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寫作、一手繪畫,出版超過六十餘本書,
金鼎獎駐鄉作家潘樵,持續地在南投進行文化工作,
在他身上,看見的是無怨無悔,
看不盡的是對家鄉的愛。山村的每一處,我再熟悉不過了;
曾何幾時,原來遼闊的溪床被溪堤逼成河溝的模樣,
長滿野花雜草的溪床則垃圾處處,清澈潺流的溪水也顯得污濁停滯,
於是魚蝦不見蹤影、蛙類少得可憐……潘樵的曾祖父帶著族人從苗栗遷居到埔里北坑開墾,接著祖父又因家族人口日漸增長,便帶著妻兒搬到魚池的加道坑。後來因為父親意外早逝,母親只好帶著孩子改嫁,這才離開了客家聚落。但儘管如此,潘樵一直以身上的客家人血液為驕傲,並持續不斷以書寫、畫作將客家回憶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那時候,野溪裡的魚蝦與貝類極為豐富,在水流豐沛的時候,我們總會拿著竹編的畚箕去捕魚,或者是選擇有泥沙的灘地去摸河蜆。至於枯水期,低窪處的泥灘裡則還有泥鰍、鱔魚與土虱可抓, 一年四季總有不同的收穫,而當時的溪流總是對我們疼愛有加,從來不讓我們失望。」一群孩子結伴到溪邊抓魚、捉青蛙,爬到樹上採果子,滿滿的收穫還可以帶回家加菜,以換來媽媽的誇獎。這是潘樵在南投客家庄的童年回憶,相信也是很多人小時候的生活日常。
潘樵相信,有些過往總得在歷經起伏和風雨之後,才更顯珍貴及光彩,儘管當時的回憶不這麼美好,甚至有些晦澀和感傷,但時過境遷留下的只是滿滿的念想。而這些過往畫面,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已不復存在。除了腦海的記憶以外,他希望能用文字和圖畫,替這世代的人留下一點點能夠懷念的物件。
南投沒有海,卻有很多山、很多水,
以及很多很多屬於山水的故事。
本書特色
‧每篇散文搭配作者的畫作,以細膩溫柔且富童趣的筆觸,帶領讀者回到懷舊的記憶裡。
‧作者書寫自然、歷史、文化、教育,描寫南投各個層面的美好,為在地注入深厚的力量。
作者簡介:
潘樵
本名潘祈賢,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三歲時遷居埔里至今。目前服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總務處。文學、藝術、旅行及生態觀察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興趣。
曾出版《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鄉情書寫》《山城埔里步道》《感動來自土地》《鄉下老師閒賢沒事》《水沙連紅茶》《蛙現台灣》《台灣尋櫟記》《因為旅行,在台灣遇見美麗》《阿彌陀佛阿嬤》《台灣牽牛花》及《芳苑海牛》等超過六十本書。其中,《蛙現台灣》一書曾榮獲第三十五屆金鼎獎。
曾經擔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及第十二駐館文學家、南投縣文化局文藝創作班及文學營指導老師和南投縣國姓鄉第一屆駐鄉作家等職,對於南投縣的文學推廣不遺餘力,貢獻頗多,因而在民國一〇五年榮獲南投縣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的殊榮,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得主。
曾舉辦〈廟寺埔里〉〈世間有情〉〈文史與水墨的對話〉〈親近台灣〉〈尋找清涼〉〈墨墨歡喜〉及〈典藏幸福〉等十幾場藝術個展,曾任南投縣國姓鄉第一屆駐鄉畫家並出版水墨畫冊《美麗與鄉愁》及《墨墨歡喜》二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珍惜推薦
呂金燕 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李鴻祺 客家電視台南投駐地記者
林福峯 國姓鄉前鄉長、國姓鄉采風協會理事長
馬文君 立法委員
張滎芝 南投縣客籍畫家
黃子堯 台灣客家筆會會長
黃義 世界客家雜誌榮譽社長
名人推薦:珍惜推薦
呂金燕 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
