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書名為《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菁英學生暢談怎樣善用大學資源
為什麼有些學生可以左右逢源地善用大學生活?而有些學生則顯得左支右絀,回首來時路,竟發現自己老是趕不上進度、或與機會失之交臂?
學子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選擇?而老師和大學裡的領導者,又各有什麼樣的法寶,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改善他們的大學經驗,並使學生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得到最大的收穫?
學生要如何聰明地選課呢?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有些教授可以點石成金,而有些教授則只會冷眼旁觀呢?要如何將課堂上的學習,和生活上的所見所聞結合呢?略舉萊特先生的建議如下:
•與他人共同學習,比孤軍奮戰更有成效。
•學會時間管理是最首要、也最重要的技能。
•個別指導的獨立式研究與工作實習,往往能帶來豐富的學習與刺激的挑戰。
•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交流,是一種學習,也是最豐碩的體驗。
一籮筐的具體建議,佐以學生們充滿迷惘、挫敗、發現與希望的真實故事,使本書成為追求學術及個人成就上不可多得的指南。
作者簡介:
理查.萊特 Richard J. Light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與另一位哈佛教授合著有《計劃與總結》(By Design and Summing Up)一書,並曾獲頒多項教育殊榮,本書並獲哈佛大學出版社「維吉尼亞與沃倫‧史東」(Virginia and Warren Stone)獎,獲選為年度最佳教育與社會類傑作。
譯者簡介:
趙婉君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及人文教育學碩士。譯有《榮格.占星學》(立緒)、《哈佛名師教你如何讀大學》(立緒)、《亨利.詹姆斯自傳》等。
章節試閱
向學生們學習
儘管我是個奉統計數字為圭臬的人,然而某些動人心弦的私房故事,其所夾帶的力量,仍然會令我雋永不已。在這整部書中,我選擇直接引述學生們的談話,來闡發每一個重點。有好些人力勸我,應該要將某些特定的故事納進來,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故事對於未來的大學生將會有所助益。因此,這當中有許多的故事,如今便已呈現在此。我對引句做了些修潤,刻意避免掉「嗯」「啊」之類的用語,減少不必要的贅詞,並且在學生們的同意之下,偶爾會將散亂的故事,變得緊湊一些,好讓重點能更清楚地浮現。
而這些故事都是從哪兒來的呢?這本書中所有的寶藏,都是從深度訪談之中尋獲的。同事和我原本即有同感,如果想要知道什麼對於學生們來說是最受用的,我們就應該開門見山地請教他們。於是我們就這麼做了。在這次的努力之下,總共有為數超過一千六百位的學生接受了訪談,其中還有許多人不止訪談一次。有部分的學生,是由我的同仁們負責約談的;而我自己則訪問了四百位。另外還有一些訪問,是交由大學生們來進行的,這些學生皆經過我的同仁周嚴的訓練與監督。訪談長度則由一小時到三小時不等。
較之於那種大規模、選擇題式的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訊息,這類一對一式的訪談,則描繪出一番迥然不同的面貌。身為一位統計人員,我知道在許多情況下,選擇題式的問卷表,對於蒐集證據來說,是一項絕佳的不二法門。事實上,我有一堂就是在探討這個主題。然而對於眼前的這項研究來說,一對一式的訪談,卻能帶來格外的深刻性與豐富度,這些都不是任何選項式的問卷調查表,可以望其項背的,不論這些問卷的設計有多麼完備。
理由之一是,個人的訪談承載了許多豐饒的細節。要學生們評斷出哪一門課,對於他們的思想有重大的影響是一回事;然而,這門課為什麼 會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堂課究竟是怎樣安排的?以及其他的老師和學生們,是否也能從這則成功的故事中,憑著他們自己的努力以得到好處?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才更為有用。若是一位學生,可以提出更多的說明來支持一項論點,那麼該項論點對於其他的學生們來說,將會更加完善,並且更有幫助。
