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有16種?!如果你不懂自己的性別,那……你是誰?
◎作者出身於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久經邏輯思辨訓練並博覽性別研究叢書,整理出自己的理論與架構,打破刻板性別的迷思與窠臼。
◎從自身的經歷出發,除客觀的科學研究之外,多了一份同理心,激發更敏銳的思維觸角。
◎全書架構完整、深入淺出,適合想要更了解自己、體諒別人的你細細品味。
◎二版上市,以全新封面再饗讀者。
在講求多元認同的新時代,性別的刻板界線也該有所調整
性別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所致?心理的性別,是否一定與生理的性徵符合?
性別只能有男、女二元論嗎?無法嵌進性別二元論的人何去何從?男女平權是真平權嗎?性別的認知關乎對自我的認同,也影響社會的多元發展。
本書作者以自身經歷出發,從各國的經驗發展,以及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等角度,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故事一一拆解「性」別。唯有透過更深層且細緻的多元角度瞭解性別,我們才能更平等地對待身旁各種「心別」、「生別」差異的人,實現真正「性別自由」與「性別正義」的社會。
如果您是「嵌不進」(男女二分法)的人,這本書會給你啟發與勇氣;如果你與我一樣在社會定型的角色中如魚得水,這本書會提醒你不要把它當成理所當然,更不要硬要孩子「走一樣的路」!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廖元豪
「性別」可以放得很大,也能縮得很小,性別的議題其實很複雜。本書以批判和知識為主軸,個人心路歷程為分支,並以想像和創造作為點綴,當然還有不滿和關懷。本書希望能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藉由完整而統一的性別辭彙,談論心理性別的認定與生理性別的轉換和差異,並揭示目前較少人注意但作者認為能為「多元性別」貢獻良多的思想「心別自我」(Gender Identity)。
「性別多元」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網路和坊間已有書籍、言論和文章觸及這類想法,但似乎尚未有如本書深入探討「性別多元」的心靈層面和其背後的思想,尤其是從孩童的視角出發。
目前「性別多元」多停留在「多元家庭」、「多元婚姻」等性向的層次,對性別多元的瞭解都還是「非二元」的討論,作者希望能提供一個更為深層且細緻的多元角度來看待性別。
此外,gender和sexuality的翻譯也常常是爭議所在,這兩個英文單字向來都翻譯為「性別」,沒有統一且公認的翻譯方式,也未有一套完整有序的中文解釋來說明gender和sexuality的差別。作者放膽地在本書列了一串性別辭彙,這些辭彙的定義是經參考多本英文書籍和網路,加上一些創意所設的定義,「生別與心別」之辭彙以及概念並非台灣性別學術界之用語,為作者個人創見,用以提供更多的視角來剖視性別,而不是僅停留在「生理的性別」與「心理的性別」之對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653.pdf
作者簡介:
蕭郁溏
從事性別與女性主義研究、文字工作。網路媒體女人迷駐站作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兒時對於自身的性別感到不滿,思想卻又不足以拆解兩性結構,生長於傳統的家庭,性別的包袱與印象讓童年的我多次感到排斥與無奈。
隨著年紀漸長,邏輯亦趨成熟,研究思維與智識增長,讓我有勇氣將兒時的童言童語加以包裝,組織成一套理論與架構,逐一挑戰性別的迷思與窠臼。
我對於性別的疑問、好奇與不滿,經鑽研、探索與領悟,成了熱情、自信和歸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有趣的就在這個地方:以往我們讀到的書籍、作品,大概都是在「忍受」與「反抗」兩種路徑中二選一。然而,「忍受」(包括自我調整轉換,就讓自己像個女生吧)太悲情,「反抗」太悲壯,身為不想與家人(或其他親近的人)衝突,又不甘願「吞下去」的普通人,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因應?……如果您是「嵌不進」(男女二分法)的人,這本書會給你啟發與勇氣;如果你與我一樣在社會定型的角色中如魚得水,這本書會提醒你不要把它當成理所當然,更不要硬要孩子「走一樣的路」!
