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好評推薦!
★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好評推薦!
★ 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Newsday)好評推薦!
★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好評推薦!
★ 財富雜誌(Fortune)好評推薦!
★ 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好評推薦!
藍色巨人IBM的經驗是很值得各企業及所有資訊時代人們關心的話題。曾經在整個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IBM都是美國經濟的黃金堡壘,巨額利潤和以完善管理著名的藍色巨人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更是有名的國際機構。
曾經在80年代由創下66億美元全世界最高企業營餘的巨人,又為何在80年代末期,這個傳奇故事破裂了?不但失去了個人計算機業務的早期領導地位,又將中央處理器的技術假手英代爾、作業系統軟體的開發由微軟代勞,而犯下致命的錯誤,造成了毀滅性的,可能無法彌補的後果呢?在個人電腦與工作站連接成的網路造成大電腦失勢後,一九九三年成為全美赤字最嚴重的公司,虧損金額(八十一億美元)較同業蘋果電腦公司的營業額還多出一億餘美元;然而卻又在同期第四季力挽狂瀾,奇蹟式地開始轉虧為盈。
作者保羅.卡洛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報導IBM達七年之久。他通過把重點放在傳奇人物湯姆.沃森(Tom Watson Jr.)到微軟神童比爾.蓋茨(Bill Gates)身上,戲劇化這段高科技的故事,再深入探討IBM的歷史、文化,並將其與主要的競爭對手及整個資訊大環境做一觀察,以輕鬆戲謔的手法,揭示IBM何以在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讓IBM強勢的行銷與維修梯隊拿下全球資訊業大半江山後,卻險遭資訊革命的淘汰。IBM這段大起大落的的經歷,不啻是資訊界的借鏡,更是所有自恃老大的成功企業的殷鑑。
各界好評:
「內容詳盡……令人著迷。」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憂鬱的巨人》與近年來其他令人難忘的鉅作擁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它具有傳達價值的張力。」
——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Newsday)
「推薦給所有跨國企業的主管,忠言逆耳利於行。」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引人入勝!」
——財富雜誌(Fortune)
「一位精明的新聞記者詳盡描述了IBM的興衰際遇。」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作者簡介:
保羅.卡洛(Paul Carroll)
曾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從事新聞記者和編輯工作長達17年,多次獲獎,借助華爾街日報對商界的典故瞭若指掌。在職華爾街日報期間,採訪報導IBM達七年之久,現於墨西哥經營報業。
譯者簡介:
傅梅
台大歷史系及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歷任中廣公司、聯合報編輯、編譯。現任職外國機構,從事譯作多年。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電腦界最聰明的人
