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影像已過度飽和的世界,我仍相信它擁有改變的力量─
讓攝影作品能夠將光線與時間轉變為有形的價值,成為人人都理解的共通語言,
在沒有文字與聲音的空間中,傳遞大量訊息。
─ Steve Simon
本書內容汲取了作者30年來的攝影經驗,將其濃縮為10項心法,無論是思考方式或是實用的攝影技巧,引導每位讀者找到自己的觀點與方法。
首先,必須擁有攝影的熱忱。
第二,大量的拍攝並累積作品。請記住,你的前10,000張作品都是最糟糕的照片。
第三,構圖之舞。將構圖方法以不同觀點呈現,你必須不斷探索不同角度與畫面,緊盯著觀景窗,改變自己的位置或姿勢。
第四,出發去冒險吧。人容易安逸在自己的舒適區,限制了冒險犯難的精神,而錯失獲得傑出作品的機會。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吧!嘗試與陌生人交談,為他們拍一些照片。
第五,人像攝影的力量。顯露出真實人性的瞬間,就值得按下快門。笑容雖然美好,但自然放鬆且沈浸在自己思緒中的作品更加自然。
第六,攝影構築於光線之上。要擁抱光線、崇拜光線、愛上光線。沒有光線就沒有攝影,光線可以是自然的現場光或人造光源,學習如何掌控光線是獲得傑出作品的基本法則。
第七,後製編輯的藝術。去蕪存菁,呈現最好的作品,花時間編輯自己辛苦拍攝而來的作品非常值得投資,這包含整理、後製、標示、備份等。
第八,自我檢視優缺點。請記住,最好的作品永遠在未來等著你。越來越多人喜歡用「錯誤」來表達自己,「LOMO運動」就是其中之一。與其聽到贊美,你該更希望聽到有建設性的批評。
第九,付諸行動。設定拍攝計劃的目標、策略、時間及路綫。行動方案可以先從家開始;小至鄰居的每日生活(當然要事先徵得他人同意),大至遍行全國來捕捉豐富人像及風景。
第十,和全世界分享你的作品,將自己推銷出去。想將自己的攝影作品商業化,就要想辦法自我推銷,在這裡有許多方法,讓你在這個網路與社群主導媒體的世代裡,脫穎而出。
【本書特色】
要能取得足以震懾人心的影像作品,攝影人往往需要歷經無數的鍛練。
主題構圖、時間掌控、鏡頭選擇、找尋光線,以及你的創作思維都需要大量的經驗來成就精采的攝影作品。
作者分享其多年從事採訪攝影、新聞攝影及報導攝影的經驗,從靈感啟發、實用技巧到你該擁有的熱忱一一收錄,從中學習如何捕捉這一瞬,讓你的攝影作品有故事。
作者引述許多知名的攝影師對攝影的看法及其作品來詮釋攝影擁有強大的力量,如布列松、桃樂絲.蘭治、尤金.史密斯、黛安.阿巴斯等。引燃你的熱忱,並將想法付諸行動。
技術條件固然重要,但這只是成就傑出的開始,還有更多是來自於大量拍攝後所取得的經驗─何時該用何種先決模式、ISO值要如何設定、最佳的快門速度、為什麼只看色階分佈圖?以及為什麼要選擇RAW檔?
