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債務高築的美國與外匯迅速的中國,
兩者間的互動真相。
探討國家資本主義捲土重來的趨勢!
邁阿密先驅報&富比士雜誌 大力推荐!!!
沒錢沒權的美國,它在世界的地位還能屹立不搖嗎?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的錢都流到了美國手裡,跟隨著權勢也一樣由美國主控。錢,是個有力的工具。美國以經濟霸主地位,讓市場力量自由發揮,去做有利於全世界和美國本身的事情。美國做事,就是所謂的有錢好辦事,他們說把錢用在對全世界有利的地方。只是,什麼叫做對全世界有利,是由美國政府來決定的。
然而在金融風暴後的現在,美國已囊空如洗,眼看權勢就要跟著金錢跑了。
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遭到質疑,而且力量減弱。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它能做的事和能說的話,愈來愈束手縛腳。不再有錢的美國,就會愈來愈像一個普通國家,愈來愈不像獨步全球的強國。
或許美國仍是世界領導者──甚至可能是最大的領導者。但它不會再是老大。
美國不再是世界上的超級強權,無法揮舞文化上的軟實力,也無法號令各國共同採取一套外交政策。但影響更大的是全球在經濟上、金融上、政治上的創新能力都將受挫。本書將探討金融危機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極少人指出的潛在長期後果。此外,也將分析美國與中國錯綜複雜的關係、主權財富基金遭人誤解的角色,以及由國家領導的資本主義捲土重來的趨勢。
作者簡介:
史蒂芬.柯恩(Stephen S. Cohen)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所教授。
柏克萊國際經濟圓桌會議(Berkeley Roundt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BRIE)主任。
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資深研究員。
布雷福.德隆(J. Bradford DeLong)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教授。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
譯者簡介:
羅耀宗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學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現為自由翻譯工作者。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它務實面對世界,論理教人信服,文筆非常之好。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國陷身其中的經濟困境,以及未來真正可行的選擇,這是非常好的起點。」─詹姆斯.費洛茲(James Fallows),《大西洋》(The Atlantic)專欄作家
「一讀這本書,我就不能釋手,一直看到最後一句。十分精彩:嚴謹,科學上完美,政治上準確。」─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義大利前總理,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兩位作者在本書揭露真相:美國已脫離過去三十年來政策制定者習慣依循的新自由思潮,這個思潮主張解除管制、民營化、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美國已經破產,現在必須面對遠比從前混亂的世界,各國政府,尤其是握有大量儲蓄的政府,想玩不同的遊戲。」─羅伯.萊克(Robert B. Reich),美國前勞工部長,著有《超極資本主義》(Supercapitalism)
「柯恩和德隆對於這個即將發的全球世界經濟強權大變動,提供了獨特的觀點,非常值得參考。」──邁阿密先驅報(2009/12/13)
「一個帶領你快速觀看全球新自由主義計劃興衰的好書。」──馬修.依格雷西亞斯(美國政治部落客)
「史蒂芬.柯恩和布雷福.德隆精確的描述美國經濟強權的消失,以及闡述了這對於美國及全世界的影響。」──富比士雜誌(2010/1/11)
媒體推薦: 「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它務實面對世界,論理教人信服,文筆非常之好。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國陷身其中的經濟困境,以及未來真正可行的選擇,這是非常好的起點。」─詹姆斯.費洛茲(James Fallows),《大西洋》(The Atlantic)專欄作家