李鴻祺 客家電視台南投駐地記者
林福峯 國姓鄉前鄉長、國姓鄉采風協會理事長
馬文君 立法委員
張滎芝 南投縣客籍畫家
黃子堯 台灣客家筆會會長
黃義 世界客家雜誌榮譽社長
章節試閱
印象中的父親
人們在三歲的記憶通常是模糊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腦海裡卻有著一幅清晰的畫面,那是一間低矮的土角厝,在略顯陰暗的屋內,夯土的地面因為長期踩踏而顯得堅硬,甚至還泛著光澤呢。在客廳的角落,母親蹲坐在小木椅上啜泣,而一旁的牆面上則掛著一張很新的黑白相片,雖然相片中的人物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我知道,那應該就是父親了。
在我三歲那年,父親到住家不遠處的泥礦場挖礦,因為不小心跌倒而撞到頭部,當時由於山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所以父親並沒有立即就醫,而是直接回家休息。沒想到幾天之後,竟然因為腦震盪後續引發的症狀而逝世,留給母親和家人極大的衝擊和哀傷。但是對於父親,我幾乎是沒有任何的印象,唯一與他相關的畫面就是母親蹲坐在小木椅上啜泣的情景。
後來根據母親的描述,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實但卻近乎木訥的客家人。母親剛剛嫁到加道坑的時候,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彼此語言不通,因此滿腹的委屈與辛酸無處宣洩,只好整天以淚洗面。父親卻不懂得安撫,只會在一旁沉默陪伴,甚至是發楞,果真是木頭一根啊。
不過對於工作與家庭,父親卻是十分投入與負責,母親常說,父親是當時整個山村最認真的男人,春天時在農田裡插的秧苗是又直又快;冬天時到山裡挖的筍子是又多又重。但是上天無情,讓父親早早就離我們而去,於是在回憶過往的時候,總是會讓我們有些感傷。不過只要談起父親,母親的臉上還是可以看見如花一般的燦爛與驕傲。
或許就是因為那樣的投入與負責吧,在當年山村生活普遍貧困的年代,父親為了要改善家庭的經濟,便在農閒的時候到礦場挖礦,只是萬萬沒有想到,一場意外卻是我們家苦難的開始。當時,么弟才剛出生不久,頓失依靠的母親要獨自扶養五個幼兒,其內心的悲痛與惶恐是不難想像的。因此在父親死後,當其他的族人都自顧不暇,沒有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的情況下,母親只好迫於現實在祖父的安排下,將二姊及么弟分給別人收養,然後帶著大姊、大哥跟我,改嫁到埔里的朱家。
剛開始,母親改嫁給朱姓繼父之後還沒有小孩,於是遂將我過戶給繼父,於是我從潘姓改成朱姓,繼父成了我的養父,不過大哥跟大姊依然姓潘。這樣的差異讓我很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儘管養父對我們很好,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難免還是會有一些讓人沮喪和傷心的事情發生,譬如因為不乖而遭到母親的責罵痛打,或者是因為沒有錢可以買零食,要不然就是過年沒有新衣服穿等等。每當受到委屈的時候,我總會躲在棉被裡或是牆角暗自流淚,然後一邊哭泣一邊想念那個我幾乎沒有任何印象的父親。
後來,母親與養父生了兩個男孩,那是我同母異父的弟弟,最小的弟弟要出生時,還是我到巷口去等產婆並且幫忙帶路的。兩個弟弟陸續出生之後,大概是害怕失寵的心理作用吧,我對於父親的思念也就更加強烈了,甚至言行也越加叛逆乖戾,常常惹得母親生氣傷心。即便如此,對於父親的印象我始終還是模糊不清。
直到國小畢業要升上國中那年,祖父來家裡通知母親,依照民間的習俗,父親的遺骸要撿骨重葬了,但是母親已經改嫁,已經不再是潘家的媳婦,而且大姊跟大哥在國中畢業後也都到外地當學徒,因此留在家裡的我,遂成為父親撿骨時唯一能夠在場的親人。
那是一個陰霾欲雨的日子,我跟著撿骨師到埔里西邊的一處公墓,然後按照對方的指示先在父親的墳前祭拜一番,隨即迴避在一旁等候。當時,公墓裡安靜著,只有撿骨師用鋤頭開挖墳棺時所發出的聲音,在耳邊單調地迴盪著。至於身旁的芒草長得比我還高,環顧四周,我只看見荒涼以及頭頂上陰沉的天空,就如同我當下的心情吧,有點孤單也有點悲傷。
