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42集 【談《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一書 】
VIDEO ◎長銷25年,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投資理財專家必推的思考經典 ◎作者與《快思慢想》康納曼並列美國社會心理學頂尖學者 「一本關於人類理性偏見最重要的著作!」 警告: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 小心!理性犯的錯,最可怕!
你確定看到的證據就是全部的真相?
你做決定時,自認理性又客觀?
研究顯示,錯誤認知並非因為愚蠢或無知,而是有過多的腦補與不完整的資訊!
本書教你如何避免自以為是的思考陷阱,從個人投資到企業戰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人類生性厭惡空白,往往樂於在隨機事件中發現規律,只注意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六大謬誤,你犯了幾件?
謬誤1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
常出事情的交通路段,辦了法會果然就沒事?真的有「這次得獎、下次就無緣」的魔咒?球員手感好、棒子燙,所以一直得分?別讓隨機資訊給騙了。
謬誤2 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油價變便宜,電動車類的股價「照理」該跟著跌,為何反而大漲?何時是進場好時機?千萬不能用常識來判斷!
謬誤3 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穿黑色球衣的球員,比較容易犯規?星座解析準到你的心坎裡?還是你一廂情願的對號入座?
謬誤4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考試成績好,就認為考題有鑑別度,考砸就認為考題出太爛?
謬誤5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就有一對離婚?統計數字怎麼來?嚴格檢視想用數據說服你的新聞!
謬誤6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排越長隊伍的餐廳,越好吃?大家跟你想的都一樣?
在碎片資訊充斥的大數據時代,統計+數學的思維訓練已不夠用,你需要更強大的思考邏輯力!本書從簡單的生活例子,由認知、動機和社會三方面探討了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幫助你繞開理性陷阱、排除雜訊,抵禦錯誤與可疑觀念,讓你從一片資訊迷霧中,撥雲見日!
作者簡介:
湯瑪斯‧吉洛維奇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擔任該校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在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被稱為「完美學者」。 他與行為經濟學鼻祖阿莫斯‧特沃斯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長期合作,研究了「熱手效應」「偏見盲點」「群聚錯覺」「自我設限」「焦點效應」「錨定效應」「後悔心理」「自我中心主義」等認知現象。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信心密碼》《同理心優勢》(先覺出版)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真正智慧的著作。 ——喬納‧萊勒 《連線》雜誌特約作者 內容充實豐沛,敘事嚴謹,寫法引人人勝。為什麼我總認為別人都是認同自己觀點的?為什麼即便在事態危急、急需援手的緊要關頭,我還是不願意與名人或權貴交換生活?現在,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埃利奧特‧阿倫森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一本精闢、豐富、準確、睿智、清晰的傑作。——馬丁‧葛登能 《啊哈!有趣的推理》作者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著作。——邁克爾‧齊默曼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哲學教授、人類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心主任 這部非凡的著作詮釋了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糟糕至極的推理,並從認知與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的思維謬誤中找到了其產生的根源。 ——理查‧尼茲彼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已經讀了好幾遍!它詳盡的剖析人們不自覺犯下的認知錯誤,和造成這些錯誤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很容易以為原本相信的事,沒有可以修正的餘地,但這本書證明,你的看法還有被顛覆的可能性。——囧星人 【網路書評節目製作人】
名人推薦:這是一本充滿真正智慧的著作。 ——喬納‧萊勒 《連線》雜誌特約作者 內容充實豐沛,敘事嚴謹,寫法引人人勝。為什麼我總認為別人都是認同自己觀點的?為什麼即便在事態危急、急需援手的緊要關頭,我還是不願意與名人或權貴交換生活?現在,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埃利奧特‧阿倫森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一本精闢、豐富、準確、睿智、清晰的傑作。——馬丁‧葛登能 《啊哈!有趣的推理》作者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著作。——邁克爾‧齊默曼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哲學教授、人類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心主任 這部非凡的著...
