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唐紀八(西元六二六年)至唐紀十五(西元六五五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起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六二六年)九月,盡著雍困敦(戊子 西元六二八年)七月,凡二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六二六年九月,迄西元六二八年七月,凡兩年,當武德九年至貞觀二年,是唐太宗初即位的兩年。唐太宗即位伊始就勵精圖治,貞觀時期的治國方略,大體已備,具體說要點有五。第一,知人善任。能否知人用人,是判斷人君賢愚的一個重要標準。魏徵、張玄素、張蘊古、傅奕等,皆非秦王府舊人,唐太宗得賢則委以重任,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第二,納諫改過。如納戴胄之言不枉法殺人;納長孫無忌、魏徵之言,不輕啟干戈,避免了北征突厥、南伐嶺南的戰爭,結果突厥、馮氏皆歸附。第三,慎獄刑,重民生。唐太宗鼓勵大臣至公,執法寬平,以流放代肉刑,決死囚要大臣覆按,天下無冤獄。又薄賦斂,賑災,戒奢,一系列施政以重民生。第四,寬待大臣,卻不護短皇親。長孫順德貪汙受賄,唐太宗賜以錦帛以恥其心,而長樂王李幼良,宗室叔父,有過賜死。特別是寬容犯顏諫諍的直臣,往往破格提升。第五,佑文講武,居安思危。
以上施政,唐太宗都以身為則,君明臣直,貞觀政治很快步入正軌。裴矩、封德彝,在隋為佞臣,入唐為名臣,敢盡忠直言。唐太宗做出的榜樣,蔚然成風。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
武德九年(丙戌 西元六二六年)
九月,突厥頡利1獻馬三千匹,羊萬口2。上3不受,但詔歸4所掠中國戶口,徵溫彥博還朝5。
丁未6,上引諸衛將卒習射於顯德殿7庭,諭之曰:「戎狄侵盜8,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9逸遊10忘戰,是以寇來莫之能禦。今朕不使汝曹11穿池12築苑,專習弓矢。居閒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將,庶幾13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於是日引數百人教射於殿庭,上親臨試14,中多者15賞以弓、刀、帛,其將帥亦加上考16。羣臣多諫曰:「於律17,以兵刃至御在所18者絞。今使卑碎之人19張弓挾矢於軒陛20之側,陛下親在其間,萬一有狂夫竊發21,出於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22。」韓州23刺史24封同人詐乘驛馬入朝切諫25,上皆不聽,曰:「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26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27,柰何28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上嘗言:「吾自少經略29四方,頗知用兵之要30。每觀敵陳,則知其彊弱,常以吾弱當31其彊,彊當其弱。彼乘吾弱32,逐奔不過數十百步33,吾乘其弱,必出其陳後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34取勝,多在此也。」
己酉35,上面定36勳臣長孫無忌37等爵邑38,命陳叔達於殿下唱名示之39,且曰:「朕敘卿等勳賞或未當40,宜各自言。」於是諸將爭功,紛紜41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42,功居臣上,臣竊43不服。」上曰:「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唱44舉兵,蓋亦自營脫禍45。及竇建德吞噬46山東,叔父全軍覆沒47,劉黑闥再合餘燼48,叔父望風奔北49。玄齡等運籌帷幄50,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51,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耳。」諸將乃相謂曰:「陛下至公52,雖淮安王尚無所私53,吾儕54何敢不安其分55!」遂皆悅服。
房玄齡嘗言:「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56曰:『吾屬奉事左右57,幾何年58矣,今除官返出前宮59、齊府60人之後。』」上曰:「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61,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後哉62!必也新而賢63,舊而不肖64,安可捨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言嗟怨,豈為政之體65乎!」
詔:「民間不得妄立妖祠66。自非卜筮正術67,其餘雜占,悉從禁絕68。」
上於弘文殿聚四部69書二十餘萬卷,置弘文館於殿側70,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71等,以本官兼學士,令更日宿直72,聽朝之 ,引入內殿,講論前言往行73,商榷74政事,或至夜分75乃罷。又取三品已上子孫充弘文館學生1。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唐太宗居安思危,講武佑文,大封功臣。