就我個人而言,能與四百個學生進行訪談,真是一項殊勝的榮耀。每一位哈佛大學的弟子,都非常地有主見;而他們對於校方,也都寄予著厚望。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殷勤愷切、積極向上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很快地一頭栽進去,因而過於投入。而最令人讚嘆的地方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提出一些建議,以改進大學裡的學術與非學術層面。他們總是一再地質疑:我們做了些什麼?他們做了些什麼?事情如何可以做的更好?以及在這個要求嚴苛的團體裡,他們的付出與所得各是什麼?而他們的信念,著實正在改變著我與許多同仁們,對於教學和諮詢工作上的思惟方式。
發現與驚喜
我殷殷企盼,凡是讀過這本書的學生們,皆能從中汲取許多有用的資訊。這些根據學生們的親身體驗所蒐集而來的意見,無論這些經驗本身是好、是壞,對於學生們在思索著如何下決定時,想必都是極有幫助的。比方說,在選課以及挑選授課老師的時候,我們應該留意那些細節?我們和指導教授以及顧問之間,如何才能產生最有效率的互動?而在安排住宿事宜上,我們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又我們要如何才能妥善地分配時間?關於這些問題,我們所訪談的學生都能提出一些看法。
從學生身上所得到的意見,部分與我們原先的料想相去無多,然而有一部份的見解,卻讓人喜出望外,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在此,且讓我先展現九項新的發現;這只不過是讓讀者們淺嚐一下而已。
首先,我原本以為,最重要也最令人難忘的學術課程,理應是在教室內進行的才對,而教室外的活動,雖有其效益,但仍不過是一項成果有限的輔助方法。殊料,結果證明恰巧相反:教室外的學習,特別是在住宿環境與課外活動(例如藝文活動)中所得到的成長,反倒佔有極大的份量。當我們請求學生,回想哪一個特定的事件、或是哪一段關鍵性的時刻,對他們造成非同凡響的改變時,其中有五分之四的學生,其選擇的都是在教室外所發生的情境、或是事件。
其次,我原本期待學生們,會比較喜歡那些可以按照他們的步調來進行的課程,換句話說,也就是那些小考與大考的次數較少,而作業又可拖到學期結束才繳交的課程。而我又錯了。大部分的學生都表示,他們在那些規定嚴格,亦即小考不停、作業不斷的課堂中,明顯地擁有更大的收穫。學生喜歡這種課程的一大原因是,他們可以很迅速地得到教授的回應--沒有意外的話,學生們可以因此在學期成績定奪以前,獲得修正與改進的機會。相形之下,那些「一篇報告定江山」的課程,則往往要讓學生們感到失望與沮喪。他們心裡納悶的是,倘若他們非要等到課程結束之後,才能得到教授們唯一一次的回應,在這種沒有任何一次修正機會的情況下,他們要從何改進自己的成果呢?
第三個意外的發現,則與家庭作業有關。許多年前當我還是個大學生時,幾乎每一位教授都會聲言,我應該要獨立完成自己的家庭作業。我被告知的訊息是,假如我和其他的同學一塊兒討論問題或是論文,這便算是作弊的行為。然而,在今日的許多校園中,教授們越來越鼓勵學生,齊心協力完成家庭作業。某些教授甚至會在課堂裡,組織一些研究小組,以幫助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之外彼此分工合作。
有些教授所指定的家庭作業,是如此地困難與複雜,使部分學生向他們表示,唯有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才有辦法完成。為了能夠完成這類型的作業,學生們必須攜手合作、分攤閱讀,然後在下課後找時間碰面,以便相互切磋。許多學生透露,這種類型的家庭作業,不但可以增進學習,而且也加深了他們與班級之間的凝聚力。這種家庭作業的變化型態,實際上也是一場文化上的交流,如今正在全國的各大校園裡蔓延開來。