山姆斯(Jack Sams)要打一通最重要的電話,他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中級經理,擬好了一套個人電腦的軟體策略,希望上司羅伊(Bill Lowe)贏得管理委員會的核准,推動生產個人電腦的計畫,羅伊告訴他可以開始進行。因此,一九八○年七月四日那週的長週末一過,山姆斯準備打電話到華盛頓州的貝爾維,找當時二十四歲、從大學退學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山姆斯知道蓋茨和一位兒時友伴寫了不少供當時大多數個人電腦寫程式用的程式語言,他想知道他們的業務規模如何,夠不夠格讓IBM考慮在機器中採用。
蓋茨說:「當然好,我很高興和你見面,兩週後如何?」
IBM一向以動作遲緩聞名,這位經理人卻說:「明天好嗎?」讓他驚訝。
隔天山姆斯和一位同事搭了飛機,到達和西雅圖隔湖遙望的貝爾維,來到一棟長條形庫房旁邊的小型銀行建築。山姆斯五十出頭,頭髮斑白,是慈父型的人,在電梯門口迎接他的人像個流浪兒,滿頭亂髮,戴著骯髒的金邊眼鏡,穿著不搭調的三件式西裝,山姆斯以為這個看來像十五、六歲的小孩是小弟,事實上,這個人就是長相年輕的蓋茨。
◎ 找到一個最聰明的人
他們辦完冗長的麻煩手續,蓋茨簽了不洩漏秘密的協議,同意不利用IBM透露的任何資訊,而IBM可以利用任何蓋茨提過的東西;當蓋茨被人逼問時,會堅持他從沒聽過一家叫做IBM的公司,就算聽過,往後也絕不會對這家公司提出訴訟。然後蓋茨請史帝夫•包默(Steve Ballmer)一起來開會。包默是他大學時代的朋友,有著清晰可辨的北歐人面孔,小小的眼睛呈現冷冷的藍色,包默認為讓他參加是因為他念過一年商學研究所,是公司裡唯一知道怎麼正確穿西裝的人。
四個人開了三小時非正式的會議,只是閒聊小電腦的好機會。蓋茨和包默老是搖來搖去,他們那時總是這樣子;蓋茨前搖後晃,包默則左右搖晃。山姆斯遵照公司的程序,沒說出IBM計畫生產個人電腦,甚至用了一些假訊息,讓蓋茨認為如果IBM生產個人電腦,功能一定比IBM計畫中的產品有限多了。蓋茨以他平常的方式,應用他後來聞名的機關槍風格,說希望這種個人電腦有更好的繪圖能力,微處理器比山姆斯所說的還快,也希望用磁碟代替磁帶。會議進行得很順利,雖然蓋茨當時只有三十一位員工,但根據新興的個人電腦工業標準來看,微軟公司是一家聲譽良好的企業;山姆斯只花了幾分鐘,就判定蓋茨是他見過最聰明的人。
山姆斯離開時,試著鼓勵蓋茨和包默,卻加了一句警告:「我在IBM很久了,提過很多建議,卻有很多沒有實施,你們不要抱太高的希望。
蓋茨成立公司時,雖然沒有得到任何財務支持,其實他是出身富家創業致富的;他父親叫威廉•蓋茨(William Gates),是西雅圖的名律師,母親叫瑪麗(Mary),是老師,娘家的財力和在社區的服務使她成為安全太平洋銀行董事、慈善機構「大同之道同友會」(United Way)全國理事會理事和華盛頓大學的校董。年輕的比爾在西雅圖上私立中學,雖然他從大學退學,協助發動個人電腦革命,他退學的學校可是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學(縱使不久之後,就證明年輕的比爾成就非凡,他母親對他退學的事還是久久不能釋懷。後來她兒子從莫斯科大學得到第一個榮譽學位,蓋茨會開玩笑說自己終於從「M大」拿到學位,但是一直到哈佛大學邀請蓋茨回學校,在商學研究所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她媽媽才展露歡顏,感到安慰)。
他父母花了很多心力,來發展蓋茨那種永無停止的心智,年輕的比爾邀請朋友來晚餐時,他父母會叫大家玩遊戲,例如在進門時發給每一個人一張白紙,要他們盡量精確地畫出美國大陸的地圖,填上四十八州的名字;蓋茨的父母要生第三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小孩前,告訴蓋茨和姐姐說家裡要新添一個人的方式,是玩一種遊戲,這種遊戲的答案是「很快就會有一個小訪客來」(老蓋茨夫婦有時覺得,他們在刺激兒子的思想上做得太成功了,後來送他上私立學校,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家裡有一個天才有待培育,而是因為他們覺得他是讓人頭大的小孩)。
◎ 電腦迷生逢其時
