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與自己面對面,30歲後就能為自己做對的決定!
突破紀錄
影響50萬人身心健康的書!
1.長踞誠品、博客來心靈養生暢銷排行榜
2.國會議員閱讀率 第一高!
3.媒體爭相報導 第一讚美推薦!
送給30歲未滿或已經30歲的你。做最對的決定,就是先學會了解自己!
朝鮮日報:那些雖寂寞、卻因害怕受傷而裝酷的年輕人必讀之書。
MBC新聞:可以幫助30世代,讓他們對生活及工作、愛情、人際關係更有自信。
作者金惠男說:30世代是「第二青春期」,這時候的心靈容易受傷,而且覺得自己像孤島一樣。我想幫助他們。
※站在30歲前後路途上的你,請先做以下測驗檢測自己:
.你是否愛耍酷,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1. 外表裝作毫不在乎,但內心卻期待受到他人喜愛。
2. 喜歡用冷靜、沉著、優雅的微笑來武裝自己。
3. 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才是人生目標。
【以上3個選項只要有1項你回答yes,請翻開本書第1章: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你是否不懂得如何去愛人?
1. 有時會感到心情低落或容易受刺激,且持續感到不安。
2. 猜忌他人,或認為其他人在猜忌自己。
3. 瘋狂地努力,以避免在現實生活或想像中被拋棄。
【以上3個選項只要有1項你回答yes,請翻開本書第2章:20.30歲,從防衛機制開始檢視】
.你是否一踏進公司就感到憂鬱?
1. 總是不放心把工作交給別人,凡事都要親自處理。
2. 心裡常常想著「這個工作不適合我,一定還有其他更好的地方」。
3. 碰到每件事,都會把其他人當成競爭對手。
【以上3個選項只要有1項你回答yes,請翻開本書第3章: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工作與人際關係】……
請在30歲前克服問題,請在30歲前了解自己!
最受韓國人信賴的心理醫師金惠男,以她多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30歲前後的青年人必須了解並解決的幾個問題:一個幸福的成年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是什麼?工作徘徊在十字路口時,該如何做出正確選擇?要如何愛得更熱烈,更誠摯?要如何面對變化無常的婚姻生活?唯有真正了解自己,你才會有能力扭轉生命中的瓶頸,迎向未來更豐富的人生。
作者簡介:
金惠男
安定50萬人心的權威心理醫師
1959年出生於首爾,畢業於高麗大學醫學院,於國立首爾精神病院服務長達十二年,從事專業的心理分析。2006年獲得韓國心理分析學會學術獎,目前受慶熙大學醫學院、成均館大學醫學院、仁濟大學醫學院等聘請為外部教授,以及受首爾大學醫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同時開設金惠男精神科診所。
沒有人是毫無問題的,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無解的問題,所以精神分析先驅佛洛依德提出的正常標準也認為每個人都帶有「些微歇斯底里(a little hysteric)、些微偏執(a little paranoid)、些微強迫(a little obsessive)」。所以不需要羞於承認或是否認自己內心的問題。只有面對它,才有可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譯者簡介:
蕭素菁
畢業自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韓文組,並赴韓國取得漢陽大學社會系碩士學位。譯有大田出版《一天》,與《不可思議的世界文化遺產》、《風》、《古典音樂童話》等書。
章節試閱
有些問題現在不克服,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無聊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30多歲的進勇在補習班教英文,他在白天無所事事,等到傍晚別人下班時才開始工作。教書本來就是枯燥的工作,而那些桀驁難馴的小孩又讓工作變得更無趣。不過為了生活,他還是勉強撐下去。
只要想到未來,他就感到黯然。再過幾年就40歲了,如果到那個年紀還在做這個工作,那該怎麼辦?等年紀大一點時,體力就會變差,而且還要面對年輕人的競爭,自己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
