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宗隆、李思特、李斯坦
定價:NT$ 360
優惠價:88 折,NT$ 316
本商品已絕版
李家是一個單親爸爸帶著兩個女兒成長的在家教育家庭。歐洲音樂家追尋之旅是他們在家教育的一部分,三人的歐洲旅遊感想與過程可以被視為父女的深度對談。由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得出來在家教育的成果,兩個女兒對於音樂的深度素養,尤其是對音樂的熱情,讓這趟音樂家追尋之旅不僅僅是親子旅遊,也可以算是之前數年間在家教育成果的具體呈現。
思特和斯坦熱愛音樂,非常嚮往到古典音樂的發源地──歐洲,探訪音樂家故居,可能的話,還聽上幾場歌劇。
但旅行一開始就出現意外,計劃縝密的汽車之旅成了事事難以預料的火車之旅……
也因此,爸爸更瞭解兩個女兒的自主能力和善體人意,兩個女兒則明白了父親的思考邏輯和處世態度。
本書是一個在家教育家庭的親子自助旅行的紀錄,但不僅於此,這趟旅程也是爸爸計畫中的教育之旅(如同莫札特的父親帶他和他姐姐一起進行的歐洲旅行),希望兩個女兒能從旅行中認識更多樣的文化與社會,也為了滿足女兒現場觀看歌劇的想望。文中所流露出的父女親情、姐妹倆對音樂(尤其是歌劇)的熱愛與天真無邪,讓為人父母者也不免希望自己有這樣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兒女。
作者簡介:
李宗隆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95年返臺定居。在新竹工作五年後,回故鄉的嘉義大學任教至今。有超過九年在家教育兩個女兒──思特與斯坦──的經驗。
李斯坦
我是李斯坦,是家中老二。是中、西音樂的愛好者。也很喜歡旅行,希望以後各國各地都能去逛一遭。另外還喜歡文學、歷史、語言……等,可是就是最喜歡——玩。
李思特
從小在家教育,未去過學校,我現年十四春秋。音樂是我的上等喜好,遊山玩水亦是我的嗜好。開玩笑、毫無拘束地唱歌是我的本性。最愛的,乃是看歌仔戲也。吾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名為李思特。
名人推薦:
〈推薦專文〉禮失求諸野
石佳音、簡皓瑜
宗隆和倩碧是我們在西雅圖唸書時的老朋友。我們還在國外時,台灣開始推動教改。等我們回台,教改已經如火如荼。特子、坦子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就是在教改的大潮中出生、成長的。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二十幾年來的各種改革,在五顏六色的政客、名嘴、「大師」操弄之下,無一不淪為機關算盡的障眼法。其登峰造極之作,就是陳水扁打著「正義」與「改革」旗號上台,在長達八年的「賄」聲「穢」影之下,政壇與社會風氣不斷向下沈淪。大環境如此,即使「教改」有良好的初衷,也很難見效,何況其中還暗藏著「去中國化」和各種政商利益的盤算。
就在教改啟動十年之際,倩碧病逝了。但是,幼年失恃的特子、坦子,此前即須經常隨同母親出入醫院,父母為她們選擇了一條在家教育之路,從而免於其同齡學子成為「教改白老鼠」的命運。宗隆感覺這條路可能是教改狂潮中最好的自力救濟方案,於是擇善固執,堅持下來。就這樣,嘉義縣的一個鄉下小院落,成為全台萬千學子和家長、教師為「教改」而折騰之中的一片罕見淨土。
宗隆不是教育系科班出身,甚至也沒有修過所謂的「教育學分」。但是他好學深思。他的「在家教育」之道非常簡單,就是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然而,這種作法,卻最符合教育原理。
被稱為「最後的儒家」的梁漱溟,曾以高中畢業的學歷任教北大。他在〈我的自學小史〉中總結其學思歷程,認為他的一生「正是一個自學的極好實例」,因為「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才切實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就不會受用」。他並且相信「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都是出於自學。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開一個端,使他更容易自學而已」。至於如何自學,他還指出自己「不著重在書冊上,而寧在我所處時代環境一切見聞」。梁漱溟所說的這些道理之真切,讀者都可從手頭這本書中體會到。