構圖法則其中還包含了時間的掌控以及場景的選取,耐心與直覺為其中特別重要的因素,書中並列舉多種常見的構圖原則並附以作品解說。 在每一章節結束前,會提供一項具體的行動方案,協助你將在這裡所學習到的經驗化為行動。
作者簡介:
Steve Simon
擁有超過30年新聞攝影、報導攝影及紀實攝影的經驗,經歷過從底片前進到數位的變革。出版過四本攝影集(《Heronies & Heroes: Hope, HIV and Africa》、《The Republicans》、《Healing Waters》、《Empty Sky》),以及在紐約、多倫多、家鄉蒙特利爾及布宜諾斯艾利斯曾辦過多場個人攝影展及聯合攝影展,並在大學教授紀錄片製作及新聞等相關課程。
黃涓芳
外文系及語言所畢業,曾任卡通公司編輯及語言中心英語研究員等職,目前為專職的英日文譯者,翻譯內容包括攝影書籍、小說等。
章節試閱
第2項 心法
大量拍攝——10000個小時的練習與堅持
你的前10000 張照片都是你最糟糕的照片。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大家都知道,要學習某件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親自去做。拍攝越多照片,攝影技術就會越好。就是這麼簡單——拍攝越多,反應也越快,藉由經驗體悟什麼才會成功、而什麼不會。拍攝越多,眼睛看著觀景窗的時間也越長,才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點,並在正確的光線下拍照,不需要再思考。但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練習。重複是你的導師,經驗也會隨侍在側,讓你在需要的時候得以運用。當你無可避免遇到懷疑之牆時,就會有足夠的信心去克服,因為你已是過來人。信心是靠經驗累積的,當你擁有大量作品,距離傑出影像的境界就更近了。
即使是在使用底片機的時期,我也會盡可能拍攝更多照片。當我還在報社擔任攝影記者時,就會比其他人拍攝還要多的照片。這種作法或許有某種程度是因為擔心錯過任何鏡頭,不過,主要我是想藉此練習到能夠憑直覺按下快門。當捕捉生命中無法預期或重複的時刻,這點相當關鍵。攝影多少帶點類似想要預視未來的企圖,必須在關鍵的瞬間來臨之前按下快門;這也是說,我也有許多時候會猜錯正確時機,但這種自由拍攝方式如果成功了便相當值得,而這也是確保我在每一項工作得到最佳作品的方式。
布列松在他漫長的攝影生涯中,以多產而著稱,然而,當年的他用Leica 相機拍攝,捲片速度勢必比數位單眼相機還要慢。或許我們得修正他的引言為:「你之前的100000 張照片都是你最糟糕的照片。」另外,我想要釐清的一點是,拍攝大量作品並不代表不停地按下快門,為了拍攝而拍攝。布列松也曾提到過,你不能太過量的拍攝,就像飲食過量一般。在攝影中,只要數分之一秒就會造成平凡無奇的照片與經典傑作的區別,最佳鏡頭有可能在瞬間便錯過;但我要強調的是,攝影者必須努力外出拍攝更多照片,處理眼前場景(第3 項心法將進一步介紹)並研究結果,從錯誤中學習並修正,以避免將來重蹈覆轍。這段不停反覆的成長過程將在本書的10 項心法中再度強化出來。
尤其是在風景與紀實攝影這個領域,除了親臨現場,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身處於最佳的光線之下、拿著正確的相機與鏡頭組合、從最佳地點瞄準最佳角度、採用最具有震撼力的構圖、在最棒的時刻按下快門——這樣的機率是很小的。不過話說回來,最佳的相機位置與快門時間則有許多選擇,或許成功率也不會太糟。
我將35 年來身為攝影師所學到的一切濃縮在這本書中,而第2 項心法大概是所有心法中最漫長的階段了,因為這項心法沒有捷徑。不過,從底片到數位的變革大幅縮短了我們看到成果的時間,或許可以算是成為偉大攝影師的一種捷徑。
無庸置疑,數位攝影加快了成為攝影師的學習曲線,特別是近年來的技術發展,不過,你仍然可以藉由單純地拍攝更多照片來加速成長的腳步。在本章稍後部分,我將論及掌握技術對於發揮創意的重要性,但,首先要討論完成大量作品的必要性。
靈感可以像雷擊般出現的想法終究並非現實。從我的經驗與觀察,傑出的作品都是來自真誠的工作態度。不過,充滿熱情的攝影師是因為無法停止攝影而攝影,而這種感覺鮮少像是在工作。
風格與技術
不論你熱中的主題是什麼,能成為頂尖攝影師的另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能夠將自己獨特的個人觀點傳遞給照片的觀賞者。
個人風格代表著定義你的攝影方式,包括攝影對象以及使用技術——裝備、鏡頭、主題距離——等等。我們都從自己所景仰的攝影大師們汲取到一些東西,但是在產出大量作品之後,就會開始偏離他們的路徑,另闢自己的新足跡。當你看到一群攝影師都從同一個有利位置拍攝時,趕快跟著拍一張,然後到別處去尋找專屬於自己的攝影位置。
