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梁紀十二(西元五三三年)至梁紀十七(西元五四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五十六(節錄)
梁紀十二 起昭陽赤奮若(癸丑 西元五三三年),盡閼逢攝提格(甲寅 西元五三四年),凡二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五三三到五三四年,凡二年。時當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三年。此時南朝承平,無事可述,而北魏發生政權更迭的大事變,故本卷內容集中記述北魏命喪權臣的短命皇帝孝武帝一朝的事變,詳載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朝的始末,為北齊、北周的興起伏筆。
高祖武皇帝十二
中大通五年(癸丑 西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辛卯1,上祀南郊2,大赦。
魏竇泰3奄至4爾朱兆5庭,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驚走,追破之於赤谼嶺6,眾並降散。兆逃於窮山,命左右西河張亮7及蒼頭8陳山提9斬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歡10親臨,厚葬之。慕容紹宗11攜爾朱榮12妻子及兆餘眾詣歡降,歡以義故13,待之甚厚。兆之在秀容14,左右皆密通款15於歡,唯張亮無啓疏16,歡嘉之,以為丞相府參軍17。
魏罷諸行臺18。 辛亥19,上祀明堂20。 丁巳21,魏主22追尊其父為武穆帝23,太妃馮氏24為武穆后,母李氏25為皇太妃。 勞州26刺史27曹鳳28、東荊州29刺史雷能勝30等舉城降魏。
魏侍中31斛斯椿32聞喬寧、張子期之死33,內不自安,與南陽王寶炬34、武衛將軍35元毗36、王思政37密勸魏主圖丞相歡。毗,遵38之玄孫也。舍人39元士弼40又言歡受詔不敬,帝由是不悅。椿勸帝置閤內都督41部曲42,又增武直43人數,自直閤已下,員別數百44,皆選四方驍勇者充之。帝數出遊幸,椿自部勒45,別為行陳46,由是朝政、軍謀,帝專與椿決之。帝以關中47大行臺48賀拔岳49擁重兵,密與相結。又出侍中50賀拔勝51為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52、荊州刺史1,欲倚勝兄弟以敵歡,歡益不悅。
侍中、司空53高乾54之在信都55也,遭父喪,不暇終服56。及孝武帝即位,表請解職行喪,詔聽解侍中,司空如故。乾雖求退,不謂遽57見許,既去內侍,朝政多不關預58,居常怏怏59。帝既貳60於歡,冀乾為己用,嘗於華林園61宴罷,獨留乾,謂之曰:「司空奕世忠良62,今日復建殊效63,相與雖則君臣,義同兄弟,宜共立盟約,以敦情契。」殷勤64逼之。乾對曰:「臣以身許國,何敢有貳?」時事出倉猝,且不謂帝有異圖,遂不固辭,亦不以啓歡。及帝置部曲,乾乃私謂所親曰:「主上不親勳賢而招集羣小,數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岳計議,又出賀拔勝為荊州,外示疏忌65,實欲樹黨2,令其兄弟相近,冀據有西方。禍難將作,必及於我。」乃密啓歡。歡召乾詣并州,面論時事,乾因勸歡受魏禪,歡以袖掩其口曰:「勿妄言!今令司空復為侍中,門下之事一以相委。」歡屢啓請,帝不許。乾知變難將起,密啓歡求為徐州66。二月辛酉67,以乾為驃騎大將軍68、開府儀同三司69、徐州刺史,以咸陽王坦70為司空。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著重記載北魏孝武帝內懲高歡親信高乾,外結賀拔岳、賀拔勝兄弟;高歡優撫阿至羅,拉攏與離間關中諸將,君臣雙方明爭暗鬥,北魏政權危機四伏。
【注 釋】1辛卯 正月初二。2祀南郊 在京城南郊舉行祭天之禮。梁制,自天監八年(西元五○九年)開始,每隔一年的正月上辛日(某月第一次用天干辛配地支的日子,叫做上辛日),在京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郊的圜丘祭天。3竇泰 (?西元五三七年)字世寧,大安捍殊(今山西壽陽北)人,東魏京畿大都督,領御史中尉,爵廣阿子。高歡得力戰將。傳見《北齊書》卷十五、《北史》卷五十四。4奄至 突然衝到。5爾朱兆 (?西元五三三年)複姓爾朱,字萬仁,爾朱榮從子。北魏末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并州刺史。傳見《魏書》卷七十五、《北史》卷四十八。