「一讀這本書,我就不能釋手,一直看到最後一句。十分精彩:嚴謹,科學上完美,政治上準確。」─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義大利前總理,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兩位作者在本書揭露真相:美國已脫離過去三十年來政策制定者習慣依循的新自由思潮,這個思潮主張解除管制、民營化...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讀:當其他國家有錢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長期雄霸全球的強權英國面對不安情勢,就在他們急需用錢的時候,不再有錢可用。錢,已經流到美國,接著會在美國累積六十年,然後再開始流走。不久也就要流光。
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回來。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沒有其他一個債務國能與其相比。曾經有人問西班牙傳奇鬥牛士賈西亞(Garcia):「世界上最偉大的鬥牛士是誰?」他不假思索答道:「我,賈西亞。而且沒有第二,也沒有第三。」
這重要嗎?是的,重要。在美國有錢的那段期間,這對美國人來說重要,對其他人更重要。美國政府可以動用公共資金,也確實用了;他們可以將資金導入對美國、美國人和他們認為對全世界有利的地方,也確實做了。錢,是個有力的工具。美國以經濟霸主地位,讓市場力量自由發揮,去做有利於全世界和美國本身的事情。他也避免犯錯,並在需要時施加金融壓力,鼓勵其他國家做對的事情。美國以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強烈鼓勵歐洲政治家採行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大西洋的社會民主秩序。美國以不支撐英鎊及法郎的方式,迫使英國和法國放棄拙劣的蘇伊士運河殖民行動。美國做事,就是所謂的有錢好辦事,他們說把錢用在對全世界有利的地方。只是,什麼叫做對全世界有利,是由美國政府來決定的。
當一個國家有錢,又是經濟文化上的大國,不僅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權勢和影響力也提高,為所欲為的能力也提升了。即便錢開始流走,國民的生活水準優勢也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只要別人在你債臺高築、利息支出愈滾愈多的時候,願意繼續掏腰包借錢給你)。但是你很快就會失去權勢,尤其是那種目中無人的權勢,幸好,這能以相當平靜、非對抗性的方式進行。此外,你也會失去影響力,當其他人不再心甘情願接納、或是向以往般熱切地順從你的願望、觀念和風俗民情,並把它們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就像父母教導子女一樣,你會希望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你所教育的那些觀念和做法已經徹底融入,成為國內外習以為常的一部分;當然,有時不是這樣。不管何者,結局都無法避免: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國家、並且承認你已經成為一個普通的國家,行為舉止也就像個普通的國家。對美國來說,這可能有如當頭一棒,因為很久以來,美國一直不是個普通的國家。
這有多重要?
如果國際金融交易,就只是追逐利潤的參與者之間的市場交易,那麼誰有錢、那些有錢人住在哪裡,就不是那麼重要。但大多數的情形是,這些事情確實重要。在危急存亡之際,一個國家的國民和該國企業的財產總是由政治上的主人,也就是政府控制著。而且,私人市場的交易並不是全部的交易;它們從來就不是全部的交易。有時候,大多數的錢是由非市場的政治行為者來直接控制。今天的情形正是如此。許多錢握在產油國(從挪威到俄羅斯,以及波斯灣國家)政府手中。也有不少錢握在亞洲製造國家的政府手中。或許這些非市場行為人的行為,就像一般市場參與者,追求報酬的極大化。
北大西洋國家,以及一些「榮譽」北大西洋國家的「達官顯要」,在各個論壇和機構中,試圖要求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和由政府管理與影響的其他資產組合,行為要像美國加州公務員的龐大退休基金一樣,或是像全方位模範國家、石油蘊藏豐富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一樣,足為表率。挪威懂得審慎投資,追求長期報酬。這個國家不一味追逐利潤,很驕傲的避開涉及菸草、軍火等有汙點的投資,也非常透明的揭露所作的投資,不怕檢視。
這些達官顯希望能有一些行為準則,以不具約束力的方式,規範主權財富基金,假裝它們是市場行為人,只追求安全的投資報酬、交易透明,而且運作上絕對不做政治戰略或者會造成全球零合效果的國家產業政策之代理人。接受外來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的國家,因此可以假裝自己不必在意這些外來投資的外國政治人士是否認同本國。如此,種種問題和複雜事情都會消失不見,或者至少能應付得來,而且,這些達官顯要會幫忙管理。
