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大師說史】系列之一
本公司為什麼要再闢【大師說史】系列?
‧史料來源較一般作家:廣度、深度、可信度都更上一層樓
‧作者皆系出名門,經過眾多讀者篩選
‧史觀銳利、筆觸細膩,讓歷史變得栩栩如生
在關於清朝皇帝的評價中,對咸豐帝的爭議最大。有史學家認為,他放蕩享樂、目光短淺、貪生怕死,是一位缺乏責任感的「瀆職皇帝」;相反,像《清史稿》這樣的傳統正史對他評價不低,認為他處在動盪的時代裡,沒過過一天安生的日子,但能「任賢擢才,洞觀肆應」,雖然手下不乏曾國藩那樣的「能臣」、肅順那樣的「權臣」,但都為皇朝效忠盡力,絕無二心。學者高陽先生甚至認為,從個人資質、駕馭國家的能力等方面考察,咸豐帝在入關之後的十位清帝中排名次於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位居第五,在其父道光皇帝之前。
他即位初期,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接著西方列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陷落、圓明園灰飛煙滅。此間,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種勢力集團縱橫交錯,鬥爭激烈⋯⋯
毫不誇張地說,清朝這條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在咸豐帝的駕馭下駛進了驚濤駭浪的「好望角」,王朝命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咸豐帝統治期間的每一天差不多都是生死攸關的時刻!
出人意料的是,清朝這條大船最終衝出了「好望角」,駛進了浩瀚無垠的「大西洋」!
在咸豐帝之後,還有一個「同光中興」,清朝起死回生了!這真是中國王朝盛衰輪迴宿命中的一個奇跡!
咸豐皇帝短暫的一生結束的時候,中國百年變革的號角吹響了…
作者簡介:
喻大華
中國遼寧人,1963年生
歷史學博士、遼寧師範大學教授
‧精研晚清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任中國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章節試閱
﹝幼年喪母,寄人籬下﹞
奕詝的命運多舛,十歲。道光二十年正月,媽媽突然去世,而且,奕詝媽媽的死是道光皇帝心中永遠的痛。
道光皇帝痛喪嬌妻,又心疼愛子,也哭得昏天黑地。道光皇帝擦乾眼淚,命令靜貴妃,就是當年的靜貴人把奕 領去撫養。於是,一身重孝的奕詝抹去眼淚跟靜貴妃走了。
按說道光皇帝的這一安排對奕詝 來說蘊藏著極大的危險。中國幾千年王朝宮闈的黑暗告訴我們,皇位之爭是超越骨肉親情的,奕詝 是道光皇帝的兒子,但是,他跟養母靜貴妃並無血緣關係,靜貴妃對奕詝 再好,能好過自己的兒子嗎?。靜貴妃的兒子是誰?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訢。
不過,道光皇帝選擇靜貴妃撫養奕確實沒看走眼,雖然沒有什麼資料證明靜貴妃如何呵護奕詝 ,但至少奕 在一天天地長大,長成了一個英俊少年。他與弟弟奕訢生活、學習在一起,小哥倆每天形影不離,關係十分密切。道光皇帝對靜貴妃十分滿意,提升她為皇貴妃,僅比皇后低一級。奕詝 的媽媽死後,道光皇帝不立皇后,靜皇貴妃實際上統攝後宮,代行皇后的職權。道光皇帝經常光臨靜皇貴妃的寢宮,說是來看兒子。
這樣一來,奕詝 的「不幸」又降臨了。原來,道光皇帝愛屋及烏,又發現第六子奕訢似乎更可愛了。
奕訢哪裡可愛呢?──聰明。史書記載,奕訢「就傅日授千言,少讀即成誦」。說的是奕訢跟師傅學習,每天一篇上千字的課文,讀幾遍就能背下來。師傅多次向道光皇帝誇讚奕訢的聰明,說奕訢不僅記憶力驚人,口才超群,悟性也很好,簡直就是個天才。說得道光皇帝心裡很受用,連連說「類我,類我」,就是說兒子聰明這方面像爸爸。