在陰涼安靜的公墓,時間彷彿是靜止的,不知道過了多久,突然聽見撿骨師的叫喚,我重新回到墳前。此時,整個墓塚已經被挖開一個大洞,一旁的土堆上還有棺木的殘片,墳前的空地上則鋪著一張帆布,上頭攤著一堆混雜泥土與草屑的骸骨。相隔十年,我與父親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遇了,長久以來始終印象模糊的父親,在當時顯得無比清晰,但我沒有久別重逢的欣喜,心裡只有淡淡的哀傷,因為父親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他只是一堆骸骨。
接著,我與撿骨師轉往埔里北邊一處設有納骨塔的佛寺,隨即在寺旁的空地上整理父親的遺骸,一邊用噴燈燒烤以去除濕氣,一邊用刷子清除表面的泥土草屑,最後再將父親的骨骸依照順序裝入金斗甕中,然後暫時安奉在寺裡,等待擇日進塔。要離開時,撿骨師交代我回去之後要準備一張父親的相片,以備日後進塔時貼在骨灰罈上。
回到家,我沒有忘記撿骨師的叮嚀,隨即轉告給母親知曉,當時只見母親從衣櫥裡拖出一只舊皮箱,裡頭沒有黃金鈔票,也沒有漂亮的衣服,只有一些文件、相片及小物品,就連我過戶給養父的收養證明書也在裡面,看來那只皮箱應該收藏著母親許多的心情跟故事吧。接著,母親翻出一只牛皮紙袋,從裡頭倒出幾張相片,天啊!那是父親生前所留下來的身影,其中有一張大頭照,還有幾張是在礦場裡工作的生活照,雖然黑白的相片已經有些泛黃,但是父親的容貌仍然清晰可辨。當下讓我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一時之間,對於父親的印象不只是模糊,也不再是一堆骸骨。
釣青蛙的童年
我目前的住家位於埔里鎮的北郊,周遭盡是田廣野闊的景象,在有雨水滋潤的春夏時分,夜裡屋外總會傳來此起彼落的蛙鳴。記得兩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每天要入睡前,我總喜歡陪著他們在床上說故事或是聊天,而窗外那些青蛙的叫聲,自然而然地也會成為我們閒聊時的話題。我告訴孩子們,在屋外有虎皮蛙、小雨蛙、黑眶蟾蜍、澤蛙以及貢德氏赤蛙等等,然後讓他們知道,不同的青蛙會有不同的叫聲。
其實,與孩子們分享青蛙叫聲的同時,我也一併重溫了兒時的諸多回憶,回憶中有遼闊的水田、有各種大小不一的青蛙,還有屬於釣青蛙時才有的歡樂與成就。小時候,我們家位於市街邊緣的一條窄巷裡,巷子的盡頭就是一大片的水田,每年春耕之後沒多久,水田裡便會傳出黑眶蟾蜍的叫聲,緊接著就換澤蛙與虎皮蛙登場。
其中,虎皮蛙是台灣本土蛙類中體型最大的,又稱為田雞或水雞,由於肉質鮮美,因此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一種佳餚,那時候田裡的虎皮蛙是可以賣錢的。在市場旁邊有一條巷子,上午時分,裡頭總會蹲坐著一排老婦,販賣著來自鄉間溪流的水產,包括溪魚、泥鰍、鱔魚以及河蜆等等,其中當然也有虎皮蛙。我們如果有抓到夠肥碩的虎皮蛙,便會拿到那條巷子去賣給那些販賣水產的老婦們,以換取些零用錢。
談到捕抓虎皮蛙,當時在鄉間有一種專業的捕蛙人,夏天一到,等水田裡的稻子大約長到腰部高時,夜裡便會看見田野間有一盞光束來回移動,那是捕蛙人的強力探照燈。聽說虎皮蛙只要被光束照到眼睛便會愣住不動,讓捕蛙人可以輕易地捕抓,輕輕鬆鬆的就能獲得滿滿的收穫,真是令人羨慕啊。
但是我們沒有強力的探照燈,即使有,父母親也不會允許我們夜裡還在田間逗留。因此在羨慕之餘,我們只好採取其他的方法來捕蛙,譬如垂釣的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儘管收穫比較少,但是樂趣與成就感還是絲毫不減。
由於釣青蛙可以換取金錢,並且給家人加菜,因此母親不但不反對,而且還相當支持,還幫我縫製一個長條狀的麻布袋,讓我繫在褲頭上,用來裝虎皮蛙。那時候,一支細竹竿、一段棉線,再加上蚯蚓或是小澤蛙為餌,我們便可以在田野間釣到滿滿的歡樂以及收穫,而且回家之後還能討取母親的歡心,真是一舉數得啊。
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虎皮蛙的數量大量減少,釣到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而這時候,體型略小但也相當壯碩的金線蛙便成為我們垂釣的對象。金線蛙俗稱青釉仔,因為背部有青色的條紋而且有光澤,宛如上了陶瓷的釉藥一般,而且喜歡棲息在茭白筍田裡。剛好埔里鎮就是台灣茭白筍種植最多的地方,因此那時候金線蛙的數量頗多。
