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富豪排名權威──《富比士》雜誌官方說法
巴菲特的錯,無價
《富比士》雜誌首席投資策略師石破驚天大作
富比士執行長與董事長、《富比士》雜誌總編輯Steve Forbes強力背書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當代的傳奇。他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投資者,也可能是最受作家青睞的對象。他在媒體界享有超級富豪、大慈善家的完美形象,很容易讓人 以為他戰無不勝,神機天算。坊間對於巴菲特有許多迷思,本書將試著帶領讀者分辨迷思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巴菲特根本沒有一套必勝的投資法則,在他多年的投資操作,也有過不少錯誤決定。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即使巴菲特也一樣。雖然難以置信,但確實連巴菲特也會犯錯。巴菲特犯錯的頻率極低,而且每次犯錯的時間點相隔甚遠。但巴菲特有一項重要特質是大多數投資人都欠缺的,那就是即使犯下明顯的錯誤,他還是有辦法化危機為轉機。也因此,我們可以從他的錯誤示範,學到許多寶貴經驗,特別是巴菲特所犯的錯,往往價值億萬,給予一般投資大眾的珍貴啟發,更可謂無價。
「有個田徑教練曾經這樣對旗下最優秀的選手說,『如果想跑得更快,那你得跟跑得比你快的人一起訓練才行。』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加強投資技巧,那麼向投資高手學習絕對會有幫助。天底下沒有幾個人會比華倫.巴菲特更厲害的了。可惜的是,你不能就這樣跑到他位於奧馬哈的辦公室說準備跟他請益。不過幸好只要研究他的投資技巧,照樣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讓自己成為更高明的投資人。讀者可以從對巴菲特的研究之中,了解到大多數的情況下哪些策略可行、不可行。不論你們的投資層次為何,徹底了解巴菲特投資策略的精髓之後,也能掌握追求最大獲利的成功資訊。各位也可充分了解各種投資策略的風險,成為更穩紮穩打的投資人。畢竟,買股票這檔事沒有人能夠打包票。不過研究人員經過幾十年來的鑽研,已針對各種情況找出最適合的投資策略。只要詳加研究巴菲特的投資之道、配合這些研究報告的成果,你們也可穩穩掌握成功的投資。」
──瓦漢‧詹吉江
作者簡介:
Vahan Janjigian(瓦漢‧詹吉江)
富比士投資人顧問中心(Forbes Investors Advisory Institute)副總裁暨執行董事,《富比士》雜誌首席投資策略師、《富比士成長投資人》(Forbes Growth Investor)及《富比士特殊狀況觀察》(Special Situation Survey)等投資快訊主編、山景投顧(Hillview Capital Advisors, LLC.)投資委員會委員,並經常在《富比士》雜誌及線上官網發表專文。現居住於紐約。
譯者簡介:
胡瑋珊
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曾任英商路透社編譯與記者。翻譯作品三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相關介紹可見個人部落格,請上Google以「瑋珊」查詢。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多年來有關巴菲特的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
──CNBC,Lawrence Kudlow
「有關巴菲特的著作汗牛充棟,獨缺這一本;
不論你對巴菲特的觀點是褒是貶,
沒有看過這本書,什麼股票都別買。」
—─Barbara Marcin
雖然坊間已有許多關於巴菲特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的投資專書,但這一本卻有其獨到之處。本書並非一味歌功頌德或貶抑。
──史蒂夫.富比士(Steve Forbes),富比士執行長與董事長、
《富比士雜誌》(Forbes Magazine)總編輯
這是多年來有關巴菲特的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瓦漢.詹吉江寫了這本引人入勝、鞭辟入裡、極為寶貴的書;只要是巴菲特的粉絲,或是想要精進投資技巧的人士,這都是絕對不容錯過的好書。
——羅倫斯.古德羅(Lawrence Kudlow),
CNBC節目主持人(Kudlow & Company)
詹吉江精心描述巴菲特的精髓,這是每一位熱愛巴菲特的人士都想要知道的;書中介紹的基本投資技巧,更是每一個人(不論是新手還是頂尖專家)都應該知道的。
——肯恩.費雪(Ken Fisher),費雪投資公司創辦人以及執行長;
《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作者