──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廖元豪
名人推薦:有趣的就在這個地方:以往我們讀到的書籍、作品,大概都是在「忍受」與「反抗」兩種路徑中二選一。然而,「忍受」(包括自我調整轉換,就讓自己像個女生吧)太悲情,「反抗」太悲壯,身為不想與家人(或其他親近的人)衝突,又不甘願「吞下去」的普通人,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因應?……如果您是「嵌不進」(男女二分法)的人,這本書會給你啟發與勇氣;如果你與我一樣在社會定型的角色中如魚得水,這本書會提醒你不要把它當成理所當然,更不要硬要孩子「走一樣的路」!
──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廖元豪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談論性與性別
初經,初驚
就讓我從每個人都上過的「性別教育」課程說起,在國中小時期,健康教育可說是我最愛的科目之一,不只因為這個科目很實用,而且總算有一門學問是可以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當然,說到健康教育裡的性別單元,發育期的男生通常多比女生表現來得興奮,雖然我認為就心情和態度而言,女生的興奮程度不亞於男生,只是因為女生「應該」端莊賢淑,所以都被壓抑了下來。因為我是女生,至少我的性徵清楚地告訴我我是女生,除了胸部的發育外,月經的來潮是必修單元,但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要替月經取這麼多綽號呢?舉凡大姨媽、MC、好朋友、那個,何不就直接說月經就好?也許是因為中國傳統認定女人比較卑劣,甚至認為月經是骯髒、不潔且會帶來厄運的,所以連月經來時都不能拿香拜拜,不能進寺廟;又或許是因為月經看起來很不討喜,老實說要一個小女生看著自己的下體流血真的不會開心到哪裡去。但當大家都如此避諱地直呼月經時,要如何叫一個初為女人的女孩學會和月經相處?就好比儒家幾乎不談生死,雖非認定孔子不懂生死,但孔子不正面討論死亡是事實。《論語》<季路問事鬼神章>中記載,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縱使中國人瞭解生死但仍避諱直接談論鬼神和死亡,中國人怕死,因此我們不去談論死亡,但死亡是人生必經的終點,熟悉死亡的存在,不就更能坦蕩地接受嗎?
教科書上總是不斷強調初經是一件令人欣喜又值得慶祝的事,在課堂上,甚至會利用教學卡通來宣導月經的重要,讚頌母親的偉大和生育的神奇力量,但一旦課堂結束,話題也就跟著結束。台灣的教育讓孩子們對於身體構造和性別的探索僅僅停留在學校那短短四十到五十分鐘的健康教育課程上,即便在校園裡,老師也不好意思談論,校園外,父母更總是輕描淡寫,孩子對於性與性別的好奇只能朝向同儕和網路世界。性別的探索必定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台灣「羞澀」的健康教育讓性和性別變得很神祕,神祕到公然談論性和性別好像有些羞恥,羞恥到任意發表意見好像有些淫亂?女孩子發育得比男孩子早,胸部的改變和月經的來臨都強迫女孩轉變為大人,此時的她可能還沒有當女人的準備,而且老師都說得不清不楚,爸媽也沒提過,所以初經從來就不像課本上描述的那樣值得普天同慶。
高談闊論性與性別
在闔家歡樂的飯後時光,全家男女老幼一同坐在電視機前享受吃飽喝足的幸福天倫樂,這時廣告時段播出了衛生棉的廣告,不知怎的總好像有些坐立難安,希望廣告快點結束,不要一再重覆衛生棉的吸收力多好,因為沒有人想要被迫提醒這麼害臊的產品,不然哪個人趕快拿遙控器轉台吧。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保險套的廣告和電影的親熱情節,當這類害羞的事情突然出現在全家人的眼前時,我想大人真是恨不得把電視關掉或是有人把果汁打翻都還顯得比較自在些。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直接聊呢?我的父親是個典型害羞的傳統父親,我的母親是個典型能幹的傳統母親,所以性和性別的話題很少上餐桌,我的性別窗口自然就轉移到朋友和網路之間。或許在公開場所不適合大聲說,畢竟是公共空間,個性內向的人自然很難在眾目睽睽之下自由發言,但私底下與朋友相聚,與爸媽相處,或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是不是就沒有必要再如此羞澀了。