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知道 + 步知道
登山健行必讀聖經
雙冊合購
山知道
裝備+觀念+技巧+路線——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36計
17項登山必知裝備解剖
——背包、登山鞋、帳棚、睡眠系統、飲水器具、頭燈、急救包……
10大登山技巧專業知識
——打包、迷途辨位、機能穿搭、野營保暖、戶外飲食、體力恢復……
6種登山前的重要觀念
——輕量化、對自己負責、無痕山林、登山禮節與禁忌、登山的終點……
4條最推薦的登山路線
——春天桃山、夏天合歡群峰、秋天奇萊主北、冬天雪山主東……
《LIVE WILD山知道》是兩位熱愛山岳的登山客:楊世泰(阿泰)與他最重要的山友——妻子戴翊庭(呆呆)對大自然的生命分享。書中寫下了登山之於兩人的經驗與體悟、行路間遭遇的困頓和危險、登頂時震懾的雲海與光線,還有他們走過的每一座山頭。生長在登山世家,對登山思想、技能、文化背景知識淵博的阿泰,更以「裝備、技巧、觀念、路線」四大角度,羅列36條登山者必知必曉的「野外生存之道」,清楚實用的分類方式,深入淺出的知識彙整,是每一位喜愛登山與大自然戶外活動族群的必備守則。
山的浩瀚、人的渺小
從登山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沒有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會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
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
走進高山的世界,傾聽風、樹、雲、石、水、光的聲響,踏著渾厚的步伐,穩定且緩慢地向前邁進、向上攀升,在那靜謐的浩瀚天地間,享受巨大孤獨的洗禮,腦袋因而感到無比清晰,這是每一位登山者嚮往的心靈境界。登山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就可對外宣稱「我學會了」,登山如同許多專業運動項目和技能,必須不斷地嚴格自我要求,精進知識和技巧,方能學會面對挑戰、任意自在,找回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步知道
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步道
2個人,160天,4,286公里
踏上《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暢銷作家雪兒・史翠德走過的太平洋屋脊步道
深入美國長程縱走文化的冒險之旅!
★書衣附川貝母手繪「PCT步道全地圖」+BONUS附錄「長程步道健行指南」★
「在步道上走路的時候,每踏出一個步伐腦子就更清澈、透明一點。這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原始的自己。」
—————————————————楊世泰
It's not about the miles ,it's about the smiles !
『 重 要 的 不 是 完 成 多 少 里 程 , 而 是 得 到 多 少 快 樂 。 』
PCT(Pacific Crest Trail)太平洋屋脊步道,所有登山健行者此生嚮往的長程步道。
PCT步道全長4,286公里,南端由加州接壤墨西哥的邊界開始,途經奧瑞岡州,一路連接到北方華盛頓州的加拿大邊境。
從春天走到秋天,穿越沙漠、雪地、高山、溪流……等 險峻美景,行經25個國家森林、7個國家公園以及43 個國家生態保護區。
「你會經歷一些風霜雨雪,但通常每一天的日子都是 美好而燦爛的。你也會遇見這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人,而重點是,你會得到改變。」
本書是繼感動人心的暢銷書籍與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之後,由台灣登山作家親筆寫下的珍貴PCT遊記!
『 一 致 好 評 』
各界人士一致推崇的登山COUPLE
我人生唯一的一次百岳就是雪山,但當時天氣不佳並沒有攻頂就折返了。對於山,總是崇景與敬畏並存。謝謝這對可愛的夫妻,用他們的雙腳、滿腔的熱血,讓我可以用眼睛跟著他們,去實現未完成的夢!
_______GIGI(藝人)
約翰.繆爾說:「到山裡一天,比讀一車書更有益。」進入並認識山,是一生最大的收穫。所以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腳下!
_______王迦嵐 (健行筆記主編)
我本來是個喜歡海的人,但這對夫妻點燃了我對山的熱情。如果哪一天我開始熱衷起爬山了,那絕對是這本書的關係啊!