在第1 項心法,你已經問過自己要拍攝什麼了,也應該找到自己想要從事的計畫或主題,自此開始要經過漫長歷程之後,才能發展出屬於你的風格。你的風格留待他人來評論,而你只需持續拍攝。
人像照與燈光大師葛列果利. 海斯勒(GregoryHeisler)是我見過最善於表達的攝影師。
我對自己的作品懷有抱負、野心、想法及目標,
但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目標的唯一目的就是我
拍攝照片的動力。唯有透過攝影,我才能了解自
己,或自己拍攝的照片是什麼。到頭來,結果往
往是作品並非當初自己想要拍攝的影像,而實際
的方向也不是自己期待的方向。
——葛列果利.海斯勒
第3項 心法
構圖法則——別放棄施展魔法
我的工作方式很笨拙——我不喜歡安排,
當我站在某樣東西前面,與其要求對方調整,我會選擇調整自己。
——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
我在第2 項心法提到拍攝大量照片的過程與重要性,讀過之後,你應該了解到要完成這本書提到的10 項心法成為傑出攝影師,將花費比你原先預期更多的時間。
就如生命中的許多事情,捷徑可以讓你更快達到某個地方,但往往這段旅行的過程就是目的地,而漫長的路程會讓你得到許多收穫。
本章要討論的是構圖的典型,能協助你決定最佳相機位置及各種構圖方式,來完成第2 項心法拍攝大量作品的訓練。
基本指南
「構圖法則」可以幫助你透過有效方式拍攝大量照片。完成之後,我保證你會到達意想不到的攝影境界。
在談到正題之前,我必須先說明,我不會去分解影像構成要素並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各種構圖規則有其存在的理由,因為它們往往很管用,對新手攝影師來說,這些指引有時會為左腦帶來困擾,若過度在意是哪些該做的或不該做的,反而會妨礙藉由自己的觀察與感覺構圖的過程。創作的過程帶有神祕的魔法成分,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完善表達。有時候,一張照片符合所有構圖規則,結果卻相當無聊。
決定在畫面中納入什麼或排除什麼(亦即組織空間)是拍攝照片最重要的工作。構圖就像跳舞一樣,攝影師需要四處移動,尋找新的角度檢視變化,才能找到最佳拍攝位置。
由於構圖(composition)是談論攝影常用的詞,我也加以沿用在本章中,不過,更精確的說法或許應該是「框景(framing)」。因為composition 一詞暗示你可以掌握構圖,但大多數情況是只能決定要在觀景窗中納入或排除哪些要素。
我所謂的構圖以及掌控拍照,也就是探索不同選擇的過程。攝影者不只是藉由移動來改變構圖,在隨時變化的世界中,攝影師所捕捉的特定時刻也會影響到最後的照片。
手勢或表情會在每一格中出現變化,這些細微改變會對影像成功與否造成巨大影響。跪下來改變視角,也能夠改變前景主題、背景,以及地平線的相對位置。
這一切都關乎微妙的差異。
「構圖之舞(conpositional dance)」是在幾吋距離中製造變化,你可以從觀景窗檢視細微的動作是如何產生巨大的變化——這一點相當重要,因為相機位置只要稍有偏差,就會創造出截然不同的世界。
攝影在達到最高境界時,很像音樂家透過音符來激發情感、或設計師刺激感官的過程。如果要我說明四處移動框景時的目的,我會說是正在試圖安排視覺元素,考慮如何框景拍照才能傳遞最強烈的印象。
在累積一定的經驗後,攝影者會養成隨時盯著觀景窗的習慣,觀察畫面中線條與形狀的配置、平衡、前背景相對關係及比例。
安排完美的這些元素,是許多傑出影像的共通點,但往往無法由攝影者掌握。不過,你仍舊可以盡可能得到最佳光線、最佳相機位置、正確曝光、選擇適當鏡頭,並在關鍵時刻按下快門。拍攝大量照片可以幫助你掌握技術層面,讓你專注於攝影中最重要的部分:觀察並捕捉動人而具有意義的畫面,將你認為美麗、重要、有趣、悲傷或單純值得記錄的主題傳遞給他人。
攝影者在追求創作時,應融合拍攝動作與觀察,思考拍攝什麼、何時拍攝以及如何拍攝。處理構圖的過程能幫助我們用新的方式觀察世界,並強迫我們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偉大的布列松曾在描述構圖過程時提到處理構圖的觀念:
不凡照片與平凡照片之間的區別,或許只有數公釐的差異。差別如此微小,卻相當關鍵。當我選擇從某處拍照時,還會進行非常細微的移動,這樣的移動不是蹦蹦跳跳,有可能只是鼻子、眼睛和觀景窗之間的細微變化——我喜歡建立這之間的關係。有時沒有照片就是沒有照片,好嗎?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構圖之舞也包括細微的技術調整。一格光圈造成的微妙景深差異可以讓你的照片變得完美而銳利,而適當的模糊區域或凍結動作的快門速度⋯等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此時此刻
