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五十餘首,分為三輯〈詠物〉〈詠情性〉〈詠書畫〉。詩人強調,隨年歲增長因而對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時空感覺異常強烈;以往對於歷史、文化、藝術的愛好與依戀,萌生對詠物的企圖,而以詩句來捕捉生命中美麗浮光掠影的剎那。
詩風的流變進化,自寫實主義出發,而臻於詠物抒情。寫實是聽得見的歌,而詠物抒情卻是無聲的歌,好似舞者迷失於肢體律動,演奏者沉醉在樂音,詩人吟誦詠嘆,神遊物外「以物比心」。景物一旦存在,就伴隨了歷史回憶,吟詠因考據想像奔馳而起「興」,進而吟詠情性。
承繼了《浪遊者之歌》(書林,2004) 的詠物傳統,作者相信意在物外,器物不限於本身視覺型態,而在歷史時空累積起來的文化背景與「故事」。本書所詠之物、珍貴古玩,率皆隨詩佐圖,俾便一探詩人揮灑的歷程。
作者簡介:
作為台灣早期中生代詩人的張錯,創作韌力渾厚悠長,至今不輟。近年對藝術專注沉潛,縱橫捭闔於陶瓷繪畫,恣意吟詠。
張錯原名張振翱,客籍惠陽,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作家,現任南加州大學東亞系兼比較文學系教授。著作四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七種,散文集十二種,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國家文藝獎(詩歌類)。近著有《從大漠到中原---蒙古刀的鑑賞》,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尋找長安----文化遊記》,台北三民書局,2008。
作者序
詠物與我
(1)
因對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時空感覺非常強烈,更由於歷史、文化、藝術的愛好依戀,詩作中經常產生詠物企圖,更常以詩的文字,去捕捉生命許多美麗浮光掠影的剎那(moments of ethereal,fleeting beauty),那些剎那,經常呈現在描述的景物。
景物一旦存在,就與週圍互動而產生歷史回憶。吟詠因考據而想像奔馳,因為相信意在物外,物體不限於本身視覺型態,而在歷史時空累積起來的背景與「過往故事」。
曾在一本詩集後記中談及這種詠物呈現:「這種詠物詩嘗試也是一項鉅大挑戰。用詩的文字意象表達藝術形象,一下不慎,便自描繪流入敘述,有如藝品說明。再不小心,更會剽竊古意,借屍還魂,亦無新意。至於如何穿梭古今中外,不為史實驅囿,亦不為形相蠱惑,藉文物種種特徵,抒發自已胸臆及藝術情懷,便是這類詩作靈感泉源。當然,博覽群書、親炙庫藏、及向博物館人員請益取經,皆不可或缺。」
濟慈(John Keats)傳頌千古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內一連串問題,皆是詩人藉文字來描述古甕紋飾:
這些人或神是何方神聖?處子們不甘心情願些什麼?
什麼樣的瘋狂追逐?什麼樣的掙扎脫逃?
什麼的笛子與手鼓?什麼的意亂情迷?