在朋友圈中,我通常不吝於聊起性和性別的話題,我不會拐彎抹角,要來就來聊吧,只是多數情況都是講得對方臉紅心跳,我也就不得不盡快終止這個話題。至於網路,雖然網路如虎口,情色危險多,但多數不宜未成年觀賞的影像動畫也都無法吸引我,因為光是物化女性的畫面就令我作噁,所幸我沒有受到較為偏激與暴力的情色影像所影響,而是深深受到性別的奧妙所吸引,愈是鑽研愈是著迷。在這自我吸收、自我探尋的性別旅程,我不斷地在吸取能量,不斷地思考台灣性別教育和性知識的問題與困境。我漸漸地發現,對於性和性別知識的提升讓我愈來愈喜歡自己的身體,愈來愈瞭解身體的運作,也更能懂得保護自己,但為什麼學校總是不談論性和性別呢?父母為何不多給孩子一些性別刺激呢?要接觸才能瞭解,要瞭解才能解惑,要解惑才能接受,要接受才能欣賞,要欣賞才能享受,這樣的過程豈不是一種成長?我認為性與性別教育很重要,不只是為了基本實用知識與自衛保身的學習,透過性和性別的瞭解其實更能認識自己,包括心理與生理的自己,甚至更能瞭解同性、異性乃至中性(中性的概念在第二章會談到)。一旦瞭解,關懷自會相隨。
The Sex Education Show(2008-2011)是一部由一位身兼作家、製作人和記者的英國人Anna Richardson所主持的英國影集,目前共有5季,每季約有4集,內容主要是強調性與性別教育的重要(著重在性教育)。主持人Anna會到英國各高中宣導性教育,並有專業醫師到現場提供專業的性知識諮詢。此外,更會邀請真人全裸模特兒在室內攝影棚提供同步遠端視訊到學校禮堂中作為樣本,取代傳統靜態的虛擬圖像。這部影集讓青少年得以現場直接觀看真人全裸影像,從同年紀的少男少女到中年的男人女人,並由醫生現場講解每一階段的生理變化,甚至拉近鏡頭作近距離的比較,完全不遮掩,自然且自在。主持人Anna更讓青少年們矇眼學習如何將保險套戴在小黃瓜上,實用而不失趣味。此外,多張性器官的照片也讓孩子們瞭解每個人的性器官都不盡相同,大小形狀不是問題,愛惜自己才是重要。Anna邀請部分孩子的父母親一同觀看網路上的色情網站,讓父母親知道青少年在網路上能接觸到的色情資訊內容有多廣泛,同時讓父母親體會孩子們眼中的「性」為何物。在攝影棚內,Anna邀請到各行各業、各年紀的男男女女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性,不管是性經驗、避孕經驗,甚至是性偏好,Anna要的是「大家來聊性」(Let's talk about sex)。雖然這部影集的焦點多為兩性間的生理結構、父母與孩子間的性別教育,以及避孕、性病等基本而必備的性知識,並提供許多當地關於性的量化數據,較少討論到深層的性別認知、性向、雙性人和性別法律等議題,但我認為此種教學模式非常值得台灣學習。至少,高談闊論性與性別顯然不會使你很色或很淫亂,相反地,會讓你很有自信。
台灣的性別教育待開發
台灣有著讓人愈讀愈感到羞澀的性別教育,不僅生理構造的圖片畫得很小,男女生長差異和性別特徵更是死板地用手繪圖畫來取代真人影像。不只如此,性別兩性教育最多就佔兩三個章節,看得大家真是不過癮。我敢說,如果我沒有自行利用網路或書籍去瞭解「性和性別」,甚至沒有「不乖」地去偷看「不能看」的網站和電影的話,男生和女生的身體對我來說真的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得出神了!經過我不正式的小調查,若要大家回想自己曾在學校的健康教育中學到了什麼,大部分人頂多只能依稀記得「課本上」的生理構造圖,以及一些文字性的性病描述,還有一些筆試和老師說跳過不用唸的情景。說真的,關於性別教育,學校真的像沙漠一樣。
我鼓勵我的好友們使用衛生棉條,不只是有其方便之處,其實另有個隱性且重要的原因:給自己一個機會多多瞭解自己的身體。每當好友們用著好奇又敬而遠之的眼神聽我宣傳這項產品時,我的內心真是百般掙扎,其實我並不想讓好友們害羞到如坐針氈,但遇到這種情形時,我的熱情卻又逼使我更要大聲宣導我的理念。我曾經聽過這樣的疑問:「那要放在哪裡?」唉呀這……,會問出這樣的問題,那想必如果我直接回答的話,對方的臉一定會紅到不行。有些女生甚至沒有碰觸過自己的生殖器,畢竟女生的性器官並非外顯,沒有特殊原因通常不會深入碰觸,加上「處女」的迷思太嚴重,以致有些女生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下面」生得如何,果真像座黑森林一樣讓人迷路。再者,既然處女如此聖潔,生孩子如此神聖,難道看它一眼或碰它一下就會是罪惡嗎?
