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索爾‧海爾達
定價:NT$ 340
優惠價:79 折,NT$ 268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08日
已售完,補貨中
原著改編電影「康提基號:偉大的航程」入圍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挪威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金馬奇幻影展[當代奇幻]入選作品
2013.5.10破浪啟航!
長達四千三百浬、101天的海上木筏真實歷險!
驚心動魄媲美《少年P的奇幻漂流》
全球狂銷超過二千萬冊,已發行超過六十五種語文!
命運,我既相信,也不信;有些時候似乎有隻無形的手在操縱著我們,就像綁在線上的木偶,但肯定的是,我們可以自己抓起線來,在每個交叉路口調整方向……
這本書敘述的是,一個年輕人在屢遭碰壁之後,仍然堅持自己掌握命運的故事。
「我打算搭木筏橫越太平洋,好證明『南太平洋群島上有秘魯人居住』這個理論,你要一起來嗎?……請立即回覆。」就這樣,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索爾‧海爾達和五名夥伴坐上一艘以傳說中的太陽神「康提基」命名的白塞木筏,從秘魯的卡瑤港啟航。
隨後三個多月,這六人漂流在汪洋大海上,獨力面對兇猛肆虐的暴風雨,與鯨魚和小螃蟹結成好友,也和數不清的鯊魚奮戰。最後,他們看到了陸地──玻里尼西亞的普卡普卡島……然而,洋流卻將木筏帶離這座島嶼,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從視線內慢慢消失……
書中生動記錄了在幾乎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這六位年輕人如何在亡命邊緣求生,以及面對嚴酷航海試煉的過程,堪稱一部撼動人心的英雄史詩,也是最具張力的冒險故事。
作者簡介:
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1914-2002)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挪威民族學家、探險家。
一九一四年生於挪威拉爾維克(Larvik)。奧斯陸大學畢業後,與妻子同赴太平洋的馬貴斯群島進行田野研究。他們在偏遠的法圖希瓦島上住了一年多,島上的石雕和歷史遺物讓他覺得那裡的第一批居民可能來自美洲。於是,他開始在挪威家鄉以及美國兩地鑽研玻里尼西亞族,並發表他的太平洋遷移理論,認為一千年前印第安人就會利用白塞木筏和大型雙獨木舟渡航太平洋。不過,這項研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他進入自由挪威空軍服役,擔任特殊跳傘隊的軍官。
戰後他繼續這個研究課題,並在一九四七年以實際行動證明遷移理論的可能性。六名年輕人起而挑戰專家的忠告,駕著一艘白塞木筏橫越太平洋。以動人筆法記錄這趟航程的《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至今銷售已超過二千萬本。隨後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五年,海爾達走訪了加拉巴哥群島和復活島,研究復活島上巨型石雕的起源和豎立方法。
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年間,海爾達從摩洛哥啟程,開始另一趟大規模航行,這次他駕駛紙草船「拉號」(Ra),打算證實地中海世界的早期人類可能曾經橫越大西洋,並定居在墨西哥和秘魯一帶。一九七七年,他把航行地點移往印度洋,利用蘆葦束船「底格里斯號」(Tigris)實際示範了五千年前閃族的航海路線。
海爾達榮獲無數勳章、獎賞和表揚,被稱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著作:《綠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Memories and Journeys of a Lifetime,馬可孛羅出版中文版)、《復活島的奧秘》(The Mystery of Easter Island)、《早期人類與海洋》(Early Man and theOcean)、《底格里斯號探險記》(The Tigris Expedition)、《馬爾地夫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Maldives)等書。
譯者簡介:
吳麗玫
靜宜大學外文系畢,英國約克大學女性研究碩士。譯有《世界的盡頭——種族與文化的邊境之旅》、《2 To 22 Days遊義大利》、《從星座透視愛情》、《從數字算計愛情》、《彼得大帝》,以及L.羅恩.賀伯特的《人類狀態大會》等。
名人推薦:
肉身冒險寫學術論文
——介紹《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 /詹宏志
