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窗,瞧一瞧「30年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2038年的世界……
30年,不長不短的時間,卻足以改變整體環境的外貌。
再過30年會變成怎樣的光景?藉著想像力積極地前瞻未來,構思一張30年後的藍圖吧,就讓我們一起預先來到2038年吧……
「30年後的世界」一書為九歌出版社為2008年即將到來的成立30週年所企畫的系列活動之一,特邀請30位名家學者來書寫30年後的報紙、出版、戲劇、音樂、電影、電視、大學、書店、圖書館、兩性關係、廣告、環境、科技、城鄉、家庭等30種世界的各種面向
作者簡介:
封德屏,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系畢業,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學碩士,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曾任《女性世界》雜誌、《愛書人》雜誌編輯、出版家文化公司主編、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曾獲中興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獎。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1984年開始,除長期主編《文訊》月刊,並企畫主持全國性的文學會議及活動,並多次主持《台灣文學年鑑》、《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等工具書及企畫「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等編纂計畫,對台灣文學出版與史料的研究與保存,用力頗深。
章節試閱
30年後的消費 柯裕棻 柯裕棻,一九六八年生,籍貫彰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小說《冰箱》;編有《批判的連結》等。 30年後,我們還是會購「物」,這個「物」將會是更複雜的意義概念,它會是各種能夠被標價的物體、經驗、感覺、概念、時間、空間、夢想、信仰、和生命。 幾年前看蘇青《結婚十年》(一九四四)的時候,發現她雖懂得人世的道理,但不懂得花錢──不,應該說,蘇青太懂得花錢了,精打細算,所以她的文章樸實而沒有繁華之感,倒是有菜飯香和煤炭味──我非常訝異,小小一本書裡提了好幾次煤炭的事。同時代的張愛玲顯然就不那樣精明,她寫從虹口買來囤積的布料,每一塊布都充滿了質感和色彩的耽溺;她喜歡寫糕餅奶油這一類奢侈甜品,少有柴米油鹽;戰爭時期,她也不忘注意女子衣著等小事;即使她寫煤炭,那煤炭也有一種美,那氣味也有一種快樂。蘇青和張愛玲是同時代的人,張愛玲讓人感到繁華,因為她老是亂花錢,而且花得很高興,儘管烽火連天國破家亡,她竟然敢承認自己愛買東西愛打扮,說她是現代中國第一位寫消費文化的高手,並不為過。
印象所及,其他的女作家就不太寫消費事務了。消費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行為,從前的女作家多半自律甚嚴,所以於此不甚著墨。我記得琦君在《千里懷人月在峰》(一九七八)裡寫過美國的家庭主婦逛超市一事,讓我印象深刻極了,但她此文強調的卻是節儉的重要,超市讓她頭昏。琦君一向崇尚儉約淡雅的生活,印象所及,她只喜歡收集玻璃或磁製的動物小玩偶,像個孩子──我之所以記得這樣清楚,是因為我當時年紀小,也喜歡這些小東西。林海音曾經與何凡合寫過一本小書《窗》(一九一七),其中有一篇〈南門菜場二十年〉的短文,文章見報當時是一九六七年,文中提到南門市場十分髒亂,她每三天上一次菜場,深以髒亂為苦。她又提及赴美小住時如何為美國乾淨敞亮的超級市場誘惑,買了許多不需要的鍋碗和包裝精美的冷凍肉品。她感嘆這種方便的消費設計使人明知道不好吃不需要,卻還是忍不住要買,而且呢她還一天逛兩次,非常快樂。當然,過了五年,第一家頂好超級市場便在台灣開幕了,我想林海音也許是去過的。一九七○年代的作家特別愛寫超級市場,除了琦君和林海音之外,其他不少作家也都寫過,超級市場真可謂是富裕社會現代化消費的第一波風頭浪尖。
