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力生
定價:NT$ 390
優惠價:88 折,NT$ 343
限量商品已售完
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正式入中國版圖。明鄭延平郡王開府台灣,尊奉南明永曆帝正朔,自居藩屬。這是台灣第一個政權。一六八三年九月,清廷命福建提督施琅東征台灣,明鄭延平王國亡,兩岸統一。自滿清入關至台灣內附,最終完成大中國,大中華民族。
滿清王朝進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百年盛世。台灣成為新起的海上長城。閩粵移民大增,福建省的台灣府享有省的地位。清末正式建省,在經濟建設上已是走向現代化的省區之一,較內地某些省區進步。不幸滿清王朝由盛而衰,台灣以其戰略要地引起帝國主義垂涎。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然在中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國民政府並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二二八事件」結果導致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隨之而來的是軍事上的血腥鎮壓,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本書是以寫史的角度探討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並試圖勾勒未來可能的走向,以為兩岸關係找出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陳力生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歷任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台北師專副教授、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中國大陸』月刊發行人,中央日報主筆,中央大陸工作指導小組祕書,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湖南文獻」編輯委員,中華戰略協會理事,台北市政府顧問。著作:《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文化革命與政治鬥爭》、《海上吟詩文集》等。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于宗先院士序
陳力生先生的《台海兩岸悲歡離合》道盡了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
閩南土地瘠薄,閩南人自三百多年前起,即有冒險求生,四海為家的性格。他們到南洋打拚,本不是為移民,由於在當地賺錢容易,多就地成家立業,但與祖國仍保持密切關係。因為他們在當地仍屬少數人,無政治企圖與勢力,對祖國的關係完全是奉獻,談不上是悲歡離合。
但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則不同。約四百年前,即有閩南人突破海濤,橫渡黑水溝,踏上台灣。那時台灣是由原住民所據有,閩南人將原住民趕到山邊,自己則據有平原,從事農耕生活。到了十五世紀,西方列強崛起,他們憑船堅砲利,佔領世界各地的島嶼,台灣就在這個時期成為荷蘭的禁臠。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進駐台灣,台灣才成為中國的領土。
鄭成功據台抗清是為復明,仍是中國的延續。無奈力不從心,後代又不爭氣,致為大清康熙帝所征服,從此兩岸交流才趨正常。直到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日本佔領台灣後期,採行皇民政策,對不少台灣人產生了離心作用,使他們傾向日本,成為日本人。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政府接收台灣,所派遣的軍隊、裝備服裝均不能同日本皇軍相比,這使不少台灣人大失所望。斯時,國際共產黨謝雪紅已在台灣中部發展勢力,以便響應中共解放台灣,作為內應。同時戰後留在台灣的浪人,以及從南洋解甲返台的日軍台灣兵,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均成問題:而且經盟軍轟炸後的台灣更是百廢待舉。斯時,國民政府與中共和平談判失敗,內戰爆發,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此,對接收後的台灣,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有些在台灣的外省人被殺;部分暴動群眾將警察繳械。台灣省及縣巿政府癱瘓。台灣省行政長官陳議電請南京中央政府派軍來台平息動亂。「二二八事件」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當然,寫歷史不能用「如果」或「假設」的筆法。由於這兩種假定條件不存在。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而大專院校高考已恢復十年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記得二戰結束後,至一九四九年,中共曾鼓動大陸的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發起「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為它對國軍軍心起一定的作用。自中共統治大陸後的四十年,從未遭遇過學生運動的干擾。現在學生運動竟然在天安門發生了,這會使中共當局手足無措,竟不知如何處理。如果當初封鎖天安門的四周通路,只准出,不准進,一個星期就解決了,也就無必要動用坦克車鎮壓。站在中共當局的立場,大陸不能亂,一亂就會不可收拾。如果當時不鎮壓,就會傳染到大陸各大都市。在那種情況下,西方列強對瓜分中國大陸又有了藉口與時機。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在過去六十年,關於兩岸關係,有系統的論述並不多見。長期從事兩岸關係研究與教學的陳先生所撰寫的這本《台海兩岸悲歡離合》專著,所提供的史料較完整,值得治史者參考。本專著具有下列特點:(1)涵蓋較完整。(2)論述不偏激。(3)無特定黨派立場。(4)兩岸的悲歡離合應歸環境造成的。我們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平崛起,會使兩岸人民融合在一起,共享和平與福祉。