大膽假設,搏命求證
「康提基號」(Kon-Tiki)既是一艘船的名字,也是一個理論假設。
要說「康提基號」是一艘船,倒不如說它是一隻可被海水浸透的木筏,是一種用南美洲盛產的輕木(Balsa,或譯西印度輕木或是白塞木)所做的簡易木筏;它沒有自己的動力,航海時依賴的是季節循環的洋流和簡易的風帆,一種道道地地的「漂流式」航行。
但為什麼要建造一隻這樣的木筏,並冒險用它來航行南太平洋呢?那是為了一個理論,或者說,為了求證一個學術上大膽的假設。
挪威民族學者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 1914-)相信,散居在大洋洲玻里尼西亞人的古代祖先極可能來自於南美洲,而在歐洲人還沒有到達南美洲以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只造有輕木筏,並沒有其他更進一步的航行工具,如果如此,白塞木筏一定有能力航行至玻里尼西亞諸島(海爾達甚至相信,能夠建造巨大金字塔的印加人不會不知道如何建造更好的船隻,而是輕木筏比任何船隻都適合這種大洋航行)。
為了證明這個假設,海爾達建造了一艘古代印加人的傳統輕木筏,並以印加人的古帝王為名,稱它為「康提基」(太陽之子)。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三十二歲的海爾達與其他五位從事研究的同伴,一起登上了這隻看似不禁風浪的「康提基號」輕木筏,從祕魯西海岸的卡瑤港(Callo)出發下水,靠著赤道之南向西流動的洪堡洋流(Humboldt Current,或稱祕魯洋流)的載浮推送,一百零一天之後,他們在汪洋大海中航行(或漂流)了八千公里(差不多是紐約到莫斯科的距離),竟然真的如海爾達所預期,「康提基號」安全抵達了大溪地(Tahiti)島嶼的海岸,完成了近乎瘋狂的壯舉,也證明了這個假設的可行性與可能性。這可說是一篇用肉身海上探險所寫成的奇特「學術論文」。
全世界的讀者與觀眾都被這個驚人的海上冒險場面所感動,也幾乎相信了(或聽聞了)海爾達獨排眾議的論證與主張;但後來更多的人種研究結果(包括新技術DNA檢定)都傾向於相信,大洋洲諸民族的來源應該是亞洲而不是南美。海爾達離經叛道的學術論點大致上是被推翻否定了,他也許只證明了白塞木筏有著現代科學所不知的遠洋航行能力(有的學者更刻薄,說這只不過證明了挪威人是很好的水手);但他這一趟出人意表、充滿想像力的「求證之旅」,獨特的學術追求性格加上浪漫的英勇冒險傳奇,卻成了歷史上不可磨滅的海上旅行經典行動;而他在一九四八年以挪威文、以及一九五○年以英文出版的《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乘木筏橫渡南海》(The Kon-Tiki Expedition: By Raft Across the South Seas),也同時成了時間無法動搖的旅行記述經典。
回歸自然,綠色安息
這種「探險式研究」(adventure-cum-research)或「研究式探險」,也就在海爾達「康提基號」石破天驚的創新之後開了端;從此之後,各式各樣試圖重建或再現古代航具與航線的行動簡直是不勝枚舉,海爾達自己,也繼續使用這種方法,來證明某些古老航行路線和方法的可能性。譬如他另一個著名的古船探險實驗,是他在一九六九年的「拉號探險」(The Ra Expedition);這一次他重建了一艘古埃及人用紙草(papyrus)做成的草船,企圖證明古埃及人以這樣的船隻也能有相當的遠洋航行能力。一九七七年,海爾達再度重建了一艘史前船隻,那是仿蘇美人使用的蘆葦船,試圖利用傳統的季風航行,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河流航出波斯灣,一路要航向非洲。
其他帶有同樣思想與能力的探險者,也試著把這種研究和探險混合的「再現之旅」推向另一種高峰,隨手可得的例子是英國一位當代探險家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 1940- )。謝韋侖「研究探險」的嘗試很多,包括以皮革船航入大西洋、以阿拉伯古代帆船從阿曼直達中國、以竹筏入太平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探險故事,而他記錄下來的作品,也有幾部是著名的旅行文學得獎作品。其中他仿製維多利亞時代生物學家阿弗瑞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遊印尼諸島(當時稱為「馬來群島」)的印尼土船,並以之追隨華萊士的足蹤,寫成《香料群島之旅》(The Spice Islands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1997)一書,這本書已經由馬可孛羅出版中文版,讀者已可看見「探險式研究」的一脈相傳。