進勇從小就沒有特別想從事的工作,對這個世界也沒有太多的好奇和興趣。他只是個聽從父母要求的乖小孩,成績不算差,運氣也都還不錯,所以能考進名校。畢業後沒什麼目標的他向幾間大公司投了履歷,但都沒被錄取,只好繼續在家待業。後來禁不起父母的叨唸,他只好出國進修一年英文,回來後才好不容易找到這家補習班的教書工作。
比起兒子好不到哪裡的爸爸常罵進勇:「一個男孩子這麼沒有雄心壯志。」進勇聽了就會自言自語地回應說:「我會變成這樣是誰害的?」然後跑進房間裡。
進勇小時候很聰明,還常被人家稱做天才。父母受到他的聰明所鼓舞,便帶著他到處跑,希望讓他學習所有「好的東西」,也因此他幾乎踏遍所有的補習班。有一次他耍賴說不想去補習,結果被父親狠狠毒打一頓,還在冬天將只穿一件內衣的他趕出門。進勇在外面忍耐了一小時的寒風和羞辱,從此不再反抗父親,他決定默默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進勇失去了自主性,內心彷彿空了一塊,內心空虛的自我使他對外在世界逐漸失去興趣。
為了能真正長大成人,就必須經歷別離
小孩子都希望趕快長大成人,但在長大前總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小時候還不懂,時間其實就在等待中流逝了,時間讓很多事情從指縫間溜走,也讓冷漠的現實感悄悄填滿了空檔,但是小孩子還來不及懂得這些。
所謂長大,也隱含著與過去告別的傷感,因為重新出發必須要從告別過去熟悉的事物開始。而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失去了些什麼呢?
首先為了當個大人,我們必須告別一直保護我們、疼愛我們的父母親溫暖懷抱。過去父母會隨時陪在我們身邊,扮演著保護我們的堅強角色,如今要告別他們,這是件讓我們多麼傷感與不安的事。
從小到大,只要一碰到困難,我們就會跑去找父母親討論,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所以當我們犯錯時,只要想到有父母親替我們扛責任,心中就不會害怕。可是等到長大以後,自己就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起全責,雖然還是可以找父母討論商量,卻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依賴父母。父母從保護者的角色變成了保證人,現在起我們要將父母給予我們的一切傳給子女,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踏入為人父母的階段,不能繼續躲在父母溫暖安全的懷抱裡。也因為如此,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感傷與不安。
第二點,如果你在長大後的某一天照鏡子,你可能會被自己的模樣嚇一跳,因為和你小時候夢想的樣子實在差太多了。這可能會讓你感到心慌,但這就是另一個準備告別的時機──與小時候以為什麼事都是可能的遠大夢想告別。
青少年時期夢想的事很多,有時會想像自己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受到其他人崇拜的華麗模樣,有時會夢想自己犧牲奉獻、宛如聖人的模樣。當時的眼前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總認為只要是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無論什麼都可以完成。
然而等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才發現自己在鏡子裡的模樣與過去所夢想的完全不同。這時我們開始明白,就算打破鏡子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面貌,同時還必須忍受因失望所帶來的痛苦。這也代表我們應該拋開小時候做錯事時的期待──以為自己做錯事都可以被原諒,或是以為做了壞事就會有人出來收拾善後。長大後的你必須承認所有事都要自己解決,自己負責,而且你的義務將會大於權利。你也必須接受一些事實,像是自己的力量其實很渺小,你能享受的自由很有限,還有你與所愛的人之間無法維持完整關係等等。
領悟到人生是受限制的,體認到長大以後再也無法自由選擇,了解到人生總有無法完成的夢想以及現實的落差,這些都是人類存在的一個面貌。小時候總以為「我就是世界,我的希望就是命令」,長大成人就等於放棄幼年這種自以為全能的自戀心態,也等於是與它告別的過程。
為什麼這個世界讓進勇感到無趣而憂鬱?