6赤谼嶺 山名,在今山西離石境內。7張亮 字伯德,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陽)人,初事爾朱兆,拜平遠將軍。北齊時官至中領軍。傳見《北齊書》卷二十五、《北史》卷五十五。8蒼頭 奴僕。因漢代奴僕多以青巾裹頭而得名。9陳山提 本是爾朱兆的奴僕,仕北齊,官至特進、開府、東兗州刺史,封謝陽王。北周滅齊,因女陳月儀為周宣帝皇后,拜大將軍,封淅陽郡公。後授上柱國,進封邸國公。事跡見《北齊書》卷五十〈恩倖傳〉、《周書》卷九〈宣帝陳皇后傳〉、《北史》卷十四〈宣帝后陳氏傳〉。10歡 高歡(?西元五四七年),字賀六渾,祖籍勃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後遷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曾參加杜洛周、葛榮領導的河北大起義,後仕北魏,官至大丞相,爵勃海王。逐走魏孝武帝,扶立孝靜帝,壟斷東魏朝政長達十六年(西元五三四五四九年)。其子高洋代魏建北齊,追尊他為高祖神武皇帝。傳見《北齊書》卷一、卷二、《北史》卷六。11慕容紹宗 (?西元五四九年)複姓慕容,東魏燕郡公。平定侯景叛亂,別封永樂縣子。傳見《北齊書》卷二十、《北史》卷五十三。12爾朱榮 (西元四九二五二九年)字天寶,北秀容(山西朔縣西北)人。仕北魏,官至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諸軍事,爵太原王。權傾人主,終為莊帝所殺。傳見《魏書》卷七十四、《北史》卷四十八。13義故 受過恩惠的故舊。這裡指慕容紹宗曾力諫爾朱兆不讓高歡握有重兵,前往山東就食。兆死後,紹宗才保護爾朱榮妻子投降高歡。高歡認為他忠義可嘉,所以十分器重他。14秀容 郡名,北魏置,治所秀容,在今山西忻縣西北,爾朱氏的根據地。15通款 向敵對一方表示通好講和。16啓疏 信函。17參軍 官名,北朝時三公、三師、大司馬、大將軍及各領軍府、護軍府、刺史府都設有此職,掌謀劃,大多由主吏的親信擔任。18行臺 東晉以來,代表中央處理地方特定行政區軍事要務為主的臨時性機構名。首長大多由官高權重的大臣兼領。北魏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初置,正光(西元五二○五二五年)末年,遍置各道行臺。至此才撤銷,但不久又恢復如初。19辛亥 正月二十二日。20明堂 古代帝王舉辦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講學等大典的殿堂,用來宣揚政教。21丁巳 正月二十八日。22魏主 此指孝武帝元修(西元五一○五三四年),又稱出帝,北魏第十二任國君,西元五三二五三四年在位。事詳《魏書》卷十一、《北史》卷五。23武穆帝 北魏廣平王元懷的諡號。傳見《魏書》卷二十二、《北史》卷十九。24馮氏 名不詳。25李氏 名不詳。26勞州 州名,北魏置,州治轄郡不詳。27刺史 官名,南北朝時期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制度,刺史是州政府長官。28曹鳳 人名,原梁朝人。生平不詳。29東荊州 州名,北魏置,治所比陽,在今河南泌陽。30雷能勝 原梁朝人。生平不詳。31侍中 官名,侍從皇帝,出入宮廷,典掌機要,在北魏有「小宰相」之稱。32斛斯椿 (西元四九五五三七年)複姓斛斯,字法壽,廣牧富昌(今內蒙古東勝)人,北魏權臣,其人好亂樂禍,反覆無常。入西魏,官至太傅,封常山郡公。傳見《魏書》卷八十、《北史》卷四十九。33喬寧張子期之死 喬寧、張子期,兩人皆爾朱仲遠部將都督,被高歡處死。事見《魏書》卷八十〈斛斯椿傳〉。34寶炬 元寶炬(西元五○七五五一年),北魏末,封南陽王,官至太保、尚書令。後隨武帝元修到長安,拜太宰,錄尚書事。孝武帝死,即位為西魏文帝,西元五三五五五一年在位,是個由宇文泰控制的傀儡皇帝。事詳《北史》卷五。35武衛將軍 武官名,掌宮中宿衛。北魏從第三品。36元毗 字休弼,魏宗室。高歡擅權,毗力主孝武帝出奔長安,封魏郡王。傳見《北史》卷十五。37王思政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西魏大將軍,爵太原郡公。傳見《周書》卷十八、《北史》卷六十二。38遵 元遵,北魏常山王,輔佐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傳見《魏書》卷十五、《北史》卷十五。39舍人 官名,這裡實指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掌傳達詔命。北魏第六品。40元士弼 仕魏,官至散騎常侍。因協助斛斯椿奪高歡的權,被高歡滅族。