謝韋侖受海爾達的影響當然毋庸置疑,但他的行動也受蔭於海爾達。謝韋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他找皮革匠製造仿古船隻時,皮革匠對這個奇怪的製作要求無法了解,他只要說:「這是一種愛爾蘭式的康提基號。」(It is sort of an Irish Kon-Tiki.)工匠們就全聽懂了。這也可以想見當年康提基號的轟動程度,幾乎是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海爾達在二十世紀是個獨特而先知式的人物,遠在一九三七年,他就決心帶著新婚的妻子李芙(Liv)前往南太平洋的小島,過他所謂的回歸自然的實驗,他在後來的自傳《綠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 Memories and Journeys of a Lifetime, 1997,中譯本馬可孛羅出版,1999)提到這個決定:「在那裡可以進行我們的實驗:回到森林裡,拋掉現代的一切,包括文化和文明,縱身跳進過去數千年的時空,用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過一種極為富裕卻極其簡單的生活。」
這個實驗比康提基號的航海更早十年,過程也是驚險萬狀;這種伊甸園式的實驗把他們帶到馬貴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中的法圖希瓦島(Fatu-Hiva),距離後來康提基號漂洋著陸的地點僅在咫尺,真是彷若天意。事實上,他在島上聽到老人說先民從大陸乘船而來,加上聽洋流沖刷海岸的聲音,是啟發他展開康提基號探險的源頭;一件事導向另一件事,人生因緣如此,有時也令人驚嘆。
康提基號另有一個插曲,也值得提供笑談。在一九四六年,三十二歲的海爾達正在為康提基號探險奔走之際,他帶了「求證之旅」的計劃拜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總編輯,問他們是否願意提供一點小額的預付稿費,取得未來探險行動的刊載文字;但這位年輕的挪威人類學者的學術資歷實在太單薄了,輕木筏橫渡太平洋的計劃也太荒唐了,向來贊助探險活動不遺餘力的《國家地理雜誌》竟然無動於衷地拒絕了海爾達。結果,輕木筏越洋航行成了二十世紀最扣人心弦的冒險行動,它的記錄文字(也就是本書)被譯成超過六十種語言。這位拒絕海爾達的可憐總編輯,不管他一生做對多少事,直到退休以前,他都被稱為「那位拒絕康提基號的人」(The man who say no to Kon-Tiki)。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3折1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5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索爾‧海爾達
優惠價: 79 折, NT$ 268 NT$ 34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08日
已售完,補貨中
原著改編電影「康提基號:偉大的航程」入圍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挪威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金馬奇幻影展[當代奇幻]入選作品
2013.5.10破浪啟航!
長達四千三百浬、101天的海上木筏真實歷險!
驚心動魄媲美《少年P的奇幻漂流》
全球狂銷超過二千萬冊,已發行超過六十五種語文!
命運,我既相信,也不信;有些時候似乎有隻無形的手在操縱著我們,就像綁在線上的木偶,但肯定的是,我們可以自己抓起線來,在每個交叉路口調整方向……
這本書敘述的是,一個年輕人在屢遭碰壁之後,仍然堅持自己掌握命運的故事。
「我打算搭木筏橫越太平洋,好證明『南太平洋群島上有秘魯人居住』這個理論,你要一起來嗎?……請立即回覆。」就這樣,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索爾‧海爾達和五名夥伴坐上一艘以傳說中的太陽神「康提基」命名的白塞木筏,從秘魯的卡瑤港啟航。
隨後三個多月,這六人漂流在汪洋大海上,獨力面對兇猛肆虐的暴風雨,與鯨魚和小螃蟹結成好友,也和數不清的鯊魚奮戰。最後,他們看到了陸地──玻里尼西亞的普卡普卡島……然而,洋流卻將木筏帶離這座島嶼,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從視線內慢慢消失……
書中生動記錄了在幾乎沒有勝算的情況下,這六位年輕人如何在亡命邊緣求生,以及面對嚴酷航海試煉的過程,堪稱一部撼動人心的英雄史詩,也是最具張力的冒險故事。
作者簡介:
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1914-2002)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挪威民族學家、探險家。