_______史丹利(熱血自由人)
台灣終於也來到了這樣時代,年輕人加入世界山民夢想的長距離步道行列,給自己半年時間在異鄉流浪,遇見步道天使的奇蹟,倚賴陌生人的善意,對話經過試煉的愛情,在在呈現國際的健行者文化,步道的軟內涵遠比硬工程來得久遠,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_______徐銘謙(作家)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
_______張震(演員)
露營登山玩水事前準備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雖然阿泰呆呆不是用勇氣或夢想這種很老土的旗幟伴行,既然不是,還是已經昇華到另外一種境界?我認為那種境界就是「想那麼多,人生不就是一翻兩瞪眼,多想也只是浪費時間,不如說走就走」。
_______ 張震嶽(歌手)
我不得不幻想著,這條我可能一輩子不會有機會踏上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就彷彿是人生的短暫縮影。這一路上的風景有崎嶇坎坷、有風光明媚、有歡笑瘋癲當然還有汗水與淚水,你會認識一些人,也會跟一些人揮手道別,幸運的話還會遇上好多天使。而最重要的是,那個深愛的人還緊緊牽著你的手,直到步道的終點。PCT步道很難,人生也是,謝謝阿泰和呆呆,這場不可思議的壯舉,給了你我面對人生最珍貴的無懼勇氣。
_______路嘉怡(作家‧藝人)
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書裡面,阿泰三不五時就寫著自己又掉下了眼淚,這種真摯的激動,是該傳染給更多的台灣中年讀者才是啊。誰說人生就是可預期的這麼一回事呢?沒走過那種「不由自主哭出來」的步行,應該說人生還從未開始吧。
_______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走入山林,讓我們尊重、理解崇高幽遠的自然之美。
_______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作者
楊世泰(阿泰)
出生於彰化,住在離海邊很近的鹿港,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畢 。二十五歲以前玩樂團,二十五歲以後玩戶外活動,單車、登山、慢跑都照單全收。跟隨父親的腳步進入山林,第一次上山信心滿滿卻以高山症狼狽收場,嘴巴喊著再也不要爬山了,身體卻誠實地拜倒在高山美景之下,著有《LIVE WILD山知道》。
攝影
戴翊庭(呆呆)
出生於花蓮,被奇萊山看著長大,實踐大學商業設計畢,曾任唱片企劃、平面設計、電影美術、品牌行銷等工作。多年前在網路看到嘉明湖的照片,當時雖然還不懂「山」,內心卻感動莫名 。當雙腳真的踏上海拔三千公尺的稜線時,身體就像被按下什麼開關似的,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從此跟山產生無法分割的連結。
Facebook:TaiTai LIVE WILD
推薦序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想起那些十九世紀攀登阿爾卑斯群峰的山客,他們由北往南,向著太陽的方向,爬著山,在某些突起的岩岬上,眺望雲朵,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靜謐,並不意味著靜止,或失語——雖然,我們某些時候確實會目瞪結瞠,說不出話來,譬如在南湖北峰崩壁前,目睹大濁水北溪深墜峽谷中蒸醞奔騰的水汽,直上直下一千公尺。
靜謐,在於對行路歷程的細細咀嚼:方才的恐懼、上一次的危險、震懾你的光線、撫慰你的苔蘚、病榻中的故友、一句有節奏的詩、冰凍的手指、發亮的石頭,等等。在行路中,知道了身體因為高差、迢遙路程、溫度、氧氣、負重……等諸般條件,而浮凸的那個無比真確的「自我」(Self),是的,在凝視雲海的片刻,哪一個人不因遠眺了「未曾謀面的自己」,而感到無比的震撼與悸動。
靜謐,也在於連結生命時間中,許許多多找不清關係的情節,你安靜地走路,藉著大自然給你的靈感或啟悟,把那些刻骨銘心的事一個個條理串接起來,爬完一座山,即是一煥然一新的「自我」走出山徑。所以,那「穩定的緩慢」便成了一種哲學的必然,從盧梭、斯文赫定到喬治馬洛禮,你都見不著那種發狠奔走的行路,恰恰相反,你應該盡其所能地在不失生命的前提下,待在山裡。