第四個發現是:學生們接連不斷地提出,班級的大小對於他或她的學術發展,具有莫大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地,人數較少的輔導課、或是小型的專題研討班,以及一對一式的監督,皆為許多學生帶來極棒的體驗。然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當我要求學生們指出一項特別重要、或是特別深刻的大學體驗時,某些學生居然會選擇那些不計學分的自修實習課程。「自修」這個字眼被用在許多方面,而我們所訪談的學生,都非常清楚有效率的自修,所應具備的要件是什麼。此中主要的觀念是,學生們必須創造出自己的學習計劃,然後在某一位教員的監督之下,按步實行。換言之,他們所遵循的,並不是教授所擬定的計劃,而是必須面臨一項全新的挑戰,亦即如何發展出自己的計劃,並將之應用在他們所關心的課題上。
第五個發現是,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人種與族群的多元性,為他們的大學經驗帶來極為強烈的衝擊。學生們以壓倒性的多數,認為它所造成的結果是高度正面的,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便可從背景不同的學生身上,開啟更寬廣的視野,無論這些學生的差異,是由於種族、地理位置、政治立場、宗教、或是經濟條件所造成的。然而有許多人卻也指出,從背景不同的學生身上學習,不見得會自然而然的發生。這當中,校園裡的氛圍,特別是住宿生活的安排上,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
諷刺的是,即便是最快樂的學生,對於人們常說多元融合的好處等等的陳腔濫調,也不免要嗤之以鼻。大部分的學生都碰過一些不愉快的時刻與尷尬的處境,有時甚至還更糟。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唯有在某些先決條件之下,「好事」才會真正發生。不過他們倒是透露出一些好消息--那就是,這些先決的條件,是校園的領導者可以掌握的。對於塑造一個能夠讓多元族群增進學習機會的環境,校園的領導者的確有許多可以著墨的地方。
第六個發現是:那些在大學裡獲益最多、學術成長最大、生活最愉快的學生,往往會安排一與些出時間,來和老師以及其他的幾位同學,進行一些與重大的學術功課有關的活動。這點對於部分的學生來說,簡直有如登天之難。要與老師、甚或是同學之間,圍繞著重要的學術功課,進行深度的互動往來,這並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所幸大部分的哈佛學生,都相當成功地學會了這點。而無論是指導教授、或是其他的教職員,都能夠幫助這個過程更為順暢。
第七個發現:學生們對於寫作的強烈慾望,著實讓我大感意外。人人都想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是我可以料想到的,但我卻不知道,竟然有這麼多的學生如此看重這件事,並且如此強烈地渴望能得到一些改進上的建議。
第八個發現:起初我所期待的是,學生們通常會贊同良好的諮詢是一件重要的事。然而這只不過是老生常談的泛泛之語而已。事實上,一些詳盡確實的細節,才是引起他們有興趣的地方。好比說,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們都說到,某些教室外的特殊活動,對於他們的學術表現具有深遠的影響。而有些學生則指出學習技巧的重要性,比方說,課後小組要如何運作之類的問題。還有其他的學生,則提及一些較為私底下的訓練,例如時間紀錄等。
第九個發現是,我原本以為,許多大學生會把外國語言暨文學課程,看成是一門避之唯恐不級的必修課。但事實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學生會翹掉這堂課。學生們每每興高采烈地暢談著這些語言的課程。不少學生甚至將語言課程,評比為最棒的課程之一。對此,畢業的校友們也高舉雙手贊成。當問起原因時,無論是在校的學生、或是畢業的校友,兩組人馬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因為這些語言課程的編排與教學方式使然。
在此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則啟示,那就是,學生們對於什麼方法最適合他們,其實是做過許多思考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獲得許多深刻的見解。對於如何塑造珍貴的大學教育,他們的洞見經常會比任何墨守成規而又模稜兩可的常識,來得更有助益,也更加細膩。
這些發現是否暢行無阻?