性不應該是件令人羞赧的事,我不會鼓勵婚前性行為,也不會鼓勵不要有婚前性行為,我不鼓勵禁慾,但也不鼓勵縱慾,性和吃飯一樣,適量就好,太多太油太不衛生太隨便都不好。有些人有宗教信仰,有些人有自我原則,這些精神都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或叛逆就違背自己的信念。我不會鼓勵任何形式的性行為,但我會鼓勵學習使用保險套,鼓勵大家認識性病、認識避孕、認識墮胎、認識強暴,認識所有可能的危險和緊急狀況,鼓勵大家瞭解自己與異性的生理構造。我也鼓勵青少年認識刑法,認識刑法裡的妨害性自主罪章(即便條文有諸多待修之處),告訴青少年有哪些管道可以認識性,提供他們相關的性知識書籍和電影。性解不解放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性觀念開放,所謂的性觀念開放就是要對「性」與「性別」有充分的瞭解,並有隨時吸收、過濾新見解的能力,進而因為瞭解而感受到共鳴和支持。在性觀念開放的前提下提倡守貞,很好,在性觀念開放的前提下提倡性解放,也沒有什麼不妥,重點是要懂得如何真正保護自己,不論是生理上的保護或是心理上的保護都很重要。
女生們,多多瞭解性與性別,對大家都好,對自己本身和將來的另一半也都好,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別人,更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危險。不要覺得瞭解性與性別就很色,如果把性與性別跟「色」聯想在一起,那是「性與性別」概念已經偏了,更何況,「色」又怎麼樣?男生們,也多多瞭解性與性別,瞭解自己才能愛護自己,尊重對方,懂得呵護更能提升魅力。女人的事很麻煩,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事都與你無關,不要以為男生懂生理期的算法很奇怪,至少你母親拜月經之賜才能把你生下來。瞭解性與性別不是只有單純地瞭解自己的性器官和慾望就結束了,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會社交、溝通、相處、觸碰,甚至摩擦。性和性別是多元的,而你不應該只是單方面地探頭探腦,性和性別都是互相且相對的。人的一輩子絕對擺脫不了性與性別,就算選擇不要婚前性行為,但這並不代表婚前都可以不認識性行為,因為婚後不就得面對了?難道要等到婚後再來學習嗎?就算你選擇「無性生活」,保護自己與簡單的清潔也是「性」的一部分,與異性、同性相處也是「性別」的一部分。現在的時代和科技與時俱進,只要稍不留意,很容易就追不上新的想法與觀念,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性知識,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性別知識,我相信,少了你的加入,性與性別就不有趣了。
性別敏感度
記得小學老師時常叮嚀,要對生活周遭的事物保有好奇心,要主動提出問題,要積極尋找答案。可惜的是,這樣的好奇心往往隨著年紀增長而如流水般逝去,自從我們學會遵守與服從後,自然而然地就不再對這個世界保有驚奇和想像。我們只對切身相關的人事物表達關切,我們因為太忙而疲憊,因為疲憊而麻木,因為麻木而無感,因為無感而死亡。有太多我們兒時不能理解的疑問,卻在我們學會服從後而不需要解答。
性別是件容易讓人麻木的事,因為性別太大眾、太自然、太生活,隨處可見又如影隨行。雖然目前「性向」的議題很火紅,尤其是同性戀的法律定位和道德爭辯,但「性別」卻很難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台面上,性別從來就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只有兩種性別,哪來的問題?有問題的都躲到地下去了,一般大眾看不見,也不想看見,這個社會男性和女性的兩性二元基礎顯然打得很穩固。
而你,沒錯,你也是,也服從於性別,所以你不再對性別發問,但卻會乖乖地翻看兩性專家的書籍,開始對星座好奇,學習如何把妹,開始看成人影片,學習性幻想,看很多浪漫的愛情電影來保有對愛情的憧憬,因為你也想要在兩性的遊戲中成為贏家,但你卻不曾對兩性遊戲的規則提出懷疑。大家都如此遵循,於是,你努力扮演好陰莖的角色,而妳也努力扮演好子宮的角色,陰莖是丈夫,子宮是太太,好比一加一等於二般,回答三或零的就是輸家。
為什麼要聊「性別」?