年輕的蓋茨生逢其時,恰好遇到七○年代初期電腦狂熱風潮。上高中時,分時作業的電腦終端機剛開始在學校出現,青少年第一次有機會玩電腦。正如後來的小孩愛上電視遊樂器,蓋茨這一代卻有很多高中生迷上電腦。蓋茨和朋友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耗在一個小房間裡,坐在一種像電傳打字機的機器前面,手拿著一捲捲紙帶,上面打好他們自己的電腦程式,紙帶打出的碎紙片使整個房間像撒滿了彩紙,他們就坐在當中。蓋茨這時開始蠢蠢欲動,還在念高中,他就創設了一家小電腦公司,還跟學校請假,替本地一家大公司寫軟體,他和朋友也替一部迪吉多電腦系統除錯,換取免費使用電腦的時間。蓋茨和朋友會做出IBM經理人很難做到的事,就是在大家下班後,跑到擁有迪吉多電腦系統的地方,翻找放在外面的巨大垃圾桶,尋覓沾有咖啡渣的廢便條紙,找出記有這家公司怎麼設定電腦的資訊,然後用這種資訊,通過安全系統,潛入電腦,自行享用額外的電腦時間,因而捲入一些非常嚴重的麻煩。
一九七三年蓋茨上哈佛大學時,態度和當時最聰明的學生一樣,就是表面上不露出努力的痕跡,就有優異的表現,因此蓋茨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撲克牌,或留在房間裡,做一個他所謂的「哲學上抑鬱的人」。接著,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一個寒冷的日子,兒時友伴保羅.艾倫(Paul Allen)來看他,艾倫半路上在哈佛廣場的報攤前駐足,買了最新一期的大眾電子雜誌(Popular Electronics),發現封面上是叫做「阿爾泰」(Altair)的早期個人電腦。艾倫人非常沈默,身材粗壯,長著鬍子,看來像美國西北部的伐木工人,來到蓋茨的房間時,他已經情緒激動,「這就是我們的機會!」艾倫說:「我們不行動的話,就會太晚了!」
因此從一九七五年起,早在IBM還沒成立專案小組,研究怎麼利用自己的大電腦科技和著名的製程生產個人電腦前,蓋茨就開始從相反但卻有利地位接近個人電腦。這個細瘦的長髮青年一頭栽進電腦反文化,在這種文化裡電腦不是像冰箱那麼大的供神,只能由神聖的白領技師照顧;而是一種有點用處、買主常得自行焊接的電子小盒子,這種小盒子當時沒有配備鍵盤和監視器,是用機器前面一系列的手開關操作。但這些電腦玩家因為玩慣電子的東西,而且還是精力旺盛的青春少年,老想勝過別人,在推展電腦進步的速度上,遠比任何專案小組所能了解的快多了。
◎ 個人電腦革命
蓋茨和艾倫決定要替原始的「阿爾泰」電腦寫軟體,取名阿爾泰是根據「星艦迷航記」(”Star Trek”)裡的一顆行星,問題是這個機器還沒問世,雜誌封面上的相片只是用實體模型拍的,不能使用,而且要好多個月以後才能大量供應,但是艾倫和蓋茨打電話給阿爾泰公司,虛張聲勢,說他們大致上已經完成一套可以用在阿爾泰上面的培基(Basic)程式語言,其實他們根本還沒開始。然後他們設法在哈佛大學的迷你電腦中,模仿小阿爾泰電腦的運作,不眠不休地連續工作了八週,有時候好幾天沒有睡覺,最後完成了一套堪稱技術傑作、以培基語言為基礎的軟體,使兩人成為個人電腦早期最熱門的程式設計師。這時大家還不清楚阿爾泰電腦有沒有足夠的處理和記憶能力,讓使用者用類似人類語言的培基語言,愉快地為電腦寫程式,而不必再用一連串零與壹的電腦語言,但蓋茨和艾倫已經生產出一種優異的培基語言,使電腦玩家使用自己的應用軟體程式變得容易之至,因而協助發動了個人電腦革命。
起初蓋茨設法兼顧工作和哈佛大學的學業,但終於在一九七七年一月退學,搬到新墨西哥州的歐布科克(Albuquerque),以便接近阿爾泰電腦的製造商。
蓋茨和艾倫合夥設立了微軟公司(Microsoft),開始雇用十八、九歲和二十出頭的人,當程式設計師。這時他們還保留電腦玩家圈子裡的文化,和IBM的官僚文化極為不和。他們遇到的IBM人大多是中年的專業經理人,這些人對電腦的第一印象還是擺在專用冷氣房裡的東西,微軟公司這票人實在太年輕了,以致在蓋茨出差期間雇用的中年秘書在他回來時,阻止他進辦公室,以為是個十六歲的小孩要闖進董事長辦公室。IBM人很嚴肅地看待自己,蓋茨這票人把每件事都看成遊戲;蓋茨會坐在靠近歐布科克機場的辦公室裡,等到預定搭乘的飛機起飛前大約五分鐘,才開著車往機場飛馳,看是不是還趕得上;他和一些程式設計師發現可以進入附近的一處工地,就開始在半夜比賽開推土機競速;蓋茨也會表演自小就練熟的技能 從巨大的垃圾桶跳出來。