雖然金線蛙的體型也不小,但是市場裡並沒有人在販賣,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它的外皮苦澀吧,要烹煮之前必須先行剝皮,顯得有些麻煩而且殘忍,在不能賣錢又烹煮麻煩的情況下,釣青蛙這件事便慢慢地從我的生活中消失。直到事隔多年之後,有一天我突然想念起童年時釣青蛙的往事,於是找來一根釣竿,去庭院裡再挖幾條蚯蚓,準備到附近的茭白筍田釣青蛙時,我才訝然發現,童年時滿田蛙蹤的景象早已經不存在了。即便是轉移了幾處茭白筍田,也仍然沒有發現任何蛙類的身影,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的收穫。
這讓我有些震驚與沮喪,沒想到,童年時在田野間釣青蛙的經歷,不但離我越來越遠,甚至還有可能從我的生活中完全消失,著實令人難過。因此後來有一回,我們全家要去深山溪谷裡野餐,路過一處位於鎮郊的山溝時,突然聽見裡頭傳來許多青蛙的叫聲,包括腹斑蛙與貢德氏赤蛙等,甚至還有好久不見的金線蛙,讓我有種發現寶藏般的驚喜。
事後為了要讓孩子們體驗我童年時釣青蛙的經歷與歡喜,我特地備妥釣竿與蚯蚓,找一個沒事的假日帶著他們去釣青蛙。不過當時我們釣蛙的行為並不是為了要吃它,更不是為了要賣錢,純粹只是一種類似傳承般的分享,一種童年時記憶的延伸罷了,最後當然還是讓牠們回到自然裡生活。
不過,在田野間蛙類大量減少的事實,仍是讓我十分在意的,沒想到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台灣的環境竟然會有如此劇烈的改變,讓青蛙難以生存。記得曾經聽過一句話:「有青蛙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因此在田野間找不到青蛙,無疑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警訊吧。
後來因為某種機緣的促成,從民國九十七年五月開始,我曾經以台灣的蛙類作為主題,進行全面的訪查、記錄與書寫,事後還出版《蛙現台灣》一書。接著在各地舉辦新書發表或是演講分享的過程中,我總會自我調侃甚至是反省,表示童年時期曾經對青蛙做過很多不好的事情,有機會可以幫青蛙寫書,進而宣傳青蛙保育的觀念,或許就是上天給我的贖罪機會,要我幫台灣的青蛙與自然生態盡點心力。
太陽公與龍神
記得有一年,我們全家到南部去旅行,路過屏東縣佳冬鄉時,我們特地停下腳步去參觀當地的蕭家伙房。當時,我發現在伙房周遭的聚落裡,有許多民宅的前方都設置有一處類似祭台的鐵架,或是直接就安置在屋前的圍牆上,上頭擺有三杯水,並插著一束香頭。我知道,那是客家人用來祭拜太陽公(有的地方稱為天公或天官)的地方。
那時候,在佳冬鄉的蕭家伙房遇見那樣的祭拜設施,我的心頭其實是被觸動的,因為那是屬於客家人特有的一種信仰模式。記得小時候,在魚池鄉的加道坑老家,或是跟著祖父去拜訪若干客家親族時,我都曾經在一些客家民居看過那樣的設施,於是在記憶的深處遂留下了一些印象。
民國八十六年,為了協助南投縣政府進行鄉土教材的編撰,讓我有機會在縣內的一些客家聚落進行訪查。當時我在許多民宅的外埕圍牆上,再一次與太陽公相遇,其位置或在圍牆的牆頭上,或是在牆面的內凹處,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太陽公祭祀的印象。但是隔沒多久,民國八十八年台灣中部發生嚴重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許多民宅建築的毀損,連帶也讓太陽公的祭祀消失大半,甚至是逐漸地消失。所以後來在前往南部旅行的途中,在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伙房再一次遇見太陽公,才會讓我有種備感親切的感覺。
