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責不讓,交出成果!
未來提升領導力與執行力的最佳利器!
2007政治大學10大科技管理好書
2008年台灣金融研訓院選書
2010年博客來連續3年管理類暢銷書當責的字源及延意是:要算清楚的、需報告的、可依賴的、能解釋的、知得失的、負後果的、重成果的。「當責者」要能承擔全責,要確定「負責者」能完成工作。
對許多人來說,承擔當責後,心中總是揮之不去的是要承擔「後果」(consequences)。後果,是大自然法則中的因果效應,「因」是我們採取的思想與行動,行動要致果,有成有敗;當責不讓並無法豁免或減緩你必須承擔的「果」。
但,如果,你擁有100%的責任感,心堅志定,總是全力以赴,你的事業與人生一定會成功。仿數學式來運算,100%是1.0—歷經人生無數次的1.0 責任感運作,是1.0 的n 次冪方:
(1.0) n=1.0×1.0×1.0×1.0×⋯⋯=1.0
這是完整穩當的100%人生與事業,是可喜可賀的。相反地,如果你身陷「受害者循環」中無法自拔,也乏人指點無法自我提升—你的責任感已非100%,可能已下降至60%;60%是0.6,同樣地歷經人生無數次的運作後,數學式最終會趨於0,方程式是:
(0.6)n=0.6×0.6×0.6×0.6×⋯⋯→ 0
如果,繼續沈淪至「受害者頹尚」的庇護下,責任感可能已下降至20%左右,n 次運算的數學方程式是:
(0.2)n=0.2×0.2×0.2×0.2×⋯⋯→ 0
然而,如果你多加一盎司、多一份自動自發的專業精神,具有105%乃至110%的責任感;那麼,在無數次的事業與人生運作後是:
(1.05)n=1.05×1.05×1.05×⋯⋯→∞
(1.10)n=1.1×1.1×1.1×1.1×⋯⋯→∞
兩式最終都是趨近於無限大,只是時間快慢而已。
所以,你可以選擇一個更成功的事業與人生!
學習當責,學會當責不讓,它將幫助你經營自己、領導團隊與組織,乃至加值社會,全方位的「交出成果」!
作者簡介:
張文隆
現任當責顧問公司(AccountaBility Consulting)總經理。曾任職:韜略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杜邦公司事業部總經理,美國德州Thermon 公司,及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畢業於台灣中央大學(學士),與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曾於台、美、中、日、韓、馬、星等地,歷經:現場值班、工程設計、研究發展、專案管理、策略顧問、行銷管理等工作逾三十年。所經營顧問公司擅長於:企業文化塑造與經營、策略規劃與執行、商業流程建立與改造,及執行力與領導力提升。近年來,除演講與顧問工作外,也作為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捨我其誰?
—當責的無可取代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在拜讀過《當責》一書後,我認為我找到了一個清楚且關鍵的字眼,可以為企業主以及工作者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提供一個核心答案
「當責」。
當責(accountability)是上個世紀九○年代後,全球最熱門的企管管理理念,大多數世界級公司都全力推動。「當責」在中國翻譯成「究責」,在香港翻譯成「問責」,這兩種譯法都有更嚴苛的責任追究味道,台灣的管理界翻為「當責」,口氣緩和些,也較具人性,但意義相同。
衡量一個組織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完成工作目標、工作者是否能承擔責任,約略可以分成三種形態:卸責、負責與當責,績效不佳、管理不善的公司,通常是卸責組織;稍上軌道的公司,績效尚可,通常是負責的組織;卓越的公司,績效卓著,極可能是當責的公司。
「當責」的基本概念其實很簡單,亦即一位專業的工作者不僅僅只是準時完成被交付的工作或任務,還必須要有得到好結果、好績效的企圖與決心。而其方法就是每個組織內工作者都要多做一點、多走一步。而這種態度的養成,將能使每一位工作者不論在遭遇多大的困難時,都會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完成原訂的目標,而不是兩手一攤、束手無策,將困難還給主管、老闆、或公司。
「當責」的許多情境與要求,其實都很像軍隊中的「誓死達成任務」。問題是,企業不比軍隊,在沒有「軍紀」這個不可抗命的前提下,該如何完成「當責」的最高境界呢?這當然要有精確的手段、方法、流程,而由此延伸出來的「賦權」(empowerment)觀念及做法,就是當責式管理的最佳實務。
「賦權」比「授權」更強調責任的授予與結果的要求,如果用大家更熟悉的中文來說明,則是「加持」。要讓部屬能「當責
,一定要在責任、能力、理念、工作的理想性等方面「加持」部屬,部屬才有可能變成當責工作者、當責管理者。
「當責」+「賦權」,不僅是專業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核心價值,更是企業的永續關鍵。
名人推薦:捨我其誰?