詹吉江是大師會向他請益的大師。《巴菲特也會犯的錯》這本書以嶄新的方式檢驗巴菲特,不光是他做對還是做什麼,偶爾他也會犯錯;對於成功的投資策略提供寶貴的教材,並深入探索其心靈深處和每一個人都想知道這一號投資大師的策略祕訣。
——瓦坦.葛瑞高恩(Vartan Gregorian),
紐約卡內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總裁
任何自以為了解巴菲特策略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詹吉江憑著投資策略最新研究,以這位超級大師的智慧破解迷思,並以嶄新的觀點探討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最厲害價值型投資人的創意思考。
——伊恩.布萊瑪(Ian Bremmer),《J曲線》(The J Curve)作者
瓦漢.詹吉江對華倫.巴菲特精闢的見解,全世界各地只要有股票交易的地方,肯定都會引起後進者的熱烈討論。本書更針對外界對巴菲特常見的迷思和實際的績效表現進行比較。
——羅伯特.史多維爾(Robert H. Stovall Sr.),
Wood資產管理公司總監以及策略長
在二○○六年,華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茲分享財富。現在,瓦漢和我們分享巴菲特的智慧。
——山姆.史多維爾(Sam Stovall),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首席投資策略師
有關巴菲特的著作汗牛充棟,獨缺這一本。本書重要、獨到之處在於作者瓦漢.詹吉江犀利的論點——不論你對巴菲特的觀點是褒是貶,沒有看過這本書,什麼股票都別買。
——馬辛(Barbara Marcin),賈貝理藍籌股價值型基金
(Gabelli Blue Chip Value Fund)投資組合經理人
作者瓦漢.詹吉江對於華倫.巴菲特的觀察心得充分顯示,努力、用心,和耐心通常能夠締造投資佳績——但幸運之神的眷顧也有幫助。然而,詹吉江指出,巴菲特在稅務方面可沒有那麼完美。
——《里昂錢尼報告》(The Leon Charney Report)
這是多年來,有關巴菲特最棒的著作之一。作者瓦漢.詹吉江縝密的思緒、以及辛辣的陳述,只要是想要擷取巴菲特精華的投資人,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桑德斯(Liz Ann Sonders),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 & Co., Inc.)首席投資策略師
名人推薦:「這是多年來有關巴菲特的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
──CNBC,Lawrence Kudlow
「有關巴菲特的著作汗牛充棟,獨缺這一本;
不論你對巴菲特的觀點是褒是貶,
沒有看過這本書,什麼股票都別買。」
—─Barbara Marcin
雖然坊間已有許多關於巴菲特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的投資專書,但這一本卻有其獨到之處。本書並非一味歌功頌德或貶抑。
──史蒂夫.富比士(Steve Forbes),富比士執行長與董事長、
《富比士雜誌》(Forbes Magazine)總編輯
這是多年來有關巴菲特的書籍當中最棒的一本。瓦漢.詹吉江寫了這本...
章節試閱
《富比士》雜誌代序
本書作者瓦漢‧詹吉江特別有資格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雖然坊間已有許多關於巴菲特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的投資專書,但這一本卻有其獨到之處。本書並非一味歌功頌德或貶抑。瓦漢選股的手法高超——他監督《富比士特殊狀況調查》(Forbes Special Situation Survey)以及《富比士成長型投資人》投資快訊(Forbes Growth Investor newsletter)——績效非常亮麗。瓦漢的投資方式不帶情緒深入分析,讓訂戶受惠良多。所以他對巴菲特本身在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優越的績效,才有真正深入的見解。他在書中耐心說明巴菲特深具紀律和遠見的投資法,以及這些投資法怎樣隨著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成長逐漸演進。
不過,本書並非單單深入分析巴菲特現象而已——瓦漢同時也對他的看法和成功事蹟抽絲剝繭,教導各位讀者悠遊於市場之中應該了解的事情。瓦漢也仔細分析其他的投資策略——華爾街的制勝之道可不只一個而已。
