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出13國版權、法國年度暢銷15萬冊心理實戰書
「情緒化」新生活運動,從改變自己對情緒的偏見開始!
「情緒化」不好?憤怒、哀傷、嫉妒……為何存在?
暢銷精神科醫師讓你知道:每個情緒,都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認識情緒、才能進一步管理,讓他們成為生活的助力
你是否曾傷心欲絕、感到孤單無望?是否曾經因為一時氣憤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極端的情緒讓人害怕,有時候甚至希望可以「無情」一些。但是,情緒除了讓我們的生活血淚縱橫,是否也有他們存在的意義?本書由法國兩位知名精神科醫師合力撰寫,從四種主流情緒心理學派出發:
──演化論派:情緒源自於基因
達爾文的天擇理論告訴我們,會留存在我們身上的,正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被需要的。那麼,情緒也是嗎?即使是讓我們困擾的憤怒、哀傷、嫉妒等「負面情緒」?
──生理學派:情緒源自於身體的應激反應
先流淚、才悲傷?許多實驗支持這項看似反常的假設;在某些情況下,生理的直覺反應,會引領出情緒。每種基本情緒對應到的生理反應,是解釋我們感知的重要指標。說不出到底是什麼情緒時,身體才最誠實。
──認知學派:情緒源自於我們的想法
面對同樣情景,不同的思考方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改變思考的慣性、換個角度想,也就成為治療情緒的重要方法。但一味說服自己要正向,就有用了嗎?又或者,不同情緒可以有不一樣的轉換方式?
──文化主義:情緒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不同社會成長的群體,對情緒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想想:在未曾接觸到彼此之前,我們會理解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的憤怒嗎?推到極限,世界上是否存在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情緒模式呢?而我們的社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
[情緒是理性的一部份]
透過這四個流派的交叉分析,拆解我們彷彿熟悉、卻並不真正認識的七種基本情緒。《理性的情緒化》從專業心理科學出發,帶我們一步步習得情緒的運作機制,並從病例及故事中看到自己及親密的人的影子,重新省思每次憤怒、憂傷、嫉妒、快樂。要走出每段關係裡曾被認為「無解」的胡同,或許地圖就在你自己手上。
本書以七大基本情緒為架構,分別介紹:憤怒、羨慕、喜悅、悲傷、羞恥、嫉妒、恐懼,再綜合來談如何理解「愛」,以及如何與情緒共處,幫助你用理性的方式來思考「什麼是情緒」。
▉▉ 什麼是基本情緒?▉▉
就像顏色有「三原色」,我們所有複雜的情緒由所謂的「基本情緒」、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本書提出最為常見、困擾眾人的七種基本情緒,讓我們在「五味雜陳」時可以抽絲剝繭出各種元素,逐一拆解分析。
▉▉ 情緒的意義是什麼? ▉▉
情緒的意義取決於我們看待他們的角度。本書從四個主要的情緒心理流派談起,分別介紹演化論派、生理學派(身體與心理的連結)、認知學派(情緒與思想)及文化主義(情緒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看待每一個基本情緒。四種角度並非互相牴觸,而是在不同情境下提供我們更好的了解。
▉▉ 情緒讓我們存活下來 ▉▉
悲傷的樣子,是呼告「我需要幫助」,加深人之間的連結;表現出羞恥,旁人比較容易原諒你、促進團體和諧……情緒的來去或許看來很沒道理,但仔細想想,原來沒有情緒,我們還真無法理解彼此?情緒的表達超越語言的藩籬,讓我們能以「群體」的方式存活下來。
▉▉ 情緒對我們和人際關係都有莫大的影響 ▉▉
兩位醫師以多年經驗,帶來受困於情緒的各種案例現身說法,讓你清楚明白情緒如何影響自己、影響他人。當我們開始正視情緒,也就更能知道要如何面對曾經感到彆扭、不知如何交往的對象。
▉▉ 練習掌握情緒:先察覺,才能有效轉化、改善生活 ▉▉
承認我們憤怒、我們羨慕、我們哀傷、羞恥、嫉妒、害怕……本書將一步步帶你正視當下的情緒,並提出具體有效的方式轉化情緒,提供練習方式。
▉▉ 從電影、文學、生活取材,一定聽得懂的分析 ▉▉
情緒就是太常見了,以至於我們忽略他們的重要性。兩位作者以精采多樣的範例、簡易平實的語言講解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影響。擔心太困難?本書意旨就是讓大眾在興味盎然之中反覆驗證自己的經驗、練習掌握情緒的力量。翻開這本書,開啟你向內探索心靈、對外改善表達方式的「情路」!