時間觀念在攝影中非常重要,不只是你投注在攝影的時間,還包括快門時間。
高速快門可凍結時間,慢速快門速度則能夠呈現動作產生的幻覺。
時間的流逝往往能夠讓影像變得更有趣。畫面中的車子、流行、髮型或當時的電子用品(或欠缺電子用品)等線索會透露出照片拍攝的時間。當影像越來越舊,就可能成為寶貴的歷史紀錄。
幾年前在美國旅行時,看到有些地區像停留在過去,不禁為之驚嘆,也成為我想要捕捉的主題之一。永恆影像相反的則是由相機高速快門捕捉的飛逝時光。
這些影像無法重拍,也不會再發生。攝影師必須精確地捕捉所有元素出現在畫面的時刻,按下快門凍結時光。這樣的能力及技巧是我們必須努力培養的。
布列松創造了「決定時刻(the decisive moment)」這個詞,用來描述將完美的顛峰時刻永遠凍結在照片中。
快門速度是攝影與其他視覺媒體的最大區別。攝影能夠凍結現實生活中看不見的時刻。
艾格頓就如所有偉大攝影師與藝術家,用嶄新的方式向我們呈現熟悉的世界。他使用短於1/10000 分之一秒的閃光燈,拍攝牛奶濺起而形成的「王冠」,或是子彈穿透蘋果的畫面,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動作靜止之美。
改以新的角度觀察,同樣也是顛覆傳統世界觀的關鍵。努力研究構圖,就能讓你
對熟悉的主題產生新觀點。
然而,構圖藝術並非科學。攝影是很個人化的過程,攝影者必須走過很長的路才能信任自己的直覺——尤其因為攝影的創作過程涉及很大的技術層面。
處理場景
當你找到拍攝主題,必須經過「處理場景」的減法過程——排除紛亂、整理並組織畫面元素,將焦點集中在你認為重要的部分。檢視畫面角落,確認沒有錯過任何東西,並藉由排除或納入某些元素來改善畫面細節。
有時強烈的構圖會營造出能量與動作,藉由畫面中的線條與曲線將觀賞者的視線集中在某處。另外,影像內容本身及其意義(包括觀賞者的詮釋)也很重要。
改變據點
當我們在拍攝時往往會由最平常的姿勢觀察世界:站直身體,隔著一段距離觀看視線高度的主題。這算是我們的舒適區,不太近也不太遠。不過在構圖之舞當中,這只是拍攝的起點。我建議大家多從平常不會拍攝的角度進行拍攝——這麼做雖然會讓第7項心法更加困難,但在編輯時難以選擇反而是件好事,這代表你有許多好照片可以選擇。
填滿畫面通常是強調出照片重點的好方式。「拍照,接著往前走三步,再拍一張。」
這是我和攝影夥伴比爾.杜倫斯(Bill Durrence)共同相信的口號,因為它幫助許多攝影師找到美學焦點。我們必須脫離自己的舒適區,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有時還得接近到不自在的地步。
你必須在照片中以嶄新角度來呈現熟悉的景象——蹲低、爬到高處、貼近對象、或由其他令人意外的相機位置來探索不同觀點,這就是構圖之舞。找尋相機位置時不能退縮,必須勇敢探索,找到最好的拍攝位置。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山姆.阿貝爾(Sam Abell)曾提及,攝影過程通常處於混沌狀態,許多事都超出你的控制。
你能夠控制的只有框景,在決定構圖之後,如果畫面中出現移動物體,憑著運氣與時機或許能凝聚所有力量,得到出色的照片,但大多數情況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拍攝正確的照片需要時間,即使拍攝對象是靜止的也一樣。拍攝對象無法移動時,你必須自己移動——靠近、退遠一點、換顆鏡頭、使用三腳架、修正某些細節、退後、重新思考、重新構圖、重複整個過程。當畫面感覺變得妥當,就可以拍了。
——山姆.阿貝爾
摘自《攝影生活(The Life of Photograph)》
選擇與限制
構圖之舞的目的是藉由移動自己與相機,讓觀景窗中的細節也隨之移動,以便得到最強烈的視覺效果。你可以利用所有攝影技巧,創造出欲傳達的氛圍與情緒。首先,你必須認清並了解這個主題吸引你的特質是什麼,並透過專注與直覺,決定如何最有效地透過相片傳達出心中的感覺。
有時你必須停下來思考自己正在做什麼,以確定你對主題的處理方向無誤。
當你擁有清晰的觀點,了解自己想要如何呈現主題,攝影就成功了一半了。
掌握自己的想法,才能指引拍攝方向,進而拍到理想的照片。
你不應只是直接記錄眼前發生的景象,而是要設法創造誘發觀賞者情感的照片——或許正好呼應了拍攝時的情緒。
即使是老練的攝影師,也不能輕忽處理場景的過程。有時候在現場會以為某張照片是傑作,但結果卻不是。即使我一輩子從事攝影,仍無法完全確定哪一張照片會是最好的作品。有時最好的作品反而是當時沒什麼印象的作品,因為我是憑直覺捕捉到某個表情、手勢、或稍縱即逝的瞬間,而這些短暫的瞬間往往無法有意識地辨識。
在電腦螢幕上發現意外的驚喜,是我在攝影中最大的樂趣之一。因此,我主張應該隨時移動自己的腳步與相機以進行拍攝,憑感覺與直覺不錯過任何機會。反正你拍的是數位底片,可以在事後刪除,所以,儘管拍吧!