這本書不是健康教育,主題也不是「性」,之所以要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是因為「性與性別」無法分離,瞭解「性」的同時需要同步瞭解「性別」,瞭解「性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性」的重要。就台灣傳統教育課程的比例而言,「性別教育」相較於「性教育」好比小蝦米相較於大鯨魚,如果說台灣的性教育是小沙洲,那性別教育就是一片無際的沙漠。為什麼要聊性別?因為性別就是你我,性別是身心靈的合一,是身心、個性、人格和自我的整合,探尋自我向來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課題,如果你不懂自己的「性別」,那你是誰?
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何要對這些事情感到狐疑,既然這樣的遊戲規則可以長存於這個社會,古今中外、東西方似乎也都採用,那表示這樣的「兩性模式」是可行的,大家何樂而不為呢?但仔細想想,現代的兩性模式早已和古代的兩性模式不相一致了。古早的世代,在我們的阿嬤出門都還需要戴上手套和帽子的年代,在媽媽只能在家煮飯洗碗帶小孩的年代,在爸爸不能進廚房的年代,那時的阿公阿嬤們有辦法想像爸爸很會煮飯,媽媽很會賺錢的家庭嗎?你可能會說:「對啊,時代在演變,以前太老古板了。」在我的成長環境中,我的爸爸是個不會煮飯,但很會帶小孩的好爸爸,因為我的媽媽是事業女強人,每天忙著賺錢,除了煮飯,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我們的生活。我和哥哥一旦生病,或是有學校的事情要處理,必定二話不說找爸爸。此外,爸爸雖然不會煮飯,但他逐漸包辦整個家的家務事,因為媽媽賺錢辛苦,沒有多餘的體力和心力做家事,所以即便爸爸自己也有工作,但也可說是身兼家務的新時代家庭主夫。我的父母親對於家庭的概念,已經從早期的「男主外女主內」轉變為現代的「分工合作」,我想這樣的模式在現今小家庭中極為常見。由此可看出,性別和兩性的定義會隨著時代而變遷,沒有絕對的定義,只有時代的反映。有人預測,未來的「男生」不會再那麼「男生」,未來的「女生」也不會再那麼「女生」,兩性的界限將會逐漸模糊,我們可能會愈來愈「中性」。雖然沒有人知道最終會如何,但我堅信,這本書可以提供一個解析未來性別的思考邏輯,也能提供將來性別脈動的走向預測。
至於為何要預測將來的性別走向?為何不要跟隨世代的變遷,被動地學習社會人文的改變就好?為何要提出這些理論來批判現在的兩性架構?會有這樣的疑問依然是出於同樣的問題:麻木。若能像用顯微鏡一般檢視我們的社會,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人早已因為現階段的兩性二元模式而感到沮喪、否定、厭倦,甚至幾近崩潰。這些人就兩性遊戲中的選手而言是輸家,又因為這樣隱性的性格特質和想法很容易隱藏起來,也很容易被忽略,於是活躍於兩性遊戲中的贏家們,若缺乏性別敏感度,便持續將兩性模式視為定律,間接或直接地傷害這些孤軍奮戰的選手們。或許你不願相信,但這些選手很可能就是你的朋友、老師、鄰居、親戚,甚至是你的孩子。請不要再將性別視為理所當然,他們很孤獨,有時甚至無法自處,因為他們不是你眼中典型的男生或女生,反倒可能是你眼中的怪物。
以上內容節錄自《請問貴性?》蕭郁溏◎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653.pdf
第一章 談論性與性別
初經,初驚
就讓我從每個人都上過的「性別教育」課程說起,在國中小時期,健康教育可說是我最愛的科目之一,不只因為這個科目很實用,而且總算有一門學問是可以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當然,說到健康教育裡的性別單元,發育期的男生通常多比女生表現來得興奮,雖然我認為就心情和態度而言,女生的興奮程度不亞於男生,只是因為女生「應該」端莊賢淑,所以都被壓抑了下來。因為我是女生,至少我的性徵清楚地告訴我我是女生,除了胸部的發育外,月經的來潮是必修單元,但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要替月經取這麼多綽號呢?舉...