第二種可能,假以時日,行為良好的各國政府所控制的龐大投資基金不再有威脅性,就像從一頭六百磅重的老虎縮小為一隻小老鼠。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類似的資金組合,就像政府控制的剩餘財富一樣,因為民粹主義瀰漫[如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Chavez)主政期間],或者因為經濟突然陷入困難而政府採取因應行動,很快就被吸入國內經濟的無底洞,以維繫國內的就業和企業。當油價從高峰下跌,俄羅斯的主權財富基金吐出了數千億美元,以扶持俄羅斯的銀行和企業,並緩和了俄羅斯以外地方的緊張情緒。產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以這種方式來解決自身的問題,就像以往設計的急難救助基金,安全和流動性是資金運用的首要考量。而且,隨著時間累積,也撐起中國和其他亞洲製造國家的政府基金的「超額儲蓄」,慢慢從累積外國資產,轉為迫切需要的國內消費。
最後,各國達官顯要的呢喃耳語說的相當對: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萬美元,你怕銀行;欠銀行十億美元,銀行怕你。這個意思是說,美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債主中國,陷入一種很奇怪、既不想要又坐立難安的狀況,而必須和負債累累的美國抱在一起。中國政府持有約二‧五兆美元的外匯準備,其中約七十%是美國的債務。換算之後,美國每戶家庭背負兩萬多美元的債務:這筆錢美國不可能說還就還。由於這也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半左右,中國也不能一筆勾銷。
因此,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唇齒相依,一個是生產國,另一個是消費國,一個是債權國,另一個是債務國。一個國家花的錢多於生產,必須借錢來買東西,另一個國家生產多於支出,必須把兩者的差額借給買主,才能繼續生產。我們被綁在一起,必須小心謹慎的管理這個相互依賴的關係,並且以時間為緩衝,緩和經濟上的失衡。美國和中國都必須避開民粹反應。美國和中國也必須像夥伴那樣,更廣泛的攜手合作,以穩定政治、社會和世界的經濟。
所以,也許不重要,至少不是非常重要,我們至少可以抱著希望。但有一件事很肯定:如果稍有風雨,或是國際經濟浩劫,或者爆發大戰,或是一次驚天動地的災難,錢不會很快回流美國。
新自由主義秩序四面楚歌
美國以外的全球經濟不斷成長,而美國的貿易逆差日積月累,使得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債務大國,這件事攸關重大。如果目前的金融經濟風暴沒帶來其他結果的話,那就更重要,因為這會毀壞新自由主義三十年來把自由市場理論經營成主流的指路明燈,同時限制政府政策的效果,如市場自由化、解除管制、民營化、政府退出經濟。世界各國政府迫於經濟危機,出手控制金融和產業公司、制定新的法令規定,以及插手干預,影響市場運作的結果。它們受到誘惑,也承受壓力,出面拯救流血不止的大型公司和人民的就業機會──這種政策稱作「檸檬社會主義」(lemon socialism)──並且干預經濟,以保護,甚至增進國營公司和勞工的機會。而且,政府必須策略性善用它們的財富,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投資,當個單純卻財力雄厚的市場參與者。至少從三個重要的方面來說,所有這些變化對美國來說攸關重大。
第一,美國將喪失片面採取外交行動、過去有如超級大國般為所欲為的權勢,這最好視為問題。美國現在要臨淵履薄,行事作為不能危及外國私人和政府的資金流入和存量──就像英國和法國在美國有錢的時候,凡事小心翼翼那樣。我們沒辦法惹惱中國或波斯灣的金主,卻連一點苦頭都不必嘗。這並不表示美國要依賴中國的基金經理人和他們的政治領袖,而是表示我們不再能夠自外於中國。美國的金融市場太過脆弱,經不起中國因為不悅而採取的行動──或暗示將採取不利我們的行動。美國總統現在相當脆弱,經不起金融市場突然崩盤;他雖不致於束手無策,卻必須謹言慎行,思之再三,並且在公開表達或者行動之前再思之再三。這是一個新的狀況,曾經無拘無束的巨人,現在已受到金線的拉扯。
第二,美國將失去軟實力,或是說文化實力。必須求人施捨錢財的人,總是比有錢施捨的人不值得仿效。人們曾經認為美國的民主、商務、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四海一家文化值得其他國家仿效。現在,其他國家有錢這個事實,將使效仿的看法不再。