作者序
【前言】 理性犯的錯 「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阿特彌斯.伍德(Artemus Ward) 一般普遍認為不孕的夫妻要是領養小孩,日後懷孕的機率會高於未領養小孩的夫妻。這個奇特現象的常見解釋是壓力減少。領養小孩以後,對不孕不再耿耿於懷,比較平心靜氣,成功受孕的機率因而提高。 可是經過仔細探討以後,有待探討的特殊現象顯然不是領養有助受孕:臨床研究指出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該探討的其實是為何許多人有這個錯誤認知。 知名大學、研究所或頂尖企業訓練的面試人員多半認為,簡短面試有助判斷錄取人選。可是他們錯了。研究人員檢視單靠客觀資料所做的錄取決定,再跟參雜主觀面試印象所做的決定互相比對,發覺兩者不相上下。那麼為何大家相信面試的效果? 婦產科護士認為滿月期間有較多嬰兒出生,但這也是誤解。老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他們會有「錯誤認知」? 本書將解答這些問題,探討各種錯誤認知形成,還有持續流傳的原因。誠如以上例子所示,有些廣泛流傳的錯誤認知亟需解釋。時至今日,相信超感官知覺(俗稱第六感)的人仍多過相信進化論的人,美國的占星家人數比天文學家高出二十倍,無論正式民調或日常對話都指出許多人相信靈魂出竅、通靈,以及水晶對精神與靈魂的影響。本書深究這類錯誤認知,廣泛探討人類判斷過程所牽涉的諸多議題。 許多事情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首先,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無論經驗豐富的專家或不甚了解的門外漢其實都同受其害。比方說,面試人員與婦產科護士學有專精,時常接觸實際情形,理應「較懂狀況」,但他們依然抱持誤解。 錯誤認知也不是純粹來自愚昧與輕信。人類已演化出高度智能,得以迅速準確的處理大量資訊,但原本強大有效的思考策略若遭濫用則容易導致謬誤,這是錯誤認知的一大成因。儘管我們具備不凡的知覺能力,依然會受錯覺蒙蔽,甚至高度知覺能力本身正是造成錯覺的罪魁禍首。同理,我們許多的認知缺陷「跟我們的最大優勢息息相關,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代價」。(譯注:引述自社會心理學家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與羅斯(Lee Rose)合著的《推論漫談:社會判斷的策略與缺陷》)此外,正如錯覺研究有助我們了解人類的知覺,精神病理學研究有助我們探究人類的性格,研究錯誤認知也有助我們更明白人類的推理判斷模式,因此本書刻意著重各種錯誤認知,但可別忘記我們也有許多正確認知。 誠如先前所言,許多不實與錯誤認知在認知層面其來有自,若往下深究,會涉及我們在處理資訊與推導結論過程的缺陷。換言之,我們的許多認知不盡正確,但這些錯誤認知不是用來滿足某些重要心理需求,而是依據手邊資訊做出的合理推論。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認為,一般人抱持錯誤認知的原因在於「這是根據他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源自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因此,我們誤以為不孕夫妻在領養小孩以後比較容易受孕。我們特別留意哪些夫妻在領養小孩以後受孕,卻沒注意哪些夫妻在領養以後並未受孕,或者並未領養但依然受孕,結果許多人抱持的明明是錯誤認知,卻以為是根據日常經驗得來的「事實」。這種誤解不是情感層面偏好的結果,而是從眼前資訊推導出來的最合理結論。 在理想狀況下,許多認知與推理缺陷不會浮上檯面(就像錯覺背後往往有特定負面條件),但現實世界並不理想,我們獲得的各種資訊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反倒殘缺不全、沒頭沒尾、不清不楚、雜亂無章、模糊隨機、違反預期、間接二手。我們想準確解讀資訊,卻往往弄巧成拙,暴露判斷缺陷,深陷錯誤認知。 回頭看不孕的例子也就一目瞭然。在領養以後受孕的夫妻備受關注,獲得媒體報導,引起親友討論,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象,至於領養後未受孕及未領養卻受孕的夫妻則否。由此觀之,即使撇開認知與推論的局限不提,種種認知所依據的資訊也牽涉固有偏見,如果我們想有正確判斷與真知灼見,就必須找出偏見加以克服。 過去數年,許多社會與認知心理學家致力於探究人類在處理資訊時的局限,而我追尋他們的腳步,鑽研「不實與錯誤認知」這個主題。本書的第一部分「錯誤認知的決定因子」包含三個章節,分析我們在處理現實世界的混亂資料時有哪些認知缺陷。第一章剖析隨機資料,指出我們常從無序資料中看見秩序與規律。第二章討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說明我們常遭受蒙蔽,難以修正謬誤。第三章探討預設立場如何影響我們對模糊與矛盾資料的判斷。 