然而,梁漱溟的「自學」經驗和宗隆一家的「在家教育」還有更緊要的相近之處。宗隆常常強調兩個女兒絕非「資賦優異」,反而極為平常;梁漱溟則自稱小時候是「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只是平常資質,沒有過人之才」。梁之所以能自學成材,只是因他父母以其身教給他「種下了自學的根本:一片向上心」。反之,我們固然不需要用世俗的「成材」標準加諸特子、坦子,但是無可否認:她倆的學習熱情、求知欲望,以及純樸而誠摯的個性,都是受其父母身教使然。「身教重於言教」這句老生常談,不但是理解梁漱溟和特子、坦子自學成長之關鍵,也是導致當今政壇及社會風氣敗壞的要害。不改變台灣社會每日耳聞目睹的「身教」,所有的改革──包括教改──都難有所成。
關於這一點,特子、坦子的成長經驗還有一個重大啟示,其意義目前尚未充分展現。她們在歐遊之前,已將某些中國經典(如《四書》、《老子》)的許多章節熟讀成誦,還讀了不少傳統的章回小說,眼界先已因透過文字「上友古人」、吸收文化精粹而有所提升。因此,歐遊之後,她們在驚嘆外國文化的高明之餘,自然而然想要反觀能夠產生這些古聖先賢、英雄好漢的中國文化又是如何。古人的身教,可以透過經典(甚至小說)的研讀,影響到特子、坦子對本身文化傳統的認同、甚至見賢思齊,這使我們一方面體會到自幼熟讀經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驚覺「教改」在教材中減少古文(尤其是中國經典)份量之「用心」所在。然而,一旦除去了中國古聖先賢、歷代的英雄好漢,學生連透過文字從自身文化傳統中獲得良好身教的一線生機,就都沒有了。難道我們真要效法秦始皇「以吏為師」政策,讓學生們永遠受制於政客的「身教」?以祖先為恥,哪有可能以自己為榮?這樣的教改,究竟是台灣的出路還是死路?
原來,特子、坦子的「在家教育」,還能對我們這些大人「再加(以)教育」!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文史及社會科教師)
〈推薦專文〉一對普通孩子的發現之旅
李偉文
翻開著這本《愛的協奏曲》,看著李宗隆與李思特、李斯坦的父女之旅,彷彿像紀錄片一般,腦海中不知不覺浮現出清晰的畫面,更特別的是,這還是一部多重視角多重觀點的影片呢!
隨著他們這一個月在歐洲四個國家旅行,他們三個人分別記下他們的所見所聞與感言,我一邊窺視小學生、中學生年齡的孩子與父親之間的互動,同時也邊回想自己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
當然,我認為很多家長一定會非常羨慕思特與斯坦的聰慧與早熟,至少看她們對音樂典故,對於歌劇及樂曲欣賞的深入,還有對於樂音的音感與精準,應該會令許多大人自歎不如,不過,我卻相信她們父親說的,她們是非常普通的孩子,正如同絕大多數如你我的孩子一樣,不是資優生,也不是發展遲緩,就是非常正常與普通,唯一的差別是她們始終保有非常高的學習動機,以及主動求知的精神,讀書在她們而言不但快樂而且有成就感,這也是孩子進步成長的來源。
我們可以從他們父女的旅行中,看到身為家長的用心,這種用心並不是「虎媽」般高壓的指導與要求,甚至是相反的,宗隆兄唯一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生活的機緣觸動她們產生動機,一發現孩子眼中的光芒與熱情時,再給予適時適度的引導,在整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只是陪伴,或者跟在孩子身後,一起興致盎然的探索與學習。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可惜的是在學生時代,大多數沒有被發現,被引導,甚至在枯燥乏味又充滿壓力的考試評比之下,窒礙了求知的熱情。當然,絕大多數的家長或許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那種勇氣讓孩子脫離體制的學校課程,實施「在家教育」,不過,孩子總有寒暑假,大人總可以請一段較長的年休假,與孩子一起脫離慣常的生活,邁向世界,一場有計劃的旅行,是引起孩子生活熱情與求知動機最有效的方法。
不要擔心沒有錢,因為旅行有要花不少錢的,也可以是不花多少錢的,而且往往愈是克難節儉的旅行,愈是難忘,收獲愈大。