高山的世界中,山永恆地訴說著傲然與偉大,俾倪而神聖,但人們穿過歷史,細細言說,也織錦出一絲不懈的文明遺跡,像是一首協奏曲裡的獨奏樂器,和其龐然的背景拮抗交響;是的,這就是各種登山裝備的文化史。而在我的各個山友中,阿泰是博學者。
裝備,表層意義看,是幫助人們克服自然天險的工具,只管數值強度就好,但其實它另有深意:每一件裝備都是介於身體和自然之間的人造物,我們選擇這一件或那一件,既植基於身體的個人體感,也來自我們對某個生命感受的獨特抉擇;在山裡走久了,便明白裝備其實是「自我」的延伸。世世代代裝備廠商的技術演進,不光是自然科學的能力發達到了哪一個程度,而是人們對理想自我想像的奔赴,這中間往往不是征服的傲慢動機,而是各種想和自然柔情共處的寄望,即便這點滴的演進,每每以生命的消逝為代價。
這些故事,就讓阿泰娓娓道來吧!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撰文=張震(演員)
我登山的經驗不多,一次嘉明湖,一次雪山。七歲之前,我和姥姥家都住在中央社區,每天早上,姥姥都會帶著我和我哥散步到山下的外雙溪,下午也會和附近鄰居小孩一起玩,我和我哥最喜歡在山上靶場前的大石頭上爬上爬下,這是我小時候與山的記憶。雖然之後我們搬下山了,但我依然喜歡戶外活動。
記得在我老爺最後要離開的幾個月,我常常去探他,不知該怎麼面對這種即將生離死別的情緒時,我開始到家裡附近的古道走走,走在山上時,我可以很自在、可以思考,也可以安靜下來面對自己。之後,我把這些經驗告訴我父親,他說這就是「禪」。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有一本可以分享登山建議的工具書真的很棒!我從來都不認為呆呆她是一個非常戶外、非常運動的人,不過她現在和阿泰的生活令人羨慕。台灣的山太美了,如果能安排出時間,我一定也要和我愛的人一起,一步一步的去看山的奧妙。
套一句碉堡了的爬山名言,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它在那。」
推薦序03
走了啊,還睡!
撰文=張震嶽
大自然,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小時候在依山傍海的漁村長大,暑假幾乎天天泡海水,寒假去山裡探險,這些成長經驗影響我,也伴我至今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好動的細胞並未消失,對於戶外運動更是變本加厲,我騎單車、衝浪、露營、登山、滑板,極盡所能去體驗大自然給我的領悟,一陣亂玩,也學習到很多相關知識。
我常常跟朋友說一句話:「你要出去露營登山玩水幹嘛的,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讚嘆山河嗎?哈!而且下次再也不來了。」這是很多人從事戶外活動的第一經驗,所以事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書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和概念,它不是終極指南,卻能讓你瞭解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如何讓自己在過程中更舒服,更能享受上帝給我們的花花草草。OK的話,不仿翻翻看,然後計劃一次旅程。走了啊,還睡!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阿泰與呆呆,這對夫妻,是我鍾愛的山客典型,他/她們爬著山,有一種穩定的緩慢、見識飽滿的靜謐。
台灣不少山隊,每每沿途奔騰喧囂、插科打渾,他們也許想用高分貝話語激勵隊友,或者想藉此克服人類面對碩大無朋自然前之莫名恐懼——人能發出聲來,便知還有他人,自己並不孤獨。
然而,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雲、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
看著他/她們的背影,讓我想起那些十九世紀攀...