作者序
〈二版序〉
相較於其他熱門議題,性別算是比較冷門的領域,研讀的過程中難免覺得無力、徬徨,甚至害怕。我曾經擔心研究性別可能讓我被貼上標籤,必須面對質疑和衝突。我曾經怠惰,想要放棄,承認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定,欠缺義無反顧的決心,但最後使我堅持下去的是對於性別的熱忱以及老師與好友們的鼓勵,讓這本書不僅沒有半途而廢,更成了我性別研究的首部曲。寫了篇文章或是出了本書,就像一顆扁石飄投湖面,打水漂兒。我沒能曉得扁石能彈跳幾次,激起多少漣漪,但每投出一顆扁石時,內心都充滿著期待,好奇一顆顆的扁石究竟能激盪多少湖心。《請問貴性》讓我有機會以書會友,結識了不少關心性別的同好,也因此有了許多難得的際遇。謝謝讀者們的支持,細水長流,讓這本書有幸可以邁入二版的階段。
二版封面插畫中的窄裙與腳毛,長褲與高跟鞋,體現性別特徵的相容與相斥;背景是連綿的冰山,暗喻性別問題往往是冰山一角,我們時常忽略性別對日常生活的重要,但事實上其所牽涉的層面可深可廣。封面設計師巧妙地將性別刻板印象的顏色以小圓點融入到筆畫中,在性別裡注入新的想法,凸顯性別在語言裡的慣性、彈性,以及韌性。素雅又不失可愛的插畫風格,讓性別的討論不僅不失嚴肅,還帶點溫度。
特別感謝唐鳳提供“Your pronoun, please.”的建議,這句英文深富文字趣味,是從唐鳳原譯法文版「請問貴性」(Quel est votre prónom?)直譯而來。法文的代名詞為pronom,姓名為prénom,兩者相結合後成了prónom,這個造字的文字遊戲充分地詮釋了「貴性」雙關語的涵義。「請問貴性」同時表達出對性別和姓名的疑問,而對代名詞(妳/你、他/她/它)提出疑問,事實上即為對受詢問者的性別表達關心和認同。將性別(代名詞)與姓名合而為一,不僅巧妙運用中文和法文的文字雙關語,且更能凸顯對他人身分認同的尊重,富含睿智與妙趣。
溫柔而堅定,這是我給予自己的人格期許,以溫柔的態度堅信自己的理念和立場,以柔順的口氣表達自己的經驗、困難和焦慮,以溫和的心情傾聽他人的想法和異議。性別既是身分也是人格,提倡性別多元,不只是為了呈現性別的彈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凸顯人類個性的柔軟和塑性。要如何形塑自己的性別,只有自己最知曉、最明瞭,傾聽自己的心靈,溫柔而堅定,並謹記:你永遠都不孤單。
〈自序〉
這是一本關於性別的書,如果你不懂為什麼性別可以寫成一本書,或是你覺得性別沒什麼好談,那你更應該繼續翻下去,請給我機會向你挑戰,你將發現你不曾注意過的世界。如果你對於性別向來極為不滿,或者和我一樣總有按捺不住的意見與情緒,那歡迎你,我們志同道合。「性別多元」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網路和坊間已有書籍、言論和文章觸及這類想法,但似乎尚未有如本書深入探討「性別多元」的心靈層面和其背後的思想,尤其是從孩童的視角出發。目前「性別多元」多停留在「多元家庭」、「多元婚姻」等性向的層次,對性別多元的瞭解都還是「非二元」的討論,但我希望能提供一個更為深層且細緻的多元角度來看待性別。此外,gender和sexuality的翻譯也常常是爭議所在,這兩個英文單字向來都翻譯為「性別」,沒有統一且公認的翻譯方式,也未有一套完整有序的中文解釋來說明gender和sexuality的差別。我放膽地在本書列了一串性別辭彙,這些辭彙的定義是經參考多本英文書籍和網路,加上一些創意所設的定義,「生別與心別」之辭彙以及概念並非台灣性別學術界之用語,為個人創見。之所以發明這些辭彙,是為了提供更多的視角來剖視性別,而不是僅停留在「生理的性別」與「心理的性別」之對話,期待透過這些辭彙來為性別研究注入新的氣息,以提供各界人士參考。
「性別」可以放得很大,也能縮得很小,性別的議題其實很複雜,但這本書希望能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藉由完整而統一的性別辭彙,談論心理性別的認定與生理性別的轉換和差異,並揭示目前較少人注意,但我卻認為能為「多元性別」貢獻良多的思想「心別自我」(Gender Identity)。期待能藉由心別自我的推廣,讓大家對性別能有不一樣的態度和想像。這本書以批判和知識為主軸,個人心路歷程為分支,並以想像和創造作為點綴,當然還有不滿和關懷。
〈二版序〉
相較於其他熱門議題,性別算是比較冷門的領域,研讀的過程中難免覺得無力、徬徨,甚至害怕。我曾經擔心研究性別可能讓我被貼上標籤,必須面對質疑和衝突。我曾經怠惰,想要放棄,承認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定,欠缺義無反顧的決心,但最後使我堅持下去的是對於性別的熱忱以及老師與好友們的鼓勵,讓這本書不僅沒有半途而廢,更成了我性別研究的首部曲。寫了篇文章或是出了本書,就像一顆扁石飄投湖面,打水漂兒。我沒能曉得扁石能彈跳幾次,激起多少漣漪,但每投出一顆扁石時,內心都充滿著期待,好奇一顆顆的扁石究竟能激盪多少...