簡單說呢,「消費」是「買東西」或「花錢」,但是消費這概念事實上遠遠超過了這個簡單的解釋。錢當然還是花掉了,買的卻未必是「東西」,有時候買的是感覺、體驗;有時候買的是服務、方便、承諾或是時間。不到一百五十年前(一八六七),馬克思就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此概念意指產品一旦完成,脫離了生產線,就忽然一躍成為帶有神祕意義的商品,價值升高,連一張平凡的木製桌子也彷彿會跳舞似的。桌子當然不會跳舞,這是比喻桌子莫明地有了多於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個經常被學者提及的段落,因為這個跳舞桌子的意象非常簡明地指出了當代消費的重點:消費從來就不只是為了物品,越飄忽不可捉摸的,越是值錢。所以一串真的珍珠項鍊,價值可能還不及香奈兒的塑膠製品──重點顯然不是珠子,而是香奈兒。
如今的消費與一百五十前的狀況相比,自然更徹底實現了當時商品拜物教的預言,30年前誰能想得到,白開水也能有品牌呢。一方面看來,所有的商品都具有超越物品的意義,滿街的商品和廣告,是滿街大大小小的神祇,各自在櫥窗中、看板上、螢幕裡對所有的人施展魔法。這是現代化除魅(除傳統之魅)之後,取而代之的怎樣也除不掉的新興神魅。另一方面而言,由於商品繁多,資本需要更快速的流動,因此這些商品的時尚神聖週期也越來越短,越來越不可捉摸,昨天還價值連城,一夕之間就淘汰了。它們一旦失去了時尚的神聖性,不但連使用價值都喪失殆盡,甚至還有成為笑柄的危險,過氣商品負面的後挫力也不可小覷。
一百五十年前是這樣,五十年前是這樣,現在這樣,我想30年後的消費大概也難脫這個模式,大家應該還是會為了一個感覺和意義花錢吧。如果人們還能夠在一塊布的織紋和花色上看見無與倫比的美麗和期待,在乾淨的超級市場裡買下本來不想吃的食品,或是在一雙跑鞋上感到飛翔和超越,那麼,如此的演變似乎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即使採取擿玉毀珠、焚符破璽、掊抖折衡這樣激烈的手段,這樣大的破壞,恐怕也難以改變。如果女人在戰火中依舊會想要讓自己看起來美一點,在集中營裡女人會從一管口紅中看見生命的希望,我很難想像,還有什麼絕境能使人斷絕對於美、快樂、和昇華的追求。
如果二十世紀是資訊資本決定勝負的世紀,那麼在新的世紀裡,能源勢必則成為繼資訊之後的另一種新資本型式,握有能源的人握有絕對的優勢,能源轉化為資本的方式將更趨複雜,更趨全球化。正如過去30年間我們目睹了資訊工業將時間轉化為資本並且改變了生產和消費的方式,在未來的30年間,原物料的價格波動與生化科技的突破會再一次地改變生產和消費的方式。大量生產與消費已經進行了一整個世紀,絕對有限的原物料和能源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任我們予取予求,物品的相對價值將會與今日大不相同,完全天然而原生的物品將有極高的附加價值。所有的消費習性都將受到這個能源世紀的影響。
此外,資訊與資本的流動速度也不會再回趨緩慢,它勢必越來越快,物品的流動也將如此。網路和電視會繼續整合;購物的平台與通路將有革新的型式;如果沒有出現全球性的金融信用危機(讓我們祈禱沒有這一天吧),信用卡可能成為大部分的交易方式。而以現今的資本積累速度和方式看來,貧富的差距實在無法在30年間縮小,如果沒有出現大規模死傷戰爭(也讓我們祈禱沒有這一天吧),恐怕富國貧國的差距將拉得更大(但這也不是我們所樂見)。區域經濟也將繼續吞納各民族國家的最後防線,成為相互依賴的共同經濟體,貧國將繼續依附富國而存,目前已經沒有國家能夠承擔從區域經濟中脫離的後果。而從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影響之深遠看來,我實在不知道,會不會哪一天有國家經濟崩盤國庫破產而被跨國大企業直接併購接管,將國家變成它的分公司。