作者序
山知道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楊世泰
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跟「山」產生這麼密切的關係,如果解釋成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似乎太過煽情,一開始走入山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地方登山會的會長,生性低調的他並不喜歡出風頭,所以當家裡出現一塊恭喜他成為登山會會長的高調大匾額時,週末偶爾從台北回老家的我,確實覺得非常非常地意外。有一段記憶很深刻,小學時因為我莫名其妙的推薦讓他成了家長會委員,工作內容大概就是偶爾捐一點錢,學期結束跟其他家長還有會長喝喝酒就好,他卻很生氣地覺得我給他找了一個大麻煩,當時他厭惡的表情一直深刻地印在我腦海裡。記得小學老師還把我叫到一旁,小聲地說雖然學校都有收到捐款,但希望我爸偶爾也可以出席會議跟大家交際一下。聽到老師這樣講挺不好意思的,不過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父親在那擔任委員的幾年裡,很瀟灑地保持了零出席紀錄。
這樣嚴肅、怕麻煩又討厭交際應酬的父親,竟然在人生的後半段當起會長,跟他的好朋友們一起快快樂樂地上山然後開開心心地喝酒,我想連他都是始料未及。
後來每次回家都會看到他得意地分享自己爬山的照片,但那是個沒有臉書跟智慧手機的年代,看照片得盯著小小的數位相機螢幕總覺得很麻煩,常常都是敷衍一下就轉頭繼續看電視,直到某天他分享了一張照片才真正勾起我的興趣。一大片綠色草原中間有一座寶藍色的湖泊,湖面像鏡子一樣閃閃發亮,晴朗的藍天沒有白雲,米粒大的三兩人影在湖邊散步,至今那個畫面在腦海裡仍像照片加了柔膠似的夢幻、美好,無法抹滅。父親說這是「天使的眼淚」,是臺灣高山最美的湖泊。有了那張照片,才對這種「老人運動」的刻板印象改觀不少,但也僅止於此,熱情依然放在當時最火熱的單車運動,完成環島或騎上風櫃嘴比爬ㄧ座百岳重要。
後來偶然在家發現一張裱框的玉山登頂證書,上面有張父親站在玉山主峰頂點的照片,文字說明他在二OO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站上台灣最高點。登頂證書做得非常精美,不知哪來的念頭,突然覺得爬山很「酷」,竟然拜託父親無論如何都要帶我去爬玉山,完成這毫無來由的任性請求。不曉得他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還是很高興兒子終於願意一起加入登山的行列,很快地就在幾個月後安排好登玉山的兩天一夜行程。
小時候父親就常在週末早上帶我們去「爬山」,但其實只是在彰化八卦山的幾條步道走走。從清晨到日出,熬過一兩個小時就可以被帶去用平常比較少吃的豐盛早餐,所以說是因為貪吃早餐而去爬山也不為過。憑著這麼一丁點不成才的「登山經驗」和仗恃自己騎單車累積的腿力,很自然地把登玉山當作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結果出發沒多久就開始上氣不接下氣,事先吃的紅景天膠囊還有特地準備的氧氣瓶對突發的高山症一點幫助都沒有,筋疲力盡走到舊排雲山莊就不支倒地,雖然隔天還是順利登頂,但下山途中一直嚷嚷著以後再也不爬山了:「玉山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不過很顯然的,玉山沒有成為終點,我還是不斷走在往山頂的路上。而且更難以相信的是,從一開始爬山只為了耍帥,到現在竟然可以出版一本以山為主題的書,人生真的很奇妙,大概就跟父親當上會長一樣「始料未及」。