根據文獻的記載,所謂的太陽公,其實就是客家人對天公信仰的一種稱呼。在福佬人的住宅裡,通常會將天公爐吊掛在公廳的燈樑上,但是客家人的天公爐則必須要見天,因為客家先民認為,浩瀚無邊的天空才是最能代表天公的方位,因此既然要拜天公當然要到戶外,所以祭拜天公的設施也就理所當然要設置在屋外。但是在我居住的山城埔里,那樣的祭祀對象多以太陽公來稱之,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則會有不同的尊稱,包括「天公塔」「天神爺」「牆面佛」「太陽神」「拜天官」及「拜天空」等等。
除了太陽公,在客家的民宅裡通常也會有龍神的祭祀,地點就在屋內正廳的神桌下方。小時候不管是在魚池鄉加道坑的老家,還是在其他的客家山村,我都看過龍神的祭祀,那是屬於風水信仰的一種。因為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龍神的存在,一旦動工興建民宅就會驚擾到龍神,必須舉辦「安龍謝土」的儀式來進行安撫,並且祈求日後庇佑家族平安。其實,福佬人在建築屋宅時也會舉辦「安龍謝土」的儀式,然而通常只有儀式而已,不像客家人事後還會在廳堂下方安置龍神香位,並且早晚上香祭拜,讓龍神也成為家神的一種,進而成為客家建築與信仰的一大特色。
由於龍神所設置的地點都在廳堂的神桌下方,位置十分低矮,因此早晚上香時,主人必須要彎腰屈身才能完成,所以具有一種恭敬祈求的寓意。但是這種屈身插香的動作,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家其實是辛苦的,因此小時候每次回到魚池鄉加道坑的老家,祖父都會要我鑽到神桌底下,幫他在龍神香位上插香,所以我對於龍神的印象也就特別深刻。
儘管太陽公與龍神,都是屬於客家人特有的一種信仰,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我所居住的山城埔里,其實已經不再容易發現其蹤跡。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包括地震毀損以及老屋改建,於是讓太陽公與龍神的祭祀設施,從很多客家人的住宅中完全消失,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母親是來自彰化縣芳苑鄉的福佬人,民國一〇五年的秋天,在台灣只有芳苑鄉才有的海牛採蚵文化,通過彰化縣政府無形文化資產的審核。當時在芳苑鄉擔任生態解說員的魏清水找上我,希望我能夠幫忙將那些海牛畫下來,以作為日後宣傳與典藏之用。後來,我不但畫海牛,而且還回到母親的故鄉去採訪那些海牛的主人,將他們養牛與採蚵的故事寫下來。
儘管那些蚵農的年紀都不小,但是仍然勤奮如昔,每天只要海水一退,便會搭著牛車到潮間帶去採蚵。我必須在漲潮後,等到那些蚵農跟海牛回到家裡,才能夠進行採訪和拍照,等待的過程中,我遂趁機到附近的鄉鎮去走走看看。沒想到竟讓我在彰化縣內發現許多與客家相關的風景,當然也包括太陽公和龍神,這讓我感到十分意外和驚喜。
雖然知道在彰化縣內還有許多的客家人,但是總覺得在高度福佬化的情況下,相關的客家文化應該也跟著式微才是。沒想到在彰化縣內諸多的老宅與宗祠裡,我還能夠遇見不少客家的文物和故事,顯示出當地的客家族群對於自身文化的重視,反觀自己所居住的山城埔里,相較之下則顯得遜色許多。
隨著年歲漸增,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因為一些物品、一幅畫面、一種聲音,甚至是某種味道而喚醒昔日的片段記憶,那是一種美好的回味。但是對於太陽公、龍神或是其他與客家相關的文物,如果我們只剩下回憶,那實在是一種絕對的損失和遺憾。
印象中的父親
人們在三歲的記憶通常是模糊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腦海裡卻有著一幅清晰的畫面,那是一間低矮的土角厝,在略顯陰暗的屋內,夯土的地面因為長期踩踏而顯得堅硬,甚至還泛著光澤呢。在客廳的角落,母親蹲坐在小木椅上啜泣,而一旁的牆面上則掛著一張很新的黑白相片,雖然相片中的人物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我知道,那應該就是父親了。
在我三歲那年,父親到住家不遠處的泥礦場挖礦,因為不小心跌倒而撞到頭部,當時由於山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所以父親並沒有立即就醫,而是直接回家休息。沒想到幾天之後,竟然因為腦震...