這不是一個唯獨發生在哈佛大學裡的故事而已。在我參訪過其他校園的經驗以後,使我深信,本書中所發現的一切,皆可廣泛地適用於各地。在我訪問的每一所大學裡,無論其招生的標準高低如何、無論是私立或是公立的學校、也無論校園的規模是大是小、屬於全國性或是地方性的學校,學生們總是興致勃勃地與我分享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就他們的立場而言,什麼方法才是適用的。而令我嘖嘖稱奇的是,沒想到其他學校的學生們,竟然和哈佛大學的學生們的說法別無二致。
無論我到哪兒去,我總會將我對於教學與諮詢的工作,以及如何加強學生的投入、如何利用多元化環境等等的問題,向該校的教職員、學生以及行政人員等請教,詢問對方我所提出的種種想法與建議,是否也適用於他們的校園。兒總共有超過九十所的學校,反應都是十分明確的:「沒錯,這些想法大多適用於此。」
就舉個例來說吧,最近我與西岸一所大型的公立大學,分享這本書中的部分心得,我提到,學生們對於參加課後小組,以便一同溫習功課、作業以及問題的做法,反應十分熱絡,此時,該所學校裡的教職員以及學生們,竟然一致地表示:「假如這方法在哈佛可行的話,那麼在這兒一定更有價值,因為我們這裡的教學資源,可是要比哈佛困乏許多呢。」如今已有為數相當可觀的學校,開始採行本書所舉出的諸多方法,使我可以當之無愧地說:「這些發現絕非僅限於哈佛而已。」或許有少部分的發現,確實並不普遍--比如說,只有在那些寄宿學校裡,學生宿舍的重要性才會被人提起--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絕大部分的結論,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我知道在全美各大學之間,存在著迥然不同的差異。不過,幾乎所有的學校,連同學校裡的行政人員和教職員等,都希望能和學生攜手合作,以提昇學習的成效、改善教學的品質,並使種族與族群多元化的校園,能為每個人的經驗帶來正面的貢獻。假如我在本書中所陳述的這些發現,能夠幫助許多校園裡的學生和領導者們,朝向這些目標邁進一小步,那麼對我來說,這本書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向學生們學習
儘管我是個奉統計數字為圭臬的人,然而某些動人心弦的私房故事,其所夾帶的力量,仍然會令我雋永不已。在這整部書中,我選擇直接引述學生們的談話,來闡發每一個重點。有好些人力勸我,應該要將某些特定的故事納進來,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故事對於未來的大學生將會有所助益。因此,這當中有許多的故事,如今便已呈現在此。我對引句做了些修潤,刻意避免掉「嗯」「啊」之類的用語,減少不必要的贅詞,並且在學生們的同意之下,偶爾會將散亂的故事,變得緊湊一些,好讓重點能更清楚地浮現。
而這些故事都是從哪兒來的呢...
目錄
〈序〉理性、友善與多元的哈佛 ◎傅佩榮
1 從入門說起
全書綱要
向學生們學習
發現與驚喜
這些發現是否暢行無阻?
2 校內校外,雙效合一
我該上醫學院嗎?
是讀政治學好呢?還是讀法律系好?
自尊自重與自我膨脹
芭蕾舞、火雞骨和外科手術
3 學生的錦囊妙計
時間管理
課業與活動,兩者應得兼
參與藝文活動
求助之道
慎選住宿環境
4 立竿見影的課程模式
成效斐然的小班教學
家庭作業的成效
注重寫作的課程
如何強化寫作能力
學生給學生的建議
為同學而寫
一分鐘報告
關於自然科學課程的迷思
自然科學課程老師的忠告
外國語言課程
5 諄諄教誨,循循善誘
有力的忠告
向成功的學生看齊
時間記錄
良師兼益友的個別輔導員
參與團體活動
鼓勵分工合作
6 努力求變求好的教師
一言一語,準確掌握
腦力激盪,知識共築
學術理想與個人生涯兼顧
大班教學,其樂融融
專業思考訓練
發言無罪,反思有理
證據在握,一本萬利
深不可測的魅力
跨系整合
7 繽紛多姿的校園
受教權利與教育衝擊
理想的環境
高中時代多元化的負面結果
大學多元環境
多方觀點激盪校園
8 從差異中學習
宗教多元注入正面活力
共同生活,相互學習
跨種族的交流之道
兩難的抉擇
認識自我
9 校園領導者可用武之地
包容政策
建立校園文化
學生團體的領導者
關鍵性的前幾週
晚餐前的課程調整
介入學生生活
10 附錄:評估計劃
訪談的優點
我的豐收
〈謝辭〉
〈參考書目〉
〈序〉理性、友善與多元的哈佛 ◎傅佩榮
1 從入門說起
全書綱要
向學生們學習
發現與驚喜
這些發現是否暢行無阻?
2 校內校外,雙效合一
我該上醫學院嗎?
是讀政治學好呢?還是讀法律系好?
自尊自重與自我膨脹
芭蕾舞、火雞骨和外科手術
3 學生的錦囊妙計
時間管理
課業與活動,兩者應得兼
參與藝文活動
求助之道
慎選住宿環境
4 立竿見影的課程模式
成效斐然的小班教學
家庭作業的成效
注重寫作的課程
如何強化寫作能力
學生給學生的建議
為同學而寫
一分鐘報告
關於自然科學課程的迷思
自...
商品資料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7-03ISBN/ISSN:978986360041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5 × 21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