加強,傳授每一個撇步。

「有機會,需要再找我過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從政,只求一個「爽」

這一年,我因為工作變動,在各地遇見許多前輩。每一個站在第一線的政治人物,能走到今天,都承擔許多、吞忍許多。無論是自己、還是團隊,甚至會波及家人親友。

這樣值得嗎?

看著這些前輩,如果照我的說法,或許就是一個「爽」吧。能看到一個很厲害的計畫,在自己的家園實踐,看到修改得更細膩的政策,體貼更多的人的生活,雖然很累,但是成就感是很爽的。

民調來來去去、選舉落落起起,我們要追求的或許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在自己角色上所能創造、遺留給後代的價值。

台灣依舊還是有許多難題需要我們攜手努力,邀請你靜下心一起閱讀,一起好好思考。3Q!

獨裁者的困境與人民的悲歌

普丁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獨裁?

《普丁正傳:新沙皇的崛起與統治》是一本由紐約時報資深外交與國安記者史蒂文.李.梅耶斯(Steven Lee Myers)所著的「分析型傳記」。之所以稱之為分析型傳記,是因為我想現任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大概不會在公開場合宣示他想成為俄羅斯的新沙皇,就如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不會在2017年修改中國憲法移除國家主席只能做兩任的限制之後,就宣告自己將要復辟帝制一樣的道理(雖然當年紐約時報的封面就是習近平披上黃袍)。

本書透過史料的堆疊,形塑出普丁獨裁的個性與意志。作者以五個大段落去分析普丁在各個時期-KGB時期、初入政壇時期、取得總統寶座時期、因憲法的侷限退位攝政時期、以及強勢回歸第三次就任俄羅斯總統的現今,把普丁在各個時期的變化與遭遇,做一個歷史脈絡的分析討論,最後以此尋找出普丁獨裁的理路。

建立在民眾痛苦上的獨裁政體

普丁可以在戈巴契夫的開放政治之下所引領的蘇俄垮台的過程中慢慢往權力的高位邁進,其個人的政治手腕,以及「運氣」自然也是相當的不錯。但這卻沒有辦法逃脫出獨裁者透過對內自由的打壓,以及對外大動干戈的方式來鞏固自己政治權力的事實。每每當普丁面臨國內外的挑戰時,他總是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轉移焦點,無論是在1999年介入第二次車臣戰爭、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2015年介入敘利亞內戰、乃至於現今正在進行的烏俄戰爭,普丁獨裁政權的背後,累積了成千上萬因為普丁為了轉移國內壓力而破碎的家庭。

除此之外,普丁也非常理解獨裁政體的分贓制度。透過賤賣國有資產給俄國這些因應烏俄戰爭而被經濟制裁的寡頭菁英,普丁藉此攏絡了一幫利益共同體,而這些寡頭菁英在重要的時刻可以為普丁所用,提供必要的資源來鞏固普丁的獨裁政權。但就其結果,雖然現今的俄羅斯在民生經濟發展上比蘇俄時期要來的更為進步,但做為一個擁有龐大自然資源的國家,俄羅斯的貧富差距遠比多數已開發國家要來的深峻,其經濟發展的指數也遜於多數相對等的經濟體。所以要說普丁的沙皇政權是建立在民眾的痛苦之上,完全不為過。多數俄羅斯人或許沒有此般的明顯感受,那是因為跟過去相比,俄羅斯的確在向前邁進。但跟其它後共國家做比較,俄羅斯卻遠遠的不及那些自然資源更為薄弱的鄰居,如波羅地海三國。

民主浪潮是否掀翻沙皇夢?

有比較就有感覺。目前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正在多數專家預測的民主化臨界點,而為了避免自己的沙皇夢被民主浪潮給破滅,普丁對內只會更加的限縮自由,對外也只會更加地具有威脅性。烏俄戰爭,正是普丁幫助自己的獨裁政權升級的一個大好機會。《普丁正傳》就是一本幫助讀者了解上述問題誕生的源頭。了解獨裁者,我們才能更進一步看清楚這類型的悲劇是如何誕生的。

習近平天朝霸主養成計畫!

余杰新書《習近平:喪屍治國」》,細數習近平上台後的種種措施,先從表面政策方向解析,再慢慢解開習近平的心理狀態,最後收尾替喪屍之名作結。

乖乖習近平裝備毛盔甲進入新手村

《習近平:喪屍治國」》關鍵核心,就是習近平繼承毛澤東思想,也醉心於毛的各種手段,相對於思想開明的父親習仲勳,兒子完全沒有跟老爸一樣的地方。再加上習近平學力低落,靠著父親協助與餘蔭,做個無公害樣板被拉上去。

沒有多少實績,透過其他派系鬥爭的平衡,從人人眼中的傀儡,掌握了體制賦予的權力。沒家底也沒自己歷練的人馬,想要徹底掌控國家,就得使用非常手段。這些手段都可說是毛澤東翻版,除了鬥爭以外別無一物,結果就是讓鄧小平體制崩毀,集體領導走向皇帝獨裁。

歐美國家完全沒有預料到,乖乖牌習近平會走到這步,人畜無害的印象不出幾年就轉變。與其說措手不及,不如說來不及反應,西方早已習慣和平崛起口號的中國,也沉溺在低廉的世界工廠夢之中。

姑息態度debuff成就天朝習霸主

西方的姑息態度給了習絕佳機會,每次對外的強硬,都可換得對內鬥爭的籌碼,畢竟過去胡江年代,中國與西方的交涉,往往作戲成分居多,豈料這次西方的讓步,並未得到相同的結果。

習近平拿到了他強人所需的條件,用西方的軟弱證明自己路線正確,進一步清洗親西方的黨員。來回幾次,歐美總有理由,認為這次之後習近平就會讓步,回到原有對中路線上,直到政治人物一個個猛醒,各國才慢慢清醒,習近平要的不僅僅是對內權力的穩固。

不是要當皇帝,是要當天朝上國、四方來朝的霸主。

為何說是喪屍治國?余杰的評價辛辣但有一定程度的道理。

習近平的手段,與毛澤東思想毫無差異,差在手段強弱不同,這理由在中國崛起後,給了習莫名的自信。當皇帝自信滿滿,聽不見真話,身邊自然只剩下謊言,活在謊言之中,總得要面對現實。

葬送的習霸主after story

但這又能撐多久?我個人看法並沒很悲觀。

因為中國已經體制化了,軍隊元老死的死,高階將領更迭依法進行,地方軍閥割據的可能越來越小,而中央集權廣吸全民血液的能力更強。

我們看到的,很可能是這頭喪屍不停生啃韭菜,直到倒下為止。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計劃 | 徵人 | 客服信箱 | Facebook | instagram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24342999  10491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23號三樓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