錯誤認知包羅萬象,光從上述認知層面探討仍不夠全面,其他因素也應納入討論,因此本書的第二部分包括三個章節,探討「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第四章探討期盼眼光與自利扭曲造成的錯誤認知,從修正主義的角度切入,檢視動機如何影響認知過程並導致自利謬誤。第五章提出二手資訊的漏洞,說明大眾媒體等「敘述者」如何為了傳達資訊與趣味而扭曲訊息。第六章提及心理學上的老生常談:「我們認為別人怎麼想,自己也往往會這麼想。」然而,我把這個說法改為:「我們自己怎麼想,就認為別人也是這麼想。」本章檢視許多認知程序、社會程序與動機程序,指出我們常高估別人跟自身想法的一致程度,進而對固有想法更加深信不移。 本書的第三部分採取個案探討方式,結合前二個部分談到的種種機制,分析許多廣泛流傳的錯誤認知,既指出錯誤認知的來源,也闡明歷久不衰的原因,探討對象包括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見第七章),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見第八章),還有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見第九章)。這三章的抨擊力道有時必然較弱,畢竟某些認知難以證明是否錯誤,但至少所有案例都涉及認知與例證之間的落差,而這才是探討重點。 第四部分為本書結尾,指出我們該如何準確衡量日常生活的各種例證,避免錯誤認知。 ◎何苦擔心錯誤認知? 犀牛是一種相當壯碩的物種,卻竟然面臨存亡之秋,人類該當引以為恥。由於人類文明步步進逼,犀牛的數量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逐漸減少,如今更面臨惡意獵殺,在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一這十五年間非洲高達九○%的犀牛遭屠殺盜獵,犀牛角流入黑市,在遠東地區尤其可以賣得高價,磨成粉末以後用來減緩發燒與頭痛,偶爾用為壯陽藥。由於無知的獵殺行為,如今非洲只剩數千頭黑犀牛,亞州與印尼的犀牛數量更是屈指可數。 遺憾的是,面臨困境的不只是犀牛而已。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這三年之間,美國大煙山山區共有六百隻黑熊遭獵殺,熊膽進口到韓國,因為韓國人相信熊膽有助減輕消化不良(他們認為黑熊是雜食動物,而且很少生病)。根據估計,大煙山山區的黑熊總數一向維持在六百頭左右,上述獵殺數目極高,情況可謂相當嚴重。警方最近在舊金山某棟黑市倉庫查獲四萬根海豹鞭,原本應會當作壯陽藥販售。綠毛龜因濫捕而瀕臨絕種,部分原因是有人認為綠毛龜能治療癌症。由於人類迷信而遭殺害的物種不勝枚舉。 我藉這些例子從另類角度回答:「何苦擔心不實認知的問題?」還有:「有點迷信又有何妨?」無知的獵殺反映出迷信會造成實際且嚴重的代價,不只自己深受其害,他人也無法倖免—連其他物種同樣遭殃。我們對壯陽與癌症的錯誤認知導致許多生物瀕臨絕種,可見我們該改正做法,追求正確認知。「有點迷信」的後果只怕我們承受不起,該當避免。 當然還有其他常見方式可以說明為何需要擔心不實認知、焦點擺在誤解者本身得付出的代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三不五時聽說有人放棄明顯有效的療法,反倒聽信江湖郎中的偏方,結果一命嗚呼。現在回想七歲小女孩蘇林斯的例子,她父親曾任美國自然衛生協會會長,該協會提倡以「自然療法」(例如斷食或喝果菜汁)取代吃藥等傳統醫療。蘇林斯生病時,她父親讓她採取斷食療法,前十八天只喝水,接下來十七天則只喝果汁,最後她死於營養不良。我相信讀者也讀過類似案例。有人因為錯誤認知喪命豈不是非常可悲?蘇林斯等例子清楚指出正確理解世界大有好處,姑息誤解則得賠上慘重代價。 姑息誤解與迷信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間接的代價,涉及連鎖反應:我們該如何防止偶爾出現的錯誤認知影響到更廣泛的思維習慣?雖然我們很難正確理解世界,但理解能力十分可貴,應細心加以培養。如果我們無法正確思考,容易抱持諸多誤解,難以看清世界。此外,如果我們不建立良好判斷能力,容易遭有心人士誤導。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言甚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判斷能力,只是隨意輕信,就形同種下被操弄擺布的種子。」無論身為個人或社會的一分子,我們都不該輕易容忍迷信與草率思維,而應建立正確「思維習慣」,力求準確解讀世事。
【前言】 理性犯的錯 「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阿特彌斯.伍德(Artemus Ward) 一般普遍認為不孕的夫妻要是領養小孩,日後懷孕的機率會高於未領養小孩的夫妻。這個奇特現象的常見解釋是壓力減少。領養小孩以後,對不孕不再耿耿於懷,比較平心靜氣,成功受孕的機率因而提高。 可是經過仔細探討以後,有待探討的特殊現象顯然不是領養有助受孕:臨床研究指出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該探討的其實是為何許多人有這個錯誤認知。 知名大學、研究所或頂尖企業訓練的面試人員多半認為,簡短面試有助判斷錄取人選。可是他...