大多數投資人的問題是他們會在各種投資法之間跳來跳去。沒有幾個能像巴菲特這樣長期持股,也沒有能力確實採用瓦漢在此探討的各種投資策略。不過只要各位讀者願意把情緒擺到一旁,本書提供的精闢見解將是取之不竭的寶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任何一個投資人能夠一直無往不利。就算是巴菲特,偶爾也有難以出脫持股的時候。他抱持績優股的時間往往過久。但由於投資策略穩健、一貫——甚至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調整——巴菲特得以締造十分亮麗的績效。
幸好,就算不是巴菲特,照樣也能縱橫股市,創造驚人的投資報酬率。複利的奇蹟意味著只要謹慎投資,長期下來必能真正獲利。作者瓦漢體認到投資不能關在象牙塔裡進行,這樣明智的體認也正是本書的獨特之處。他在寫有關稅務的那一章更是讀者必讀,尤其是政治人物。巴菲特這樣的天才人物對於這麼重要的領域居然如此短視,著實讓人吃驚。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決定競選加州州長一職時,巴菲特建議他鼓吹調升財產稅(property tax)——要是阿諾‧史瓦辛格真的這樣主張,那麼他會繼續留在好萊塢片廠,而不是進軍州長辦公室。
巴菲特就跟華府許多官員一樣,認為「富人」應該負擔較高的所得稅率。他也積極主張政府調高遺產稅。
巴菲特認為,我們在這樣富足的國家生活,有幸發跡的人應該繳交較高的所得稅率。諷刺的是,如果政府果真採用巴菲特的建議,那麼經濟很可能一蹶不振,巴菲特投資標的的價值也會受到重創。只要看看一九七○年代高稅率時代的經濟和股市慘痛的經驗,就可了解這個道理。
這位奧馬哈聖賢以及許多其他抱持同樣論點的人士不了解的是,「稅」是一種價格和負擔,並非單單政府提升歲入的工具而已。所得稅是各位得為工作付出的代價,投資利得稅則是你我為了成功所背負的負擔;資本利得稅則是為冒險投資行為成功付出的代價。這是很基本的原則:像是發揮生產力、冒險、成功這類正面的事情如果負擔降低,出現的頻率就會增加。如果代價增加,則會產生正好相反的效果。誠如瓦漢‧詹吉江所說,美國金字塔頂端百分之一的人口所得在全國比例當中佔了百分之二十一——所繳交的聯邦所得稅比重卻達百分之三十九。
巴菲特對於遺產稅的論點同樣也很愚昧。他認為應該保留,深信政府應該從你的財富中抽取一大塊。否則,繼承人一旦得到遺產,這筆意外之財可能導致品格淪喪、陷入不負責任的放縱生活。可是遺產稅形同懲罰資本創造和勤儉。如果畢生積蓄大半都會落入政府手裡,那麼累積財富還有何意義?誠如瓦漢所說,「財富是繳稅之後剩下的部分。」我們雜誌創辦人對這個議題可能會這樣說,「沒了氣就沒稅。」
其實巴菲特和其他支持者都忽略了遺產稅的一個影響力。稅率就算再高,富豪總是有辦法規避。巴菲特本身得繳的遺產稅就很低,因為他把大多數的財富都捐贈給比爾蓋茲美琳達伉儷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真正的富豪會巧立各種名目和信託,以免遺產直接落入繼承人手中,才能保存這些財富。要是沒有遺產稅,大多數的資產都會直接由子孫繼承,可是他們大都不具創業家的直覺,因此很可能沒多久就會敗光這些財富。這是人類的天性。譬如,各位可以看看美國富比士前四百大富豪榜的變化。現在杜邦(du Pont)家族沒有一人上榜,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也只剩下一人——這兩個家族在二十五年前都是叱風雲的富豪之家。
高稅率的支持者故意視而不見歷史的教訓。雷根(Reagan)政府於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六年的減稅行動,讓當時停滯不前的美國一躍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美國經濟成長在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大幅攀升,美國股市市值在全球股市的比重也跟著大增。雷根一心一意要打贏冷戰,因此斥資重建殘舊的軍隊;而且由於國會(而且通常如此)沉溺於國內支出,聯邦政府支出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國債暴增一點七兆美元。質疑者不願正視的事實是——美國在這段期間的財富成長十七兆美元。用一美元的債務換取十美元的權益,天底下沒有任何一位執行長會不樂意這樣做的。
柯林頓(Clinton)政府於一九九三年的增稅之舉大幅減緩美國經濟成長的速度,並且造成民主黨於一九九四年國會大選之中潰不成軍。國會為共和黨主導之下,嗜稅的柯林頓總統開始感到擔憂。柯林頓夫人的健保計畫中箭下馬,支出受限。而且最重要的是,稅制出現正面的發展:資本利得稅減少將近百分之二十九,擁有住屋者的資本利得稅幾乎全數刪除,而且停止課徵網路稅,因此促成網路急速發展。布希(Bush)政府於二○○三年的減稅行動——再度調降資本利得稅,個人股息稅(personal dividend tax)更大幅調降百分之六十以上,除了調降個人所得稅之外,更提供各項稅務優惠鼓勵企業投資——使得美國實質經濟成長率從百分之一攀升到百分之三到四的水準。在二○○三年到二○○七年之間,單單美國經濟成長率就超過中國整體經濟規模。你們猜怎麼著?股市大漲,自二○○二年低點攀升將近一倍。