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是景物陳述,極富「通感」(synaesthesia)。像錢鍾書先生說的,「顏色似乎會有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 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裡經常出現。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就仿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Sinnesgutergemeinschaft)。又譬如“熱鬧”和“冷”那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同一氣之處,結成配偶。」
人神亦只一線,悟者為神,痴者為人。希臘神衹,比人還痴心執迷。神的瘋狂追逐(pursuit亦有追求之意),少女心不甘情不願的掙扎、脫逃,加上笛吹鼓打,那是另一種「動靜」與「聽見」的通感。我們在靜態古甕裡,得悉許多你追我趕的動態訊息。許多的音樂圖象,也可用心眼聽得見。
自寫實主義出發,而終結於詠物抒情。
寫實是聽得見的歌,把景物時代背境特徵,交代清楚。詠物抒情是無聲的歌,舞者迷失於舞蹈,演奏者沉醉在樂音,詩人吟誦詠嘆,神遊物外,「以物比心」(《文心雕龍》〈比興〉)。
貝多芬一生為耳疾所苦,然而九大交響樂的創造,最大成就轉折在於情緒最低落不安時。C小調第5號「命運」的倔強奮鬥(“命運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與F大調第6號「田園」的和諧沉潛。那是絕望的希望、抑鬱的寧靜安撫、黑夜的晨曦在望。他聽覺嚴重衰退,耳朵已快全聾了,但仍有著無比強烈音感奔騰。有一片漫然形成的旋律要表達溢出,不需要耳朵聆聽,而在心內流淌,像詩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手舞足蹈。
完成D小調第9號交響樂時,他的耳朵已全聾了,像一個失聰又沒有助聽器的人,竟然出人意料打破傳統,以席勒(Schiller)〈歡樂頌〉(Ode to Joy)的歌聲,作為第四樂章內大型管弦樂混聲四部獨唱及大合唱(Chorale):
讓有幸能得知己
或贏得美人芳心委身相許的人
與我們一起歡樂!
是的,即使他在世間隻影孤單
但倘若不能合群
就讓他偷偷帶淚離開。
還有,「弟兄們,繁星帳幕過去,慈愛天父定在那兒」,那些充滿神性恩典,及世間相親相愛的歌聲。
那是肯定堅強的歌聲,好讓世人知道:人間的愛與善,永遠對抗飄泊與孤單。
貝多芬親自指揮第9號第一次公開演奏,完畢後聽眾如雷掌聲響起、熱淚盈眶,他背對著世界,什麼也聽不到看不見,要到面對著他的次女高音歌歌手Caroline Unger向他暗示,才轉身向人們答謝。
那真是全世界最好聽的無聲之歌啊!
所以濟慈繼續說:
聽到的曲子固然甜美,然那些聽不到的
更加甜美;因此,柔和的笛子,繼續吹吧;
不向俗情耳朵,而是更親切
吹向天籟無聲。
(2)
試舉隅以闡詠物。
多年來從古青銅鏡、唐三彩、宋茶盞,到一系列清初貿易瓷的詠物詩,多是以情詠物,借物寄情。近來中國大陸打撈上來的貿易瓷喧囂塵上,廣東「南海一號」、「南海二號」、西沙南宋沉船,都讓人拭目以待。其實早自上世紀80年代,澳洲長大的英國人哈契爾(Michael Hatcher)在東南亞海底打撈了數艘荷蘭貨船,其中一艘「蓋德麻森號」攜著景德鎮陶瓷、黃金、銀器等物,於1752年觸礁沉沒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巴達維亞外海。兩百三十四年後的1986年,佳士得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了哈契爾自海底「蓋德麻森號」打撈上來十五餘萬件瓷器的「南京船貨」(Nanking Cargo),其中一隻15公分的青花山水人物碗(拍賣編號3180,當時以一整批60隻碗起標),引起我的詠物起興。