蓋茨特別能夠維持專注精神,這種專注只有青少年在面對電動玩具時的沈溺足堪比擬,不過一般人一旦過了二十歲,稍知天高地厚,便喪失了這種精神。到了夜晚,IBM的經理人一定會回家,回到妻子兒女身邊,想怎麼除前院草坪的雜草;蓋茨卻一定打起精神,準備通宵工作,他弄斷了汽車收音機的接線,也拒絕擁有電視機,以減少干擾他工作的東西,後來他以常在桌上遺忘大疊鈔票、丟掉旅行支票、找不到信用卡、不知道汽油用光等而廣為人知。
艾倫和蓋茨也創造了一種腦力激盪的大環境,這原來也是IBM的特色,但成功使IBM變得謹慎,這種精神在一九八○年代就消失了。在一個塑造微軟公司初期文化的傳奇故事裡,某一位產……
第一章 電腦界最聰明的人
山姆斯(Jack Sams)要打一通最重要的電話,他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中級經理,擬好了一套個人電腦的軟體策略,希望上司羅伊(Bill Lowe)贏得管理委員會的核准,推動生產個人電腦的計畫,羅伊告訴他可以開始進行。因此,一九八○年七月四日那週的長週末一過,山姆斯準備打電話到華盛頓州的貝爾維,找當時二十四歲、從大學退學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山姆斯知道蓋茨和一位兒時友伴寫了不少供當時大多數個人電腦寫程式用的程式語言,他想知道他們的業務規模如何,夠不夠格讓IBM考慮在機器中採用。
蓋...
作者序
前言
一九八○年美國國慶假期即將到來的前夕,IBM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法蘭克.凱利(Frank Cary)正忙著與管理委員會開會。這個委員會是由公司裡資深的經理人組成,握有高度的決策權。凱利氣得臉紅脖子粗,他是真碰上了麻煩。他一再聽到的報告,無非是為什麼IBM還做不出個人電腦的理由。凱利怒吼著:「我們的蘋果在哪裡?」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和一些小公司,早就生產出這種熱門的小機器,讓IBM這些年不斷地受窘。凱利不明白,他的要求為什麼老是沒有反應。事實上,IBM真有回應的必要嗎?早在七○年代中期,蘋果電腦那些小伙子開始在車庫中製造他們的電腦之前,IBM已經看出個人電腦市場的商機,只不過這個發展計畫像個無底洞,資金不斷地傾注,卻至今不見曙光。
凱利的震怒
凱利的震怒在IBM人的眼中是很少見的,他一向是以高度冷靜著稱。但是他在管理委員會所得到的訊息,卻是超乎忍受範圍。這些年來,他試圖找到人製造出個簡單的小機器,但IBM製造出來的是像大通(Datamaster)或者5100系列這等無用的玩藝兒;甚至還有人乾脆提議去向阿泰利電腦公司(Atar—電動玩具製造廠商)買拼裝的機器,然後再貼上IBM的商標出售。終於,凱利聽到一個比較具體可行的計畫,但馬上又有人告訴他,沒有經費可以支持這項計畫。
凱利皺著眉頭,光火地提高了聲調,打斷了傑克•羅吉斯(Jack Rogers)的談話。羅吉斯說,在他主管的總生產部裡,上自小電腦下至打字機,有著太多案子在進行,撥不出經費來支持個人電腦的開發。
「用點腦筋好不好?」凱利嚷著:「這是那種會叫人動心的機器啊!我們一定得製造出這種機器來。」
羅吉斯說,也許他可以再想想辦法。
凱利斷然地說:「不用了,我自己給它經費!」
他轉向做這項簡報的比爾.羅伊(Bill Lowe)間道:「你有沒有可以安置這個開發小組不受干擾的地點呢?」
羅伊面無表情,灰白的頭髮往後梳得十分光鮮,有點像德國餐廳裡的侍者。凱利間他的時候,他還沒有完全會意過來,他只答道,離總生產部在佛羅里達州的博卡雷頓實驗室不遠的地方,有個小廠房似乎可用。凱利馬上宣布:「挑四十個人到那兒去,再找個適當的人來管理,他以後直接向我報告。給你一個月的時間,開始動作組織起來,再來向我報告。」
經過IBM官僚作業對個人電腦計畫多年的打壓之後,凱利總算如願地得到了他機器。
◎ 落入自我文化的窠臼
這本書寫的就是有關個人電腦的興衰,以及與之唇齒相依的IBM興衰史。個人電腦在一九八○年代初期把IBM的營收推向歷史新高。使IBM成為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公司。然而這項驚人的成就,也埋葬了IBM每年獲利四十億美元的核心大電腦事業。當大電腦利潤銳減後,IBM卻沒能掌握契機,將個人電腦或其他的事業發展擴大,以填補大電腦遺留下來的空缺。在凱利展現驚人膽識的十三年之後,IBM卻發現大電腦部門,只剩少許的營收,而個人電腦部門則是毫無收入可言。