目錄
推薦序
序言
二版序
自序
第一章 談論性與性別
初經,初驚
高談闊論性與性別
台灣的性別教育待開發
性別敏感度
為什麼要聊「性別」?
第二章 男生和女生
要是我是男生有多好
問題出在哪裡?
性別是先天還是後天?
性別怎麼來
性別怎麼去
第三章 性別是個萬花筒,也是個調色盤
性別的定義
生別(sexuality)與心別(gender)
性別辭彙
生別自我(Sexual Identity)與
心別自我(Gender Identity)
開玩笑,性別有16種?
性別就像個性,充滿創造力
左撇子的比喻
性別不應該只是是非題
第四章 拆解兩性
重新學習性別
傳統的兩性
傳統的多性
性別顛覆、性別「彩虹化」
性別多元的壞處
性別多元的好處
黑白不再,彩色世代
第五章 三塊蛋糕,一個圓
性別一個圓
第一塊蛋糕──性徵:染色體密碼與荷爾蒙較勁
解碼性染色體
認識荷爾蒙
荷爾蒙較勁
外顯生殖器樣貌不明確
「天生」的性別多元
第二塊蛋糕──生別自我:情與慾,性與愛
同性戀與女性主義
同性戀與達爾文進化論
同性戀與酷兒主義
流動的「生別自我」和情慾
第三塊蛋糕──心別自我:由我來作主
第六章 「性別/生心別」教育
性別多元教育
Diane Ehrensaft博士
真我、偽我、創意自我
(True Self, False Self, Individual Creativity)
真心別、偽心別、心別創意
(True Gender Self, False Gender Self, Gender Creativity)
真心別(True Gender Self)
偽心別(False Gender Self)
心別創意(Gender Creativity)
面對性別多元的孩子
我的性別多元經驗
差異不是疾病
第七章 性別自由與性別正義
當自由走進法院
為什麼要談法律?
性別自由
角色變換的生別超越
歐洲人權法院
生別超越的自由之路
創意大師──心別超越
派特的異想世界
撕掉性別標籤
「性徵欄」取代「性別欄」
性別正義
第八章 性別趨勢與性別多元
性別的未來
社會學下的性別趨勢
科技觀點下的性別趨勢
iGender─E化性別
彩虹比喻下的性別趨勢
性別多元
結語
參考資料
推薦序
序言
二版序
自序
第一章 談論性與性別
初經,初驚
高談闊論性與性別
台灣的性別教育待開發
性別敏感度
為什麼要聊「性別」?
第二章 男生和女生
要是我是男生有多好
問題出在哪裡?
性別是先天還是後天?
性別怎麼來
性別怎麼去
第三章 性別是個萬花筒,也是個調色盤
性別的定義
生別(sexuality)與心別(gender)
性別辭彙
生別自我(Sexual Identity)與
心別自我(Gender Identity)
開玩笑,性別有16種?
性別就像個性,充滿創造力
左撇子的比喻
性別不應該只是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6-01ISBN/ISSN:978986358365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G16K 寬 × 長14.8 X 21公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