目錄
前言 理性犯的錯 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而是根據我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第一部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人類生來渴望意義,喜歡預測結果,反倒因此從無序中看見秩序,從雜亂無章中看見規律模式,卻因此扭曲判斷,導致我們相信根本不存在的現象。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我們往往樂於仰賴不完整或不具代表性的資訊,而且太過關注正面例子,有時還會「發現」根本不存在的關連,比如我們總認為「一旦丟掉某件東西,很容易之後就要用它」,卻忽略「其實不丟也不會用到」的事實更常發生。 第三章 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如果懷有預設立場,往往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事證,做出自己偏好的判斷,而且不僅是單純忽視反面資料,反而絞盡腦汁設法批評,設法自圓其說。 第二部 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 第四章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靠著詢問可能支持自己的對象,獲得想聽的見解。在衡量自己偏好與厭惡的主張時,自然會有不同的假設問題,所需例證也就不同,也因此總得到自己偏好的見解,並自認握有客觀佐證。 第五章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我們往往為了說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而扭曲重要二手資訊,造成嚴重錯誤認知。有一個概略標準可以調整自己對訊息的相信程度:轉述越多次的資訊,我們就越要保持審慎態度。 第六章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我們常高估別人跟自己想法一致的程度,過度認為別人跟我們有志一同,拿他們替自己背書。此外,我們也多半不肯直言異議,也就無法妥善檢驗其他說法,反而認為大家看法一致,變得堅持己見,即使違背邏輯或經驗仍往往執迷不悟。 第三部 不實與錯誤認知的實例 第七章 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 為何許多人願意相信另類療法?這類療法與各種疾病到底有何特性?其實在我們尋求醫療的疾病中,有五○%無須服藥治療,因此並非療法有效,而是靠身體自癒。 第八章 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 我們有不少交際策略,用來抬高自己身價或達成其他目的。比方說,我們先提出自己面臨的不利狀況,彷彿失敗是應該,成功則是自己的本事,藉此左右別人的看法。這種現象稱為:自我設障。 第九章 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 為何許多人相信第六感的存在?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不可思議的「巧合」經驗,日常生活與科學實驗的佐證俯拾即是。然而,我們必須明白,這些或許就是所謂的劣等研究,再多的佐證也毫無用處,無法準確反映實際狀況。 第四部 我們的下一步 第十章 挑戰不實認知:社會科學的角色 最重要的思維習慣是避免根據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驟下結論,明白日常經驗往往帶有偏頗成分。真正理性客觀的人,一大關鍵在於懂得如何解讀世事,如何適時質疑,如何徹底驗證想法,而最能幫助建立這些觀念的,正是社會科學。
前言 理性犯的錯 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而是根據我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第一部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人類生來渴望意義,喜歡預測結果,反倒因此從無序中看見秩序,從雜亂無章中看見規律模式,卻因此扭曲判斷,導致我們相信根本不存在的現象。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我們往往樂於仰賴不完整或不具代表性的資訊,而且太過關注正面例子,有時還會「發現」根本不存在的關連,比如我們總認為「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15-06-25 ISBN/ISSN:9789861342566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68頁 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