瓦漢指出另外一個巴菲特的短視之處:財測。多數大型上市公司都會提供證券分析師每一季公司盈餘的預估區間。如果公司實際數據無法達到這個區間的低檔——就算每股只差了一美分——公司股價往往會受到嚴重打擊。巴菲特認為這種財測會導致股市震盪,並迫使管理階層短視近利。他「說服」可口可樂(Coca-Cola)以及華盛頓郵報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這些他握有大筆股權的企業不要提供財測。
瓦漢在書中以精闢的分析反駁他的論點。投資人自己也會預估財報;而且,管理階層應該盡量提供投資人資訊,而不是減少訊息的揭露。至於市場震盪的問題,許多研究發現沒有經常提供財測的企業,股價震盪的情形不會少於發表財測的企業。更重要的是,不提供財測的企業股價市值會比發表財測的企業來得少;換句話說,提供財測的企業股價通常會高於不提供財測的企業。
所以說,這是一本相當獨特的著作,以當代最成功的投資者為焦點。不過,本書也為讀者提供有關股市投資的各種策略和見解。而且,本書對於稅務以及企業透明度等議題所提出的建議,也有助於促進股價攀升的環境。
一言以蔽之,本書可說是三合一的「超值」選擇!
史蒂夫‧富比士(Steve Forbes),富比士執行長與董事長、
《富比士》雜誌(Forbes)總編輯
導論:巴菲特也會犯的錯
美國第二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於二○○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公開宣布,將大多數的財富悉數捐給美國的首富。巴菲特在紐約公立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坐在比爾與美琳達‧蓋茲(Bill and Melinda Gates)夫婦旁,宣布他計畫將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B級一千萬普通股(當時價值約三百一十億美元),捐給比爾蓋茲美琳達伉儷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他更宣布另外將兩百萬股(約六十三億美元)捐給他三位小孩經營的基金會,其中一家是以他已過世的太太命名的。巴菲特以其發跡的過程而聞名於世,締造全世界前所未見的龐大財富;但就在這一天把畢生財富悉數捐出,其慷慨之舉同樣讓世人難忘。
巴菲特的財富確實驚人。他是靠著投資致富的。其實,巴菲特可說是當代最傑出的投資者,其長期戰績在投資業界肯定是數一數二的。由於麾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是股票公開上市公司,所以投資決策都會公開揭露,可以輕易追蹤。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原本是家紡織公司,巴菲特於一九六○年代執掌以來,將公司成功轉型為投資公司,在擔任執行長任內,他為自己和股東創造了可觀的財富。
巴菲特的想法有時頗為特立獨行。好比說,大多數投資人都希望股票買進之後股價會快速攀升,但巴菲特不是。他主張股價只要在準備賣出時上揚就可以了。因為他是長期投資,所以並不希望看到股價立刻攀升。其實,如果真的看好某支股票,他還寧可看到股價下挫以便逢低加碼買進,好降低成本負擔。這樣一來當股價回升時,他便能坐擁龐大的獲利。秉持這樣的想法,他麾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擁有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八十五億美元的未實現資本利得,可口可樂(Coca-Cola)八十億美元,寶鹼(Procter & Gamble)五十五億美元,富國銀行(Wells Fargo)四十億美元。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投資組合當中,有些股票已有非常可觀的漲幅。光是華盛頓郵報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的股票就創造了百分之一萬一千六百的獲利。
巴菲特知道本身的能力限制——這是他最令人懾服的特質之一。好比說,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每個產業樣樣專精;不過,出於對保險業深厚的了解,他培養出風險評估的敏銳直覺,知道保費該怎麼定才能一方面支應未來的申請理賠,另一方面也能為股東創造足夠的獲利。
巴菲特向來謹守嚴謹的投資原則。大家都知道他不會隨著「熱門的」投資風格和策略起舞,因為這些策略一退流行便毫無價值。好比說,美國股市於一九九○年代中期到末期受到科技類股的帶動一路長紅,但巴菲特對這些推升大盤指數飆漲的股票卻不為所動。他連好朋友比爾‧蓋茲領導的微軟(Microsoft)都沒有買進。