—當責的無可取代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在拜讀過《當責》一書後,我認為我找到了一個清楚且關鍵的字眼,可以為企業主以及工作者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提供一個核心答案
「當責」。
當責(accountability)是上個世紀九○年代後,全球最熱門的企管管理理念,大多數世界級公司都全力推動。「當責」在中國翻譯成「究責」,在香港翻譯成「問責」,這兩種譯法都有更嚴苛的責任追究味道,台灣的管理界翻為「當責」,口氣緩和些,也較具人性,但意義相同。
衡量一個組織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完成工作目標、工作者...
章節試閱
「當責」(Accountability) 出現在華人管理世界比較晚,出現時通常又直譯為「負責」,與負責(Responsibility)無異;所以,除非你查考原文,否則在這個有關責任的關鍵點上,我們就如此這般、稀哩呼嚕、矇混過關了。其他中文譯名其實也多,在台灣如:責任感、擔當、權責(制)、課責、負全責、全面責任、絕對責任、最終責任、責任歸屬、績效責任,還有中文字典誤譯為:會計責任。在中國,有譯名為應負責任,或問責,在英國管理時代的香港曾譯為:承擔責任,或責任承擔,或究責。日本則以片假名音譯,或意譯為:說明責任。看完這些譯名,再加上原意就已不清的「負責」,就如墜五里霧中了。其實,在英文世界裡,也一片毛絨絨(fuzzy)地好久,直到1990 年代中期,經過許多理論分析與經驗分享後才逐漸清晰—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負面轉為正面、由消極轉為積極、由個人
而進入全體。在「企業/社會當責」的領域中,在後「恩隆(Enron)」時代裡,甚至已由原本自動自發式的自我提升,轉成外界逼迫式的被動承受了。
當責真義,不可不察。
1.1 當責的字源延意
首先, 讓我由英文原文以追根究柢的方式來分解“Accountability” 這個字—Accountability 的關鍵字根是“count”:
count 有計算、清點、計量之意,如count in 是「計算入、算成果」。
count 有相信、信任、依賴、可靠之意,如count on是「依靠、信賴」。
count 有影響、很重要之意,如experience counts 是說「經驗很重要」。
ac 字首為ad 之變體,表方向、添加之意;加在字首後,有往某一方向加強效應之意。所以:
account 成了報告、說明、解說理由等意義, 是社會學上的重要名詞。也開始有了負責的意思了,如account for 是為事負責。也指算帳、計算書、帳目、
帳戶;乃至行銷學上的「客戶」之意。
accounting 是會計學;是要對帳目計算清楚、說明清
楚,也要負責的;要有令人信賴的紀律。
accountant 成了會計師;令人尊重的專業人員,因為對公司帳目一清二楚:知因、知果、知過程、知得失;所以,會計師其實原是「顧問業」的祖師。也
有人討厭他們而貶稱為:“bean counter”(數豆子的人),他們一顆一顆數,一點也不馬虎。
accountable 綜合起來就是有計數的、可說明的、要報告的、可依靠的、能信賴的、擔後果的、有責任的,等諸多含義。
Accountability 是accountable 的名詞, 最適切的中譯名當然是「當責」; 相對的「負責」的英文是Responsibility,其原意是:response+ability;是指回
應、回答的能力—所以,「負責」與「當責」字源原意就有不同,在應用上固有其交集與聯集也有相異,但就是不可混淆在一起。
據說,在古羅馬時代,元老院議員行使投票權是很慎重其事的。他們要「自由地站起來,走到前面去,被清點他們的立場與承諾」,然後投入票才算數,才算一票,才“count in”。這也是當責較原始的原意,是可信賴、願負責的一票。現代管理中對當責的“count on”(依賴、信賴)有較多著墨。承諾履行當責後,總是:你做事,我放心;但,更重要的是:我做事,你放心。
美國贏派(IMPAQ)顧問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與當責有關主題的顧問公司,創立人撒姆爾(M. Samuel)對當責的簡潔定義是:
People can “count on one another” to keep performance commitments and communication agreements.