第三,各國雄心再起,積極實施全球零和的產業政策,可能削弱美國的經濟地位。美國長於創業和技術發明與創新,英特爾(Intel)、蘋果(Apple)和谷歌(Google)等新創公司的表現教人刮目相看。當日本、德國,或者中國建立受到保護的國內企業展業市場 [launch market,在亞歷山大‧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提倡相同的觀念之後四十一年,詹‧史都華‧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在一百六十一年前建議各國這麼做),投入數十億美元,扶持光電或者風力發電公司,以開啟一連串的創新和規模經濟,好在一飛沖天的新產業中搶得壓倒性的領先地位,而美國公司受到資本市場的嚴重限制,將瞠然落後,那麼會發生什麼事?當新一代的美國生物科技或奈米技術新創公司的資金是來自新加坡或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那會怎麼樣?當融資條件要求(這是一項法律上的要求和可理解的要求)新技術迅速移轉回到資金供應國,那會發生什麼事?這可能攸關重大。
如果運氣不錯,未來二十年美國每年實質經濟成長達三%左右。其中約四分之一(每年○‧七五%)將來自勞動面:勞工教育程度更高、技術水準更高、人數更多。另外四分之一將來自資本面:投資人出資購置的廠房和設備。這兩個成分有狹隘的經濟邏輯來支撐:勞工願意工作,並把技術能力和教育能力帶到工作上,是因為可以支領工資和薪水;投資人願意掏出資金,是期望賺取利息、股利和資本利得。
但是,整整一半的經濟成長(每年一‧五%)是來自技術和組織的進步。這就是創新。從創新而來的經濟成長,並不是由率先創新、創造技術,或者開創組織改革的人所獨享。創新的重要果實不限於創新者獨享,而是像微血管輸血那樣,溢散影響更廣大的經濟,先傳到附近,稍後再傳得更遠──如果有稍後的話。福特(Ford)發明了組裝線,並獲得利益,但絕大部分的利益並不是歸它獨享──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開拓(Caterpillar)、西屋(Westinghouse)和其他許多公司也雨露均霑。全錄(Xerox)發明視窗、圖示、滑鼠、游標等電腦介面,而沒有得到任何利益──蘋果和微軟才蒙受其利。整整一半的經濟成長是企業做了事情之後,得不到報酬的副產品。創新利益會溢入地方性產業生態體系。各國政府總是有這樣的機會,也不可避免會把握機會。政府在這個領域(也就是攫取和回收創新的溢出成長)實施產業政策,有些成功,失敗的也不少。但政府不只做這件事。它們也保護和扶持鋼鐵、汽車、農業等檸檬產業,並且很容易推而廣之,壓迫其他國家相同的檸檬產業。
新自由主義秩序希望能夠相互均衡地降低政府的干預力量。科技和組織的進步仍然有價值,也仍可經由其他經濟決策,與各種溢出效果而實現。但是如果市場邏輯占得上風,至少遊戲是公平的──在文化上讓人覺得心安理得,但是在意義上卻有所限制的一種公平:把政治對國家經濟成果的直接影響降到最低。在經濟衰退之後,新自由主義政策秩序不可能毫髮無損。一直實施產業政策的政府,將更加努力;其他幾個國家即便不再這麼做,但是無疑也會再度嘗試。
外國政府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它們可能失敗居多。因為科技移轉很困難;全球經濟四處散落著「國家重點發展」公司和由政府所主導的計畫的屍骨。有些政府透過溫室措施,強力促使技術複雜、商業成功的高工資公司成長。我們也見到成功的實例,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些成功的實例不全都在東亞。一九四五年,有人認為法國是由小型家族企業構成的國家,無事瞎忙的官僚根本無力迅速推動工業化,使其生產力受限。可是,法國政府大力干預經濟,持有銀行到汽車等大產業中無數公司的股票,把法國改造成一個在經濟上優於英國、實力上和德國旗鼓相當的國家。
連美國也在政治上保護國防產業,把商業噴射飛機和電腦等發展完全的先進產業移轉出去,而且很快就躍居全球的龍頭地位。如果沒有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以及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美國在先進產業的領先地位,有多少會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如果少了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五角大廈,那麼西雅圖的噴射飛機,以及波士頓和加州矽谷附近的生物科技與電子產業很難想像會蓬勃發展。
新自由主義秩序減弱之後,許多國家極可能透過產業政策,嘗試由國家主導經濟發展。這些嘗試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若干傷害。
新自由學派試著節制形式各異的「產業政策」,觀念是相當對的。產業政策包括補貼、貨幣匯價低估、公然毫不遮掩的保護。這些產業政策從全球的觀點來看,頂多只能收到零和效果。在各國實施扶持重點產業的政策之下,各個產業的市場運轉結果接連受到影響,進而製造嚴重的系統問題。市場接著傾向成為競爭體系,也就是各國政府為了保護和補貼獲利與國內就業,而展開掠奪競爭。產能過剩和無效率增長──當然了,除非有一些非常大的國家允許本國公司和勞工遭到壓榨,以利追求其他的目標,例如冷戰期間團結西方國家的力量。
這個體系的未來