股市在科技類股推升之下一路大漲,置身事外的巴菲特飽受批評,但他卻不予理會。他麾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股東也不以為意。他們都了解巴菲特長期投資的策略,而且深信在巴菲特的領導之下,絕對會創造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
巴菲特堅守自己最熟悉的領域。他喜歡投資自己理解的單純業務。他並不了解怎樣評估軟體與半導體公司的價值。他覺得這類公司的現金流量很難說得準。然而,他非常清楚該怎樣評估飲料、刮鬍刀片製造商,和銀行類股的價值。他也看好主管誠實、有才華的公司。最受巴菲特青睞的股票是股價低於內涵價值(intrinsic value)的公司,他一買進便會長期持有。巴菲特四十多年來憑著這套策略,為自己和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股東創造了驚人的投資報酬。
然而,一九九○年代許多投資人卻以為巴菲特已失去魔力,也不管他長期以來戰功彪炳,一味以為巴菲特錯失投資良機。當時許多投資人以為新的時代已經來臨,許多觀察家甚至稱此為「新經濟」,說昔日的投資規則都已過時。當時股價已經飆漲好幾倍,不久之前,投資人會說股價已經高到離譜的地步,但這時卻毫不遲疑地搶進。
二○○○年年初(也正是所謂達康泡沫〔dot-com bubble〕將盡時),《富比士特殊狀況調查》有位訂戶的來信,充分反映了當時投資人的這種想法。她在信中針對某支建議的股票——該公司在當時是所謂的「舊經濟」,沒有什麼高科技可言。其實,這說不定正是巴菲特有興趣的股票,但這位訂戶在信中卻這樣寫著,「你們真的指望我會去買一支兩年之後可能只會上漲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股票嗎?我已經八十歲了,可沒有一輩子可以等!」
這封信聽起來簡直像個笑話,但寫信的人卻是認真得不得了。字裡行間充分印證當時股市一片榮景之下,投資人的期望已到了不合理、也難以維繫的程度。現在回頭看,可以輕易地說當時投資人的眼睛應該放亮一些。可惜的是,許多投資人還是隨波逐流,陷入「群眾狂熱」(madness of the crowd)無法自拔。巴菲特從來不會陷入這樣的陷阱。他是冷靜大師,總是根據法則理性判斷。當大家的情緒隨著股市的狂熱波動時,巴非特的思考和投資方式對獲利幫助特別大。
根據股市專業研究機構伊柏森公司(Ibbotson Associates)的研究,大型股長期投資總報酬率(包括股利在內)每年約為百分之十二。小型股的數字比較好——每年約百分之十七。○1
可是,在一九九○年代末期,投資人對這些數字都看不上眼。他們耳中聽到的盡是一些名稱好笑的網路公司,股票怎樣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就漲了兩三倍。事實上,當時許多公司特地在公司名稱後頭加上「達康」(.com),深信這樣就能吸引投資人的買氣。各方的意見調查更充分顯示,投資人以為每年在股市賺個百分之二十,或更高的獲利絕對是合理的。他們對於投資報酬率溫和(即使這些數字高於歷史平均水準)的公司股票可沒有興趣。價值型股票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巴菲特則高明得多。他是金融市場裡頭最精明的學生之一,會留意長期趨勢,也很清楚大眾狂熱(也就是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說的「非理性的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淹沒了合理的投資原則。
巴菲特非常清楚伊柏森公司的研究報告。他知道,這種遠高於平均水準的投資報酬率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市場在經歷過空前的泡沫之後必然會下跌。其他理性的投資人在一九九○年代末期,同樣因看法保守而飽受媒體嘲弄。譬如,大衛‧卓曼(David Dreman)在《富比士》(Forbes)的專欄中,警告投資人股價已飆過頭,結果有個讀者卻笑他是遠古恐龍,根本不知道現在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後來的發展確實證明巴菲特與卓曼抱持的立場是正確的。可是當時大家陶醉於達康大漲的時期,投資人變得過於貪婪,對於所謂的合理投資報酬率已經看不上眼。他們要的是短期致富,而且由於有些持股確實跟著市場飆漲,讓他們深信自己也是投資專家。有些人甚至自以為比巴菲特高明。在這段時期,許多投資人都把理性和耐心拋到腦後,結果落得破產的命運。而巴菲特卻比以往更有錢。
然而,這位來信的讀者卻凸顯出一個很有趣的重點,巴菲特向來以長期投資聞名,並不認同炒短線快速獲利的投資人。巴菲特曾說最喜歡永遠持有。可是我們這位八十歲的讀者可不管什麼長期投資。她腦袋裡想的投資期間顯然要短得多。