生活中難免有讓人倦怠的時候。不過「忙碌之餘的短暫倦怠」和「找不到生活意義而想從這個世界退縮的倦怠」,兩者間卻有很大的不同。借用羅素的話,前者是有建設性的倦怠,後者則是破壞性的倦怠。心理分析則將破壞性倦怠稱為「異常性的疾病」。
前面提到過的進勇缺乏志向,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但其實他也曾懷抱著如父母期待般的自我理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得到眾人的掌聲。可是等他長大之後,他必須承認在無法盡如人願的現實中仍存在許多限制,所以他應該調整夢想以符合現實,也就是說他需要一個放棄崇高自我理想並為此哀悼的過程。
然而渴望受到父母肯定及關愛的進勇並無法放棄高目標的「理想自我(ego-ideal)」。
所謂「理想自我」,是指「我應該要成為這樣」的自我要求,這種自我要求是將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父母讚美或是父母追求的價值觀予以內化而形成,並與良心一起構成「超我」。但是當理想自我的目標過高時,很容易因為與現實中落魄的自己落差太大,而導致失望及憂鬱。所以等進勇年紀越大時,那些無法完成的夢想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使得他的挫折感也越深。由於無法達到理想自我,原本希望得到父母關愛的他反而遭到父母排拒,這也使他備感無力。
如今他的人生已經失去意義。這種挫折感刺激他憤怒的情緒,讓他覺得自己相當落魄,除了充滿無力感之外,也經常感到疲累。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勇的倦怠可說是種「痛苦的孤獨」,也是一種「對自我的幻滅」。
他最常使用的防衛機制是退化、投射及逃避。他對自己無法達成理想自我而感到挫折、憤怒,為了防禦這種令人害怕的情緒,他退化到凡事都必須依賴父母的幼年期。他還將自己無法在現實中接受任何刺激的錯誤投射到外部,認為所有錯誤都是因為外部刺激不當以及父母養育不當所引起,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內心空虛。此外他也盡量對只會帶給他挫折感的現實世界視而不見,想盡辦法逃避。
哀悼過去,勿再拖延
有人和進勇一樣,至今仍然無法告別過去。捨不得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以及幸福童年生活、一直想要回到過去的人,還有定格在童年不願長大的人……等等,我們稱之為「彼得潘」。
為了成為大人,我們必須與過去告別,不管有多麼悲傷或者多麼不願意。而這個送往的過程就是「哀悼」。
對於一切失去的事物,我們都需要一個哀悼的過程。哀悼的過程不是一瞬間,而是必須經歷一連串的階段。當我們面對失去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否認,一邊搖頭一邊說「不,不可能」,想藉此否認失去什麼。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失去的事實不斷重複提醒自己,此時心頭會逐漸湧現憤怒,吶喊著「為什麼是我!」不過這種憤怒也代表已經開始接受失去的事實。除了慢慢接受已經永遠失去的事實外,心中也同時籠罩著一股悲傷。在悲傷的那段期
間,我們會對人生有深度的透徹省察與理解。馬塞爾‧普魯斯特將這個過程描述如下:
「克服悲傷後,觀念也會隨之而至。當悲傷轉變為觀念時,令我們椎心刺骨的悲傷會失去一部分力量,而且即使這種變化本身只是一瞬間,但卻會閃過一絲的喜悅。」
在這段過程結束後,我們才會將對逝去人事物的追憶保留在內心深處,然後重新出發,尋找新的關係。因此所謂的哀悼,是一種充分的悲傷與接受,也是一種送往和重新出發。它更是一種失去,以及將所失去的人事物永遠保存在心中的一項過程。
如果沒有經歷哀悼的過程,我們就無法送走過去,也會一直深陷其中,有如在過往徘徊的幽靈一樣。以進勇的情況來看,他就是身處現在卻無法面對現在的例子。不過承認過去的日子不再復返並不代表遺忘過去,而是將過去的追憶保留在心中,讓它成為我們精神結構的一部分,永遠活在我們心底。
將「失去」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還有為逝去的一切事物哀悼,這些都是蛻變與成長所必經的歷程。所以在我們真正長大成人之前,都要經歷或大或小的哀悼過程,而且會不斷重複送往迎來,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
成長其實是件令人悲傷的事,不過當你能接受這一切時,你就能得到按照自己需要去選擇的自由。如果你向來只知道照著父母的話去做,從現在起你該做的事就是和父母告別,和童年告別。不要讓自己因為困在「過高的理想」中而痛苦,現在就把它們送走,然後張開雙臂迎接嶄新的人生。
30歲在職場上感到痛苦的原因