【他們這樣說情緒】
.憤怒──憤怒的威懾作用可以避免衝突。畢竟對所有生物而言,衝突的風險高又耗費精力。人類之所以能存活至今,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最後能以一方被威懾、選擇屈服來結束紛爭。
.羨慕──羨慕刺激人們獲取團體裡最富裕的人所擁有的地位及財富,進而增進人類繁衍機率。其中又可分為:憂鬱型羨慕(因羨慕而退縮)、敵對型羨慕(因羨慕憎恨)、景仰型羨慕(因羨慕而有動力進步)
.悲傷──悲傷讓我們避開類似的情境、也給我們停下來再次思考的機會。悲傷的表達提醒身邊的人:現在有人需要幫助。
.羞恥──同樣犯錯的人,表達羞恥的會受到較輕的處罰。在團體中,羞恥的表達緩和衝突和不可避免的錯誤。
.恐懼──恐懼提醒我們避開危險的情境,敦促我們尋找更有安全感的環境。灌輸恐懼的意識,是為了讓人們的行為舉止更符合社會規範。
【Amazon法文版讀者推薦】
「忍不住一讀再讀,並時時拿來對照自己的行為,去指認、承認、比較這些情緒,讓自己別再活得那麼戲劇化。」
「在我讀過所有有關情緒的書中,這是將理論和可讀性結合的最好的一本。」
「優秀的作品!將對情緒的認識、他們運作的機制及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寫得詳細且透徹。」
「這本書讓我理解到自己原來一直受『回溯式嫉妒』所苦,更學會如何表達憤怒……相信我,這會幫你找回生活的豐富度。」
「兩位作者教會我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去愛。」
作者簡介:
佛朗索瓦.勒洛爾 François Lelord
1953年出生於法國,知名精神科醫生及作家。在加州大學取得學位後回巴黎執業,後也為企業輔導,講授如何消除工作壓力、增進工作滿足感等。第一本小說《艾克托的幸福筆記》全球銷售達兩百萬本,並改編為電影。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合著多本心理科普書籍。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Christophe André
1956年出生於法國,精神科醫生及心理治療師。主治焦慮、憂鬱症,是法國採用冥想及心理治療的先驅。著作《不完美、自由及幸福》獲法雅客2007年年度心理書籍獎。和勒洛爾合著有多本大眾心理科普書:《自尊:愛自己才能被愛》、《如何管理問題性格》(書名暫譯,目前尚無繁體中文譯本)等。
章節試閱
摘選自第三章〈羨慕〉
羡慕的機制
羡慕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首先,我們將自己與他人的現狀進行比較,然後深覺自己至少在某一方面不如對方,並且這種低人一等的情形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法蘭西斯科.阿爾貝羅尼稱此為羡慕者「無能為力的痛苦」。一旦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個人劣勢,許多思想和情緒都可能浮現出來,包括悲傷、憤怒、好勝心等。
當我們發現自己低人一等的恰恰是我們極為看重的地方,我們的羡慕反應會特別強烈。這些人格特質或優勢通常對我們尤為重要,(在我們眼中)代表著自己的形象,屬於自尊的一部分。
人們通常只對在重視的事上比自己強的人產生痛苦的羡慕情緒。比如,上高中的時候,我在數學上既有天賦又有興趣,分數一向很高,那麼我就不太會強烈地羡慕某位文學課成績優異的同學。
再比如,我不喜歡船,還很容易暈船,那麼我也不太可能對某個坐擁一艘帆船的朋友產生羡慕。不過,如果這個朋友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而我卻和伴侶之間出現了問題,那麼我就可能會在看到他們夫妻倆深情對視的時候羡慕不已。
我的同伴,我的兄弟姊妹⋯⋯
生活經驗和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我們更傾向於羡慕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如兄弟姐妹、朋友、同事、鄰居)。這一現象有兩個原因:
首先,親密關係使我們更容易比較彼此的優勢、長處。
其次,由於屬於同一個圈子,我們對個人的價值和地位有著相似的評估標準,一旦有差別會很快影響到我們的自尊。
因此,我們一般都會羡慕那些「同類人」:想到某個著名富翁的萬貫家財,你可能絲毫沒有感覺,但你會深深地羡慕某個剛賺了筆大錢的朋友。一個青春期少女則更可能羨慕「班花」而不是雜誌上的模特兒,並為此變得悶悶不樂。小朋友們羨慕的是操場上的小同學,而不會是矽谷某個有錢人的兒子。
一位父親提到他的兩個女兒──六歲的愛德琳和四歲的克洛伊在被帶到聖誕樹前拆禮物時分別有什麼反應:
年紀比較小的克洛伊完全沉浸在拆禮物的喜悅當中,每打開一件就會驚嘆不已。與此同時,愛德琳也在拆她的禮物,但她的眼睛卻一直盯著妹妹,妹妹每拆一件她都會仔細地看禮物是什麼。她上去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因為在不停地比較而顯得很緊張嚴肅。其實我們已經盡力不去挑起她們之間的嫉妒,但愛德琳真的很難不嫉妒妹妹。
毫無疑問,這就是羡慕情緒最惱人的一面──在兄弟姐妹、朋友、夫妻,甚至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它都會滲入到這些最親密的關係中間製造裂痕。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羡慕情緒
作為心理治療專家,我們經常會驚詫於羡慕情緒對親子關係的影響。當然,我們很容易理解孩子對父母的羡慕情緒。他們會羡慕父母的權威和作為成年人的自由,而且由於這種羡慕大多屬於好勝/景仰型羨慕,它對於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努力奮鬥,希望達到和父母一樣的高度(有時孩子長大後甚至會選擇與父母相同的職業)。
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羡慕會對親子關係產生可怕的影響,例如下文中三十三歲的瑪蒂爾德和她母親之間的情形:
我母親曾經(現在仍然)是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小時候,我就發現她對男人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而她自己也很會吸引別人注意。我以前很絕望,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像她一樣美,我只是個醜小鴨。那時我特別用功,因為我很肯定自己將來一定嫁不出去(幸好爸爸對我一直很好)。青春期的時候,情況更糟了,因為我發現就連我帶回家的男生都被我母親的美貌吸引了。說實話,我當時恨透了我母親,因為連在他們面前她都要賣弄一番(當然是無意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
移,羡慕的天平開始向相反的方向傾斜。我越長越引人注目,而我母親則為自己日漸衰老的容貌焦慮不已。如今換成了她恨我。她一見到我就會變得很有攻擊性,而且有男士在場的時候,她就會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果我將來有女兒的話,我希望自己不要再重複這種可怕的狀態。
羡慕可不是女性的專利,來聽聽巴斯卡對他和他父親之間關係的描述:
我長大後才明白,原來父親曾經很羡慕我。小的時候,每次我告訴他自己在學校拿了好成績,他都沒有任何高興的表情,而這讓我非常難受。後來我每次交女朋友,他都會很明顯地表達不滿,而且會不停地在女孩們面前說我壞話。有天我興奮地告訴他,我被一家知名大公司錄用了,而且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看到他居然一下子繃緊了臉。片刻之後,他恢復了過來,生硬地祝賀我。如今我終於明白他羡慕我的原因:他出身貧寒,沒能上學,十四歲就開始工作,靠著自己的雙手艱苦地打拼了一輩子。我可以接受教育,度過真正的青春期,事業也有好的起步—看到我享受著他從來都未曾擁有過的一切,他的心裡很難接受。不過,不管怎樣,我還是非常敬佩我的父親,因為他支撐了我整個漫長的求學生涯,且毫無怨言。(不過他確實是被我母親逼的,母親一直鼓勵我實現遠大的理想。)
由此可見,某些父母是矛盾的:一方面想把自己未曾擁有過的都送給孩子,一方面卻無法接受孩子享受這一切。
不過,按照一些心理分析專家的觀點,這些不正體現了佛洛伊德在1910年定義的戀母情結嗎?我們將在本書的「嫉妒」部份裡具體講解戀母情結。
羡慕情緒的處理策略
親愛的男讀者,設想一下,你偶遇一位年少時的同班同學,對方請你去他家喝一杯敘舊。你發現他的住處簡直就是豪宅,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到家,而你自己的家簡直無法相比。親愛的女讀者,想像一下,你被邀請參加一場朋友聚會,一位老朋友來向大家介紹他美貌絕倫的新女友,而你的丈夫和其他在場的男士都盡力克制著自己不去行注目禮。
在上述的兩種情形下,你都很有可能被羡慕折磨。正因為我們羡慕的對象在我們認為特別重要的方面明顯地超越我們,我們才會感到如此揪心的痛苦。(有時這種羡慕是無意識的,比如:有些人並不看重生活裡的物質條件,他們選擇從事某種職業純粹是出於熱情而非為了賺錢,但他們照樣會對某個有錢人所獲得的優勢與利益感到羡慕。)
當我們覺察到了對方的優勢及優越性,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種被貶低的感覺,而它會直接損害我們的自尊。然而,自尊是我們自我認知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每個人都在不遺餘力地捍衛或保護它。那麼,我們該採用怎樣的策略,才能讓自尊回到它原先所在的高度?