于宗先 民國102(2013)年6月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二 張京育校長序
在大多數台海兩岸中國人的生命經驗中,六十多年來兩岸就一直處在對峙、分治的狀態。如果將時間拉長,則在一八九○年代中期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留下不少治績。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澎割讓成為日本的戰利品,被迫接受了長達五十年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如果將鏡頭拉更遠,十六、七世紀明清交兵之際,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收台,將荷蘭人勢力趕出台灣,將此一美麗之島收歸中國版圖。今日台澎居民除少數原住民族外,多為當年隨鄭氏來台及後續中國東南沿海閩粵移民的後裔。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日本奪去中國的土地,包括東北各省,台灣、澎湖群島等均歸還中國。八年抗戰千萬軍民的犧牲,舉國一致的奮戰,換來了勝利,也換來了台、澎的光復。在制定新憲的過程中,台灣省的國民大會代表吳三連、余登發、連震東、王民寧、謝掙強等十九人參加了制憲國民大會,共同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此一於一九四七年頒布施行的憲法雖幾經修訂,仍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曾在海峽兩岸施行的憲法。其重要性和意義非比尋常。抗日戰爭的勝利未能帶來全國的大團結,反而帶來了大規模的內戰。隨著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共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亦於是年底播遷台北,兩岸遂進入了分治時代,兩岸分治成為大多數兩岸人民的生命經驗。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未來如何演變關係著兩岸人民的福祉與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陳力生教授長期關心台灣發展,鑽研中國大陸及兩岸關係,並有專著出版。近年筆耕不輟,經數年努力,完成其嘔心力作—台灣兩岸悲歡離合新著。上承台灣與中國建立正式關係始,下至未來兩岸關係的預測止。其主軸則在解析中華民國成立後之政局,一九四九年後,台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和動向。提要勾弦,條理分明。此書可說是一部台灣史,一部中華民國史,一部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的演變史,也是一部兩岸關係史。劉知幾要求史家具備“才”、“識”、“學”三長。“才”特指駕馭史料能力,也就是對史事的敍述及史料的組織富有邏輯性,可讀性。“學”指史家資料豐富、考證嚴謹、知識廣博。“識”指如何認識歷史、判斷歷史。章學誠在上述才、學、識三者之外,益以史德。也就是說,特別重視史家的人品、道德、修養,所謂“著書者之心術也”。究實而言,四者不可偏廢,但以史識與史德最為重要。史學家要有正確的識見,要能心平氣和、公正客觀,也要有正義感和道德勇氣、秉筆直書、善善惡惡、是是非非。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可說是一個優良史家的職責和座右銘。既要忠於歷史,又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才能善善惡惡、褒正制邪。陳教授在緒言中開宗明義的說,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其大著在許多地方都表現了他的才、學、識、德的修養。
談到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我想談幾個常見的問題。首先,是台灣人、中國人問題。從血脈、文化來說,在漢人未大量移殖前,台灣島上確以原住民族為主。明清之際及清初百年大批漢人從中國東南渡海來台,原住民族漸成少數民族。經數百年交往,原住民族固仍保有其文化特質,但也與“新移民”多有融合。台灣地區人民在中國(明、清)統治下,一直是中國人。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改變了台灣地區人民的國籍,但改變不了台灣人民的民族歸屬、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質。五十年後,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台灣人民自然回復其中國人身分。現在有些人士常以調查台灣人、中國人身分認同來看待台灣人民的身分取向,其實這是一個人為操作的假議題,只有在有一定政治傾向的基礎上,才有其意義。舉例來說,一個國人住在紐約州,沒有人會去調查他究竟是美國人,還是紐約人。