不僅如此,奕訢還刻苦習武,練習槍法、刀法。。每當夕陽西下,道光皇帝召來兩個愛子──奕詝 、奕訢,小哥倆陪著爸爸,吟詩作對,聽爸爸談今論古,有時,小哥倆掄刀揮槍,舞上幾圈,奕訢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奕詝 往往甘拜下風。道光帝看後心裡樂開了花,親自為愛子的刀槍賜名:槍命名為「棣華協力」,刀命名為「寶鍔宣威」。很顯然,道光皇帝對小哥倆寄託了厚望,希望他們能相親相愛,同心協力,重振大清威風。
轉眼過了道光二十年,道光皇帝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
在道光皇帝看來,如果將皇位傳給奕訢,他可能成為一代“才智之君”;相反,如果選擇奕詝,他可能成為一代“賢明之君”。
其實,後來的歷史顯明,奕詝並不是個十分寬厚豁達的人…雖然當時的奕詝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但開始懂事兒了。親媽死了,爸爸日理萬機,十天八天見不到一面,跟著養母生活,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處處要是抬頭看別人的臉色,他怎麼敢跟弟弟爭寵呢?…
﹝逼封太后,兄弟反目﹞
轉眼到了咸豐五年夏,皇貴太妃的病更惡化了,太醫院的御醫宣告醫治無效,但皇貴太妃這口氣就是嚥不下,不死不活地拖著。
根據野史記載,這時發生了兩件事:
康慈皇貴太妃病危的時候,咸豐帝和奕訢走馬燈似的每天來探視。一天奕訢剛走,咸豐帝就來了,皇貴太妃暈頭轉向,以為還是奕訢,就拉著咸豐帝的手說:「你皇阿瑪本來是要立你為太子的,但後來立了你四哥,你認命吧!以後你要自重自愛,好自為之。」
這個故事有幾個版本,也有一種說法是,皇貴太妃說:「他(指咸豐帝)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咸豐帝知道太妃誤以為自己是奕訢,趕緊喊額娘。這時太妃才發覺是咸豐帝,十分尷尬,於是,「回首一視,仍向內臥不言」。我感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難以判斷。
另一個故事我認為真實性很大。一天,咸豐帝前去探視太妃,在寢宮門口恰巧遇到了剛剛探視完畢的奕訢。咸豐帝向奕訢詢問太妃病情,奕訢跪在地上哭著說:「已篤!意待封號以瞑。」意思是說,不行了,估計是等「太后」這個封號,要不然為什麼一直不閉眼呢?咸豐帝「哦哦」連聲,點頭而去。不知恭親王是誤會了咸豐帝的意思,還是故意裝糊塗,立即起身到軍機處傳皇帝聖旨,辦理尊封太后的手續。
聖旨一下,皇貴太妃心事已了,隨即逝世,終年四十四歲。咸豐帝氣得火冒三丈,他恨奕訢假傳聖旨,挾制逼迫,更窩囊的是,不僅不能發作,還必須承認既成事實。這下子皇貴太妃成了皇太后,她的喪事成了國喪,咸豐帝還得裝模作樣地當孝子。他恨透了奕訢,等辦完喪事,看怎麼收拾他!
咸豐帝頒發了皇太后的「遺詔」,借皇太后臨終遺言的形式,降低喪禮規格。降低到什麼程度呢?咸豐帝宣佈他要為皇太后穿二十七天孝,皇太后的靈位不進太廟。末了,他說了一句冠冕堂皇的話:「朕不敢以一己之感恩,致違大行皇太后謙沖之盛德。」
聖旨頒發天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咸豐帝對皇太后耿耿於懷。按清朝禮法,皇太后去世,皇帝起碼得穿一百天的孝服。皇太后的靈位不進太廟就更荒唐了,這不僅表明這位太后上不了檯面,簡直就是不承認這位太后。
其實,奕訢的問題是「矯詔」,這是一條重罪,但咸豐帝沒敢糾纏這一點,因為這牽扯到太后的面子,從而最終影響到自己的形象(怕天下人說他不孝)。於是,模糊地說奕訢「失禮」,然後撤去了奕訢的差不多全部的職務,命他重回上書房讀書。清朝皇子六歲入書房讀書,十八歲出書房,奕訢已經二十三歲了,他還進書房讀什麼書?