以下便是幾條有用的建議:
將對方所擁有的優勢進行弱化。看到精緻卓絕的豪宅,你可以在裡面找些不足之處,或者可以更簡單些,心想,這種奢華不過是一場虛空,若換了你變成這套房子的主人,你不會覺得幸福(你很可能真的不會高興,我們將在後文談人格對幸福的作用時提到這一點)。
在對方身上找到一些弱點以抵消其優勢。沒錯,他的住處確實豪華,但他的孩子卻很讓人擔憂,而你的孩子卻像小天使一樣讓你放心;沒錯,她確實是美女,但她在戀愛關係裡從來都不快樂;沒錯,他是升職了,但這也代表他不得不承擔更多責任和工作。
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優點在於,它們不會引起你對對方的敵意,同時維繫了兩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會破壞你的好心情,並且沒有過分歪曲事實。不過,還有一些策略也是人們常常自然而然便會使用的:
全面貶低對方本人。他住豪華的房子,但他不過是個見錢眼開的鄉巴佬,要麼就是個詐騙犯,或者是個混蛋;她是美女,但她蠢,閱男無數,陰險愛算計;他升職了,但他其實就是個搬弄是非、工作能力低下的傢伙。
因對方的優勢而加害於他。男士,你的朋友出於信任告訴了你他如何通過投資賺來了買房的錢,你事後卻將他匿名舉報;女士,你想盡一切辦法把那位美女排擠出你們的圈子,或者搞得她與老朋友分手;在公司裡,你略施詭計,偷偷搞砸了剛升職的同事做的工作。在一些歷史事件中,有些人甚至最終用政治藉口揭發對方,稱其(在不同年代和國家)是異議分子、同謀、階級敵人或奸細,以此摧毀對方的優勢,殘害對方的性命。
這些行徑或多或少都具有挑釁的意味,但若是採用以下的思考方式,那麼羡慕者就會更加理直氣壯地做出以下行徑了:
完全貶低讓對方有優勢的價值體系。典型想法包括:「我們的社會真是墮落,讓唯利是圖的生意人都發了大財」、「正因為媒體的洗腦,才會讓美貌這麼受推崇。其實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女人一個個都變得對外貌不自信,紛紛通過買衣服和化妝品來毀滅自己」、「老闆都偏愛順從的,不喜歡有能力的」,等等。
讀到這裡,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這些處理羡慕情緒的策略中,每種策略都會對你的心情、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的健康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摘選自第四章<悲傷>
悲傷的作用
對演化論派而言,情緒對人類生存和成功具有重大作用。乍看之下,悲傷似乎是這一理論的反例,使人失去了對生活的衝勁,也讓人在面對艱難的生活時處於劣勢。然而,悲傷實際上有著幾種至關重要的功能。
悲傷教你避開類似的觸發情境
與痛苦一樣,悲傷會讓你明白什麼樣的情境是對你不利的,由此你便可學會在未來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類似事件的傷害,或至少在可避免的情況下保護自己。總的來說,人會感到悲傷,也就能在愛護伴侶、維繫友誼、制定與能力相符的事業目標的同時,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避開有缺失的情境。
在愛情關係中,分手帶來的悲傷可以讓我們學會選擇更適合我們的伴侶,也學會怎樣更尊重他們(但若曾因過於善良而讓前任輕視,便可能從此減少尊重)。
所以,悲傷有著和痛苦類似的教導作用:當人受傷後,會傾向於避免重蹈覆轍。這種教導作用與安東尼歐.達馬西歐提出的軀體標記作用類似。
悲傷使你停止行動,反思自身過錯
佛洛伊德曾針對悲傷給出了一個觀點:「當我們在做自我批判時,會把自己描述為斤斤計較、自我中心、不真誠、太過依賴他人,彷彿付出諸多努力只為掩蓋自己天生的缺點。這可以是一種略為認識自我的方式;但我們唯一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人不得不以深陷疾病的手段來觸碰這樣的真理。」
雖然佛洛伊德此處談論的是一位患有憂鬱症的病人,但他的觀點裡肯定了悲傷帶來的清醒作用:它可以讓我們有更好的自我認知,並認清失敗的原因。(不幸的是,我們都看到,深度悲傷或憂鬱症患者中,這種覺醒並沒有帶來新的實質改變,而是轉向了放棄與絕望。)
在皮埃爾得知女友拋棄了他時,別人問他有什麼感受。雖然內心裡備受煎熬,但皮埃爾還是開了個玩笑:「噢,我挺好的,只不過接下來的六個月我都要一個人捧著微波食品看電視了。」
這個回答很幽默,但同時也代表了人們在遭遇失落之後產生的一種普遍反應──後退。後退可以讓人調整後振作起來,也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想一想,你之前是否用錯的方式反應了?是否選錯了交談對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選舉失利、體育競賽準備不周導致的敗北、考試的失敗,還是戀愛以分手告終,悲傷都可以讓人「放手不管,轉身走人」,從而冷靜思考,作出恰當的決定。