【注 釋】1頡利 頡利可汗。2羊萬口 羊的計算單位,有言口者,也有言頭者。3上 自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後,凡稱上者,皆指太宗。4但詔歸 只是詔命歸還。5徵溫彥博還朝 武德八年八月,溫彥博被突厥所執。至今,太宗徵召彥博還朝。6丁未 九月二十二日。7顯德殿 宮殿名,唐長安東宮第一大殿,位於東宮南面中部嘉德門內。建於隋,原稱嘉德殿,唐初改名顯德殿。此為東宮正殿,是皇太子舉行政治活動之處。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八月九日,李世民在此殿即帝位。後常在此會見群臣,處理朝政。8侵盜 入侵為盜。9人主 人君;天子。10逸遊 淫逸遊樂。11汝曹 你們。12穿池 鑿池。13庶幾 猶今言差不多、或許。14親臨試 親自蒞臨進行驗試。15中多者 射中多的。16上考 唐考功之法,上、中、下皆分三等。上考,上等之考績。17於律 法律規定。18御在所 皇帝所在的地方。19卑碎之人 卑微之人。《舊唐書‧太宗紀》作「裨卒之人」,即小卒。20軒陛 即朝廷。21竊發 暗中射箭。22非所以重社稷也 這不是以社稷為重。社,土神。稷,穀神。為天子諸侯所祭,故社稷常作為國家之代稱。23韓州 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襄垣。24刺史 官名,州的行政長官。25切諫 懇切進諫。26封域 封疆內之區域。27推心置其腹中 喻相信之深刻。28柰何 怎麼能。29經略 經營;攻城略地。30要 要領。31當 抵擋。32彼乘吾弱 敵方衝擊我脆弱之卒。33數十百步 數十以至一百步。34所以 之所以。35己酉 九月二十四日。36面定 親定;當面確定。37長孫無忌 (?西元六五九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太宗長孫后之兄。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擢吏部尚書,封趙國公,累遷太子太師。傳見《舊唐書》卷六十五、《新唐書》卷一百五。38爵邑 爵位封邑。39唱名示之 高呼其名而告示之。40或未當 如有不當。41紛紜 紛亂喧囂。42專弄刀筆 即所謂刀筆吏。43竊 私自;私下。44首唱 首先倡導。45脫禍 免除災禍。46吞噬 吞滅。噬,咬。47叔父全軍覆沒 武德二年(西元六一九年),李神通與竇建德作戰敗北,全軍覆沒。48餘燼 燃燒後剩下的灰和未燒盡的東西。此指戰後剩餘的兵卒。49叔父望風奔北 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九月,李神通與劉黑闥戰於饒陽城南,黑闥以少擊眾,神通大敗,望風奔北。50運籌帷幄 在軍帳中籌劃作戰的方略。51誠無所愛 實在不是吝惜。愛,吝惜。52至公 最為公正。53私 偏私。54吾儕 我輩。55安其分 安其所定之名分,亦即安其所定之爵位。56嗟怨 嗟歎怨恨。57奉事左右 侍奉皇帝身邊。58幾何年 多少年。意謂年數很多。59前宮 即先太子建成之東宮。60齊府 齊王元吉的官府。61分職 劃分職位。62豈以新舊為先後哉 哪能以新舊作為任命先後的順序呢。63必也新而賢 如果新人必定是賢才。64不肖 亦即不賢。65為政之體 為政的原則。66妖祠 指不合禮制規定,不屬於祀典的祠廟。67卜筮正術 以龜曰卜,以蓍曰筮。正術,正當之術數。68禁絕 禁止斷絕。69四部 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名稱。西漢劉歆《七略》分圖書為七類。到唐代始分為四類,確定了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和順序。後代沿用此法。70置弘文館於殿側 《唐會要》:「武德四年,於門下省置修文館,至九年三月,改為弘文館,至其年九月,太宗即位,於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餘萬卷,於殿側置弘文館,貞觀三年,移於納義門西。」按閣本《太極宮圖》,弘文館在門下省東,而不載弘文殿,納義門在嘉德門之西。71蕭德言 (西元五五八六五四年)字文行,貞觀時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72更日宿直 隔日入宿而值事。73前言往行 前人之言行。74商榷 商量。75夜分 夜半。
【校 記】1學生 原誤作「學士」。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學生」,今據改。
【語 譯】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
武德九年(丙戌 西元六二六年)
九月,突厥頡利可汗進獻三千匹馬,一萬頭羊。唐太宗不接受,只是下詔讓突厥歸還掠奪的中原人口,徵召溫彥博返回朝廷。
九月二十二日丁未,唐太宗帶領各衛將士在顯德殿庭院練習射箭,對他們訓話說:「戎狄入侵為盜,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值得憂慮的是每當邊境稍有安寧,君主就逸樂而忘記戰爭的威脅,所以外敵前來侵犯就無人能夠抵禦。現在朕不讓你們挖掘水池建築宮苑,專門練習弓矢射術。閒居無事時,朕就當你們的師父,突厥入侵,就當你們的將領,這樣的話,中原的百姓差不多能過上安寧日子!」於是唐太宗每天帶領數百人在宮殿庭院裡教習射箭,太宗親自臨場比賽射箭,射中靶心較多的士兵就賞賜弓、刀、絲帛,他們的將領也列為考核成績的上等。眾多大臣多次勸諫說:「依照大唐律令,帶兵器來到皇帝住處的人,處以絞刑。現在讓卑微之人在皇宮殿庭之內拉弓挾箭,陛下親自處於他們之間,萬一有狂妄之人暗中射箭謀殺,出於意料之外,這就不是以社稷為重了。」韓州刺史封同人假稱有事騎著驛馬進入宮內懇切進諫,唐太宗都不聽從,說:「帝王把四海視如一家,整個封疆之內,都是朕的赤誠之子,朕把自己的誠心推置到每一個人的心中,怎麼能對保衛朕的禁衛將士也加以猜忌呢!」因此這些將士人人都能自我激勵,幾年之間,全都成了精銳的將士。
唐太宗曾說:「我從小在四方攻城略地,非常熟悉用兵的要訣。每次觀察敵軍的陣勢,就知道它的強弱,經常用我軍的弱旅抵擋敵人的強兵,用我軍的強兵抵擋敵人的弱旅。敵軍衝擊我軍的弱旅,衝擊過來不過能前進數十步乃至百步而已,我軍攻擊敵軍的弱旅,一定要衝擊到敵人的陣後再反擊回來,敵軍無不潰敗,所以能夠每次取勝,原因就在這裡。」