推薦序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
潘樵老師之於國姓,就誠如潘老師國中的導師,也就是埔里已故的知名詩人、藝文家王灝所言:「他過的國姓橋比你國姓人還多。」
拜讀《山村洄游》一書,我們很難理解一個不會說客家話的人,不僅自認為自己是客家人,而且對於與客家相關的一切事務,其熱心的程度居然遠遠超乎我所認識的任何一位客家人;再者,潘老師雖然不是國姓人,然而他對國姓鄉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甚於許多國姓人,他對國姓鄉地方文史的紀錄維護、書寫創作以及對培植文史人才的積極態度,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那麼,試問潘老師對客家人口高達六成以上的國姓鄉,所圖到底為何?其實答案顯而易見,無非是對地方的關愛罷了。
的確,早在我擔任鄉長之前,潘老師的身影就已經勤奮的穿梭在國姓鄉的街道巷弄之間、青山碧水之處,當時帶領社區大學采風班學員走訪鄉內大小土地公廟,完成國姓鄉第一冊專書《斯土有情:土地公廟專刊》。而後繼續領著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為國姓鄉護國宮編寫紀念專刊,當初協會成立不及一年,會員缺乏編纂訓練,僅憑著一股對家鄉文史的熱情及潘老師耐心的指導,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出版《護國佑民》一書。
民國九十一年六月,采風協會以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貿然接下《國姓報導》的編寫工作,當時潘老師以「衝動」二字來形容,轉眼間十七年已過,從第二十四期接手到現今二二四期,環顧地震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大小社區報,誰能與《國姓報導》相提並論?這一切只因協會背後有潘老師當推手;雖然潘老師在本書「社區大學采風班」一文中對「衝動」兩字重新詮釋為「衝力十足,動力全開」,但是不難體會,當時潘老師對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的關心與掛慮。
民國九十二年鄉長任內,在潘老師的建議下,開先河之風首創「國姓鄉駐鄉作家」的活動,並敦聘潘老師為第一屆駐鄉作家,作為領頭羊的角色,隨後潘老師上山下海,深入國姓鄉山巔水際,親訪鄉內南、北港溪的山川物景,以圖文併呈的方式,於民國九十三年發表大作《溯訪國姓》。潘老師足跡所至,即便是土生土長的鄉親,窮其一生都未曾到達過;王灝老師形容該書是「用文學形塑國姓」,更讚嘆是一本富含土地情感與生命的創作。
有了第一屆,當然就有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相關國姓鄉的著作,有了《溯訪國姓》之後,接續完成的不管是老師的力作,或是指導采風協會的創作,計有《默默歡喜》《客家與水鹿》《國姓報導百期合訂紀念本一》《國姓地名初探》《在地采風與傳奇》《國姓采風》《國姓照相簿》《生命長河》《國姓報導百期合訂紀念本二》等等,對國姓鄉之關愛,無以名狀。
其實不難在潘老師新作《山村洄游》一書中看出他對客家的執著,而且更可領略潘老師關心生活周邊人、事、時、地、物的細膩度;描述童年的狀況,生動真實躍然紙上,縱然孩提時家況艱辛坎坷,但潘老師一直以正面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並將其轉化成生命的原動力。正因如此,今日方有重溫客家光彩的書寫內容;然而仔細想想,其實也不然,潘老師何須在回憶中去重溫客家的光彩,以其對客家的硬頸執著,以及對國姓鄉的狂熱付出,潘老師根本就是「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
國姓鄉前鄉長
國姓鄉采風協會理事長
林福峯
持續書寫,發光發熱