悲傷會吸引他人的注意,引發同情心
雅克的妻子去世後,朋友們的反應讓他頗為吃驚:
和我關係最好的一直是一幫哥們兒,我們的互動有點「大男人」:我們的友誼最初就是從運動、泡妞和其他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彼此之間一直處於競爭氣氛裡。一開始我們在運動場上、追女孩的事上你追我趕,工作後就會互相比誰的工作好、誰的車更酷(所以我們買的車都稍微超出了各自的經濟實力)。我們之間就連聊天也要比一番,總喜歡互相諷刺幾句、取些搞笑的綽號,個個嘴上都不饒人。我有時覺得,外人要是見了,一定會覺得我們都是多嘴粗俗的傢伙,但其實我們都不是傻子。
後來,我們都結婚了,也成熟了,但我們還是保持著這種交流方式;我們的妻子都覺得我們一個個傻得可笑。然而,我妻子的過世讓他們都像變了個人一樣。我妻子得的是突發性白血病,沒幾個月就走了。我整個人都被這可怕的悲劇擊垮了。這時,我的朋友們竟然私下商量好要聚一聚,好好談談心—這在之前從未有過。其中有幾個朋友甚至陪著我一起流淚。這些要在悲劇發生前我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幸好他們在我身邊,有了他們的支持,我才可以振作起來。
一般情況下,他人是會感知你的悲傷情緒的,而你最親近的人或那些敏感的人還會產生同情心或同理心。即便你並非故意為之,你的悲傷還是會吸引他人注意,從而主動為你帶來情感或物質上的支持,幫助你儘快走出失落。
不過,日常生活的現實和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悲傷的表達和他人的支持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被安慰的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
若只需要一哭就能被安慰,這將是個多麼溫柔的世界!孩子們如果擁有溫柔的父母,他們或許會在幼年時期這樣以為,但很快,生命就會告訴我們,我們被人安慰的需求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
心理學家詹姆斯.科因(James Coyne)等人曾就「悲痛者」和「幫助者」的關係進行研究,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他人是不可能為我們永久地提供安慰的。整個互動關係分為幾個階段,研究對象包括夫妻(其中一人處於困境)、心理治療師和病人,以及其他職業或家庭範圍的互助組合。
在互動的第一階段,悲痛者所有的受傷跡象都會吸引幫助者以安慰、支持給予回應。這種互動讓兩者之間形成非常強烈的私密情感,可謂幫助關係中的「蜜月期」。所有精神科醫生在收治新病人時都會有這樣的親近感,而患者也會在這一階段感到終於被人理解,並對第一次治療非常滿意。相應地,醫生會因為自己獲得了病人如此大的信任而感到自我價值備受肯定。
一段時間過去後,如果悲痛者狀況未見好轉,幫助者的耐心和信心就會慢慢枯竭,內心也會越來越受兩種因素煎熬:一是其安慰者的角色,二是其脫離這種全身心投入式狀態的願望,但後者往往會讓他覺得在此階段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因此,他表達出的仍然是支持與安慰,但由於他開始掩蓋自己的疲倦和不滿,悲痛者便會感覺到「和過去不一樣了」。這時,悲痛者自己會產生內心的鬥爭:如果繼續表達他的悲傷,幫助者就會受過大的影響,並與自己保持距離,但掩蓋悲傷是與自己的感受相違背的,況且這種斯多葛(即自制)式的態度也許暫且能用假象讓幫助者安心,卻很可能在未來誘發問題。
隨後,雙方的負面情緒都不斷增加。幫助者會指責悲痛者未付出努力,於是變得像是在指揮對方,給出詳細明確的建議,同時強烈要求對方必須要達到最終的結果。悲痛者則會指責幫助者冷漠無情,並將對方給出的建議和要求視為羞辱性指令,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幫助者的不滿。
(這時,兩者的關係也許會隨著互相的疏遠而暫停,原因是雙方已對彼此失望,期待宣告破滅。)
接下來,雙方的關係極有可能在一種消極的競爭中漸漸惡化,兩人越來越傾向表達敵意。這種機制會自行保持下去,因為雙方日漸無法積極去做原本試圖要做的事情、忘記了最初建立關係時的目標。雙方都開始試著控制對方的行為,使用的方式也愈發粗暴:幫助者會強加限制性措施和最後通牒,悲傷者則回以越來越嚴重的拖延和/或攻擊性行為。
正如我們在後文的建議中所說的那樣,請謹慎表達你的悲傷,因為即使是最富同情心的人也有他們的底線!