近十年來,美國吸收了其他國家實施成長和出口政策,生產數量愈來愈多的產品。從我們高高在上的經濟優勢,以及我們身為政治和經濟秩序領導者與守門員的角色來說,那是我們的責任,也似乎負擔得起。舉例來說,日本保護國內市場,扶持鋼鐵、造船、工業機械和汽車製造商,美國卻犧牲國內這些產業,以吸收日本的產出。然後中國接踵而至,把它那驚人的經濟成長架設在促進產業出口之上。為了收到最好的效果,中國和以前的亞洲出口國一樣,抑低匯率、國內價格和消費;攫取和管制從出口賺進的美元;積攢之後,回借美國,好讓美國有錢購買更多的中國產品。
中國得到的好處,遠多於如山般高,卻可能貶值的美元;中國得到國內經濟快速成長。美國也得到其他東西。它可以支出得比生產多,因為其他國家樂於持有美元。美國有錢的事實,給了它張狂的特權:普通國家想要支出多於生產,會遭遇外部限制,美國的金錢實力卻使它免於受到同樣的限制。當然了,美國在吸收亞洲的生產,而犧牲國內相同的產業時,有機會將本身的經濟移向「未來的部門」:過去十年,美國將它的經濟移轉到側重於金融,程度相當驚人。工業製品占美國產值的比率顯著下降(但是占美國消費的比率,降幅卻沒有那麼大),而金融產業的成長,抵銷了那一部分的損失,維繫了產出和就業水準。
美國有效且半自覺的調整了經濟結構。但如果金融是未來的產業,它似乎不再是許多人想要的未來。美國因為有錢而享有的行動自由已經敗光。
美國必須再次調整經濟結構,全世界也必須這麼做。追求成長的國家,不能只是促進出口以帶動成長。而美國不再有錢,不再能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享有不可動搖的威信,所以沒辦法再當很久的最後靠山進口國,以支撐開放貿易和開放金融市場的國際體系。
開放市場體系依賴的不只是備受讚揚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也依賴系統的保證人。我們必須有個大型經濟體,願意和能夠承受貿易逆差,以吸收其他國家的淨出口,並且發行債券,給尋求安全資產的其他國家持有。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後,美國在某種程度內扮演那個角色。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這樣的角色日益加重。但是這個角色需要美國有錢。在大部分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看來,將來到底由什麼來取代這個系統,是個連提都不能提的問題;而少數一些人面對這個問題時,則感到迷惑又沮喪。
到底需要怎麼做,才能把國際體系拉回均衡狀態,而不必在系統的層級展開激進的改革?大概的做法很清楚,而且普遍為人所知。美國人必須增加生產,增加儲蓄,減少支出。中國和其他出口剩餘國家必須減少依賴出口,多消費,因此少積攢美元儲蓄。這樣的變動很大,需要緩緩前行,絕不能倉卒行事,但仍需堅定不移的推進。
挺身面對這些限制相當困難,尤其是對美國來說。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遭到質疑,而且力量減弱。因此美國會發現,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它能做的事和能說的話,愈來愈束手縛腳。不再有錢的美國,就會愈來愈像一個普通國家,愈來愈不像獨步全球。或許美國仍是世界領導者──甚至可能是最大的領導者。但它不會再是老大。
畢竟,其他國家有錢了。
第一章
導讀:當其他國家有錢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長期雄霸全球的強權英國面對不安情勢,就在他們急需用錢的時候,不再有錢可用。錢,已經流到美國,接著會在美國累積六十年,然後再開始流走。不久也就要流光。
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回來。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沒有其他一個債務國能與其相比。曾經有人問西班牙傳奇鬥牛士賈西亞(Garcia):「世界上最偉大的鬥牛士是誰?」他不假思索答道:「我,賈西亞。而且沒有第二,也沒有第三。」
這重要嗎?是的,重要。在美國有錢的那段期間,這對美國人來說重要,對其他人更重要...
目錄
第一章 導讀:當其他國家有錢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夢醒
第三章 以前的夢
第四章 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的政府基金
第五章 他們的錢從哪裡來的?
第六章 國家領導的經濟發展
第七章 結論:其他國家的錢
第一章 導讀:當其他國家有錢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夢醒
第三章 以前的夢
第四章 主權財富基金和其他的政府基金
第五章 他們的錢從哪裡來的?
第六章 國家領導的經濟發展
第七章 結論:其他國家的錢
商品資料
出版社:繁星出版出版日期:2012-11-21ISBN/ISSN:978986593804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