此刻我們正處在一個局勢逆轉的歷史節點上,能源和環保出現了危機,這個資源浪費的問題若是日益加深,我不確定30年後人們還是不是會大吃大喝,還是不是會拚命運動,會不會吃減肥藥,會不會不斷購買衣服鞋子。也許新的消費觀念會出現,也許屆時「儉約」、「環保」是另一種主流消費觀,也許食物的價格有了調整,我們將重新理解飲食與生態的關係。
如果大的崩壞和殺戮都沒有發生,如果未來仍是安居樂業的日子,人們如何生活與消費呢?當然,我相信人們還是會去超級市場買菜,人們還是會繼續穿牛仔褲和T恤這一類舒服的衣著,繼續聽音樂但是已經不買CD了,而且將更加依賴通訊產品使生活不致孤單。
科幻片對未來人和社會的想像有樂觀有悲觀,悲觀者當然是末日圖像:秩序混亂、極度不公義、重度汙染、貧窮與奴役、畸型與暴力充斥等等,說穿了,是向未來投射現世的恐懼與不安──這是啟示錄式的未來。樂觀者其實也多半是現世希望的投射:絕對理性、嚴密控管、完全規訓。科幻片裡未來的美好人們能夠壓抑個人的慾望,依照理智行事,他們不求自我的彰顯,他們通常穿著極簡的衣著,甚至是全然貼身的金屬布料,身形美好舉止得宜,有效率有組織,服從集體的規律──這是法西斯式的未來;有的則向歷史裡借取想像材料,一大塊布披著,仙風道骨有如希臘哲人,對一切問題的答案了然於胸,彼此尊重,能夠自由思考與辯論──這是理想國式的未來。我想未來雖不至於成為奴役星球,但也不可能成為極度理性的社會,人們還是會追求己身所存的意義,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追求自我的實現,但人們絕無可能將慾望馴服至柏拉圖世界的程度。
符號經濟啟動了消費的慾望,在符號經濟裡,意義的價值遠高於物質,這是一條不歸路。它可以非常直接而訴諸感官,也可以非常抽象只是一個念頭。30年後,我們還是會購「物」,這個「物」將會是更複雜的意義概念,它會是各種能夠被標價的物體、經驗、感覺、概念、時間、空間、夢想、信仰、和生命。我們會懷舊地從歷史事物中汲取出新的意義來消費,我們也會繼續消費未來,因為未來總是新的,它總是與希望和夢想結合在一起。未來是符號經濟最大的資源,只要有未來,所有的夢想就有一個標價,消費因而永不停歇。
30年後的愛情 劉黎兒 ──或許是一種期待值而非預言 劉黎兒,基隆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曾為《中國時報》國會記者、《工商時報》駐日特派員、《中國時報》東京特派員、日本東京電視台新聞節目、日本「RADIO短波」世界經濟節目評論員。近年則在《中國時報》、《時報周刊》、《新新聞周報》、《自由時報》、《皇冠雜誌》等媒體書寫日本社會現象觀察文章。現為專職作家。著有《新種美女》、《新美女主義》、《新種男人》、《大劈腿》、《東京.風情.男女》、《好色時代──黎兒的慾望東京》、《東京情色手冊》、《黎兒流》、《醉心日記──幸福Cafe》、《女人三十後》等散文集;小說《棋神物語》。劉黎兒部落格 http://blog.appledaily.com.tw/lill/。
愛情畢竟是美妙的,是人生最重要的香料,沒有愛情人會無味失色,即使其他的刺激愈來愈多,但絕對無法取代愛情,經過30年,大家更確認了這件事。
最近在翻閱一九一四年前後的日本報紙,當時也有諮詢愛情煩惱的投書,會發現以前的男女煩惱也不少,現在來看,會覺得那些煩惱都是芝麻蒜皮小事,像男人吻了女人就自認玷汙女人而非娶對方不可,但女方父母反對等,稱不上什麼煩惱,但對當時的男女可是愛情、幸福攸關,或許現在男女的愛情煩惱,30年後、百年後來看也沒什麼,30年後,愛情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感情呢?