與父親的共同話題因此變得比較多,原本不甚親密的關係也起了變化。在山上隱約覺得他好像很享受照顧我的感覺——畢竟兩個男人之間,即使是父子也有難以解釋的藩籬存在——所以我也很享受他享受照顧我的感覺,儘管他總是嫌棄我走得太散漫。兩個人都沒有說出口,但我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我那嚴肅、固執又不善言辭的父親所表達的鋼鐵溫柔。
母親也是登山會的一員,但她享受的是每個禮拜到溪頭,跟固定的朋友走固定的步道,在涼亭泡茶嗑瓜子,享受退休後的悠閒時光。因為自從那個把上坡當平地衝的父親把她帶到雪山東峰後,就常聽到母親掛在嘴上的那句抱怨:「吼!那個哭坡真的是驚死人,有夠歹行!」因為這個原因,上山前她總是輕皺眉頭問我真的要去嗎,要不要考慮輕鬆一點的行程啊,爬山很累耶。有時候甚至到有點囉唆的程度,彷彿爬山是在身上塗滿蜂蜜走進熊窩裡一樣危險的行為。但念歸念,每次下山回家還是會喝到她用心熬給我們補身體的雞湯,身上沾滿泥巴的衣服和臭襪子也照單全收,隔天全部洗得乾乾淨淨。這樣的母愛有點倔強,但是我欣然接受。
從只是想要一張精美的玉山登頂證書的小孩子,到現在成為一個下山後就想上山的大孩子,還有很多關於山的事情要學習。登山跟很多運動項目或是專業技術一樣,並不像綁鞋帶或騎單車那樣一旦學會了就可以對外宣稱「我學會了」,而是不斷地透過嚴格的自我要求來精進知識和技巧。沒有聽過任何一位真正的登山者用驕傲的語氣說他征服了什麼高山,相反地,面對「山」這樣偉大浩瀚的存在,我們反而要不斷縮小自我,並放大眼界,用像山一樣的胸懷包容各種好壞。學習面對挑戰,學習隨遇而安、任意自在。
幾年後自己也終於走到「天使的眼淚」——嘉明湖,在湖畔渡過我的三十歲生日。那一年辭掉工作,從生活了十幾年的台北回到家鄉鹿港,從第二個家回到第一個家,人生轉了一個彎又回到原點。趁著休息期間爬了幾座山,去了幾個地方,經過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最後在日本的富士搖滾音樂祭認識了現在的老婆「呆呆」,也在結婚一年後陪她走回我登山的起點。
很高興透過登山認識了很多很多好朋友,也因為「山」而找到最重要的伴侶。「呆呆」這個名字會不斷地出現在這本書裡,往後人生裡最快樂的時光她也不會缺席。
感謝最親愛的兩位姐姐,你們是我魯莽人生的最強後盾,尤其是每次上山都會不辭辛勞幫我們照顧貓咪的二姐。
我並不是爬最多山的人,卻因為喜歡山而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書裡面的故事,總覺得有點不太好意思。但我無意書寫一本詳盡的聖經或百科,已經有許多前輩貢獻他們的知識和熱情,提供許多豐富的資訊給每個熱愛登山的朋友。這本書單純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希望大家用輕鬆的心情閱讀,也許能從這些芝麻小事找到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是彼此學習的對象。
步知道 前言
那我們就去走走吧! 楊世泰
PCT是「Pacific Crest Trail」的簡稱,中文叫「太平洋屋脊步道」,一條全長四二八六公里,起點在加州與墨西哥的邊境,終點在加拿大。得從春天走到秋天,跨過加州、奧瑞岡州和華盛頓州,穿越沙漠、森林、雪地,行經瀑布、峽谷、湖泊,耗時近六個月時間才能走完的一條長程健行步道。
所以,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麼毅然辭掉穩定的工作,挑戰這樣一條又臭又長,需要花上半年時間準備,然後再用另外半年光陰才能走完的步道?