旅行對孩子的影響,或許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但是就像是我們在他們生命中埋下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一樣,在未來的某個關鍵時刻,一定會發芽長大,開出精采燦爛的花朵。
(本文作者為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推薦專文〉音樂的熱情發散在筆尖
周郁芝
奇妙的緣分讓我有機會和思特、斯坦兩姊妹一起玩音樂,就這樣從2008年玩到現在還樂此不疲。在那之前從未遇過在家自學的孩子,因此當知道兩姊妹沒有去一般的學校上學感到很新鮮又好奇。和姊妹倆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她們比一般的孩子還要主動學習各種知識,常看她們捧著大本的原文書或是中國古典文學啃讀,鋼琴上不時還擺著根據某歌劇場景製成的舞台模型。雖然她們演奏小提琴的技術或許還不是很頂尖,但是對音樂的喜好和熱情可以輕易的從她們的演奏中流露出來。
當她們一家人遊歐歸來後不久,我收到了《愛的協奏曲》的稿子,閱讀的過程中隨著他們一路逛遍德、奧、義等國的音樂都市,其中一些都市和我學生時代的遊歐旅程重疊,本來已經快要忘掉的回憶藉由她們筆下又再度浮現在我腦海中。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又特別的部分是,父女三人在旅程中各自的心路歷程以平行的方式呈現出來,大人小孩分別以不同的角度看旅行之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邊看邊想:原來平時安靜不太多話的兩姊妹,其實不但觀察力很強,也非常有見解呢。尤其看到當她們遇到計畫之外的狀況時那種鎮定和隨遇而安的態度,更讓我非常佩服!
她們的旅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音樂相關的主題,尤其是歌劇。為了喜愛的歌劇,兩姊妹在出發前就蒐集了許多相關的資訊,雖然我是音樂專業,但是看到他們對歌劇的知識那麼豐富還是自嘆弗如!不巧的是,她們旅遊期間正值暑假,大部分歌劇院都在暑休,但因著對歌劇的熱愛和堅持,也使她們如願進到歌劇院欣賞名劇(陪著去的爸爸很辛苦也很偉大)。我在學生時代也曾跟著老師去維洛那的露天劇院欣賞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但可惜當時並沒有非常珍惜那樣的機會,既沒有準備望遠鏡,也沒有在事後留下心得記錄,現在只能回想起一點點浮光掠影罷了!看思特、斯坦形容在米蘭史卡拉劇院觀賞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尼金》是如何的精彩之後,為了止渴,我不禁找來這部歌劇的DVD觀賞一番,這也是一種「教學相長」呢!兩姊妹為了喜愛的歌劇譜不惜找遍米蘭,找到稀有曲譜時的喜悅和熱情也讓我非常感動,真希望所有正在學習音樂的學生們都有這種單純對音樂的熱愛啊!
很高興他們一家的遊歐日記有機會出版成書,看來經過這次的「壯遊」之後,應該已經開始對旅行上癮了吧?我非常期待未來還有更多的遊記可看!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小提琴老師)
〈推薦專文〉平凡與不凡
馬卓群
思特和斯坦這兩個孩子都非常「平凡」。
從她們還是小小孩,我就與這個家庭熟識,知道她們都不是生而知之的資優生,既非過目不忘,也無絕對音感,更沒有顯出什麼出眾的語言天份。
事實上,單從出身背景來看,她們更應該被歸入弱勢一族才對。從她們出生,媽媽便罹患罕見的癌症;在她們分別是八歲與六歲時,媽媽去世了;住在嘉義偏僻的鄉下,四周都是田,跟鄰居沒有什麼來往;沒有上過學,沒有同學,沒有「正常的社交經驗」;成長過程中只有爸爸教學科,小提琴和鋼琴老師教樂器,連跟其他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比起來,都顯得學習資源不足;不在家時,多半就是跟著爸爸去大學,當爸爸教課時,自己坐在研究室裡寫功課;在寫這本書之前,從來沒有出過國(甚至也很少離開嘉義)……
然而這個家庭絕對是「不凡」的。