事詳《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41閤內都督 指御仗正副都督、直盪正副都督、直衛正副都督、直突都督等宮中禁衛武官。42部曲 部隊的編制單位。43武直 宮中值勤的武士。44員別數百 高歡擅權,魏孝武帝為備不測,擴充禁軍編制,武官成百增加。45部勒 部署約束。46行陳 行,行列。陳,通「陣」。此指護衛孝武帝出巡的軍陣。47關中 地區名,相當於今陝西中部。舊指北蕭關、南武關、東函谷關、西大散關之間的地區。48大行臺 任職特重的地區行臺長官稱大行臺。關中是僅次於河洛京畿的戰略要地,所以行臺稱大行臺。49賀拔岳 (?西元五三四年)複姓賀拔,字阿斗泥,神武尖山(今山西平陸北)人,北魏末,官至驃騎大將軍、侍中、尚書左僕射,封清水郡公。後與宇文泰聯合對付高歡,被侯莫陳悅所殺。傳見《魏書》卷八十、《周書》卷十四、《北史》卷四十九。50侍中 官名,北魏孝文帝改制後為門下省長官。掌侍從皇帝,掌璽參乘,乃至封駁、平尚書奏事等。51賀拔勝 (?西元五四四年)字破胡,賀拔岳之兄,魏琅邪郡公,一度降梁,後投奔宇文泰,授太師,加中軍大都督。傳見《魏書》卷八十、《周書》卷十四、《北史》卷四十九。52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 三荊,即荊州、北荊州、東荊州。七州,除上述三荊外,還包括南雍州、南襄州、郢州、南郢州。都督諸軍事,官名。出征時,總管一路軍務的軍事長官,北魏置。53司空 官名,北魏三公之一,無實權,為榮譽銜。上有侍中,是加官,得以親近皇帝,參與機密。54高乾 (西元四九七五三三年)字乾邕,勃海蓨人,北魏末封長樂郡公,因洩露孝武帝密謀剷除高歡事被賜死。傳見《北齊書》卷二十一、《北史》卷三十一。55信都 縣名,治所在今河北冀州。56終服 服盡喪期。子對父要守三年之喪。57不謂遽 不謂,沒想到。遽,立即。58關預 參與。59怏怏 因不滿而鬱悶不樂。60貳 二心,此指不信任。61華林園 宮苑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東。62奕世忠良 代代相續,皆為忠良。自高允輔佐恭宗、高宗以來,勃海高氏代有名臣。詳《北史》卷三十一。63殊效 特殊功勳。64殷勤 情意懇切。65疏忌 疏遠猜忌。66徐州 州名,北魏置,治所彭城,在今江蘇徐州。67辛酉 二月初三。68驃騎大將軍 官名,北魏定制,驃騎將軍加「大」字,位在都督中外諸軍事下,諸將軍之上。69開府儀同三司 特許成立府署,自選僚屬,與三公同例。當時多以將軍或州刺史獲此名號,處理軍務。70坦 元坦,字延和,北魏獻文帝之孫。封咸陽王。傳見《魏書》卷二十一上、《北齊書》卷二十八、《北史》卷十九。
【校 記】1荊州刺史 此四字原無。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四字,張瑛《通鑑校勘記》同,今據補。2實欲樹黨 原作「內實樹黨」。據章鈺校,甲十一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實欲樹黨」,今據改。
【語 譯】高祖武皇帝十二
中大通五年(癸丑 西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初二日辛卯,梁武帝在京城南郊舉行祭祀典禮,大赦天下。
北魏都督竇泰偷襲爾朱兆的駐地。爾朱兆的軍隊因歲首歡宴休假,防範鬆懈,突然發現魏軍,驚慌逃竄,竇泰追擊,在赤谼嶺大敗爾朱兆,部眾都潰散投降。爾朱兆逃入深山,吩咐身邊的西河人張亮和僕從陳山提割下自己的頭顱去投降,兩人都不忍下手。爾朱兆就殺了自己所騎的白馬,吊死在樹下。高歡親自送葬哭喪,用高規格的禮儀安葬了爾朱兆。慕容紹宗帶著爾朱榮的妻子兒女和爾朱兆的殘部到高歡那裡投降,高歡因為他忠義的緣故,待他很優厚。爾朱兆在秀容時,身邊的人都暗中向高歡通好言和,只有張亮沒有書信往來,高歡很讚賞他,任用他為丞相府參軍。
北魏裁撤各地的行臺機構。 正月二十二日辛亥,梁武帝在明堂舉行祭祀典禮。 二十八日丁巳,北魏孝武帝追尊他的父親為武穆帝,太妃馮氏為武穆后,生母李氏為皇太妃。 勞州刺史曹鳳、東荊州刺史雷能勝等人率領全城投降北魏。
北魏侍中斛斯椿聽說喬寧、張子期被處死,心中不安,與南陽王元寶炬、武衛將軍元毗和王思政祕密勸說孝武帝除掉丞相高歡。元毗,是元遵的玄孫。中書舍人元士弼又說高歡在接受詔命時不恭敬,孝武帝因此很不高興。斛斯椿勸說孝武帝設置宮廷都督部曲,並增加守衛宮內的武士人數,從直閤以下,增員達數百人,都是從各地挑選的勇武剛健的人來充任。孝武帝多次外出巡視,斛斯椿親自部署警衛,另外組織編隊。從此,政務、軍謀,孝武帝都專與斛斯椿裁決。孝武帝因關中大行臺賀拔岳擁有重兵,便與賀拔岳祕密相互聯結。又派出侍中賀拔勝擔任都督三荊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想依靠賀拔勝、賀拔岳兄弟來對抗高歡,高歡對此更加不高興。