她想要快速獲利。可是就在主要股市指數即將觸及多年高點的關卡,卻開始不斷慘跌。許多網路與科技類股,每股股價跌到連一美元都不到。我們只能希望她沒有把畢生積蓄投入這些股票。誠如她信中所寫的,她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快速大量獲利。然而,她可能沒有想到或不了解這種投資策略隱含的風險。說不定她根本沒有考慮到風險。畢竟,誠如信中所說,她已年華老去,可禁不起慢慢的等。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以及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花了七年,才回到兩千點關卡。以科技類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在這段時間,卻只能扳回大約一半的跌幅。那斯達克指數還要多久才能完全回到原來的水準,實在很難說,說不定要等將近十年,甚至還要更久。
各位會從本書各篇章中發現,巴菲特經常在市場湧現賣壓時大顯身手。畢竟,賣壓就好比零售商店的跳樓大拍賣。如果你看上一雙價值不菲的鞋子,在拍賣時,你難道不會更想買嗎?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看上的股票每股要五十美元,那麼在股價跌到四十美元時,你會不會更想要?當然,鞋子和股票不能相提並論,鞋子價格就算下降,鞋子本身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可是股價反映的是市場對於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期;如果股價下跌,則意味多數投資人並不看好。也就是說,他們降低了對公司未來展望的期望。
股票市場的賣壓可不同於鞋店的跳樓大拍賣,一般投資人可會嚇得驚惶失措。當市場湧現瘋狂賣壓時,要進場承接可得具備相當的膽識。當然,這時候進場承接的風險在於買得太早。好比說,股價已經跌了百分之二十,沒有人敢保證不會再跌個百分之二十。華爾街有句諺語十分貼切,「別嘗試接住正在下墜的刀」。然而,只要公司體質穩健,股價很可能還是會回升。至於什麼時候回升沒有人知道。說不定要好幾年。可是如果你有耐心、秉持長期投資的立場,就不會介意等待。你說不定會趁著這段期間,低價收購更多股票。當然,巴菲特是長期投資大師。從他身上,充分印證了「耐心投資」法則足以創造可觀的獲利。
巴菲特雖然如此成功,但你們也會發現,巴菲特的投資法並非縱橫股市的唯一辦法,在某些情況下,他的投資策略絕對不是最理想的。事實上,投資策略包羅萬象。有些完全不負責任的投資,好比說賭馬,假使你把大筆鈔票都下注在同一匹馬上頭,那絕對不是投資。如果要讓自己好過一點,或許可以把這稱作娛樂活動。然而,如果你還有一點常識,那麼肯定知道這根本就是賭博。同樣的道理,大筆資金投入某一檔股票也不叫作投資。這跟賭馬同樣是把賭注全下在某支股票上頭,完全是賭博的行為。相反地,你們可以把資金配置在許多不同的股票上,以降低投資風險。這種策略也就是所謂的「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投資業界大多數專業人士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然而,如果投資過於分散,那麼績效很難超越整體大盤。
時間也是個問題。你們可以效法巴菲特「買進之後長期持有」的策略;否則也可採取比較短期的投資策略,擇機進場操作。短線投資固然可以創造獲利,但投資人得建立完全不同的思維。許多學術界研究結果顯示,投資人如果比較沒有耐心,想要縮短投資期間,就應該秉持以成長與動力為重的投資策略;我們將在書中對此加以介紹。
我們稍後也會介紹一份研究報告,研究證明價值型股票的長期績效確實凌駕於成長型股票之上。分散投資、長期持有價值型股票的投資策略雖然無趣,但相當安全,而且能夠創造獲利。另一方面,縮小投資範圍的集中型投資法,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會刺激得多,可是牽涉到的風險也更為可觀。
長期投資大師巴菲特具備宛如聖賢一般的耐心,他就很適合這種投資策略。不過各位在看本書時就會發現,即使巴菲特也曾經短線操作過。本書有個寶貴的重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會隨著時間調整,無法輕易歸類。譬如,在事業發展初期,他比較喜歡針對少數公司收購大量股權,雖然這種集中投資的方式至今依然受到他的青睞,但近年來,分散投資在巴菲特的投資風格中,也逐漸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要想成功投資,就得先學好投資的竅門,而巴菲特的策略正是最理想的起點。本書將會傳授各位這些策略的優缺點,以及適合和不適合的時機。本書也會告訴各位「分散投資」這個當代最主要的金融概念,雖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潛在獲利也可能因此受限。本書將引領各位了解巴菲特對分散風險的觀點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本書將告訴各位怎樣了解、分辨價值型股票與股價遭到低估有何差別。書中也會告訴各位,投資組合什麼時候該以價值型股票為重,什麼時候又該側重於成長型股票。本書甚至會傳授各位「動能投資」(momentum investing)這個絕對不是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充分有效運用。