打撈出來的貿易瓷因為在海底泡浸了幾百年,並非皆能保留原來紋飾風貌。尤其「南京船貨」一部份東洋風味在釉面描金的伊馬里瓷(Imari),金箔脫落,釵橫鬢亂,人面桃花。許多青花在海水裡暈散脫釉,無復原來本色。
對清初三朝出口貿易瓷基本紋飾,包括「南京船貨」瓷器類型早已非常熟識,但捧看青花瓷碗,依然產生無限感概。
它是一隻不完美的碗。不完美,並非在於口缺碗裂,或釉色暈散,而是一部份的青花釉色褪落,留下「魅影」(ghost images)。細心觀看追尋,便會感受到一份滄桑傷感。
它的殘缺,恍惚傾訴著一段無聲故事,像希臘古甕美妙的無聲歌曲。
熟悉「南京船貨」的人都知道,除了33隻有限數量45 cm青花金魚大盤外(其中一隻當年曾以天價£28,217英磅拍賣落鎚),其他青花碗碟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亭台樓閣、欄杆垂柳、松柏蔭樹、青山飛鳥、綠水漁舟、小橋行人。
這隻褪色瓷碗也不例外,只是褪色以後,枝椏無蔭、橋上無人,秋盡冬來,人去樓空。那種時空震撼,令人想到瓷碗有如生命縮影,自繁華到蕭瑟,花開花落,百年一夕。藏在海底數百年的瓷器,一旦重新面世,紅塵夢醒,鉛華褪盡,與君素顏相見。當日浮華世界,人面如花,衣冠鬢影,天長地久,海枯石爛。一切當年的現在,好像能夠直落永遠,幸福不會溜走,失落也可重新檢回。
然而今昔對比,過去的,就永不回來了,譬如青春,令人無限悵惘。童年的歡樂,少年的煩惱,青年的憧憬,中年的困惑,跟著一個個衰老,一個接一個離開。走了,永遠不會回來,像褪色瓷碗的紋飾,葉子落了,永遠不會重長,橋上的人不見了,也不會返回。永遠的永遠,只留賸一些魅象幻影,在永恆裡若隱若現,成為「永遠」的巨大反諷。縱使世間樹葉再生成蔭,也是另一個季節,另一片風景。瓷碗再上釉色,也是另一隻瓷碗另一種顏色。人去復返,也是另一個人或一個人的另一生。今生不知前世,橋上行人,橋下苦海,波羅蜜多,抵達彼岸沒有幾人。
存在先於一切。沒有了主體,景物也就失去了被觀看對象。人存物在,人去物空,了無意義。
我經營了一首兩個段落叫〈碗內乾坤〉的詩,第一段先寫瓷碗原來景物(「秋正濃時,山色如醉」),中間用散文稍交代「南京船貨」的來龍去脈,跟著最後一段再寫褪色瓷碗:
英姿風發的年華光彩褪盡
碧翠華蓋的松葉消失無蹤
兩百多年後月化日遷
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面目全非的只是人面!
兩株樹幹無語伸手
橋樑坡塘鈷青暈散
不見行人,由秋入冬
密林餘留枝椏,樓閣空寂
夜半私語就是海底魚群的喋喋。
悵惘之餘,似乎又聽到貝多芬〈歡樂頌〉主旋律開場添加的歌唱,男中音這般唱著:
噢,朋友們,不要這種聲調,
讓我們以開朗的聲音
高唱出更歡愉的讚歌!
(3)
看過Copying Beethoven這電影都知道貝多芬有一個美麗多才的抄譜員Anna Holtz,事實上安娜只是虛構,貝多芬兩個抄譜員都是男性。晚年的貝多芬,就像今天許多擇善固執的詩人藝術家,不肯迎合潮流,不向環境低頭,卻依然境自心生,創意無窮。貝多芬耳聾,可以解讀為一種高山流水的隱喻。他拒絕世俗喧鬧,而在「純粹寂靜」(an absolute silence)裡,聆聽靈魂深處召喚,以及感觸自然與造物奧祕。
也就是說,一切聲音的前奏是寂靜。寂靜,全然寂靜,一切寂靜,聲響尚未發生前必需的寂靜。我們必須尋找這寂靜、學習寂靜、聆聽寂靜,然後才在靜無可靜處發出聲音。像陸機《文賦》內說的,「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以求音」。
實在太喜歡Diane Kruger那種膽怯而具有堅忍德意志血裔外型了,所以寧可信有Anna Holtz這樣的抄譜員輔演一場「第九交響樂」複製貝多芬、以及「歡樂頌」。也好想自己能碰到這樣的一個人,在黃昏裡怯怯敲門,純真追求大道,知道生命什麼是最好、值得追求、或甚至捨棄,譬如一些物質橋樑、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米粒之珠,自難與皓月Maestro爭輝,但也喜歡清晨在林間散步,走過淙淙流水,鳥鳴嚶嚶。寂靜裡,一片落葉飄落,也是一聲輕雷。蟲鳴、風拂、枝椏搖動,遠處有鳥飛翔、掠過,看不見,聽不到,但知道。知道一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人與物,彼此難分,像貝多芬一個人在林間,聆聽天籟,忘記自己是誰,或物是什麼。