民國九十三年,在我擔任埔里鎮長的任內,鎮公所曾經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經費補助,要進行埔里地區客家的人文基礎調查,但是當時經費不多,加上結案時間十分緊迫,因此一時之間找不到相關的學者專家能夠來執行該案。後來幸好有潘樵老師願意幫忙,不但及時完成該案的執行調查與成果報告,而且事後還自籌經費來配合鎮公所的補助,額外出版《埔里客家》一書,成為埔里鎮有史以來第一本屬於客家的書籍,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隔年,埔里鎮立圖書館要舉辦駐館文學家的活動時,我第一個就想到潘樵老師,他對地方的長期投入以及旺盛的創作能量,無疑是最佳的人選。於是後來由鎮公所敦聘他為「第一屆駐館文學家」,而他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任期即將屆滿的前夕,便順利出版《戀戀山水間》駐館文學家作品集一書,為之後的駐館文學家的活動立下了好的開始,甚至是一種典範。
後來,我即使離開了鎮公所,轉而擔任立法委員,但是仍然不時可以從報章媒體上得悉,潘樵老師持續地進行創作,而且幾乎每年都有新書問世,甚至有作品得到台灣出版界最高榮耀的金鼎獎。後來又得知他榮獲南投縣玉山文學貢獻獎的肯定,而且還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時,也就不太意外了。
愛蘭橋位於埔里市街的入口處,是進出埔里重要的出入口,因此地方上流傳一種趣談,那就是一個人如果無法踏出愛蘭橋到外地去打拼,即使再有本事,那也只是屬於地方上的小成就罷了,是談不上特別厲害的,因此能夠走出愛蘭橋便成為一種更上一層樓的象徵。而潘樵老師顯然就是這樣的文藝工作者,因為他從埔里出發,將他書寫的範圍逐步擴大到南投縣各鄉鎮,甚至是整個台灣,而且不僅寫人文,也寫生態。近幾年來,還特地回到他母親的故鄉──彰化芳苑,去進行文學與旅行的創作,讓人稱羨。
今年(二〇一九年)是潘樵老師回到故鄉埔里定居的第三十年,他除了完成南投縣瀑布的書寫與記錄之外,還應出版社之邀,寫了《山村洄游》一書,這是一本透過回憶去書寫客家經歷的書籍。潘樵老師是客家人,雖然三歲時因父喪而隨母親離開客家山村,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客家人的身分,也沒有忘記對客家文化應有的責任,所以從他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到屬於客家人的勤奮堅強與溫柔惜福,因此讓同樣是客家子弟的我,讀來特別有感。
在《山村洄游》一書即將問世的前夕,為潘樵老師提筆寫序,一來是感謝他長期為地方文化所做的努力,二來則期許他持續書寫,發光發熱,為台灣這塊土地留下更多動人的作品。
立法委員 馬文君
懷戀南投故鄉的在地書寫
閱讀潘樵的散文敘述,是一段溫馨又鄉土味十足的記憶,他以動人心弦的文字,再加上靈活生動的畫作,描述他記憶中山村客家人的生活文化,字句之中飽含了文化記憶的傳承,以及懷舊眷戀的思考,進而彰顯南投客家文化保留的價值,實在令人萬分感動。
除了溫暖的散文以外,作者將記憶的畫面變成畫作,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時代的流動。客家文化的傳承來自作者的出身及成長經驗,以及對地方文史的鑽研與體驗,甚至對南投生態旅遊的描述,都有了豐富又多元的觀察及解讀。
潘樵《山村洄游》是一本懷戀南投故鄉的書寫,充滿了濃厚的客家鄉土情懷,流暢而生動的文字與繪畫敘述,因為有了作者的用心與付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將讓台灣族群生活更加有文化傳統的意義,也更加活潑有趣!
台灣客家筆會會長 黃子堯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
潘樵老師之於國姓,就誠如潘老師國中的導師,也就是埔里已故的知名詩人、藝文家王灝所言:「他過的國姓橋比你國姓人還多。」
拜讀《山村洄游》一書,我們很難理解一個不會說客家話的人,不僅自認為自己是客家人,而且對於與客家相關的一切事務,其熱心的程度居然遠遠超乎我所認識的任何一位客家人;再者,潘老師雖然不是國姓人,然而他對國姓鄉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甚於許多國姓人,他對國姓鄉地方文史的紀錄維護、書寫創作以及對培植文史人才的積極態度,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那麼,試問潘老師對客家人口...