他會認為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難道美國人不能住在紐約或者紐約人就不是美國人嗎?為何要二選一呢?他當然既是美國人,也是紐約人。只是這個紐約客後來搬到西岸的加利福利亞州。如果有人問起他現在是紐約客呢?還是加州客呢?他如在加州只是暫住性質,可能仍保留紐約客的身分。如果他覺得已在加州生根,他可能說,我已是加州客了。但無論是紐約人或是加州人,他的美國人身分是不變的。蔣經國總統到晚年說,我也是台灣人了,何所指?他不是將中國與台灣作一對比,不是說他一直是中國人,到了晚年才悟到“也是台灣人”。他生在浙江,在籍貫上一直自認為浙江人,但在台灣度過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數十年光陰,在台灣生根,甚至將終老於此,所以“也是台灣人”。就如同前面所提一個紐約人到加州生根發展,不是客居,就成了加州人,道理是相同的。這裡的中國人是一個泛稱,主要是指民族文化而言。如華裔美國人在美國被稱為Chinese-American,同理在新加坡的中國人被稱為華族。中國人一詞在中國未隔海分治前,其意義相當明確。但是在兩岸分治長期以後,中共也自稱代表全中國,“中國人”一詞就有可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成為同義字。在這種情形下,台灣人、中國人涵義可能產生混淆。如果被問到,你是台灣人,你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地區人民都具有中華民國的國籍,其為中國人有何疑問呢?
第二、台灣與中國關係。誠如陳力生教授敍述的台灣歷史:明鄭將台灣收歸中國版圖,清末並定為行省。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八年抗戰,一九四五年中國光復台灣。這是非常明確的史實。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國家挑戰此一歷史事實與法理。自一九四五年起,台灣、澎湖始終在中華民國治下。但一直以來也有少數別具用心人士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其根據無非是在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和約中,日本並未明言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之論調,企圖否定中華民國的主權並重新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法理關係。我們要問,這些人士如何面對下列史實:日本強占台、澎,日本長期侵略中國;中國八年抗戰,擊敗日本,日本向中國投降;中美英三國在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將強占中國的領土,包括東北各省及台灣澎湖等歸還中國。一九五二年在台北簽署的中日和約明定;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及要求,日本放棄自馬關條約以來在中國之一切特殊權利及利益。這些史實與文件充分證明日本放棄台、澎、與中華民國訂約,自然是交還中華民國。國際亦再無異議。在台灣光復六十餘年後,還在談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調,其史學、史識與史德究竟是如何呢?
第三、所謂外來政權問題。由於台海兩岸間之特殊關係,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推行民主憲政所面臨的政黨競爭情勢,台灣內部曾有所謂“外來政權”,“四百年來台灣人民的悲情”,或“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思緒。從台灣遭受中國政府割捨,台灣人民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等史實來看,台灣人民確實未能掌握自身命運。不僅如此,在帝國主義猖獗之時,所有被帝國主義者征服、侵略、和壓迫的民族和國家,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誠屬歷史上的不幸。然而如將荷蘭人的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視為外來政權,延伸至明鄭在台灣,清廷在台灣,乃至於光復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治理,均視之為外來政權。不啻認為四百年來台灣始終未曾出現過合法性政權,從而否定一切的現存秩序。尤其在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實施憲政後,在台灣推行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經濟、文教建設、憲政改革、舉行中央民意機關全面改選、總統全民直選等,全是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積極作為,贏得了全民的支持與世人的喝采。如果我們的公職人員,包括選舉產生的首長和民意代表,一方面宣誓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一方面享受公職的尊榮和民脂民膏的供應,反過來又指中華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甚至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這不僅是昧於事實,是知識上不誠實,更是道德上的詐欺行為。這種說法,這種主張,置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依法投票,依法當選的所有公民於何地呢?