各位將在本書之中發現,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即使巴菲特也一樣。雖然難以置信,但就算巴菲特也會犯錯。在投資的路上犯錯,很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但你們可從錯誤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錯誤之中蘊含如此痛苦的記憶,大家都想遺忘,可是,投資人卻應該擁抱這些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你犯錯時,別急著將此從記憶中抹去,反而應該深深銘記在腦海,永遠不要忘記。這樣一來才能確實記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失敗」往往是最優秀的老師,但你得受教才行。
巴菲特犯錯的頻率極低,而且每次犯錯的時間點相隔甚遠;他公司的股東對此也深感慶幸。巴菲特有一項重要特質是大多數投資人都欠缺的,即使犯下明顯的錯誤,他還是有辦法化危機為轉機。事實上,巴菲特能夠躋身最成功(最富有)的投資人之列,這點原因也不容忽視。
說到財富這一點,《富比士》每年都會公布一份全美四百大富豪、全世界億萬富翁的名單。巴菲特的名號每年都在這兩份名單上數一數二的位置。本書稍後將會介紹,巴菲特就跟大多數的鉅富一樣,財富主要來自一家公司。以巴菲特的情況而言,這家公司就是波克夏‧海瑟威,他是這家公司的執行長與董事長。然而,波克夏‧海瑟威是一家相當獨特的公司。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不同於大多數的企業,並沒有生產具體的核心產品,或提供特定的服務;反倒比較像是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營收和獲利主要來自保險業,但其真正的業務卻是投資其他公司。這樣一來,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就像是共同基金,而巴菲特則有點像共同基金經理人,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夠躋身億萬富豪之列,主要也是靠著投資起家,而不是真的自行創業、在特定產業經營公司。巴菲特以他們從保險業賺到的獲利,轉投資其他具有獲利能力的公司,造就了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成功。其實,人稱巴菲特為傑出的投資人,而不是單單傑出的創業家,也正是這個道理。
坊間有關巴菲特與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書籍有如過江之鯽,我們不妨問問為什麼還需要這一本。這類書籍對於巴菲特投資策略的探討和分析,看起來不過是對傑出人士表達愛慕之意的情書而已。這些情書的讚譽之辭,巴菲特當然當之無愧,描述的方式卻缺乏正當性,無法指出巴菲特投資方式之中的缺憾。有些作者即使深入分析巴菲特偏好的投資策略,但並未說明這些策略當中,哪些是其他投資人也能夠起而仿效的。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這些書往往沒有說明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之中,哪些是其他投資人現實世界裡根本無法模仿的。
而且巴菲特有些主張並不符合投資人的最大利益,但這些書的作者根本隻字未提。好比本書稍後將會提到,巴菲特認為企業不應繼續提供投資人每季盈餘預測。換句話說,在主管當局積極鼓勵企業提升透明度,揭露更多資訊的時代裡,巴菲特主張的政策卻會讓企業提供的資訊量不增反減。當然,巴菲特一向是出於善意。但各位讀者也會發現到,這種不公布「業績指引」的政策對投資人不利。
巴菲特也主張對所謂的富人課徵較高的稅率。他主張應該課徵遺產稅,但在把名下財產悉數捐給基金會之後,自己就規避了遺產稅(estate tax)的負擔。雖然種種證明顯示減稅有助促進投資、降低資本成本,進而刺激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但巴菲特卻抱持反對的態度。證據也顯示稅率降低反而有助提升政府稅收。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出馬競選加州州長時,巴菲特曾經建議他調升財產稅(property tax)。有趣的是,巴菲特坦承曾經因為不願低價出售部分資產,結果導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財務績效受到打擊。