雖然媽媽早逝,但一家三口彼此相愛,心中充滿對媽媽美好的回憶,比這世代絕大多數其他家庭都更幸福;雖然他們住在荒郊野外,有時跟爸爸從大學回到家時,都已經很晚了,但兩小不但不抱怨,反而得以盡情在夜深人靜時大聲以鋼琴及小提琴彼此唱和;雖然他們家中沒有電視與電動,但兩小因此以反覆觀賞原文歌劇為樂,甚至角色扮演,輪番上陣,用義大利文自己背誦演出全齣歌劇;雖然小時耗了許多時間在研究室裡,等候爸爸下課,但是稍稍長大以後,便得以旁聽爸爸的《普通物理》課程,還樂在其中;兩小都能獨立思考,並以文章清楚闡述自己的論點;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兩小不但都能操持家務,還連續多年在慕真在家教育協會主辦的尖石鄉課輔營中擔任小助教,任勞任怨,表現可圈可點……
使這個家庭從不被人看好,到讓人眼睛一亮,其實只有一個簡單到沒有人會相信的祕訣,那就是--
這個家庭不跟潮流,不趕時髦,一旦發現孩子興趣所在,決定把它加入在家教育的課表後,就窩在鄉下的老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心執行。這其間不看短期成果,不怕異樣眼光,也不計較學習是否能被評量。所以學習小提琴與鋼琴,至少七年以上;背誦中國經典,至少數萬言以上;學習外國語文,已經嫻熟英文,並在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上都有根基。
憑著我們台灣人追星逐月的激情與本領,我非常相信這本書出版之後,會再次引起一陣在家教育的熱潮。
這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我憂慮的是,媒體會開始到嘉義的鄉下去追逐這個家庭,學術界會開始想從她們身上抄襲製作天才的公式,廣大的群眾會一窩蜂開始搬到鄉下,學習外文,去大學旁聽,去國外遊學……那就真是沒抓到重點了。
然而若有一些父母,因為看到這平凡家庭所顯出的不凡,願意回過頭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看出來他喜歡分類垃圾是值得鼓勵的,看出來他鎮日玩蟲抓魚是有前途的,看出來他憐惜弱勢孩子的心有朝一日是可以祝福千萬人的……並且願意陪著他們無怨無悔地踏上那條世人所不明白的路,那麼這一家三口就必定會拍手叫好,覺得出這本書真是不枉費了!
(本文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創辦人之一、在家教育媽媽)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4折5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李宗隆、李思特、李斯坦
優惠價: 88 折, NT$ 316 NT$ 360
本商品已絕版
李家是一個單親爸爸帶著兩個女兒成長的在家教育家庭。歐洲音樂家追尋之旅是他們在家教育的一部分,三人的歐洲旅遊感想與過程可以被視為父女的深度對談。由書中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得出來在家教育的成果,兩個女兒對於音樂的深度素養,尤其是對音樂的熱情,讓這趟音樂家追尋之旅不僅僅是親子旅遊,也可以算是之前數年間在家教育成果的具體呈現。
思特和斯坦熱愛音樂,非常嚮往到古典音樂的發源地──歐洲,探訪音樂家故居,可能的話,還聽上幾場歌劇。
但旅行一開始就出現意外,計劃縝密的汽車之旅成了事事難以預料的火車之旅……
也因此,爸爸更瞭解兩個女兒的自主能力和善體人意,兩個女兒則明白了父親的思考邏輯和處世態度。
本書是一個在家教育家庭的親子自助旅行的紀錄,但不僅於此,這趟旅程也是爸爸計畫中的教育之旅(如同莫札特的父親帶他和他姐姐一起進行的歐洲旅行),希望兩個女兒能從旅行中認識更多樣的文化與社會,也為了滿足女兒現場觀看歌劇的想望。文中所流露出的父女親情、姐妹倆對音樂(尤其是歌劇)的熱愛與天真無邪,讓為人父母者也不免希望自己有這樣對學習充滿熱情的兒女。
作者簡介:
李宗隆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95年返臺定居。在新竹工作五年後,回故鄉的嘉義大學任教至今。有超過九年在家教育兩個女兒──思特與斯坦──的經驗。
李斯坦
我是李斯坦,是家中老二。是中、西音樂的愛好者。也很喜歡旅行,希望以後各國各地都能去逛一遭。另外還喜歡文學、歷史、語言……等,可是就是最喜歡——玩。
李思特
從小在家教育,未去過學校,我現年十四春秋。音樂是我的上等喜好,遊山玩水亦是我的嗜好。開玩笑、毫無拘束地唱歌是我的本性。最愛的,乃是看歌仔戲也。吾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名為李思特。
名人推薦:
〈推薦專文〉禮失求諸野
石佳音、簡皓瑜