在人類還過著集體狩獵、採集生活的時候(這段時間占人類歷史的95%),悲傷這一吸引他人同情和支持的能力曾非常有效。在那樣的背景下,個人的沮喪和悲傷極易被其他人察覺,很快就會引起相熟的安慰者們的注意。然而,在現代城市化社會中,一個獨立個體的悲傷情緒可能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於是就產生了悲傷—孤立—悲傷的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憂鬱。
演化論派心理學家們認為,悲傷可能有在團體裡吸引他人注意的功能,但若不存在團體,情況會如何呢 ?
悲傷會暫時保護你不受他人的攻擊
在爭執中,若失敗方明確表示承認失利,獲勝方一般不會繼續追擊,而悲傷就是承認失敗的一大標誌。四十七歲的讓- 皮埃爾是醫藥行業的一名銷售主管,他描述了自己的經歷:
我的小兒子傑洛姆今年十三歲,是個喜歡交際又善良的好孩子,但有些心不在焉,也不守規矩。因為國中二年級那年不夠用功,他剛被留級。我們給他報了暑期補習班,他也答應我們會好好學習。開學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時間過去後,我們收到了第一份成績單。我一看火氣就上來:他不僅成績很差,還被老師特別指出了他對待作業的態度「極其放鬆散漫」—這樣說已經是客氣的了。晚上,我在他的房間裡和他進行一場嚴肅的談話。我十分生氣,說了很多教訓他的話(這並非我一貫的方式)。起初他還想要爭辯,但後來他不說話了,扭頭看著窗外。我繼續批評他,直到我發現他竟輕輕地抽泣起來,滿臉的內疚與挫敗。我忽然無言以對,因為他從未如此,平時一直是一副愛開玩笑、自吹自擂的樣子。我坐到了他的床上,改變了語氣,不再說教,而是開始問他問題。於是,他向我承認,他自己也對這樣的成績非常失望。他現在已經意識到我們的擔憂,但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很懷疑也很困惑。我們談了很久,彼此都獲益良多。我想,倘若那晚他不低頭示弱、讓我看到他的悲傷,反而一直與我頂嘴的話,我們就不會談心,而會一直衝突下去。
當然,你也許會說,父親的態度之所以那麼快就軟化下來,是因為他面對的是自己的兒子。但是,悲傷在家庭關係之外也會產生保護作用,比如廣告設計師馬里耶勒接下來要分享的例子:
我們團隊裡有一個同事叫艾克特,我覺得幾乎所有人都很討厭他。他自命不凡,老是不把別人的想法放在眼裡,有時候還會語帶諷刺地嘲笑別人的作品。而且他反覆無常,有時神色陰沉、脾氣火爆,有時又變得開開心心、滔滔不絕。有些「毒舌」的人說他「把自己當藝術家呢」。
此外,我們感覺到他很渴望被人欣賞,但做出來的事卻讓別人討厭,幼稚得像個青少年。一天,我們在開會,他又用諷刺的語氣批評了一個實習女生的提議。那個可憐的女孩看起來非常受傷。我再也看不下去了,開始斥責艾克特。我跟他一一算帳,指責他把自己當藝術家,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但根本沒實力,行事為人就像個寵壞了的小孩等等。我感覺得到所有人都贊同我說的。但是,艾克特竟然身子猛地一抖,就像我打了他一拳似的。他雙眼低垂,我甚至覺得他眼中帶淚。這時我意識到,他所有的態度可能都在掩蓋缺乏自信的事實。於是,我不再說下去了。之後的幾天,他表現得就像一條挨揍的狗一樣—這樣做也算是識相,從此大家就比較能夠接受他了。
悲傷的表達與憤怒的表達一樣,都可以被視為動物生態學家口中「儀式化爭勝行為」(ritual agonistic behavior,簡稱RAB)的組成部分,意即同一物種的個體之間用以解決衝突的各種行為。我們曾經提到,事實上,同類基因的個體發生爭鬥,目的是為了保持或提升自己的地位,而非摧毀對方。(大多數情況下,爭鬥雙方都是雄性/男性,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男女之間,甚至女女之間為征服或堅守地位而戰。)
在動物界,同類基因的個體互相之間以儀式化的方式爭鬥,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例如,多數有角動物的爭鬥是以角角相對的方式正面對決,而不會自相殘殺。它們從來不會用自己的角去側面襲擊、捅破對方的肚子,雖然這在生理上其實是可行的。
當爭鬥的某一方顯出頹勢時,他就會發出儀式性的投降信號(yielding subroutine),而這種信號在人類中也同樣存在,如姿態降低、態度謙恭(正如這些借代用語所說,敗者「低下頭顱」、「縮在一旁」、「一蹶不振」等)、像艾克特一樣避免眼神接觸,或像讓-皮埃爾的兒子傑洛姆一樣哭起來,甚至因難過而叫出聲來。