作者序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人們常說,當一個人會開始回憶起過往,通常就表示年歲已經不小了,這種說法我不否認,因為大多數的人,在經歷過生命的起起伏伏與風風雨雨之後,個性總會多些溫柔與善感,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就容易觸景生情,於是回憶也就自然而然地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日常。
但是對於回憶這件事,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看法,那就是所謂的回憶不一定都是精彩的,如果過往的歲月乏善可陳,回憶也就會顯得單調甚至是無聊。舉例來說,當過兵的男人都知道,服兵役的時候如果曾經吃足苦頭、歷經磨練,或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那麼退伍之後與朋友相聚,一旦與當兵相關的話題被提及,大家往往就會聊個沒完沒了,這時旁人是沒辦法參與或是插嘴的,即使是同樣當過兵,如果有人服兵役的過程是輕鬆愉快的,彼此也往往會有話不投機的窘況發生,因此,回憶是需要有精彩的過往。
三歲時因為父親的意外過世,讓我被迫要離開客家山村與族人,但是沒有離開的是我的客家身分,因此一路走來,我始終沒有離開客家太遠,偶而還會因為某些機緣,讓我與客家的關係緊密連結在一起,譬如進行客家文化的紀錄、客家村史的撰寫、客家產業的調查,甚至是加入客家的社團組織等等,因此回顧過往,在我記憶中若干屬於美麗或是感人的畫面裡,便少不了有客家的成分在裡頭。
其實,因為父親的早逝,也因為母親的改嫁,讓我的童年生活過得並不幸福,甚至是有些坎坷與辛酸,因此逼得我早早就要懂事以及獨立。於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生活的歷練自然比同年齡的孩子要豐富許多,但是那樣的歷練,往往是來自悲傷與艱苦的一種生活體驗,其實是無可奈何的。不過事隔已久,而且時過境遷,如今在回憶中其實已經找不到當年的酸澀或是苦楚,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淡淡的感傷以及滿滿的懷念。
或許就是因為我的客家血統,也或許是基於我對自我身世的肯定與驕傲,讓我在回憶中總是能夠輕易地找到與客家相關的畫面。儘管相較之下,它所佔的比例仍然不多,然而可能是平時我對於客家文化有著比較多的關注吧,所以讓那些隱藏在記憶深處屬於客家的過往,彷彿都泛著一些亮澤,讓人很難視而不見或是刻意冷落;於是透過回憶,將那些與客家相關的點點滴滴寫下來,無疑是讓我再一次重溫客家的光彩,那是一種備感溫馨與覺得榮耀的心情。
於是我從自己的客家身世開始寫起,接著是童年時期的成長過程,因為父親的早逝,所以在那段時間的回憶主要都與母親有關,雖然母親不是客家人,但是她的吃苦耐勞、勤奮堅忍,在我看來根本就比客家人還要更像客家人。最後則是紀錄一些我從事客家文化調查與鄉土教育的點點滴滴,其內容包括人物、故事、產業與學習等等,因此藉由書寫,我除了回憶與客家相關的諸多過往,其實也有意無意地凸顯了屬於客家的精彩。
沒有錯,正是因為精彩,所以讓我的回憶不單單只是回憶而已,那也是一種人生的回味,更是一種文化的記錄。因此這本《山村洄游》的出版,首先要謝謝帕斯頓出版社云喬社長的鼓勵,也要謝謝在客家的領域給過我協助的師長及鄉親們,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完成,除了台上表演者的盡情演出之外,幕後工作人員的付出更是重要。
潘樵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人們常說,當一個人會開始回憶起過往,通常就表示年歲已經不小了,這種說法我不否認,因為大多數的人,在經歷過生命的起起伏伏與風風雨雨之後,個性總會多些溫柔與善感,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就容易觸景生情,於是回憶也就自然而然地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日常。
但是對於回憶這件事,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看法,那就是所謂的回憶不一定都是精彩的,如果過往的歲月乏善可陳,回憶也就會顯得單調甚至是無聊。舉例來說,當過兵的男人都知道,服兵役的時候如果曾經吃足苦頭、歷經磨練,或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那麼...
目錄
推薦序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林福峯
推薦序 持續書寫,發光發熱/馬文君
推薦序 懷戀南投故鄉的在地書寫/黃子堯
作者序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北坑山村
加道坑的回憶
印象中的父親
來自海邊的母親
喜歡畫畫
對山水的嚮往
捕魚的過往
捕蝶的歲月
與蛇共存的日子
釣青蛙的童年
野薑花的回憶
習慣種植
母親與麒麟花
竹下洗衣
味蕾的記憶
客家族譜
清明掃墓
太陽公與龍神
尋找長命草
客家書寫,書寫客家
客家人的驕傲
孝子的故事
伯公祠與陰公廟
社區大學采風班
勤奮的身影
客家與水鹿
溯訪國姓,走讀家鄉
推薦序 一身客家本心,一生國姓鄉親/林福峯
推薦序 持續書寫,發光發熱/馬文君
推薦序 懷戀南投故鄉的在地書寫/黃子堯
作者序 在回憶中,重溫客家的光彩
北坑山村
加道坑的回憶
印象中的父親
來自海邊的母親
喜歡畫畫
對山水的嚮往
捕魚的過往
捕蝶的歲月
與蛇共存的日子
釣青蛙的童年
野薑花的回憶
習慣種植
母親與麒麟花
竹下洗衣
味蕾的記憶
客家族譜
清明掃墓
太陽公與龍神
尋找長命草
客家書寫,書寫客家
客家人的驕傲
孝子的故事
伯公祠與陰公廟
社區大學采風班
勤奮的身影
客家與水鹿
溯訪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25開,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