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一詞的內涵與形象,一直是中國思想家對於理想人格或精神境界之投射,至於「如何成聖」則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說的根本宗旨。魏晉玄學時期,玄學家熱衷於探究孔、老孰優孰劣,事實上問題的背後就是學術地位孰為正統的辯爭。玄學家表面上仍尊孔子為聖,但是卻將聖人之內涵及境界以老莊學說加以取代,並且透過對本末、有無等哲學概念之辯證,提出會通儒道之聖人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證,即是王弼以「體無言有」調合儒道,郭象以「迹冥圓融」會通孔老,王、郭二人皆尊孔子為聖,卻是以體現道家無執無為之生命型態為主。
東晉以後佛學昌盛,佛教沙門如何回應玄學聖人論的議題呢?在慧遠、僧肇二公的學說中,仍是以「聖人」一詞稱謂修行者所臻最完美之境界。二公皆從存有論之分析為始,主張「緣生」義的世界觀;繼而論述修行觀,特重「般若」的修行理論;並以境界說為終,尊「涅槃」為聖境。由是可知,遠、肇二公聖人學之內涵,純屬成佛的理論,「聖人」一詞為二公所用,不再限於儒學式的定義,一如玄學家援引老莊思想作為聖人內涵的方法。然而玄、佛兩家的論述仍有差異,玄學家雖然暗以老莊學為聖人之內涵,但是仍於表面上尊崇周、孔為聖;至於遠、肇二公不僅以成佛理論替代成聖之學,甚至將聖人面相直接改以佛陀代之。學術思潮之改易,可自二公聖人學之中窺見遞嬗的痕跡。
佛化之聖人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有二:一是聖人境界之重塑;一是實踐工夫之轉向。所謂聖境的重塑,是指佛化聖人論在標示個人生命實踐的終極境界上,產生基本的質變。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佛學乃是以宗教實踐為立場,因此自生死流轉的人世中尋求解脫,乃是個人修行的終極目標。反觀儒聖是以內聖外王為基本型態,一方面試圖上契天道之幽微,成其內聖之圓滿;一方面力求改善現實生活,成就合理完善的社會。但是佛家所欲臻至的佛陀境界,並非是在個體生命實存的場域中體現,而是出生死的涅槃之境。儒、佛二家終極向度迥異,使得聖人境界至東晉有一番新的面貌。至於實踐工夫之轉向,則是指遠、肇二公所倡之修養工夫與儒、道二家學說有別,其根本的差異不在於工夫之形式,而是在於工夫的內容,亦即佛家特重以般若玄智觀無相真諦。二公不僅重視般若之清淨無執,同時強調必須能自緣生義上妙悟諸法性空之理,才是修行的不二法門。這種修行進路必然導向以心性論為中心,只是此般若玄智並非世俗之認知心,亦非儒家之仁心,而是足以觀悟性空真理的超越性智慧。
作者簡介:
盧桂珍君,臺灣大學87學年度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本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作者:盧桂珍
優惠價: 88 折, NT$ 282 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聖人」一詞的內涵與形象,一直是中國思想家對於理想人格或精神境界之投射,至於「如何成聖」則是中國知識分子立說的根本宗旨。魏晉玄學時期,玄學家熱衷於探究孔、老孰優孰劣,事實上問題的背後就是學術地位孰為正統的辯爭。玄學家表面上仍尊孔子為聖,但是卻將聖人之內涵及境界以老莊學說加以取代,並且透過對本末、有無等哲學概念之辯證,提出會通儒道之聖人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證,即是王弼以「體無言有」調合儒道,郭象以「迹冥圓融」會通孔老,王、郭二人皆尊孔子為聖,卻是以體現道家無執無為之生命型態為主。
東晉以後佛學昌盛,佛教沙門如何回應玄學聖人論的議題呢?在慧遠、僧肇二公的學說中,仍是以「聖人」一詞稱謂修行者所臻最完美之境界。二公皆從存有論之分析為始,主張「緣生」義的世界觀;繼而論述修行觀,特重「般若」的修行理論;並以境界說為終,尊「涅槃」為聖境。由是可知,遠、肇二公聖人學之內涵,純屬成佛的理論,「聖人」一詞為二公所用,不再限於儒學式的定義,一如玄學家援引老莊思想作為聖人內涵的方法。然而玄、佛兩家的論述仍有差異,玄學家雖然暗以老莊學為聖人之內涵,但是仍於表面上尊崇周、孔為聖;至於遠、肇二公不僅以成佛理論替代成聖之學,甚至將聖人面相直接改以佛陀代之。學術思潮之改易,可自二公聖人學之中窺見遞嬗的痕跡。
佛化之聖人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有二:一是聖人境界之重塑;一是實踐工夫之轉向。所謂聖境的重塑,是指佛化聖人論在標示個人生命實踐的終極境界上,產生基本的質變。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佛學乃是以宗教實踐為立場,因此自生死流轉的人世中尋求解脫,乃是個人修行的終極目標。反觀儒聖是以內聖外王為基本型態,一方面試圖上契天道之幽微,成其內聖之圓滿;一方面力求改善現實生活,成就合理完善的社會。但是佛家所欲臻至的佛陀境界,並非是在個體生命實存的場域中體現,而是出生死的涅槃之境。儒、佛二家終極向度迥異,使得聖人境界至東晉有一番新的面貌。至於實踐工夫之轉向,則是指遠、肇二公所倡之修養工夫與儒、道二家學說有別,其根本的差異不在於工夫之形式,而是在於工夫的內容,亦即佛家特重以般若玄智觀無相真諦。二公不僅重視般若之清淨無執,同時強調必須能自緣生義上妙悟諸法性空之理,才是修行的不二法門。這種修行進路必然導向以心性論為中心,只是此般若玄智並非世俗之認知心,亦非儒家之仁心,而是足以觀悟性空真理的超越性智慧。
作者簡介:
盧桂珍君,臺灣大學87學年度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本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