這問題在腦子裡縈繞好多回,一直沒有可以說服自己的滿意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它在那裡」,也不是「想要找回自己」,或許有更複雜、更難以解釋的理由。但其實說穿了,我可能只是感到好奇而已。
在步道上走路的時候,很像在倒垃圾一樣,每踏出一個步伐腦子就更清澈、透明一點。回來台灣後,我必須把淨空的腦袋重新裝進旅行半年的回憶,其中甚至包含我整個人生經驗的累積。所以,如果要認真探討「為什麼」的話,這必須回溯到我人生中的第一場「旅行」。
還在念小學的時候,我跨上一部破爛的單車,想從家門口出發騎到附近的堤防看海,沒有人知道我那幼小的心靈正在進行一場無與倫比的冒險,而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從事什麼樣的行為,我只是想知道「那邊」有什麼?而我想用自己的力量移動到路的盡頭,看看海岸的風景,這樣就夠了。多年以來,我還是常常一個人回到那座堤防,默默看著夕陽緩緩消失在地平線。儘管景色已今非昔比,一條快速道路從海裡竄起,突兀地像一道醜陋的疤痕。但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那幅景象簡直像地震一樣,在心裡激起的波瀾,也許就是這道漣漪的起點。
或許想做一件事情其實不需要什麼理由,跟我小時候的第一次冒險一樣,心裡就是突然有什麼東西被觸碰了、被揪起了、被點燃了,驅使我跟呆呆踏上這條步道。
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的原著作者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在獨自走過一千八百公里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後,找回了面對失落人生的勇氣。雪兒說,一直到走完步道的十五年後,重新回到停下腳步的終點「眾神之橋」,才領略到這段旅程的真正意義——學會「接受」。我想,走過這麼辛苦又漫長的道路,必定會在沒有察覺的地方鑿出痕跡,然後在某天昭然若揭。我能學到什麼?獲得什麼?會結交到有趣的朋友嗎?走到終點又是什麼感覺呢?是不是我的人生能從此改變?
走到最後幾天接近加拿大邊境時,在華盛頓州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的步道上,如果不是針葉變成鮮黃色的金松佈滿整座山谷,那熟悉的山形和雲霧與台灣高山相比,在我眼裡看來幾乎沒有分別。
在步道上的一百六十天,我們像遊牧民族一樣遷移在不同的城鎮和山脈,將地圖上陌生的名字一個一個消化、吸收,然後提鍊成和土地連結的回憶。才明白那個以為自己走在台灣山林的錯覺,其實就是家鄉的界線已經模糊了。太平洋屋脊步道成為靈魂的另一個歸屬,成為我們永遠的鄉愁。
太平洋屋脊步道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場域讓我們能夠盡情感受「生活」的真實面貌。感受季節的變化,感受人與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簡單、直接,而且深刻。這個數千公里長的領域,沒有什麼複雜的事情需要煩惱。它是一座遊樂園,不是一座競技場,沒有比較、猜忌和心機。在步道上,吃東西是為了吃飽,穿衣服是為了不要著涼;遇見不喜歡的人就把微笑藏好,不想說話的時候就聽微風把樹葉吹響。因為生活簡單,所以變得特別容易滿足,同時又擁有無比的自由,這就是一種純粹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在城市裡無法找到,唯有待在原野山林,才有時間將自己的靈魂探底。我想,這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原始的自己。
到了現在,我已經不再期待有什麼改變,才恍然大悟雪兒・史翠德所說的「接受」代表了什麼意義。雪兒說:「相信自己不再需要伸出雙手,試圖抓住什麼,明瞭自己可以單純望著清淺水面下的魚就足夠了。」
走進山林,我以為要找尋的是「存在感」,一種自己用力活著的證據。但實際上是山走進心裡,不著痕跡地讓我學會對日常的坦然無礙。
山知道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楊世泰
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會跟「山」產生這麼密切的關係,如果解釋成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似乎太過煽情,一開始走入山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地方登山會的會長,生性低調的他並不喜歡出風頭,所以當家裡出現一塊恭喜他成為登山會會長的高調大匾額時,週末偶爾從台北回老家的我,確實覺得非常非常地意外。有一段記憶很深刻,小學時因為我莫名其妙的推薦讓他成了家長會委員,工作內容大概就是偶爾捐一點錢,學期結束跟其他家長還有會長喝喝酒就好,他卻很生氣地覺得我給他找了一個大麻煩,當...