九月二十四日己酉,唐太宗與群臣當面確定開國元勳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令陳叔達在宮殿下唱名公示,唐太宗說:「朕排列大臣等人的功勳與賞賜或有不當之處,應該各自說明。」於是各位將領爭功,紛紛議論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說:「臣在關西起兵,首先響應起義的大旗,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專門捉刀弄筆,功勞等級在臣之上,臣私下不服。」唐太宗說:「初舉義旗,叔父雖然首先倡導舉兵,但這也是自己謀求免除災禍。等到竇建德吞滅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餘部,叔父望風敗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坐著就使社稷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本來就應處在叔父前面。叔父,您是皇族的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憑著私人的恩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眾位將領於是相互說:「陛下極為公正,雖然是皇叔淮安王也不講私情,我們這些人怎敢不安其所定之名分!」於是大家都心悅誠服。
房玄齡曾說:「秦王府未能升官的人都嗟歎埋怨說:『我們這些人侍奉在陛下身邊,有很多年了,現在封官反而都在前太子東宮、齊王府的僚屬後面。』」唐太宗說:「帝王至公無私,所以能讓天下人心服。朕與你們每天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設置官員,劃分職位,都是為了百姓,應當選擇賢才加以任用,怎能根據人的新舊作為先後順序呢!如果新人必定是賢才,而舊人不是賢才,怎麼可以捨棄新人而取用舊人呢!現在你們不講人才是否賢能而只說人們在嗟歎埋怨,這難道是為政之原則嗎!」
唐太宗下詔:「民間不得妄自設立違反禮制祀典的祠廟。如果不是正當的卜筮術,其餘的旁雜占卜,一律禁絕。」
唐太宗在弘文殿聚集了經史子集四部書籍二十餘萬卷,在殿旁設置了弘文館,精心挑選了天下著名的文學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人,保留著原任官職來兼任弘文館學士,命令他們隔日在弘文館住宿值班,唐太宗在聽取政事的空隙,召引學士進入內殿,講論前人的言行,商榷政事,有時到了半夜才結束。又選取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充任弘文館學生。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起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六二六年)九月,盡著雍困敦(戊子 西元六二八年)七月,凡二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六二六年九月,迄西元六二八年七月,凡兩年,當武德九年至貞觀二年,是唐太宗初即位的兩年。唐太宗即位伊始就勵精圖治,貞觀時期的治國方略,大體已備,具體說要點有五。第一,知人善任。能否知人用人,是判斷人君賢愚的一個重要標準。魏徵、張玄素、張蘊古、傅奕等,皆非秦王府舊人,唐太宗得賢則委以重任,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第二,納諫改過。如納戴胄之言不枉法殺人;納長孫無忌、魏徵之言...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六冊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西元六二六至六二八年 一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紀九 西元六二八至六三一年 七一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西元六三二至六三七年 一四一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西元六三七至六四○年 二一三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紀十二 西元六四一至六四三年 二七七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西元六四三至六四五年 三三五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西元六四五至六四八年 三九三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 西元六四八至六五五年 四五五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六冊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西元六二六至六二八年 一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紀九 西元六二八至六三一年 七一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西元六三二至六三七年 一四一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西元六三七至六四○年 二一三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紀十二 西元六四一至六四三年 二七七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西元六四三至六四五年 三三五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西元六四五至六四八年 三九三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 西元六四八...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7-02-06ISBN/ISSN:978957146245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