今天的鬧鐘一樣喧天作響,彷彿不起床就會發生什麼大事一樣。他迷迷糊糊找到了鬧鐘,神經質地把它關掉。不一會兒,手機開始震動,音響也開始唱起了歌。
慶俊此時才吃力地張開眼睛。心裡想著「該起床了」,身體卻有如千百斤重,好像剛做完粗工一樣全身疲倦。要是能再睡個三十分鐘,不,十分鐘,那該有多好……一想到要去公司就覺得可怕,他把棉被從頭裹到腳,突然間想到那位常讓自己心寒,而且非常不想見到他的部長。
「吁∼!」
慶俊成功地將自己的身體塞進爆滿的地下鐵車廂。看看手錶,他估計8點58分左右可以進公司。雖然不會遲到,但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一股悶氣即將發作。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份工作,想起那段因為失業而焦慮到想死的日子,現在實在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他感覺自己就像掛在蜘蛛網上的昆蟲一樣,被細韌的蜘蛛網黏住,完全動彈不得,最後只能成為蜘蛛的食物。
慶俊慌張打開辦公室的門,正準備要衝向自己的座位時,突然有人對著他大喊一聲「早!」他覺得人們都太虛偽。看著臉上堆滿虛假笑容在向他打招呼的同事,他心裡很想問他們:「真的有那麼高興嗎?」
有一份報告今天就得交出來,可是到現在都還沒準備好。兩眼盯著電腦螢幕看,想要加快速度,卻老是停留在同一行。這件計畫每天都被部長打回票,想到今天又要挨罵,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一踏進公司就開始憂鬱的人
知您是不是也跟慶俊一樣,是個一踏進公司就開始覺得憂鬱的30 歲世代?當然沒有人會覺得上班有趣或是喜歡上班。尤其是現代社會裡,有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導入更激烈的競爭制度,再加上面臨退休年齡提前的不安,使得當今上班族的憂鬱程度越來越嚴重。可是30歲世代的憂鬱並沒有因此而受到重視,甚至還經常遭到忽略,被認為是「在應該認真工作的年紀無病呻吟」。難道真的可以不把它當一回事嗎?
現在已經邁入了百萬名青年失業的時代。在職場上叫苦連天的我們,身邊卻有許多傷心的「李太白(譯註:與韓文『二泰白』同音,意指『20歲泰半為白手』。韓文『白手』指失業者)」。根據《88萬元世代》一書的說法,韓國20歲世代的年輕人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也都是非正職,且薪資多在88萬元左右(台幣約2萬4千元)。光從這個現象就可以推敲出30歲世代就業的困難程度。
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在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前,當時的社會新鮮人享受著比現在更富裕的物質生活,找工作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而現在的30歲世代雖然小時候也是經濟成長的受益者,而且同樣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但在他們大學時期前後剛好碰上金融風暴,所以增加他們就業上的困難及不穩定。也因此當他們從20歲跨入30歲時,不管是在經濟上或精神上,都比其他年代的年輕人更為焦慮。
即使經歷一番曲折後幸運找到工作,還是無法令他們感到心安。就算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家還是一窩蜂跑去進修,想藉此消除心中的不安。最近出現一個新名詞叫「Salardent(salarymen+student)」,指的就是那些利用清早或午休時間去學習英文會話、下班後又跑去上些自我發展課程的上班族。他們不斷努力想取得證照,或是乾脆準備專業考試。當然,這些可以視為讓自己成長的正面努力,但問題就在於對大部分30歲世代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
如果做那些事只是因為受制於某種強迫症,或者只是為了不想被淘汰,而非出自於想追求成功的意志,那就很難從工作及生活中找到樂趣。
這種後遺症通常會發生在所謂的「Gallery」身上,這個詞原本是指高爾夫球場上的觀眾,在此被用來比喻對職場上所有工作保持觀望態度的職場人,他們在職場上就好像在觀看高爾夫球賽一樣。
這些人可能曾經目睹表現傑出的上司因為選錯邊而被逼退,也可能碰到過某一天隔壁辦公桌突然消失的情況,所以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低調而長久地待在職場上,不會想要強調自我。他們也不會為了把工作做好而花費更多心思,只會將自己份內的事做好,然後觀察世態的趨勢,隨之浮沉。
最近流行的「岩盤水族」一詞也是源自於類似的背景,指的是職場上毫不起眼、安靜沉默的人。