一九一四年生於挪威拉爾維克(Larvik)。奧斯陸大學畢業後,與妻子同赴太平洋的馬貴斯群島進行田野研究。他們在偏遠的法圖希瓦島上住了一年多,島上的石雕和歷史遺物讓他覺得那裡的第一批居民可能來自美洲。於是,他開始在挪威家鄉以及美國兩地鑽研玻里尼西亞族,並發表他的太平洋遷移理論,認為一千年前印第安人就會利用白塞木筏和大型雙獨木舟渡航太平洋。不過,這項研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他進入自由挪威空軍服役,擔任特殊跳傘隊的軍官。
戰後他繼續這個研究課題,並在一九四七年以實際行動證明遷移理論的可能性。六名年輕人起而挑戰專家的忠告,駕著一艘白塞木筏橫越太平洋。以動人筆法記錄這趟航程的《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至今銷售已超過二千萬本。隨後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五年,海爾達走訪了加拉巴哥群島和復活島,研究復活島上巨型石雕的起源和豎立方法。
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年間,海爾達從摩洛哥啟程,開始另一趟大規模航行,這次他駕駛紙草船「拉號」(Ra),打算證實地中海世界的早期人類可能曾經橫越大西洋,並定居在墨西哥和秘魯一帶。一九七七年,他把航行地點移往印度洋,利用蘆葦束船「底格里斯號」(Tigris)實際示範了五千年前閃族的航海路線。
海爾達榮獲無數勳章、獎賞和表揚,被稱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著作:《綠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Memories and Journeys of a Lifetime,馬可孛羅出版中文版)、《復活島的奧秘》(The Mystery of Easter Island)、《早期人類與海洋》(Early Man and theOcean)、《底格里斯號探險記》(The Tigris Expedition)、《馬爾地夫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Maldives)等書。
譯者簡介:
吳麗玫
靜宜大學外文系畢,英國約克大學女性研究碩士。譯有《世界的盡頭——種族與文化的邊境之旅》、《2 To 22 Days遊義大利》、《從星座透視愛情》、《從數字算計愛情》、《彼得大帝》,以及L.羅恩.賀伯特的《人類狀態大會》等。
名人推薦:
肉身冒險寫學術論文
——介紹《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 /詹宏志
大膽假設,搏命求證
「康提基號」(Kon-Tiki)既是一艘船的名字,也是一個理論假設。
要說「康提基號」是一艘船,倒不如說它是一隻可被海水浸透的木筏,是一種用南美洲盛產的輕木(Balsa,或譯西印度輕木或是白塞木)所做的簡易木筏;它沒有自己的動力,航海時依賴的是季節循環的洋流和簡易的風帆,一種道道地地的「漂流式」航行。
但為什麼要建造一隻這樣的木筏,並冒險用它來航行南太平洋呢?那是為了一個理論,或者說,為了求證一個學術上大膽的假設。
挪威民族學者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 1914-)相信,散居在大洋洲玻里尼西亞人的古代祖先極可能來自於南美洲,而在歐洲人還沒有到達南美洲以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只造有輕木筏,並沒有其他更進一步的航行工具,如果如此,白塞木筏一定有能力航行至玻里尼西亞諸島(海爾達甚至相信,能夠建造巨大金字塔的印加人不會不知道如何建造更好的船隻,而是輕木筏比任何船隻都適合這種大洋航行)。
為了證明這個假設,海爾達建造了一艘古代印加人的傳統輕木筏,並以印加人的古帝王為名,稱它為「康提基」(太陽之子)。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三十二歲的海爾達與其他五位從事研究的同伴,一起登上了這隻看似不禁風浪的「康提基號」輕木筏,從祕魯西海岸的卡瑤港(Callo)出發下水,靠著赤道之南向西流動的洪堡洋流(Humboldt Current,或稱祕魯洋流)的載浮推送,一百零一天之後,他們在汪洋大海中航行(或漂流)了八千公里(差不多是紐約到莫斯科的距離),竟然真的如海爾達所預期,「康提基號」安全抵達了大溪地(Tahiti)島嶼的海岸,完成了近乎瘋狂的壯舉,也證明了這個假設的可行性與可能性。這可說是一篇用肉身海上探險所寫成的奇特「學術論文」。
全世界的讀者與觀眾都被這個驚人的海上冒險場面所感動,也幾乎相信了(或聽聞了)海爾達獨排眾議的論證與主張;但後來更多的人種研究結果(包括新技術DNA檢定)都傾向於相信,大洋洲諸民族的來源應該是亞洲而不是南美。海爾達離經叛道的學術論點大致上是被推翻否定了,他也許只證明了白塞木筏有著現代科學所不知的遠洋航行能力(有的學者更刻薄,說這只不過證明了挪威人是很好的水手);但他這一趟出人意表、充滿想像力的「求證之旅」,獨特的學術追求性格加上浪漫的英勇冒險傳奇,卻成了歷史上不可磨滅的海上旅行經典行動;而他在一九四八年以挪威文、以及一九五○年以英文出版的《康提基號海上漂流記:乘木筏橫渡南海》(The Kon-Tiki Expedition: By Raft Across the South Seas),也同時成了時間無法動搖的旅行記述經典。