宗隆和倩碧是我們在西雅圖唸書時的老朋友。我們還在國外時,台灣開始推動教改。等我們回台,教改已經如火如荼。特子、坦子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就是在教改的大潮中出生、成長的。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二十幾年來的各種改革,在五顏六色的政客、名嘴、「大師」操弄之下,無一不淪為機關算盡的障眼法。其登峰造極之作,就是陳水扁打著「正義」與「改革」旗號上台,在長達八年的「賄」聲「穢」影之下,政壇與社會風氣不斷向下沈淪。大環境如此,即使「教改」有良好的初衷,也很難見效,何況其中還暗藏著「去中國化」和各種政商利益的盤算。
就在教改啟動十年之際,倩碧病逝了。但是,幼年失恃的特子、坦子,此前即須經常隨同母親出入醫院,父母為她們選擇了一條在家教育之路,從而免於其同齡學子成為「教改白老鼠」的命運。宗隆感覺這條路可能是教改狂潮中最好的自力救濟方案,於是擇善固執,堅持下來。就這樣,嘉義縣的一個鄉下小院落,成為全台萬千學子和家長、教師為「教改」而折騰之中的一片罕見淨土。
宗隆不是教育系科班出身,甚至也沒有修過所謂的「教育學分」。但是他好學深思。他的「在家教育」之道非常簡單,就是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然而,這種作法,卻最符合教育原理。
被稱為「最後的儒家」的梁漱溟,曾以高中畢業的學歷任教北大。他在〈我的自學小史〉中總結其學思歷程,認為他的一生「正是一個自學的極好實例」,因為「學問必經自己求得來者,方才切實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就不會受用」。他並且相信「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都是出於自學。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開一個端,使他更容易自學而已」。至於如何自學,他還指出自己「不著重在書冊上,而寧在我所處時代環境一切見聞」。梁漱溟所說的這些道理之真切,讀者都可從手頭這本書中體會到。
然而,梁漱溟的「自學」經驗和宗隆一家的「在家教育」還有更緊要的相近之處。宗隆常常強調兩個女兒絕非「資賦優異」,反而極為平常;梁漱溟則自稱小時候是「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只是平常資質,沒有過人之才」。梁之所以能自學成材,只是因他父母以其身教給他「種下了自學的根本:一片向上心」。反之,我們固然不需要用世俗的「成材」標準加諸特子、坦子,但是無可否認:她倆的學習熱情、求知欲望,以及純樸而誠摯的個性,都是受其父母身教使然。「身教重於言教」這句老生常談,不但是理解梁漱溟和特子、坦子自學成長之關鍵,也是導致當今政壇及社會風氣敗壞的要害。不改變台灣社會每日耳聞目睹的「身教」,所有的改革──包括教改──都難有所成。
關於這一點,特子、坦子的成長經驗還有一個重大啟示,其意義目前尚未充分展現。她們在歐遊之前,已將某些中國經典(如《四書》、《老子》)的許多章節熟讀成誦,還讀了不少傳統的章回小說,眼界先已因透過文字「上友古人」、吸收文化精粹而有所提升。因此,歐遊之後,她們在驚嘆外國文化的高明之餘,自然而然想要反觀能夠產生這些古聖先賢、英雄好漢的中國文化又是如何。古人的身教,可以透過經典(甚至小說)的研讀,影響到特子、坦子對本身文化傳統的認同、甚至見賢思齊,這使我們一方面體會到自幼熟讀經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驚覺「教改」在教材中減少古文(尤其是中國經典)份量之「用心」所在。然而,一旦除去了中國古聖先賢、歷代的英雄好漢,學生連透過文字從自身文化傳統中獲得良好身教的一線生機,就都沒有了。難道我們真要效法秦始皇「以吏為師」政策,讓學生們永遠受制於政客的「身教」?以祖先為恥,哪有可能以自己為榮?這樣的教改,究竟是台灣的出路還是死路?
原來,特子、坦子的「在家教育」,還能對我們這些大人「再加(以)教育」!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文史及社會科教師)
〈推薦專文〉一對普通孩子的發現之旅
李偉文
翻開著這本《愛的協奏曲》,看著李宗隆與李思特、李斯坦的父女之旅,彷彿像紀錄片一般,腦海中不知不覺浮現出清晰的畫面,更特別的是,這還是一部多重視角多重觀點的影片呢!