或許這種變化是他們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在冷漠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過著他們「低調而長久」的職場生活。但是當這種類型的生活不斷持續時,他們將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樂趣,抗壓性也會一天比一天差,最後終於感染慢性憂鬱。
所以有不少上班族得到一種「微笑面具症候群」。這是指上班族為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不斷提醒自己要面帶笑容,但是表面上雖然帶著微笑,內心卻更加憂鬱。這種人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拒絕別人,所以當碰到必須說「不」的情況時,他們總希望有人站出來替他扮黑臉。如果非要他自己站出來不可,他們也會在開口前先觀察對方的反應,再用聽起來不像是拒絕的口氣說話,最後還會露出一個笑容。不過他們內心其實很討厭自己這種偽善的模樣。
有這種症狀的人,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沒有發覺到自己已經陷入憂鬱的事實。他們只會經常喊著失眠或全身痠痛,然後怪自己對每件事情太過鑽牛角尖。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小衣食無缺的你們,到底懂不懂人生呢?」在過去,只要努力向前,財富與成功就會隨之而來,但現在不同了,30歲世代還必須先找到財富和成功的方向才行。也難怪他們會自嘲地問著:「我們真的是富裕的一代嗎?」
30歲世代碰到的另一個難題
30歲世代還有一個與上個世代明顯不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習慣獨自工作、獨自玩樂。
以前筆者在醫院工作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但還是會抽空去找藥局的朋友聊天,不然就是一起彈吉他唱歌,或是打打電動玩具,藉此紓解工作壓力。不過近來很少看到這種景象,一進到藥局,大家不是忙著打電腦,就是盯著手機瞧,全都在忙著自己的事。
但職場是個團體社會,而且是個集合許多不同世代、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利益團體,其中難免存在不同世代間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衝突。在舊世代眼中,毫無疑問新世代只重視個人而且比較自私;在新世代的眼裡,則感覺舊世代一直想要干涉自己的私生活。
此外職場是個按照一定規則運作的團體,公司既然支付金錢換取成員的時間及工作能力,當然也要對成員加以控制。
30歲世代的人從小被母親拉著手四處上補習班,原本就一直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控制之中,所以對自我領域受到侵犯一事懷著高度警戒。也因此有不少人將職場上的命令體系看成是控制與服從的關係,最後終於導致無法忍受,而且難以適應。
30歲世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他們禁不起責備。他們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只要成績好,即使犯錯也都能得到原諒,所以對他人的責罵非常敏感。就算只是向他們問話釐清責任,他們也會把它當成是責備,並為此感到受挫。當這種情況惡化時,不管職場的環境好或壞,他們都會產生一種勉強撐下去的愧疚感及無力感,然後陷入更深的憂鬱困擾。
「夾心餅世代」的壓力
30歲碰到的問題豈只是如此?他們在職場上的定位也被認為是「模糊不清」或「不上不下」。這個年紀通常剛升上課長或經理,感覺上比稚嫩的20歲年輕人來得老練,但力量卻比年約30歲後半已經具有決定權的上司來得薄弱許多,所以他們對下要帶領經驗及技術不足的新員工,對上還要輔助掌握經營權的管理階層,讓身處中間位置的他們面臨極大的壓力。
有研究報告提到了這種「夾心餅世代」無法言喻的壓力。一篇在英國所進行的職級與壓力間的關聯性研究報告指出,壓力最大的職級並非具有決定權及必須擔負責任的最高管理職,而是實務工作量最多卻沒有決定權的中間職級,而剛爬上這個職位的人不正是30歲左右嗎?工作量大卻沒有實權,上面的人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叫他不要做他就不能做……
30歲是注定要吃苦的階段,也許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即將邁入30歲時會特別感到憂慮。
要不要繼續待在這個公司?要在此時異動嗎?換了公司以後,萬一後悔的話該怎麼辦?