司馬遷著史記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過對天人關係的探討,從前人治亂盛衰中尋求成敗興亡之理,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陳力生教授希望透過史實之研究而“知進退存亡之道”。古今的史學是相通的。今後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發揚光大,在台灣各主要政治勢力間的和合程度,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融合的途徑與過程,大陸內部政治、社會和思維改革的模式,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獲得正確的歷史知識,並深化進退存亡之道的認知。
張京育 謹序
民國102(2013)年6月
(前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力生
優惠價: 88 折, NT$ 343 NT$ 390
限量商品已售完
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正式入中國版圖。明鄭延平郡王開府台灣,尊奉南明永曆帝正朔,自居藩屬。這是台灣第一個政權。一六八三年九月,清廷命福建提督施琅東征台灣,明鄭延平王國亡,兩岸統一。自滿清入關至台灣內附,最終完成大中國,大中華民族。
滿清王朝進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百年盛世。台灣成為新起的海上長城。閩粵移民大增,福建省的台灣府享有省的地位。清末正式建省,在經濟建設上已是走向現代化的省區之一,較內地某些省區進步。不幸滿清王朝由盛而衰,台灣以其戰略要地引起帝國主義垂涎。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然在中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國民政府並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二二八事件」結果導致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隨之而來的是軍事上的血腥鎮壓,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本書是以寫史的角度探討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並試圖勾勒未來可能的走向,以為兩岸關係找出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陳力生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歷任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台北師專副教授、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中國大陸』月刊發行人,中央日報主筆,中央大陸工作指導小組祕書,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湖南文獻」編輯委員,中華戰略協會理事,台北市政府顧問。著作:《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文化革命與政治鬥爭》、《海上吟詩文集》等。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于宗先院士序
陳力生先生的《台海兩岸悲歡離合》道盡了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
閩南土地瘠薄,閩南人自三百多年前起,即有冒險求生,四海為家的性格。他們到南洋打拚,本不是為移民,由於在當地賺錢容易,多就地成家立業,但與祖國仍保持密切關係。因為他們在當地仍屬少數人,無政治企圖與勢力,對祖國的關係完全是奉獻,談不上是悲歡離合。
但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則不同。約四百年前,即有閩南人突破海濤,橫渡黑水溝,踏上台灣。那時台灣是由原住民所據有,閩南人將原住民趕到山邊,自己則據有平原,從事農耕生活。到了十五世紀,西方列強崛起,他們憑船堅砲利,佔領世界各地的島嶼,台灣就在這個時期成為荷蘭的禁臠。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進駐台灣,台灣才成為中國的領土。
鄭成功據台抗清是為復明,仍是中國的延續。無奈力不從心,後代又不爭氣,致為大清康熙帝所征服,從此兩岸交流才趨正常。直到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日本佔領台灣後期,採行皇民政策,對不少台灣人產生了離心作用,使他們傾向日本,成為日本人。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政府接收台灣,所派遣的軍隊、裝備服裝均不能同日本皇軍相比,這使不少台灣人大失所望。斯時,國際共產黨謝雪紅已在台灣中部發展勢力,以便響應中共解放台灣,作為內應。同時戰後留在台灣的浪人,以及從南洋解甲返台的日軍台灣兵,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均成問題:而且經盟軍轟炸後的台灣更是百廢待舉。斯時,國民政府與中共和平談判失敗,內戰爆發,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此,對接收後的台灣,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有些在台灣的外省人被殺;部分暴動群眾將警察繳械。台灣省及縣巿政府癱瘓。台灣省行政長官陳議電請南京中央政府派軍來台平息動亂。「二二八事件」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當然,寫歷史不能用「如果」或「假設」的筆法。由於這兩種假定條件不存在。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而大專院校高考已恢復十年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記得二戰結束後,至一九四九年,中共曾鼓動大陸的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發起「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為它對國軍軍心起一定的作用。