十月二十七日,餘怒未消的咸豐帝發布上諭:「……『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欽此。』朕祗遵遺命,於十七日降旨,封奕訢為恭親王…..。」
這明擺著要告訴天下人若不是遵從父皇的遺命,咸豐帝是不可能封奕訢為親王的。咸豐帝不惜公開兄弟之間的矛盾瓜葛,可見感情之惡。
對於這場風波,該怎樣評價呢?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皇室家務,是非難斷,雙方都很委屈,各自的理由也都擺不到檯面上。在奕訢母子看來,咸豐帝應報答當初的養育之恩。其實,他們內心深處更有一種不平衡。從道光皇帝的立儲密旨來看,繼承人本來應該是奕訢,最後皇位讓給你了,你就應該對奕訢母子高看一眼,現在求你封個太后,不過就是求個虛名,更何況這還是道光朝的「歷史遺留問題」,就連這個虛名你都不給,你不是「白眼狼」是什麼?
但咸豐帝不會這樣看待這個問題。
咸豐帝無法否認康慈皇太后的養育之恩,但我大膽推想一下,當年的「養育之恩」也可能是他內心中的一個傷痛。您想,母親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何況對養子?當年康慈皇太后肯定偏愛奕訢,這是人之常情,但對同樣幼小的養子來說,他受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
現在咸豐帝當了皇帝,對於養母,他認為大體上過得去就行了,未必要像奕訢母子期待的那樣有什麼格外報恩的想法。
在奕訢母子看來,封個太后不過是個手續問題。
但作為一國之君的咸豐帝不會這樣認為。別以為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治理一個大國,要按規矩辦事。先朝的嬪妃由下一代皇帝尊封為太后,前提只有一個──她的兒子做了皇帝,更何況還有所謂一位皇帝的皇后不能超過三位的不成文祖制。此前咸豐帝對封養母為太后的請求就多次不置可否,實際上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但他傾向於不封太后是明顯的,對此,可以理解咸豐帝的立場。
但是,事情的發展不以咸豐帝的意志為轉移,奕訢略施小計就把母親的太后稱號給搞定了,咸豐帝氣得火冒三丈還無處發洩。當然,奕訢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他基本上被咸豐帝給一擼到底了…
﹝變更祖制,重用漢人﹞
咸豐一朝,危機不斷。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無論是邊疆還是民族,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是問題成山,積重難返。
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國家的出路在哪裡?