目錄
山知道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張震
推薦序 03 走了啊,還睡! 張震嶽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
CHAPTER 1 -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2 登山鞋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3 底層衣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4 保暖外套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附:戶外用品店員訪
5 風雨衣 不管氣象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6 登山褲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櫃裡吧!
7 服裝配件 登山的服裝配件,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8 帳篷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做「帳篷」
9 睡眠系統 失眠可說是登山人最痛苦的惡夢
10 飲水器具 常有人比喻某些事情「跟喝水一樣簡單」,但這句話拿到山上可就不太成立
11 戶外廚房 小時候辦家家酒道具的升級版
12 頭燈 光不會憑空出現,至少在你頭燈沒電的時候是如此
13 登山杖 只要掌握使用技巧,就會像在山林裡拿著手杖悠遊漫步的紳士
14 衛星定位手錶 有時候一條路走得太久,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走往正確的方向
15 急救包 死亡不會是從正面襲來,而是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
6 貓鏟 大自然是需要共同維護的珍貴資源
17 女子登山部品 張開的傘面就是野地上廁所最好的掩護 附:女性登山客訪談
CHAPTER 2 - HIKING TECHNIQUE技巧篇
1 行前準備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附:救難隊員訪談
打包 背包承載的是夢想、是渴望,是把所有家當一肩扛起出走的浪漫
3 迷途辨位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這個口訣,並立即應變 附:資深山友訪談
4 步行 慢慢走就會變快
5 機能穿搭 不是單純穿得帥就好,穿得聰明才是在山上走得舒適自在的關鍵
6 野營保暖 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跟「真的好冷」
7 清潔與衛生 如果不打算吃掉牙膏或喝掉漱口水,就請打消帶它上山的念頭
8 戶外飲食 戶外料理應該秉持簡單健康、營養均衡又適量的原則 附:料理人訪談
9 恢復 運動後一小時內,是透過進食來恢復能量和修補肌肉的黃金時間
CHAPTER 3 - HIKING CONCEPT 觀念篇
1 輕量化 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附:輕量達人訪談
2 對自己負責 依賴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3 無痕山林 除了照片、回憶,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4 登山禮節與禁忌 對人對山都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
5 登山的終點 不是站上山頂,也不是走到盡頭
6 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麼? 是垃圾還是廚餘?都不是的話,那到底是什麼? 附:呆呆訪談
BONUS - HIKING ROUTES 路線篇
1 桃山 武陵四秀中最容易親近的百岳,五月杜鵑花開與山頂的日出日落不可錯過
2 合歡群峰 最平易近人且大眾化的新手路線
3 奇萊主北 日出的草原和氣勢萬千的洶湧雲霧,體驗不同凡響的金色奇萊
4 雪山主東 走過哭坡,穿越黑森林,進入壯觀的雪山圈谷,登上主峰瞭望聖稜線群峰
後記 山知道 呆呆
步知道
推薦序1 嚮往著,一種「不由自主哭出來」的步行! 詹偉雄
推薦序2 多想也只是浪費時間,不如說走就走! 張震嶽
前言1 那我們就去走走吧! 楊世泰
前言2 熱愛山野生活,也樂於擁抱文明。 戴翊庭
PART 1 南加州 Southern California
第一章、站上起點之前
二六五〇英里,這就是我們要走的距離。
第二章、一樣的月光
剛升起的滿月像極了將要落下的夕陽,耀眼的紅色和漆黑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我跟呆呆說:「只要再看見四次這樣的滿月,這趟旅程就結束了。」
第三章、第一百英里
用自己雙腳的力量完成第一個一百英里,對呆呆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意義和里程碑,但對我來說,這段旅行的意義在於兩個人一起完成,如果無法守在呆呆的身邊,那我寧願放棄。
第四章、天堂與地獄
尼采說:「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可是我怎麼有種預感,接下來可能還要被太陽殺死很多次?