就是說:承擔了當責,人們能夠相互信賴而信守對績效的承諾及對溝通的信約。
Accountability 在counting(計量)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艾普斯坦(Marc J. Epstein)博士在他的著作《計量真正重要的》(Counting What Counts)中,開宗明義說明承擔當責要計算、計量清楚,亦即對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要說明清楚、要能數字化,才能計算清楚、才有計量管理、才能清晰負責。
《韋氏字典》對Accountability 的定義是這樣的:
“Subject to having to report, explain, or justify; being answerable, responsible.”
據此而言,如果你負有當責,你是要能:
report:適時報告進度,與成果(或並沒達成的成果)給適當的人。
explain:知道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也願意說明。
justify:判別事情的輕重緩急、利害得失,具有回應自己、別人、環境並完成任務的能力。
being answerable:說明理由;其中精義將留待本書最後「結語」中,再做完整說明。
《韋氏字典》的解釋中也提到了responsible(負責),因此,有人認為不要鑽牛角尖了,Accountability
Responsibility 基本上是同義—早期的管理觀念,或文學意義上,Responsibility 就是泛指「負責任」,因此甚至涵蓋了Accountability;都是負責就不必分彼此、不宜分軒輊;但現在代管理世界裡,兩者的責任廣度與深度已有很大不同,Accountable 的人所具責任已涵蓋了Responsible 的人了。
1.2 當責有五個面向
美國「橡樹嶺科學與教育學院」與加州大學一群學者們在提升「政府績效與成果法案」(即GPRA)所做的研究報告中,倡導當責有五個面向:
1. 當責是一種關係(relationship):是一種雙向溝通(a two-way street),是兩造之間的一種合約,比較不是只對自己的承諾。
2. 當責是成果導向的(results-oriented): 不是只看輸入與產出(inputs and outputs),更要看成果(outcomes);當責與成果常是焦孟不離的,為成果負當責的英文“accountable for results” 在英文管理論文上宛若連體嬰;以英文來說outcomes 就是results;但out-puts(產出)並不一定是outcomes(成果)。
3. 當責需要報告(reporting):要報告中間進度與完成的成果,或未能完成的成果;如果沒有報告,當責根本無由屹立,報告是當責的脊骨(backbone)。
4. 當責重視後果(consequences):當責意味著一種義務乃至債務,如不必承擔後果,當責必然失去正當意義。「後果」承擔,應在事先由雙方先商量清楚。
5. 當責是要改進績效(performance): 當責的目標是要採取行動、改進績效,確定完成任務;不是指責、推錯,或懲處。當責已由過去式的事後反應性(reactive)當責,轉變成事先積極性(proactive)當責了。
此外,他們也針對「負責」做了個區別,他們認為:
負責(Responsibility) 是:「有義務去履行」(the obligation to perform)。
當責(Accountability)是:擔起責任,確定該「去履行的義務」(亦即負責)是可被完成的。
意簡言賅,兩相差別,清晰立判。所以,「當責者」是有義務確定「負責者」在執行任務,並對其執行成敗負有「責任」,這個義務還類似於債務(liability)呢!
「當責」(Accountability) 出現在華人管理世界比較晚,出現時通常又直譯為「負責」,與負責(Responsibility)無異;所以,除非你查考原文,否則在這個有關責任的關鍵點上,我們就如此這般、稀哩呼嚕、矇混過關了。其他中文譯名其實也多,在台灣如:責任感、擔當、權責(制)、課責、負全責、全面責任、絕對責任、最終責任、責任歸屬、績效責任,還有中文字典誤譯為:會計責任。在中國,有譯名為應負責任,或問責,在英國管理時代的香港曾譯為:承擔責任,或責任承擔,或究責。日本則以片假名音譯,或意譯為:說明責任。看完這些譯名,再...