與此同時,戰勝方也會發出儀式性的勝利信號(winning subroutine),如態度驕傲、下巴抬起、眼神鄙夷(一些專家認為,鄙夷也是一種基本情緒,具有代表性的臉部表情)。我們發現,人類還有一種普遍的儀式性勝利表達方式,即手臂半伸,舉起緊握的拳頭揮舞起來—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取得決定性優勢時都會做出這一手勢。
儀式化爭勝行為的目的在於終結衝突,方式是在爭鬥雙方及圍觀者面前清楚地宣告誰是勝者(誰守住或提升了地位)、誰是敗者(誰沒有提升地位,或地位降低)。
摘選自第三章〈羨慕〉
羡慕的機制
羡慕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首先,我們將自己與他人的現狀進行比較,然後深覺自己至少在某一方面不如對方,並且這種低人一等的情形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法蘭西斯科.阿爾貝羅尼稱此為羡慕者「無能為力的痛苦」。一旦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個人劣勢,許多思想和情緒都可能浮現出來,包括悲傷、憤怒、好勝心等。
當我們發現自己低人一等的恰恰是我們極為看重的地方,我們的羡慕反應會特別強烈。這些人格特質或優勢通常對我們尤為重要,(在我們眼中)代表著自己的形象,屬於自尊的一部分。
人們通常只對在重視的...
作者序
【序言】
「情緒是限制、是負擔……」
「不是這樣的,有情緒才是活著!」
「是嗎?可它會讓人喘不過氣、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它也能使人感到喜悅、沐浴愛中……」
「它能讓人被憤怒捆綁、被羡慕吞沒……」
「它使人熱情煥發、溫柔如水……」
「它還會讓人焦慮、抑鬱、消沉……」
「也會興奮不已、精力充沛……」
「會一蹶不振,喪失理智……」
「會靈感迸發、思如泉湧……」
這樣的爭論可以無止盡地進行下去,雙方都不無道理。
沒有了情緒,幸福還存在嗎?人追求幸福,是希望情緒到達某種狀態嗎?但反之,所謂不幸,不正是那些陰暗的負面情緒在作怪,甚至把我們擊垮?
再者,情緒上的「一時衝動」,造成了多少錯誤!但同時,又有許多錯誤因我們懂得關照自己或別人的情緒而得以避免……
情緒使我們墜入痛苦的深淵或沉醉於狂喜之中,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我們無法否認情緒的力量,也無法否認它對我們的選擇、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的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因此,學習掌握並駕馭這種力量—這便是本書的用意所在。
第一章〈情緒啊,情緒〉列舉了當今學者透過四種方式對情緒的定義,並提煉出了一些建議,以便使讀者對情緒有更好的認知。
隨後,本書的每一章都圍繞一種基本情緒展開:憤怒、羡慕、喜悅、悲傷、羞恥、嫉妒、恐懼,還有愛。每章除了對基本情緒的剖析以外,還會闡釋與此相近或相關的情緒狀態,例如,在「喜悅」部分,書中將談到快樂、滿足,以及幸福。
針對每一種基本情緒,我們將:
◆ 展現它的各種形式,助你深入認知這一情緒;
◆ 解析它的影響,尤其是它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
◆ 探究它將如何加強或削弱我們的判斷力;
◆ 提出一系列建議,使你更認識它、更知道如何使用及與之共存以改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愛」雖然並不屬於基本情緒中的一種(具體原因將在後文詳述),但我們仍然認為它值得用一整章的篇幅來講述,因為它正是使那些激烈的情緒源源不絕的活泉。
【序言】
「情緒是限制、是負擔……」
「不是這樣的,有情緒才是活著!」
「是嗎?可它會讓人喘不過氣、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它也能使人感到喜悅、沐浴愛中……」
「它能讓人被憤怒捆綁、被羡慕吞沒……」
「它使人熱情煥發、溫柔如水……」
「它還會讓人焦慮、抑鬱、消沉……」
「也會興奮不已、精力充沛……」
「會一蹶不振,喪失理智……」
「會靈感迸發、思如泉湧……」
這樣的爭論可以無止盡地進行下去,雙方都不無道理。
沒有了情緒,幸福還存在嗎?人追求幸福,是希望情緒到達某種狀態嗎?但反之,所謂不幸,不...