在個人電腦事業一路發展的途上,IBM原是占盡優勢,它只需稍作調整,便可逮著這千載難逢轉型的機會,但是它就是做不到。IBM的個人電腦事業,起初形勢大好,因為它不受原有的官僚體系箝制,一旦繁耨的制度再度將之納入其中,好景便煙消雲散了。
IBM的資深經理人,事實上是看到了間題的所在。在個人電腦以及其他事業方面,他們花了人力物力,進行長期的研究,也預測到未來市場的變化,會帶給IBM諸多的打擊。只是他們面對外界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卻不知如何應付。一九八○年代初期的IBM當權者指出,外界是無法想像,當時的IBM是何等的躊躇滿志。IBM是那時候世界上獲利最高、最受景仰、最頂尖的公司,可能歷史上也無人能出其右了。所以,還要什麼改變呢?
IBM遂落入自我文化的窠臼。高階層的經理人把他們的時間,花在開會溝通上。用著術語、華麗的辭藻談些言不及義的東西。他們也討論些新的科技,像個人電腦之類的,但是這些年長資深的經理人,他們經營公司是動口不動手的,所以他們對技術的了解,不足以使他們明瞭自身的潛力以及發覺問題的所在。IBM已經像個由聾子經營的唱片公司了。
IBM的資深經理人,漠視外在的世界,集中精力勇於內鬥,因為外界的競爭壓力此時幾乎已不存在,成功與否的標準只在於公司內職級的高下了。到了一九八○年代後期,這些資深經理人雖然口口聲聲要進行改革,事實上,改革的意願已蕩然無存了。
最嚴重的問題出現在軟體方面。這方面IBM原是獲利甚豐,也自認是業界翹楚,誰知微軟公司(Microsopft)的一群後生小輩居然把個人電腦市場從IBM手中奪走了。IBM沒有察覺本身在軟體開發上的弱點,百萬、千萬的美元沒完沒了地一直投注下去。其他方面也一樣,從個人電腦硬體發展,到服務部門等等,都是IBM宣稱要進入卻又裹足不前的市場。
IBM股票市價面值不斷地快速滑落。而他的資產總值這幾年也減少了兩百億美元之多。
然而,IBM得花上好些年才能找出自身問題的所在,因為要從目前的危機中跳脫出來,它必得拋棄歷史的包袱。在現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情況下,產品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到一年半,好幾年似乎就是永恆了。當IBM東山再起的時候——如果它有這個機會的話,情勢也已經大不相同了,IBM會發覺在電腦界裡,它已經不再有呼風喚雨的力量了。
◎ 面臨困境
IBM的沒落,留下了諸多的間題。IBM一直是美國對抗日本奪取科技霸主地位的最重要堡壘。在九○年代初,IBM也領導了美國半導體設備,及整個半導體的工業。從大電腦的神奇資料儲存技術,到硬碟、軟碟磁片,IBM作了許多技術上的突破,推動了整個電腦工業的發展。近來IBM的研究人員也為美國爭取到了兩項諾貝爾獎。在研究發展上,每年投入將近七十億美元,幾乎等於其他美國公司研究發展經費的總和;雖然IBM常常不是首先將新觀念應用到市場上的公司,但它的確推動了無數的創新發明。
同時,IBM也是非營利及教育機構的最大捐助廠商。它為大專工科學生提供了不可計數的工作機會。而今,幾乎停止聘雇新人,力行精簡人事,捐款則從一九八五年的一億八千九百萬美元降到一九九二年的一億兩千萬美元。繼之而起的微軟、蘋果電腦公司和昇陽電腦公司(Sun Computer)尚未完全茁壯到能馬上遞補IBM在慈善事業方面的角色。
匹茲堡的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系主任詹姆士.摩利斯(Jame Morris)認為:「我們今天是在分水嶺上,電腦工業的重新建構已將電腦學科推到一個轉捩點了。」
IBM面臨的困境,也不禁叫人重新思考大企業能否生存的問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出狀況,席爾斯百貨公司(Sears)也一樣,柯達(Kodak)及一些其他的大公司,雖然沒有這般慘烈,但這些財星五百大企業(Fouture 500)已經不再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來源了。假如像IBM這種大企業楷模都行不通,那還有誰能呢?