隨著他們這一個月在歐洲四個國家旅行,他們三個人分別記下他們的所見所聞與感言,我一邊窺視小學生、中學生年齡的孩子與父親之間的互動,同時也邊回想自己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
當然,我認為很多家長一定會非常羨慕思特與斯坦的聰慧與早熟,至少看她們對音樂典故,對於歌劇及樂曲欣賞的深入,還有對於樂音的音感與精準,應該會令許多大人自歎不如,不過,我卻相信她們父親說的,她們是非常普通的孩子,正如同絕大多數如你我的孩子一樣,不是資優生,也不是發展遲緩,就是非常正常與普通,唯一的差別是她們始終保有非常高的學習動機,以及主動求知的精神,讀書在她們而言不但快樂而且有成就感,這也是孩子進步成長的來源。
我們可以從他們父女的旅行中,看到身為家長的用心,這種用心並不是「虎媽」般高壓的指導與要求,甚至是相反的,宗隆兄唯一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生活的機緣觸動她們產生動機,一發現孩子眼中的光芒與熱情時,再給予適時適度的引導,在整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只是陪伴,或者跟在孩子身後,一起興致盎然的探索與學習。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可惜的是在學生時代,大多數沒有被發現,被引導,甚至在枯燥乏味又充滿壓力的考試評比之下,窒礙了求知的熱情。當然,絕大多數的家長或許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那種勇氣讓孩子脫離體制的學校課程,實施「在家教育」,不過,孩子總有寒暑假,大人總可以請一段較長的年休假,與孩子一起脫離慣常的生活,邁向世界,一場有計劃的旅行,是引起孩子生活熱情與求知動機最有效的方法。
不要擔心沒有錢,因為旅行有要花不少錢的,也可以是不花多少錢的,而且往往愈是克難節儉的旅行,愈是難忘,收獲愈大。
旅行對孩子的影響,或許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但是就像是我們在他們生命中埋下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一樣,在未來的某個關鍵時刻,一定會發芽長大,開出精采燦爛的花朵。
(本文作者為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推薦專文〉音樂的熱情發散在筆尖
周郁芝
奇妙的緣分讓我有機會和思特、斯坦兩姊妹一起玩音樂,就這樣從2008年玩到現在還樂此不疲。在那之前從未遇過在家自學的孩子,因此當知道兩姊妹沒有去一般的學校上學感到很新鮮又好奇。和姊妹倆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她們比一般的孩子還要主動學習各種知識,常看她們捧著大本的原文書或是中國古典文學啃讀,鋼琴上不時還擺著根據某歌劇場景製成的舞台模型。雖然她們演奏小提琴的技術或許還不是很頂尖,但是對音樂的喜好和熱情可以輕易的從她們的演奏中流露出來。
當她們一家人遊歐歸來後不久,我收到了《愛的協奏曲》的稿子,閱讀的過程中隨著他們一路逛遍德、奧、義等國的音樂都市,其中一些都市和我學生時代的遊歐旅程重疊,本來已經快要忘掉的回憶藉由她們筆下又再度浮現在我腦海中。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又特別的部分是,父女三人在旅程中各自的心路歷程以平行的方式呈現出來,大人小孩分別以不同的角度看旅行之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邊看邊想:原來平時安靜不太多話的兩姊妹,其實不但觀察力很強,也非常有見解呢。尤其看到當她們遇到計畫之外的狀況時那種鎮定和隨遇而安的態度,更讓我非常佩服!
她們的旅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音樂相關的主題,尤其是歌劇。為了喜愛的歌劇,兩姊妹在出發前就蒐集了許多相關的資訊,雖然我是音樂專業,但是看到他們對歌劇的知識那麼豐富還是自嘆弗如!不巧的是,她們旅遊期間正值暑假,大部分歌劇院都在暑休,但因著對歌劇的熱愛和堅持,也使她們如願進到歌劇院欣賞名劇(陪著去的爸爸很辛苦也很偉大)。我在學生時代也曾跟著老師去維洛那的露天劇院欣賞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但可惜當時並沒有非常珍惜那樣的機會,既沒有準備望遠鏡,也沒有在事後留下心得記錄,現在只能回想起一點點浮光掠影罷了!看思特、斯坦形容在米蘭史卡拉劇院觀賞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尼金》是如何的精彩之後,為了止渴,我不禁找來這部歌劇的DVD觀賞一番,這也是一種「教學相長」呢!兩姊妹為了喜愛的歌劇譜不惜找遍米蘭,找到稀有曲譜時的喜悅和熱情也讓我非常感動,真希望所有正在學習音樂的學生們都有這種單純對音樂的熱愛啊!