一切藝術皆不過模擬吧,造物的神奇,人間的模倣,以至藝術的演繹。詠物如譜曲、如繪畫、如音之曲、如色之象,有聲有色。一切的藝術,一切的境界,均是歌頌造物恩典。狂狷與謙遜,只是銅板兩面。面世時睥睨,探藝時虛靜。
(4)
詠物必須識物。人與物,猶似人與人,只一生。人存物在,人去物不存。就是前面說的人是主體,主體存一切皆存,主體去萬物皆空。所以愛物,必須知物惜物。以前在一本文物藝術雜誌Orientations內讀到一對收藏專家夫婦的訪問,他們說收集文物必須具備三項條件,甚有道理。那就是1/鑑賞能力,2/因緣,3/財力,三者缺一不可。許多人購置收集,因未具鑑賞能力,不是一味盲從就是半信半疑。半信價格高昂,半疑年代久遠。即使因緣殊勝,能與古物相遇,也無從鑑辨,人云亦云,拍賣行如此云亦如此信,如此賣亦如此買。但如有天機緣巧湊,得遇古物,慧眼得識之餘,亦需宏厚財力即時爭取,以免貽誤失機,頓足嗟嘆,追悔莫及。人的漫長一生裡,此三者相互牽連,滲混著理想與現實、智慧與愚昧、高雅與市儈。
物相遇之緣與人相遇之緣亦同。早不成,晚不就。有時向左走向右走,就是不遇。有時人海茫茫,尋它千百,卻早在燈火闌珊處等候,執手相逢,遇之猶似故人。或如前生離散,今世相遇,細道別後滄桑,其親切真摯喜悅與傾情,自非筆墨能形容。這種心情,惟李清照於〈《金石錄》後序〉內所表達於萬一。李與其夫趙明誠傾心古物碑文,自謂葛天氏之民。及至生活安定,趙為郡守,遂「竭其俸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那種專業的自豪、考據勘校之仔細謙虛、以及依依不捨摩玩舒卷的喜悅,廢寢忘食自不在話下。始有自我約束以夜盡一燭為限,不敢通宵達旦。
也就知物如斯,多年沉潛篤定,並無伎求。最讓人失望是那些曾認定我亟想羈留香港的人,以為欲藉此途徑進入中國大陸搜羅,真是痴人說夢。民間現今哪有許多真品精品耶?就算有,也不需要以身試法購置非法盜贓。
愛物惜物,博物館才是知音人安身立命之所,那兒有世間最渾厚的真愛,但不需要擁有。古物如人,識者自識,昧者自昧。然而古物真誠相向,了無隱蔽,知它多少便熟諳多少,不若人心昏暗愚昧,奸詐虛偽,難以揣度。人的言語經常嘈雜冗煩,索然無味。古物言語,儘在對它之認識。認識越多,它便有千言,讓人樂而忘返。認識越深,它更有萬語,讓人有若攜伴夜遊,不忍釋手。
如此一來,就像易安居士撫今思往的感嘆,「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詠物不在乎於得失,以詩感物,賦吟比興,卻又已是識物之餘弦外之音了。
(5)
這本詩集紀錄了約在2004-2007年間發表的詩作,主要刊載於《聯合副刊》、《自由副刊》及《聯合文學》月刊。感謝《聯合副刊》前後主編陳義芝、宇文正的慷慨愛護;《自由副刊》蔡素芬對詠物詩的青睞,毫無保留配搭以最專業的美術設計,賞心悅目。多年能在《聯合文學》發表詩作,感謝許悔之的友情關懷。
此書出版背後最大推手,應為「書林出版有限公司」的蘇恆隆、張麗芳兩位對詩的信念,以及在物質文明裡力挽狂瀾。與蘇正隆、恆隆兄弟相交廿年,結緣數書,極是難得,包括與劉森雨先生合作,歡喜和悅。這本《詠物》繼續在「書林」推出,使近年出版的詩集,有較統一的系列發展全貌,也是極感激感動之事。
張錯 代序於2008年春天
詠物與我
(1)
因對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時空感覺非常強烈,更由於歷史、文化、藝術的愛好依戀,詩作中經常產生詠物企圖,更常以詩的文字,去捕捉生命許多美麗浮光掠影的剎那(moments of ethereal,fleeting beauty),那些剎那,經常呈現在描述的景物。
景物一旦存在,就與週圍互動而產生歷史回憶。吟詠因考據而想像奔馳,因為相信意在物外,物體不限於本身視覺型態,而在歷史時空累積起來的背景與「過往故事」。
曾在一本詩集後記中談及這種詠物呈現:「這種詠物詩嘗試也是一項鉅大挑戰。用詩的文字意象表達藝術形象,一下不慎,...