回歸自然,綠色安息
這種「探險式研究」(adventure-cum-research)或「研究式探險」,也就在海爾達「康提基號」石破天驚的創新之後開了端;從此之後,各式各樣試圖重建或再現古代航具與航線的行動簡直是不勝枚舉,海爾達自己,也繼續使用這種方法,來證明某些古老航行路線和方法的可能性。譬如他另一個著名的古船探險實驗,是他在一九六九年的「拉號探險」(The Ra Expedition);這一次他重建了一艘古埃及人用紙草(papyrus)做成的草船,企圖證明古埃及人以這樣的船隻也能有相當的遠洋航行能力。一九七七年,海爾達再度重建了一艘史前船隻,那是仿蘇美人使用的蘆葦船,試圖利用傳統的季風航行,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河流航出波斯灣,一路要航向非洲。
其他帶有同樣思想與能力的探險者,也試著把這種研究和探險混合的「再現之旅」推向另一種高峰,隨手可得的例子是英國一位當代探險家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 1940- )。謝韋侖「研究探險」的嘗試很多,包括以皮革船航入大西洋、以阿拉伯古代帆船從阿曼直達中國、以竹筏入太平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探險故事,而他記錄下來的作品,也有幾部是著名的旅行文學得獎作品。其中他仿製維多利亞時代生物學家阿弗瑞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遊印尼諸島(當時稱為「馬來群島」)的印尼土船,並以之追隨華萊士的足蹤,寫成《香料群島之旅》(The Spice Islands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1997)一書,這本書已經由馬可孛羅出版中文版,讀者已可看見「探險式研究」的一脈相傳。
謝韋侖受海爾達的影響當然毋庸置疑,但他的行動也受蔭於海爾達。謝韋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他找皮革匠製造仿古船隻時,皮革匠對這個奇怪的製作要求無法了解,他只要說:「這是一種愛爾蘭式的康提基號。」(It is sort of an Irish Kon-Tiki.)工匠們就全聽懂了。這也可以想見當年康提基號的轟動程度,幾乎是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海爾達在二十世紀是個獨特而先知式的人物,遠在一九三七年,他就決心帶著新婚的妻子李芙(Liv)前往南太平洋的小島,過他所謂的回歸自然的實驗,他在後來的自傳《綠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 Memories and Journeys of a Lifetime, 1997,中譯本馬可孛羅出版,1999)提到這個決定:「在那裡可以進行我們的實驗:回到森林裡,拋掉現代的一切,包括文化和文明,縱身跳進過去數千年的時空,用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過一種極為富裕卻極其簡單的生活。」
這個實驗比康提基號的航海更早十年,過程也是驚險萬狀;這種伊甸園式的實驗把他們帶到馬貴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中的法圖希瓦島(Fatu-Hiva),距離後來康提基號漂洋著陸的地點僅在咫尺,真是彷若天意。事實上,他在島上聽到老人說先民從大陸乘船而來,加上聽洋流沖刷海岸的聲音,是啟發他展開康提基號探險的源頭;一件事導向另一件事,人生因緣如此,有時也令人驚嘆。
康提基號另有一個插曲,也值得提供笑談。在一九四六年,三十二歲的海爾達正在為康提基號探險奔走之際,他帶了「求證之旅」的計劃拜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總編輯,問他們是否願意提供一點小額的預付稿費,取得未來探險行動的刊載文字;但這位年輕的挪威人類學者的學術資歷實在太單薄了,輕木筏橫渡太平洋的計劃也太荒唐了,向來贊助探險活動不遺餘力的《國家地理雜誌》竟然無動於衷地拒絕了海爾達。結果,輕木筏越洋航行成了二十世紀最扣人心弦的冒險行動,它的記錄文字(也就是本書)被譯成超過六十種語言。這位拒絕海爾達的可憐總編輯,不管他一生做對多少事,直到退休以前,他都被稱為「那位拒絕康提基號的人」(The man who say no to Kon-Tiki)。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2 |
5折 | 5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3折1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