自中共統治大陸後的四十年,從未遭遇過學生運動的干擾。現在學生運動竟然在天安門發生了,這會使中共當局手足無措,竟不知如何處理。如果當初封鎖天安門的四周通路,只准出,不准進,一個星期就解決了,也就無必要動用坦克車鎮壓。站在中共當局的立場,大陸不能亂,一亂就會不可收拾。如果當時不鎮壓,就會傳染到大陸各大都市。在那種情況下,西方列強對瓜分中國大陸又有了藉口與時機。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在過去六十年,關於兩岸關係,有系統的論述並不多見。長期從事兩岸關係研究與教學的陳先生所撰寫的這本《台海兩岸悲歡離合》專著,所提供的史料較完整,值得治史者參考。本專著具有下列特點:(1)涵蓋較完整。(2)論述不偏激。(3)無特定黨派立場。(4)兩岸的悲歡離合應歸環境造成的。我們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平崛起,會使兩岸人民融合在一起,共享和平與福祉。
于宗先 民國102(2013)年6月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二 張京育校長序
在大多數台海兩岸中國人的生命經驗中,六十多年來兩岸就一直處在對峙、分治的狀態。如果將時間拉長,則在一八九○年代中期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留下不少治績。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澎割讓成為日本的戰利品,被迫接受了長達五十年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如果將鏡頭拉更遠,十六、七世紀明清交兵之際,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收台,將荷蘭人勢力趕出台灣,將此一美麗之島收歸中國版圖。今日台澎居民除少數原住民族外,多為當年隨鄭氏來台及後續中國東南沿海閩粵移民的後裔。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日本奪去中國的土地,包括東北各省,台灣、澎湖群島等均歸還中國。八年抗戰千萬軍民的犧牲,舉國一致的奮戰,換來了勝利,也換來了台、澎的光復。在制定新憲的過程中,台灣省的國民大會代表吳三連、余登發、連震東、王民寧、謝掙強等十九人參加了制憲國民大會,共同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此一於一九四七年頒布施行的憲法雖幾經修訂,仍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曾在海峽兩岸施行的憲法。其重要性和意義非比尋常。抗日戰爭的勝利未能帶來全國的大團結,反而帶來了大規模的內戰。隨著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共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亦於是年底播遷台北,兩岸遂進入了分治時代,兩岸分治成為大多數兩岸人民的生命經驗。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未來如何演變關係著兩岸人民的福祉與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陳力生教授長期關心台灣發展,鑽研中國大陸及兩岸關係,並有專著出版。近年筆耕不輟,經數年努力,完成其嘔心力作—台灣兩岸悲歡離合新著。上承台灣與中國建立正式關係始,下至未來兩岸關係的預測止。其主軸則在解析中華民國成立後之政局,一九四九年後,台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和動向。提要勾弦,條理分明。此書可說是一部台灣史,一部中華民國史,一部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的演變史,也是一部兩岸關係史。劉知幾要求史家具備“才”、“識”、“學”三長。“才”特指駕馭史料能力,也就是對史事的敍述及史料的組織富有邏輯性,可讀性。“學”指史家資料豐富、考證嚴謹、知識廣博。“識”指如何認識歷史、判斷歷史。章學誠在上述才、學、識三者之外,益以史德。也就是說,特別重視史家的人品、道德、修養,所謂“著書者之心術也”。究實而言,四者不可偏廢,但以史識與史德最為重要。史學家要有正確的識見,要能心平氣和、公正客觀,也要有正義感和道德勇氣、秉筆直書、善善惡惡、是是非非。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可說是一個優良史家的職責和座右銘。既要忠於歷史,又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才能善善惡惡、褒正制邪。陳教授在緒言中開宗明義的說,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其大著在許多地方都表現了他的才、學、識、德的修養。
談到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我想談幾個常見的問題。首先,是台灣人、中國人問題。從血脈、文化來說,在漢人未大量移殖前,台灣島上確以原住民族為主。明清之際及清初百年大批漢人從中國東南渡海來台,原住民族漸成少數民族。經數百年交往,原住民族固仍保有其文化特質,但也與“新移民”多有融合。台灣地區人民在中國(明、清)統治下,一直是中國人。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改變了台灣地區人民的國籍,但改變不了台灣人民的民族歸屬、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質。五十年後,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台灣人民自然回復其中國人身分。現在有些人士常以調查台灣人、中國人身分認同來看待台灣人民的身分取向,其實這是一個人為操作的假議題,只有在有一定政治傾向的基礎上,才有其意義。舉例來說,一個國人住在紐約州,沒有人會去調查他究竟是美國人,還是紐約人。他會認為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難道美國人不能住在紐約或者紐約人就不是美國人嗎?為何要二選一呢?他當然既是美國人,也是紐約人。只是這個紐約客後來搬到西岸的加利福利亞州。如果有人問起他現在是紐約客呢?還是加州客呢?他如在加州只是暫住性質,可能仍保留紐約客的身分。