30歲的人總是懷著一股不安,覺得不能再虛度光陰,這也讓今日的他們顯得更沉重。
有些問題現在不克服,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無聊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30多歲的進勇在補習班教英文,他在白天無所事事,等到傍晚別人下班時才開始工作。教書本來就是枯燥的工作,而那些桀驁難馴的小孩又讓工作變得更無趣。不過為了生活,他還是勉強撐下去。
只要想到未來,他就感到黯然。再過幾年就40歲了,如果到那個年紀還在做這個工作,那該怎麼辦?等年紀大一點時,體力就會變差,而且還要面對年輕人的競爭,自己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
進勇從小就沒有特別想從事的工作,對這個世界也沒有太多的好奇和興趣。他只是個聽從父母要求的乖...
作者序
人,越努力就越徬徨
30歲,是個在心理學沒有特別名字的年紀。心理學在說明個人的發展過程時,會以人生
中的重大變化時期為中心,將人的一生區分成兒童期、青春期、21∼40歲的初期成人期、40歲的中年期、50歲的更年期,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期等階段。心理學並沒有特別提到30歲,只是將它合併到初期成人期階段,接續在20歲之後模糊帶過。
心理學者艾瑞克森認為30歲在個人的發展上並沒有明顯的議題或變化,所以也將它稱之為「未知的時期」。由此可見,視為青年太老、稱做老年又太早的30歲,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研究成果。同樣地,過去30歲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沒有引起什麼太大的波瀾。因為很多人會在20歲後半的年紀踏入職場或結婚,所以30歲只是一個將心思全部投入工作與家庭的階段,當時只要在一家公司認真工作,就有機會晉升,不像現在,到了40歲就要面臨被迫退休的危機。因此那時雖然忙碌,仍然可以期待一個光明的未來,只要全力向前衝就可以了。然而在現代社會裡,30歲的人卻是既痛苦又憂鬱。
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前,當時的社會新鮮人在物質上雖然沒有現在豐富,但至少不會像現在一樣有就業的困難。相對地現在的30歲世代雖然是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卻在上大學前後碰上了亞洲金融危機,進而遭逢嚴重的就業危機以及僱用上的不穩定。所以不管是在經濟上或精神上,這個世代度過了一個比其他世代更不安定的20歲,並在這種狀態下迎接30歲。為了準備就業,他們耗盡自己的青春,然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投入令人窒息的冷漠社會。於是30歲成為一個人生的轉捩點,同時也是一個決定未來方向的關鍵抉擇期、一個必須獨自面對一切的實質獨立期、一個從夢想跨入現實的挫折期,也因此30歲的生活當然會陷入痛苦之中。
當面對和預期不同的複雜人際關係而不知所措時、當拚命工作卻苦於一無所獲時,還有當站在關鍵抉擇的十字路口時,如果有人願意傾聽我的煩惱,並提供一個建議,那不知該有多好?所以30歲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給自己建議及協助的「曼托(Mentor)」──也就是所謂的良師益友。
不過30歲的人就跟孤兒沒兩樣。父母和老師在家中及學校的地位已經不如往常崇高,老人家們逐漸被當成社會上的舊物,這也代表沒有人能再為30歲的人指點迷津,同時也代表當他們做錯事時,已經找不到可以嚴厲指責自己以及值得依靠信賴的人了。於是現代的年輕人只得獨自摸索生存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常會埋首在自我開發以及人際關係相關的書籍之中。
20多歲原本是個散發年輕氣息、同時需要多所嘗試的年紀,如此才能為真正的成年做準備。但現在這些年輕人卻因為就業問題而必須坐在書桌前,然後又在30歲時突然被推入成人
的世界裡。他們毫無準備,也沒有事先去了解未來的世界,卻要馬上過著成年人的生活,心中難免感到陌生又不安。所以現在的30歲世代不僅沒有良師益友,如今連跨入30歲之前的過
渡期也沒有,於是他們產生一種遲來的徬徨,而且不容易解決。
我每天都會遇見許多心靈受傷的病人,但是很慚愧地我認為我並沒有治療他們,反而常會覺得是他們在治療我。那些人好像帶著痛苦出生一樣,從小就過得非常辛苦,等到成年以後,痛苦又像慣性法則一樣糾纏著他們。偶爾他們會因為無法承受而有極端的精神分裂現象,但是等到精神恢復鎮定之後,他們又繼續默默地堅守崗位,感覺好像是個能夠理解人生痛苦並且努力擁抱痛苦的求道者。他們教會我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有多少痛苦,人都有充分活下去的價值,而且絕不能放棄對世界以及他人的基本信任和希望。