30年或許變化很大,但其實人的本性很難真的有什麼重大改變,就像近乎百年前的男女的愛情煩惱,也有許多跟現在差不多的,例如愛情長跑後關係兄妹化而覺得難以滿足,擔心對方劈腿,或是不倫戀女人面對別的男人的提親很為難,抑或年輕男人愛上人妻而苦於無法自制等等,即使現在男女關係比百年前低溫低密度化多了,但是關於愛情的慾望如獨占慾、出軌慾等,其實差不了太多,大概30年後也很難改變,還是有許多男女為了劈腿或感情變質而煩惱、哭泣吧!
但是30年的確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如果現在起,每個人多看愛情一眼,或許30年後愛情的面相就會大不同;首先會變的、該變的,應該是男人吧!華人世界的男人把愛情順位越放越後面,放在事業、家族的後面,願意為愛情付出的太少了,愛情似乎是青春期的副產品而已,成人之後,就逐漸跟愛情無緣;不像許多日本男人還會說:「一生只要能讓心愛的女人幸福就夠了」或會像弘兼憲史的漫畫「黃昏流星群」般,男人到了中高年還會想拋棄一切,跟最愛的女人在一起。我曾有一位年過四十的男性友人,夜半在馬路上大喊:「我想要戀愛!」從心深處喊出自己的對愛情抑制不住的渴求,期待至少30年後,有中年男人在台北仁愛路的安全島上也大喊「我想要戀愛!」
女人不管什麼時代都是對愛情想比較多的,對愛情比較不會輕易死心的,不過男人總是把愛情當作生命節奏的一環而已,亦即按照自己的人生計畫,在該談戀愛的時候談戀愛,在想結婚的時候結婚,好像玩大風吹遊戲,時間到了站在那個位置就算了,因此男人都是在想結婚的時候跟當時交往的人結婚,而不是非要跟自己最愛的女人結婚不可,愛情不會想跟婚姻連結,究竟這樣的男人是浪漫還是不浪漫?
男人或許是受傳統束縛,或許是欠缺自信,至今還有相當嚴重處女情結,為了要求女人還是處女,寧可找單純、聽話的女人來當伴侶,而不覺得女人在心靈上跟自己契合的女人才是最珍貴的女人,相對於此,百年前很擔心因為接吻而沾汙女人的日本男人的處女情結現在幾乎不存在,即使稍有也會自覺是落伍的,但華人男人或家族還只看這點的很多,等於是否定愛情在自己的人生裡的重要性。或許30年後,男人不會再如此拘泥於這種無聊的情結,而讓自己更輕鬆地去尋找想法、心靈更能溝通的女人,自己的靈肉都有紅粉知己,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美妙的境界,但願經過30年會有更多的男人能享受這樣的境界,不是找個女人打發自己性慾與傳宗接代需要而已,而會找到真的每天看也看不厭、話也永遠說不完的人。
現在已經不是人人都必須結婚的皆婚社會,30年後婚姻制度還存在吧!但只有想生孩子或已經生孩子的男女為了下一代才結婚,愛情跟婚姻的距離越來越遠,或許有點不安,但這樣反而更能凸顯愛情的本質,享受愛情,不會過度算計現實條件才談戀愛,愛情純度會高一點吧! 不過如果大家都不結婚的話,有資格談婚外情的人也會越來越少,婚外情或不倫的第一條件是至少要有一方已婚吧!但即使不倫般的純愛減少,但關於劈腿的掙扎卻不會消失吧!因為不一定要結婚,結果會想嘗試較為刺激的愛情的人越來越多,劈腿會比現在更司空見慣。
現在對於愛情、性愛開放派與慎重派越來越二極化吧!對愛情或性愛畏怯的處男處女大增,但另一方面,在戀愛市場裡占優勢的俊男美女或富裕菁英層就更加有機會享受較多的愛情、性愛經驗,甚至一人占有多人,好像回到封建時代般;期待30年後,男女都有比較多樣的價值觀,不會以外貌或經濟條件來自我設限或衡量別人,都能找到讓彼此身心都能成長、充實的情人,會覺得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感情反應等,是人生最為珍貴而無可取代的時間,覺得一生只認識這個男人或這個女人也完全不會有不幸、不公平的感覺,確確實實體驗愛的本身。