對此,肅順有著獨特的眼光,國家實行了二百年的「重滿抑漢」政策必須調整。
清朝是滿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滿族是統治民族,但滿族人口少,對漢族的
戒心必然大,重滿抑漢就成了清朝的國策。滿族,尤其是皇族控制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命脈,享有很多特權,對漢族官僚則處處防範、限制。
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半個中國,曾國藩率領湘軍苦苦支撐,但中央對曾國藩既不支持也不信任。肅順平日看透了滿族貴族的腐敗無能,值此國難當頭,他拍案而起,推動咸豐帝改變祖宗家法,重用漢臣。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中過舉人,曾在湖南巡撫駱秉章手下當幕僚。他才識過人,無論是練兵還是籌餉都辦得井井有條,對朝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大力支持,而且魄力十足,大刀闊斧,不顧情面。駱秉章對他十分器重,所以,左宗棠雖然僅僅是個幕僚,屬於「私人秘書」一類,但大權在握,湖南各級官員見了「左師爺」,立即作揖請安。
咸豐九年秋,左宗棠惹了一場禍。湖南省永州鎮總兵見面沒向他行禮,左宗棠大怒,決定將這位總兵革職。
這位總兵當然嚥不下這口氣,他知道,向巡撫控告肯定無效,左宗棠是巡撫的心腹親信,於是,找到了湖廣總督官文。
官文是滿洲正白旗人,除了小心謹慎以外,一無所長,就憑著他的滿族身分,坐穩了湖廣總督的位置,是咸豐帝安插在長江流域控制湘軍的重要人物。實際上他哪裡是曾國藩的對手,根本無法牽制曾國藩的使命,正因如此他對湘軍集團素無好感,對全力支持湘軍的左宗棠自然不會有好印象。官文接到舉報,立即上疏咸豐帝,彈劾左宗棠。咸豐帝不甚瞭解左宗棠,憑著對官文的信任,咸豐帝指示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肅順是咸豐帝的親信,他得知咸豐帝的密旨後,大吃一驚。他沒見過左宗棠,但經常聽自己的親信郭嵩燾誇讚左宗棠才幹超群,是個罕見的人才。肅順對漢族士大夫十分敬重,立即決定救左宗棠一命,他把咸豐帝的批示轉告郭嵩燾,讓他營救左宗棠。
郭嵩燾十分著急,又一臉困惑,他想您肅大人位高權重,一言九鼎,您不說話,讓我這個芝麻官怎麼營救?
肅順解釋道:皇上發往湖北的旨意是「密旨」,皇上不問我,我沒法開口;再則,國家制度不允許滿人結交漢族官員,我冒冒失失地去給左宗棠說好話,在皇上心中沒有分量。你趕快找個漢人官員上奏摺保舉左宗棠,裝作不知道皇上密旨這檔子事,皇上接到保舉的奏摺,自然問我,我立即為左宗棠說話。
郭嵩燾很快寫好了摺子,然後帶了三百兩銀子的見面禮,拜託大理寺少卿潘祖蔭上奏咸豐帝。
湊巧的是,在潘祖蔭的摺子遞上的同時,湖北巡撫胡林翼保舉左宗棠的奏摺也呈進宮中,胡林翼為左宗棠解釋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咸豐帝一下子收到了兩份保舉左宗棠的摺子,變得拿不定主意了。於是,他向肅順等人諮詢左宗棠到底該不該殺?肅順侃侃而談,他表示自己一點兒也不瞭解左宗棠這個人,但潘祖蔭是國家大臣,學問好、人品好;胡林翼更是國家的棟樑,他們說的話應該重視,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應該不拘一格,姑且寬容左宗棠這一次,給他個機會,以觀後效。
咸豐帝於是改變了主意,讓官文再深入考察一下左宗棠,不要輕率處置。官文接到上諭,立即明白有人向咸豐帝說左宗棠的好話了,別看官文做事不行,當官卻是一流,馬上見風使舵,不再追究此事。在這個事件的處理上,肅順裡應外合,對咸豐帝啟發引導,使出了很高的見識和手段。
而左宗棠因禍得福,在咸豐帝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後步步高升,聲望日隆,與曾國藩、胡林翼並稱「楚中三傑」,肅順可謂功不可沒。
﹝幼年喪母,寄人籬下﹞
奕詝的命運多舛,十歲。道光二十年正月,媽媽突然去世,而且,奕詝媽媽的死是道光皇帝心中永遠的痛。
道光皇帝痛喪嬌妻,又心疼愛子,也哭得昏天黑地。道光皇帝擦乾眼淚,命令靜貴妃,就是當年的靜貴人把奕 領去撫養。於是,一身重孝的奕詝抹去眼淚跟靜貴妃走了。
按說道光皇帝的這一安排對奕詝 來說蘊藏著極大的危險。中國幾千年王朝宮闈的黑暗告訴我們,皇位之爭是超越骨肉親情的,奕詝 是道光皇帝的兒子,但是,他跟養母靜貴妃並無血緣關係,靜貴妃對奕詝 再好,能好過自己的兒子嗎?。靜貴妃的兒子是誰?...