侍中、司空高乾在信都時,遇上父親去世,沒時間滿期服喪就去赴任。到孝武帝即位時,他上表請求辭職守喪。孝武帝下詔允許高乾辭去侍中,仍保留司空職位。高乾雖然請求身退,沒想到孝武帝會立即批准,既然離開了內侍的職務,朝政大事多不能參與,平日居家常悶悶不樂。孝武帝既然對高歡有了貳心,就希望高乾為己所用,曾經在華林園飲宴散席之後,單獨留下高乾,對他說:「司空家世代忠良,現在又建立了特殊功勳,相互之間雖是君臣,義如兄弟,應當共同訂立一個盟約,以便增進情誼。」孝武帝情意懇切地逼高乾答應。高乾回答說:「臣以身許國,怎敢有貳心?」當時事出突然,高乾也沒想到孝武帝別有用心,就沒有堅決推辭,也沒把這件事報告給高歡。等到孝武帝組建宮中侍衛親軍,高乾才對自己親近的人說:「皇上不親近功高賢能的大臣,反而招集一群小人,多次派遣元士弼、王思政往來關西與賀拔岳商議,又派賀拔勝出任荊州都督,表面上看是疏遠猜疑他,實際上想要培植黨羽,讓賀拔勝兄弟靠攏親近,希望他們控制西部地區。禍亂即將發生,一定會牽連到我。」高乾於是祕密地報告給高歡。高歡把高乾召到并州,當面討論時事,高乾趁機勸說高歡接受孝武帝禪位,自己登基。高歡用衣袖掩住高乾的嘴說道:「不要胡說!如今就讓你做侍中,門下省的事務全部委託給你了。」高歡多次上奏要求恢復高乾侍中之職,孝武帝都不批准。高乾知道禍亂將要發生,祕密致信高歡,請求外出為徐州刺史。二月初三日辛酉,任命高乾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任命咸陽王元坦為司空。
卷第一百五十六(節錄)
梁紀十二 起昭陽赤奮若(癸丑 西元五三三年),盡閼逢攝提格(甲寅 西元五三四年),凡二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五三三到五三四年,凡二年。時當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三年。此時南朝承平,無事可述,而北魏發生政權更迭的大事變,故本卷內容集中記述北魏命喪權臣的短命皇帝孝武帝一朝的事變,詳載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朝的始末,為北齊、北周的興起伏筆。
高祖武皇帝十二
中大通五年(癸丑 西元五三三年)
春,正月辛卯1,上祀南郊2,大赦。
魏竇泰3奄至4爾朱兆5庭,軍...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一冊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 西元五三三至五三四年 一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 西元五三五至五三七年 六七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 西元五三八至五四四年 一二五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 西元五四五至五四六年 一九五
卷第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西元五四七年 二三三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西元五四八年 二七九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一冊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 西元五三三至五三四年 一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 西元五三五至五三七年 六七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 西元五三八至五四四年 一二五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 西元五四五至五四六年 一九五
卷第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 西元五四七年 二三三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西元五四八年 二七九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40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