如果他覺得已在加州生根,他可能說,我已是加州客了。但無論是紐約人或是加州人,他的美國人身分是不變的。蔣經國總統到晚年說,我也是台灣人了,何所指?他不是將中國與台灣作一對比,不是說他一直是中國人,到了晚年才悟到“也是台灣人”。他生在浙江,在籍貫上一直自認為浙江人,但在台灣度過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數十年光陰,在台灣生根,甚至將終老於此,所以“也是台灣人”。就如同前面所提一個紐約人到加州生根發展,不是客居,就成了加州人,道理是相同的。這裡的中國人是一個泛稱,主要是指民族文化而言。如華裔美國人在美國被稱為Chinese-American,同理在新加坡的中國人被稱為華族。中國人一詞在中國未隔海分治前,其意義相當明確。但是在兩岸分治長期以後,中共也自稱代表全中國,“中國人”一詞就有可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成為同義字。在這種情形下,台灣人、中國人涵義可能產生混淆。如果被問到,你是台灣人,你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地區人民都具有中華民國的國籍,其為中國人有何疑問呢?
第二、台灣與中國關係。誠如陳力生教授敍述的台灣歷史:明鄭將台灣收歸中國版圖,清末並定為行省。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八年抗戰,一九四五年中國光復台灣。這是非常明確的史實。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國家挑戰此一歷史事實與法理。自一九四五年起,台灣、澎湖始終在中華民國治下。但一直以來也有少數別具用心人士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其根據無非是在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和約中,日本並未明言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之論調,企圖否定中華民國的主權並重新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法理關係。我們要問,這些人士如何面對下列史實:日本強占台、澎,日本長期侵略中國;中國八年抗戰,擊敗日本,日本向中國投降;中美英三國在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將強占中國的領土,包括東北各省及台灣澎湖等歸還中國。一九五二年在台北簽署的中日和約明定;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及要求,日本放棄自馬關條約以來在中國之一切特殊權利及利益。這些史實與文件充分證明日本放棄台、澎、與中華民國訂約,自然是交還中華民國。國際亦再無異議。在台灣光復六十餘年後,還在談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調,其史學、史識與史德究竟是如何呢?
第三、所謂外來政權問題。由於台海兩岸間之特殊關係,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推行民主憲政所面臨的政黨競爭情勢,台灣內部曾有所謂“外來政權”,“四百年來台灣人民的悲情”,或“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思緒。從台灣遭受中國政府割捨,台灣人民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等史實來看,台灣人民確實未能掌握自身命運。不僅如此,在帝國主義猖獗之時,所有被帝國主義者征服、侵略、和壓迫的民族和國家,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誠屬歷史上的不幸。然而如將荷蘭人的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視為外來政權,延伸至明鄭在台灣,清廷在台灣,乃至於光復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治理,均視之為外來政權。不啻認為四百年來台灣始終未曾出現過合法性政權,從而否定一切的現存秩序。尤其在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實施憲政後,在台灣推行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經濟、文教建設、憲政改革、舉行中央民意機關全面改選、總統全民直選等,全是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積極作為,贏得了全民的支持與世人的喝采。如果我們的公職人員,包括選舉產生的首長和民意代表,一方面宣誓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一方面享受公職的尊榮和民脂民膏的供應,反過來又指中華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甚至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這不僅是昧於事實,是知識上不誠實,更是道德上的詐欺行為。這種說法,這種主張,置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依法投票,依法當選的所有公民於何地呢?
司馬遷著史記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過對天人關係的探討,從前人治亂盛衰中尋求成敗興亡之理,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陳力生教授希望透過史實之研究而“知進退存亡之道”。古今的史學是相通的。今後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發揚光大,在台灣各主要政治勢力間的和合程度,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融合的途徑與過程,大陸內部政治、社會和思維改革的模式,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獲得正確的歷史知識,並深化進退存亡之道的認知。
張京育 謹序
民國102(2013)年6月
(前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