第五章、It's Not About The Miles
It’s not about the miles, it’s about the smiles 重要的不是完成多少里程,而是得到多少快樂。
第六章、Fear or Fact
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輕易被人左右,在這麼長時間、長距離的旅程中是何等重要的態度。「你不覺得人生也是一樣嗎?」呆呆說。
第七章、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真實
原來快樂的本質並不是擁有,而是無私的付出。
PART 2 北加州 Northern California
第八章、山火
當這把火被點燃,我才意識到,其實危險就潛伏在四周。
第九章、別跟山過不去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沒有任何人或動物在場,那它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第十章、嘿!熊!
一片樹葉飄下樹林,老鷹看見它,小鹿聽見它,而熊嗅到它。
第十一章、Waltzing Matilda
捲起鋪蓋流浪吧,捲起鋪蓋流浪吧,晚安了,我的瑪蒂妲⋯⋯。
第十二章、至少你們擁有彼此
每踏出一個步伐,兩個人就更往彼此靠近。
第十三章、浪費時間
在步道上,每天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時間的流動變得異常鮮明,我們跟著它一起漂浮,而不是被一道洪流往前推進。
PART 3 中加州 Central California / Sierra
第十四章、合格的徒步者
如果執著在距離的完成度,那跟走路機器有什麼兩樣?而且要是真的有所謂的規則存在,這不就變成一場競賽了嗎?
第十五章、世界上最好吃的蘋果
手上拿著蘋果,不發一語默默地啃食,萬籟俱寂,耳邊只有咬下果肉發出的清脆聲響。
第十六章、約翰繆爾小徑 — 河流
「所有溪流都是美妙的歌手。」—— 約翰•繆爾
第十七章、約翰繆爾小徑 — 湖泊
「你要讓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 約翰•繆爾
第十八章、約翰繆爾小徑 — 隘口
「再會,神聖的小谷地、森林、花園、溪流、小鳥、松鼠、蜥蜴和其它數以千計的事物,再會了,再會。」—— 約翰•繆爾
PART 4 奧瑞岡州 Oregon
第十九章、家
「我想,旅行教會人這一點:它教會你,另一邊的草也許更綠;可是基本上,大多數人只要有家的感覺,就會是最快樂的。」—— 班•歐克里
第二十章、約書亞
「我離開森林的理由,和到那裡去的理由一樣充分。」—— 梭羅
第二十一章、眾神之橋
這裡是是雪兒•史翠德當年徒步旅行的終點,當她掉下第六片腳趾甲後,終於完成一千一百英里的距離,從這個終點開啟她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PART 5 華盛頓州 Washington
第二十二章、刀刃之路
山就是山而已,它不會動怒、不會憐憫,沒有殘酷的個性或友善的態度,更不會管人類的死活。
第二十三章、綿羊湖
只要不打算停下,就一定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第二十四章、拿破崙
該落下的雨一定會落下,就像季節變化必然吹起的風。
第二十五章、金松
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的步道。
敬你
BONUS 長程步道健行指南
1. PCT概述
2. 行前準備
3. 裝備
4. 建議路線
5. 搞懂PCT的30個關鍵字
山知道
推薦序0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
推薦序0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 張震
推薦序 03 走了啊,還睡! 張震嶽
前言 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
CHAPTER 1 - HIKING GEARS 裝備篇
1 背包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2 登山鞋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
3 底層衣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4 保暖外套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附:戶外用品店員訪
5 風雨衣 不管氣象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6 登山褲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櫃...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52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