當你覺得茫然或疲倦時,心中會開始感到徬徨,在這過程中便很容易犯錯,或是做出錯誤的選擇。來找我的病人就是這樣,他們在冷漠的現實中努力求生,但可能在某一刻突然覺得吃力而出現病態的混亂。別人也許會將他們視為屈服於痛苦的失敗者,但我的想法不同,我認為他們並不是放棄生存,他們只是為了再次尋求能夠對抗現實的力量,才會來找我,最後他們終究還是能回到原位。所以他們絕不是失敗者。
30歲的你也一樣。雖然現在感到徬徨,然而徬徨正是你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過的痕跡,絕不是在浪費力氣。歌德曾經說過:「人,越努力就越徬徨。」所以你已經盡力了,不要以為徬徨的人就一定會變成失敗者,然後在那裡感到挫折或害怕。現在我想對你說的話只有這一句:「你永遠是對的,所以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吧!」
金惠男
人,越努力就越徬徨
30歲,是個在心理學沒有特別名字的年紀。心理學在說明個人的發展過程時,會以人生
中的重大變化時期為中心,將人的一生區分成兒童期、青春期、21∼40歲的初期成人期、40歲的中年期、50歲的更年期,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期等階段。心理學並沒有特別提到30歲,只是將它合併到初期成人期階段,接續在20歲之後模糊帶過。
心理學者艾瑞克森認為30歲在個人的發展上並沒有明顯的議題或變化,所以也將它稱之為「未知的時期」。由此可見,視為青年太老、稱做老年又太早的30歲,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研究成果。同樣地,過去30歲在...
目錄
1. 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拼命想「裝酷」?
也許人前微笑,而內心卻在哭泣?
無數的選擇可能性-關於這個詛咒
要躲避某件事之前,請先記得
30歲,容易受惡魔誘惑的原因
該是拋開「鎂光燈效果」的時候
遇到真正的曼托(mentor)絕非偶然
2. 30歲,從「防衛機制」開始檢視
為什麼不相信這個世界?
為什麼她記不得國中以前的事?
30歲,從「防衛機制」開始檢視
有些問題現在不克服,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人
「媽媽男孩」、「媽媽女孩」的誤解
能力強的人常有的盲點
小心「受害症候群」
3.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工作與人際關係
30歲在職場上感到痛苦的原因
我為什麼不知足?
把人生當成功課的人
為什麼我不放心把工作交給別人
我在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我為什麼不停地和別人比較
追求工作和生活均衡的4種方法
辭職前應該考慮什麼
別期待職場中有親情關係
4. 我還會有愛情嗎?-愛情與婚姻
害怕被拒絕的人
會在意對方過去的人
為何不停地確認愛情?
為何無法停止嫉妒?
堅持理想情人類型者所犯的錯誤
畢馬龍式的愛法-你應該照著我的意思去做!
不要強迫戀人扮演父母的角色
對婚姻的恐懼
為人父母的意義
已婚者的危險想法,以及其中隱含的婚姻本質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繼續去愛
5. 心理學想對三十歲人說的故事
下定決心就能成功
30歲,能夠愛得更熱烈、更誠摯
下定決心就能幸福
你都是對的,所以毫不猶豫勇往直前吧
1. 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拼命想「裝酷」?
也許人前微笑,而內心卻在哭泣?
無數的選擇可能性-關於這個詛咒
要躲避某件事之前,請先記得
30歲,容易受惡魔誘惑的原因
該是拋開「鎂光燈效果」的時候
遇到真正的曼托(mentor)絕非偶然
2. 30歲,從「防衛機制」開始檢視
為什麼不相信這個世界?
為什麼她記不得國中以前的事?
30歲,從「防衛機制」開始檢視
有些問題現在不克服,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人
「媽媽男孩」、「媽媽女孩」的誤解
能力強的人常有的盲點
小心「受害症候群」
3....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2-01ISBN/ISSN:97898617937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