目錄
i 代序:詠物與我
第一輯:詠物
002 碗內乾坤 (附圖)
006 碗裡風雲 (附圖))
010 歐洲三人樂師青花大盤 (附圖)
015 遠遠的河洲(附圖)
018 青花醬釉茶杯碟 (附圖)
022 剪徑─夜曇三朵 (附圖)
024 宋瓷兩首─〈定窯玉壺春〉、〈宋人吃茶〉(附圖)
030 詠牡丹 (附圖)
032 山水樓閣外貿瓷 (附圖)
035 鹿回頭 (附圖)
038 三人垂釣 (附圖)
041 曇夜
043 夜櫻
045 垂淚
046 悄然
048 鴿子
051 蜜蜂
第二輯:詠性情
054 相望
056 秋的思量
057 觀《青春版牡丹亭上本》有詩
060 《青春版牡丹亭中本》觀後再得詩
062 致吳爾芙夫人之一
066 致吳爾芙夫人之二
070 鷹的消息(三首)─〈初春〉, 〈蒼鷹〉, 〈尋覓〉
077 鷹與曇花(五首)─〈鷹殤,〈鷹夢〉,〈孤鷹〉,〈窗外曇花〉,〈曇花獨白〉
087 連五夜聞星雲長老講《心經》
090 鳥及蘇珊.桑塔
092 桂枝春滿.如月之圓
094 茶花遺事
096 香榧
098 浣紗
099 雲門水月
101 清晨有霧
104 窗外蜜蜂
107 歌劇魅影
111 她拒絕溫柔走入那良夜
115 啟示錄
117 如花說法
120 十六櫻
122 花開早巳知花落—悼念周策縱老師
125 仇家
127 從一個學術會議走出來
129 唱和
130 神探
132 虎誓
第三輯:詠書畫
136 秋詩觀鹿兩首─賞〈丹楓呦鹿圖〉、另賞〈秋林群鹿圖〉
140 夜覽《江行初雪圖》手卷有感
143 新帖花氣薰人
145 歡樂時光
148 心靈公園
151 發表記錄
155 著作一覽表
i 代序:詠物與我
第一輯:詠物
002 碗內乾坤 (附圖)
006 碗裡風雲 (附圖))
010 歐洲三人樂師青花大盤 (附圖)
015 遠遠的河洲(附圖)
018 青花醬釉茶杯碟 (附圖)
022 剪徑─夜曇三朵 (附圖)
024 宋瓷兩首─〈定窯玉壺春〉、〈宋人吃茶〉(附圖)
030 詠牡丹 (附圖)
032 山水樓閣外貿瓷 (附圖)
035 鹿回頭 (附圖)
038 三人垂釣 (附圖)
041 曇夜
043 夜櫻
045 垂淚
046 悄然
048 鴿子
051 蜜蜂
第二輯:詠性情
054 相望
056 秋的思量
057 觀《青春版牡丹亭上本》有詩
060 《青春版牡丹亭中本》觀後再...
商品資料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8-06-01ISBN/ISSN:9574452433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