目錄
序言
〈一〉情緒啊,情緒
情緒超載
情緒麻木
試著定義情緒
解釋情緒的四種理論
汲取各理論的優點
基本情緒
〈二〉憤怒
憤怒的表情:爸爸和巴布亞
憤怒的身體
憤怒的兩大作用
憤怒的起因
憤怒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多種形態
及時覺察他人的憤怒
憤怒引發的疾病
學會管理憤怒情緒
如何處理過度憤怒:亞里斯多德來幫忙!
如何處理憤怒缺失
〈三〉羡慕
羡慕與嫉妒:伊阿古與奧賽羅
羡慕的三種形式
羡慕的機制
我的同伴,我的兄弟姊妹……
羡慕情緒的處理策略
羡慕情緒與正義感
羡慕的起源
羡慕的作用
如何管理羡慕情緒
〈四〉喜悅、快樂、幸福
喜形於色:辨識真假笑容
喜極而泣
快樂
幸福的四種狀態
幸福與個性
如何成就幸福?
有關幸福的傳統想像與真相
幸福由環境決定還是由個性決定?
往幸福的路上,先問問自己
〈五〉悲傷
悲傷的起因
文學作品中的悲傷
悲傷的表情
悲傷的作用
不同文化中的悲傷情緒
悲傷與哀悼
悲傷與憂鬱
悲傷與連帶情緒
悲傷與憤怒
為他人悲傷:同情心與同理心
如何管理悲傷情緒
〈六〉羞恥
羞恥──深藏不露的情緒
羞恥的起因
羞恥的表情
羞恥的作用
過度羞恥的弊病
羞恥與尷尬
羞恥與羞辱
受害者的羞恥
羞恥、疾病、殘疾
羞恥與罪惡感
羞恥、尷尬、罪惡感與精神障礙
如何管理羞恥情緒
〈七〉嫉妒
嫉妒的形式
你會嫉妒怎樣的對手?
回溯式嫉妒
嫉妒的作用
為何引起他人的嫉妒?
從兩部經典電影看如何挑起嫉妒
女性為何會出軌?
嫉妒與個性
不同文化中的嫉妒情緒
演化論中的謎團
如何管理嫉妒情緒
〈八〉恐懼
恐懼、恐慌和恐懼症
自然性恐懼
文化性恐懼
兒童的恐懼
恐懼的科學研究
「恐懼學校」:我們如何學會恐懼?
容易恐懼的個性
恐懼的病症
追逐恐懼
如何管理恐懼情緒
〈九〉愛?
愛的表情
依戀
愛與情欲
文學及影視作品中的女性情欲
愛的三角習題
兒童也會墜入愛河
愛是一種疾病嗎?
愛是文化的產物嗎?
〈十〉 如何和情緒共處
表達情緒:「情緒空白」之謎
情緒與健康
情緒與他人
謝辭
注釋與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序言
〈一〉情緒啊,情緒
情緒超載
情緒麻木
試著定義情緒
解釋情緒的四種理論
汲取各理論的優點
基本情緒
〈二〉憤怒
憤怒的表情:爸爸和巴布亞
憤怒的身體
憤怒的兩大作用
憤怒的起因
憤怒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多種形態
及時覺察他人的憤怒
憤怒引發的疾病
學會管理憤怒情緒
如何處理過度憤怒:亞里斯多德來幫忙!
如何處理憤怒缺失
〈三〉羡慕
羡慕與嫉妒:伊阿古與奧賽羅
羡慕的三種形式
羡慕的機制
我的同伴,我的兄弟姊妹……
羡慕情緒的處理策略
羡慕情緒與正義感
羡慕的起源
羡慕的作用
如...
商品資料
出版社: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1-30ISBN/ISSN:978986581384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