目錄
序
第一章 誰是太子╱011
老來得子,子以母貴∕012
幼年喪母,寄人籬下∕018
道光擇儲,左右為難∕021
建儲封王,誰是太子∕028
第二章 連喪重臣╱033
師徒君臣,百年訛傳∕035
師帝獻計,斥退佞臣∕040
出師未捷,林公暴卒∕046
帝師早逝,幼主無助∕050
第三章 曾國藩起兵╱057
農家子弟,躋身朝堂∕059
砥礪修身,志沖青雲∕062
補天無術,回籍葬親∕066
投筆從戎,書生領兵∕068
第四章 湘軍建功╱075
長沙建軍,步步荊棘∕076
衡州練兵,締造湘軍∕081
先敗後勝,湘軍建功∕085
攻克武昌,大功不賞∕089
戰繫國運,殊死搏殺∕093
第五章 天國內訌╱099
落第書生,舉旗造反∕102
建都南京,逼封萬歲∕109
天國內訌,自相殘殺∕113
第六章 慈禧入宮╱119
玲瓏少女,氣質超群∕121
官家小姐,平凡童年∕124
誕育皇子,母以子貴∕128
固寵有法,染指政務∕134
第七章 兄弟反目╱139
建儲封王,潛藏禍根∕140
兄友弟恭,暗藏裂痕∕144
逼封太后,兄弟反目∕152
第八章 鐵腕能臣╱159
皇帝新寵,太歲動土∕160
變更祖制,重用漢臣∕170
肅順結黨,飛揚跋扈∕175
第九章 科場第一案╱179
天子腳下,科場案發∕180
大案告破,觸目驚心∕184
皇帝震怒,考官伏法∕189
第十章 兵臨津門╱197
英國挑戰,疆臣束手∕198
製造藉口,挑起戰爭∕205
兵臨津門,皇帝妥協∕209
第十一章 泣別圓明園╱219
戰火重燃,大沽報捷∕221
皇帝萬壽,內外交困∕225
兵臨城下,泣別名園∕232
第十二章 名園浩劫╱239
城下議和,虛與委蛇∕241
強盜闖園,大肆劫掠∕246
火燒夏宮,名園浩劫∕251
第十三章 命喪熱河╱259
心靈煎熬,熱河求死∕261
身後安排,左右為難∕269
命喪熱河,臨終託孤∕274
第十四章 叔嫂通謀╱279
太后權臣,矛盾凸顯∕281
奕訢奔喪,叔嫂通謀∕287
兩宮爭權,大臣罷工∕293
第十五章 辛酉政變╱299
回鑾京師,從容佈置∕300
青天霹靂,辛酉政變∕303
風雲散盡,新朝開篇∕311
第十六章 定陵蓋棺╱317
趕修陵寢,大葬咸豐∕318
帝王情趣,天子風流∕330
定陵蓋棺,悠悠史評∕336
序
第一章 誰是太子╱011
老來得子,子以母貴∕012
幼年喪母,寄人籬下∕018
道光擇儲,左右為難∕021
建儲封王,誰是太子∕028
第二章 連喪重臣╱033
師徒君臣,百年訛傳∕035
師帝獻計,斥退佞臣∕040
出師未捷,林公暴卒∕046
帝師早逝,幼主無助∕050
第三章 曾國藩起兵╱057
農家子弟,躋身朝堂∕059
砥礪修身,志沖青雲∕062
補天無術,回籍葬親∕066
投筆從戎,書生領兵∕068
第四章 湘軍建功╱075
長沙建軍,步步荊棘∕076
衡州練兵,締造湘軍∕081
先敗...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