進一步解構
接著來稍微談談構圖理論吧。為了幫助你處理構圖,接下來將討論如何安排影像構成元素,以得到成功的作品。這些決定通常是憑直覺,但同時也包含了經驗。等到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之後,就更容易透過攝影來表達情感了。當我們研究公認的影像傑作時,便可以看出這些傑作的共通點——畫面中共通
的特質,以及給人強烈印象的相片內容。
以下我會解構一些相片元素,以幫助你找到處理構圖時最有效的方法。影像的元素包括:形狀(二次元的物體輪廓)、質感(物體表面的特質,隨光線照射方式而可視或不可視)、形體(三次元的物體)、色彩或色階(黑白),當然更不能少了光線——它會強烈影響到以上所有元素的呈現。
色彩可以主宰影像,給予畫面特別的意義。前《國家地理雜誌》與《華盛頓郵報》攝影編輯、多媒體祖師湯姆.甘迺迪(Tom Kennedy)曾經說過:好
的色彩可以「加強照片內容」。
但色彩也可能造成分心。拍攝彩色照片時,必須找出潛在的色彩擾亂因子,透過框景將它們壓到最低。這就是為什麼黑白攝影往往具有強烈效果,也是許多攝影師選擇在黃金時間拍攝的理由——當景色浸染在暖色調中,可以減少紛亂的色彩因子;此外,太陽位在天空較低的位置,可以替風景地形(不論作為主題或前後景)增添立體效果。
敵人
有些人認為,自動對焦是構圖的敵人,因為相機對焦點一般在正中央,因此,攝影師自然也會將對焦主題放在中央拍攝。然而多數相機都可以讓你改變對焦點,因此,不必受制於觀景窗內的對焦點——尤其是在進行構圖之舞時。你可以鎖住對焦,並重新構圖。
如果你從事攝影工作 很久,或許記得過去只有手動對焦的時代。許多攝影師必須花費多年時間才能習得此項技術,最佳的運動攝影師則往往和他們拍攝的運動員一樣敏捷,才能以迅速的眼手連動能力正確對焦在快速移動的運動員,捕捉關鍵時刻。
幸運的是,記得當我的視力逐漸變差,已經無法依靠自己的判斷來手動對焦時,自動對焦技術開始在這此有了明顯的進步。自動對焦當然無法解決一切,你仍舊需要與手動對焦時相似的技術、專注與靈敏,但只要使用得宜,得到銳利影像的比例會提高許多。
不過即使數位單眼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相當優越,仍舊會碰到以手動對焦構圖較方便的情況,尤其在低光場景使用大光圈拍攝選擇性對焦時,用手動對
焦會較為適合。
雖然相機可選擇畫面中不同位置的對焦點,但也只有在固定的幾個位置,而使用手動對焦則能夠任意構圖,甚至可以對焦在接近邊緣的地方,不用管它是否落在任一個對焦點上。如果拍攝對象移動了,你也可以迅速重新對焦,並等候最佳時機按下快門。
第2項 心法大量拍攝——10000個小時的練習與堅持你的前10000 張照片都是你最糟糕的照片。——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大家都知道,要學習某件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親自去做。拍攝越多照片,攝影技術就會越好。就是這麼簡單——拍攝越多,反應也越快,藉由經驗體悟什麼才會成功、而什麼不會。拍攝越多,眼睛看著觀景窗的時間也越長,才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到達正確的地點,並在正確的光線下拍照,不需要再思考。但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練習。重複是你的導師,經驗也會隨侍在側,讓你在需要的時候得以運用。當你無可避免...
商品資料
出版社:悅知文化出版日期:2012-02-24ISBN/ISSN:978986607267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