作者序
再版自序
這是再版,是初版出版四年半十八刷後的再版。
在主題與內容上沒有什麼更動,但很自覺汗顏地又更正了許許多多的筆誤與排誤。值得一述的是,我在每一章之後都加了一節:「回顧與前瞻」,主要是針對這四年多約四百
場與當責有關的演講及各類研討會與顧問活動的結果,做個回顧與分享,並分析趨勢。
這個分享又進一步化成了再版書中的一個新的章節,亦即「學員迴響」,錄於初版「專家推薦」之前,共有45條,是從那四百場感言中抽樣而出的,重新回顧,往事歷
歷。
這些學員最初主要來自高科技公司,然後擴充到一般製造業,又擴充到金融保險服務業及一般服務業,又擴充到大型醫院與政府機構。這些公司或機構的規模從數千億營業額
到數百億乃至數億的都有,學員大多是從最高主管開始,依階層而下至基層主管或員工,甚至還推到一家半導體公司的所有菲籍技術員。就國籍言,還又涵蓋了台、美、日、中、星等國企業。謝謝他們的熱情參與,他們的迴響也讓本書的再版更有意義,讓本書的內容更具實用價值,也讓人體認到當責時代的真正來臨。
2010 年5 月的大學畢業旺季裡,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的CEO 傑米‧ 迪蒙(Jamie Dimon)在雪城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即以「如何做到當責」(What It Takes to Be Accountable)為
題發表演說。他認為,必須要有五項特質,即:勇氣、知識、忠於自己、知道如何處理失敗及謙虛,與人性關懷;此外,也需要有堅強的性格,才能在人生的各個層面為自己負起當責。
無獨有偶地,同年同月裡,花旗集團執行長潘迪特(Vikram Pandit)也在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負責任的領導」(Responsible Leadership),潘迪特強
調領導人應該採取行動,將強烈的責任感深深植入他們的組織之中。
政大企管名師司徒達賢教授在教了三十幾年的MBA 後有感而發,認為在所有讓事業成功的各種人格特質中,「責任感,最重要」他說,「如果缺乏責任感,就算其他特質一應俱全,也是枉然。」司徒教授強調,他的長期經驗顯示,MBA 必須同時擁有高度的責任感,最後才能出人頭地。
本書精準分析「責任感」,讓「比負責更負責」的「當責」條理分明,昭然若揭,而且應用有道。本書原本是較偏重高中階主管的應用,幾百場研討會後,發現也普受基層主
管與一般員工的歡迎,甚至也擴充到青年學子了。
在過去幾年裡,我也在約十所台灣的大學裡講演當責,最先以為只有EMBA 才能消化吸收,後來到MBA,又到一般大學部,最後還到大一學生,也感受到青年學生的熱情與對人生的及早體驗。
讓當責繼續不斷往前行,依照它自己的行程持續不斷地走入各處人生。
最後,要感謝陸聖喆先生的封面設計,他畢業於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與義大利著名的佛羅倫斯藝術學院,華裔美籍,在歐洲開過許多畫展;再版封面,簡單有力,充滿創意與新機,也正式本書所宣揚的主題。
張文隆
2011 年7 月記於台灣新北市
再版自序
這是再版,是初版出版四年半十八刷後的再版。
在主題與內容上沒有什麼更動,但很自覺汗顏地又更正了許許多多的筆誤與排誤。值得一述的是,我在每一章之後都加了一節:「回顧與前瞻」,主要是針對這四年多約四百
場與當責有關的演講及各類研討會與顧問活動的結果,做個回顧與分享,並分析趨勢。
這個分享又進一步化成了再版書中的一個新的章節,亦即「學員迴響」,錄於初版「專家推薦」之前,共有45條,是從那四百場感言中抽樣而出的,重新回顧,往事歷
歷。
這些學員最初主要來自高科技公司,然後擴充到一般製造業,又擴充...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1-09-18ISBN/ISSN:978986272023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