現在是男女相愛同居也不奇怪的時代,30年後更是「大同居」時代吧!相愛的人很自然地會有衝動與需要住在一起,成熟的男女不會要求用法律來保障愛情關係,即使婚姻制度或許還有近半數或三分之一的人在維持,但婚外情早已經除罪化,社會努力去保護真正需要保護的孩子而不是大人,大人會更更用心維持自己的魅力來維持跟心愛的人的關係,不會抱怨法律或時間讓愛情僵化、窠臼化,愛情是相對開放的關係,雖有危機也刺激,不再抱怨關係為何如此沉悶而沒出口。當然也還是會有人走極端,大喊「為什麼非要談戀愛不可?為什麼所有人都得了戀愛強迫症?」
30年後,即使現在二十歲的男女變成五十歲了,也還會跟法國人一樣覺得愛情是人生最重大的事,即使現在三十、四十歲的人,在六十、七十歲的時候也還想要戀愛,不管幾歲都能談戀愛,而且不管對象年紀跟自己相差多少也都能談戀愛,只是不管什麼時代,愛情的內容跟年紀都沒有太大的關係,有的人已經好幾十歲,但身心跟小孩子沒兩樣,因此不是年紀夠大就有包容力與忍耐力,不是年紀輕就一定不成熟。
現代是關於男女資訊氾濫的時代,男女都有自己的理想型的偶像,拼命拿著虛擬或是媒體等製造出的理想型在現實裡要去找到真人來吻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偶而邂逅到還算談得來的人,但是內心卻不斷湧出否定的聲音,覺得這個人不對,不是我要的,這有可能是正解,但是因為理想型太強烈了,即使一見鍾情越來越少,而總是聽不見有什麼肯定聲音,也就是不管男女,對於邂逅對象或情人總是毫不容情地用扣分法,很難真的認識對方的好處,自己逐漸被愛情絕緣體包圍,即使有愛情電波也接受不到。
還有每個人生活的模式很容易定型,邂逅情人的機會減少,雖然想要追求變化,想要談戀愛,但卻很難付諸實行,賴在原處或跟父母兄弟姊妹等家人或同性友人相依偎比較輕鬆自在,很難從舒適的狀態出來探險,永遠留在愛情通訊圈外,也就很難邂逅到情人。
這總總傷腦筋狀況,或許經過30年,愛情方法論會稍微成熟起來,就會記取教訓,學得經驗,像是自己多開拓興趣,也會比較容易認識對方的優點,未來世界宅男宅女會不斷增殖,每個人都多少有宅族氣質,如果不來點淺碟式作戰,男女交集越來越少,即使邂逅,要發展成愛情不易;或許30年後,現代人已經厭倦只是在家上網,比以前更有跟人發生關連的願望,而紛紛走出來,到餐廳、酒吧、名勝景點、展覽會等人多的地方,或是積極召開同學會,同樣環境長大的人,有很容易發展為愛情的感情基礎的;還有,大家都比較有耐心,知道至少要給對方或自己三次以上的機會,而先假定兩人關係是零分,從零出發,只用加分法談戀愛,愛情濃度也會增加的。
愛情畢竟是美妙的,是人生最重要的香料,沒有愛情人會無味失色,即使其他的刺激愈來愈多,但絕對無法取代愛情,經過30年,大家更確認了這件事,不會嘴硬說:「我才不需要」或是「我已經不需要戀愛了」,因為沒人真的想或真的能從戀愛畢業,不管那個時代,愛情來了,怎麼擋也擋不住呢!
30年後的消費 柯裕棻 柯裕棻,一九六八年生,籍貫彰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小說《冰箱》;編有《批判的連結》等。 30年後,我們還是會購「物」,這個「物」將會是更複雜的意義概念,它會是各種能夠被標價的物體、經驗、感覺、概念、時間、空間、夢想、信仰、和生命。 幾年前看蘇青《結婚十年》(一九四四)的時候,發現她雖懂得人世的道理,但不懂得花錢──不,應該說,蘇青太懂得花錢了,精打細算,所以她的文章樸實而沒...
商品資料
出版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8-11-10ISBN/ISSN:9789574445349 For input string: ""
頁數: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