此外,IBM出現問題的同時,許多其他的電腦公司也正紛紛裁員,這也引發了另一個疑點,那就是高科技是否能如柯林頓政府所期望的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呢?IBM到一九九三年底,將從一九八五年的四十多萬名員工,縮減成二十六萬人左右。紐約哈德遜河谷因為IBM的工作而興起的城鎮,眼睜睜地看著當地的經濟節節蕭條,同時有名的波士頓櫃窗,一二八大道沿線,由於迪吉多(Diqital Equipment)、王安(Wang)等公司的撒離,幾乎成了空城。西岸的矽谷失業的問題也好不到哪裡。全美電腦硬體工業,總雇用人數從一九八七年的頂峰,已下降了二○%,而底線在哪裡,也尚未可知。
◎ 曾經偉大
許多電腦公司並未因IBM出問題,取而代之,業務獲得成長。長久以來,IBM對這些公司而言,並不是競爭者,反之IBM為他們提供了生存的環境。IBM有它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剩下的部分,才是這些小公司相互搶奪的。譬如說,大部分的公司將自己的價位定在IBM定價的八五折,他們依賴IBM為他們撐起價格的保護傘。如今,過去幾十年的穩定狀態,已經變成全球熱戰。IBM的市場占有率已經下滑到必須與大家一起搶食大餅了。它也開始降價,而其他的公司只好削……
前言
一九八○年美國國慶假期即將到來的前夕,IBM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法蘭克.凱利(Frank Cary)正忙著與管理委員會開會。這個委員會是由公司裡資深的經理人組成,握有高度的決策權。凱利氣得臉紅脖子粗,他是真碰上了麻煩。他一再聽到的報告,無非是為什麼IBM還做不出個人電腦的理由。凱利怒吼著:「我們的蘋果在哪裡?」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和一些小公司,早就生產出這種熱門的小機器,讓IBM這些年不斷地受窘。凱利不明白,他的要求為什麼老是沒有反應。事實上,IBM真有回應的必要嗎?早在七○年代中期,蘋果電腦那些小伙...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電腦界最聰明的人
第二章 DOS的誕生
第三章 個人電腦蓬勃發展
第四章 IBM喪失個人電腦市場
第五章 IBM與微軟的衝突
第六章 速度競賽
第七章 聯手對抗藍色巨人
第八章 「視窗」與OS/2的戰爭
第九章 優秀人才陸續流失
第十章 合作不成
第十一章 進軍行動電腦市場
第十二章 從最賺錢到最賠錢
第十三章 紫色蘋果醬
第十四章 電腦價格戰
第十五章 誰來接掌IBM
第十六章 IBM大家庭的解體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電腦界最聰明的人
第二章 DOS的誕生
第三章 個人電腦蓬勃發展
第四章 IBM喪失個人電腦市場
第五章 IBM與微軟的衝突
第六章 速度競賽
第七章 聯手對抗藍色巨人
第八章 「視窗」與OS/2的戰爭
第九章 優秀人才陸續流失
第十章 合作不成
第十一章 進軍行動電腦市場
第十二章 從最賺錢到最賠錢
第十三章 紫色蘋果醬
第十四章 電腦價格戰
第十五章 誰來接掌IBM
第十六章 IBM大家庭的解體
商品資料
出版社:足智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1-15ISBN/ISSN:97895783935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0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