很高興他們一家的遊歐日記有機會出版成書,看來經過這次的「壯遊」之後,應該已經開始對旅行上癮了吧?我非常期待未來還有更多的遊記可看!
(本文作者為思特和斯坦的小提琴老師)
〈推薦專文〉平凡與不凡
馬卓群
思特和斯坦這兩個孩子都非常「平凡」。
從她們還是小小孩,我就與這個家庭熟識,知道她們都不是生而知之的資優生,既非過目不忘,也無絕對音感,更沒有顯出什麼出眾的語言天份。
事實上,單從出身背景來看,她們更應該被歸入弱勢一族才對。從她們出生,媽媽便罹患罕見的癌症;在她們分別是八歲與六歲時,媽媽去世了;住在嘉義偏僻的鄉下,四周都是田,跟鄰居沒有什麼來往;沒有上過學,沒有同學,沒有「正常的社交經驗」;成長過程中只有爸爸教學科,小提琴和鋼琴老師教樂器,連跟其他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比起來,都顯得學習資源不足;不在家時,多半就是跟著爸爸去大學,當爸爸教課時,自己坐在研究室裡寫功課;在寫這本書之前,從來沒有出過國(甚至也很少離開嘉義)……
然而這個家庭絕對是「不凡」的。
雖然媽媽早逝,但一家三口彼此相愛,心中充滿對媽媽美好的回憶,比這世代絕大多數其他家庭都更幸福;雖然他們住在荒郊野外,有時跟爸爸從大學回到家時,都已經很晚了,但兩小不但不抱怨,反而得以盡情在夜深人靜時大聲以鋼琴及小提琴彼此唱和;雖然他們家中沒有電視與電動,但兩小因此以反覆觀賞原文歌劇為樂,甚至角色扮演,輪番上陣,用義大利文自己背誦演出全齣歌劇;雖然小時耗了許多時間在研究室裡,等候爸爸下課,但是稍稍長大以後,便得以旁聽爸爸的《普通物理》課程,還樂在其中;兩小都能獨立思考,並以文章清楚闡述自己的論點;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兩小不但都能操持家務,還連續多年在慕真在家教育協會主辦的尖石鄉課輔營中擔任小助教,任勞任怨,表現可圈可點……
使這個家庭從不被人看好,到讓人眼睛一亮,其實只有一個簡單到沒有人會相信的祕訣,那就是--
這個家庭不跟潮流,不趕時髦,一旦發現孩子興趣所在,決定把它加入在家教育的課表後,就窩在鄉下的老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心執行。這其間不看短期成果,不怕異樣眼光,也不計較學習是否能被評量。所以學習小提琴與鋼琴,至少七年以上;背誦中國經典,至少數萬言以上;學習外國語文,已經嫻熟英文,並在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上都有根基。
憑著我們台灣人追星逐月的激情與本領,我非常相信這本書出版之後,會再次引起一陣在家教育的熱潮。
這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我憂慮的是,媒體會開始到嘉義的鄉下去追逐這個家庭,學術界會開始想從她們身上抄襲製作天才的公式,廣大的群眾會一窩蜂開始搬到鄉下,學習外文,去大學旁聽,去國外遊學……那就真是沒抓到重點了。
然而若有一些父母,因為看到這平凡家庭所顯出的不凡,願意回過頭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看出來他喜歡分類垃圾是值得鼓勵的,看出來他鎮日玩蟲抓魚是有前途的,看出來他憐惜弱勢孩子的心有朝一日是可以祝福千萬人的……並且願意陪著他們無怨無悔地踏上那條世人所不明白的路,那麼這一家三口就必定會拍手叫好,覺得出這本書真是不枉費了!
(本文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創辦人之一、在家教育媽媽)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0 |
5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4折5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