事實上,坊間對於巴菲特有許多迷思,本書將試著帶領讀者分辨迷思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譬如先前所說,許多投資人深信巴菲特側重集中投資,瞧不起分散投資的策略。巴菲特本人對於分散投資曾說過輕蔑之詞。可是實際上,各位將會發現,巴菲特認為大多數投資人應該秉持廣泛的分散投資策略。即使擁有悠久、光輝歷史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現在的投資組合也比以往多元得多。
而且,許多投資人以為巴菲特只會逢低承接股票,也就是說股價乘數低的股票(譬如本益比〔price-to-earnings ratio〕低;本書稍後將會對此深入探討)。可是事實上卻要複雜得多。其實巴菲特並不怎麼注意股價乘數。他就跟所有受過扎實訓練的金融分析師一樣,都是估計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然後倒推估計現在的「內涵價值」。他喜歡的標的是股價低於內涵價值的公司股票。換句話說,他喜歡逢低承接,但不是買便宜的股票。箇中差異聽起來好像不大,但各位將在書中發現,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特質。
大眾多以為巴菲特對於員工股票選擇權抱持反對的態度,可是各位將在書中發現事實正好相反。許多讀者肯定會對此覺得相當意外。因為巴菲特對於高級執行主管薪酬浮濫的現象向來多所批評(而且說得確實很有道理)。巴菲特甚至帶頭要求主管機關規定,企業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列舉股票選擇權的支出。可是事實上,巴菲特卻認為股票選擇權是獎勵企業執行主管的絕佳工具——只要組織完善即可。
各位也會發現,巴菲特為股東權益(shareholder rights)喉舌的名聲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他確實是美國企業界最具倫理的執行長之一,而且瞧不起犧牲股東權益自肥的執行主管;但各位也會發現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企業治理紀錄並不開放,直到紐約證交所出面施壓,才變得比較透明。
有個田徑教練曾經這樣對旗下最優秀的選手說,「如果想跑得更快,那你得跟跑得比你快的人一起訓練才行。」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加強投資技巧,那麼向投資高手學習絕對會有幫助。天底下沒有幾個人會比華倫‧巴菲特更厲害的了。可惜的是,你不能就這樣跑到他位於奧馬哈的辦公室說準備跟他請益。不過幸好只要研究他的投資技巧,照樣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讓自己成為更高明的投資人。
各位讀者可從對巴菲特的研究中,了解到大多數的情況下哪些策略可行、不可行。不論你們的投資層次為何,徹底了解巴菲特投資策略的精髓之後,也能掌握追求最大獲利的成功資訊。各位也可充分了解各種投資策略的風險,成為更穩紮穩打的投資人。畢竟,買股票這檔事沒有人能夠打包票。不過研究人員經過幾十年來的鑽研,已針對各種情況找出最適合的投資策略。只要詳加研究巴菲特的投資之道、配合這些研究報告的成果,你們也可穩穩掌握成功的投資。
《富比士》雜誌代序
本書作者瓦漢‧詹吉江特別有資格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雖然坊間已有許多關於巴菲特這位「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的投資專書,但這一本卻有其獨到之處。本書並非一味歌功頌德或貶抑。瓦漢選股的手法高超——他監督《富比士特殊狀況調查》(Forbes Special Situation Survey)以及《富比士成長型投資人》投資快訊(Forbes Growth Investor newsletter)——績效非常亮麗。瓦漢的投資方式不帶情緒深入分析,讓訂戶受惠良多。所以他對巴菲特本身在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優越的績效...
目錄
目錄
《富比士》雜誌代序
導論:巴菲特也會犯的錯
1 分散投資的新巴菲特?
2 遭到低估的巴菲特
3長期追求價值,短期追求成長
4 千萬不要抱股走入洞房
5 巴菲特買些什麼?
6 當「好的」投資急轉直下時
7 公司治理以及接班人
8 巴菲特沒有選擇權
9 支持賦稅的巴菲特
10 給我們財測
結論
致謝
註釋
目錄
《富比士》雜誌代序
導論:巴菲特也會犯的錯
1 分散投資的新巴菲特?
2 遭到低估的巴菲特
3長期追求價值,短期追求成長
4 千萬不要抱股走入洞房
5 巴菲特買些什麼?
6 當「好的」投資急轉直下時
7 公司治理以及接班人
8 巴菲特沒有選擇權
9 支持賦稅的巴菲特
10 給我們財測
結論
致謝
註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